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6 净慈要语
[打印本页]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1
标题: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6 净慈要语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6 净慈要语
明 元贤述
2卷
No. 1166-A
参禅主乎见性阅教贵乎照心念佛一门禅教并行理有固然非特陈言如今大师总摄万行于念佛三昧首倡众善于杀生一戒其初所谓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执事而迷理犹有往生之益此乃禅者俯而就之教者跂而及之淘汰禅教有弊之徒直指净土归元之路其次所谓世风薄恶竞尚浮靡穷极口腹之欲罗尽水陆之珍乃至惭耻为人无恻隐之心称儒负仁育之化戒以杀生劝以放生所以上体诸佛之大慈下满众生之深爱也於戏净慈为言夫伟矣哉自非禅教圆明仁慈宏大安暨于兹仰赞大师世称古佛宜哉可谓昏衢宝炬苦海慈航洛阳书肆中野是谁就余请参考于其事实成剞劂之功予忝学禅虽未谙净土粗笔厥所考乃系之书上庶几若见若闻咸资劝修或缁或素同沾利乐云尔。
旹宽文癸丑孟夏佛降诞日 赞州指山释养存敬跋
No. 1166-B 永觉师传
为霖录曰禅师落发后寿昌逢迁化依法兄博山三年而受具塔志中言及昌迁化依止同门博山无异禅师三载受具已而辞归闽住山舟过剑津闻僧唱法华经曰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廓然大悟乃彻见寿昌用处(云云)师至五十六岁因谒闻谷大师于宝善一见投契力劝出世乃所传云栖戒本授之明年应鼓山请犹以庵主自居又二年开法泉之开元而怀中瓣香始为无明老人拈之师曰禅本寿昌(初住宝方后住寿昌)戒本真寂未可诬也继又开法杭之真寂延之宝善后复归鼓山重建寺宇大阐宗风海内皆尊之曰古佛古佛三会语及诸撰述凡二十种计八十余卷(其详备乎林涵斋居士行业记)。
No. 1166-C 净慈要语序
净慈者何闻谷大师所命庵名也庵名之以净慈者何谓念佛放生也念佛放生其所求者何谓还其心之本净本慈也盖本然之心廓然常净自众生迷其本然则心外见法故目为色染耳为声染鼻为香染舌为味染身为触染意为法染流逸外奔不能自返繇是起业造罪永沉五浊之区无有出期我佛愍之乃为说治染还净之法机固靡一教亦各殊然念佛一门其最要者也一心念佛用志不分六根都摄净念相继则目不为色染耳不为声染鼻不为香染舌不为味染身不为触染意不为法染即现处娑婆界内浑身已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后报之不清净乎然虽修念佛三昧而福德不具善果难成故必广修众善以为助因众善伙矣而慈行其首也慈行亦伙矣而戒杀放生其首也盖以众生所最爱者莫如生所最苦者莫如死凡有血气斯情万均秪为相习于忍同体之仁痿痹不行乃恬然杀戮不以为怪岂心之本然哉以故我佛苦口丁宁首戒杀生广劝放生与其所最爱而救其所最苦功德之及物为何如也建州城若缁若素奉大师之教笃于念佛放生之业有年矣犹虑其不能广且远也乃谋于余余为取净土及戒杀诸书集成要语付之梓庶几净慈之化盖洋溢于不穷也哉呜呼净慈之义大矣岂止于念佛放生而已哉念佛放生可以言净慈而不可以尽净慈极而言之净极觉圆成无上道不出一净义也广度有情悲臻永劫不出一慈义也夫诸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自前前以及后后诸大乘经明此至汗牛充栋今以二字括之了无剩义敢谓大师命名之意止于念佛放生而已哉诸君当善体此意扩而充之可也虽然更有一句子净慈二字括不得余欲总为诸君说破怎柰舌头短也诸君其质之大师。
旹崇祯甲戌端午后三日 鼓山释 元贤 题
净慈要语目次
·卷上
·净门 ·净土教源
·念佛正信
·念佛正行
·作福助缘
·念佛正愿
·临终正念
·两土难易
·净土辨疑
·卷下
·慈门 ·戒杀生
·戒溺女
·劝放生
·戒杀辩疑
·杀生炯戒
目次(终)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2
净慈要语卷之上
鼓山涌泉寺沙门 元贤 述
净土教源
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染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有秽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生浊土则障累日深善法难成生净土则障累日蠲善法易就故学道之士必须拣其净秽即净土之中亦有种种差别其最为殊胜者则西方极乐世界也此世界乃阿弥陀佛无量愿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庄严大非诸方之所能拟今略出其大概凡有二十种殊胜一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罗网行树栏楯楼阁悉皆七宝所成二国中无地狱饿鬼畜生之苦三众生生者皆于七宝池内莲花化生四身皆金色具足三十二相五身有光明映蔽日月六寿命无量永无老病死苦七衣食随意自然化现八亲得见佛闻说妙法九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十无淫声女色十一无冤憎执对十二无魔军外道十三无二乘皆回小向大十四风声水响及诸鸟韵皆说妙法十五百千天乐昼夜常鸣十六神通具足十七能至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十八诸佛护念十九才生彼国即住不退转地二十尽此一生究竟成佛此界既有如是殊胜利益众生所以众生应当求生彼国其求生彼者非余小善之所能致但当专持彼佛名号即得往生何以故以是彼佛大愿力故昔佛修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度诸众生中有一愿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愿故但专称名一心不乱必得往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与诸圣众至其人前垂手接引其人于弹指间往生彼国胜莲花中花开见佛佛即为说种种妙法闻已即证无生法忍繇是增进直至成佛如上所列并是诸经备陈诸祖弘扬决非虚诳必当谛信但其中有事有理修者不应偏废何谓事上所列净土一切事相是也何谓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一心是也虽曰唯心净土而不妨有极乐世界以世界即一心之所现也虽曰本性弥陀而不妨有极乐教主以教主即本性之所成也虽寂然无生而不妨炽然有生以往生而本自无生也高明之士多乐于谈理而诋笑事行中下之流多执于事行而迷昧实理全不知理无事外之理事乃理中之事执理而废事反有落空之祸执事而迷理犹有往生之益岂可慕空谈而受实祸哉。
念佛正信
修此法门首要正信三世诸佛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并繇此信而后能入若无此信则迟疑而不决定虚浮而不真实毋论其不肯修习即肯修习而若有若无或作或辍无斩钉截铁之能无射石没羽之意岂能成就此希有功德哉故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何谓信谓觉悟真源深信实相也如其未能且须谛信佛言阿弥陀经六方诸佛悉皆出广长舌相劝信此经盖缘我等凡夫心暗识劣束于近习不能知远大之域幽微之境才见非常之事便疑而不敢信所以凡夫秪当确遵佛言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说诚实语绝无虚诳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乎所信佛言凡有二门一信其理二信其事信其理者信我心便是净土我性便是弥陀也信其事者信西方果有净土西方果有弥陀也虽有其理而全理成事如海印之能现万象虽有其事而全事是理如万象之不离海印亦一亦二非一非二如是信解名为正信如信理而不信事信事而不信理是谓偏信非正信也行人若未得如是正信必须博问先知广考经论则群疑自然冰释正信自然现前方能发起大愿策起大行直取菩提不在身后矣有等天资高妙才看经论便谓渠得正信却被习累牵倒不能转动一步不知此但浮解非为正信也如信虎能噬人岂敢轻撄如信鸩能毒人岂敢轻尝今甘遭噬毒之祸而不之悔则不信孰甚焉倘是特达丈夫便请从兹放下。
念佛正行
净业行人既具正信当修正行正行者何念佛是也念佛之法经列多门古师多尚观想持名二者观想一门若心粗解劣不堪受持唯持名一门简易直捷三根普利故今所宗专尚持名佛说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等是也此之持名有理有事理持者直将阿弥陀佛四字当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有非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超登佛地事持者专其志一其虑秪将一句弥陀佛靠着如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朝也如是念暮也如是念行也如是念坐也如是念应缘接物也如是念纵遇顺逆境界也如是念净念相继自得心开与前理持者未尝少异若未得心开临命终时定生彼国亦非中下之品如或力量不及工夫未纯必须随力修习或晨昏礼念或清晨十念积功累德渐培善果要在信愿坚固临终必获往生但品位稍卑见佛稍迟矣然似榜末登第要亦不恶也。
兼修众福
净业行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必须广修诸福以为之助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有净业弟子问于慈照导师曰弟子专修念佛三昧可得用布施持戒供养作福否导师答曰汝能专念弥陀若不持戒则有毁犯罪若不布施则长悭贪业若不供养三宝则有我慢业若不恭敬一切则有轻人罪是故毁犯即堕地狱悭贪即堕饿鬼我慢则常在恶道轻人则世世贫贱似此恶业障蔽欲生净土其可得乎故肇法师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汝今欲修念佛三昧求生净土速成佛果菩提者须是专以念佛为正行更以福德为兼修晨夕常勤供养三宝礼拜忏悔布施持戒洁白三业增修净缘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净土成就念佛功德可谓顺水行船更加舻桌矣。
念佛正愿
慈照导师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行愿双资方登宝地每见今时念佛之人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念或为保扶家宅或为增延寿算愿既非真果必招妄纵使一生修习总是错用工夫命终之际岂能往生以非其所愿故也故凡念佛者必发正愿正愿者非愿人天福报也非愿权乘小果也非愿我一人得生净土得证菩提也乃是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证菩提也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即所谓菩提心也故行人宜日日如是发时时如是发愿力坚固无有变异则一切万善悉成净土正因菩提妙行矣又何虑其不往生乎。
临终正念
净业之功虽积于平日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紧要盖以生净生秽入圣入凡唯此一念为之转移也每见念佛之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及到临命终时多无正念或贪生怕死恋此皮囊或目顾妻儿难忍分别或系缀家财放舍不下或因境界不顺抱恨而终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失正念甘从沦堕又或有自疑一生业重西方无分者或有自疑念佛日少不敢望生者或有自疑债负未完心愿未了贪嗔未息难生彼土者或有自疑我虽念佛而佛恐不来接者此四皆自生疑障而失正念者也又或有平昔念佛精勤忽得病苦沉困床榻痛楚不堪此是宿业深重应堕恶道以念佛故转重为轻应当忍受益勤念佛必得往生若怨佛法无灵验返生退心必堕地狱或有平常虽曰念佛贪生之情实重一朝疾苦临身便信邪师野术戮杀众生烧钱化马祭祷妖鬼希望福祐缘此心邪诸佛不受或有因病听医者言饮酒食肉或害生命以为药饵既丧善根必随业转此三皆因病起障而失正念者也我今劝行人到此秪要谛信经文坚凝正念百般放下念佛待尽于三界作牢狱想于妻子作冤家想于家财作枷锁想于自身作臭皮囊想作朽髑髅想其家中眷属及外客来看病者都先分付定教他念佛相助不可说着闲话不可举起家事不可嗟叹作声哀泣垂泪等直待暖气离身方可举哀若依此法必得往生纵是平昔不曾念佛之人能依此法亦无不得生者呜呼死门事大顷刻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两土难易
龙树菩萨谓五浊修行名难行道如跛足行险道一日不过数里净土修行名易行道如劣夫依转轮王一日周四天下今以娑婆十难净土十易而拣示之一者娑婆不常值佛释迦已灭邪法增炽极乐则佛常不灭现为教主二者娑婆像季浇漓多诸外道纵谈佛法多有偏蔽极乐则佛及菩萨水鸟树林常宣妙法三者娑婆邪恶伴侣希求利养煽惑行人堕三恶道极乐则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四者娑婆群魔恼乱坏我正法极乐则虽有天魔皆获正法令修行人速得成就五者娑婆轮回六道如汲井轮无有休息极乐则莲华化生无复轮转生死苦趣六者娑婆往来三界随业受报虽生天上难逃恶道极乐则三恶道名尚不得闻何况有实七者娑婆尘缘恶浊每为出世之障极乐则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资具八者娑婆人生百岁横夭为多光阴迅速大道难成极乐则众生寿命与佛齐等九者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极乐则众生生者皆入正定聚永无退转十者娑婆行人尘劫难成如大通佛世闻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尚住声闻极乐则秪此一生常随佛学直至道场成无上觉此上十种难易奚啻天渊若恃己力枉自辛勤倘藉胜缘远获殊利行者择之。
净土辨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正宜居恶世界救苦众生何乃愿生净土专为自利乎。
答曰愿生净土者非特为自利亦以不生净土难以救苦众生也经言菩萨已得无生法忍方许混俗度生如其未得要须常不离佛良以惑习未尽忍力未充历遇恶缘必阻修进自救尚难况救他人乎若居此恶世欲救他人正如不完不固之舟欲济多人于海有自他俱溺而已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众生者无有是处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往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教化地狱受苦众生。
