Board logo

标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2-10 13:15     标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净空法师讲述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从这一段经文以下,皆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日常生活、活动的状况,也为我们显示十方诸大菩萨往生西方,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听经、闻法等事。经文虽是世尊为我们转述,实际等于亲闻弥陀说法没有两样。首先介绍他方菩萨供养阿弥陀佛。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佛在此告诉我们,十方世界的菩萨众到极乐世界参礼阿弥陀佛,正是四十八愿最后五愿的成就。弥陀末后五愿都是为十方菩萨们所发的大愿。我们在此也能看到弥陀弘愿确实都已兑现。十方菩萨听不到弥陀名号功德,是机缘没熟;当然包括听到之后,他不相信,不能信受,等于没有听到。除此之外,凡是听到弥陀名号,能生欢喜敬重之心,没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参拜阿弥陀佛的。所以,这些皆是机熟之大众。

 

见佛也要带一些礼物以表敬意,“香华幢幡宝盖”是略举礼品。“恭敬供养”,听受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经之后,又回到自己的国土,再辗转流传。

 

“宣布道化”是他们闻经回去之后,再向大众讲解。在西方世界听了弥陀说法之后,就到十方去宣传,宣扬弥陀本愿功德。‘道’指弥陀本愿功德,正是本经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化’是指众生所获的利益。“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就是为一切众生宣扬《无量寿经》,或者讲《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也称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经》,如同世尊在此世界为我们宣扬念佛法门。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经文总共有偈颂十七首半。偈颂属五言,四句是一首。在整个偈颂里,概略可以分为四大段。前一大段是本师赞叹十方菩萨;第二段是阿弥陀佛赞叹十方菩萨。这两段的经文较长。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这两首偈的经文很清楚、很明白,为我们叙述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菩萨,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参拜阿弥陀佛。前六句叙事,后两句是讲他们所修的供养。供养中,最重要的是“以尊重心”,尊师重道是弟子对佛最重要的供养。末后一句讲他们所带的礼物,及一切珍妙的供品,用来供养阿弥陀佛。这是属于财供养。“珍妙”是属于财宝。下文第三首是讲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最殊胜的是法供养。

 

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这一首总赞佛德,赞叹本师无量寿佛。“畅”是非常舒畅,意解心开无比的欢喜。“和雅音”是赞叹的音声之美。

 

“最胜尊”。我们在这一部经上读过,世尊告诉我们,无量寿佛乃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用‘最胜尊’称扬无量寿佛。

 

“究达神通慧”。‘究’是究竟;‘达’是通达。也就是究竟圆满,通达神通智慧。这一句就是前面弥陀本愿里所说的,他成佛之后要超胜诸佛。他确实做到了,他的神通、智慧,远比诸佛如来为胜。

 

“游入深法门”。‘深法门’是指真如本性。我们常讲‘性海法源’,唯独弥陀穷彻根源,所以他对于一切法无有障碍,才能为一切众生建立这样殊胜的平等成佛法门。这个法门超胜诸佛,超胜一切法门。

 

闻佛圣德名。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此偈专颂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首句就是指六字洪名。“闻佛圣德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众生听到弥陀名号之后,“安隐得大利”。这一句是赞叹名号功德究竟圆满不可思议。菩萨‘三慧’,‘闻’是第一。闻、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绝对不是闻之后,思、修就没有了,那不是菩萨三慧。对权小、二乘、人天,佛教我们‘三学’,戒、定、慧。三学有圆融、有次第。圆融就是三学同时修学。

 

譬如读经,是三学一次完成,属于圆修。怎么知道是圆修三学?戒、定、慧包括整个佛法。不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我们所宣说的,不出这三大类;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宣说无量微妙法门,也离不开这三大类。所以,这三类称为‘三无漏学’。

 

‘戒学’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专心读经的时候,心里妄念不生,就是诸恶不作。《无量寿经》是如来澈证性海法源所流露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我们读这部经就是众善奉行,不但人天善法、二乘善法、菩萨善法,如来果地上的大圆满善法都包括在其中。读这部经的好处,知道的人确实不多。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一条都不漏,这是‘戒’圆满,读经是圆修;专心读经,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定学’;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漏、也没有念颠倒,这是‘慧学’。所以,读经真正的利益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圆满成就。你念一个小时,这一天就修一个小时;念两个小时,一天就修两个小时。修什么?戒、定、慧三学圆修。

 

除此方法之外,还有次第修学的,有专门修戒,或者专门修定,或者专门修慧。也就是‘三学’有圆修,有次第修,不同于三慧。‘三慧’没有次第修,只有圆修。三慧是法身大士才有,没有证得法身,不可能有三慧。‘慧’就是三学戒、定、慧的‘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菩萨闻、思、修就是建立在慧学的基楚上。所以,三慧只有圆修,没有次第修。

 

闻、思、修是一体的三面。‘闻’表接触。我们耳根接触音声称作闻,用这一个字作代表;眼见色,这个见也称作闻。六根接触六境,就用‘闻’字作代表。‘思’表明了,绝对不是思考。思考即落意识,我们凡夫也有,何必要法身大士。因为我们想明了一桩事,一定要思考一下。从明了这方面来讲,称为‘思慧’;接触是‘闻慧’;离过就是‘修慧’。六根接触六境不迷惑,没有过失,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不迷就是修慧;明了是思慧;接触是闻慧。可见闻、思、修三慧确实是同时完成,没有次第的。

 

我们读经,三学、三慧、三资粮,乃至于六度、十大愿王,都是一次完成。不仅如此,再说得深一点,显密也是一次完成,因为这部经典里,包括密宗甚深的教义在其中。虽然它没有咒语,名号经文与咒语没有两样。因此,我们听到弥陀名号,也包括这一部经典(经典就是名号的详细解说),都能得到‘安隐大利’。‘安’是安全;‘隐’是稳妥;‘大利’是指当生成佛。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圆成佛道,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确实能使一切众生安安稳稳在这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种种供养中”,决定不只是财供养。因为第二首说过财供养,此地‘种种供养’决定是法供养。《普贤行愿品》里列举七种法供养,第一即是‘如说修行供养’。在一切法供养之中,“勤修无懈倦”。

