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说法甚深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11     标题: 说法甚深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1b.wmv




说法甚深  (第一集)  

2005/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这一段也可以名为「应现甚深」。清凉大师在《疏》裡面告诉我们,「问及答中,通三业故」,发问的都是文殊菩萨,他老人家代表我们发问,而十首菩萨代表毘卢遮那如来为我们解答。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遮那如来的学生,老师不解答,让学生来问,让学生来答,当然这一定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方面也是老师看看这些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了。所以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我们从这个地方,不但要体会,还要学习。现在在全世界,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后继的人才愈来愈少,这是使我们非常感到忧虑的一桩事情。我们希望每个宗教都能够兴盛,都能够认真的来教化众生,在《华严经》上,我们确实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与方法,这一段就是很好的教诲。

问与答通三业,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显示说法的殊胜,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麽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能令当时听众有开悟的、有见性的、有证果的?这个课上得有意义、有价值。为什麽现代讲经说法,这种效果没有了,原因在哪裡?就在这一句「通三业」。我们今天只有语业,身语意三业只有语业,这怎麽说法?经上讲的理论、方法我们没有做到,没有真正体悟,这就是缺乏意业;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就没有身业;所以只有言语,教学之衰衰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常常想到,这次我到中国去旅行,很难得有个机会他们给我安排去参观孔庙、孔林、孔府,这是孔老夫子,我第一次去看,我的感受很深。夫子教学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这两位都是大教育家,很遗憾的是佛陀教育今天沦落为宗教,宗教这就受很多人歧视,不知道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当年在世跟夫子没有两样,夫子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年岁也大了,许多诸侯听了他的言论、言行都非常敬佩,可是没有一个人用他。这时回到鲁国自己家乡开始教学,他教学只有五年;回到家乡他老人家六十八岁了,孔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他的教学只有五年。

五年的教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想这是孔夫子作梦也没想到的。当年确实,如果是有诸侯请他去作宰相,那麽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充其量就像管仲、周公一样,像诸葛亮一样,只有这种地位,绝对不会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这真是他没想到的。他教学的成功,他有三千学生,五年当中有三千学生,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这了不起!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两千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跟孔子相比。教学的人很多,成就的学生有多少?七十二个,了不起!成为杰出的人才。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作国王,他不要,他捨弃了。三十岁开始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跟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育。他的学生来自十方,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富贵贫贱,男女老少,只要你肯跟他学他都教,都一样认真热心的来教导,这就是所谓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在所有教育家裡面,我们知道是最伟大的,伟大在哪裡?教学的时间长;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始,所以讲「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孔子只有五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成就的人,夫子有七十二个人,我们展开经本常常看到的,释迦牟尼佛这些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证果的,像现在念书,拿到学位的。跟他学的人数量就太多了,那就没办法记载,说有成就的,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菩萨果位,超凡入圣。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耶稣ji 督当年在世教学三年,他是被人害死的;穆罕默德,yi si  lan教的,他当年教学二十七年。诸位细心去观察,今天我们所讲宗教创始人,无非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热心于社会教育工作,忠于这个事业,所以他有成就。我们今天学佛一定要搞清楚学的是什麽,怎麽个学法,经典是教科书,佛这些话在大乘教裡面处处可以看到,通三业故。我们今天为什麽比不上世尊,比不上菩萨,比不上罗汉,乃至于跟过去祖师大德相比都不如,原因在哪裡?没有在三业上认真的下手。所以这几年我们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基础教育,为什麽?通三业!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不到那是假的,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儒家的根,孔子的成就是因为他都做到了,然后再说、再教人,人家不能不服,不能不感动,不能不认真学习。孔子是圣人,他们也学得很像圣人,不敢称圣人,则称为贤人。老师是圣,弟子是贤人,老师是佛,弟子是菩萨、是罗汉,都是先做到,然后再说,这是圣人;说到之后一定会做到,这是贤人,是菩萨、是罗汉;说到做不到,那是骗人,那不是真的,他怎麽会有成就?

所以我们就想到,我们是淨宗,淨宗学习最高的指导纲领是《观无量寿佛经》裡面的「淨业三福」。三条总共只有十一句,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是我们修学的指导纲领。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如果没有做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些年来我这样重视《弟子规》的学习,有人问我为什麽这样做法?《弟子规》是淨业三福前面两句的落实。孝养父母,怎麽个孝养法?奉事师长,怎样奉事法?《弟子规》就是!学《弟子规》,这两句你就做到了。这两句是根本的根本,这两句做不到,换句话说,你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你怎麽能学佛?你说重要不重要?这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

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讲得这麽清楚,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所以,《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本,孔孟的根,孔子、孟子真做到了。《十善业道》是大乘佛法的根,实在讲,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我讲过一遍,同学们告诉我,一共八十个小时,现在做成了八十片光碟。我们学佛从哪裡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先学,没有《弟子规》你就没有资格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好比佛教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弟子规》?《弟子规》是幼稚园的课本,是家庭教学的课本。

实在《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的,你要了解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的理念,这个传统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诸位也许听过胎教,胎教是怎麽传出来的?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眼不看恶色,就是不善的事情她不看,耳不听恶言,身没有恶行。为什麽?影响胎儿,所以都是有典故的。小孩出生下来,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不会走路,他眼睛睁开了,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什麽人教他?家裡面的父母,他的哥哥,他的姊姊,家亲眷属。从前是大家庭,不是小家庭,每个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守礼,为什麽?影响他,这种教育就是《弟子规》,古人称为家教、家训,是从小孩睁开眼睛那天就开始,根深蒂固,古人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这样到六、七岁,七岁的时候上学了,他就很懂事,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不容易受外面不善的境界影响,家教!
《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中国家教,我们从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找一找,有两、三百家,虽然方式不太相同,原理原则一定相同。所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编得非常好。而且它还用夫子《论语》裡面一句话做为纲领,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夫子这几句话就是家庭教育的总纲领,总的指导原则。《弟子规》就用这个纲领,所以全文分为七段:孝、弟、谨、信、汎爱众、亲仁、馀力学文。编辑的方法非常适合于童蒙,全文一千零八十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很好念。

我们今天要学着做人,要想将来不堕恶道,要想念佛真正能往生,你要不学会《弟子规》,我就老实告诉你,你一天念二十万声佛,一天念十部《无量寿经》,都不能往生。你要问我为什麽?因为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虽然诵经、拜佛,你的心行不善,你怎麽能往生?如果心行不善,只念佛、诵经就能往生,那淨业三福就不要这一条了,要这条干什麽!诵经、念佛在淨业三福的第三条,这个诸位要知道,头一条就要做善人,学《弟子规》是做善人,学《十善业道》是做善人。你看第二条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正是佛在戒经裡面所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从哪裡学?从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淨业三福第二条是持戒,第三条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裡头就包括诵经、念佛。所以诵经、念佛是淨业三福的第三条,你有第三条,前头两条没有,好像盖房子一样,我只要盖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我们还要这样搞下去,搞一辈子,往生没有把握。

这麽多年,我们看念佛的人多,从前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老实在念佛堂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李老师算是很了不起的人,在台中建立莲社,领导大家修淨土,老实念佛,求生淨土。莲社的莲友,我跟他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二十万人,我走了以后,最后那麽多年我估计应当有五十万人,一万人有两、三个,五十万人有两、三百。真的,台中莲社念佛往生的差不多有三、四百人,这个了不起。为什麽那麽多念佛的人都不能成就?心行不善。

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善不善?我常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人(对任何人)、对事、对物,有没有恶念?有没有恶言?批评别人,毁谤别人,这是恶言;有没有邪行?违背礼法、违背戒律的行为。如果都有,这是罪,这是过失,一定要忏悔。如果这一生都没有,真的依教奉行做到了,一生对任何一个人,就是伤害我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没有一丝毫恶念,没有瞋恚,当然更没有报复,好!业障消了;业障消了,智慧增长。对人如是,对事、对物亦如是,这就是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跟我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最高的享受,每一天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生智慧,不生烦恼。

能大师难得,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见五祖,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难得!我们做到常生智慧大概要修习修三十年,他二十四岁就做到了。我们很认真干,天天干,努力不懈的干,要干三十年。我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年,差不多将近六十岁,才能到这个地步。靠什麽?靠讲经。讲经是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自己做不到,心裡感到愧疚,总是很认真努力在学习,天天改过,天天长智慧。你要不认真的干,你这一生空过了,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在佛的教科书裡面,《华严》是最圆满的,只是分量太大了,没有关係,这是终身学习的,不是短时间的。

所以我们着重身语意三业,这才提倡《弟子规》的学习。我们这个道场每天至少也要学习四个小时,《弟子规》学习完了之后,接着要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学习完了之后,再重新複习《弟子规》。这两部经相互的轮流来学习,至少要学个三年五载,我们的根有了。蔡礼旭第二次讲的《弟子规》是四十个小时,这个光碟送到了澳洲,我正好这段时间在澳洲养身体,我在四十天带领大众听了十遍,一遍一遍的听,我听了十遍。我要给大家做榜样,我不带头,我不听,叫你听,你未必肯服气。我也规规矩矩坐在那个地方,一天听十个小时,四天听一遍,差不多四十天,一个多月。

有同学问我,要听多少遍才能有效?我告诉他,真正要想做好人,要想扎根,要认真学习,至少要听三百遍。你不认真学,怎麽会有成就?今天我们在全世界,对一切人我都介绍这个法门,扎根教育,因为现在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缺乏这个教育。大学裡面念到博士,知识丰富,有技术能力,但是不会做人。头一个,家庭处不好,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我们想想,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有什麽用处?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人是善人」。真的是人人上善,家家和乐,都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社会、国家互助合作,彼此礼让,你说这个社会多和谐,这个社会多美好,这是教育成功。

所以,儒家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今天讲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什麽最重要?教育!什麽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你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人人都是好人,上善之人,那家庭还有问题吗?当然家家和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是教育才能做得到,其他任何方法做不到。释迦牟尼佛有志于斯,所以他不做国王,他不做宰相,他不做统帅,他去做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工。怎麽说义工?教学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收学费,我们今天讲这个老师是义务教学。

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认识这个人之伟大,他将他所学、所悟的统统说出来,而且还做样子给我们看,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今天看这个,你看他所施设的教化,让他的学生来发问,学生来解答,提升,把学生提升上来。他也在旁边听,他听了不说话就是印证,就是说得没错;问得不错,说得不错,跟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使我们一般大众对于佛的学生他们所修学的成就,果然如佛,我们对他就生起信心,会很认真向他学习。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根就重要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第二个学习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可见得从前受三皈是有条件的,不像现在,现在什麽人想受三皈就可以受;在从前受三皈,要具足孝亲、尊师、十善业道,没有这个基础不可以受三皈。受三皈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成为佛门弟子;成就佛门弟子,他所修学的就是戒律,就是威仪。威仪,我们今天讲的是礼仪,要守法,要守礼,这是戒学,真的是因戒得定。经是定学,你没有戒的基础,经没有法子契入,要有深厚戒学的基础,你才能契入经教,你才能开悟,一悟一切悟。

佛法裡头确确实实,这裡面所说的这些东西,决不是世间法所能够比拟的。随拈一法就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现到,宇宙是一体,一切众生跟我息息相关,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才能够真正把它放下,化解了;勉强放很困难。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随缘,这都是戒、定的成就,开慧才有圆满的大用。

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大段经文,「说法甚深」,有无限的感慨,说与听都要很认真的学习。如何能够感动世人?那就是三业说法,身、语、意相应,才能感动人。学佛第一个效果,你所看到的是身心健康,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学到什麽?心平气和,中国古人也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小小的风浪就受不了,显示功夫不到家。无论世法、佛法,学习的功夫就是禁得起考验,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能够如如不动。我们能学这个功夫,自自然然你就能影响人。

第一个受影响的是你的家庭,然后是你的邻里乡党,大家看到:学佛真好!佛法要不要宣传?不需要。孔老夫子教学没有宣传过,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没有宣传,不但没有宣传,也没有招生,学生从哪儿来的?慕道而来的。听别人说这儿有个好老师,很有道德,他来亲近,这一亲近觉得很满意,就留下来做学生。不像现在办学,招生广告去招生,佛菩萨、圣人不敢这样做,他们很谦虚,觉得自己还是无德无能,不敢教人。凡是来学的,学生对老师很尊重,老师看学生是朋友,不敢把他看作学生,这是谦虚,这也是真正的德行,不敢为作人师,作人师不是容易事情!世尊当年在世,夫子当年在世,都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称他为师,是后世人尊称他,确实他的三业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当之无愧,这才称之为师。