问宗门悟达之士不历阶级超登佛地何须愿生净土乎。
答曰汝谓悟达之士惑习永尽顿同诸佛乎抑惑习尚在必假渐修乎若惑习尚在正宜求生净土借彼胜缘渐次淘汰若流转五浊之区薄解浅悟隔世茫然安保其不退败乎古如承天简真如哲海印信等皆宗门哲匠而后生之事毫难自主其他可知矣况如善财圆顿之士也而愿生极乐龙树传衣之祖也而记生极药汝之悟达能齐善财龙树否假曰能之正不妨与同生如其未能则往生之谋何可缓也。
问心本离念法本无生今教人念佛求生净土何也。
答曰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无诸佛可念无净土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虽曰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超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者也。
问诸佛皆可念净土皆可生何必偏念弥陀求生极乐乎。
答曰此有六意一为众生心多浊乱遍念诸佛三昧难成须专指一佛一土令系心一境易得往生故二为弥陀悲愿无尽接引念佛众生乃至十念亦得往生他佛所无故三为极乐功德庄严种种殊胜异诸净土众生生者易得进道故四为凡夫无智当依佛语此极乐净土释迦文佛处处叮咛恒沙诸佛所其赞叹故五为众生与佛无缘者佛不能度此土众生无论老幼贵贱皆知有阿弥陀佛不觉失声皆念出一句阿弥陀佛是知此土众生与弥陀有大因缘故六为诸佛体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一佛即是通念诸佛故以兹六意偏指极乐利莫大焉。
问分净分秽舍秽取净尽属妄想何当真修。
曰此非世间妄想之取舍也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通法也若非厌舍何以转凡若非欣取何以成圣自凡夫以上位位必有取舍直至妙觉取舍始亡故先德云取舍之极与不取舍无有异也可谓其非真修乎又须知真俗不二寂用无碍则终日取舍而不见取舍之相故净名云虽知诸佛法及与众生空而尝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此之谓也。
问心即是佛则直观自心可也何必念他佛乎。
答曰自心与诸佛实同一体则观自观他随机之便岂可执自心是佛而谓他佛乃在心外乎且念他佛者又是诸佛一胜方便令得牵生彼土托他之力速至菩提其益为尤大也。
问唯心净土何用求生极乐乎。
答曰汝谓唯心净土者乃执此方寸之心为净土而极乐远在十万亿之外此全不知唯心之旨者也所谓唯心者谓心包大虚量周沙界随其心净则现净心浊则现浊是知生极乐者正心净现净耳岂在心之外哉若心局方寸之内便为净土则非独极乐不在心内娑婆亦不在心内非独极乐不宜生娑婆亦不宜生且今问汝此生之后果有生乎果无生乎如曰有生将何生而后为唯心乎如曰无生则非所谓堕断灭之坑乎此乃外道之见波旬之论也或曰我但自净其心自合生净土何必念佛求生曰既不念佛则无净土之缘但欲居此浊土自净其心此龙树所谓难行道也良以此土境缘浊乱多为修行之障七进八退轮回六道碎尘点劫尚滞生死必须见思惑尽方出三界直证七住方名不退然尚未有生净土分则所谓心净土净不太难乎。
问具缚凡夫虽曰念佛而贪嗔未息心实不净何云往生。
曰此仗阿弥陀佛愿力摄受也那先经云譬如有人以大石块其数十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达彼岸众生之罪犹如巨石弥陀愿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罪本当堕凭佛得生且带业往生之人必其临命终时正念坚碍者也此一念净心即宜顿现净邦况有平日念佛之功乎。
问五逆十恶十念得生此实难信。
答曰大都临终一念最为紧要经言敝女渡河溺死以一念爱子之善遂得生天无闻比丘以临终一念谤佛之恶遂入地狱天堂地狱只在一念可转则净土得于十念又何疑乎况弥陀发愿有曰众生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愿力既坚念心复猛此感彼应捷如影响何足疑哉。
问经言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实难信之法请为详示。
曰此文出在下品下生临终十念中汝疑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重临终一念为轻今依天台三种较量则未可以久近多少论轻重也一者在心谓造罪之心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之心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其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肯灭耶二者在缘谓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三者在决定谓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无掣童子挥剑须臾两分以上三种校量并是约能念之心上论具有不思议之力灭罪之义固已昭然可晓况所念名号乃阿弥陀佛万德之所成就大愿之所摄持其功能讵可思议哉譬如有人取狮子筋以为琴弦其弦一奏一切余弦一时俱断又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以狮子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今一称佛号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有不消灭者乎。
问带业往生可也何以能不退乎。
答曰此有五因缘能令生者不退一者弥陀愿力常摄持故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长故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境缘无邪魔鬼神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五者寿命永劫同佛菩萨故。
问世人皆疑极乐远在十万亿国之外临命终时顷刻之间恐难得到何以晓之。
答曰经不云乎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则十万亿国秪在我心何远之有命终之顷生我心中何难之有且所谓十万亿国者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若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故自信录云十万亿刹顷刻即至者自心本妙耳。
问临终十念既可往生我等且营别业但待临终十念如何。
答曰十念往生万中之一汝乃欲侥幸于万一乎夫临终十念成就者多是宿善业强故感得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无善业所感善知识尚难遇况十念成就哉且群疑论列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逢无人劝念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饮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勿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上十种恶缘忽遭其一便休了也可念佛乎假饶你无上十种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逼迫可念佛乎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恐惧乱心可念佛乎又或父母挥涕妻子哀泣眷恋难忍忧恼伤怀可念佛乎柰何不思及此而必待临终十念几自误耳。
问念佛乃身后之事不知现世亦有益否。
答曰经中具说受持佛名者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钻横死狂亡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愣-方+(共/力)]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之人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如上十种现世来生皆有胜和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信矣。
问华藏世界即本师化境不求生华藏而求生极乐何也答曰华严疏中自有此问。
彼答凡有四意一者有缘故谓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二者使众生归凭情一故华藏中世界无量若闻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专指极乐三者不离华藏故极乐去此十万亿刹而华藏佛刹皆微尘数故知不离也四者即本师故华藏刹海皆遮那境十万亿刹未出刹种之中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问经云生兜率者随弥勒菩萨下生三会之中自然当得道果何必近舍兜率远求极乐乎。
答曰汝以兜率为近极乐为远者特以凡夫肉眼心量说耳三者俱在一心之中心无彼此之分讵可谓兜率近而极乐远乎且兜率极乐两相较量则有十种优劣不同一者极乐十念可生兜率必须修众三昧深入正定其上生为难二者极乐则阿弥陀佛大悲愿力誓垂接引兜率则弥勒无接引之誓三者极乐则阿弥陀佛大光明力照触行人身心慈和来生其刹兜率所无四者阿弥陀佛说法十倍于诸佛又众生随其志乐所欲闻法自然得闻兜率所无五者极乐国无女人扰乱众生兜率则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六者极乐生者皆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具足兜率所无七者极乐生者自然伏灭烦恼即登不退兜率虽日说不退之法教化众生而未必便登不退八者极乐生者即此一生直至道场成无上觉兜率则随佛下生未必尽证圣果况无上觉乎九者极乐生者得无量寿与佛齐等兜率所无十者极乐生者欲供养十方诸佛随其所欲供具自然现前须臾之间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即于食时还至本国兜率所无此上十种较量胜劣显然细而求之应有无量行人当自择之。
问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籍于他力乎。
答曰昔文殊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善财以十大愿王求生极乐势至以忆佛念佛入三摩地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可谓其为钝根凡器乎又佛告弥勒曰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国如是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刹往生者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可谓其尽为钝根凡器乎至于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者此乃实教之权巧方便非权教也教家权实之判非止一途天台贤首二家所判莫不推法华华严以为最实今观法华药王本事品称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命终即生安乐世界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华严经未会普贤菩萨教善财童子发十大愿王命终导生极乐世界不久当得菩提是知念佛功德与闻法华经如说修行其功正等与发十大愿王其功亦等二经既判为实则净土之非权可知也即谓之权乃实教之权巧方便又可知也且余尝考之起信矣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缺缘退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令其不退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国又尝考之观经矣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其得见夫谓之胜方便异方便非权乎此二既约圆论则此权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矣故曰实教之权巧方便也。
问参禅之士多云参禅是实念佛是权参禅是顿念佛是渐是否。
答曰汝见念一句佛号便唤作权见持一句话头便唤作实不知佛号可以言权则话头亦未可言实也不见道三藏秘典五灯遗言尽是臭烂葛藤缠绊杀人空拳黄叶诳止儿啼故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开两片皮为人无不是权即己所从入亦无不是权虽曰正直舍方便直说无上道早是方便了也如莲经最初说法一周即名方便品岂非权乎是知念佛参禅并是权巧建立接引方来了之则无非实未了则无非权也汝谓参禅为顿者谓其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也试观忆佛念佛至于心开见佛与一念不生果有浅深否且大乘渐教多言历三秪劫修六度行尚须百劫种相好因然后得成正觉此净土生者便登不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神通无不具足寿命无量一生成佛此岂渐教之所及乎又水鸟树林俱出妙音宝网天乐咸宣妙法则非独不属渐亦不局顿也今判为渐果依何而有此说乎不过狂瞽无根之谈转相惑乱而已。
净慈要语卷上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2
净慈要语卷下
鼓山涌泉寺沙门 元贤 述
戒杀生
