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二卷)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2-10 13:51     标题: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二十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十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我们接著看下面这段文,‘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这是总说。‘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一看就晓得,这是讲的四生,一切众生在生态上来讲总不出这四大类,这就是把一切众生的生态都说尽了。‘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讲一切众生他生长居住所在的差别,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里面,水族。火与风,火是代表像热带,甚至于沙漠里面很热的环境里面。风是表动的意思,活动力很强的,有依这个而生的,这里面也有动物也有植物,植物里面依风而传播种子的,我们往往看到很多。或有依空,依虚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种种生类’这一句是总说,‘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这个意行是讲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较定,有的散乱,是指这个。‘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都是讲一切众生的差别的现象,差别现象没有法子尽举,此地也不过是举几个大端例子而已。‘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里面的。‘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是指色界跟无色界,四空天。那么这一段整个六道众生全都包括了,大师注子里面都解释到了,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这一段并不难懂。

 

再看下面经文,‘如是等类’这一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了,这一点实实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地要紧。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见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虑这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都想,那就必须要照办;你要不肯照办就是这三个问题的大障碍,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开悟,你也成不了佛。换一句话说,想成佛、想开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这个不折不扣地做到。对于一切众生要恒顺,不但要恒顺,还要承事供养,所谓承事是为他服务,这是承事,要供养他,换一句话说要照顾他,要敬重他,跟我们敬父母、敬师长、敬佛,没有两样。在我们心目当中、观念里面,生佛决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经里面开示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对一个众生轻视了就是轻视诸佛如来,对一个众生不孝顺了就是不孝顺父母师长,所以这一段要讲菩萨道里面难行能行,特别是著重在这一条上,真正值得我们反省检点的。

 

诸位真正是通达这十大愿王的理论、境界,你这一生不可能没有成就,决定有成就的。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实行的勤度,你要是勇猛精进,那你的成就快了,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够圆满,你的成就比较低;如果你完全都没有去做,那可以断定你这一生一定没有成就。即使念佛求生净土都不例外,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求一个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贤行愿呢?跟诸位说还是要。他没有听过华严经,没有学过普贤行愿,那他怎么具足呢?他自自然然具足,诚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虽然他没有学,没有学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来的时候自然具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平常在生活里面要认真地去修学,那么这几句就是教给我们随顺。

 

下面这一段教发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是教我们发愿,这一段经文里面含义很深。病苦范围太广大了,也许你看到众生有病,我又没有学过医,不是医生,我怎么能替他治病呢?你一定可以给他治病,因为病并不单指我们身体长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还严重,心病是什么呢?烦恼病、无明病、尘沙病,大病啊!你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治心病。佛法的经典都是给我们治心病,所以佛也比喻为大医王,医治一切众生的心病,你一定要发这个愿,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底下几句比喻统统都是这个意思,后面的意思愈来愈深。

 

前面第一句换句话说所有众生都是迷惑颠倒,都是有严重的心病,你怎么给他作良医呢?介绍他佛法,介绍大乘佛法,这就是对治他的心病,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药不对症,那就是失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你所修学的不对你的根性,那么你学起来就有困难,不容易成就,这种例子非常之多。所以选择法门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学环境,都能够配合,你修学起来不感觉到困难,容易成就。如果采取这个法门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兴趣,同时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这勉强去修非常困难。所以他遇到困难了,走错了路了,你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要走上正道。

 

那么好些发心学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门里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里面有正法有邪法,许许多多把邪法当作正法,把假佛当作真佛,这是迷失了道路,他没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许他不知道。佛灭度之后,后世弟子有四依法作为我们修学选择的标准,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听说某个人的名气很大,某个人的势力很大,徒众很多,大概就不错了,这是很危险的道路,这个想法错误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可是法你要能够检别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很难很难,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聪明,拿著佛的经典,拿著古大德的注解,给你讲九十九句正法,给你讲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这个手段太厉害了,你没有办法辨别邪正,听起来都是正法,他就搀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后把邪法当作正法,正法当佛邪法。

 

如果他里面讲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别出来,佛魔很容易辨别出来,他要的那一套叫你没有办法辨别,所以这是险道,今天学佛走的路子是险路。我们没有能力辨别,那怎么办呢?我就是这种人,没有能力辨别,所以找一个很稳当的路子,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学,我不跟今人学。我也拜了老师,有老师,我的老师不在世,我的老师莲池大师,我们跟莲池大师学决定没有过失。学莲池大师什么呢?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弥陀经疏钞演义就是莲池大师的,我依这个学,做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而且学诸位还要晓得学一个人,不能学两个人,为什么呢?两个人就两条路,两个思想两条路,很难有成就。

 