所以「说法化胜故」,化是教化,胜是殊胜,殊胜无比,虽然是言教,这裡头有身教、有意教。意,慈悲为本,身、语,方便为门,一片慈悲,慈悲就是爱心,今天讲的爱心。慈悲,我们一般讲无条件的爱心,附带有条件的,不叫慈悲;我们世间人讲爱,爱是有条件。慈悲没有条件,不附带任何条件,我们现在讲大爱、真爱,永恆不变的爱;世间的爱变化无常,不是真的。我们看看社会的离婚率就知道,全世界每个地区,离婚率逐年都在向上提升,不是好事。结婚的时候相爱,离婚时候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变,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常讲,世间人讲的爱是虚情假意,他说我很爱你,你可别当真,不是真的;他说我很恨你,也不要当真,也不是真的,都是虚情假意。唯独在佛法裡面有甚深根柢的依教奉行,真正修戒定慧三学的,那是可以靠得住的。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人他们的爱心是永恆的,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奉献,教导当时,也教导后世。我们明白这个理念,然后学这一段的功课就会有收穫。现在请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问得好!这是文殊菩萨问德首菩萨的,这个疑问其实文殊菩萨清楚,文殊菩萨比德首菩萨高多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文殊是古佛再来,德首呢?德首也不例外,也是古佛再来示现的。像唱戏一样,舞台上的表演,演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地位都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哪有分别,哪有差别!做这场表演,是为我们这些九法界裡面迷惑颠倒的众生,帮助我们觉悟,这是慈悲到极处。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读经文,清凉大师帮助佛菩萨来指导我们,引导我们契入境界,了解说听的真相。这裡面分几个段落,第一段,「初总标告,问德首者,显佛德故」,这就是经文裡面的第一句。「菩萨问明品」第四段是德首菩萨,经文总共十段,都是文殊菩萨发问,回答的是十个不同的菩萨,这一位是德首。为什麽称德首?说法甚深,显佛德故。佛德要不深,怎麽能说得出来?显示佛德甚深,所以菩萨名号称之为佛德,到末后李长者还会有详细的介绍。

第二段,从『佛子,如来所悟』以下,这是问的「正显问端」。正显问端裡面又分三段,第一段,「举法桉定」,先把前提确定。所以他说,「佛证一味法界」,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共许」就是共同许可,我们今天讲承认、肯定,是我们都能够肯定的,都没有疑惑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一法」是什麽?一真法界,只有一是真的,二,二就迷了,一才真。怎样才能证得一真?一心。你看我们淨宗修行的,你才知道它的殊胜,淨宗修什麽?修一心不乱,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直截了当,没有丝毫拐弯抹角的委曲相,没有,直截了当。我们今天修淨土的人,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实在讲这个道理《弥陀经》上讲得多麽明显。

「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弥陀经》上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修一心。我们没有了解这个意思,我们的心念随着外头境界转,得不到一心;得不到一心很苦,得一心就自在,得一心的境界就跟惠能大师完全相同。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再继续学习。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首先我们将长行经文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这段是文殊菩萨向德首菩萨提出的疑问,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文殊菩萨的问题;我们虽然有这麽多问题,纵然遇到菩萨也问不出来,所以问得出来必定是内行人。我们听听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句前面说过了,『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句话很重要。所以我们淨宗修学着重在一心不乱,这也是无比重要,修淨宗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淨宗就很难成就。不知道我们学的是什麽,修的是什麽,你怎麽会有成就?总要有人帮助我们,指点我们,让我们醒悟过来,我们修学的是要一心不乱,是要心不颠倒。这个纲领明白了,方向知道了,要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迈进,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一心有浅深次第不同,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你刚刚得到的时候,得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到法喜,我们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我们为什麽得不到?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把这个看得很重,所以功夫不能够成片;功夫不能成片,往生就没把握,就非常非常之难。怎样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念佛堂的堂主常常给我们开示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真的能接受,就有可能得功夫成片。由此可知,功夫之所以不能成片是放不下,放不下执着,放不下分别。我们在讲席裡面不知道讲了多少遍,放下执着就超越六道,放下分别就超越十法界,放下妄想就成无上佛果。你看讲得多容易、多简单!可是你要知道,这个裡头有浅深次第,从哪裡放起?从执着放起。

人为什麽放不下?对于自己这个身体,佛法讲臭皮囊,看得太重!饮食、起居样样都要讲究,你怎麽能放下?古大德距离我们太远,近代的大德,我往年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同修告诉我,弘一大师曾经在新加坡住过。他跟广洽法师非常友好,广洽法师住的薝葡院我去访问过,弘一大师当年到新加坡就住这个地方。这些老人告诉我,弘一法师很好侍候,为什麽?他没有分别心。照顾他的人很周到,在饮食方面,菜味道咸了,问弘一法师:是不是太咸了?弘一法师怎麽说?很好,咸有咸的味道。做澹了,「澹有澹的味道」,没有一样不好。诸位要知道,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样样东西都非常讲究;出家之后,学了几年,没想到他的习气全都改掉了。随和,没有一样不好,没有分别,由此可知,他没有执着。

人分别、执着澹了,心就定了;心定,烦恼就少,智慧就增长。他住世不长,六十几岁就走了,这是什麽原因?我们学佛之后明瞭,法缘。菩萨住世不是为自己,自己生死已经了了,念佛只要到功夫成片就行了,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每个人也不一样,它也有三辈九品,有上、中、下九品。上三品的,他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麽时候走就什麽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没有妨碍,上三品的。这就是一切诸佛如来讚歎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叫易行道,易行的标准在此地,我们要晓得。

功夫成片,烦恼有没有断?没断,一品都没断。为什麽能成片?就是他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起作用,念念与教诲相应。什麽教诲?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都很清楚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是什麽?慈悲心是,总的来说就是慈悲。所以佛门当中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对别人开的,方便是慈悲的流露,慈悲为本,慈悲、方便就是大菩提心。一向专念,还不是一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淨土。二六时中,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极乐世界,不想世间,也不想天上,想极乐世界。

经为什麽叫你念熟?你可以观想,所以多听经、多读经帮助你观想,想极乐世界,不要想天上人间,不要想九法界。为什麽?佛在大乘教裡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太重要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麽就现什麽,想佛你就成佛,想菩萨你就成菩萨。我们想的是贪瞋痴,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天天想的都是贪瞋痴,这是造三恶道的业,将来到哪裡去?念佛,念佛也到三恶道。为什麽?你的心想,从心想生,你口念佛,你没有想佛,所以要通三业。

善导大师是我们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唐朝时候的善导,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中国人相信,日本、韩国人也相信,所以到日本,对于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太多了。日本有很多寺庙就用「善导」做寺庙的名称,「善导寺」,所以你看到善导寺,这一定是修淨土的。善导大师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画像就更多,这是我们到日本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能不尊敬,不能不讚歎,中国人学佛的不如日本在这些地方。

善导既然是弥陀化身再来,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说的,大师教我们念佛,教我们要发愿,愿为先导。发什麽愿?要发四十八愿,《无量寿经》上的四十八愿我们读了,读了要依照那个发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就同愿。阿弥陀佛的心是广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这个心落实在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落实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同学,你一生生活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你不能够迷失了方向,你不能够误入歧途。

所以佛教我们放下的,我们不能不放下。首先放下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我们有没有真的在做?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为什麽「淨业三福」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没有十善业,淨业三福就是没有第一福,没有第一,第二、第三都没有,这个诸位要知道。像盖三层楼一样,没有一层,哪有二层?哪有三层?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我们根本的根本,不但是修淨宗,你念一念《十善业道经》就知道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经》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业道》像大地,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上生长的,都不能够离开大地。

这种开示使我们就想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我们的性德,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迷失了自性之后,这才把它失掉。现在诸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是别的,把迷远离,把性德找回来。所以佛很谦虚,佛说他没有法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这个话说得好,这个话就是此地讲的「唯是一法」,这一法就是一心,就是一法界;一心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心的圆满具足,一真法界的大圆满,这是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这个教诲叫真实教诲,我们都能够肯定,都能相信,都不怀疑。

下面问题来了,『云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什麽」;佛所悟的唯是一法,为什麽说『无量诸法』?清凉大师的解释不多,但是说得很好。注解的文,第二「云何下,正设疑难」,设是假设,疑难是我们众生,如果别人问我们,我们答不出来。既然证悟是一,说法、现身很多,文殊菩萨在这个地方就说了十句,那麽到底是多还是一?我们看起来是多,这多裡面「偏取互妨,并立相违」。到今天最明显的,是佛教裡面的宗派,在中国有十个宗,在日本有十三个宗,派就更多了。末法,宗派形成对立,彼此不能相容,甚至于本宗所属的宗派也有很多矛盾存在,稍稍留意你就能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事情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你有疑问,疑障碍定慧,障碍你的信心,断疑生信。这是这一门课程,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一大段「说法甚深」,宗旨在此地。
「就法,即体用相违」,这就是从佛法上来说;「约佛,是证教相违」,佛所教的这麽多,他所证的是一法,所证跟所教的相违背。从法来讲,体是一,用为什麽这麽多?这是体用相违。所以文殊菩萨在这裡说了十句,这十句裡面,前面九句是别,后面那一句是总结,后头就是『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一句是总结。第三段是法性,「而法性下,释成前难」,这是解释法性当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谓非唯佛悟于一,我观法界,亦不有多,能证所证,既并不殊,以何因缘而现多种,将无如来乖法界耶」。这是疑问,是不是如来说法也违背了法界的原理原则?是不是相违背?

问的经文我想并不难懂,我在这裡略说一说。第一句「说无量诸法」,大乘教裡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裡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唯是一法,哪来这麽多法?『现无量刹』,这在《华严经》上「华藏世界品」裡面我们看到了。无量无边的刹海,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唯是一法,哪来那麽多?『化无量众』,化是教化,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演无量音』,就像《愣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现身说法总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才能接受。如果不顺众生,众生不会接受,我们现在人讲投其所好,顺其所欲,他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佛度化众生(教化众生)没有定法的,非常活泼。「音」是言说,还示现「身」,身是做给他看。做出迷惑颠倒的样子给他看,让他觉悟:我迷惑颠倒,我还不知道!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他看,他明白了,他远离迷惑,学习觉悟。所以佛的示现是方方面面都示现到,我们就在《华严经》裡面都看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示现正面的,也有示现负面的,正面是善的,负面是恶的。胜热婆罗门示现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瞋恚,这都是不善的,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

『知无量心』,「无量心」是众生心,佛有这个能力,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不要说诸佛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无量寿经》大家天天念。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自性裡面的本能几乎完全都恢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大众,包括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天耳、天眼,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障碍,跟诸佛菩萨一样;他心遍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六种神通圆满具足,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阿罗汉的六种神通,宿命通只能知五百世,五百世前、五百世后阿罗汉就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往生的人,他们的六根的能力几乎跟诸佛如来一样,经上讲「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阿罗汉怎麽能比!

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往生,往生的利益太大了,世出世法无与能比。这个世界上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跟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这经上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缘太殊胜了,也显示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我们得人身,闻佛法,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一部经典,只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依教奉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我还搞什麽?什麽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法是真的,我们要认清楚。

第七句跟第八句,『现无量神通』、『震动无量世界』,这是讲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教化众生,使众生真正醒悟过来、觉悟过来,这叫震动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这一句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质上,是精神。孔夫子最讚歎的学生颜回,颜回的物质生活非常贫苦,家裡连个饭碗都没有,吃饭用竹子编个篓子当作饭碗,喝水没有杯子,葫芦瓢,箪食瓢饮。可是弟子当中,颜回最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到底乐的是什麽?别人不知道,孔子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论语》把这一句放在头一句,放在第一章第一句,非常有道理,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裡面,真修、实解,深山人迹不到之处有苦行僧,我们叫他苦行僧,实在讲,他裡头有无量的快乐,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以为他很苦,实际上他很乐。这就使我们想到,佛常常讲的,他所教人的是离苦得乐,绝对没有教人离乐得苦,没有。释迦牟尼佛捨弃王位,捨弃妻子,捨弃荣华富贵,岀家做一个苦行僧,财产只有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那不就跟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佛也不改其乐,佛天天教化众生,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乐此不疲,干了四十九年,功德圆满,他走了。这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他真放下了。

饮食是托钵,托钵规矩是七家,七家托不到,不托了;七家裡头有一家很丰富,你这一钵饭已装满,就不到第二家。教给我们什麽?不分别,不分别食物的好丑,平等接受供养。这是示现告诉我们,怎样放下分别、执着,都是从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导我们,不是一天、两天,四十九年,这是从说法。如果从他修行,他十九岁离开父母去学道,十九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六十年。整整六十年做给我们看,证得唯是一法,遍法界虚空界唯是一法,唯是一心,你说这个乐趣,我们没有法子形容。
最后总结,「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一句是总说,后面还有一句做总结,「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这一句重要。明心见性的人,这些差别相确实不可得,你要问为什麽?那差别相在不在?在!在为什麽不可得?因为你没有差别心,妙就妙在此地;我们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唯是一法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所以佛讲的话,你想想就有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把心想放下,我不想了,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唯是一法,叫真,这一真;从分别、妄想、执着裡头所变现的这些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事不好懂。

早年间我们有一位同修,在家居士,他做首饰,不是真的,假的首饰,镀金的,在外国一般人非常喜欢。为什麽?价钱很便宜,丢掉也不会痛心。真漂亮,我觉得比真的还漂亮,它是用真金镀的。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吃完饭参观他的展览室,我看了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古大德所讲的,常常讲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真看到了。他的厂很大,规模很大,展览的样品,那都是属于样品,样品只有一种,他有多少种?差不多有一万多种,将近两万种。首饰,花样做得非常之美,跟真的金首饰没有两样,你决定看不出来。

