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圣严法师谈老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7 16:54     标题: 《圣严法师谈老人》





                                                                   缘  起        



      人一定会老,不过,老年人应该做到让别人愿意对你「敬老尊贤」,而不要倚老卖老,更不可自艾自叹晚景凄凉。
    人老了以后,如果不能继续奉献社会,又不善于自处,对社会而言,就造成「老人问题」,增加社会负担,对家庭而言,既不能照顾儿孙,也不能对家庭有所贡献,反而要依靠儿孙供养,既然不能继续成长,就只有把自己从年轻时代以来累积的功德,慢慢地享受完了。
其实,老人的人生经验,是非常可贵的财产,具有年轻人所欠缺的成熟和丰富的智慧,就像是一颗饱满的黄金稻穗。
    所以,日本人把对于国家社会有贡献的老人称为「人间国宝」,乃至于现在中国大陆,对于曾经对社会有贡献的老人,也是由国家照顾,礼遇有加。
    西方则有所谓「再就业」。在退休之后,可从公家机构进入私人企业,也可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性质的工作;有的人过了七十岁,还出来竞选公职,例如美国前总统艾森豪、雷根等人,都是年逾古稀,还有壮志。
    所以,一个人即使年纪大些,但是身体健朗、头脑灵光,对社会还能有贡献,可以活得很有价值。例如已故摄影家郎静山先生,超过一百岁了还在旅游照相,生活得相当充实。因此,不要以为老了就一定要由儿孙及国家照顾,在「身体走不动、头脑不能用」之前,还是可以过得很有活力。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地成长,永远地学习。年纪虽大,还是要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需要,跟上时代,学习新知。年纪愈大,他所拥有的智慧财产愈多,所以我常说这两句话:「老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老年是人生的丰收季节。」
                                                         (摘录自《法鼓钟声》)




        一、规画生活,享受高龄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所谓的老人是指六十五岁以上的高龄者,有人则是以退休与否作为标准;然而不论以什么来衡量,我们也都听说过「未老先衰」、「人老心不老」和「老当益壮」的形容词,这都说明年龄不是唯一的标准,应该还要取决于心理与生理各方面的因素。在医学发达的今天,活得长寿已不是难事,重要的是要活得庄严,活得快乐自在,那才是年长者所要追求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面对心理、生理以及与外界关系的各种转变;调适得好不好,往往是高龄生活快乐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基本的心态上,应具备以下几个观念:



         (一)心理调适最重要
    1.把握当下,日日是好日
上了年纪的人最爱回忆过往,适度的表达尚属健康,但过分地沉缅,就不免消极,要不然就是过度关心身后事。正确的观念应该是愈到老年,愈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时光,让每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2.坦然面对生老病死

    接受自己逐渐步入高龄的事实,明了外表、容貌、体力上的改变,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死亡也要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体认到那不是结束,而是另一阶段生命的开始,便能坦然面对,不再有任何的恐惧和忧虑。

    3.跟上社会的脉动

    现代人身处多元化的社会,若还抱持「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态度,容易和社会脱节,到处格格不入,加深寂寞、空虚的感觉。所以要积极吸收新知,多关心周遭的事物,参加社团、慈善公益活动、担任义工……,跟上时代的脚步。

    4.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退休后的人在家的时间多了,与配偶、儿女相处的机会增加,应该切记「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不要过分干涉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毋需过于依赖,凡事多忍让、多包容,以感谢的心珍惜所有相聚的时刻。当然,和过去的同事、朋友仍然要保持联络与关怀,同时不要害怕结交新朋友,也要以开放的心胸多和小孩子、年轻人接触,让年老的心情更开阔,思想不落伍。

    5.寻求宗教信仰

    正确的宗教信仰,让精神有所寄托,情绪得到稳定,如果有病痛可以得到支持的力量,同时也较能泰然面对终老的问题。事实上根据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年长者,通常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也比较会有幸福感,这是因为透过宗教的信仰与修行,能让身、心得到最圆满的调和。




