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二卷)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2-10 13:58     标题: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三十二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三十二卷)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八十七面,‘总结大愿’,上面我们将十愿都讲过了,这一段是总结,请看经文‘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谛闲大师的注解将这十二句每一句结前面那一愿都注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位一看就晓得了,大意我们在此地略说一说。第一句就是结净土愿,普能严净诸刹海,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普遍。虽然每一句里面结前面的别义,可是我们要晓得总别是一体,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修学十大愿王以及前面所说的十地品中所讲的菩萨十愿,都是严净诸佛刹土的行法,向下还要详细给我们说明诸佛刹土就是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心净则土净,普能严净诸刹海,这个意思才能讲到究竟圆满。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是成熟众生的愿,菩萨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证得究竟解脱,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的存心;如果念念不忘这个心愿,那就是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跟我们菩严经里面所讲的完全相符合。第三句说善能分别诸法海,这是结转法lun愿。其实此地一共说了八句,每一句都用海来比喻,而八句其实成就一心,一心展开来有八海的作用,你要能从这一方面去体会,经中的意趣就很容易能够体会得到。法lun,前面长行里说过,偈颂里面也谈过,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转要能够圆满通达,也是一心所现的,心现心变,如果我们自己心果然能一了,是自己所现自己所变,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就是这么一个理由,所以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不知道用真心,怎样勤苦修学都无法成就;果然能够用真心,一切法没有一样不是现成的,法法现成,就是要用真心。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受持佛法目的就是开智慧,而智慧实在讲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正如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的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般若波罗密多,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尘沙烦恼,本来没有的,这个话是真的。本来没有的,你现在有了;本来有的,你现在没有了,那么我说这个话意思能讲得通吗?其实不通。本来没有的,现在还是没有;本来有的,现在还是有,并没有失掉,纵然堕三恶道,本来有的也没有失掉,所以众生成佛,成佛之后怎样呢?不增不减,大经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有什么得?没有得,完全是本有的。

 

那么现在我们本有的好像没有了,没有的似乎是有,这就是迷了,迷的相;觉悟的相那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只有迷悟之差,没有得失之事,得失的事没有啊!只有迷悟,所以众生悟了就是佛,佛要迷了就是众生。那么大家听了我这个话又怕听了起执著,佛迷了就是众生,那成佛还会迷吗?那这个佛成了有什么意思,成了佛还会迷?告诉你成了佛之后就不会再迷了,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成了佛就不会再迷。第五句是普能清净诸行海,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这一句是后得智,真正能智慧显现了,就是此地所讲的深入智慧,智慧显现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清净了,为什么呢?口之言语,身体造作都依般若智慧,不像我们现在是感情用事。情是迷,智是不迷,其实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情,觉悟的情,就是不迷的情,就叫做智慧;换句话说,迷了的智慧我们就叫做感情,那么换句话说,情与智也就是迷悟不同的称呼,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其实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有很多人学佛他恐惧,学佛的人没有感情,不讲情了,没有感情,害怕了,其实给诸位说,换句话说智是真正的感情,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是完全虚妄的,假的,靠不住的,它会变;智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感情。圆满一切诸愿海,前面讲修行,其实修行简单地说就是把迷惑颠倒修正过来就行了,觉而不迷是修行的总纲领,心地觉而不迷了,我们的行为决定不会有过失,也就是不会造业。第六句就是大愿,圆满一切诸愿海,在本经就是指十大愿王,如果通指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愿也总归到一心,一心不乱这四愿就圆满了,所以这四愿实际上就是大菩提心。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里有承事供养,有两愿。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像普贤菩萨,佛在大经里给我们说华藏会上的普贤菩萨是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退居菩萨的地位帮助佛接引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普贤我们称他作道后普贤。他已经成道之后又回头来,真是所谓导驾慈航,这样的地位依然还示现初学的样子,还要事奉如来、事奉善知识,还要供养如来、供养善知识,这个意思我们要深深地去体会。学佛的同修你们这一生要想成佛,那你就得要真正明了佛法的义理,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说违背了,那你决定不能成就。昨天晚上我们此地清明法会圆满,我们邀请明乘法师在此地放大蒙山施食,法会殊胜庄严。