唯是一法是什麽?全是金,一法,全是黄金。为什麽示现无边种种境界?各个样子不一样,全是金。所以你要是看黄金,那就一法,你要起分别妄想执着,那就是无量无边法;无量无边法原来就是一法,一法就是无量无边法。佛在这个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一定要把一、多分开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变出来的,错误的概念。离妄想分别执着,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哪来的十法界?才起妄念,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那个十不是数字,跟《华严经》裡面讲的十,统统是表法,表无量无尽,多的意思。法界无量无边,这裡讲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境界就是法界。所以一见性,所有一切法界就知道原来是一法界,一真法界。
一心是真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跟诸佛如来知见完全相同,一起心动念就迷了。迷了,这一迷,一切法从心想生,一法就变成无量法,你就起了妄想,从妄想就起分别,从分别就起执着,这样一来你苦不堪言。佛跟我们讲,苦乐忧喜捨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麽?正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正受。苦乐忧喜捨不是正受,虚幻不实,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的时候就像作梦,梦裡头受苦受乐都是冤枉的,为什麽?一真裡头没有苦,也没有乐,那叫真乐;有苦有乐是相对的,对立的,一法裡头没有对立。

所以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在这上下手,这从根本修。学什麽?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把对立的念头化解掉。我跟一切人不对立,他跟我对立是应当的,我理解。为什麽?他没觉悟,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跟人还不是对立吗?跟事也对立,跟物也对立,样样都对立,有「我」!学了佛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慢慢才把这个念头澹化,澹化到最后就没有了,没有是非人我,欢喜心起来了,就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骂我,我欢喜;你毁谤我,我欢喜;你甚至把我杀掉,我还欢喜,我决定没有瞋恚心。为什麽?假的,不是真的,作梦!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假的,唯悟是真,破迷开悟,你才晓得那有多麽重要。问的这一段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下一堂课我们就看德首菩萨的解答,非常精彩。好,谢谢大家。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18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2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2b.wmv



说法甚深  (第二集)  

2005/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1)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前面我们学习过文殊菩萨的发问,现在我们接着看德首菩萨的解答,科是先问二答。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他说「答有二意」,这就是说它有两个意思。「一云所证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这是第一个意思。「一」是真的,为什麽会有种种?这个种种是随机现多,这个「机」是讲十法界的众生,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搞清楚,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所以我们通常讲佛,实际上佛有四种,这很多人就不清楚,佛有四种;有法身佛、有报身佛、有应身佛,这都是真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不是应身,这要懂得,不是应身。是菩萨修行到一定的地位,跟佛很接近,天台家称为「相似即佛」,很像佛,但并不是佛,还是算凡夫。

一般大乘教裡面讲「凡夫」有两种:一种叫内凡,一种叫外凡。内外依什麽说?依六道。没有出六道的叫内凡,六道以内的凡夫;出了六道之外,不在六道之中,叫外凡,他还没成圣。哪些是外凡?外凡裡面有四种,有罗汉(这声闻)、有辟支佛、有菩萨、有佛。所以外凡裡面最高的位子是佛,他跟真佛做邻居,往上再一级,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真佛裡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位都很熟悉,《金刚经》裡面讲的「诸佛如来」,诸位看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这就恍然大悟。「诸佛」不是一般讲很多很多诸佛,当然这个说法也能讲得通,真正的意思,诸佛是讲多,哪些呢?四十二种佛都是真佛。佛有四十二个阶位,《华严经》上讲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真佛。

十法界裡面那个佛不是真佛,相似即佛,为什麽?无明烦恼没断。诸位要知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伏住,并没有断,这个地位也称为佛。天台讲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别教佛」,那就是真佛不是假佛。别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所以相似即佛,他没有出十法界,这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贤首讲五教,五教讲「小教、始教、终教(始终)、圆教、顿教」,小、始、终、顿、圆。这裡面也是前面小教的佛跟始教的佛都没有出十法界,跟天台家所讲的藏佛、通佛地位是平等的。

佛有很多种!所以一般讲成佛,你是成的什麽佛?哪一个阶程的佛?这就不能够含煳笼统而论,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裡面,我们就明瞭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同样道理,烦恼没有断,但是真正能把烦恼克服住,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真能够把烦恼伏住。我们平常用功,功夫要在这个地方用,这真功夫!怎麽个用法?六根对六尘境界,或者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起心动念,这是凡夫,这就造业。起心动念造什麽业?轮迴业,造六道轮迴。

《地藏经》上说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什麽念头?这我讲经常说,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你不能够放下,佛门进不去;不是进高级的佛门,进最初级的,小教、藏教(天台的藏教,贤首的小教)。这十六个字要放下。放下之后,你就得果位,也转凡成圣,小圣。什麽位次?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裡头,你第一个阶级得到了,也就是一年级,十信位的初信菩萨。初信菩萨等于小乘教裡面的须陀洹,你能拿到这个地位。拿到这个地位,给诸位说,我们念佛求生淨土,不生凡圣同居土,生到哪裡去?生到方便有馀土。

方便有馀土下辈往生,须陀洹,斯陀含是二果,在我们《华严经》裡面讲,初信、二信是在这个地位。三信、四信,这不一定,大概是到七信等于阿罗汉,这十信位的菩萨都是生在方便土。如果入住,「十信心满」就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还不算殊胜,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麽地位?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可思议!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所以这个法门殊胜。

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你这一生空过了,真的是遗憾!明明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成真佛,不是成假佛,不是十法界的佛,不是藏教裡面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别教佛虽然在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还没有达到阿惟越致。为什麽?别教的佛在《华严经》位次上面,他是二行位的菩萨;十住等于别教的十地,初行等于等觉,二行就是别教的佛。别教上面,二行位上面,十行上面还有十迴向,还有十地。十地从初地,他到七地,七地以上。我在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讲得很清楚,真的是希有难逢,为什麽我们这样粗心大意把它疏忽了,不肯认真干?我也是想了很久,细心观察,为什麽你不能干?是因为你没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看经本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你不是!怎样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能把《十善业道》、把《弟子规》学好,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这一生决定得生淨土。

所以诸位《弥陀经》上这一句话不能够疏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你是有了,你要没有善根,你这一生遇不到这个佛法,所以善根没有问题,你有了!福德没有,你没有修福,所以你遇不到殊胜的法缘。所以你真的要修福,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那就保证你这一生成就。这个机会到哪裡去找?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老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今天遇到了,你说你多幸运。多少大菩萨想得到这麽个机缘,无量劫中都遇不到,我们今天遇到了,怎麽能不珍惜?要珍惜。那就把所有一切的恶缘、恶业要放下,很认真的去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什麽是错误行为?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起不善的心、造不善的业。不善的心是贪瞋痴,叫三毒;还有一个不善的心,傲慢,贪瞋痴慢。六个根本烦恼是不善的心,贪瞋痴慢这四个,接着疑,疑是对于圣教的怀疑。特别是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如果对这个法门生起怀疑,不能够深信,可惜!我们有没有疑?有疑。为什麽说有疑?如果你不疑,你就照做了,你就统统做到。你今天还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有疑,你并不是真正懂得,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断疑生信,学经听教用意就是破疑生信。信心建立了,底下就是行。信,他才会干;不信,他就不干。所以不干,他就不信,你搞清楚了吗?由此可知,信心相当不容易。

李老师教我,教我「信佛」这两个字。用的方法很特殊,让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教我这两个字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这才受戒。受了戒,回来之后,当然第一个要去看看老师,感谢老师教诲的恩德。我到台中去,在慈光图书馆,我还没进门,他老人家在裡面看到我,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几声。声音很洪亮,你要信佛!我走到裡面去,他叫我坐下。

我感到很茫然,我要不信佛,怎麽会出家?我要不信佛,怎麽会去受戒?现在受了戒回来,老师叫我信佛,我就茫然,不懂得这什麽意思。他坐下来,告诉我:别说你这受戒不信佛,有多少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都不信佛。他愈说我愈不懂。然后告诉我,什麽叫信佛?佛所讲的你统统都做到了,叫信佛。我这才恍然大悟。对!这是有道理。佛教我们不杀生,我做到了没有?不杀生的意思很广,知不知道?包括什麽?包括伤害一切众生,难为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身心不愉快,都包括在这条戒裡头。没做到!不杀是做到,但是细行做不到,所以这条戒不乾淨。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有没有做到?十善没有一条做到的,你怎麽能说信佛?不是容易事!

但是老师教导我,我知道我们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个目标。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努力!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叫修忏悔法门,天天找自己毛病,天天改正自己毛病。譬如说,别人对我不好,我心裡头还会不会难过?如果会难过,那是凡夫,这是毛病,你没有改掉。别人毁谤我、别人侮辱我、别人难为我、别人陷害我,在这个境界裡修行。那些人他们没有过失,他等于出了题目,提供境界让我学习,我在这裡头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修精进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菩萨六度在哪裡修?离开境界,没地方修。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六度都往上提升;顺境、善缘不起贪痴,没有贪念,不愚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没有留恋!你看烦恼轻,智慧长,这叫修行,这叫信佛。可见得信佛不容易!

如果学佛,心裡头还是造业,心裡面没有离贪瞋痴。人家讚歎,得意忘形;别人毁谤,那个瞋恨要几天才能消掉,这怎麽行?这不信佛,念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明瞭念佛的人多,为什麽那麽多人不能往生。李老师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麽不能往生?境界没转过来,李老师的话就是「不信佛」。不信佛,念佛不能说没用,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那我们过去生中就跟这些人一样,一流的人物,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能往生。原因在哪裡?那个修行是口在修,身、意没有。前面我们讲三业,我们只有「口念弥陀心散乱」,这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干的是这个事!真正有善知识点醒我们,我们就得真干,不是做表面工作,真干!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真的干。看破是明瞭,了解事实真相,修福修慧,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与佛的愿心就相应,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所以此地讲的「机」,十法界。十法界的众生都称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称为众生。所以众生不但是指有情的,无情也称众生。所有一切现象,你想想看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太广、太多!诸佛菩萨,这个地方「菩萨」多半是讲法身大士。但是十法界裡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度众生,也能够示现,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小菩萨。

大菩萨(这是指法身菩萨)常常都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在六道裡头,他有慈悲心,慈悲心一发,他等级提高,虽提高,没有出十法界。从阿罗汉提升成菩萨、成佛了,一定得佛加持,得法身菩萨的加持,示现在六道裡面,他不会堕落。会不会迷?有时候也会迷。但是他迷了之后,时节因缘到了,一定有大菩萨来护念这些小菩萨。《金刚经》上常说的「护念诸菩萨」,佛嘱咐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小菩萨们。小菩萨容易度,他善根深厚,已经证到阿罗汉果,虽有隔阴之迷,一点就通。这在中国祖师大德裡面为我们示现的很多,那个榜样我们要学习。不但要明瞭,要学习。经过一点就通,那个一点就是中国「教」的意思,一教你就悟了;不但悟,而且能契入。

这是说所证虽然是一,一真法界。「随机现多」,这十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我们偏重在有情众生上说,随机现多,才有种种。「多在物情」,这个物,他不说人,要说人情,这十法界裡只有一法界,人法界,其他九法界就不包括在裡面,说物好!说物,十法界统统包括在裡头。多从哪裡来的?多是十法界众生心,情就是心。十法界众生的思想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思想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

不要说现在这个世界上这麽多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就是我们自己早晨跟晚上想法也不一样。那最明显的,我们写篇文章,早晨写了,下午看看不满意,又把它改一改,这不就是不一样!改了之后,过一、二天,还不妥当,再修改。我的李老师,他是诗人,他的诗是真正做得好。他自己跟我说,在别人面前他不会说的,他说他的诗可以能够上追隋唐,这是他老人家很自负,他的诗能够达到盛唐诗人的境界;可是一首诗,有时候告诉我,改几十年。每一年都从头到尾细细读一读,再去改几个字,这就说明什麽?这是说明前后思想不一样。一个人的思想都如此,何况世间这麽多芸芸众生,变现的依报正报形形色色种种无量。

后面这一句说得好,「佛常无念」。所以佛住一真法界,佛证的确确实实「唯是一法」。这个佛,诸位要记住,法身菩萨就是佛,也是我们《华严经》上初住菩萨以上。所以《华严》常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初住菩萨,念就没有!这个念是什麽?我们通常这经上讲三大类:妄想、分别、执着。法身菩萨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天台家讲分证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妄心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裡面的佛,执着他放下,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他有妄想,这个没有断。
断妄想很难,妄想是什麽?起心动念。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好懂,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中断的,前念灭,后念就生。你晚上睡觉,人是真的是不分别、不执着,妄想没断,你还会在作梦。梦境当中,不但你妄想在那裡作祟,分别执着也起来,在梦境裡头还分别执着,可见得这个东西麻烦。到什麽时候六根在六尘境界裡头不起心、不动念?初住菩萨,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是完全没有了,他有定功、有智慧把它伏住了,好像石头压草,根在,但是它不起作用,这就行了,这就跟诸佛菩萨差不多,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是「一法」。「如来所悟」,如来所证,一法,一真!佛常无念。