          (二)生活起居善安排
    除了正确的观念与信仰,年长者在生活上也要有妥善的规画与安排,以下是针对饮食、衣着、居住、财务、教育、休闲六个方面的建议:
    1.饮食清淡有节制
    中年以后的饮食,应遵守「清淡」与「少量」的两大原则,并且最好能茹素。医学的研究已经指出,素食者的血液呈现最适合人体状况的硷性,足够的纤维质能让肠胃蠕动正常,减少肠道内毒素的积存,而且胆固醇会大幅减少;整体来说,素食可以降低罹患癌症、心脏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结石等的机率。不过素食者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脂肪的摄取不宜过量,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腌渍、加工过的食品。

    2.适度的穿着打扮

    穿着以舒适、端庄为原则,衣服的材质最好是轻柔、透气、不易皱的,而且要穿脱方便。外出时适度的打扮是一种礼貌,即使在家里也要保持端庄仪表,如果整天穿着睡衣,外表邋遢,会让人显得没精神。此外,老人对冷热的感觉会比较迟钝,应该多加注意,以免受寒生病。

     3.注重居家环境

    安全是首要前提,在浴室、厨房、楼梯、地板等容易发生意外的场所,可以铺上止滑砖或防滑垫,并加装扶手,加强照明设备,以防止跌倒,家具最好不要有太多尖角,座椅、床铺不可太软。其次要考虑舒适性,年纪大的人较怕吵,所以房间的隔音要加强,屋内空气流通要好,湿气不能太重,并且要注重环境的清洁卫生,因为那是维护健康的第一步。

    4.妥善规画财务

    退休往往也意味着固定收入的减少,便应该及早做好财务规画,不要把财产全给子孙。在观念上,要建立「知足少欲」的想法,不挥霍,不浪费,但也不要过于吝啬,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多布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切忌盲目的投资,投入无谓的金钱游戏,以免赔上老本,得不偿失。

    5.热衷学习进修

    维持旺盛的求知欲,可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是有兴趣的、体力许可的,例如:绘画、陶艺、插花、舞蹈、书法、语言等,都非常适合。目前各县市政府或各成人教育单位,都针对年长者开办有长青学院、松柏学院、老人大学等,从基本的识字班、国语班,到英语、日语、电脑班等应有尽有。

    6.适度休闲娱乐

    很多年长者经常觉得时间多得不知道怎么安排,如果不知妥善运用,可能会闲出病来。安排休闲娱乐可依个人的兴趣做选择,最好是对身心健康有益,例如:爬山、旅行、园艺、阅读、看画展、听音乐会……等等。如果过去因为工作、家庭的关系,拥有一身才艺却尚未发挥,退休后正好可以一偿宿愿,做个素人画家、业余摄影师或作家,自娱又能娱人。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9-1-10 15:10 编辑 ]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8 16:50     标题: 续 1






             二、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拜医学进步之赐,现代人普遍长寿,并在追求高寿的同时,也希望能减少患病的机率,延缓老化的程度。因为老人如果病痛缠身,需要依靠亲人照顾,不但造成起居作息的不便,生活品质大受影响,更遑论享受老年生活。
    根据统计,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老人患有一种以上的疾病,其中以癌症、脑中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器官等的病症居多。而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则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青光眼、白内障、听力退化、皮肤病、消化不良、腰痠背痛等状况。若以中医的观点来分析,老人病往往有表里并发、虚实夹杂、阴阳独盛的特征。
    高龄者在平日就要注意自己身体的状况,有问题立刻求诊专业医师,不要讳疾忌医。并且最好能在住家附近找一名家庭医师,不但方便就诊,而且他会比较了解您的健康状况,有什么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必要时才上大型的医院。此外,吸收正确的医学常识,也有其必要。


  
           (一)长寿养生的要诀
    年长者除了生病要寻求医师的诊治,最重要的还是注重日常的养生保健,因为「预防重于治疗」。观察长寿者,通常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再配合专科医师的建议,便可归纳出长寿的要诀如下:

    1.注重饮食营养

    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适当的营养更可以减缓老化的速度。每餐的份量不要多,最好只吃七分饱,但是营养一定要足够、均衡。此外高龄者多半牙齿不好,会影响进食的意愿与食物的咀嚼,或是因服用某些药物,都会降低营养的吸收,必须特别注意。