但是我的求学,莲池大师是第一个老师,以他老人家为主;还有两个帮的,一个就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没有问题,因为他是莲池大师的学生,师徒两个人,他们的思想、方向、目标是一致的,没有问题的,两个人等于是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印光大师,这个也是专修净土的,也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的,这没有问题,他是近代人,所以从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得到许多关于西方净土的启示。为什么要这样学呢?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讲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听之,我不把他当作一回事情,我们决定要依照祖师大德所指的道路来走,学古人没错。

 

如果真正有慧眼,那当然是没有话说了,没有那种智慧不能办别邪正,这个路子是最稳当的,靠得住不会出毛病。于闇夜中为作光明,这个光明是智慧,是指众生在迷惑颠倒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启发他的智慧,帮助他破迷开悟。于贫穷者,这个贫穷不是指钱财,不是指物质上的贫穷,是指精神生活的贫穷,精神生活苦闷,你把佛法给他。佛法是什么?伏藏,藏是宝藏,宝藏埋在地里面没有开发出来,自己虽有他不知道,你把他点醒,你自己原来有无尽的宝藏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不拿出来享受呢?要告诉他这个事情,令得伏藏,你自己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啊!他在穷困的时候你要点醒他,使他自己明了,哦!原来自家已经具足无尽的宝藏,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所以菩萨要以这样的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益是利益,饶是丰饶,换句话说最丰富最大的利益给一切众生,而不是给他一点点小利益,这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

 

注子里面大师引梵纲经里面的几句话,梵网是菩萨戒经,菩萨必须要遵守的,‘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为什么要把一切众生当父母一样地孝顺就是这个道理,一切众生与我们的恩德实实在在太大了,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互为父母,互为父子,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教给我们应当要孝顺一切众生。

 

下面讲‘言奉师长者,经云’,这都是佛告诉我们,‘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故知师恩过父母恩也。若见众生同师长,顺斯恒矣。’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生我、养我、育我,是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现在这个身体,没有父母,纵然生下来你也没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啊!父母恩德对我们是一生的,老师的恩德对我们是生生世世,这个要知道,从初发心到成佛都不能够离开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如何能不敬呢!如何能不供养呢!佛经里面讲超过父母,因为佛法讲一世,儒家只讲一世,不讲三世,所以儒家看老师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样大。

 

诸位要读礼记读曲礼,你看最明显的就是称名,你就看得出来。古时候一个人的名不能随便叫的,人与人之间互相要有礼貌、要容气,不能称名。名在什么时候可以叫呢?小孩,童子的时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岁成年行髻礼,就是头发梳髻,用簪子簪起来,成年了,十六岁;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这个时候他的名只有两个人能称他,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称名了,称他字。所以到行髻礼的时候,行冠礼的时候,同辈份的人送他一个号,叫字,所以有名有字,从这个时候起就称字不称名,不能称名了。纵然是在朝廷里作官,皇帝对他也称字不称名,这是对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称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别人才能称名,所以称名很不好,称名是囚犯,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师长可以称,由此可知父母跟师长在儒家看是同等的。

 

佛法讲三世,那师长的恩超过父母,因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们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所以我们的智慧是从师长那里启发的,法身慧命是得自于老师,这是超过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这一点诸位也要记清楚,要孝顺父母师长,怎么可以背逆师长呢!背逆师长是大不敬,杀老师是五逆罪之一,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阿罗汉就是老师的代表,这是五逆罪,老师等于是阿罗汉。末后这一句说‘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应该要这样修学法。

 

再看下面经文,‘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读了这一节经文才晓得恒顺众生这个修学、这种行门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别强调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恒顺众生完全给忘掉了。修什么法门他都很乐意,很愿意干,恒顺众生决定不干;你不肯修这个法门,所修一切法门都落空了,统统不能成就。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说得很好,有一段经文说,复次譬如大海,普能映现四天下个一切众生色身形相。水像镜子一样的时候,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们的清净心,一切众生都照在镜子里面,照在水里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说有一大海,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众生与自己清净心海是一不是二。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

 

有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说明什么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心,众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经的意思上来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那么众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不随顺怎么能修心性?不随顺众生怎么能够明心见性?做不到啊!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愿意随顺供养诸佛,而真正随顺供养诸佛就是随顺众生,随顺众生是真正的随顺供养诸佛,尊重承事众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真正叫诸佛如来欢喜。离开众生想恭敬、礼敬诸佛,供养如来,承事诸佛,统统办不到,都落空了。你们诸位想想我们礼敬如来,泥塑木雕的画像不须要你礼敬,你礼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来的真身。如来苦口婆心教诫我们,教我们干什么?就是教我们恒顺众生,礼敬诸佛前面我跟诸位讲过,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是诸佛。称赞如来,一切众生是如来。广修供养,一切众生是我们供养的对象。不从这个地方下手认真去修学,你怎么个修法?修来修去都修成外道,几个人能成正果?我们今天在此地一会,诸位在过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否则的话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这一会呀,这一会句句给你讲真实话,这一会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这一会空过了。珍惜、不空过,就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这样做法,那么你这一生必成无上道。