杀生之戒佛家首重之此非佛家之私言也盖缘人物之情所最爱者莫如生所最苦者莫如死故恶之最太罪之最重者莫如杀又闻之天地之大德曰生则知人之大恶曰杀生矣上帝好生则知上帝所恶在杀生矣元善之长也则知杀生为恶之长矣仁人心也则知杀生非人心矣杀戒可弗重欤且人既以仁为心则量包虚空宁有痿痹之处机贯终始宁有歇灭之时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者此心也此仁也故儒家圣人致中和必极于天地位万物育至诚尽性必极于能尽物之性非迂也诞也一体之仁本如是也一体之仁既本如是而圣人之治天下乃不免于鲜食者何也则圣人之不得已也吾尝考之佛经矣劫初生民淳朴无伪故天生地肥及粳米以资其日用厥后机心渐长则地肥及粳米俱弗生而民乃艰食繇是饥火所逼杀机妄动以强凌弱以智凌愚取禽兽而食之亦犹禽兽之相食而已然初计在塞其饥馁卒乃贪其腥味日甚一日屠戮肆行圣人起而哀之乃立礼以为之防曰仲春不许破巢毁卵矣鱼不盈尺不鬻矣祭必以礼有常供矣宴必以礼有常数矣大夫无故不杀牛羊矣士无故不杀犬豕矣此岂圣人之本意哉不能止其所趋聊以防其所滥故曰此圣人之不得已也夫物之与我形躯虽隔知觉实同贪生怖死与人何异今乃加彼无穷之极苦资我一刻之微甘于情安乎于理当乎取彼至切之身命享我闲泛之人情于情安乎于理当乎杀彼命而冀延我之命杀彼身而冀养我之身杀彼父母妻子而冀保我之父母妻子于情安乎于理当乎即不待反己而推试思其生上刀砧活投汤镬恐怖呼号之状疾痛怨恨之情可忍乎可食乎如以为可忍可食则其心已非人心耳孟子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岂姑息之私情哉至于挽近之世尤有不忍言者世风薄恶竞尚浮靡穷极口腹之欲罗尽水陆之珍一餐之馔至杀生灵数百命其尤可痛者居父母之丧饮酒食肉宛同吉宴所杀生命尤为无数秪此一节远违古圣之礼近犯天朝之律外结怨恨之仇内灭仁孝之脙为儒乎非儒乎为善乎非善乎每有规之者辄以世俗讥嫌为辞夫不惧圣制不惧王法不惧不仁不孝之实恶而独惧世俗之浮议果何见哉果何见哉呜呼凡愚之民固宜随俗而趋豪杰之士岂可习而弗察乎昔黄山谷作颂曰我肉众生肉形殊体不殊元同一种性只是隔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判自揣看何如戒杀之意斯颂尽之矣至于因果感应之说理所必然决难逃避非独佛经详之史传载之即耳目睹闻昭然不诬但君子止恶非为畏罚为仁岂为贪报不过自完其人心而已高明者幸鉴之。
戒溺女
尝闻业海之中惟杀业为最重杀业之中惟杀人为最重杀人之中惟父子相杀为最重杀子之中惟无罪而杀为最重今世俗溺女正所谓杀无罪之子愆之莫大者也而世俗恬不知怪视以为常不亦异乎昔孟子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
http://www2.fodian.net/BaoKu/qzpic/cb04467.gif
惕恻隐之心非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直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邻人之子矣不特此也狱中之囚罪本当决刑官尚展转于秋冬以延其须臾之生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罪死之囚矣不特此也仁人恻隐之情无不遍满即蠉飞蠕动尚不忍伤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蠉蠕之微矣不特此也凶顽之极莫尚乎禽兽然闻猿因哀子而断肠虎数回头而顾子其爱子之情岂有择于男女哉今举女而溺之是爱子不及禽兽之仁矣为人父母而所为若此姑勿论其明有偿杀之条幽有绝嗣之报但观其才离母胎即抛死所呼号不及痛苦无诉宛转溪涧之中路人不敢正视而为之父母者果可为乎不可为乎呜呼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不忍人之心也今忍心至此曾禽兽之不如又何以自命于天地之间也吾尝深求其故莫能自解将谓女仕他门无关于代老承祧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流荡四方其柰之何将谓省费奁赀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赌嫖倾家其柰之何将谓逆料不贤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败辱家声其柰之何将谓家贫难度而溺之欤独不曰生男而必衣必食其柰之何将谓无男多女而溺之欤独不曰受此冥报竟世无男其柰之何揆厥所繇不过习杀为常仁心澌灭处流俗之皆同欺王法之无举徒便私家之计罔畏鬼神之诛耳用是知为之女者其冤枉忿恨之情直当贯日而飞霜为之父母者其乖戾不祥之气必且遮宇而蔽宙岂非造莫大之愆贻无穷之祸哉触目伤心用兹饶舌冀祈力改相劝回风倘见他人弃女曲为区处全其生命未必非转祸成祥之一机也。
劝放生
尝闻之诸佛众生一心也诸佛以众生之爱而成其慈故其慈最大众生以诸佛之慈而封为爱故其爱最深最深之爱靡不爱也而莫爱于护己命最大之慈靡不慈也而莫慈于救众命是以古之君子乐于放生者良以上体诸佛之大慈下满众生之深爱为善之大孰过于是慨自杀机一启惨毒广行百计搜罗千方掩取或紧闭笼槛之内或生悬刀俎之间胆落魂飞母离子散口愤愤而谁告目盻盻而求援正如拟决之囚逼近死门亦如安居之众忽遭横掳其疾苦之状哀怨之情为何如也所以诸佛于此苦戒杀生广劝放生捐我不坚之财赎彼至重之命或少止一二或多至万千使其易危为安临死得活天高海阔一任遨游日暖风和同归熙皞虽曰最小之施实为莫大之德矣即毋论其或为未来诸佛或是多生父母但知觉是同理必难忍亦无论其或获报于生前或受偿于没后但生机一触情自难忘况当草木之黄落尚戚然而生悲见云雾之阴惨犹凄然而失乐验知真心必遍满于十虚至仁直流贯于万汇岂有血气之属反无哀愍之诚哉唯愿常行救赎俾仁脉之恒流广喻朋侪使慈风之普被完满本来之心保全自己诸佛仰赞皇仁之化默回杀运之机是谓为善最乐莫非太平盛事请垂只手毋攒双眉。
戒杀辨疑
问物原非物生亦无生但须了心即是曲成万物投崖割肉尚属有为赎蚌放螺不徒滋劳费耶。
答曰穷究至理虽何死而何生曲徇物情亦欣生而哀死盖以众有即真无之域涉事即融理之门若执无为而病有为则无为之谈适资悭吝执无生而訾放生则无生之说反助贪残既啖肉无碍真修岂放生反乖妙理即所谓投崖割肉则身执尽忘喂虎饲鹰则悲心弥广运悲心而有为之功斯着祛身执而无生之旨冥符今则所重者己身所轻者物命宝己命既宛尔贪生杀他身乃托无生死斯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问经有言不生不灭是不生则不灭有生则有灭然则杀生何碍也。
答曰经言诸法空相本自不生亦复不灭不生故常寂不灭故常照常寂常照名常寂光此当人妙心也如何将至理之谈翻成戏论愚人谬说一至于此悲夫。
问物受定业既难逃杀何用放生。
答曰有生同性怖死同情倘以物命难迸理当烹煮亦谓人生无几便可诛夷耶彼狱中必杀之囚刑宫亦必展转于秋冬床上临危之病疗者犹欲留连于朝夕此决死而尚冀其生况便生而未必即死者乎。
问仁者当弘济苍生何事小慈微物。
答曰事有弘微心无钜细捉象擒兔狮子之全力具存纤草乔林一雨之普沾靡异心非大也岂嫌善小而不为心非小也安见小善之非大必如子言则畜池无相郑之功而祝网岂王殷之略哉但贵善扩充耳。
问放生固为慈悲今不放鸡豚鹅鸭而偏放鱼鸟鳅鳝何其不平等耶。
答曰世间有二种畜生一者受决定杀果如鸡豚等是也二者受不定杀果如鱼鸟等是也定杀果不可救不定杀果乃可救是众生造业之有殊非慈之心不平等也。
问宾客宴享若不杀生则大逆人情必致讥嫌柰何。
答曰仲尼从下岂以违众为嫌孟轲好辩不以人讥为耻盖我守其是何妨人致其非况诸佛之正智见万劫之大利害者也世人之妄情见一时之小得失者也若顺众生之妄情虽免一时之讥嫌必受万劫之大苦矣若顺诸佛之正智虽不免一时之讥嫌必获万劫之常乐矣佛训不可违人言何足恤是在智者择之。
问鱼虾鳅鳝物命至微一日所杀不可胜计若杀此有罪则人俱堕三途矣。
答曰杀此而未堕三途者有之盖以他善力强亦得暂免若善报既消沦堕必矣且物类虽微皆有佛性杀一微命亦是杀一佛子人多略其微而广杀之杀尽数千之命未供一饱之需令彼痛死甘我才涎一饷之味万劫之冤如之何而可食也。
问持斋不食肉胜于放生。
答曰佛所以教人持斋者正欲人广其慈悲之心也与乐之谓慈拔苦之谓悲今持斋而不放生者与乐之谓何拔苦之谓何虽不食肉亦名大破斋矣又佛有三聚净戒一曰摄律仪戒二曰摄善法戒三曰饶益有情戒今不食肉是摄律仪戒也放生摄善法戒也教人戒杀放生饶益有情戒也今不肯放生教人不须放生亦名大破戒矣嗟夫我佛尚割身肉以贷鸽为佛子者乃不能舍幻财以赎命岂有成佛之日哉。
问tzj云畜生之魂与人魂异人魂死后不灭畜魂死后即灭故恣我宰杀无有罪报何如。
曰血气之属同本一性性本无二物岂殊人故饮食男女之欲贪生怖死之情宛与人同特形因业感故异耳岂可因其形异而谓魂有异也或曰人能推理禽兽不能故知其魂与人异曰角端能言元龟现兆神龙护法众鹤闻经彼皆畜生而聪明神力反有人所不及者凭何而谓魂不如人而遽灭乎其所以不能一一如人者则其黑业之障也且吾佛戒杀不专论其灭否但观其疾痛之苦情自难忍即草木方长君子犹不忍折况血气之属哉为是说者乃西洋魔鬼耶和倡为邪说恣其吞啖之凶而已。
问此方地多蔬菜可不杀生若生海滨边塞小民日以牛羊鱼虾为食何能禁之。
答曰今生边地下贱者乃前生作恶不信三宝之报多造杀业定入三途倘能知非他徙念佛忏悔庶免后殃若势万难徙者但每日清晨礼佛念佛或持经咒愿彼每日所杀生命悉承佛力速得超生至诚哀切力行不倦业报可消转生当得善处矣。
问经言众生食肉无非亲属观者多骇而不信谓众生如是之多岂必所食皆亲属耶。
答曰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无有休息舍身受身遍满大地何一众生而非亲属乎既皆亲属则今所食肉无非亲属又何疑耶。
问人贵物贱杀一物命佛何极言其恶之大。
答曰众生至重者生命世间最惨者杀戮故其恶为最大且人起一念杀心熏入八识田中永为累劫轮回之种众生被杀者起一念嗔恨之心熏入八识田中永为累劫冤恨之种生生世世因缘会遇必相报复楞严经云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譬如轮转互为高下无有休息呜呼可不戒哉。
问天生禽兽所以养人也。
答曰古人有言天岂为豺狼生肉蚊蚋生人哉盖人物各随业力强弱相食相诛乃自为自受非天使之然也。
问杀六畜者是免其畜生之苦而使之超生为人也。
答曰此邪魔之言也畜生苦报未尽而遭杀者不免再为畜生重受杀害之苦若其报尽不待杀而自死矣如猪羊自瘴是也昔有人因婚姻多杀物命病死入冥见猪羊等诉冤曰某等作恶堕畜生趣受报未尽枉遭宰杀今不免再为畜生是使某等重受刀砧之苦也其人大惧发愿施金光明经五千卷以资超生俄顷猪羊等皆空冥官举手曰众冤得经力皆超生矣其人复苏如所愿印经施之(出金光明经感应传)。
问众生之类亦至广矣今区区放得几条鳅鳝几百螺蛤何足为慈悲乎。
答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以俗眼观则至微之物以佛眼观则同是佛子若救一物命即是救一佛子十方诸佛悉皆随喜又所救众生当死得活必大欢喜熏入八识田永为万劫欢喜之缘我起一念怜愍救护之心熏入八识田永为万劫慈悲之种虽止救一物命即具此二种最大功德况救多物命乎。
问若人皆不杀则禽兽充满世间如豺狼虎豹之属暴猛尤甚人不杀彼彼将食人柰何教人不杀乎。
答曰佛言若人具慈心功德者一切刀兵水火不能伤一切恶兽毒虫不能害盖惟天下之至慈故能化天下之至暴昔汉光武时弘农多虎大守令民设陷阱掺弓弩治之虎患尤甚及刘昆为太守乃曰暴政之所致也令民填陷阱拆弓弩惟务行仁政恤民虎遂相与渡江而去刘昆未为知道者一念仁心遂能格虎何况学佛慈悲者乎良以人为物之主若残忍暴猛之人皆化为慈悲则毒害暴猛之物亦皆化为麟凤此感应必然之理但忧人之不慈悲不忧物之不麟凤也。
问凡血食之神祭之则得福不杀生何以为祭乎。
答曰佛言造善因则得福造杀因则得罪愚夫不务作善但务杀生祭祀以彻福于神非惟不得福反得罪矣况祀神者能具素馔为之诵经回向则神与我俱获善福何必杀生而后为祭乎。
问有意放生则是着相不杀不放一切无心方为合道。
答曰此是邪师之言佛家所谓无记空者也佛教人发大愿力救众生苦若无大愿力则一切利众生事皆不能成就矣昔宝文王敏仲七世不杀亦好放生至敏仲有邪见者教之曰不杀不放付之无心为妙不必着相敏仲生疑乃问法华禅师即厉声叱曰公大错岂可落空见耶面前木头皆是无心着几个木头能救得苦众生汝急忏悔邪见之罪敏仲骇污再发心放百万命因岁饥遇蛤蜊数十斛悉以粟易之诵经持咒投之中流夜梦文殊菩萨现金色身慰谕之曰我忆往劫亦曾生蛤蜊中但坚汝心救众生苦敏仲大加信异乃着劝世文。
问仁民而后爱物今不先务爱人乃先务爱物何也。
答曰仁民易爱物难能爱人而不爱物者有之未有爱物而不爱人者也故华严菩萨云我尚不忍与一蚁子作苦事何况人耶成汤推除网之心以及人故仁覆天下昔中山王猎而生获一麑御者巴西怜而放之王怒逐巴西既而悟曰巴西尚不忍于害麑其忍于害吾子乎举以为太子傅及即位用为相力行仁政一国大治孰谓爱物者不能爱人也哉。
问布施贫穷及修桥作路此功德岂不胜于放几百禽鱼鳅鳝耶。
答曰因果各以类应布施得富饶报不杀得长寿报纵饶广修万福若不断杀生者后世虽得富贵必短命夭折多诸疾病有福不能享矣。
问佛言好杀者必受短命报今世或有好杀而长寿者何也。
答曰佛言善恶报应有二种一者果报今生作善恶业来世受苦乐报也二者华报今生作善恶业今生即受苦乐报也今或喜杀而长寿者乃其前世福厚消拆未尽故暂免花报耳三途果报讵能免哉。
问力行放生可以成佛否。
答曰普贤行愿品云若令众生欢喜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如来因地为流水长者子救十千鱼仍为说法念佛鱼皆生天长者子终成佛果故知放生因缘必定成佛非其余小善之所能比。
问世人修崇功德持斋事毕即杀生开斋还无损功德否。
答曰夫持斋者以慈悲之心为功德若故意杀生开斋则是破坏慈心功德获大罪报寒山子诗云昨日方设斋今朝宰六畜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言其持斋善心未满一分杀生恶业已满百分即佛经所谓情多想少流入毛群反受杀报矣。
问佛言杀生食肉者必堕异类何以见其必然耶。
答曰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故知念念悲智行愿造菩萨身念念持戒修善造人天身念念杀生食肉造地狱饿鬼畜生身月令云黄雀入水化为蛤缘其念念贪蛤为食故形随心变不觉堕水化为蛤矣此皆儒典可见之事内翰洪迈云亲见杀猪者临终卧地为猪鸣古人谓至淫化为妇人至暴化为虎程子谓亲见村民化为虎自引虎入其家食其猪古今此类甚多故知佛言信而有征人与异类本同佛性所以异于禽兽者特形与心而已若人心无慈悲但能杀生食肉是真豺狼雕鸷之具人形者奚待后世见之哉。
问彼案头肉非为我杀食之复有何罪。
答曰纵非我杀但食其肉则同其杀缘先德云一日持斋不食肉则四天下人作杀业我皆无分如无人买肉则屠者亦不杀矣屠者为杀因买者为杀缘因缘具足方成杀业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律中尚不许比丘服皮革绢帛等何况食肉乎但因缘有轻重故受报亦有轻重如世间劫杀虽罪分首从其系狱则一楞严经云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直解脱者。
问经中言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三曰少淫四曰少睡五曰生天识宿命持斋一日至少而功德如此之多何也。
答曰佛言慈心功德最大一日持斋则一日皆慈心故获报至多况长斋乎华严经云观一切众生所种种子甚微获果甚大如春种一粒秋收万颗善恶因果亦复如是故知起一念慈心为万劫常乐之福本况念念相续乎。
问放生赎命有财力者可为无财力者若何。
答曰富贵之人民心风俗所系一有举动众所乐从若能广行救赎大振慈风真可移风易俗若无财力固难救赎生命但当常发大愿广行劝化或有不须财赎者方便保全或见他人放生随喜赞叹其益亦大矣。
杀生炯戒
宋吴兴太守王袭之素不信佛好宾客惟事宰杀初为晋西省郎中养双鹅于槛前夜忽梦鹅口[口*缶*亍]一卷经取而看之皆说罪福报应之事明旦果见是经因是永不宰杀。
唐何泽者容州人也尝摄广州四会令养鸡鸭千百头日加烹杀泽有一子爱护特甚一日将烹双鸡爨汤以待沸忽其子似有鬼物撮置镬中急出之与双鸡俱烂矣。
唐王遵兄弟三人并时疾甚宅有鹊巢旦夕翔鸣以其喧喋兄弟共恶之及病差因罗鹊断舌而放之既而兄弟皆患口齿之疾百药不愈家渐贫以至行乞。
李纪好杀生善弹射其父知巴州日纪设网于廨圃登楼伺之忽见群鸦触网纪喜不及履徒跣赴之为巨刺所伤闻空中语曰汝本遐寿今以杀生削尽月余果卒。
沛国有一士生三子年皆弱冠口但有声而不能言忽有人过门问曰汝试思之何以致之主人良久谓曰昔燕巢中有三子母外出因以三蔷刺饲之既而皆死今实悔之曰是矣。