     2.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

    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高龄者做运动不可以太激烈,也不要太勉强,步行、游泳、太极拳、瑜伽、健身操、爬山……等都不错,但要注意,适合别人的运动不见得适合自己,例如爬山,对有退化性关节炎的人就不适合,所以一定要配合个人的体能状况来做选择。

    3.起居作息要正常

    上了年纪的人作息要正常,生活步调最好是不疾不缓,尤其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并在早、中、晚各做一些运动,若有安排娱乐休闲活动,也要有所节制,千万别因此劳累过度。

    4.定期健康检查

    不要等到身体很不舒服了,才上医院求诊,最好能早期发现,即时治疗。根据医师的建议,超过六十岁的人,每年最少要做一次健康检查,而平时在家也要常常注意血压是否正常。

    5.戒烟、戒酒

    烟与酒是健康的大敌。抽烟会增加心脏血管、呼吸系统患病的机会,酒喝多了会影响肝脏、脑神经等的功能,上了年纪尤其应该戒绝。

    6.行善修福

    常言「助人为快乐之本」,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健康与否,仅注意生理的调养是不够的,心理的平衡与精神的提升更是重要,常常行善、助人、布施、修福,对身体、心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7.保持乐观的心情

    长期情绪低潮,会加速身心的老化,不利于疾病的痊愈,所以要时时保持开朗、愉悦的心情,凡事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偶尔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要懂得疏导情绪,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做有益身心的休闲、和三五好友谈心,最好还能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及健康的修行活动。

     8.多动脑,多用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会衰退,但是如果能加强锻鍊脑力,多从事读书、写作、计数、绘画、下棋等脑力活动,就比较不容易迟钝,也会减少罹患老年痴呆症的机率。此外,对周遭的事物保持高度求知和关心的态度,也都有助于延缓脑力的退化。
     
    9.选择合宜的生活环境

    环境中的空气品质、湿度、噪音、饮用水质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高龄者适应力较差,更要注意居住的环境。如果无法改变居住的地点,至少也要有改善的措施,例如加装除湿机,加强隔音设备,避免在空气不好的时段出门等。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在家养病的人,则要格外注意环境的清洁,布置上要明亮、整齐,切勿暮气沉沉。



          (二)别让病痛成主宰
    然而,再怎么注重保健养生之道,也不可能一辈子无病无痛。所以在心态上要接受年纪大了难免会生病的事实,要认知到饮食、生活习惯会因为疗病而有所调整。
生病并非什么都不能做,除非情况特殊,最好不要成天躺在床上,或是坐着发呆,应该在必要的休养外,尽可能维持正常的作息和社交活动,只要是自己做得来的事就不要假手他人,否则会更不利于复健。
    在养病的过程中,则应格外注重心理的调适,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常发脾气,见到人抱怨连连。应该敞开心胸,一方面接受老病的事实,一方面让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重心,若有正确的宗教信仰,更可以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
    人生难免有病痛,虽有医药治疗,仍然不时感受到痛苦、绝望、恐惧、忿恨,所以最好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以佛教来说,年长者可以经由念佛礼拜,祈求佛菩萨加被,并在佛法的信念之中,找到安慰,寻得精神的寄托。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9 15:35     标题: 续 2






                                                                                               三、修心养性,常保安乐




      老人内在修心养性的工夫非常重要,否则一旦寂寞孤单,思虑挂念的事情太多,或是产生病苦时,立刻身心难安,情绪容易陷入低潮。老人最忌情绪起伏太大,因为心理会影响生理,不少年长者的身体不舒服,医生检查不出毛病,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心病」造成的。
佛法向来就是强调从心地上下工夫,而佛更有「医王」的尊称,比喻佛能医治众生的心病,一如世间的良医。佛经中说到大医王具足「四法成就」:善知病;善知病源;善知病的对治;善治病已,更知将来复发的可能与因缘,而断除之。简单地说,就是说修学佛法,遵循佛的教法,可以根本解决心病,得到解脱。
    佛法的修持是讲次第的,故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所以不论初学或老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根机与性向的修行方法。而除了个人自修外,更可以参加各种共修法会、演讲、活动,或是到寺庙中担任义工。年长者可以因此拓展人际关系及与社会的接触面,维持积极而有活力的生活态度。