 

我们怎样把种种法供养都修得圆满,而没有欠缺?一心称念弥陀名号,所有法供养就都圆满。称名如是,读诵《无量寿经》也是一切大圆满法供养一次圆修。所以,念佛法门的殊胜利益确实不可思议。一心修学,实在是佛门所讲的‘有求必应’,所有业障能消除,一切zai 难能脱离,它的效果远非其他经论法门可以相比的。

 

这些年中,我们有许多同修修学,亲眼见到,亲身体会到这种成效。除非自己对于这部经有怀疑,不能生尊重心,这个利益就不太容易获得。如果真正有尊重心,信受奉行,利益之快速,确实出乎我们想像。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前四句赞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赞叹国土依报庄严。“观彼殊胜刹”。‘刹’指西方极乐世界。“微妙难思议”,这一句是总说。细说全经处处都有详尽的介绍,在此不必说。第三句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这样庄严,真正的原因就是弥陀无量劫来积功累德的成就。

 

“功德普庄严”是弥陀本愿功德,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净土纯是菩萨法界),都是与阿弥陀佛同心、同德、同愿、同行的功德。所以,西方世界是‘功德’所庄严。依报、正报都是功德的成就。因此,我们念佛、读经,就是修积功德。这个功德之大,不可思议。因为直接与阿弥陀佛果地相应,所以不能跟一般修行方法相提并论,是绝对不一样的。

 

“诸佛国难比”,此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里没有的,唯独极乐世界特殊。菩萨对于弥陀本愿功德,极乐依正庄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看清楚、看明白,才真正生起仰慕之心。我们今天对于这部经、这个法门,欢喜心生不起来,恭敬心生不起来,信心生不起来,原因是对极乐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看经看不清楚,听经也听得很含糊,确实没搞清楚。真正搞清楚,必定像那些菩萨们一样。

 

‘无上心’是恳切的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的心。因为见到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必定不退成佛。只要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一次面,就得到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即使在十方世界弘法利生,也照样不退转,而且受用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成佛快速。一般菩萨成佛需要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有退转。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当时西方世界法会的状况。只有释迦牟尼佛见到,我们这些人是没有能力见到的。即使阿罗汉、一般菩萨也见不到。西方世界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这么远,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一个大千世界。十万亿个大千世界,阿罗汉的天眼达不到。菩萨的天眼也没有这么大,通常只能见百千大千世界。十万亿大千世界之外,虽是菩萨也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释迦牟尼佛看得清清楚楚,故在此为我们宣说。

 

菩萨去拜佛,佛欢喜!这几句文是讲感应道交。“应时无量尊”。‘无量尊’就是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菩萨拜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微笑现金容”。‘微笑’表示欢迎。菩萨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来,阿弥陀佛见到他们说,来得很好,来得太好!非常欢迎。

 

佛在没有说法之前先放光,“光明从口出”,放光是加持这些菩萨。‘光’表智慧。显示大智之言,还是从口里说出来的。“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与弥陀本愿相应。弥陀本愿是成佛之后,他的光明遍照法界。果然没错,佛光确实遍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当然也包括我们住的世间。

 

为什么权小、凡夫见不到佛光?因为这些众生本身有业障。记住,‘业’就是障,就是现代人所讲的‘活动’。心里的妄想、执著是心的业障。口里的言语是口的业障。身体一切造作是身的业障。换言之,只要心不清净,身、语都成为障碍。怎样消除业障?修清净心,把心里的业障消除,身语都清净。虽然讲三业,要紧的还是意业。怎么样修清净心,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心清净就能见到佛光,所以佛与大菩萨们能见到弥陀光明遍照。

 

佛放光,也是为大众授记。依照密法讲,这也属于灌顶,所以有灌顶授记之意。光明是从口中放出来,遍照十方之后,再回来绕佛三匝,从佛顶入。这是表法身之极顶。‘顶’代表至高无上的DA法,就是密宗无上灌顶之法。

 

若问能不能将佛的光明具体说明?可以的。佛光能变现一切万法。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弥陀光明的记载,光明就成了这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佛光,是弥陀口中说出的,顶上所入的。前面我跟同修们说过,《无量寿经》从始至终念一遍,不但是弥陀为我们灌顶一次,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同时为我们灌顶一次,这种加持的力量有多大!不信的人,怀疑的人就得不到。这是自己有障碍。要真正相信,丝毫没有怀疑,一定会感受得到。诸佛威神加持,自己能感觉得到,确实跟一般法门不一样。我们在一般法门修学,或者读诵其他经典,没有这样深的感受。读这一部经,感受的力量强,似乎诸佛就在我们的头顶,就在我们的身边,能有这样的感受。

 

“菩萨见此光”,这句叙说大众振奋起来,也是大众根熟。根要是不成熟,见不到光。根熟能见到了,“即证不退位”。诸位要记住,根熟的众生见佛光,跟见到这部经典是相同的。见到这部经典之后爱不释手,必定发愿专修专弘。光明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佛光。“即证不退位”是讲菩萨证果,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得到。这是讲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在能不能证得?现前就可以证得。这样无比殊胜的利益到那里找!以坚定清净之心,决定相信,丝毫怀疑都没有,依教修行,立刻就证不退位。没有坚定清净的信心,在讲堂听了点头,不错!听完之后,离开讲堂就忘了,就退转。

 

真正有坚定清净的信心,听了之后确实永远不退,今生这句佛号一天到晚不间断。尤其是经念熟了,不必看经本,行住坐卧心里都在默念,在背诵。不是默念经文,就是称扬名号,这就是忆佛念佛,心开意解,即证不退位。有工作的时候就把功夫放下,专心办事;事情办完,佛号立刻提起,不碍事,决定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不退位’是现前可以证得的。

 