 

昨天有一位居士是明乘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他皈依明乘法师二十年了,看到我,明乘法师就要她拜法师啊!她不肯拜。为什么不肯拜呢?她的先生跟我是同班同学,好像我们地位是平等的,我不应该拜他,她见了师父会磕头,你那个师父是我的师弟,这是说明什么呢?她是皈依某一个法师,她不是皈依三宝,学佛学了廿年了,迷惑颠倒啊!很可怜!对于佛法一样也不通。明乘法师叫她拜,她就说明这个道理。还是要拜呀!我就告诉她,别说是你先生跟我同班同学,我的老师周邦道居士,他是我校长,今年八十八岁了,见到我还给我顶礼,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真正懂得佛法的三宝弟子;不但是老师,再给诸位说儿女出家了,父母见到了也顶礼也拜,为什么?他是礼敬三宝,他并没有想到那是我儿子,我不应该拜他,不是的。

 

你们看看地藏菩萨的塑像旁边有两位尊者,一个是道明法师,年轻的,站在左面的;右面的是ㄇㄧㄥˇ公,就是道明的父亲。儿子跟地藏菩萨出家了,以后爸爸拜他儿子做老师,跟他儿子学,在世俗法里面,他是他爸爸;出世间法里面,他是他儿子的学生,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讲亲近承事供养。尤其是三皈的时候诸位要明了在佛法里头不但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法是平等的,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呢?法的本体就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无二性,所以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在一切法里面要生平等心,就与法性相应了,岂不闻大经里常讲称性起修,什么叫称性起修?以平等心接一切人,应一切事就叫称性起修,性是平等的。

 

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三皈依决定不是皈依某一个人,搞错了!大错特错了!你是皈依三宝,那一个出家人不过是给你作证明而已,你在三宝面前宣誓我要做三宝弟子,我今天真正发心来修学觉正净,那是给你证明的,不是皈依他的,这一点千万要记住。如果你说我皈依某个人,某个人是我的师父,你跟你师父统统要下地狱,为什么呢?你是毁谤三宝,你是分化佛法;佛法是团结的、是清净的,你在里面起了染污的心,你在分化佛法,使佛法彼此各立门户,建立派系来斗争,搞这个嘛!一家人就不斗争了,两家就决定要斗争了。斗争坚固从那来?就是皈依搞错了。所以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业,一皈依就破佛法、灭佛法、干这个!你造这个罪业,这是阿鼻地狱的罪业。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从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代表清净的意思,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净而不染,这叫三皈依。你们在宣誓念誓词的时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我皈依某某法师,没有啊!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跟他学道、跟他求学,这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一般称为和尚、阿阇黎。和尚、阿阇黎都是印度话,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我称他做和尚。和尚跟我们关系最密切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所以我们对于和尚的看法跟父母没有两样,我们的肉身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和尚,和尚是亲教师。阿阇黎就是远一点了,阿阇黎不一定是亲自指导我的,但是他的言行可以作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们应当要效法他,那叫阿阇黎,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

 

因此我们求受三皈,乃至于出家剃度师父都不重要,那都是介绍你入门的,给你做证明入门的,这个不重要。最重要就是你要是在家受过三皈之后,出家剃头之后,你要找一个真正善知识跟他学,那个重要。不会说是我不是他剃度的,我没有皈依他,他就不教了,没有这个道理。他说是你没有皈依我,我不教你,你不要跟他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自己就不通嘛!所以你真正肯发心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没有不指导的,没有不尽心尽力来帮助你、来成就你;这里头绝对不会有彼此私人当中建立关系,没有这个关系的,所以这是一定要应得的。可是这个弊端并不只在今天,今天是积习太深了,我们佛法才衰,佛门才斗争坚固。