      (一)精进在家自修
    大部分的年长者都是退休后赋闲在家;要不就是儿女长大成人,原本忙碌的家庭主妇,一下子变得非常空闲。以前可能会因为工作忙、家务忙,想要好好修行却抽不出空来,现在则是时间充裕,若能妥善安排运用,福慧自能增长,不会感觉晚年生活寂寞无聊。
    以下简单介绍适合在家自修佛法的方法,提供给没有自修习惯的人参考。刚开始不妨多种互相搭配,才不会觉得单调枯燥,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以及身心状况最理想的时段后,就要持之以恒;当然也不要一开始就将目标定得太高,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事先抱定非要达到什么境界不可,否则容易患得患失,或是因为缺乏信心半途而废。

    1.做早晚课

    老人不妨为自己定下早、晚课诵,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养成固定习惯,让生活有规律、有方向。课诵的内容与时间长短,可以依个人的喜好而定,内容可包括供养、礼拜、持名、读诵、发愿、回向等。重要的是定时定课,也就是在每天同样的时段做同样的功课。举例来说,上了年纪的人通常很早起,正好可以利用早餐前的那段时间来做早课;晚上不少人是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这时候还不如去做晚课然后才就寝,一定可以睡得更安稳。至于唱诵以及法器的使用,都应以不影响同住家人和邻居为前提。详细的课诵方式,可以请教佛教的法师。

    2.静坐

    静坐是保持身心安定与平衡的最好方法,也有助于身体健康。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时间静坐,也可以配合早晚课诵,在早课前、晚课后静坐,时间长短依个人状况而定。年纪大的人亦毋需担心以前没有练过打坐,一下子要盘起腿来会很不舒服,因为可以用渐进的方式练习。若真的无法盘腿,也可以采用坐在椅子上等其他姿势,只要掌握姿势端正,身心放松的重点即可。初学者最好还是向正统佛教的静坐老师学习,以获得正确的指导,不致发生问题。

    3.念佛拜佛

    念佛拜佛有助身心健康和安定,也可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对于不习惯静坐的人,可以采用念佛拜佛的方式,而拜佛的动作还能柔软筋骨,达到运动的目的。拜佛应定时或定数,拜的时候不疾不缓,口中同时称诵佛号。若身体状况没办法拜佛,或是必须长时间卧床休息,光念佛号也是可以的,方法是将身心放松,摒除杂念,专注于佛菩萨的圣号上,或是藉着数念珠来帮助专心,很快就能清心安乐。

    4.阅读书籍

    佛教的书刊种类繁多,选择适合自己程度,符合自己兴趣的去读,内容只要是知见正确,不错因果,有助于心性修养,增进佛学常识的,都值得一读。当然,也可以为自己订定读书计画,例如专读一部经,或是专究一家之说,或是着重在某一位高僧、人物等的资料,给自己一个目标,读起来会较有充实感与成就感。

    5.听录音带或看录影带

    现在市面上出版了很多佛教相关的录音带和录影带,内容丰富,很受欢迎。尤其老人有时候书看多了眼睛会觉得吃力,就可以改听录音带;对于一些卧病在床或是不方便看书的人,藉着录音带或录影带,同样可以修学佛法。

    6.收听或收看佛教节目

    目前台湾已有佛教专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也可以藉由信件的往来,和节目中的法师或主持人进行双向沟通,达到请益佛法的目的。
除了上述修学佛法的方法,我们也鼓励在家居士茹素、持戒。素食的好处在医学上早有证明,佛法则认为若因食素培养慈悲心而不杀生,那更是功德无量;而在持戒上,最好是能守五戒,亦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且尽可能发心受在家居士菩萨戒。因为持戒清净,能使身心平稳、和谐,心性得以提升。



