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四摄法化人,六度法度己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1-13 13:23
标题:
四摄法化人,六度法度己
四摄法化人,六度法度己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二十八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後一行: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经文後面有一个「等」字,这个字就包括了大小乘所有的法门,这是解释这一句。大师(
版主注:此处大师系
蕅益大师
,下同
)给我们说的「等前」,因为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经文上没有,也包括在这个字里面,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其他的,法门就是无量的法门,也是列举几种,像四摄法、六度法、十力、四无畏,这是举出这几个例子。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我们常常见到的。
四摄,摄就是摄受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接引众生的意思,如何能够引导大众来学佛。佛教给我们四个原则,这叫做四摄法。四摄里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这四种叫四摄法。
这个地方布施的意思,就是与众生以恩惠,常常施舍些小惠,感情慢慢就深厚了。他跟你有感情,你介绍他佛法,他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这种方法。所以这个布施的目的,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就是跟人家结感情、结恩惠。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後令入佛智」,就是先让他心里生欢喜,对我们产生很好的感情,然後再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自己就深深体验。
我最初学佛,是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一直对我,我们今天读四摄法才恍然大悟,他完全用这些方法。使我们对他产生很深敬爱之心,我们对他尊敬,喜欢他。他对我们初学的人很关心,那时候他嘱咐我每个星期天到他住的地方去,青田街八号,他住这个地方。如果有一次、两次没去,一次就是一个星期,他会找人来看我,问我为什麽没有去?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一慰劳、一安慰,使我们就不能不去,像这些都是属於布施里面的。
第二,爱语。
爱语就是对他真实爱护的教导,我们不要把它看作是对方喜欢听的,那就错了,不见得是喜欢听的,但确实是对他很爱护的。
这个教导,使接受的人心里面尊敬、悦服,欢喜接受。特别是接引初学的人,这里面真的是要有智慧,要有很深的爱心,真实诚恳的爱心,还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够有摄受的力量。
这个摄就像磁铁,吸铁石吸铁一样,它能够把你吸住,有这麽一个力量,所以叫做摄。这四种运用得很巧妙的时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利行。利是利益,所有一切的行为绝对是有利益的。於自己没有利益,谁愿意去修学?特别是初学的凡夫,就是世间人对於利看得非常重,如果这里头有利,真正的好处,有利益可图,他就很容易来学习了。这是对初学的方法。
第四,同事。四摄法里面,大概像我们一般人,前面三种可以用;後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很深的定力才可以,否则的话,一定会失败的。同事,他喜欢做什麽事,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做。如果你想接引的这个众生,他喜欢打麻将,你也天天去跟他打;他喜欢跳舞,你也天天去陪他跳舞。
如果你没有定力,你不但不能度他,马上被他度跑掉。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现在就更多,出家的法师被在家信徒度跑掉了。
所以,同事不能够轻易的去用。这些大菩萨们接引众生用这个方法,
我们看到《华严经》,特别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几乎都用这个方法。譬如喜欢打牌的,菩萨打牌都有神通,哪里会输钱?常常都赢。
跟你在一起打牌的人,对你佩服得不得了。你这个东西从哪里学来的?我从佛法里学来的。这都来学佛了。你跳舞也是第一好,第一流的,人家都比不上你。你这从哪学来的?我都从佛法里学来的。用这种手法把他引诱到佛门里面来,这是同事,是接引众生最高的一种方式。
这个叫做四摄法,这是佛教导菩萨用这四个方法来摄受一切众生。不仅是介绍初学,可以说佛对於等觉菩萨也离不开这四个原则,他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
六度是属於菩萨的行法,也就是说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
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後的翻译叫新译,以前的叫古译,翻成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但是佛,佛没有情,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
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这六条,我想就不必写了,大家都知道,第一个是「布施」,此地的布施跟四摄法布施,名词是一样的,字也是一样的,意思不相同。
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个善缘,结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是真正要度自己,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