“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十方来与会的菩萨们,个个都圆证三不退;自己非常庆幸,也彼此庆幸,生大欢喜心。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世尊赞叹弥陀说法,佛佛互赞,此处特别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这个世界,俗话常说‘同行是冤家’,彼此相轻,谁也瞧不起谁,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是烦恼,是业障。见不到佛光,不能证不退位,道理就在这里。我们看看诸佛菩萨,他们没有这个现象。《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菩萨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在此地我们看到佛佛互赞,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

 

“佛语梵雷震”。‘佛’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法的梵音如同雷震。‘梵’是清净的意思,形容弥陀说法清净无染。不但世间法不染,出世间一切法也不染著,这才是梵音。‘雷震’比喻打雷。雷的音声很响,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比喻十方世界都能听得到弥陀说法。当然要耳根没有障碍,弥陀在十万亿佛国土那边讲经说法;我们这边像收音机一样听得很清楚,没有障碍。

 

刚才说过,所有一切障碍都是心不清净产生的。心若清净,六根就没有障碍,眼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耳能听到西方世界,鼻可以闻到西方世界的宝香,确实就如同在面前。非常可惜,我们的心地染污太严重。现在每天还在加速的染污,这多可怕。为什么去不掉染污?佛说因为两种执著:我执、法执。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染污的大根大本。只要有‘我执’,想把染污去掉,就非常困难。念佛法门的殊胜,就是染污还存在,用一句佛号把染污控制住,像石头压草一样。染污的根还在,不让它起作用,这样就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里没有的。

 

一切法门,我执不破,决定不能出三界。法执不断,决定不能见性。念佛法门方便,不须断妄想执著,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么方法控制?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名号上,二六时中,不是诵经就是称名。口头上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忆念决定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妄想、执著就起现行。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难。难,还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们要警觉,难行还是要行。怎么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烦恼,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烦恼,不要紧,只要努力用功。佛号愈念愈多,经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里常常想著经训,想佛的名号,就不会再想别的。在生活中,要认真锻炼。练到妄想杂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这种能力就决定往生。

 

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怎样走,就可以怎样走,随心所欲。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随心所欲。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可以,由此可知,不须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熟,无须再说。一个人能自在往生,还会生病吗?生病就是自己对于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不然谁愿意生病。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体能主宰,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个病,可以生几天病。这很自在,是什么力量控制生理?心性的能力。

 

大乘法常说‘一切无有心真实’,心是真实的,它主宰一切万法。‘心’主宰我们的身体,主宰环境,主宰宇宙。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由此可知清净心多重要!整个佛法,无量的经论,无量的法门,修的都是清净心。心地丝毫染著都没有,就成佛。这是说业障、习气皆消除,六根的能力恢复,即可以听到弥陀说法,如同雷震。‘雷震’有两个意思:一是声音很响亮;一是警觉。惊动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有高度的警觉。

 

“八音畅妙声”,此是赞佛。通常弟子赞叹本师,此处是本师赞叹弥陀。‘八音’是:

 

第一、‘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究竟好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形容。音声如果很好,好到我们听不懂,就不算好。要很容易明了,这才真好。为什么?不讲十方世界,单讲我们地球,地球现在有四十多亿人口。如果佛讲经说法,讲得很深、很玄、很妙,有几个人能听懂,几个人能开悟,效果就达不到。佛的目标是希望一切众生,人人觉悟,人人成佛,他的本愿才真正实现。因此,最殊胜的法门就是最容易明了的法门。

 

事实的确如此,《无量寿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跟其他一切经比较一下,它真的容易懂,容易明了,能让一切人接触就能接受。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浅的就看得浅,人人都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最殊胜的妙法。我们必须记住,不要以为很高深的就好,我们看也看不懂,想也想不透的,大概是最殊胜的法;那个法一点用处都没有。现代世界,要想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就一定要建立在和睦、互敬、互助的基础上。和睦、互敬、互助要靠什么方法达成?‘教学’,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教学。我们讲《无量寿经》,此经的教义,可以深说,可以浅说。浅浅的说,让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一听就懂,一听就欢喜。可以用最浅显的词汇解释。

 

我在美国,跟美国人解释阿弥陀佛,就用三个词汇,他们听了很欢喜,很受用。这三个词汇:第一是‘长寿’。无量寿,极长的寿命,他听了欢喜,因为他要长寿。第二是‘快乐’。第三是‘清净’。他说这三样他们都要。要,就是要阿弥陀佛。要不要阿弥陀佛?要!很喜欢,就这样简单的介绍。所以,像这本《无量寿经》,两个小时或四个小时,从头到尾就讲完了。深讲,一天讲两个小时,一年也讲不完。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可深可浅,它真正有能力度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不要认为解得浅的,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概地位就低一点;深入一点的,地位高一点。不见得,品位与理解深浅没有关系,与心地清净有关系。经教什么都不懂,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心地念清净,也能圆成佛道。关键不在经义的浅深;关键在心地的清净。这很要紧,所以愈是殊胜、究竟、圆满的DA法,定是非常容易明了,容易讲,也容易听,这才是最好音。

 

第二、‘调和音’。经教的大用,能调和我们的性情,也就是情绪。情绪就是业障,就是烦恼,很麻烦。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跟印度佛法的教育都著重调心、调身。用什么方法调?佛法用‘梵呗’调心,用‘戒律’调身。儒家用‘礼’节制身语,动作要守规矩。‘礼’是调身的;用‘乐’调心。中国古代圣贤用什么方法统治国家,治理老百姓?以‘礼乐’治天下。再看看今天用什么治天下?用武力治天下,用军队,用警察治天下。西洋人用法律治天下,已经是次一等了。中国古圣先王是用礼乐治天下,用音乐陶冶人民的情绪,使郁积的情绪化解。‘乐’一定有词章,像《诗经》就是古代的歌词,谱上曲可以演唱的,能纾解心情,抛弃烦恼,增长智慧。它是属于教育。

 