后汉杨宝年七岁至华山见一黄雀被伤为蚁所困宝怜之收于巾箱采黄花饲之经旬始愈放去忽一朝梦黄衣郎持二玉环赠宝谓曰俾尔世为三公寿九十三后皆应。
梁时有一老妪独居织纴忽有虎突入举足向妪妪惊惶无措见虎若求救状意其为刺所伤遂手把其足以锥挑出之虎去月余[口*缶*亍]一囊来谢内有白金数笏。
太和中光禄厨欲宰牛屠者操刀直前牛乃屈膝而拜不肯起竟杀之俄而屠者忽狂走失常每日作牛鸣食草少许身入泥水以头触物良久而死。
唐显庆中西路侧有店家新妇诞一儿月满日亲族庆会欲杀一羊羊数向妇跪拜不以为意遂杀之将肉就釜妇抱儿看煮忽釜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俱死。
淳熙初台州径山路口有屠者赵倪家世宰豕为业忽一夕梦豕千头作人言云我辈被杀受尽痛苦今汝罪业已盈可速去明日将起宰豕忽叫号发狂死。
蜀民李绍好食犬前后杀犬甚众常得一黑犬绍因醉夜归其犬号吠绍怒取斧击犬有儿子自内出斧正中其首立死犬走不知所行绍亦病作狗嗥死。
唐内侍徐可范性嗜驴以驴縻绊于一室迫以烈火待其烦渴饮以五味汁然后取而为馔后从僖宗幸蜀得疾每睡见驴啖其肉又喜床下布火以热油醋灌身未几卒。
建康寄居赵监庙有羸疾或教之服鹿血则愈赵买鹿三四头日缚一枚以铁管插入肉间取其血鹿日受此苦赵后遍身生异疮痒甚以竹管注沸汤灌之两月卒。
临川东与有人入山得猿子归母遂至其家此人缚猿子于树上以示之其母搏颊向人哀乞竟不能放系杀之猿母悲号而死剖视之肠皆断未几一家疫死。
宋时一僧素无赖置黄精于枯井诱人入井以磨盘覆之其人惶迫无计忽一狐临井言君惟注视磨盘孔可飞出吾昔为猎者所获赖君赎命来报君恩人用其言果出。
宋景平中东阳大水永康蔡喜夫避住南垄夜有大鼠浮水而来伏喜夫奴床角奴愍而以饭饲之水退喜夫返故居鼠以前脚捧青囊囊有大珠留置奴床前而去。
隋候往齐国路见一蛇困于沙碛首有血出以杖挑放水中而去后至蛇所蛇[口*缶*亍]一珠向候候不敢取夜梦脚踏一蛇惊觉乃得双珠。
梁刘之亨仕南郡尝梦二人姓李诣之亨乞命之亨不解其意既明有遗生鲤两头之亨曰必梦中所感乃放之其夕梦二人来谢云当令君延寿一纪。
唐咸通中岳州有村人涸湖池取鱼龟尤倍悉刳其肉载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归家忽遍身患疮楚痛难忍举体投水中渐变作龟形经年肉腐死。
天宝八年当涂有人专取鳝鱼为业是秋得三头鳝其子去鳝头及皮燃火将羹之反顾鳝皆化为蛇而去其子遂病明日死一家七人皆相继死尽。
秀州人好食干鳅有陈五者所货最佳人竞往市后得疾踯躅床上痛旬日遍体溃烂其妻乃言夫存日制鳅之法甚惨今其疾宛然如鳅死时云。
唐李詹平生广求滋味每食鳖辄缄其足暴于烈日中鳖既渴饮以酒徐而烹之忽一日方申首忽失力仆地云群鳖索我甚急遂卒顷之詹膳夫亦卒。
湖州医者沙助教之母嗜食蟹所杀无数绍兴十七年死有十岁孙忽见媪破门外遍体流血语孙曰我坐食蟹今驱入蟹山受报可为我印生神章焚之言讫不见。
宋建业有妇人背生一瘤大如斗中有物如茧甚众行即有声不胜痛行乞于市自言一生最好养蚕因与娣姒辈分养窃取其茧一囊焚之顷之背患疮渐成此瘤数年瘤溃而死。
唐雍州陆孝政为隰州府佐性躁多所残害府内先有蜜蜂一龛分飞聚南树上孝政遣人移就别龛蜂未去孝政怒命以汤沃死明年忽有一蜂螫其舌红肿塞口死。
蜀郡大慈寺律师修准性甚褊躁庭前植竹多蚁子缘栏槛上准怒伐去竹尽取蚁子弃灰火中准后忽患疮遍体面医者曰蚁漏疮不可医后竟死。
蜀郡金华寺法师秀荣院内多松柏生毛虫无数荣怒使人扫除杂以柴??置烈日中晒死经月余暴卒忽有万万虫咂噬其身而去。
唐文宗嗜蛤一日有蛤擘不开者帝自擘之中有观音像帝惊异召惟政禅师问之对曰启陛下信心耳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见矣未闻说法师曰陛下信否帝曰岂敢不信师曰为陛下说法竟帝大悦遂不食蛤诏天王立观音像。
净慈要语卷下(终)
No. 1166-D 净慈要语跋
净慈名蓝闻谷大师飞锡建州时所建其接引缁素首以净慈设化且属永觉大师撰要语二万余言以广法乳盖缵云栖大师之徽猷也云栖大师八轼正轨范我四众而两服首路肇始二门敷施激扬多历年所故大江以南家喻户晓相习成风为益岂浅鲜哉近年欃枪未靖秦楚之间烽燹昼黑磷火宵青而江南独荷皇仁穷蔀举安鸣镝绝警倘亦有法化幽赞之力欤兹者永觉大师移锡真寂绍吾闻师法lun流云声于藏海恢梵网于旃林松麈再挥法雷继震将八纮七众同跻于清净仁寿之域矣谨先梓布聊示权舆。
崇祯丁丑修褉后三日当湖学人冯洪业拜手识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3
卍新纂续藏经 No. 1167 净土生无生论注
明 正寂注
1卷
No. 1167-A 净土生无生论注序
生无生论者 有门大师兴无缘慈借虚空舌为往生居士之所说也如风鼓橐不日而成义立十门理融一念指沤示海生即无生即性明心佛非他佛真可谓善明佛智者矣居士作序锓梓流通海内缁素莫不家传户习以为往生左劵焉(寂)虑科文异帙不便披寻顷因会次谬注数言聊资初学一往而视似乎虚尚多骈然所引悉经疏成言未尝妄加己意倘不以蛇足见鄙未必不为斯文之一助也。
万历壬子秋七月僧自恣日浮石门人正寂和南序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4
净土生无生论注(并科)
净土生无生论
幽溪沙门 传灯 撰
浮石门人 正寂 注
△大科分二初题目次正文今初
题云净土生无生论者天台智者大师凡释经题皆立五重玄义所谓名体宗用教相是也今例释之为五谓理行单法为名一真法界为体圆融妙观为宗断疑生信为用无上醍醐为教相初理行单法为名者无生属理生即是行而言单法者以净土等乃七种之一非譬非人非复非具故言单法也若约教等八法释之者名虽具四义则俱含净土属果生即属行无生属理论即属教此之四法若顺论之即所谓果由行成行依理发理藉教明返而言之亦可谓藉教显理从理起行由行证果随意释之无不可者然而克果由因行凭智导智断必俱位依行历即摄余四八法具矣又无生约理而论言乎其体也生者从行得名言乎其宗也净土从果受称言乎其用也名则总上三章论即属乎教相五章备矣又无生本乎一性性本无生即法身德也生则全性起修修还照性即般若德也净土则修性冥妙生即无生即解脱德也此之三法派之弥合即之常分以法身言之生即无生也净土亦无生也以般若言之净土生也无生而生也以解脱言之生亦净土也无生亦净土也其圆妙若此释名竟二一真法界为体三圆融妙观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者释此三章有通有别通而言之此论十门俱名俱体即宗即用虽曰殊名理无二致所契为体能契为宗道前自行为因果后化他成用入文自见未暇委明虽是历别为言亦乃初中后善今派十门以为三分初四为体中三为宗后三为用故云初中后善也体名一真法界者非诸名一无妄曰真法具三千界含百界以百界三千之法当体微妙寂绝故强目之曰一真亦诸法实相之异名也即实相是身土缘起故曰不变随缘即身土缘起是实相故云随缘不变若心若土全体即真故云相即若佛若生无非法界故云不二以初四门属一真法界为体不亦宜乎宗名圆融妙观者圆则千如炳见万法齐彰融则刹刹交通尘尘互入妙则绝思绝议离即离非以法界为念则念念弥陀圆斯圆矣以境观相吞则心心极乐融斯融焉以三观法尔则性德天然妙斯妙也以中三门属圆融妙观为宗不亦宜乎用名断疑生信者疑为信障信乃道源信力未生疑根不断疑则疑乎厌此欣彼信则信乎即土唯心言感应任运天性相关厌此欣彼之疑断矣曰彼此恒一现未互在即土唯心之信生焉信生则顿证乎生即无生疑断则直造乎断无所断以后三门属断疑生信为用不亦宜乎五无上醍醐为教相者此论唯明圆实具造俱时故得身土双融果因一契所以属味醍醐佛法之妙过此不知所裁故云无上也问凡判五味者乃大师约佛世以明论系人师所述去圣已远那得强为配合乎答虽不预佛世五时一家教观皆约法华开会而谈不属醍醐那云圆实问论中证义多引楞严以方等教属味醍醐不太相违耶答方等中圆不异一实但有开废之殊今取圆义以证圆文亦无不可故以无上醍醐为教相也问是则此土人师著述皆可以五重解释耶答且如三千有门颂乃宋陈了翁所说吾祖柏松大师尚得以五重解释此论远祖龙树北齐近宗智者法智以五重释之复何嫌焉。
△次正文二初归命述意三初稽首二宝三初两土佛宝。
稽首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
稽者迟也留也谓以首叩地迟留少时而起表至敬也稽首二字冠下三宝能仁梵语具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谓以仁慈化物也圆满智者智即觉义观经疏云此是圆智圆觉诸法四明云非三般若融即微妙智不名圆此归敬此土佛宝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名无量光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具含三义(云云)大导师者法华疏云导师有四所谓通途慈悲结缘权智实智此则四种俱该故称云大此归敬彼土佛宝也亦乃互相影略而言若具而言之释迦亦可称导师弥陀亦可称圆智盖未有圆智而不能导人亦未有导师而不具圆智也。
△次两土法宝。
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
两土化主皆为能说经为所说也安养即极乐之异名大乘者乘有运载之义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大人之所乘也此土法宝则有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小弥陀经称赞净土经鼓音王咒经等此皆偏赞西方者也彼土则依正同宣主伴交赞凫雁鸳鸯迦陵命命恒演法音者也了义者若四阿含所说人天因果真寂深义等但明无常义皆不了若大乘所说博地凡夫即生可办故称了义也重言者郑重之辞犹言了义中之了义也至圆顿者非化仪中顿乃以圆教为顿也。
△三两土僧宝二初菩萨僧。
妙得普贤观自在 势至清净大海众
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乃过去七佛之师释迦会中示菩萨形助扬圣化文殊发愿经偈云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云云)普贤亦云遍吉梵语秘输颰陀在华严逝多末林末会发十大愿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云云)此此土僧宝也梵语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音过去为正法明如来今示迹为菩萨言观自在者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云也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故云大势至也此二菩萨今在彼土助扬佛化四明云三圣设化动静必俱一主二臣非并非别表乎三法三一妙融故须归敬也清净海众者即彼土无生不退一生补处诸上善人等是也。
△次声闻僧。
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社祖
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
马鸣菩萨即西天第十二祖尝着起信论发明系念西方最为切要龙树菩萨西天第十四祖南天竺人于九旬内诵通三藏深入法忍造大悲方便论大庄严论大无畏论又着十住婆娑智度论等多赞西方劝人念佛有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得为现身故我归命礼一家宗之为始祖云天亲菩萨北天竺人造唯识金刚般若等论仍着无量寿论有求生净土偈及五门修法莲社祖者莲社祖有七初祖即晋慧远法师俗贾氏雁门人学通儒老年二十余见道安法师因听讲般若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后入庐山刺史桓伊创东林居焉影不出山者三十余年每送客以虎溪为界时刘遗民雷次宗等一十八人衣师游止拉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六时礼诵精进不退十年三睹圣相后于般若台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后七日果终有杂文十卷号庐山集盛行于世事详本传文繁不录此土念佛实始于远故称为初祖焉二祖即长安善导光明法师三祖南岳承远般舟法师四祖长安法照五会法师五祖新定少康台岩法师六祖永明延寿智觉法师七祖昭庆省常圆净法师又长芦宗赜禅师则称八祖也智者大师讳智顗华容人俗陈氏生时灵瑞不一七岁入果愿寺闻诵法华普门品忽自忆记宛如宿习十五岁礼佛像誓志出家十八雉落二十进受具戒天嘉元年谒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云云)尝着十疑论劝人求生净土后于剡东石城弥勒像前令弟子唱十六观经名诫众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力道行终不唐捐矣言讫趺坐而化事详本传法智大师讳知礼字约言金姓四明人从宝云通公传天台教观出世承天继住延庆户外屣满尝行法华般舟三昧期生安养后与十僧结社约修忏三载自 fen其身决取净土杨文公亿再四劝留始允其请着妙宗钞以释观经义疏人到于今咸受其赐古往今来弘法师者古往即过去诸大耆宿等今即现在诸大知识等来即当来绍继宗风者凡有一句一偈赞及西方者悉皆归敬也。
△次归命求加。
我今归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
此出归命之意言我之所以归命者盖欲藉三宝威光冥熏加被开发我之神识而造此论也。
△三述造论意。
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扬净土生无生
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敬者肃也恭也采者集也敬采经论秘密旨则义有所凭显非臆见也初一句述造论之由次三句结论成之意即所谓开示悟入也阐明净土生无生即开示无生也普使将来悟此门即悟此无生也断疑生信阶不退即证此无生也。
△次依义立论二初总列十门。
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将造此论者大庄严论云造论凡有五义一者如金成器令信解故二者如花开敷开示彼故三者如食美膳得法味故四者如解文字令修习故五者如开宝箧实证得故今亦具含五义采集群经以成一论即如金成器义也论立十门门诠众妙即如花开敷义也理明性具境会唯心即如食美膳义也既悟圆修知土由心变即如解文字义也性中极乐由修显发即如开宝箧义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4
△次别释十门二初二门明根源融具次八门明枝流妙即初二门明根源融具二初一门明理性本具二初标。
初一真法界门。