 

我们看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你看他在五戒相经浅要,就是他注解的,简单地注解五戒相经,后面就有很长一段文说明佛教的末法时期的现象,大家破坏僧团,从那里破坏呢?从皈依破坏,在家居士选一个名气大的到那边皈依,某某大德是我的师父;而那个法师也把佛法根本道理给忘掉了,说某宰官、某贵人是我的徒弟,彼此都这么说法,完全违反了佛教的教义,这个不得了啊!所以有许多在我这个地方来发心皈依要我给他作证明,我都给他说得清清楚楚,你这一发心,两条路,一个是作佛,一个是下地狱,这两条路你要搞清楚。因为将来你堕地狱之后,你不能把我扯上,我没教你堕地狱,你自己要堕地狱那有什么法子呢!我是给你证明你是皈依三宝的,我没有说你皈依我,你看我给你的皈依证后面写三皈证明阿阇黎,我给你作证明的,你仔细看看皈依证写得很清楚,赖不到我头上,你们将来下了阿鼻地狱,见了阎罗王,你赖不到我头上,所以我们要护持佛法,真正依佛法修学要晓得这个道理,别人怎么作法我们不管,我们没法子管不了这么多,我们自己要做得正,一定要如法地来修学。

 

亲近承事供养诸佛,诸佛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识,后头意思非常地深长,善知识,给诸位说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是善知识,个个都是善知识,这个意思就深长了,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讲到。修行无倦经劫海,这一句就是发长远心、恒心、毅力,确实我们在此地看到普贤菩萨给我们作一个榜样,没有成佛之前,他的修行经历无量劫,这是没有话说的;成了佛之后还退到菩萨位子了,还要来修行,还要从头再来起,这真正是了不起。为什么从头再来起呢?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言教,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换句话说无论成佛之前、成佛之后,修行永远没有中断,就跟地藏菩萨的大愿没有两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换句话说,地狱不空,他的修行就不中断。我们现在修行为自己呀!这些菩萨们修行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但是为众生跟为自己,意义不相同,修行是一样,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所示现的也是持戒念佛,求生净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这是总结前面成正觉的一愿,前面两句好懂,要紧的是后头两句。

 

我们自己一定要发心,供养圆满修就是要效法诸佛;从近的来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我们发愿求生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榜样。阿弥陀佛怎么样修行成功的,这一些事都记载在大本经中,大本经就是指无量寿佛经,诸位读无量寿佛经就晓得了,他在因地里面是一个国王的身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那个时候住世的是世自在王佛,他出家发四十八愿多生多劫在修学,愿愿都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末后一句很重要,我们依普贤行就能够证得无上菩提,悟菩提就是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再看上面这一段,‘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科判里头说‘愿同二圣’,二圣就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排列在第一位,以普贤为长子,以文殊为庶男,庶男就是次子,好比佛的两个儿子,这都是比喻。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行,所以我们看他这种排列就晓得华严是重在实践;但是实践要依智慧,不能离开智慧,换句话说,要把文殊师利所表的大智慧圆圆满满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普贤,所以他是重实践,重现前的受用,学了现前就能够离苦得乐。那么我们发心学佛就要以这两个菩萨做榜样,两个菩萨都是自己,一个就是自己的智慧,一个是自己的修行、行持;从行持上来说就是普贤,从智慧上来说就是文殊师利,所以说一切如来有长子。

 