自己烦恼的根,诸位要晓得,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要把它归纳一下,这就叫八万四千烦恼,这八万四千有数字,无量没有数字,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我们在一般教学里头,如果是这样庞大的、琐碎的数字,我们会学得很厌烦,於是乎菩萨们再把它归纳,到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总共归纳成二十六大类,那就好讲了。所以,一般在教学、研究当中都是以这个标准来说。这个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就是二十六个烦恼,我们大乘佛法里常常说的。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实在讲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能不能还归纳?可以,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麽?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比小乘实在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
布施是度悭贪的,贪瞋痴,它是专门度贪的。实在讲贪是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最後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
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麽?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换句话,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就是障碍。
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里面东西太多了,牵肠挂肚、胡思乱想,太多了。到什麽时候你能把它统统都放下,那就圆满成佛了。
菩萨的阶级,
大乘法里面给我们说了五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来的?可以说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够放下得多,菩萨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
佛为什麽要我们放下?因为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无有,所以放下是当然之理,应当要放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真正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就是吝啬,贪得、吝啬,样样执着不肯舍弃,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今天明白了、觉悟了,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一下就放下,谈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点一点放,放到三大阿僧只劫才统统放完,这才成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说的。《华严经》上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不止三个阿僧只劫。可见得这个舍乾净之难,太难了!虽然难,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从什麽地方做起?从我们心里头最爱的、最不容易舍的,从这里下手。因为最不容易舍的能舍,其他的就比较容易多了,这是个好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哪一样东西是我们最贪恋、最不能放下的,我们从这一点下手。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了我这招。我年轻时最喜欢的是书本,读书。我对於书本实在讲也很吝啬,吝啬到什麽程度?我的书不借给人看。为什麽原因?他们不爱惜书。我自己的书读了好多年,翻开来还像新的一样。他借去,书保管得不好的话,几天,这个地方摺页了、那个地方又弄脏,我看起来就非常难过。因为早年到台湾,台湾有很多的书籍买不到,我还从大陆带了一些书到台湾来,很不容易找到的。不像现在,现在台湾书籍太方便了,许多很珍贵的东西在台湾都出版了。就开始学布施,我这书慢慢就可以借给人看,弄脏了,心痛的成分逐渐降低,这就是进步。最初老师教我们要布施,我没有别的,只有图书。喜欢书的人,我把我念过的送给人家,旧的送给人家,新的要留着;慢慢进步,别人要,可以把新的送给人家,旧的自己留着。这都是进步的过程,难舍能舍。我那一点点藏书统统都送光了,我出家的因缘就成熟了。这些事情都被章嘉大师料中,他教我学布施,叫我学六年。因为我第一次见他,他教我六个字,他说:我教你六个字,你回去好好做六年,这六个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就这六个字。我就问他,从哪里下手?他说从布施下手。所以我布施了六年,心地清净了,悭贪之心减少许多,心比较清净了,这个时候因缘就成熟了。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第一个叫「财布施」,第二个叫「法布施」,第三个叫「无畏布施」,这三大类,布施有这三类。财是财物,金钱是财,所有一切物质都是财,都在这个范围。这是一切众生所贪求的,这个世间哪个不爱财?所以在布施里面把它列入第一条,一定要能够舍。世间人求财,而不知道财从哪里来的?实在讲,每个人一生我们中国人讲有禄命,禄就是享受,所谓禄尽则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他有一定的禄命,就是你一年当中,你有多少财富的收入都是一定的。诸位要是细细的去念《了凡四训》你就明了。那个真正高明,像《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那个算的算得真准确,每年你的收入,一直把你算到死亡那天为止。