古时候的音乐是教育,而不是娱乐,跟现代不同。佛法也是以戒律、以梵呗和雅调适。‘梵呗’属于音乐。‘梵’是清净的意思。换言之,以极清净的音乐陶冶我们的性情,用这个方法来教育,调和众生的身心。佛经的经文都可以谱上曲子来演唱的,尤其是偈颂。‘偈颂’多半都押韵,特别容易演唱,所以它有调和之意,能调心、调身。

 

第三、‘柔软音’。身心调和之音,必定柔软。柔软就慈悲,不会显得刚强。刚强是烦恼。个性强的人很多。强的人不认输,不让人,他不晓得这是烦恼。

 

第四、‘不误音’。‘误’是错误。佛所说法,决定没有错误。因为佛澈证性海本源,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怎么会有错误。

 

第五、‘不女音’。女音是指女子娇滴滴的音声。这种妖冶的音声,一般人也不喜欢听。佛之音声则具足四无畏。

 

第六、‘尊慧音’。谓令众生听了之后能生尊重钦仰之心,能启发智慧。

 

第七、‘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使人感动很深,时间很长。世间音乐有好的,听了之后,很多天都不能忘记,所谓余音绕梁!有这种力量。佛说法的音声,听了以后,一生都不会忘记,深深受他感动。

 

第八、‘不竭音’。‘不竭’是无穷无尽的意思。佛说法,只一句,也有讲不完的道理,所谓辩若悬河,无尽无竭。

 

这些合起来称为‘八音’。八音在古德注解里有很多种说法,我们刚才说的是最普遍、最多见的一种。其实此一句万德洪名,乃至此经字字句句,皆具圆满八音。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话就说至此。释迦牟尼佛用这两句赞叹弥陀说法音声的妙好。以下是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这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世尊转述跟阿弥陀佛亲说没有两样,佛佛道同。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

 

第一句称扬十方世界来到弥陀净土的菩萨。“正士”是对菩萨的尊称。‘正’是正知正见;‘士’就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现代一般称作知识分子,古代称读书人。从前社会分工,没有现在这么精密。古时候中国分为四民:士、农、工、商。四民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现代的读书人跟从前读书人不一样,所以现在称为知识分子是有道理的,过去称为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确实比现代知识分子高一等,因为士大夫最主要是品德的修养。从前读书人如果没有品德,在社会上则不受尊重。孔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办事技术。像现在许多专科学校都是传授技能的,孔子把它列在第三。第四是文学。文学摆在最后是很有道理的,有品德、有学问,又有能力,才有余暇可以欣赏文学。所以,文学摆在最后;最重视的是德行。德行里最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的关系—五伦十义。

 

人在社会,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活,一定要与大众往来。人际的关系要清楚,然后才知道什么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应享受的权利,社会才能祥和,才不会有争执。这是教育的效果。不像今天,教育忽视德行、言语,只重技能。教育的效果是科技发达了,可是社会动乱,人人都没有安全感,这是很严重的危机。追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教育走错了方向,把古代教人作好人(圣贤)的教育舍弃,这才是天下大乱之根源。什么时候世界能恢复秩序?首先要恢复人本的教育。人若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世界永远不会安定。‘士’是世俗的读书人,有品德、有修养、有学问。正知正见的是菩萨,不是世间一般读书人,所以尊称‘正士’。对于大菩萨,我们称‘大士’,这是最尊敬的称呼,像我们称观音大士、普贤大士。

 

同修们要知道,称呼是佛门的常识,不能任意称‘大师’。那一位等觉菩萨称大师?过去确实没有。‘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一般人不可以称,一般人称大师是太过分。因为捧人也不能把他捧成佛,这是不应该的。学生对老师也不可以这样称呼。这样称呼,实在是对老师大不敬。老师没有成佛,偏偏称作佛,等于挖苦他,讽刺他名实不相符。‘正士’是非常恰当的称呼。最尊敬不过称‘大士’,决定不能称大师。中国传统,教下称‘法师’。翻译经典真正是了不起,修行证果的人,来主持译经的工作,皆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指他通达三藏,是一位通达三藏的法师。禅宗称‘禅师’;律宗称‘律师’;皇帝的老师称‘国师’,没有称大师的。

 

后人对于古大德尊称为大师,这已是勉强。他已经不在世了,因为表示对他真正的恭敬,称‘大师’还说得过去。人还活在世间,称大师是讲不过去的。像印光大师在世,都称印光法师;往生之后,佛教界尊称他为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净宗的祖师都称大师,只有这一例外。因为‘大师’是佛,一切众生接触到佛皆能得度,都将成佛。净宗劝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跟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两样。所以,净宗祖师,后人尊称大师,但不是在当时,都是往生以后的尊称。譬如,有些人为对我表示尊敬,来信写‘净空大师’,这简直是骂人。我知道他们是好意,但不懂得佛学常识。若实通达明了,则此字样即是有意挖苦人。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吾’是阿弥陀佛自称。弥陀晓得他们的心愿。

 

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佛说,你们来到此地的目的,大概都是希望庄严净土,希望在此受记成佛。弥陀见到这些菩萨,菩萨还没有开口,佛就先把他们的心愿说出来。当然其中含的意义非常深,也非常广。

 

“志求严净土”,特别注意‘严’字,庄严净土。回向偈也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一句所含的意义深广无边。若细说,这一部《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本师阿弥陀佛庄严西方净土。扩大来讲,诸佛的弘愿是要庄严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佛净土)。这一句含义既深又广,可是要真正达到‘庄严佛净土’的目标,一定要成佛才做得到。不成佛为什么做不到?智慧不圆满,德能不圆满,智能不圆满,就很难满愿。

 

接著说“受记当作佛”。成佛才能真正圆满庄严净土。由此可知,这两句确实是菩萨求生极乐世界,修学的主要目标。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一段经文是本师阿弥陀佛,对十方来到西方世界的菩萨们的开示。经文虽然不多,皆是修行重要的纲领。

 