门者有能通出入之义如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等即出义也如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等即入义也今一真法界为之所入门即能入也问一真法界属理何有能所出入耶答观经疏云理虽无名将门名理今即门名理那得不然如十妙以不二当体为门也问名为能通理为所通是则可尔以理为门通至何所耶答止观中有此问理无所通究竟遍通是妙门也以下诸门义皆仿此。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一真法性者真如法性也十种皆称法界者智者大师云其意有三一者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也二者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也三者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具足者言此十种法界无不毕具于一真法性之中也依正本融通者依则十种国土不同正则十种五阴不同本融通者言非修为造作而后融通也生佛非殊致者生者约九界迷为言佛者约佛界悟而说生佛高下虽殊真如性非二致故云非殊致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正释二初详释胜义二初直指人心。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
此论以无生立题大概以无生为本致也言一真法界者非惟指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为言即十方佛刹生佛依正皆在里许华严藏海亦其相也众生者九界皆名众生若的而论之即指人界为言人以四大五阴众法和合而成故名众生即者广雅云合也四明云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其理犹疏今以义求当体不二故名为即意指西方极乐依正之法当体是吾人本有心性方契乎无生之旨也。
△次指心具德前云法界即心犹未的示即之所以今指此心具德即义成也此自分二初列二义。
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此者指法之辞德者名之实也吾心本具也名者实之宾也从德受称也有无量德必召乎无量名义云受也。
△次释二义二初释具无量德二初征德举要。
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
云何下征起举要下释也既云无量难可毕陈姑举其要者言之曰体曰量曰具而已一一皆云性者义有所归也。
△次据德释义三初正释三德三德者名同义异指无量德中之三非谓法身般若解脱也此自分二初次第释义三初释性体。
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
四句者即有无一异等是也言离四句者若言其有成增益谤若言其无成损减谤若言双亦成相违谤若言双非成戏论谤此之性体本非有无如大火聚四边不可凑泊故云离也绝百非者以上四句为本每句成四则成一十六句过现未皆有此十六句则成四十八句加已起未起成九十六搭上根本四句则成百句言非者一是百是一非百非四句既离百非绝矣体性坚凝等者此之性体水火刀剑所不能坏故云坚凝处五浊尘劳生死烦恼之中不为其所汩浊故云清净无染在圣凡而无所增损故云不生不灭亘古亘今而无所迁变故云常住无坏。
△次释性量。
云何性量此之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竖穷下二句言其深广世界下举况以明世界本无边表者也以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言之世界有边虚空无边矣虚空本无际畔者也以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言之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矣现在无住本无分齐者也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言之现在有边过未无边矣过去未来本无涯涘者也以真如法性言之过未有边心性无边矣既难以数量明又不可以比况显秪可云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三释性具。
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
性具者言此十种法界乃吾性中之所具也故荆溪大师云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念色心包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起新成是也此特能诠假名而已名必有实惟十种行业所感色等五阴乃实法也能依之正报有十故所依之国土亦有十种之不同言佛五阴者虽无生死五阴而有法性五阴故亦名无上众生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即其征也。
△次融通其理。
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
令易下结前得意下融理文有二节先以体量融具次以依报例同性体融性具十界者一家明具有理具三千有事造三千今言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者犹言能具十界之性非谓所具十界之法也其次约量融具亦尔以依例正可知。
△次指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
三法者即体量具三法也此之下总指性体下别指泯一切法莫尚乎真今性体离过绝非即同于真谛矣立一切法莫尚乎俗今性具三千世间即同于俗谛矣统一切法莫尚乎中今性量横亘竖穷即同中谛矣。
△三引楞严证二初引果德文果德者一境三谛之理乃如来果人所证故云果德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云云)即其相也此自分二初证性体真谛。
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体清净是为真谛。
圆融三谛语真则纤尘必尽语俗则诸法皆成语中则二边绝待非心至非意识界者非六凡界也非无明至非老死尽者非缘觉界也非苦集灭道至非智非得者非声闻界也非檀那等者非菩萨界也非怛答阿羯等者非佛界也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四德是也怛答阿羯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藐三菩云正遍知以藏理即有而无故十界俱寂既十界俱非可以证性体真谛矣。
△次证性具俗谛。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
以藏理即无而有故十界宛然既十界俱即可以证性具俗谛矣。
△三证性量中谛。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量是为中谛。
双遮真俗故云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以藏理遮照同时故十界融妙既遮照双融可以证性量中谛矣长水亦曰初本妙元心约非相以明真谛次元明心妙约即相以明俗谛次妙明心元约遮照以明中道谛论主曰三谛俱各有主约心故空故真谛以心字为主约妙故俗故俗谛以妙字为主约元故中故中谛以元字为主也。
△次引因性文因性者以地等七大之性皆因心本具故云因性此自分二初证性中三德。
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
又云下单引地大之文以立三德仍以六大例同故云莫不如是次地水火风下别配三德。
△次证具即三德言具即者地等七大属具以其当体清净周遍故云具即三德也。
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
又地水下约依报以明体量见识下约正报以明体量地水等性具也清净本然性体也周遍法界性量也。
△次释受无量名二初征名举要。
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之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
或者不定之辞名既无量今但立楞严果位七名者举要言之也古德云一法不立烦恼荡尽曰空如来藏不妄不变曰真如离过绝非曰佛性分别一切而无染着曰庵摩罗识洞照万法而无分别曰大圆镜智诸佛所得曰菩提寂静常乐曰涅槃今云心性受无量名者空如来藏者藏性也真如者本性也佛性者觉性也庵摩罗识者识性也大圆镜智者智性也菩提者果性也涅槃者果果性也岂非性之别名乎。
△次融通名德名德者空如来藏等名也体量德也。
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名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庵摩罗识即性具等名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
性体下以德融名意谓若体量二德受空藏之名即性具三千世间亦名空藏矣余皆仿此。
△次结成宗偈。
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次料简二初难初后俱堕。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此一真下问若初心下难初心者名字位人也后心者究竟果人也问意谓名字位人发心修观三惑二死全在安有果地七种名目乎究竟位人既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成涅槃尚何有于九界乎此以偏难圆也初后下结难。
△次释初后俱善二初释二初据难立义。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
此正显者圆顿行人初心便知性具别人教道惟诠但中佛性须破九界方显佛界是有此疑故今答之此正显初心是也以初是故等者如云阿鼻依正全据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当念是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心已具七名果位岂亏九界所谓生佛同源圣凡一致不其然乎。
△次依义释难二初立义。
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果地依正等者文有五句初二句明体次二句明用末一句结归初心本具言果人能全体起乎无方大用以应群机者悉由证此因心所具也。
△次引证二初泛引。
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曰下引文证故得下出其功能若不下反显释成称性施设无谋而应如身土不二门云皆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是也小乘外道作意神通者小乘如目连擎五百释种以至梵天之类外道如停河在耳变释为羊之类。
△次的引。
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
六即之义不专在佛者既曰不专则该九界缺修罗饿鬼者文略所谓理蛣蜣等者且举畜生界至微细者以六即明之一不可改者性以不变为义既曰无非法界又岂可改法界而为法界乎故名字去者以修显性也自名字圆闻观行圆修已去不唯显佛即性中所具九界亦彰显矣至于究竟圆证之时十皆究竟此结显初心是方有后心是也。
△次释后心是方显初心是。
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
正由下释成理具故果地下结显众生在因具而未证故云性德美称如因果不二门云因果无殊始终理一是也但众生下释妨恐疑者谓然则众生何故无此七种称谓释云但众生在迷性德不显故无此称(云云)。
△次结。
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此结答释难也。
△次一门明事造方融事者对理而言方者对本而说承前理性本具而来惟其理性本具故能事造相融也言事造者以身土缘起属事故言事造也此自分二初标。
二身土缘起门。
前门约性以明理具故曰一真此中即事以明理具故曰缘起。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
初二句约性以明能随次二句约事以明所造即指一真法界性能随染净之缘不变而变非造而造也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造者辅行云心造有二种一者约理造即是具二者约事乃明三世凡圣变造变造之名出楞伽华严二经(云云)。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诸法二初明不变随缘三初释第一句以立根本。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
一真即性体法界即性量而一真法性中具足有十种法界指此具德为身土缘起之本。
△次释第二句显前功德三初法。
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
不变随缘者即理之事也随缘不变者即事之理也正由下出其不变随缘所以。
△次譬。
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
君子不器者出儒典夫子论成德之学曰成德之君子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不可以器名之也朱子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技一艺而已论中所引以譬一真法性之中体无不具故能随佛界之善九界之恶而造乎十法界也。
△三证二初引经。
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
华严凡二译一晋译二唐译今引晋觉贤所译以证不变随缘之义也。
△次释义二初释随缘变造。
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
所具者以所彰能九界皆属染缘佛界方名为净此正明变造也。
△次释能之所以二初释。
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
所以下指归圆家性具拣异别教但中性若下反显释成。
△次证。
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
天台家者指毗陵记主而言记主昔从学于左溪尊者曰某于畴昔之夜梦披僧服腋挟两轮而游于大河左溪曰汝当以止观之道而度生乎后果述辅行以释止观并由二句辅行中文不敢正斥其讳故云天台家也。
△三释三四句结成所由。
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
事中十法界者应身居同居方便二土即六凡二乘法界也报身居实报土菩萨法界也法身居常寂光土佛法界也若土若身悉由真如随缘之所建立故云变造。
△次明随缘不变二初释。
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初二句牒前全理起事事即是理事中染净身土即随缘变造之者事即理故故云当体即真无一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以万法是真如故无可损以真如是万法故无可加也。
△次证。