中国的佛教很特殊,有顿教,有渐教。顿教是讲顿悟,专讲禅宗。禅宗从哪裡入门?从无念入门,太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禅宗的人,真正能成就,六根在六尘境界裡头,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慧!不起心、不动念是定,大定!不是小定。所以他即身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在一生当中所证得的,超越了《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他直接就证得初住位,那就是超越十法界。从前有这种人,不多,现在没有!这个没有不是我说的,倓虚老法师讲的。
我跟老法师没见过面,总算是很有缘分,一九七七年我在他老人家的道场,我们九龙界限街的中华佛教图书馆,讲过两个月的《愣严经》。我听老法师的录音带,这佛七开示的录音带他老人家说的。他一生当中,他是天台宗的祖师,一生提倡念佛法门,他说学禅,学禅得禅定的是有,已经是不多;学禅开悟明心见性的,他一生当中,不但一个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能得禅定也算不错,得禅定,将来往生四禅天。看他禅定的功夫,他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是未到定,达不到初禅这个程度,那麽他还是离不开欲界。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都是修禅定而不及格的。禅定真正是及格,那就到初禅,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不容易!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所以「无念」。中国禅宗说「无念为宗,无住为本」,跟我们教下学的不一样,他那个境界太高。所以我学佛,我的老师就警告我,不能学禅,不能学密。为什麽?我们不够条件。想想真的,我们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吗?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也就不会作梦,心是清淨的,做不到。密,密太高!密跟禅没有两样,在六尘境界裡头,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他才修清淨心;起心动念,你清淨心就没有。太高!所以方东美先生劝我学教,宗门教下,他要我走教下,学教。遇到李老师之后,劝我念佛。他劝我念佛,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对老师特别感激,真是非常用心来诱导我。我对于淨宗总算是不排斥、不轻视,没有真正修这个法门。为什麽?对这个法门了解不够透彻。所以现在许多年轻同学对这个有怀疑,我能理解,我是过来人。

我怎样走向淨宗法门?给诸位说,得力于讲《愣严经》,我在台中是学《愣严》的。《愣严经》过去好像讲过七遍,七遍裡面,只有两遍是讲圆满的,其他的有五遍没有讲圆满,讲到一半。像一九七七年在香港,也是没有讲圆满,大概是讲到三分之一,好像第三卷讲圆满,第四卷就没有讲到,讲了四个月。有这个基础,有《愣严》的基础,然后在台北讲《华严经》。那个时候讲《华严》没有这麽详细,真的是照本宣科,但是也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八十》讲一半,《四十》大概也讲一半,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觉悟什麽?觉悟淨宗法门不可思议,这对于淨土法门才五体投地。所以我入淨宗法门是《愣严》、《华严》接引的。

《华严》讲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来,文殊、普贤修什麽法门?善财童子修什麽法门?这是《华严经》上三位最关键的人物,仔细把经去念一遍,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淨土。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学生哪有不跟老师学习的?老师既然修这个法门,学生还会例外吗?所以我把「五十三参」细细看几遍,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裡面称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就很深!一个「始」是念佛求生淨土,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当中这五十一参是浓缩无量法门;换句话说,无量法门都离不开念佛法门,才知道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

以后这渐渐入境界了,才晓得,道理明白了。什麽道理?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佛法门是直接想佛,想什麽就成什麽,天天想佛,他怎麽不成佛?想菩萨成菩萨,想罗汉成罗汉。现在人想什麽?现在人想五欲六尘,增长贪瞋痴慢。果报在哪裡?果报在三途地狱,他想什麽变什麽。

我向诸位报告过,台湾江逸子先生画了一幅地狱变相图。这一幅图,我深深相信它能够永垂不朽。他的参考大多数是取自于《玉曆宝钞》,少分参考佛教经典,大多数是从《玉曆宝钞》。这一幅图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跟我的缘很深。由于这一桩事情,使我想到佛在经典上,对于地狱这桩事情究竟讲了多少?我派了三个学生去查经,查了两个多星期,来给我报告。《大藏经》裡面,佛讲到地狱的状况一共有二十五部经典。这个内容太丰富!我就让他们把这二十五部经论,佛讲地狱的经文都把它会集起来,我们做一个会集本。因为二十五部经不容易找,很多没有单行本的。我们把它印出来,经题就叫《诸经佛说地狱集要》,我用这个名称。现在这本书已经印成,大概很快就出版。这是佛当年在世细说地狱的状况,那比道教裡面精采多、丰富多了。读了之后,常常读诵,看看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当中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有没有造地狱业?我们现在自己造了,不知道。那这部书就是一面镜子。

所以我还有这麽一个愿望,将来再有后继的画家,能够依照佛经所说的,重新再画一幅地狱变相图,那我相信更精采,更能够启发人,帮助大家回头是岸。佛对地狱为什麽说得这麽详细?地狱太苦!造地狱罪业容易,堕落下去之后,出来太难太难。所以最可怕、最痛苦的,佛就说得特别详细。你看《愣严经》裡面,佛讲「七趣」,那一段经文很长,但是讲地狱佔一半,这是佛的慈悲流露,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感恩。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种种是众生心想生。佛应化在这裡面,佛常无念,常是恆常,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佛虽然示现在十法界,实际上他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佛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德首菩萨答的第二个意思,「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答得非常之好,这个意思更深了。我们只有在大经大论裡面才能读到世尊这些开示,而《华严》确实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大乘佛法的概论,包括了全部的佛法。所以中国古大德称这部经叫根本法lun,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我们用个树来做比喻,诸位好懂。树有根有本,《华严》就像这一棵大树的根本一样,那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就好像这一棵大树的树干、树枝、树梢、树叶、花果,《华严》是根本。所以一切经教不离《华严》,《华严》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经教。也显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从树木,你仔细去观察树木会开悟,那个树也在说法,让我们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明白事实真相。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一法就是《华严》裡面所讲的「无碍法界」,无碍就是一,就没有障碍。「即事之理全在多中」,事离不开理,总有理为所依,才有事相,如果没有理,哪来的事?理是什麽?理是能现、能生、能变;事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现、能生、能变之理,《华严经》上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在讲宇宙万有,一切众生从哪裡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能生的是心现,真心本性,它是一。能变,能变是识,识是什麽?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它能变。起心动念是心性的作用,有没有离开真心?没有离开。真心它起作用,能现一切境界。

心性,它不是物质,不但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什麽都说不上,但是它存在,它不是空无。这个道理深,大乘教裡头说得透彻,说得圆满。我们现在讲「心」,讲唯心或者讲唯物,唯物,物从哪来的?唯心,心从哪来的?讲到唯心、唯物。好像我们看这个大树一样,看到什麽?干,根本没有看到。再往下去深一层看,你才看到心是一个干,物也是个干,同一个根。好像我们心是右手,物是左手,左右两个手,手都是从身上生的,不是根本。大乘教裡面法相唯识说得明白,《华严经》是法相唯识的根本经典。法相唯识宗它有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这他们学的。

法相家说,讲真心、讲本性,不得已说出这个名词,你可不能执着。你要执着哪裡有个真心,那你就迷了。佛法也很能迷人,这是事实。所以佛说经,不得已。马鸣菩萨那是觉悟的人,真正契入境界,明白人,他教导我们听经学教、研究经典,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你可以听,不能够执着言语。换句话说,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你研究佛的经典,你可不能够执着文字相上。所以不可以死在字裡行间,那你就错了,你就变成书呆子;李老师讲,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为什麽?佛说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他说四十九年说的法没有定法,无法可说,这讲得透彻,无有法可说。

为什麽无有法可说?六祖给我们透出消息(这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你说什麽?你有什麽可说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一法是什麽?本来无一物,你怎麽个说法?因此,无论是说法也好、示现也好,统统是方便!这才讲「方便是门」,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可以从这个地方开悟。也跟诸佛、法身菩萨一样悟入,这是悟入的一个门径,你一执着就错了。譬如我们现在走路都有指路的牌子,你在高速公路上你都看到,到某个地方有指路牌子。我们如果要到北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北京那个牌子,以为那就是北京,那不就错了吗?佛所说的一切经教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这东西就是的,那就错了!你要循着它的方向,要把它捨掉,叫不执着言说相,不要执着那个牌子。牌子箭头往哪裡指,你继续往那边去,牌子不要,捨掉它,不要去理它,那就对了!

我们今天学教很多都是执着在文字上。经典从梵文翻译的,同样一部经往往有好多个版本。版本不同,彼此还要执着,还分别执着,这就麻烦!叫你不要执着,偏偏你要执着,你怎麽能悟入?你学佛生的是什麽?不生智慧,生烦恼。什麽叫烦恼?分别执着就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不学佛还没事,学佛增长尘沙、见思烦恼,这错了!学佛是叫你断烦恼的,你怎麽会增长烦恼?这是错误。所以教我们不要执着言说相。

第二不要执着「名字相」。经上讲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你以为真的是有?你要执着就错了,佛为什麽要说?为了帮助你悟入方便起见,不得已而说。本来无一物,哪裡有什麽佛菩萨、阿罗汉,还有这麽多东西!这些话,诸位要细细的去听,不能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你就听迷惑,你就听煳涂,那你真的就堕入恶取空,这就大错特错了。还不如一个迷信的人,执着真有佛、真有法,他念念不忘,慢慢他还能入这个境界。那个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佛用这些方法诱导你,教你怎麽个想法。到最后把这个「想」放下,你就入门、就进去了。

诸佛菩萨在一切法裡头最善,跟性德,就是心性最接近。你天天想这个,一天天就靠近,好事!不是坏事,真正叫善巧方便,真正叫高度的智慧。所以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你才知道这教学方法的高明,世法裡头确实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不能执着名字,我们现在讲专有的名词,都是为了说法方便假设的。

第三点「离心缘相」,这个更难懂。心缘相是什麽?我们听就直接的听,不要去想,不要去思惟。听懂,你就懂了;听不懂,就算了。听不懂,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如果我们真的用马鸣菩萨这个方法来听经,听经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叫参学,心就是起心动念,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换句话说,我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专心来听,听上一千遍,真的会开悟,不是假的。你说为什麽他会开悟?这一千遍,你就入定!所以听经这个方法能入定。你把妄想放下,把分别、执着放下,你专心在听,这是修定。而且听经也是在修慧,慧没有开,因为你定没有得到,所以慧不开。听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心定,定得到了,慧就开了。这个方法妙!

因为戒定慧三学是性德,是我们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到的,本来就有的,这是戒定慧三学。现在三学为什麽没有?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迷了。迷了自性,起了烦恼,烦恼把性德障碍住了,所以你自性裡头无量智慧不能现前,无量智慧变成无量烦恼;无量的德能不能现前,变成了无能;无量的相好不能现前,变成丑陋。总的原因,迷失自性。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觉悟。到你真正有一天恍然大悟的时候,佛就告诉你,「佛不度众生」,是你自己悟的,你自己契入的。

佛自始至终对我们都是一个增上缘,佛讲四缘生法,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属于自己本身的,只有「增上缘」是外面人家帮助我们,外力帮助是增上。诸佛如来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能成就不能成就,那关键就在你自己本身三种缘具不具足。亲因缘那不必说,是一切众生个个具足,统统都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亲因缘。所以你会成佛,因为你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你怎麽不是善人?你是世间大好人,你本来是好人。你现在为什麽变成不好?你迷了,迷失了你自性。你要把你的本性找回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为我们现身说法,目的就在此地。

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只要我们破迷开悟,智慧、德能、相好自然就现前。破迷开悟的最初方便是什麽?也就是说我们很想学,从哪裡下手?我初学佛的时候就向章嘉大师请教,从哪裡下手?章嘉大师教我两个字「布施」。布施是什麽?放下。真的,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麽?就是修放下,不断的要放下。果然统统都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了,你就成佛,究竟圆满佛,真正是妙不可言。

老师教我,简单明瞭。那从哪裡学起?从名闻利养学起,先把这个东西放下,先把贪心放下。没学佛的时候,贪财、贪名、贪色,没有一样不贪,放下!这放下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那是再来人,那就不是普通人。我们是普通人,慢慢的放,也就是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一天比一天看得澹。开头一年比一年澹,只会减少不会增长,这就有进步。从这个基础上再往上提升,那进步速度就更快,月月不一样!