十方大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佛为他们说修行重要纲领。我们今天在凡夫地,要想成就,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也不能违背这个纲领,所以应当要记住。首先要觉悟,决定不能迷惑。觉什么?“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觉’是觉悟,不迷;‘了’是明了。要觉悟,要明了。‘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间法,也包括出世间法。佛在一切经里没有说世间法例外,或者一切法不包含出世间法,佛没有这样讲。没有这个讲法就包括佛法。

 

佛法也是‘梦幻响’。‘梦’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幻’就是现代讲的变魔术。幻术、魔术也不是真的,但是看起来很像真的,事实上不是真的。我们能理解。‘响’是回音。我们在山谷中长啸一声就有回音,称作响,也不是真的。这一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样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一切有为法’。这就是甚深般若,般若为佛母,一切诸佛皆从般若生。没有真智慧,就不能成就。‘觉了’两句是般若智慧。‘满足’两句是菩萨弘愿。有智、有愿,应当学。

 

“满足诸妙愿”。通途说法,‘诸妙愿’指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在因地所发一切大愿的总纲,归纳起来不出这四大类。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归纳起来也离不开这四大愿。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这四大愿。这是菩萨弘愿的纲领。

 

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要发度众生之大愿。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但是一定要运用大智慧。运用得恰当,这个众生就得度;用得不恰当,就变成业障。善巧变成业障,像这样的事,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能体会。运用得当就令人开悟,真正觉悟。运用得不妥当,人家不但不觉悟,反而越迷越深。迷必定造罪业,惑、业、苦,永远不断。所以,善巧方便一定要依真实的智慧。第二、‘断烦恼’。第三、‘学法门’。第四、‘成佛道’。发度众生的心,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是决定做不到的。发愿之后,是愿力在推动修学。

 

世间人平常工作也非常辛苦、勤奋,什么力量在推动?名、利。没有名利,谁愿意做?大家都不愿意做。可见世间人不能不讲求名利;不讲求名利,这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共产’是至高无上的理想,什么人才能共产?法身大士,他不要名利。我们想想,世间有几位法身大士。确实佛陀在世时提倡共产制度,‘利和同均’。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的确是高品德才能做到。真实智慧是高尚的品德所依。不能要求一般人不讲求名利,否则社会不可能进步。整个社会是名利在推动。

 

菩萨,尤其是有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来去自由,不是普通人。阿罗汉没这个能力,辟支佛也没这个能力,权教菩萨也不行。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来去自如的皆是‘法身大士’。他们具足真实智慧,从前两句看来,就是达到《金刚经》讲的标准,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这样的标准决定是离四相、四见,才能满足菩萨大愿,断烦恼,成就至高无上、究竟圆满的德行。然后‘法门无量誓愿学’,再学法门,成就学问。这样的成就还觉得不够,还要圆成佛道。佛道就是烦恼断尽,法门学尽,圆满毕业,这才称为成佛。没毕业,还是住在菩萨的地位上。

 

菩萨所修学的两门功课:一是断烦恼;一是学法门。一是德行;一是学问。佛法教导我们这两门功课,毕业就是成佛。唯有成佛才能‘满足诸妙愿’。弥陀要是不成佛,他的四十八愿就不能圆满,一定要成佛才能圆满。四愿成就了,依报随著正报转,极乐世界就现前。不必建造,也不必设计,自然就现前。

 

“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将来自己居住的国土也像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在此岂不是为他们授记吗?这一句就是授记,‘必成如是刹’,你们将来都做得到。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

 

此两句,前句是智;后句是愿。菩萨确实觉了一切法,一无所有,但是菩萨并不执著空。如果执著空,什么事都不做,还会来现身,来教化众生吗?他们不像阿罗汉、辟支佛执著空,进入‘偏真涅槃’,与世界隔离。他们不度众生,一切众生的事不闻不问,毫不关心,自己享受清净无为之乐。所以,世尊在大乘经典里责备他们,呵斥他们,说这一类人像‘焦芽败种,堕无为坑’,只有自利,不能利他。菩萨不然,虽然知道一切法空,还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教化众生。

 

“恒发弘誓心”,就是誓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菩萨殊胜之处。菩萨住中道,不落两边,不著空也不著有。知道一切法空,仍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两边都不著。说他空,他天天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说他有,他又了解一切法空,心里清净无为,一尘不染。这就称为‘妙契中道’,这是净宗的根本宗旨,也就是修行的基本原理、原则。

 

古德曾说,净宗不是空宗,也不是有宗,空有两边都不著。这是真正认识净土。《维摩经》上也有这样的话,‘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这四句的意义,讲得更清楚、更明白。这些都像是《华严经》讲的。华严是圆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两句与《华严经》的宗旨完全相同,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学习。

 

“知土如影像”。‘影’是在光明底下,人物有影子。‘像’是照镜子,镜子里显的像。都不是真的。经上一再教我们,念佛人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最极清净心。我们的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处处染著,于世间法染著,于出世间法也染著。心不清净,得不到一心。再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空。虽然天天念《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个个都会念,都记得,可是才念完就都忘了,还是什么都执著,一样也没空,心怎么能清净。很难,很不容易!

