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佛的根本重在于落实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22 18:37
标题:
学佛的根本重在于落实
学佛的根本重在于落实
果戒法师在福建道场讲法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以愿力相续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 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相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尘,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此人欲证成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口口声声喊要成佛,而身心所为皆不与佛法相应,业力所牵引,身不由己,无法控制,心地奔驰于世间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说食数宝,终不可得,佛门谓之痴人说梦话。
有少数人懂得一点佛法,因而自满自得,就不想再向前迈进;又有些人学点佛法之后,内心生大我慢,贡高凌人,藐视同道,甚至狂妄着魔,而不得自知;自谓我是某古佛某菩萨降世,我是祖师转世,某真人投生,内心毫无惭愧之念,更不懂得羞耻;因而,自导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怜悯!十方诸佛对此辈之人亦无奈,诸菩萨亦摇头,祖师皆叹气!
众生造业自缚,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听,说也说不动,度也度不了。众生没有正知正见,再加上自己业障深重,习气不断流露,心作不了主,坚固的我执意识,顽抗到底,业障到底是业障,如钢钉钉在墙壁,始终拔不起来。这么一来,最后岂不是自己受倒霉吗?吃亏会是谁呢?轮回生死的又是谁呢?当凡夫受尽无量苦难那么好玩吗?
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外古今,有无数的聪明人,这些小聪明的人,哪个能够证成菩提的?全部被聪明所耽误了,耽误了他的青春,耽误了他的前途,耽误了他一生,耽误他的法身慧命,耽误他了生脱死的机缘,破坏了他的正知正见,因而堕落无明的窠臼里。
聪明与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不同在何处?分别如下:聪明是无明的反射,聪明会误事,聪明无法证见真相,聪明是分别外在人我是非的祸根,聪明是轮回生死的猴精,聪明是一切苦难的枢纽,聪明是私欲占有的枭雄,聪明是破坏正见的关键。阿弥陀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1-22 18:38
“福慧双修”是佛教的根本教法。如《涅槃经》卷27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无论是对世俗人生还是寻求解脱、超越者,都有很多启发之处。 首先,“福慧双修”有权有实。所谓“权”即权宜之义,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所谓“实”,即“真实不虚”之义,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福慧双修”之“权法”,指的是佛教对于世间的财富与智慧亦持有一种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属于“世间”善法之一。但其“实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实践“六度万行”上。对于世间“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经》中佛陀对善生之教诫云: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知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分析一下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对于世间财富之获得,佛陀建议用一种合理合法、勤恳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智慧)去获取财富,这种“智慧”在《杂阿含经》(卷48)中又称为“黠慧”,而且对于财富之守护,佛陀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不信奸邪人,及诸悭吝者”等,尽管谋财方式古今迥异,其精神实质还是一样的。但世间之“福慧”是“有漏”的,除了能给生活带来些许便利之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由于烦恼所生之过失、苦果,而在迷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此为人生之根本问题。欲解决此问题,“福慧双修”之权法是力所不逮的。
其次,“福慧双修”有先有后。就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慧而言,应是“世间”为先。《大般若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世间福慧不够,那么出世间的福慧更是无法企及的,更无法领略佛法般若的真实意义:“有愚痴人为魔所使,未种善根,福慧薄劣,......自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听闻乃至演说。”故佛教有“修道资粮”一说,因为世间的“福慧”是成就出世间“道业”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如果只是志存“超越”、“解脱”,而不顾世间善法的修行,那就是“地基”没有打好,恐怕也不太容易取得出世间的成就。
就“福慧”自身修习顺序而言,则应该是“福”先。关于“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布施”、“持戒”入手“修行”。盖“布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众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教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躐等而行的。
最后,“福慧成就”有主有次。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教是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只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为归宿的。
特别是在积累了一定的世间“福业”之后,如果不以佛教提倡的出世间智慧为主导,不以精神、道德之追求为终极,则鲜有不骄奢淫逸、败德丧家者。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如ji 督新教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当财富增加的时候,傲慢、情欲,各种各样的俗世之爱也会随之而增强。......凡是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信仰的精粹就会相同比例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的出世智慧(如佛教的“空观去执”之智)作为主导,那么所积累的世间“福慧”恰恰会变成“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马克斯·韦伯语),人生活在其中,安全、方便是有了,但终究是没有终极智慧的声色沉迷之徒,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还是蛮可怜的。
综上所述,佛教所提倡的“福慧双修”内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是不乏启示、教育意义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