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见与见缘等者注家云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则无是非是矣今引证以明随缘不变之义也。
△次的明此宗二初发明宗义二初明不变随缘。
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
若然者牒定之辞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此世众生当生九品者生也弥陀已成者佛也吾心当果者心也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也悉由心性之所变造者如十不二门云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也。
△次明随缘不变。
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上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
心具而造等者如水具冰冰即是水故无能所也即心是佛下泯其对待凡有六句不出依正因果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等者如妙宗所谓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乱唯境是也。
△次结归题旨。
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故明此宗者指偈中所立宗要随缘不变等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要道也。
△次八门明枝流妙即二初二门明所生身土次六门明能生因果初二门明所生身土二初一门约依报论妙二初标。
三心土相即门。
此亦约具造而言佛土由心心具而造造全是心故能相即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5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宗意约即远论近亦指迷即悟也去此十万亿者十疑论云此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以凡夫心量言之去西方佛刹不啻十万亿刹之遥约心具而造言之曾无彼此之异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明远三初引经。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说等者世尊于给孤独园无问自说告上足弟子舍利弗指其归趣者也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养或云清泰言极乐者犹云最胜也。
△次释数。
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
百亿下明佛土之相十千下正明数量也日月处须弥之腰大海绕须弥之下铁围环大海之外一佛土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以此百亿等为一佛土也。
△三结成。
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国土去此甚远。
一佛下展转况佛土甚多是则下结佛土甚远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少况多之况也。
△次释后二句不远二初正释三初明不远之由。
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
博地凡夫者凡字亦该得广藏教三资粮通教干慧别教十信圆家五品皆名凡位今明博地者大地庸常之夫也弹指者言其生之速也观经疏云如一念顷又云屈伸臂顷弹指之所以即到者有乎二义一者净业内熏二者慈光外摄般舟论乎三力正由下正明不远之由。
△次明心之相状。
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
介尔者言其心之微刹那者明其时之速毗昙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此名一瞬六十瞬为一息仁王云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至微者言其状之甚眇至劣者言其力之不胜介尔者犹言蕞尔也。
△三明心土相即。
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谓十下指土即心故曰下结归宗义。
△次料简二初以小包不远难。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此以相难性以妄局真大抵出于寻常之见楞严云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尚何许远佛土之不能尽包乎。
△次以真妄不二释三初法二初略明。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
答中以性融相以真夺妄达人大观者古德云小智自私贱彼贵我达人大观无可不可大者对小而言责其局于介尔之心不能以大观也。
△次释出。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心亦无际。
此释成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者指要云心者趣举刹那心也圆家明性既非但理乃具三千之性此性圆融遍入同居刹那心中谓之全性而起既全性起故心亦无际也。
△次譬。
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
楞严以沤譬顽空海喻真觉此中以沤譬妄心海喻法界也以喻显法思之可了。
△三合二初正合。
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合中以不变合乎性海随缘合乎心沤。
△次结责。
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既曰下牒前岂可下结责。
△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四生佛不二门。
此门约果论因指凡同圣以佛所证与生性佛无二无殊故云不二。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阿弥者约悟为言凡夫者约迷而说犹言生佛迷悟虽则殊途克论本心初非有二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即法报化三身也觉性是法身觉相是报身觉用是化身四智者一道慧智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即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智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知即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貌皆知即入佛知见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不生果报悉知之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受乃至第十漏尽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是也四无所畏者一者一切智无畏二者漏尽无畏三者说道无畏四者说苦尽道无畏释云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相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乃至知过去无碍知现在无碍知未来无碍也此十八种法乃如来果人所证不共二乘故云不共也阿弥陀即能成就之人此等诸法皆所成就也。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烦恼虽多不出三惑业繁虽多不出十恶生死虽多不出二死一一皆云无量恒沙者约别相言之也。
△次约譬结。
迷悟之相譬彼云泥。
悟者如云之去来无碍迷者如泥之坠累难通生佛相悬真有若云泥之隔矣。
△次释次二句约性明二而不二二初通明不二五初相性对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
约性而论者虎溪大师云性具之功功在性恶前来恒沙烦恼即性恶也业系生死即修恶也今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云二而不二也又性即相故不二而二相即性故二而不二也。
△次展转释成二初约迷悟释成。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
盖诸佛等者不二门云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今诸佛者他佛也生心佛者己佛也众生者己生也佛心生者他生也众生迷则俱迷非唯迷己亦迷他诸佛觉则俱觉亦乃觉他仍觉己又我心具佛故云众生心内诸佛佛心具我故云诸佛心内众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5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众生在迷但言本具诸佛已悟故云所证证具虽别觉性元同故不二门云于生局处佛能遍融于佛遍处生自局限此之谓也。
△三直据心性。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等者指要云良由众生性具善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心性之妙如此又岂受其迷乎如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言有所归矣。
△四会通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法会合可知。
故众生等者牒前心性之妙是知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众生本有性量横亘竖穷属中谛故配法身性体离过绝非属真谛故配报身性具三十世间属俗谛故配应身四智等乃至会合可知者四智属般若亦配报身十力等属解脱亦配应身故妙宗云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门及诸色相让于能证及垂应故也。
△五引古德证。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古德云者即杨次公十疑论序中所说也诸佛等者上句以佛为主明诸佛已悟故云心内众生尘尘极乐而仍名众生者不失其本体之名也下句以生为主众生在迷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而众生不知所谓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是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生佛之所以相即者亦性具之功也初句明我心具佛故佛即我心次句明佛具我心故我心即佛故自他不二门云虽分自他同在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亦此意也。
△次出其功能功能者能以性言功以修言性有具佛之妙能修有即佛之照用。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未举念时等者犹云虽未修观之时而具佛之心未始暂缺故云早已成就才举心念者犹云以我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故曰即便圆成感应道交者犹云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故云道交故念下结劝。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三初一门明全理起事二初标。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者约理为言为念者约事为言全理起事故云法界为念犹云以法界性为我之能念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起修次二句明全修在性法界等者妙宗云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乃至云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是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理事三初明事中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行者下泛明诸念称佛名时者如观经下品下生中明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乃至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是也作佛观时者如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等是也作主伴依正余观时者前且总明所谓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也作主伴下别明主即弥陀伴即观音势至依即初观落日已去乃至变水成冰琉璃成地树列七种池流八德光明化鸟水声说法空中天乐华座庄严等是也正即阿[鞥-合+(白-日+田)]跋致及三辈往生诸上善人等是也三种净业时者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仍复告云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云云)一心不乱时者小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专称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等是也见思浩浩者见思法华玄义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言浩浩者见有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无言见绝言见一百八见等约五利五钝言之历三界四谛增减不同则成八十八使思者亦云思惟亦云迷事思亦名正三毒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则成八十一品故云浩浩也恒沙烦恼者亦云尘沙出假菩萨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之所断也四念处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向断下品尘沙(云云)。