我现在是说天天不一样,我做不到,我不敢跟诸位打妄语,但是我现在的进步,已经到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跟一个星期不一样,这个事情,我想你们只要用一点心,你会看出来。从哪裡看?从我讲经裡看。你们常常听《华严经》,你从头听到现在,你看看我是不是前面讲的跟后头不一样?很明显的看出来,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样,上一个月的境界跟这个月不一样。甚至于说,你再能够细心的观察,上一个星期跟这个星期不一样。人怎麽会不欢喜?这就是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在这裡。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财富,不是你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不是!是你的境界在提升,最高的享受,快乐!《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确确实实每个星期不一样。
我自己看《华严经》遍遍不一样,《华严》我读了不少年,我每天读诵的不多,《华严经疏钞》、《合论》、《纂要》,我每天读诵的大概不超过十页,我不贪多。经文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即事之理全在多中」。这个多,经文很多,尤其再加上清凉大师的注解《疏钞》,加上李长者的《合论》,道霈禅师很不容易,把《疏钞》跟《合论》能够会集在一起,《纂要》。

理就是能现的真心,能变的性识,在哪裡?字字句句都是,字字句句都圆满,不是讲某一个部分,局部,字字句句都圆满。全在其中!所现的,所现这事相,我们以经做比喻,这个经文这是所现的,「即理之事」。我们如果把这两个字换两个字来代替,意思就更容易懂。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金」跟「器」把这两个字换过来,我用这个来念,「即器之金,全在器中」,那个多是器,所现的乃「即金之器,全居一内」,这样念我想诸位更容易懂这个道理。我们把金代替理这个字,把器代事这个字。

如果诸位有这种机会,香港金铺很多,我每天坐车走来走去,看两旁边金铺很多。实实在在讲金铺裡面所有的金器还不够多。我过去看我们有个陈居士他做这个生意,做珠宝生意。我参观他的展览室,那真正是我们古来祖师大德常常用这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到他那个展览室一看,这两句话就明白。金在哪裡?金在器裡头。那麽多器,器在哪裡?器没离开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不碍器,器不碍金,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

我们再看下面文,「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多是器,一是金。你看那几万种这些金器琳琅满目,是什麽?是金,都是黄金。这是你悟了。黄金是一,多就是一。花样再多,纯金所造的,这是你所悟。诸佛所悟,悟唯是一。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今天讲这个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就好比是器。你什麽时候恍然大悟,悟什麽?它是一,一是金,金是什麽?法性。十法界依正庄严,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象是什麽?是器,是法相。法相无量无边,法性是一;法相千变万化,法性如如不动。

这个比喻如果还不好懂,那我们眼前面对着萤光幕,电视的萤光幕,我们用这个来做说明,我相信更好懂。萤光幕是一片空白,能现,能现这个色相,色相在萤光幕裡头千变万化。我们把千变万化的色相比喻法相,把这个萤幕比喻作法性。然后你再想想这段经文所讲的,一跟多的关係,我相信你一定有悟处。特别是诸位看电视,因为你看我们讲经,我们讲经画面是一个,电视的画面就变化太大。我们讲经跟一般电视节目,你很明显能觉察到,讲经是定的,变化很少,你的心是定的;看电视,你的心是动的,你会跟着画面动。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随着画面非常不稳定,跟听经不一样。听经听两个小时,心很清淨,很定,很得意,很有受用。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色相无边,萤光幕如如不动,它丝毫没有染着,它能现。这裡面的现相,变化无穷,那是法相,那是事。那个不变的萤光幕就好比是理,你只要把理跟事搞清楚,你看理妨不妨碍事?事妨不妨碍理?不妨碍。乾乾淨淨的萤幕不妨碍森罗万象种种差别,不妨碍,而森罗万象种种差别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到萤幕。萤幕代表真性,真性没有染污。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别的,他就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我们把这个比喻再把它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上,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示现在世间?不过人家是觉悟的示现,我们是迷惑颠倒的示现。人家那个示现是愿力,乘愿再来的,应机示现;我们是造作善恶业,业力示现,一点都不自在,随业流转。诸佛菩萨不是随业流转,他是随缘变现,随缘,他不随业。差别就在此地,除此之外,丝毫差别都没有。他的示现于自性完全没有染污,我们的示现于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也没有。所以讲到法性完全相同,就是讲到萤幕完全相同,生佛不二。究竟圆满佛跟阿鼻地狱没有两样,而且是一不是二,一法,一法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在哪裡?性就在相中。如果你相不要了,相不要性也没有。性相是一不是二,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原来就是。

为什麽要执着?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在六道裡头,就是执着,不能不放下,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执着要不放下,我们学佛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跟佛法结个法缘,做了一点善事,来生还是搞六道轮迴。不过什麽?有一点福报,无论你在哪一道,无论得什麽身,有福报。你的好处利益就这一点,记住,不能往生。往生的事大!所以一定要学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的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自己绝对不能有这个一念。有一念,那你就吃亏、你就上当!你的清淨心就得不到。

心清淨,这我们常说,经教裡面,心清淨,身就清淨。外面感染的这些风寒的东西,那是小事,我们用清淨心、用慈悲心就能化解,是真能化解。药物不见得会有效果,尤其现在。现在这个世间人没有伦理道德到什麽程度?到现在的假药充斥在市面,别的东西做假的还情有可原,药用假的,害人!那卖假药的,真的是谋财害命。所以现在药能不能吃?不敢吃。真的少,假的多,什麽都是假的。你说这个世间多麽可怕!所以现在在这个世间,当然最好的不生病,能不能做到?能,问题你有没有信心。为什麽要这麽说法?佛讲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还是不信佛,李老师讲这个「信佛」,真难!这对于经教没有参透,参透心是定的,禅定。

清淨心裡面能化解一切障难,能改善我们身体的体质。这个道理,我们在日本参观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室,我看得很欢喜,科学做了证明。他告诉我,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所以水分要是吸乾了,那人就会缩小。这个我们也看到很多祖师大德的肉身相都变成像小孩一样,水分没有了,百分之七十是水分。他做水实验,念头善,心行善,这水分的结晶非常之美,美是健康;心行不善、念头不善、言行不善,那个结晶非常难看。那个难看就是病源,你的身体不健康。佛在经上讲的,三千年前说的,今天科学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证明出来,这是一桩大喜事。使我们对于佛经上所讲的这个道理,得到科学证明,得到科学证据。

所以心裡不高兴,发五分钟的脾气,这对你整个身体的伤害,要三天时间才能恢复。也就是说三天心平气和,你那个伤害那个伤才能够养过来、恢复过来。天天发脾气还得了?这个人叫什麽?叫自杀。情绪不好、不高兴都伤身体。世出世间做学问的人,修养道德的人,心平气和。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心浮气躁的。心浮气躁是病态不是常态,常态是和言悦色。你们念《弟子规》,不就都知道!

《弟子规》裡面所说的,正常的,《十善业道》裡面讲的,正常的。尤其《十善业道》,佛讲的这一句话,当时我看了之后,我讲《十善业道经》跟大家说得很明白,我的感触太深。「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恶道苦」,这一句话还得了!能离一切恶道苦。什麽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念头善,心想善;「观察善法」,言行善。一切恶道苦裡头包括病苦,什麽病你都不会生。为什麽不修这个方法,让我们自己恢复到正常、恢复到健康?那个健康就是如来果地上金刚不坏身,在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以修得,不要藉一切这些药物,药物都有副作用。

一定要相信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生一切法,心能变一切法,能变就成了变化,不善的念头就变三途恶道,就变成许许多多的苦难,包括身体的病苦。如果修到纯淨纯善,自自然然就调整,回归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自然是最殊胜的。所以佛的相,「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那是自然的相。我们本来也是这样,本来是个佛身,现在变成这样的身,怎麽变的?佛讲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从无明,这生三细相,从三细相生六粗相,愈变愈複杂,愈陷愈深,愈堕愈苦。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六道轮迴、变成了三途恶报,不是别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不是佛菩萨给我们安排的,与上帝、与阎王毫不相关,统统是自己念头裡面变现出来的。无量劫来堕落在这个裡头,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现在佛给我们说了,这才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之后,最重要的要回头。

这一段这几句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句是讲到「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这句我们还没有说,我们现在讲的是所悟。明天我们接着讲「即一之多是所说」,来说如来所说的。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25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13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3b.wmv




说法甚深  (第三集)  

2005/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2)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今天我们还接着看德首菩萨的答意。我们把清凉大师《疏》文念一遍,「答有二意,一云所证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这一段我们学习过了。再看第二,「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这一段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了,末后这两句我们接着来学习。

「即一之多是所说,即多之一是所悟」,这一句非常重要。你不悟,你怎麽能说?必定是悟入之后,你才能说。说法如是,听法也不例外。必须悟入即多之一,佛菩萨说法我们才听得懂,听了津津有味,法喜充满。如果自己丝毫都没有悟入,那我们听佛菩萨说法会格格不入,觉得佛菩萨说法有问题,甚至于说佛菩萨说法不通人情。所以悟入关係太重要!我们不要说佛菩萨这麽甚深的DA法,我们讲世间小法,其实小法也不小。

这些年来,我们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推动《弟子规》的教育,有许多人听了之后很感动、很欢喜;确实还有一部分人讲,这个东西不适合现在潮流,对它打了很多问号,学这个有用吗?《弟子规》的修学,在大乘教裡面,这是小法。虽是小法,能够帮助我们世间化解一切冲突,真正能够落实世界的安定和平。这样说起来,这个法不小!对的,跟大乘教比,它是小法;如果就世间法来说,它不是小法,它是圣贤教学的根本法。你说这个多麽重要!完全在认知,认知是你要有所悟。除这个法门之外,那你告诉我还有什麽方法能够化解冲突?我们接受!

圣贤的教诲,我们现在必须要知道,现代的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不是像古时候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生活空间很小,范围不大。现在试问问,有几个人没有出国去观光旅游?这一放假了都到外国去观光旅游。有多少人做过多次的环球旅游?地球变成一个村了,多少人讲地球村。这个村中之事,你可不能不知道。为什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既然变成一个村,地球上每个国家地区的事情我们都要知道。现在我们在电视、在网路,确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一点小事都报导出来,几乎我们同时都知道。

由此可知,住在地球上的先人,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诲就不属于一个国家地区,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全人类的智慧财产,全人类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不要学习?不能说「这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你这个心量太小。心量太小,怎麽能解决问题?特别是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更要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雅量,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以真实、慈悲对待虚空法界,对待刹土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是好的、是善的。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善的?标准在哪裡?这标准就是道德。

「道德」两个字不好懂。如果你要懂得了,你的心量就拓开,你就契入。「道」这个字,古人讲得很多,不讲,好像听起来还很容易懂;这一说,愈说愈不懂,说到最后变成玄学,高深莫测。实在讲,道德两个字是非常浅显简易的,简单容易。所谓道就是自然的法则,像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运行,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这是道。道在我们人伦方面,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中国先人所讲的「五伦」,这个五伦是道,是自然的结合。遵守这种自然的运作、自然的法则,就叫做「德」。所以「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德,亲是亲爱,这是道德裡面的第一德,也是最根本的大德,亲爱,父子的亲爱。这个亲爱向外扩张,就是「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德!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德。

违背大自然法则,问题就出来。什麽问题?我们今天讲的天灾人祸。不是人为的,我们就天然灾害,实际上哪有天然灾害?天然灾害还是人为的,这佛法裡头讲得清楚。我们最常听的,火灾、水灾,洪水;火山的爆发、火烧森林,这是大的火灾;风灾,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颱风季节,风灾;地震,我们今天说之为天然灾害。可是佛法裡头不是这麽说法,佛法说这些灾害是果报,都有原因。水灾,贪欲是因,果报是水灾;瞋恚是因,果报是火灾;愚痴是因,果报是风灾;傲慢、不平等是因,果报是地震。所以佛法裡头没有说是没有原因的灾害,没有。

天灾人祸与人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这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地善良,所有灾害都没有,这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不是迷信,这裡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没有契入这个道理,听到这个话,「这话是神话,哪有这种事情?不符合科学」,一句话就把你否定,还加上一个「迷信」的帽子给你戴。什麽时候觉悟的人多,这就明白了。古时候真有觉悟的人,比现在多,现在的人愈来愈迷惑,迷到哪裡去?迷到科学裡面去。科学是不是真理?科学是不是万能?现在连科学家也不敢讲。但是古圣先贤不是不符合科学,实在说,他那是高级的科学。我们今天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不相信、不肯接受。这些事实,我们有没有多去想一想?所以这「所悟」非常重要。所悟是什麽?即多之一。这前面讲得很详细,多是法相,一是法性;多是所现所变,一是能现能变。能变能现的性识是一,所现所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多。多实在没有离开一,一没有离开多,一多不二,这个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觉悟,一下悟不过来,慢慢来!

古人教我们的方法好极了,这祕诀,「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最明显的例子,《坛经》裡面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就是三千遍。《法华经》的分量很长,在我们想像当中,大概他一天念一部,七卷《法华经》,每一卷分量都很长。三千遍需要多少时间?十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他讲三千遍是讲整数,这三千多遍,十年。十年这心用在一部经上,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十年功夫用在一部经上,他的心是定的。妄想分别执着少,这肯定的。所以遇到六祖,法达这十年读的《法华经》并没有开悟,得定,有定还没有悟。

见六祖,六祖给他一说,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这个经,六祖叫他: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可以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把《法华经》的大义给他一说,法达禅师就大彻大悟。他悟的是什麽?悟的就是这个,明心见性!那我们读《法华经》、听《法华经》,为什麽不悟?遍数不够。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换句话说,你是口诵《法华》心散乱,你怎麽会开悟?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只要念到一心不乱,开悟的机缘就到了。不定是一个什麽缘触动就豁然大悟。要到一心,一心是定。

「唯是一法」,悟!悟了之后才晓得整个宇宙是一体,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永远是定的。这个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无量的福报。为什麽不用这功夫?你看看前人法达用十年功夫,我们也发个狠心,他用十年,我们用二十年、用三十年,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能!可是你没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不具足这个条件。

究竟从哪一门入?门门都能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入。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你专注。我念《弟子规》能不能悟?能,它也是一个法门。门门平等,那就没有例外。你要是专注在《弟子规》上,你用个十年、二十年,《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会讲。为什麽?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就是要得定、要开慧。讲总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前面文殊菩萨问,「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为什麽说得这麽多?这答桉出来了,「即一之多是所说」。十法界森罗万象,多!这是一心一性所现所变,这是如来所说的。一不碍多,多也不碍一。所以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没有相违背。确确实实无障碍法,《华严》清凉给我们讲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道!