 

下面再说出所以然的道理,‘何以故’,为什么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如来?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令一切众生欢喜就是令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是这样的?底下给我们说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了为什么要这样修法。‘诸佛如来以大慈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慈。’大悲心从那来的?佛法里面常说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位想想离开一切众生,舍离一切众生,你那个慈悲、方便怎么样表达?纵有慈悲方便,没有用处了,到那里去用?没对象了,慈悲也没有了对象,方便也没有对象了。那么自己无始以来这些习气障碍,你怎么能除得了,必须要藉一切众生才能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障碍把它淘汰尽;你看无始劫最重的习气就是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随顺,随顺众生就淘汰这个习气,随顺众生是显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决定不冤枉啊!我们恒顺众生,众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众生,我们就是以物质上供养众生,他又能得几何呢?自己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不肯随顺,不肯供养,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决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开显。

 

天天拜佛,办好菜来供养佛,每天念供养咒,而对于一切众生不肯施舍、不肯帮助,诸位想想你能成就吗?那个心就错了!为什么供养佛呢?佛会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结他。为什么不对众生呢?众生对我没好处,我给他干什么?我才不愿意去供养他。这样的修学每一天增长我见、增长执著、增长分别、增长无明,在造罪业啊!你那个心执著的圈圈愈画愈小,生死根本就愈来愈坚固,你怎么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法子往生,为什么呢?对娑婆世界的根太坚固了,去不了,心量太小了。所以恒顺众生拓开自己的心量,严格地讲,的确比前面的常随佛学还要重要,不能恒顺众生就不能学佛,真正想学佛一定要恒顺众生,要从这个做起。

 

所以这一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如此,我们学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经过这些历程。注解里面注得好,‘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我们修这个法门就是修自己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就是修菩提心里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条有了,那两条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为什么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菩提心?这是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都是这样说的,小乘人没有菩提心,道理很简单,就是小乘人不愿意恒顺众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发不起来,想发也发不起来;菩萨大悲心能够发得起来就是菩萨乐意恒顺众生。我们一天到晚讲发菩提心,嘴皮上发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里喊的发菩提心,心里头一点也没发,这个都得要明了。

 

在大经出现品里面又说:如来成正觉时,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时候,我们就吉相上来说,就示现的吉相上说,他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转变,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观上有个大转变;他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所以他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看出一切众生跟他自己没有两样,完全是一样的。乃至于见一切众生入般涅槃,为什么呢?与自己同一个真性,所以在这个时候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清净智慧,而且是相续不断地救护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开显自己的性德。见了性之后,性德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那个性德有等于没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于没有嘛!开显性德的无方大用。

 

经上又说,菩萨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是前面跟诸位说的。为什么呢?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等觉广大周遍,无有休息。这是出现品有这么一段经文,都是说明我们恒顺众生的理论依据,你明白这个道理,不能不随顺,不随顺是大错特错。何况经上说得更好,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他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诸位一定听得耳熟,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什么佛呢?迷惑颠倒的佛,在迷之佛。虽然迷了,你的本能并没有失掉,就好比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了,他所有德能就恢复了,他并没有失掉,只是暂时酒醉而已,说几句醉话的时候,你不要当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们众生的分上,佛还是佛,众生还是众生,当中还是有界线的。可是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思惟这个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达成一片,能够帮助你消除无明,能够帮助你成无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帮助你得一心,帮助你开悟,恒顺众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说得很好,‘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这是比喻,小注里把比喻什么都说出来了。‘生死悬绝,迥无所依,名为旷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像旷野一样,前途渺茫,无有依靠,在六道生死轮回当中不知道往那里去,这就好比在旷野,好比在沙漠里头一样。‘不生善根,喻以沙碛’,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们没有善根。‘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枝叶花果,那么这棵大树要在沙漠里面要想枝叶繁茂,开花结果,它要靠什么?要靠水来灌溉。

 

‘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这棵树的树根是一切众生,花是菩萨,果是佛,你就晓得菩萨与佛从那里来的?从众生而来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给予0649

一切众生,你的菩萨道、你的佛道,都会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恒顺一切众生为的什么?为了自己要成菩萨,为了自己成佛,道理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这说到我们自己本身,把这个比喻合到我们本身上来看也是这样的。‘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道理就在此地。‘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我们看十大愿王里面这一愿的经文特别长,讲得多,也讲得非常详细,凡是讲得多、讲得细,都是非常重要的。

 

重要在那里呢?前面所讲的这七愿到那里修?在众生分上修,离了众生没有佛法,可见得前面七愿都是叫你恒顺众生,乃至于常随佛学也是要从恒顺众生那里去做的,这叫普贤行法,我们要牢牢地把它记住。好,我们下课。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