          (二)定期参加共修
    除了在家自修,我们也鼓励银发族多前往寺院道场,参加各项共修活动。就修行的角度来看,共修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大家互相砥砺,有益福慧增长;而藉由参加活动,扩大年长后的生活圈,日子过得充实,又能认识学佛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维持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心情必定会豁达开朗。
    在道场的选择上,自然是以正统的佛教为原则,地点最好是离家近或交通方便的,否则会降低前往的意愿,不容易持续。至于活动的项目,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时间与体力,选择性地来参加,但最少要能选定其中一项长期定时地参加,持之以恒地精进。例如北投农禅寺就有念佛会、禅坐会、大悲忏、讲经、朝山的共修活动,中华佛教文化馆也有**、药师会以及梁皇宝忏等定期共修。



         (三)加入义工行列
    老人参加佛教义工服务,因为有机会接触新的观念、新的事务,活到老学到老,再也不用担心思想跟不上时代。
    尤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刚开始可以藉由当义工、修布施的方式参与道场,接触宗教,在了解宗教人士在做什么后,慢慢就能够接受宗教。
寺院每次法会、拜忏、禅七、佛七,以及佛学营等大型活动,都会需要众多的义工菩萨前来护持帮忙,有的是整洁环境,有的是维持秩序,有的担任文书工作,或是在厨房里帮忙烹调食物。
    义工没有做工作的压力,却有做功德的愉快,所谓「勤劳健康最好」,有的人会因为对义工工作的投入,进而解决了自己的病痛问题,也有不少人是在义工工作中,才体会到工作即是修行的真谛。所以,义工服务不但能造福人群,也能造福自己,让自己从中得到成长。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0 15:10     标题: 续 3





                       
                                    【附录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干爹、拜干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后,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不会防范于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后,自己会作自我的约束、警惕和警策,也会受到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皈依;皈依之后,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摘录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附录二】


                                                                                                                         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好不说话。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后进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着海青者,站于后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着别人唱,唱过几次以后,自然就会了。〈赞佛偈〉后,接着念佛、绕佛,念佛时先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步伐要跟着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念佛时,听着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大众规律的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也不用在意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地念,那些念头就会愈来愈少了。《乐邦文类》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着前面一人,顺着节拍,沉稳地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么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怎么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着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步。此时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着称念佛号,不可只听别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师的《示念佛方法》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绕佛后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问讯。接着以打坐的姿势坐下,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松,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后,无法念佛,则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止静时,坐的姿势不变。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沉丹田,舌尖轻舐上颚,眼睛微睁,亦可闭上。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断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如《文殊说般若经》所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槃。」
    默念的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如印光大师《示念佛方法》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甚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于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二、平时念佛

    本寺的念佛会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时念佛也很重要。平时念佛可分三种:
    1.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务繁重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门。即是每日朝起后,修十念念佛。此含有多种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师教令尽一口气念十句佛号,又元朝天如惟则大师则云: 「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或以数口气念十句佛号等。
    2.是昼夜不离佛号,不论在何时何处或做任何事,心中经常以「阿弥陀佛」的圣号为主要念头。此如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佛号十万句。
    3.是以上两者的折衷,得闲即念佛,事忙则做事,以免心分两头,如此则仍有很多机会念佛。
    专心念佛时,不计环境净秽,不论工作贵贱,在清除垃圾、打扫厕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时,也无不可念佛。唯有在须用思考、分析、听讲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但若能达到永明延寿禅师的程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是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否则是办不到的。
    晚上就寝时,最好的姿势是右卧,心中观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里默念佛号,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也照样能念佛。万一忘了念佛,那么,醒来之后,即刻把身体的卧姿调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继续观想光明相,并持念佛号。一旦观想光明成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着,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像这样,醒时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三、念佛三种人

    念佛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第三种人,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他们念佛,都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己的心力愈来愈能与佛的慈悲愿力相应。此正是《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体现。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关的人亦能因他而获得利益。这就是因为念佛恒常不断,最后必得念佛三昧,必发悲智愿行。这一等人,虽不求生净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一不二,那时,时时处处都能见佛在说法,时时处处无非极乐国土了。
    依佛法来说,第一种人仍属于人天善法,所谓民间信仰的层次;第二种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种人则是上乘的利根。由于众生的业深障重,在修行净业时,一开始即以第三种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仅以第一种人的立场来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层次来修念佛法门,是最落实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于上乘,又能兼得消灾植福的现世利益。
(摘录自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