△次明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诸念即理既全理为事故全事即理故云全体即是法界也。
△三证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故法智下引文证成不出生佛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物而不具诸法耶。
△次释成此宗四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牒前即理之事余心者指前见思浩浩之心尚是法界何况称名作观之心能念者乃具佛之心所念者乃即心之佛非法界而何。
△次指事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是故等者又牒前念佛之心指归行者当念即是故妙宗云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
以此妙心者指前圆融宝觉之心此心本来具足身土诸法故称为妙念彼阿弥等者彼佛乃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云则彼三身何身不念者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今以具佛之心而念即心之佛尚何三身之不念乎求彼四土何土不生者净土由心心垢土垢心净土净以我具土之心求生即心之土尚何四土之不生乎。
△四约位释妨。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但随下释妨恐疑者谓今明西方净土者佛惟胜应土属同居何得辄云三身四土耶故释云今以法界为念则何理不臧品位有高下者特随功行何如耳。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六境观相吞门。
观为能照境属所观若所若能俱全法界彼此互夺故曰相吞教家所谓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正此意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5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境者观经疏云初六观观其依果次七观观其正报后三明三辈九品往生是为十六境也事理二观者如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谓一切唯心二者实观谓观真如唯识历事真如观理非此中的意今云事理两观者的指十六境为事观以即空假中为理观所谓以吾具佛之心而观即心之佛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是也又事观指三种净业钞云今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是也相吞之义恐人难解故举帝网之譬以明。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明偈义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二初出相吞之由。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无碍者贤首清凉立四种法界以释华严一曰理二曰事三曰理事无碍四曰事事无碍今论中所引以明境观之所以相吞者盖得乎事事无碍也。
△次出无碍之本二初略指。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事事下又出无碍之由犹溯流而穷源本者也有本者如是出儒典今取其文不取其义徐子问于孟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今论引以明事事之所以无碍者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之本而然也。
△次正释。
盖由法相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
盖由等者亦妙宗中文良以观经题名观佛疏名心观为宗故四明融会之曰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生见佛故得二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云云)彼明心佛双融今论明观境一致也故曰一尘等者下亦妙宗文大师释题作诸字互具释钞中问本以一字具教行理三今何得以无量寿三字方具于三耶答以题诸字对三德释斯是妙谈贵在得意欲令行者知三德性遍一切处乃至云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云云)彼云三德此云法界者变其文耳又彼中释题故云三德此中论具故云法界亦各有其致也。
△次释初诸句正明相吞三初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
是以者承前有本而来惟其一尘法界不少刹海法界不大故若观若境若理若事若依若正无非法界也。
△次释第四句譬喻圆融。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如帝释下举譬以明光体无殊以譬法界一理照用有别以喻境观相吞虽彼此下明其互摄互合虽影入下明其无坏无杂。
△三释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现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境为事观为理者理外无事事在理中是为观吞境也观为事境为理者亦然或一为事余为理等者且如十六诸境事理二观随举一境为事余皆为理理能包事彼此互包诚有如帝网珠光之互吞互入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
若然者牒前相吞之意当我等者有乎二义一者约性具说二者约修成说约性具说者知我一心具诸佛土方我作观之时而西方依正早已在我观之内矣二约修成说者当我观功既着之时而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中显现矣然观不离境境外无观故云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上句以观吞境下句明境吞观。
△次引证。
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了此等者犹言了此境观相吞之意而求生乐土者可谓雁过长空(云云)此本天衣怀禅师语师一日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云云)此语若用意求之卒难理会反而思之初非隐奥也犹云寒潭既净雁影自临以譬观功既着妙境自彰自然而然原非勉强非水有留影之心雁有遗踪之意也若雁有遗踪之意则境不即心佛从外有若水有留影之心则行成有作滥乎别修故云无也言生则决定生是则不违佛语言去则实不去众生取舍之情亦忘今但取其后文证成相吞之意不取前义若取生则决定生之言义虽有在于此恐难配合。
△三一门明三观圆融二初标。
七三观法尔门。
法尔者犹云自尔也言此三观性之自尔故心要云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故云法尔。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能观为三观所观为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初句明修次句明性三四句明性修冥妙问前云法界为念境观相吞其于观门可谓足矣今复明三观不太重烦耶答前明法界为念则谛智仍所不分次明境观相吞则能所尚恐未泯今明三观法尔则显修性冥妙理智一如意泯前二之迹有以见论主立门之意矣。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谛观二初牒前谛观。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论曰下先出谛观之名上句明所观妙境下句明能观妙观谛观名别体德元同。
△次别明谛观二初明三谛三初明三谛功能。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忘情等者情即六凡情执解即二乘智解当其未证真谛之时而凡情圣解不能泯也缘即众生机缘用即菩萨应用当其求证俗谛之时而机缘应用不能立也空即真空冥寂有即万象森罗当其未证中谛之时而空有二边不能融也而言莫尚者诚欲遣情立法统乎中道者舍此三谛之理其他莫能为矣。
△次明三谛相貌。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虚灵不昧者此约性体言之也故云自空物来斯应者此约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约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于真俗中三谛而一一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显非修成而后得也。
△三结谛非是观。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此性下以性拣修一家所立谛观不唯体同亦乃名义相近仍恐迷者昧于修性之旨故明谛已竟乃结云此所观之谛境也非能观之观也。
△次明三观二初标本。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修之人下句示所修之法称者如也性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称性照了。
△次释成二初横论二初释二初次第。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空能荡相者也心苟滞于有则用三止之功称性而体达之勿使芥蒂萌于胸中使其复还实际故谓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着于空则用三观之功称性而照了之勿使纤毫滞于偏寂使其复还本具故谓之假也中能统法者也心苟执于二边则用寂照不二之功称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须沉于空有使其复还性德故谓之中也此之三观言虽次第修在一时所以到于初住位中三智一心中得矣。
△次圆融三初重指三谛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无别体但明空有相即中道自显然则者牒前次第之意以显圆融即虚而应者显非顽空也空即妙有也即应而虚者显非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显非但中也即二边而中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6
△次正释三观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谛发观观还照谛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虚而应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应而虚也中即空假者以其非虚非应而虚而应也。
△三赞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称性而修绝待而照者赞美一心三观之功用也如妙宗云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于妙境以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故云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者亦妙宗语四明云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乃至云于一念妙观作是能泯性过即是而作故全性成修则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修即性则泯一切因缘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绝何议不忘故云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者请此三观也天如释之曰奢摩他此云寂静三摩此云观照禅那此云寂照不二义立三名体惟一法三一?融故谓之妙如是妙修方曰楞严大定此乃一经之要旨趣理之玄门故云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结。
此横论也如此。
△次竖论二初次第。
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以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而明故云次第此中本言圆融必先言次第者盖非次第无足以彰圆融之妙耳犹止观十乘皆以思议显乎不思议境也。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初句以空夺有妙在即有而空也次句以有夺空妙在即空而有也三句空有互夺妙在对待双忘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明横竖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心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
是以下标所观之境以吾下显能观之心一心之三观者约竖论也三观之一心者约横论也秪是一心宛有三用虽有三用元是一心谛观圆融纵横自在故云无不可者。
△次证三观圆融。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虎溪下引文证初二句约竖论可知次二句以横融竖忘者双遮二边之谓也照者双照二边之谓也即忘而照即照而忘何尝有其先后次第哉以一心融之待对绝矣了无踪三字虽是助语亦绝待之异称也尚何下结归宗偈。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二初标。