人既然一生什麽都是命里定的,你想多求求不到,你想不要它自然会来,来的时候恰如其分,多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也不行。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事实,从自己几年当中年年去观察,果然没有错。每年所得的这些果报,跟命中注定的完全相符,於是乎他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他说我想也想不到。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心反而定了,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这相当不简单,所以云谷禅师就问他,你很了不起,通常一般人做不到。这才问他怎麽用功夫?他回答,我一生命被孔先生算定,我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云谷禅师听了哈哈一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然後教给他改造命运的方法。命确实是有,命是自己造的,自己享受。自己造的,自己当然可以改,你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你就能改造命运,《了凡四训》里面对於改造命运的方法、理论都说得非常详细。所以想改造自己命运,想晚年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了凡四训》足够了。
从财布施得财富,所以财施是因,财富是果报。我这一生财富不多,虽然不多,我生活能够节俭,我以多余的尽量去布施,愈布施你所得的财富就愈多,就这麽个道理。愈不肯布施,你命里头那点财用完了、用尽了就没有了,那人也就亡了,禄尽人亡。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不怕自己财用不足了。
布施,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自己发的好心,我们那点财被别人骗去了,後来不但得不到好的果报,反而得的是恶报,那亏就吃大了。怎麽说得了恶报?被人骗去,人家拿这个财富去做恶事,他是罪魁祸首,我们出钱出力是帮凶。虽然谈不到罪,但是我们有过失,他造的是罪,我们造的是过。所以布施,佛家常常讲福田,你要认识真实的福田,财要种在福田上,要真正种在福田上。
哪些是福田?第一个是父母,一定要孝养父母,这是福田。第二个是遭受苦难的众生,或是病苦、或是意外的灾害,我们见到了、遇到了,帮助他。第三个是三宝,三宝就是佛门里面。三宝的福田,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光大教学,把佛法的教育推广,这是真正的福田。如果不是推展佛教教育、光大佛教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福田。
我从学佛以来,我在三宝里面做的事情很多。我怎麽个做法?我没有去盖庙,我是印经,印成经典来布施,我想这是真正的福田,没有什麽流弊。假使我这个书,有人发现在台北市旧书摊里头有卖我们印的书,人家来告诉我,有很多人在你这里请去,拿到旧书摊去卖。我说也好,只要有人买就好。决定不可以说因为有人拿了我们的书到旧书摊去卖,我们就不印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没有妨害的。印书赠送给需要的人,帮助他们学佛,帮助他们了解佛法,这是好事情。所以印经。现在又有录音带、还有录影带,我们用自己的金钱来做这些事情,去布施、去帮助别人,这是好事情。另外,我在台湾所做的,放生、救济病苦,看到有病的人需要帮助,我们赠送他医药费。我布施是以这三个为重点。在美国放生比较困难,美国人爱护动物,很少杀生的,不像我们台湾,中国人杀业非常之重。放生是属於无畏布施,不伤害这些动物的生命,是属於无畏布施。
印经,以及今天我们做录影带、录音带来布施,这是我们做得最多的,几乎百分之九十我们都用在这上面。这个做法实在讲三种布施都具足,我们印书要钱,这是财布施,印出来这个东西是经典、是善书,纵然不是经典,也是劝人为善的,印的善书。
像这几年来,我们连儒家好的东西都印,像四书我们就印了好几次。古文以及名人的笔记一类的,能够劝善规过的,我都印,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我都把它印出来,这都是赠送。所以它内容是劝善的、是佛法,那是法布施在里面。接受经典善书的人,他常常读诵,他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心安理得了,帮助他解决许多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属於无畏布施。
所以印经,三种布施同时具足,这一桩事情把布施就做得很圆满了,可以三种果报都能够得到。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开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我们这个世间人,他要财富、他也要聪明,他也喜欢健康长寿,可惜不懂得方法。如果他懂得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他心愿当中这些殊胜美好的果报一定可以得到。法包括的范围很广,法是理论与方法,别人不懂,我们懂,我们可以教给他,传授给他,这叫做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别人有畏惧、有恐怖,我们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使他离开恐怖,身心安稳,这就叫做无畏布施。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教给我们,菩萨行里头这是列在第一个科目,非常的重要。它的目标是度悭贪,我们无始劫以来,不好的习气就是贪爱、吝啬,用这个方法把它断掉,用这个方法将这些毛病修正过来,这是布施的大意。所以,布施对自己有一定的利益、有真实的利益,许多人不知道,真正可惜!