 

真正会修的人是自己修行,不看别人。看别人,心里生烦恼,就有意见。有意见,心就不平,就不清净。到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就清净了。对于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明了,但是心里不执著。说得通俗一点,绝对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心里什么都没有。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心是空的。到那个时候,就得到清净心,往生才有把握。所以,菩萨‘知土如影像’。‘土’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一切法之一就是西方净土。往生西方净土也是‘如影像’,可是要发愿求生。

 

‘恒发’,求生的愿念念不中断,念念都求生净土。有这样的愿心,决定得生。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有真信、真愿,这个人决定得生。生到西方净土的品位,要看念佛功夫的浅深,没有说念佛数目多少。多少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功夫浅深。什么是功夫?这一句佛号能代替妄想就是功夫。如果这一句佛号不能把妄想止住,这样念佛就没有功夫。有人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就是功夫。功夫浅的,是‘成片’;功夫深的,就是‘事一心不乱’;更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乱’。浅的生‘凡圣同居土’,深的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生‘实报庄严土’,这是品位高下不一样,这是念佛的真实功夫。要想功夫得力,有一个秘诀,你们愿不愿意知道?即是什么闲事都不要管,这就是秘诀。你喜欢管闲事,到处打听是非,这一生佛都白念了。如果不管闲事,则日日天下太平。

 

为什么这个世界搞得这么乱,就是管闲事的人太多,包括自己本人都喜欢管闲事。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干什么?管闲事!世间许多不必知道的事,都要晓得,还到处打听。闲事管得太多,愈管心就愈杂,就愈乱。古人讲,‘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知道事情多,烦恼就多;认识的人多,是非就多。所以,真正念佛人,自己关在房间里念,不跟任何人接触,避免是非。什么事也不愿意知道,也不要打听,少烦恼,没是非,功夫怎么不得力。

 

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充满每个角落。什么是妖魔鬼怪?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是妖魔鬼怪,是不是充满世界?它的目的就是不让人心清净。‘魔’就是折磨。让我们身心得不到安稳,就是‘魔’。再想想,谁不喜欢佛?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佛,佛教我们身心清净。口里说喜欢佛,事实上距离佛很远,心里不喜欢佛,倒觉得魔很好玩。

 

我们学佛,不只这一生,生生世世学佛为什么都学不成,原因就在此。我们把原因找到,如果能把这个原因消除,这一生即能成就。因此,这两句话很重要。‘知土如影像’,知一切法确实是梦幻泡影,都不是真的。既不是真的,执著它干什么,想它干什么?不值得!“恒发弘誓心”。我们求生净土普度众生的大愿,念念不可间断。

 

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

 

前三句是说,修行要修最殊胜的行门,要修到究竟。‘究竟’就是圆满。依照佛经讲,‘菩萨道’无量无边,四弘誓愿中间两愿都属菩萨道。‘断烦恼’是菩萨道;‘学法门’是菩萨道。烦恼无尽,法门无量,真正讲修行,一定要抓住纲领。把行门归纳成纲领,把握住纲领就容易成就。我们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将修行的纲领约分为五科。这五科确实够用,一直到往生净土都没有问题。五科是有次第的,先从‘三福’学起。

 

三福第一句是‘孝养父母’。从‘孝亲’做起,唯有孝亲才会‘尊师重道’,因为不敬老师就是不孝亲。父母希望我们接受老师的教导,听老师的话;而不听老师的话,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父母就忧虑,给父母添烦恼,就是大不孝。整个佛法都是从‘孝敬’生出来的,一个真正孝顺的人,绝对不能让父母失望,不能让父母生烦恼,不能让父母忧虑,这才是真正孝顺。‘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再把孝敬扩大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还是孝道,还是师道,皆从孝道生出来的,孝道是根。

 

在中国大乘佛法里,以四大菩萨代表修学的程序。第一、地藏菩萨,他教我们‘孝亲尊师’。‘地’表心地;‘藏’表宝藏。心地含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一切无量的无量,尽属心地宝藏。这样圆满的宝藏,人人皆有,而且是平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自性的宝藏。宝藏若不开发出来,就得不到受用。好像你家里有金矿,但是没有开采出来,没有冶炼出来,你还是穷苦,所以你必须开采。用什么方法开采?‘孝敬’。孝敬就能开发心地宝藏,彰显自性宝藏。

 

今天在本省修地藏法门的人很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如果把地藏菩萨想成一尊神明,专门度地狱众生的,就完全错了。地狱众生是什么人,谁是地狱众生,地藏菩萨凭什么度他?不孝亲堕地狱,不敬师长堕地狱。我们想想,不提倡‘孝亲尊师’,岂不就堕地狱,就是这个意义。不孝亲、不尊师的人,无恶不作,这种人就堕地狱。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要讲得让大家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世间有很多人不相信六道轮回,若把地藏法门这样跟他讲解,他听了点头,觉得有道理,他也要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孝亲尊师,就不能慈心不杀,还是造十恶业,现在虽然还在人间,还像个人的样子,其实地狱里早已报名注册。几时一口气不来,就到那儿去报到。地藏菩萨教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要是能信解,依教奉行,地狱里的名字就消除,就不必去,这就度了自己。学佛读经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在这个基础上往上提升,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往上提升,就是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福前十句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要帮助别人。这是讲个人的修养,要从这里做起。

 

人不能离开人群,不能脱离社会。与大众相处,佛教我们六条戒律,‘六和敬’。与人相处要和睦,彼此要互相尊敬。佛要求我们,只敬别人,不要希望别人敬我。每一个人都听佛的话,个个都乐意敬人,就能达到互相尊敬。佛法是处处省察自己,才能得清净心,才能得真正的禅定。我敬他,但是他不敬我;若这样想,心就不清净,三昧就得不到。只问自己有没有敬别人,别人敬不敬我,不能放在心上,心就定了,心就得清净。所以,我告诉大家,不要管闲事,我们修行的功夫就得力。要是喜欢管别人闲事,这一生注定失败,决定不能成功。

 

心清净,即是成就法器,然后才真正进入佛法的修学,‘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那有不成功的道理!我们要真正抓到修学的大纲领。

 

“具诸功德本”。什么是‘功德’,必要认识清楚。我们看到许多寺院里,门口放一个箱子,称为功德箱,好像捐一点钱就是功德,这完全错误。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传法,梁武帝以他的地位、势力护持佛法,造了四百八十多所寺院,度几十万人出家,颇为自负!见到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很可惜,达摩祖师不肯打妄语,也没有善巧方便,说了一句老实话,‘并无功德!’这一盆凉水浇到梁武帝头上,梁武帝一生气,不护他的法。他只好到少林寺面壁,坐了九年才等到慧可。替佛教做了那么多事还没有功德;在木箱里捐一点钱那有功德?所以要晓得,‘功’是讲修行的功夫,你真有一分修行功夫,自然有一分收获,收获就是‘德’。