八感应任运门。
感属众生应惟属佛任运者犹云自然也以生佛体同故云感应任运。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应三句明感应所以四句约喻以明生佛相悬有十万亿刹之遥而云即应者如妙宗云所谓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胜应妙色相也如磁石吸针者磁石与针气分相同故能任运而吸盖以石喻佛针喻众生也。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初明天性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同一觉源者同一本觉之源也迷悟虽殊等者所谓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犹言生佛迷悟得失虽殊而其觉性之理未尝有乎增损故云理常平等。
△次引证。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具如前释。
△次明心精通淴。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
迹者依也据也犹云据其理常平等言之则生佛心精无时而不淴合如楞严所谓心精通淴当处湛然是也。
△次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感。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但诸下释疑恐疑者谓若其然者则我等恒与佛俱而不蒙度脱者何耶故今释之诸佛度生之心如明镜然有形斯像未尝而不欲度奈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无由契合譬犹背镜而立安能求其像乎。
△次引譬证。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人专忆者譬佛慈念众生之心无时不在一人专忘者譬众生背觉合尘茫然而不思返所以无由感佛故不肖有偈云佛视众生如一子众生视佛若为亲可怜觌面仍逃遁止宿甘为门外人故虽逢见而不逢见也悲夫。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母子相忆二初譬。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等者若设若也如同也子设忆母亦同母之忆时二忆相冥虽历生亦不相违远下文合法自见若先约譬以明者子譬始觉母譬本觉众生念佛始觉有功分同本觉故云如母忆时始本相冥智如一淴故云历生不相违远。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若众生等者吴兴曰以证验修则念佛之心不可单约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位方可入焉此本大势至菩萨所证圆通之文今论中所引以合前母子相忆之喻文有五句先二句合上文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次三句合上文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已上二科皆明有感即应可谓深切着明矣。
△次结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正由下出其不远之由既曰一理平等天性相关则生亦法界佛亦法界举生摄佛举佛该生众生感心中诸佛诸佛应心内众生以同体权拔其九界之苦与其佛界之乐故云任运也。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6
△次释成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已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况无量等者无量寿佛因中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所发四十八愿具如本经(云云)要而言之不出四弘誓愿摄受有情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道果久成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夫度生必学法门成佛必断烦恼即摄得余二四弘备矣梵语僧那此云愿肇论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于赴难亦此意也况者非比况之况乃以通况别之况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其如此况彼佛乘昔本愿愿度众生者乎。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勿疑。
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
故凡下承上文而来犹言生佛天性相关既如此而弥陀本愿摄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当责己念之不专功之不着弗忧佛之不应所谓但办肯心必不相赚也。
△次劝立宗。
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
众生本来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犹人之有田而不思耕耨也虽信有净土弥陀而不能时时忆念者犹虽耕耨而不思种植也虽能忆念而不能发愿决定求生者犹虽种植而不思获刈也故劝云但当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等者观音疏中约十法明普一曰慈悲普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得称普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今引彼文之喻以明感应任运盖以磁石喻佛妙应以针喻众生妙感故云任运吸取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石。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然者亦承上譬喻而来虽云任运能吸又不可一概而论而云磁但能吸铁而不能吸铜等者此中有铜有紩有磁有玉以合喻乎妙感以吸喻乎妙应盖以磁喻乎弥陀紩喻求生之者铜喻无缘众生玉喻十方诸佛犹云弥陀但能接引求生之人而不能度无缘众生而求生之人但能感乎弥陀而不能感乎诸佛文互见耳。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初二句泛明生佛合前铜玉不相为谋之喻次二句的明弥陀众生合前磁铁气分相同之喻良以弥陀广发六八大愿以度众生众生数数发愿而求往彼故云岂非等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是以者犹云所以也前劝云但当深信忆念发愿忆念即行也故此中结显亦承前誓愿相关而来所以求生净土者此三缺一不可。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者指西方乐土为言此者约所居堪忍而说虽苦乐彼此相悬同具吾人一念故云恒一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不失正念有二意一者平居净念熏修二者临终善友策发性具之法转变由心念佛净心故云正念华光妙色应念而成不涉程途已生莲沼。
△次依宗释义二初约现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往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张抗下引人以证成宗义课大悲下明其见土之因一日下正明临终正念西方下正明见土之相所谓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是也莲华池金沙地皆净土境抗公见于堂屋西边者以其平昔有课咒之功垂终有正念之力是以任运而见益显唯心净土之不我诬也。
△次约心性释以泯能所二初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所以下出其见土所以尔者犹云如此也所以如此者良以依正同居一心且约依报言之土凡有四所谓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今云娑婆极乐者俱属同居特净秽之殊耳故云乃吾心中之一土也惟其同具一心以我念佛净心熏乎业识故能随念而见初非有彼此能所之异也。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土既唯心心非远近而云有十万亿彼此之异者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言之耳圆家行人理性圆具名字圆闻观行圆修以至果上圆证无非约心而论尚何远近之足云乎。
△三约果报示以绝去来二初释妨。
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但众生下释妨恐疑者谓既曰净土唯心且此即心之土谁人不有何不令我如今即见而待临终方能见耶故释之曰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之故也受生通乎远近一者无始受生二者即生受生五阴区局真性者楞严注云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名区宇真性犹如太空五阴犹如区宇不契心源者如前一真法界所明心源何等广大众生以区小而局限之所以莫能契合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者观念已成也将舍现阴者现阴即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之者但云生阴不云中阴者成论明极善极恶俱不经中阴如?矛离手是也净土下正明已是彼国生阴境界唯心下泯其去来之迹。
△三引证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未舍暖触者即现阴之末生阴之初也善恶顿现者一生所作善则净境现前如慧远以下诸师是也恶则恶相现前如张善和张钟馗等是也纯想等者吴兴曰若单修善禅则惟生上界若兼诸福慧则随往十方于飞心中旁论福慧故云兼也今谓兼福故能见佛兼慧故能心开净愿故能随往。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法智等者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法智大师钞云此喻本出大经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国阴生须知垂终(云云)今论中所引以证净土唯心观功既着之时非有彼此去来之相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十现未互在门。
现即现在念佛之心未即未来受生之时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故云互在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初二句释疑三一句明功不唐捐所以四一句引喻以明初二句释疑者如十疑中所引具缚凡夫恶业厚重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又云众生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又云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彼论中一一决答今总释之曰行者念佛功不唐捐则上来诸疑一答俱消更无余惑矣所以然者以吾人当来所证之果无非证此念佛之心故取譬如莲华开敷。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6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圆顿下明能修之人即圆家名字观行位中人也无修下明能修之因性中下明所克之果在因既云无修而修则知在果亦是无证而证盖圆家行人不同缘理断九谓之修证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褁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而此下约性具以为修证之本竖穷横褁明性量也生佛依正因果明性具也既言具量性体在其中矣竖贯三际则过未同源横褁十虚则染净一际是则生佛依正因果等法皆吾一念圆具也。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是以下牒前一念圆具故能修性宴妙因果互融因果既融那分现未修性既妙孰辩己他。
△三譬显。
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法华取譬权实同体本迹双融此中以譬因果同时现未互在所显虽异能譬不殊。
△次约性体明即三初正明。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况此下承前譬喻而来非惟心性融通无法不摄亦乃性非生灭体绝去来今者对当而言即今念佛为因当来受生为果而云便是者如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亦此意也。
△次证验。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败。
故说下引文证成若精进下明功德不虚其或下反覆释明昔圆照本禅师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待本公又莲华无数云以俟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即此可为验矣。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1-1 18:07
△三结成。
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彼土既非人植岂非性中所具之者由修而显发乎现未互在命门之言斯有归矣 偈曰。
弹指掀开法藏门无生妙理灿然存拈来字字通玄奥彻去言言洞本根万亿金身纤芥纳微尘刹土一毛吞等闲两手相分付用答吾师罔极恩。
净土生无生论注(终)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