每个人在他一生命运当中,世间人常讲,我们命运是五年转一次运,在一生当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差的五年,但是最好跟最差究竟在哪五年,每个人的命就不相同。如果说是好运在少年,坏运在晚年,那就非常可怜。我们虽然有命运,实在讲这个命运,好运跟坏运确实可以自己去调整的,这个要知道。
当我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这是好运,好运当中我不享受,这就调整了,希望把好运调整到晚年再去享受,这就是很聪明的人。晚年体力衰了,精神也差了,行动也不方便,有福就有人照顾你,有人伺候你,这是真正享福。所以福报不要在年轻的时候享掉,财富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发;年轻的时候发财,怎麽办?布施,多多的去施舍,做这些慈善公益的事业,做这个事业,你把财舍掉。财舍掉,你命里那个财还在,不是舍了就没有了,还在!希望到晚年的时候再发,这才叫真正聪明人,晚年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所以,好运跟坏运可以随着自己来调整的。你懂得这个道理,晓得调整的方法,自己能够调整,何况更能够修持,使你福德天天在增长。没有福,晚年得福报;有福的人,福报更增上,用这个方法来修。
第二个科目是「持戒」。持戒,不仅限於大、小乘的戒律,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戒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
我们自己一个人独处,佛法里面叫小乘戒。独处就是儒家所讲的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见到,自己一举一动都守礼、都守规矩,决定不放逸,依然谨慎,这是慎独,这个属於小乘戒。
入众,就是我们跟大众在一起,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众相处的。在佛门里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萨戒,它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守礼。
所以戒律它实在是包含了我们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都包含在这个科目里面。
因此,学佛的人,不仅要遵守佛,这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教训,我们在任何一个地区,要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要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的观念,我们统统都要遵守。守法,自然会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欢迎,为大众所接纳,我们在这里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守法也包括在四摄法里头。这个是度诸恶,就是我们造作一切的恶业,持戒的人不造恶业。
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忍耐。为什麽翻经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忍耐,换成一个辱,换这麽一个字,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的古人对於辱看得很重。我们读古书里面常念到,「士可杀,不可辱」,杀头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的大德们,一看到中国人把辱看得这麽重,所以好了,忍,忍辱。辱都能忍了,还有什麽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所以就用了这麽一个字,这不是经典上本来的意思,本意就是忍耐的意思。
忍,这些事情包括得就非常之多,范围也很广泛,大乘经论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人为的侮辱,
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的,都要能够忍,人为的加害。
第二是自然的灾害,
我们举个小的例子,夏天的酷暑,热天,冬天的寒冷,这都是自然的变化,我们要能够忍受,这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
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要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
佛教给我们许多的道理、许多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就的,是要长时间的修学。尤其是像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你没有耐心怎麽能成功?所以对於佛法修学,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是属於忍辱。
忍辱最主要的是对治三毒烦恼里面的瞋恚,贪瞋痴,忍辱度瞋恚。
经上也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是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学佛,忍辱是功夫,我们一定要修学,《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间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的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第四个是「精进」。
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是懒惰。
懈怠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一定要懂得对治,如果不懂对治,我们的成就就非常困难,一定要晓得对治。但是对治要讲求有效的方法,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纵然帮助你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民主开放,大家都讲自由、讲人权,谁也不愿意干涉一个人,劝你一次、两次不听,第三次以後不会再劝你了。为什麽?劝你,记恨,反而变成仇人,不会再说你。在从前,真正督促、教导我们的是父母、老师,现在老师也不会督促你,父母也不会督促你了,所以懈怠是我们今天修学最严重的一个大障碍。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不会原谅别人,他会原谅自己,这个麻烦就大了。自己一定要想方法,什麽方法让自己能够精进不懈怠。
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这个毛病也非常严重。老师严格的教导,我们有时候还会骗老师,还跟他打马虎。我在学校念书,骗老师的本事很大。我小的时候记忆力很好,所读的功课我只要看一遍,大概就可以能背得下来,我有这个能力。因此,在学校不念书,什麽时候念书?考试前十分钟,那个时候是我念书的时候。考多少科,我把这个书翻一遍,马上就应付考试。而且考试还一定及格,我答考试卷子,答完之後自己算一算够六十分了,赶快交卷,第一个交卷,六十分就够了。我不跟人家争名次,赶紧出去玩,玩重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我年年升级就好了,家里就没有事情了,我不会留级,年年升级,我在学校念书是这个念法的。可是我很喜欢看书,所有的时间,学校有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里头几乎大半的书我都浏览过。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常识很丰富,我读的东西太多了,所以骗老师容易!