为什麽今天我们会有这麽多障碍?障碍都生自妄想。你这个念头起来,障碍就现前。所以所有一切障碍从妄想分别执着生,包括我们身体。身体的容貌,健康的状况,寿命的长短,这裡头都有障碍。尤其在生病,遇到苦难的时候,这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来的。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愈少,障碍就少;分别执着愈多,障碍就多。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自自然然会想到李老师所说的「信佛」,好难,不是容易事情。学佛多年,结果还是相信妄想分别执着,不相信佛的教诲。譬如说有病,我们要去求医,这是非常正常的,决定没错的。有病,可不可以不求医?可以。从念头上就能调整你身体状况,这太高明,所以诸佛菩萨没生病的。但是众生没有这种功夫,为什麽?妄想分别执着断不了。断不了,怎麽办?那就劝他找医生,你的分别执着没断,你没有能力自己调整。这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必然遭遇的。

可是真正相信佛的人,我们对于医生药物的依赖,必须逐渐逐渐的减少,逐渐逐渐的远离。对于佛在此地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这些道理是接受的愈来愈多。这是从我们心想调整了整个身体。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叫双管齐下。我用生病做比喻,你可以去找医生,但是依赖医生的少分,依靠自己心地来转境界要多分。这个道理被日本江本胜博士证明了,我看到他那个报告,我非常欢喜。为什麽?佛说的这个方法,居然有科学证明,这好事情!所以我到日本去访问过两次,我们变成了好朋友。
他给我讲,他肯定境随心转。所以他做试验,很着名、很显着的试验,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个小湾,这个湾裡面的水不乾淨,这个湾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气味很难闻,臭水沟一样的。他约了五、六十个同道,请了一位法师,大家到湖边上去发愿、去祈祷,念什麽?很简单,每个人都念「湖水乾淨了,湖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你乾淨了」,念了十几、二十分钟,这麽简单,就是我们的心念希望它乾淨了。

到了第三天,这个湖水果然乾淨了,风平浪静。湖边的山色倒映在裡面,像在镜子一样。他拿了这个照片给我看,三天前,他们祈祷的时候的照片,你看那个湖水;三天之后,你再去看那个湖水,有感应!这是说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物质,用今天的话来说,有机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变得非常美好;人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它就变得很丑陋。山河大地随着人心在变,所以人有贪心、有瞋恚、有愚痴,就变成什麽?就变成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这个zai 难统统都没有!

现在的科学家对这个说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胜做这种实验,他们觉得这是奇蹟,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于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学,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我们身上有毛病,我们也像江本胜那个念法,「病赶快好,病好了」,它就会好。你如果想,我这个病很严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们正确的观念,要常常想我们身体每个细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与其他的细胞、器官互助合作,这你身体就健康。这是从自己内心裡面,坚定的信心,一丝毫疑虑都没有,这个身体任何器官,无论在任何的时候自己统统可以用意念来调整。现在这种说法也愈来愈多了,甚至于我还听说,有医生医疗的时候用心理,这都渐渐与佛所讲的这些理论相接近。

在大乘教裡头,这些道理很多,我们要细心去读。读了之后,信、解、行、证就得手了。所以对于圣教不能怀疑。对圣教怀疑,那个「疑」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学佛同学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于普通的疑惑,是对圣人教诲的疑惑,叫根本烦恼,障道!他障碍你信心,障碍你正确的理解,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你说麻烦大不大?对于圣人教诲没有疑心,这种人叫善根,善根深厚,虽然不懂,他也不怀疑,他对圣人尊敬,他觉得圣人绝对不会骗我,不会骗人,圣人的话一定有道理,我慢慢来学习。一接触就不能够接受,甚至于还有批评,这就显示出善根浅薄,没有善根。

我们再看下面所问,「岂唯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悟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佛门裡术语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同我们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内裡面五脏六腑,这不就是多!它有没有相违背?没有。不但不相违背,「亦由得一,方能广现」,这个「一」是什麽?这所说的全是物质、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为有精神、有一心,这个五官、五脏六腑它就起作用,这个人就是活人。如果我们那个一要是离开了,离开这个人就变成躯壳,我们叫死尸。中国人叫这个一叫灵魂,佛法叫神识。

我们这个身有生灭,灵性不生灭,这是佛的经教裡头讲得非常透彻,灵性不生灭。所以确确实实有三世,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终,生命不是一世。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人就应当为来生后世着想。我们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胜,那你一定要记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在人间,来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国的宗教讲天堂,只讲一个,佛法裡面讲天堂不止一个,很多,也很複杂,层次很多,佛法讲二十八层天,你是到哪一层去?每一层天裡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到这个人道,我们人道就生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看到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这许多星球裡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们住在地球上这麽多人,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寒带跟热带不相同,大陆跟岛屿不相同。人间如是,天上也有这种情形。凡事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一定要懂,这绝对不是迷信。
所以这裡说是「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方能悟一」。从多裡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现能变的,我们今天在哲学的名词裡说「本体」。多是现象,从现象裡面认识到本体,从本体裡头明瞭现象,所以相辅相成,成就我们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间做学问,必须博学多闻,而后能悟入,悟入万法归一。这个境界就是此地所讲的「一法」,这个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们一般叫明心见性,见性了,见性就是在一切法裡头见到一。这个还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比喻,古大德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明白!

博学多闻,四弘誓愿裡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才能够悟入法性。可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一门深入」,老师教导我们不可以同时学两门,是不是跟此地所讲的相违背?这怎麽解释?给诸位说,确实不相违背。广学多闻它有次第,像现在我们学校教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现在学校教育只有灌输知识而疏忽了悟性,启发悟性这个教学的方式疏忽了,只着重在灌输知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也不是我说的,民国初年,梁启超、唐大圆他们说的。你看看唐大圆唯识注疏,他注了不少种。他谈到现在这个学校教学的方法破坏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坏,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这些人主张,还是中国从前古老的教学有道理。

中国从前私塾教学,学童入学(孩童),教他们就是一门深入,起步。年纪小小的,培养什麽?培养他的根本智。什麽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让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烦恼就生起来,他生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坏了!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后,他有定了,换句话说,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讲,他懂礼。这个十年学什麽?学《弟子规》,他懂礼!其他圣人这些经论,经论你只要去背诵,不要去研究,还是一门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方法妙绝了!

十年之后,你的戒、定有相当的基础,接着再到最后一个阶段:慧学。帮助你开智慧。老师给你讲解,你听了会开悟。为什麽会开悟?因为你得了一。现在人,古圣先贤这些经论讲给你听,你不会开悟,你有很多疑问,这都是必然的现象,为什麽?你没有定。我们再换句话说,说「定」这个佛学名词,大家还是难懂。你的心不清淨,定是什麽?定是清淨心。经通过十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训练,他心定,纯淨了,清淨心能开悟!他烦恼少,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着少,心地清淨,心地真诚。这就具足了悟性,老师给他讲解,研究讨论,他就悟入。在以前背过的这些经书,他都通达!一通一切通。所以说「一闻千悟」,道理在此地。

现在我们学习的方法、程序错了!中国古人的教学,我常常讲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不是真正好东西,怎麽能传五千年?现在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要了,要学新的一套。新的一套变成什麽?真的变成了无知,变成什麽都不是。对于传统这些教学的仪规方式画上多少问号,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广学多闻是在你悟了以后,大彻大悟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四弘誓愿是很好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叫你发愿;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根本智就是断烦恼;烦恼都断了,妄想分别执着不起,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不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有害,没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着断了,广学多闻契入法性,那就正确。通过广学多闻,后面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答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同学们请坐,请看经文,德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这首偈,这是第一首,讚歎文殊菩萨所问的利益。清凉大师在《疏》裡面为我们所说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就是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这一首「歎问利益」,这第一首。「上半歎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这些甚深的义理,我们在前面问答义趣裡头都说过。清凉大师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如果只说一个理论,理是深,但是不能讲甚深。现在都把这个看作为哲学,这个也确实不为过,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学。

方老师当年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给我讲这个单元,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引进佛门。我们不讲佛学,我们讲佛门。因为佛学,把它纯粹当作哲学来学习,得不到受用,要入门。要入门,那就不是佛学,而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这个我们同学必须要辨别清楚,学佛才得受用,搞佛学不得受用,那是搞学问。换句话说,这裡头差别在哪裡?学佛一定要按照程序,发心、断烦恼、求智慧,然后契入境界。做学问,他不断烦恼,依旧用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来学习,这就变成世间学问,普通的一种学问。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偈颂裡面前面两句,『佛子所问义』,这个地方称的「佛子」,是德首菩萨所称的。德首菩萨称佛子,就是称文殊师利菩萨。菩萨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继承如来的教法。你所问的意义,『甚深难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瞭。明瞭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说清楚,那就更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如果说一个道理,我们讲宇宙之间的真理,一个道理,很深!虽深,还不能讲甚深。怎麽讲甚深?今天讲「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过去未来,一切种种是一,这个道理就太深,这甚深。

下面一句就显得那更难明瞭,「即一之多」,一为什麽现这麽多的现象?法性是一,为什麽现这麽多的现象?这个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难!所以大师讲「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实真相,为什麽会产生这个现象?确实是甚深,真的是难了。这甚深之法能不能说?给诸位说,不能说。不能说而说,这是不得已。谁能听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听得懂。

所以《华严经》佛不是在人间讲的,为什麽?人间听不懂,他在定中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裡头第一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经裡头有说「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经中讲「三七日中」。究竟是二七、三七,我们不必去执着;总而言之,他是定中讲的。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讲的。那就是什麽人能够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去听法,这个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对象,这听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从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能力,难了他能了,十信菩萨都没有资格。

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华严经》上也讲到人天大众。这个经上现在所讲的,这是四信位的菩萨,十信,四信位的菩萨。为什麽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从幼稚园教起?这个法门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须把这些初学的课程,也要好好温习一遍,然后才能跟DA法接上。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龙树菩萨他也是在定中参访大龙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裡面见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把这个经带到人间,这就传开来。于是人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原来是在那裡开华严法会,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后,知道这样的法,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接受。为了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机,佛讲什麽?佛讲小乘,讲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学,阿含裡面讲什麽?给诸位说,讲十善业道,讲三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经》裡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世尊说「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学生。佛的好学生,依教奉行。

我们淨宗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遵守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淨业三福」。我们始终这几十年没有离开「淨业三福」,它是我们的纲领,是我们的方向。「淨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说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这个基础,然后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开始,从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础修学。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跟现在巴利文的经典比较,他们比我们汉文经典只多五十部,经典总共将近差不多三千部。你看三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见得我们翻得相当完整,《大藏经》裡面的《四阿含》。很可惜这经典翻出来之后,只是在隋唐盛行了一阵子,时间不长,唐朝中叶就衰了。这十个宗派裡头,俱舍宗、成实宗这两宗是小乘,唐中叶以后没有了,这什麽原故?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中国人学佛,他没有从小乘,他直接就学大乘。那不是违背了佛的教义吗?没有违背。中国人是用儒、道做基础代替小乘,这就对了!儒、道裡面所说的跟小乘教相彷彿,但是在心量、知见上比小乘还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于是中国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学小乘教。没有不读儒书的,没有不看道经的,所以他能够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够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但是现在我们佛门衰了,不学小乘也不学儒、也不学道,直接来搞大乘,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样怎麽样?这样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你看,这个人这麽用功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佛法有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出在他学习的程序、方法错误,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佛法本身有问题,在历代这麽多年为什麽成就这麽多的圣人、祖师大德?是学习的方法错误。即使是近代的,我们知道这些高僧,禅宗像虚云老和尚;教下像谛闲法师,谛闲法师的学生,宝静法师;另外像民国初年兴慈法师、圆瑛法师。哪一个没有念过儒书?儒、释、道都通,他才能成为一代祖师。可是现代出家人没有儒的基础。没有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大乘怎麽能契入?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视,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们今天从哪裡学起?还是要用儒做基础。用儒做基础,我总觉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学佛是从小乘学起的,从儒、从小乘。李老师在台中教导我们,教我们从《论语》,四书裡面,我们读了三部,《大学》、《中庸》、《论语》;我们读了三百篇《古文观止》;小乘经裡面,他老人家给我们选了有十几部。小乘经分量都不多,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些小乘经,我们从这打基础。