 

功夫是什么?是修行。‘行’是行为。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称为‘修行’。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从今以后不再胡思乱想,修正过来,这是‘功’。得到什么?不胡思乱想,心清净了,可见心清净就是‘德’。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所以德是讲‘定与慧’。捐一点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与定慧毫不相干。所以戒、定、慧三学,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功德是这样修的。

 

‘功德本’,这三个字重要。什么是功德的根本?换言之,就是修学的关键。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此处讲的功德本,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仔细想想看,它是不是戒、定、慧三学的根本?这一句名号念好,戒、定、慧三学都具足,它是功德本。如果喜欢研经的人,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功德本。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一部经所讲的原理、原则,这一部经是一切经的精华。《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部经真正参透,一切经都通达,所以这是功德本。认清楚,才晓得这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修胜菩提行”。‘胜’是殊胜。殊胜的菩提行就是信、愿、持名。信不迷,愿不邪,持名不染。不迷、不邪、不染,佛、法、僧三宝具足。‘三宝’就在这一句名号之中。老实念佛人即是修最殊胜的大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阿弥陀佛为他授记。我们今天读这部经,依照这部经典修学,就是弥陀为我们授记。一般人,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修学佛法,首先要熟读经文,因为经文是我们修行的依据。凡夫决定有妄想、有烦恼、有执著,这些要时时刻刻检点,时时刻刻发觉。如果不读经,发觉就相当困难。经文念一遍,晓得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觉悟,那些地方仍是想错、说错、做错,读经就把这些毛病全找出来;不读经很不容易发觉。求别人告诉我们,谁愿意说人家的过失?

 

世间真正肯说过失的人就是父母、老师。现在的父母也不说过失,因为儿女不孝,说了还生气,说了成冤家,干脆不说。老师也不说,说了怕挨揍。没人敢说别人的过失,怎么办?只有读经,所以我常常劝人读《无量寿经》,读《了凡四训》,读《感应篇》,读这些书很容易检点自己的过失。每一天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了不起,这是开悟,不再迷了。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即是迷;自己有过失,知道了,即是悟。悟了以后要能改,即是‘悟后起修’。修是修正,把它改过来。若不悟,怎么修?所以经一定要熟读。

 

经文就是自己修行的依据,一定要熟。先要念熟,然后求解。解要解得圆,因为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些事,才知道怎样应付,知道怎样运用佛的教训,使我们成就无量功德。如果不能圆解,死在经文里,就很糟糕,就是食古不化。念是念得不少,也记得,不会用。要会活用,活用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解得圆,用得才活泼、才广泛,这就是真正的智慧。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阿弥陀佛的开示就说到这一首偈。此首的意义不难懂,乍看,好像与前面雷同,其实别有深义。前两句劝我们离相。‘通’是没有障碍。有障碍就不通。‘达’是明达。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明了到极处就是达。前面说的‘一切法’,著重在‘相’上;此地讲的是‘性’。“通达诸法性”。‘性’是体。一切诸法的本体是什么?是‘空’,是‘无我’。此地说的‘空’是‘二空真如’,真正通达我空、法空。真正通达者,于‘我、法’决定不执著,心是清净的,心没有染污。佛的意思在此。

 

今天下午吴老居士来看我,他给我们上了一课,也希望与大家分享,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他今年八十多岁,一生不生病,现在也不生病,将来还是不生病。秘诀是什么?决定不吃零食。我招待他在小客厅喝茶,拿一盘水果,他不吃。决定不吃零食,水果一定在饭后吃,这是好习惯。吃的东西少,只吃半碗饭,吃青菜、豆腐,不吃肉。他也没有吃长素,他跟我讲,他吃外国素。什么是外国素?外国人吃素,吃鱼不吃肉。他吃一点鱼,其他的都吃青菜。吃的方法,你们不懂,他今天说,菜饭放到嘴里要咬一百次,嚼得很细才咽下去。量很少,不生病,这是很好的饮食习惯。他一定是八点钟睡觉,四点钟起来。假如起来看到钟是四点五分,钟一定快了。如果是三点五十分,钟一定慢了,决定靠不住。非常好的习惯,延年益寿!所以吃完饭,他要回家。他告诉我,八点钟睡觉。很不容易,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过去在新加坡讲经,松年老法师教我饮水的方法,我也告诉过同修。清早起来,一杯凉开水,就用普通的杯子,玻璃杯也可以,一杯水喝三百口,不能多一口,也不能少一口,这也是延年益寿的方法。松年老和尚也是八十多岁,身体健康,童颜鹤发。他养生的秘诀,就是每天喝一杯水,三百口。你们试试看,这也等于修定一样。三百口要喝多久?大概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因为每一口只在嘴唇沾一点点,要记数的。慢慢的咽下去,不能快,要慢慢的。心要定,心里什么都不想,记数记得清清楚楚,延年益寿,没有副作用。他跟我讲,每一口都要咽下去。实在讲,这是内脏的运动。你每一口喝下去,口在运动,内脏也运动。不但内脏运动,清洗内脏。心是定的,身也是清净的,当然不会生病。看到这样健康长寿的人,生活习惯非常好。要是想延年益寿,要好好的记住。

 

知道“一切空无我”,我、法二空,我们的心就清净,就会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不但体空,相用亦空,无智亦无得,都是假的。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仍然一天到晚争名夺利,一样也不肯放下。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什么还拚命争?这就是事实真相并没有搞清楚,只是听说而已,无济于事。

 

虽离相,还要修善。“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就是修善。一定要专心愿求西方净土。净土怎么求?从清净心求。‘心净则土净’,都是讲心地功夫,然后才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偈云‘庄严佛净土’,佛土凭什么庄严,就是这句佛号功德,以清净心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以及十方往生大众的清净心所庄严,所以它是清净心所成的刹土。弥陀说法就到此。下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这是佛说明菩萨听弥陀说法所得的利益。‘闻法’是指十方菩萨听弥陀说法。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乐’字在此念去声,念‘要’;‘乐’就是欢喜。欢喜接受奉行,依教奉行。“得至清净处”。‘清净处’就是清净心。听佛说法,心愈来愈清净。