懈怠,对治,到以後就想到什麽?讲经,讲经确实可以能够把这个毛病纠正过来。老师一个人好骗,听众几百人在底下,不行,这个不能欺骗。所以初学讲经,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我们在台上讲一个半小时,自己准备的时间超过三十个小时,那是一点都不敢懈怠,用这个方法学精进。所以有人说我喜欢讲经,其实那都搞错了,我不讲经就偷懒,就懈怠、懒惰了,用这个方法来把自己这个毛病克服掉,是用这个方法。讲多了、讲长了,刚刚开始我给大家说,最初预备的时候,上台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需要用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时间去准备。过了一年,预备的时间就减少一半了,大概有十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十个小时准备,讲一个小时没有问题。再两年、三年,几乎差不多讲一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的准备就够了。讲到大概第十年的时候,我一天的准备至少可以讲半个月。十年以後,跟诸位同修说,不要准备了。但是那个经要看一看,看什麽?怕里面有生字,如果有生字查查字典,就干这个。所以现在讲东西不要准备了,你们有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我,我都在外面散散步,去玩去了,一面散步,一面也念佛。所以东西熟透了的时候,无论什麽经典都不需要准备。
懈怠、懒惰真的是我们非常严重的一个毛病,这个毛病绝对不比贪瞋痴要弱,我想比贪瞋痴那个力量还要强。
所以菩萨善根,唯一精进
。
第五是「禅定」。禅定在此地我们用广义的说法,那就是心中有主宰,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这个就是定。譬如说,我们在世间必须要学习一、两种技能,用做谋生的工具,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我们选择之後就能够定在这个地方,心就专了,能够专精、专勤,你的事业一定出人头地。原因是什麽?因为你精、你专,专里面就会有智慧。所以第六个这是智慧,「般若」度愚痴的,智慧是哪里来的?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佛法也是如此,在许多法门当中,我们也要专学一门,这叫定。定於一,那就对了。纵然自己能力很强,同时可以修学许多个科目,这是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要有大成就,还是要专,唯有专精才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学业、事业、佛法的修学都要专精,专精就是禅定,我们的意志能够集中、精神能够集中,不至於分散。所以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使我们的精神、意志能够集中,这是成功的秘诀。
第六是智慧,大乘经上常讲的「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不把它翻成智慧,保留的原因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尊重不翻。古来的第一个翻经的法师用音译然後再加以注解,以後译经的大德都援这个例,就是尊重这个;第二个意思,怕我们一般世人对这个名词产生了误会,因为它讲的智慧是真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这个聪明智慧,佛法里讲叫做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有这麽一点差别。为什麽?世智辩聪是从意识里面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从我们的思惟、研究、推论、判断当中产生的。佛说这个是世间人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哪里来的?真智慧是从禅定当中来的;换句话说,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推断,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这叫做智慧。整个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因为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定在佛法修学里面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最重要的一环。
慧的修学有两种,一种是从定里面生出来的,这个是纯正的一个方法,正修;另外是从读诵,也是一个途径。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读诵大乘经典,两个方法同时用。从前我在李老师会下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告诉我,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以研究经典的方法帮助开慧。
他老人家举个比喻,譬如说你单独修定,要开慧需要十年的时间;如果同时一方面去研究大乘经论,可以把开慧的时间提前到五年、六年,就能得到了。这也是佛家常讲的正助双修,是以修定为正修,以读诵大乘为助修。
读诵大乘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完全读诵,根本不求解义,不求这个经怎麽讲法,不要去研究它,就是一味的读诵。像有很多人念《法华经》,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这些地区,读《法华经》的人特别多。那是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法华》的分量非常适中,一天念一部大概需要五个小时。
这五个小时,心地很清净,就是修定,一天能修五个小时的定,很难得。决定不能够研究,一面读、一面研究这什麽意思,那就完全破坏了,那不是修定,我们的目标就达不到。所以读经是修定的一种方法,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研究,另外找一个时间,你可以去思考它,或者看古今这些大德们的注解,做为自己研究的参考资料,这也很好,这个也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以读经、修定为主,那就对了。否则的话,你经的注解、注疏再熟,讲得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定中得到,那才叫真正有悟处,会开悟。所以,不是你看得多会开悟,不是的;是你心清净会开悟。
这六种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学的纲领,也就是依这个为修行的标准。
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不造恶业,以忍辱对治瞋恨,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心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麽?就是度我们这些毛病,是度这个的。可见得这六大纲领不是度别人,纯粹是度自己。
贪瞋痴这六种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药,我们用这服药来对治我们的毛病,这个叫做真正的修行,所谓是功夫用得得力、如法,则药到病除。
这六条,大乘经典里面讲得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那是有很大的篇幅,因为那个论也大,它有一百卷,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为我们说明。另外像《华严经》里面也说了很多,《华严经》单单讲布施,差不多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讲得非常的详细。同修们如果要多知道一些,还有就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心经诠注》,那里面也收集了不少经论对这方面的开示,这是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江居士的《讲义》跟周止庵的《心经诠注》,分量都相当之大,我们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於大、小乘的名词术语解释得特别的详尽,想深入经藏,那的确帮很大的忙,帮助我们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对於法相名词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彻,然後读一切经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会懂得经里面所说的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