如来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法身本体,法身本体起作用就是菩萨,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一切如来就是指的我们自己,就是指的一切人,一切人的本性,起作用第一就是用普贤菩萨来代表,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的意思前面都曾经说过。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行持要与菩萨一样,那么你要问了,怎么样才能跟菩萨一样呢?你就要读诵这一卷经,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把这一卷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都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就是普贤菩萨了,你就是普贤行了。当然靠这一卷实在讲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没错,可以说与整个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我们不能说八十卷经比这个多,这一卷比八十卷少,不能这样说。里面所含的意思是不增不减,八十卷说得详细,这一卷说得简单,这一卷展开就是八十卷,八十卷浓缩就是这一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没有时间读大经、读大疏,我们最近此地印的别行疏钞,这一本就非常之好,要细细地去研究才能够体会经中的奥义,将这些义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么我们的智、行完全与菩萨相同了。这个智刚才跟诸位说过,智就是感情,是理  性的感情、不迷的感情,就是智慧,行为就跟菩萨没有两样。愿身口意恒清净,一个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人,他的身语意当然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身心清净。身心清净,下面讲境界就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境界清净。如是智慧号普贤,这是简单给你解释这就叫普贤,身心境界无一不清净就叫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这是我们修行可以说是总纲领,用什么方法来修呢?本经文殊教善财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念什么佛呢?念阿弥陀佛。你们看看念佛ㄆㄨˇ前面那么长的序文所写的,你就可以觉悟到,文殊教善财念阿弥陀佛,我们今天修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文殊普贤他们所用的唯一的妙法,我们果然念佛,心定在一心不乱与普贤行没有两样,完全相符合了。注解诸位自己去看,谛闲法师注得很好。

 

再看底下一段‘双齐二圣’,‘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这是第一首。‘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这是第二首。‘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注子里‘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能起行故。’这在华严他们所代表的,这个意思是以解为愿而修行,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愿是靠不住的,愿是建立在信解的基础上;如果信解要是有错误,那个愿就不真实了。而行又是以愿为基础,愿为前导,愿在前面引导你修行。一个有大愿的人跟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他在基本观念上就不同,必有大愿才能够修大行,太难太难了!这个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所以你看佛在一切大经典里头总是劝勉我们要发大愿。

 

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一个很明显的故事,张良在国家遭大难的时候,他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的后期,所以战国七雄韩赵魏,他是韩国人,韩被秦灭掉了,他想报仇,报仇怎么个报法呢?找些刺客准备去刺杀秦始皇,结果没刺中,很侥幸地他自己能够逃出秦始皇的掌握,没有被逮捕到,这种是匹夫之勇,这个作法是错误的,不是大勇。所以他以后遇到黄石公,黄石公给他兵书,其实那个兵书并不是很重要的,而黄石公的摄服他,那才是一个关键的地方。他是个贵家公子出身的,有学间有才华。黄石公是以最傲慢的态度、最无礼的态度对他,他还能忍得住,所以说儒子可教啊!如果是不能忍,黄石公就不理了。我们金刚经里头佛教给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其实黄石公教给他就是忍辱波罗密,凡事能忍就能成就。

 

可是真正有大智的人才能忍,为什么呢?他不计较这些小节,他要留著宝贵的身心去办大事,不能为小事情损坏了自己的身心,不值得!佛菩萨要立大志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当中当然有许许多多刚强难化,那我们遇到了要能够忍受得了,不要与他计较,与他计较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了。真发大心,真有人来考验你,前面我们不是念过吗,舍利弗是小乘回小向大了,想学大菩萨了,忉利天主就变现一个人来试验他,就问他你行菩萨道,我今天要化缘,要一个得道阿罗汉的眼睛;他给他一折磨,他马上就退了心了,菩萨道难行,算了,我还是当小乘去,这就是受不了了。

 

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一段,那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萨道、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那也是遇到个不讲理,无缘无故的割截身体,凌迟处死,刀一片一片肉把你割死,菩萨不动心,没有动一念嗔恨心,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所以他倒过头来礼敬歌利王,为什么呢?不是歌利王这样地试验,他自己不晓得他的忍辱波罗密圆满了,等于他考试,经过他考试满分,毕业了,这个科目毕业了。所以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第一大善知识,没有他不能成功。我们在法华经读到提婆达多,释迦牟尼佛对他非常之称赞,他要没有提婆达多,他不能成佛,他之所以能那么快成佛要多谢提婆达多的帮忙,大善知识啊!所以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能深深地体会得到。