在行门方面,老师没有讲,但是叫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学《五种遗规》,前清陈弘谋所编辑的。我们现在把《五种遗规》重新做版来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没有版权了。过去我们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四库荟要》裡面的本子,字比较小,现在我们印字比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们把它分为五册,《五种遗规》五种,每一种一册。从前中华书局印的,它是上下两册。从这裡面,我们就学到做人的方法。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的纲领,《五种遗规》裡头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我读这篇东西,对朱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是儒学的承传的纲要。从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我们相信那绝对不是尧舜那个时候他们自己编写出来,他们也是承传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这个根太好。
所以有这麽好的根机,这佛法一入中国来就跟这个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国才能够真正茁壮,开花结果。不但不输世尊当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印度。佛法之衰弱,也不过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样子,衰了!衰了是我们疏忽了基础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们看到非常寒心。

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从哪裡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如果我们不学《弟子规》、不学《十善业道》,那你根就没有,你基础就没有,你学什麽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认的。为什麽我们这麽重视?为什麽我不劝诸位来学《华严》?你看《华严》字字句句无量义,听的时候很好听,做不到!为什麽做不到?你没有基础。你如果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听《华严经》有受用。那个受用最低限度,像《论语》裡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常生欢喜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听了这个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没有根。所以这个根比什麽都重要,决定不容怀疑,决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怀疑、疏忽,我们这一生就没救。这个道理与事实希望我们同学们要特别留意。
《疏》文裡头说「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这个「乐」就是爱好,你才喜欢,你才会爱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这个「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听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乐佛功德』,「乐」是爱好,这个字念去声,好乐,喜欢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麽?功夫是离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尽。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开发我们的性德,恢复我们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觉悟,觉悟的功德。

这是第一首,德首菩萨的偈颂答覆文殊师利,答覆菩萨。「后九喻答」,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十首都是用比喻来答覆。「皆三句喻况」,这个偈颂一首偈是四句,前面三句是比喻,末后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裡面。这后面九首都是这样的,「皆上二句,即体之用」,体是性体,用是现象,就是种种,用是多,体是一。「二三两句,即用之寂」,二三两句就是后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换句话说,即多之一。前面两句即体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这裡面才能够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麽问题都解决了。才晓得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如来;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现识变,为什麽会这样变?这道理就太深了。

后面当然有说「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别说裡面一共有九句,这个文殊菩萨问的。他问的是「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这个比喻一首一首来答。第一首我们刚才读过了,这一看就晓得答第一句,别说的裡头第一句,「云何乃说无量诸法」。偈颂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这是用大地来做比喻,我们现在这个地球,这一个地球。

【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

地没有分别。

【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说得很好,「刹依住胜劣,地无异故」,地没有两样。这一首我们一看就知道,答别的第二句「现无量刹」。我们也从比喻上来说,用我们现前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一个。
『众生各别住』,清凉大师这注解裡面给我们讲的,地是一个。那居住的,居住就是房屋,这就是刹,居住的房屋就太多了,这是答什麽?无量刹,现无量刹。佛刹,我们现在一般称道场,确实不要说别的地方,在过去讲中国这个地区,因为佛教的承传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各个地方所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不计其数。我上一次到浙江,杭州佛协的俞会长就给我说,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庵堂就有三千多个。有许多没落了,现在恢复的也不在少数。重点的道场,他希望我都能送一套《大藏经》。他心目当中重点的道场,应该也有几十个,好事情!

这麽多道场,如果我们再把这范围扩大,除佛教之外,还有其他宗教。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是听别人讲,大概总有两千多,很多小的宗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今天知道的是,在世界上拥有信徒众多的,影响力很大的,大宗教。在中国承认五个宗教,我们香港承认六个宗教,香港把儒也算作宗教,香港有儒教,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澳洲昆士兰有十二个宗教,都是比较规模大的。宗教最多、最複杂的是美国,美国真的是宗教自由,至少有几百个。每个宗教它都有道场,这道场等于我们经上讲的佛刹,都建立在这个地球上。「众生各别住」。

『地无异一念』,土地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平等的。『诸佛法如是』,诸佛法就像地性一一样,你看一,众生各别住,多。一多,地都没有分别。一裡头有多,一个大地裡面许许多多的佛刹林立,道场林立。注意后头这一句「诸佛法如是」,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裡面告诉我们一桩事情,这现象虽然多,心是一个,真心!真心是一个,妄心无量无边。因为种种法从心想生,心想无量无边。那个心不想?不想,法就是一,一真法界。不想,是不是这个法都没有?不是,法有。为什麽还这麽多?不碍,《华严经》上这个境界你就契入,一不碍多,多不碍一,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事实真相。

众生裡面有迷有悟,迷的是凡夫,悟的是菩萨。诸佛如来在这裡头普度众生,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妙!愈说愈深,愈说愈不好懂。他为什麽要现身说法?没有理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我们今天讲无条件,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有条件,你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就有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

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跟这个大地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但是他在随顺的时候,他会随缘,我们有妄想,他也表现好像有妄想;我们有分别、有执着,好像他也表现着有分别、有执着。这是什麽?和光同尘。如果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他示现的在我们面前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我们跟他就谈不上来,这跟我不一样。他示现的跟我一样,那很谈得来。这是什麽?教化众生的手段、方法,这就是所谓是「法门」。

法门无量无边,目的是一个,什麽目的?帮助众生觉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唯一的目标,来引导你,来诱导你,帮你觉悟!悟的是什麽?你所悟的决定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是这个经本,这个经本是个说明书,真正大方广佛华严是什麽?是宇宙,是人生,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诸位想一想,哪一个人离开大方广佛华严?没离开。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一真法界,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把一真、把极乐变成了六道三途。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在世间,我们凡夫常讲苦口婆心,总是以我们的分别去测度佛菩萨,我们不知道佛菩萨境界,佛没有分别,佛没有苦;有苦有乐是六道凡夫,声闻、缘觉已经没有。所以这五种受,身苦乐,心忧喜,当你没有忧喜、没有苦乐的时候,叫捨,那是暂时的,捨受很短暂。所以受不超过这五大类:苦、乐、忧、喜、捨。这五类不是正常的。佛经上常讲「正受」,那个正受是正常的,正受是远离苦乐忧喜捨,那叫正受。所以正受也翻作禅定,在梵语裡面称为三昧,三昧翻作正受、翻作禅定。也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正受。正受是一,就像此地讲的「地性一」、「地无一异念」,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多的念头。我们今天讲即一之多,即多之一,实在讲在自性裡头,这个念头没有,讲一讲多是我们凡夫。
一从多,从哪裡来?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生出来的。妄想分别执着本身就是虚妄的,就是了不可得,它生出来的东西还真有吗?所以佛法叫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妙有。你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道理想通了,整个宇宙同一个道理。这桩事情在我们讲座裡头已经讲过多次,就像《般若经》上总结的说法,这个总结是我学《般若经》的心得报告。世尊说了二十二年般若,总结是什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此地讲「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这两句话你就能体验,你就能懂得这裡头意思。你不入这个境界,这两句话就是前面所讲的「甚深难可了」,很不容易明瞭。

所以这两句后面讲「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这是别答裡头第一首,就是答覆前面所说的现无量刹。佛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这个无量诸法就是诸佛法如是。九句,九首偈每偈后面最后的一句都是「诸佛法如是」,这个诸佛法如是就紧扣文殊所问的「说无量诸法」,就扣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31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4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4b.wmv




说法甚深  (第四集)  

2005/5/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德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燄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以「火」来做比喻。「火一烧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菩萨用这个比喻来答覆教化无量众生。佛法裡面常常用『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烧烦恼薪,把烦恼习气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会烧尽。所以「火」象徵着光明,象徵着智慧。

『火性』是『一』。在大火燃烧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火烧山,在南洋就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农民种植,他要去除草很辛苦,反正土地多,森林也多,放一把火把整个山都烧掉了。这座山上不但树木花草,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不能逃过这一劫。这个地方的比喻是说火是一,它所烧的就太多太多!比喻菩萨在前面所问的:佛所悟的是一法,云何能化无量众生。这个比喻我们如果细心去思惟能通其义,确实能叫我们明白为什麽能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像第一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大火燃烧的时候你就看到了,火是一,烧无量无边不同的树木花草,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这裡面含着有很深的启示,那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唯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能解答一切问题,能化解一切问题。

现在这个世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一切大众所忧虑的就是冲突,冲突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每个处所,正所谓是一切处、一切时没有中断过!从最小的范围你去观察,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邻里乡党冲突;这延伸到社会,种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以及政府都在谋求怎样化解冲突,冲突太多!很认真的在寻求、找化解冲突的方法。多少人力,多少财力、物力,至少几十年了,都还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有很多人怀疑,甚至于中学生都怀疑。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批中学生到我们学院来访问,我接见他们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冲突是不是真的能化解?这世界还会有和平吗?十几岁的小朋友对这个事情也忧心忡忡。我们读这首偈应当有所觉悟,智慧能化解,必须要社会上先是少数人智慧开了,然后多数人智慧开了。怎样教他开智慧?首先你要肯定,你才会生信心。肯定什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中国儒家讲的人性本善,你要肯定这个大前提,然后你才会有信心。孔夫子的教学、释迦牟尼佛教学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就是他有这个信心,他知道人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裡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没有冲突!

换句话说,本性没有冲突。冲突从哪裡生的?习性。《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习性,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常说染上不良的习惯,这个不善的习惯是后天染污,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世出世间圣人设教(就是设立教学)目的何在?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不受染污,扩充你的性能,提升你自己生活品质,这就是读书乐!世间什麽最快乐?读书最快乐,读佛书尤其快乐。我们契入大乘经教,这是人生真的是最高的享受。我们同学们在此地,每天在这裡学习《华严》,说听都是一种享受!不是享受,我们就不会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在世法裡面讲,无利可图,绝对不是物质上的利益(利润),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确实帮助我们化解烦恼,化解本性跟习性的冲突、矛盾、对立,从自己本身化解,这裡面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唯有智慧能够化解。

清凉这个地方讲「物从火化,不择薪故」,无须要选择,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需要选择对象,上中下三根佛都能够教化;上根的人帮助他转凡成圣,中根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下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转恶为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道理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好学的愿生起来,学习的信心建立了。有很多人天分比较差一点,对自己没信心,还有一些人年岁大了,觉得学这是年轻的事情,年轻失学,年岁大了就不行。这都是失去信心,不懂、不明白真正的事实真相。学习不分年龄、不分智愚、不分贵贱,只要你好学,没有不成就的。所以世间法裡头,谚语裡头常讲「懒死了」,真的,懒的后面就是死,死亡,一事无成,懒惰懈怠;没有听到说勤奋死了,没有。勤劳、勇勐精进,那真的是乐在其中!

我们今天所看的世间人认为这些严重问题,在佛法裡是小问题。佛法裡面说什麽问题是大问题?生死是大问题。我们世间人叫生死,儒跟佛都不是讲生死,是讲「死生」。生死是一个段落就没有了,断灭了,从生到死就没有了;儒跟佛都不是这样说法,儒跟佛讲死生,这个身体死了,另外一个身体又生了。如果说生跟死,生了死掉,那就没问题,死生就有问题。说死生,这裡头意思就是含着轮迴,三世,这一世死了,来世生了,来世死了,后世又生了。

说死生这个意思,永远没有间断的,一世接着一世,这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不需要很深的功夫,小小的定功你就能证明。所以儒家有得定的,道家,道教裡头得定的人就更多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知道,修什麽?都是修禅定,戒定慧三学,定就是禅定。佛法的定达到究竟圆满,比古印度的宗教、比中国的道教要深得多,为什麽?道家跟古印度宗教,佛在经上讲他们的修定,这定功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他就不再往上去了。他认为到那个境界,这是佛家讲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到那个地方他认为那已经是达到究竟圆满了。佛知道那不是究竟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再向上突破,那就超越六道轮迴了。六道轮迴之外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层比一层定功要深。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还是不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往上突破就是一真法界。这些理跟事只有佛家的功夫能达到。

我不学佛,我是用其他方法来修定能不能达到?能。佛法绝对不讲专利,佛法说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达到那个境界,那就是菩萨、那就是佛,境界完全相同。其实那个境界裡头,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那个境界裡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只要到一真法界,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没有分别心了。在四圣法界裡面,妄想没断,还有很轻的分别,执着决定没有了。但是分别决定是断,妄想(起心动念)伏住了,这样才能够突破十法界。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定是体,慧是用。它两个可以互为体用,智是体,定是用;定是体,智是用。我们讲智、讲慧,这首偈子裡头用火做比喻,它性是一,所以能化无量众,能教化无量众。如果我们懂得这一层深的意思,儒跟佛学习最高的目标是开智慧,佛法讲开悟,儒家也讲开悟。

我在抗战时期念初中,在贵州铜仁,我就听到我们的老师,他们在休息室裡面聊天,我们从门外走过,这是偶然有那麽一次听到裡面老师在讲话,老师们在那裡讨论学生:某个学生有悟性。我听到之后印象很深,几十年都不忘记。那个时候老师教学着重悟性,某个学生的悟性很高,某个学生的悟性比较差。所以那个时候的教学跟现在教学真的不一样,我们念书考试的时候,考试老师出题目最多大概都是五个题目、六个题目。五个题目是全做,一个题目二十分;六个题目是随便你选择五个题目,那真的是考悟性;最少的,两个题目。让你自由发挥,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你能把你悟处写出来,老师从这裡来评分。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好像画加减选择,那没有悟性,那个变成机械了。

不但一般科目,连数学有时候老师都出问答题。确实那个时候的老师比现在老师高明。我们这样年代的人还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大概现在学校裡头已经没有了,没有这种教学,没有这种考试方法了,所以儒跟佛都着重悟性。教学,做老师不容易,老师怎样帮助学生?悟性是你本性裡面本来具足的,你现在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如何把它再引导出来,这个方法在佛法裡称之为善巧方便。诱导学生,这叫教化,你教,他就产生变化。教学,学是模彷,老师是个榜样,向老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启发你的悟性,这个重要!