 

“必于无量尊”。‘必’是必定。‘无量尊’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受记成等觉”就是阿弥陀佛必定为他们授记,必定能证等觉的果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这是说菩萨们闻法得‘三不退’的利益。“无边殊胜刹”指十方诸佛刹土。“其佛本愿力”指无量无边佛刹的诸佛,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求生净土。一切佛为大众宣讲《无量寿经》,介绍念佛法门,劝大家念佛往生净土,就是一切诸佛的‘本愿力’。听闻的人,佛的弟子,“闻名欲往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无量寿经》,就应当发愿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所以是“自致不退转”。‘三不退’非常不容易得到,离开西方净土,在十方刹土都很难得到三不退;唯独西方世界容易成就。

 

前几天还有人来问我,为什么特别提倡这一部《无量寿经》,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自己念《金刚经》,觉得般若是第一,还举例来难我,‘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上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为什么还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引经据典的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我告诉他:‘你说的没错,经上是这么说的,也是事实。问题就是你有没有真修。你要不是真修,有用吗?你在此地一天,连西方极乐世界一天都抵不上,不要说一百年。’他一听就楞住,没话说了。

 

什么是‘真修’?《金刚经》上讲‘破四相’,破了没有?‘破四见’,破了没有?如果四相四见还没有破,就没有真修。还搞是非人我,还在妄想执著,怎么能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真修为什么就超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因为此地修行太难,环境太坏,居然能在此修行证果,实为希有。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的环境好,没有障碍,容易修。此地难修,不修就比不上他们;真修就超过他们。经上讲的没错,是他自己把意思错会,以为每天将《金刚经》念一遍就是修行,这是误会。《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自己有没有把凡所有相看成虚妄?如是样样都解错,还来障碍别人念佛,这个罪过太大了。所以,‘不退转’相当不容易。如果容易,一切诸佛如来又何必劝菩萨求生净土;就是因为修证太难了,对菩萨都难,何况我们凡夫。

 

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前面是佛赞叹十方诸菩萨往西方净土闻法所得的利益,非常殊胜。这一首半(六句),赞叹菩萨自己得到利益之后即能教化众生,将念佛法门普遍的推荐给一切大众,功德就更殊胜。

 

“菩萨兴至愿”。‘至愿’是到了极处。这是发利生的大愿,专门弘扬这部经,专门弘扬这个法门,普遍希望大众都能得到念佛法门的真实利益。

 

“愿己国无异”。希望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没有两样。这个‘没有两样’是指人心。极乐世界人心清净,希望我们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心地也都清净,心净则国土清净。

 

“普念度一切”。‘普’是普遍、平等。如果我们的心有高下就不平等;有好恶也不是普念。一定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将念佛殊胜、微妙的第一法门,诚诚恳恳的介绍给大众,希望大众都能觉悟,都能信受奉行。

 

“各发菩提心”,弘法利生目标就在此。我们到处将经本送人,最近我们又印了一万本,是小的折叠本。将这经本送到各地方,送去了还怕人家不懂,所以我还要到那里去介绍,讲解,让大家明了,欢喜信受。这就是现代人讲的,到处去作秀,表演。后天我要到美国去作秀,去介绍,希望彼国大众真正觉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稳当、可靠,一生决定成就。

 

“舍彼轮回身”。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俱令登彼岸”。‘彼岸’指西方极乐世界,一定可以达到。不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困难,就只是想像而已,决定做不到。

 

《金刚经》好!我也赞叹,过去我讲过好多遍,而我为什么不学?依《金刚经》修行,想想自己做不到。要破四相,我四相破不了。这不能欺人,更不能欺骗自己。自欺欺人,那里是智慧,那里会有成就?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相,特别要认识自己。人贵自知,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程度,在一切法门里,那一个法门能走得通,真正能成就,就选择这个法门。很高、很妙、很殊胜的法门,我们学不到,做不到,只好舍弃。佛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很清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心就安定。选择自己容易修行的法门,就不会错。

 

‘彼岸’有两个讲法:一是摆脱生死轮回;一个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实的彼岸,的确不容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二者全都得到,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好处说不尽!

 

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

 

这一种好处,实在是我们梦寐希求,而求不到的。我们一生当中,见一尊佛的机会都很渺茫,怎么可能“奉事万亿佛”?‘万亿佛’不是数字,是指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一切诸佛,我们都有能力去恭敬、赞叹、供养、闻法,而且每一天都去。怎么去?分身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能力化现无量无边身。

 

我们在《高僧传》中看到,真正修行得道的人,同时能分五百身。有一位印度高僧在中国弘法,要返国时,有很多居士、长者们为师饯行,邀请法师到家里来供养。同一天,同一个时间,法师都去接受供养。到第二天,大家在长亭欢送法师。有人说,‘法师对我不错,昨天在我家应供。’另一人听了,心想不对,昨天他在我家。又一个听了说,他在我家。等到大家都讲明白了,才晓得法师能分身,昨天同时到五百家应供,家家都见到他,他也都吃了。他有这种能力。无量无边的分身,是我们神通能力真正圆满的恢复。

 

“飞化遍诸刹”。飞行自在,速度之快,随念即到,决不是现代讲的光、电能相比。念头一动,就到达目的地了。‘化’是教化。上求佛法,下化众生。‘遍诸刹’是遍满一切诸佛刹土。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即此处所说。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安养国”是西方极乐世界。供佛、闻法,又去教化众生。事情办完,立即就回到极乐世界,再回到阿弥陀佛的身边。我们念了这一品后,想想善导大师的两句话,就丝毫都不怀疑,他真是讲对了,‘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用善导大师这两句话,作为这段经文的总结,才晓得善导大师的话,讲得一点都不过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