 

所以行一定要依大智、大愿才能够圆满成就,自己总要把观念纠正过来,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法,无有一个不是我的善知识,就像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一样,我们这一生一定成佛,一定成就;因为你的心行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经上常讲圆顿根性,根熟的善根,那你就是嘛!你能念念都是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法、这样做法,你就是圆顿根性,而且你就是现在成熟的人,你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或方便有余土,不会的。我们希不希望在一生当中能够生实报庄严土呢?所以要生实报庄严土这一卷经就得下助夫,弥陀经帮助你往生,这部经帮助你提高品位,帮助你上品上生。所以念佛你就晓得不听经不行,不读经不行。所以我出国期间希望我们图书馆每一星期有两天同样这个法会在一块念经,像我们这几天诵经一样,念一次弥陀疏钞,敲著木鱼念,念一次别行疏钞,这两个本子就够了,每个星期念一个半钟点。念的时候前面也像讲经的仪式一样,三称释迦牟尼佛、开经偈,念完之后念回向偈,不可中断。

 

你在家里面念,一个人有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大家在一起念非常非常之好。念经功德很大,念熟透了会开悟,以后我回来再讲就不一样了,以后我回来再讲,我要讲别行疏钞。我们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我想我回来的时候也都印好了,大家念熟了,听讲就不一样了,现在你听讲听这么多遍不开悟,就是你不熟,你要是念得很熟的话,你听讲那有不开悟的道理,所以要好好地念。意思明了,文就不难懂了,我为遍净普贤行,遍是周遍,清净庄严的普贤行法,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就是这些。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师利的大愿也是求生西方净土。满彼事业尽无余,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菩萨事业。未来际劫恒无倦,这是普贤菩萨的精神,他老人家十大愿王,每一愿都是无有疲厌,不疲不厌。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在一切行持当中成就自己无量功德,功德就是定慧,成就自己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禅定;在佛经里面讲三昧就是禅定,也就是一心不乱。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前面这两句是自己的成就,成就自己的功德,后面这两句是教化众生,在一切行持当中讲安住,一切行为当中。了达就是不迷,决定是觉而不迷。神通就是示现的能力帮助别人,能够利益他人。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这一首说出自己的愿望,我们要同文殊之智、同普贤之行,将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常随佛学,常随二乘来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一段是‘结归回向’,这一首偈首先给我们说出菩萨行愿不可思议,是三世诸佛如来之所称赞。如果我们将它合在弥陀经上看,这个意思就更为显明,弥陀经后面六方佛赞叹的一段,所以那个经经题就给我们明白显示出来,一切诸佛之所赞叹,跟此地所讲的三世诸佛所称赞是一样的说法。如是最胜诸大愿,这总结以前,如果狭义地来说就是指回向,结前面回向;广义地来讲是结从前面讲十大愿王,总结这个意思。我今回向诸善根,回向跟发愿有一点不同前面说过,发愿的时候是你没有修的时候可以发愿,回向的时候必须自己有修学了,我才能拿东西回向,我要没有修怎么回向呢?自己一定修了,修了才能回向,回向跟发愿意思有一点不同。

 

这就是像前面所讲的十大愿他统统都修了,修了把这些功德全都回向三处,这个意思就是绝不执著。不回向行不行呢?不行。怎么不行呢?不回向,你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你要记住。我们两个统统都修普贤行的,不回向的人求生西方就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一回向就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呢?因为凡圣同居土里的人有我执,有能所;实报庄严地里头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破了,没有能所所以他不一样。不回向功德据为己有,这我修的功德怎么可以给别人,给了别人,我就没有了,所以处处还为自己著想,我执打不破;所以回向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提升自己的品位,这个自己一定要明了。

 

因为我曾经听人告诉我,他说学佛不能回向,还来劝我法师你很懂得经教,你每一次讲经都回向,不行啊!回向之后你自己一点功德都没有。我就给他说是啊!我不要功德了,我说大家有功德就好,我不要功德,大家都成佛,我愿意下地狱。他没话说了,他很关心我,我谢谢他,大家好就好了,所以一定要回向,他说的那个说错了。十大愿王偈颂到此地可以说是一个段落,前面长行文的意思都已经说尽了,以下是显经胜德,特别赞叹这一部经殊胜的功德。‘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是普贤菩萨发愿求生西方净在的一段文。

 

求生净土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必定要先净心,心净则土净,这就是经文里所说的莲花化生。莲花是表清净的意思,它代表染净两边都不染,这才叫真正的清净,如果你住在清净上,离染住净,那个净也是染污,必须染净两边都不住叫真净。莲花根生在泥里面,泥代表染;根上的茎在水当中,水代表净;花开在水的上面,所以代表染净都离了,这才叫真正的净。喜欢清净,错了,也是堕到一边去了;当然喜欢清净比喜欢污秽要好一点,可是还是不净,必须染净双离才是真正清净。所以我们常常想到莲花表法的意趣,这是讲修因,因缘果满;下手的功夫可以身心两方面同时,但是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先从身下手,就是从戒律,为什么呢?外面境界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凡夫心随境转,有好的环境好修行,这对初学人来讲是有利的。

 

那么有一种人从心境下手,所以一般二乘闻声、缘觉多半是从环境上下手、从身境下手,严持戒律,找一个清净之处修行。菩萨,尤其是圆、实菩萨,圆教、实教的菩萨,他们从心境下手,所以他持的戒是心地戒品,这就是入门两种不相同的方式,但是都能够达到目标。心净、身、外面境界没有不清净的;身净未必心净,还要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来修心净,必须心净了才能成就。如果身心不清净,诸位要记住念佛不容易往生,同时还要记住人命真的是无常。

 

我有一个老朋友这一两年身体不好,住在荣民医院,我回来之后就打个电话给我要我去看看他,正好我另外也有一个朋友从外国回来,也住在荣民医院,我听说了他们两个住在一起,顺便去看看他吧!前天去看了一次,今天早晨他的女儿打个电话告诉我,他的爸爸已经过世了。什么时候啊?她说就是你看他的第二天。我看他,我们谈了很多话,我想他还蛮有福报的,没有什么病苦嘛!他觉得他在荣民医院费用太重了,还要拜托我去找政委员替他想想办法,说了很多话,那里想到第二天就走了,人命无常,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他要走的样子。他虽然对佛法有信心,但是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在医院里还看传记文学,我带了几本经书他大概没有看,他就走了,送他几本书,没看就走了。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地藏经上常劝我们闻见自修,分分已获,功德利益全是自己得到。我们现在耳目聪明,身体健康,要认真努力来修学,不可以把大好光阴白费了,要知道世事无常,一口气不来就是隔世,要明白、要觉悟啊!小注里头说‘首句愿我,改是人,则弥显矣。’愿我,普贤菩萨自己说的,实际上他用这两个字也是非常好,给我们做个榜样,普贤菩萨都往生净土,我们怎么能不去呢!好像清凉国师的大疏里也是这样,如果把愿我要改成是人,好像意思就更显明了。是人就是依照前面方法修行的人,换句话人人都有分,临命终时尽除一切障碍,念佛即得往生,安乐刹就是极乐世界。那是讲依照前面修行的人,所以它这两个字不同,意思不一样;我觉得这个意思也非常之好,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个样子来警惕我们,必须依照前面方法来修行,在临命终时才没有障碍,才能够与佛感应,西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前来接引。

 

即得,即是见佛的时候就跟到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依照前面的方法来修。注子里头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生华藏,愿生极乐’,这个很有意思。他为什么不生华藏世界,他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而且普贤菩萨劝华藏世界那些诸菩萨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是指圆教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位;等觉,四十一位,通通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之极啊!到西方极乐世界要干什么?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去干这个事情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