所以佛法的教学「戒定慧」,经典虽然多,经典是科目。大乘教裡面,佛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我们要知道,不限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当然八万四千法门是诸法,除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包括在裡面,这个道理就深了,所以这是说法甚深。你真了解这个甚深,那我们问:ji 督教《新旧约》,我们依照那个修行能不能成佛?给诸位说,能。我们现在学校裡头用的那些教科书,要以从前讲,譬如说我们念的古文、念的四书、念的诸子百家,能不能成菩萨、能不能成佛?告诉你,能。现在教科书,我不知道编的是些什麽东西,你问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萨?我也告诉你,能。你愈听就愈觉得奇怪了,怎麽说能?这裡头有个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

你要懂得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所说的,你学习一定要遵守「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会开智慧。所以不管什麽东西,他都是要定。这四弘誓愿裡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全都包括在裡头了,所以说:佛氏门中,不捨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教裡讲的一点也不错。

一切法裡头,你只要懂得运用这个原则,「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言说相当然同时就离文字相,也就说明文字要不要?要,言说也要,可不能执着。不但不能执着,不能分别。「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佛家有很多名词术语,世法裡头名词术语更多,不能执着,不能分别。最后一个「离心缘相」,心缘是什麽?你听了、你看了、你接触到了,你会想,这就错了,一想就坏了。离心缘相是我们心裡头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它是修定。无论用什麽方法,它统统都是在修定,所以它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法,譬如吃饭,吃饭也是一法,吃饭的时候,你懂不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是懂得用这个方法,吃饭是修戒定慧,喝茶也是修戒定慧,这都在八万四千法门裡头!契入之后确实如此,一点都不错。

什麽叫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戒定慧三学,一而三,三而一,戒裡头有定有慧,定裡头有戒有慧,慧裡头有定有戒,是一而三,三而一,绝对不是真的有三个。真的有三个,那文殊菩萨在此地所问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那戒定慧不就三法了,那怎麽是一法?真的是一法,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华严》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智慧才开。所以无论你遇到什麽问题,你怎麽会不能解答?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没开。智慧开是一切诸法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所变的,这叫诸法实相。

你要悟入法性,禅宗叫明心见性,你就一切通达。人家问你的时候,你样样通达;不问你的时候,一念不生。没有人问你的时候,空灵;问你的时候,解答无量无边,说无量法!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世间一切法裡头,哪一法裡头不是无量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持戒修定的重要,为什麽?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现前。为什麽?自性本具智慧本来现前,现在为什麽不能现前?你的心乱了,你的心染污,你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违背了,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佩服佛菩萨这些圣贤他们教学的方法高明,能把我们迷失的找回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教化的功德,所以求智慧是比什麽都重要。再看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你看最后这一句统统相同,十首偈末后这一句完全相同,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没有两样。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告诉我们,海是一,「波异」,那个波浪不一样,但是海水是一。「答说无量法」,后面大师说得好,「义海波涛,无穷尽故」。这个「义海」我们今天用这两个字来比喻佛的教义。

佛一生所说的,教化众生的,不要说多,就说世尊当年住世,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的记载,像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纪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正好今年是三个三,三0三三;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这裡头差距很大。佛的纪年到底哪一种确实,谁也不敢断定。在中国,佛灭度的纪年至少有六、七种的讲法,都有根据。中国古来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灭度三千零三十三年这个说法最多,我们看到许多古大德讲佛纪都用这个。这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他老人家示现是三十岁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了以后,这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七十九岁圆寂,说法四十九年。

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当时并没有记载,跟孔子完全相同。经典从哪裡来的?经典是佛灭度以后,弟子们纪录下来的。儒家东西传下来是这麽传的,佛法也是这样传的。但是佛法的集结经藏是有计画的,也有规模,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结。第一次的集结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个月,这个时间很近。学生们觉得佛所讲的教训非常重要,如果不纪录下来,以后会失传。当时是迦叶跟阿难两位大德,他们两个作上首,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的集结。所集结的就是现在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经,《阿含藏》,「阿含」是梵语,意思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以后三次时间是愈来愈远,但是集结的量也愈来愈多。所以有很多人怀疑这裡头有没有错误。我们学教也学了半个世纪,这个时间不算短;我学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我们从佛经裡面所讲的理论,从理论依据裡头来说,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集结经藏的人都是古佛再来,应化而来的,不是凡人。连在中国当年翻经的这些法师(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参加翻译经典这裡面有出家的法师、有在家居士,还有些宰官,身分并不一样,裡面很多都是证果的人。李老师给我讲,一般都是三果以上!所以才翻得这麽好,不是凡夫。

可是我们这些话对现在人讲,现在人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说你这是神话,你这是宗教,神话。宗教也就等于神话,跟神话画了等号,荒诞之词,不足以为信。所以现在人学佛成就比古人难得太多,为什麽?这一关你必须要突破,你的信心才能建立。「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看《华严》清凉大师判大经四分:信、解、行、证。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问号,那后面就非常困难。把《华严经》当文学作品来看,当小说来看,中国着名的小说《西游记》,你就把《华严经》当作《西游记》来看,这裡头真实利益你什麽都得不到,信心太难太难了!

我们已经受了三皈五戒,甚至于已经出家,乃至于出家都登坛说法,当了DA法师,你要问他信不信?还有问题,为什麽?信是都做到了,还没有做到,纵然信,你信几成?有问题。现在讲这个信,谁能做到?《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做到了没有?如果你做到了,你入了境界,身心清淨,六根在六尘境界裡头一念不生。那是什麽?那是你真做到了,你真信。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不信!这是我们拿「般若」做标准来说的,这个标准太高了,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

标准降下一点行不行?法身菩萨好比我们现在学校裡头,这是大学标准,大学标准太高了!中学?小学?我们降到小学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你行不行?小学一年级的标准,十善业做到了,佛法从这开始,从这个地方起步。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不杀生,不杀生裡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如果你要叫一个众生生烦恼了,你这一条善法就不清淨。不偷盗,还要有一点念头佔别人便宜,佔别人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你这一条善法也不清淨。不容易!这是最低的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

所以诸位想想,佛法的教学不是我们一般人想像的。你真正建立信心,认真学习,必定得好处,这个利益是立刻就得到,当下就得到,你要真学。真正发心,真正嚮往,这就是佛门讲的善根;认真努力学习把它落实,这个人有福,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都是性德,我们都迷失掉,怎麽样恢复?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我们下个钟点继续再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德首菩萨偈颂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我们接着来学习这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实在说,不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实际上世出世间哪一法不含无量义?为什麽这法的含义无量,我们称它作「义海」?总的来说就是法性,因为一切法是法相。这法相从哪来的?法相之体就是法性,法性是无量的、无尽的、无穷的、无数的,它所变现出来的相,德性跟体性决定没有两样,所以法相也是含无量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没有内外、没有大小、没有先后。一一法,哪一法不是包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就是真心,心性包虚空法界。心性所变现的法相,大则是世界,小则是微尘。在心性裡面没有大小,所以微尘也是包虚空遍法界,这是为什麽它是含无量义,这把理说出来了。你们要懂得,你仔细慢慢去看,愈看意思愈多,愈看愈丰富。像大海的波涛、波澜,美不胜收,永远看不厌!而且没有一个波涛是相同的,我们讲千变万化。

我们学了大乘教才晓得,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完全相同,只有相似,没有相同。这个道理前面也讲了不少。在这裡要学习的,比喻当中,海水是一,波涛不一。一个海水为什麽会变成波涛?现在物理学家有他的说法,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一样,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不一样,这裡头有同有异。为什麽有同异?从识变就有相同的部分,从心现就有相异的部分。识变,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心现就不容易理解,那个道理太深了!这一段经文裡面讲「甚深」,说法甚深,其实「菩萨问明品」裡面十种甚深,哪个法不甚深!我们从这个地方要明瞭,明瞭你就不会怀疑,信心才生得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

这一大段经文,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学习终极的目标就是生起信心。那我们在学习这一大段的经文,是不是能够把信心生起来?虽然这是入了「解分」,可是依然在讲信心,显示出信心的生起、信心的建立多麽困难。我们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清凉给我们注解的,「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重,动有异故」。这个比喻也非常好,「震」是佛法裡常讲的六种震动。震动是形容词,如果你能够有感受,那就不只是形容了,确实是个动词,看你有没有感受。我们一般讲契入境界,你就有感受,无动于衷,那就是形容词。这六种震动我们不必一条一条的说,总而言之,多方面的感受。

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门裡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像我们展开经卷,经卷是一,《华严经》经卷是一,我们十个人在学习,十个人感受不一样,确实有浅深广狭程度上的不齐,什麽原因?因为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也就是一般所讲的我们十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利,有人根钝。利也有等级,钝还是有等级,所以修学考试那个分数就有高下,不会完全相同,道理就在此地。

比喻裡面都很好懂,风是一,吹了就不一样。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颱风季节,所以讲到风吹,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早年我住在美国,美国常常有龙捲风,那个非常可怕,凡是龙捲风所经过的地方,破坏力太强,人畜有伤亡,房屋设施的破坏无法计算。佛说法常讲有六种震动,会不会给我们这个世间像真的地震、飓风,那不是给众生带来苦难zai 难了?不是的,佛是用这个做比喻,这我们要晓得,不是真的地震、飓风,不是的。

佛说法震无量界,我们把范围缩小来讲,这个「界」是什麽意思?界是差别。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界别,现代人言语有了变化,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社会上很流行的「你在哪一界服务」,政界、商界、教育界,都用这个「界」字,好像现在我没有听到这个字,很久很久没听到了。「无量界」用现在的话就是各行各业,再要是把范围延伸一点,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就全包了,这是把人类的社会统统都包括了。】

佛说法震动各界,震动无量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受了震动。震动是什麽意思?觉悟了。好像以前昏迷睡大觉,昏迷,佛这一说法一下把你叫醒了。你们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有人大叫把我们叫醒,惊醒,这是震动的意思。确确实实这一切众生多生多劫沦落在六道轮迴,就像做大梦一样。永嘉大师把作梦就比喻的六道,「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惊觉就是震动的意思,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

唯有佛说法真的把我们唤醒了,可是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人家把我们喊醒了,甚至于推了我们,我们哼一声,知道了,可是不到一分钟又睡着了,这种情形我想我们自己可能有。我们观察,在学校裡同学们在一起住一个宿舍。我们那时候宿舍都是大宿舍,抗战期间,我们一个宿舍都是住五、六十个人。抗战之后,我回到南京念书,宿舍比较像样一点,学校有正规的宿舍,一个宿舍也住十几个人,上下两层床铺。我们看到同学睡觉的那些样子,看得很多!

这就说明虽然佛说法六种震动,真正警觉惊醒过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觉悟了,不久他又堕落了。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看得很多,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为什麽会堕落?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修十善业,教我们受持三皈五戒,我们都觉得这个好,我要学,去受了,受了又做不到。原因?习气太重!内裡头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名闻利养的诱huo,多少人讲禁不起诱huo,一接受诱huo马上就堕落,难在这个地方。那要怎样才能成就?古大德教给我们「长时薰修」,这个方法好。那就是佛法的薰修决定不能中断,不能够接受社会的诱huo。社会的诱huo是不善的薰修,佛法是至善的薰修。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常常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只要三天不接触,毛病就出来了,你就伏不住你的烦恼习气,天天要干!

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无论是从面上来说,面太广,诱huo的力量太大,比从前不晓得大多少倍!最普遍的电视、电影、歌舞,你接触能不动心吗?办不到。办不到怎麽办?不接触,这些场地决定不进去,不参与,这叫明哲保身,你才能保得住。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学佛五十四年了,大概总有四十年,我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报纸、杂志,这些电影、戏剧我都不接触了,才能保持清淨心。如果学佛还是常常接触这个,非常困难,这个自己一定要能够克制自己。

有很多同修说:法师,好像你很多东西都懂得?是的。你不接触这新闻,你怎麽懂得?有人提供资料,有同学们看到这个社会重要的新闻,他把它节录下来送给我,所以我也有我资讯的来源。这些资讯是决定不妨碍清淨心,了解现在社会发生的是什麽事情,zai 难的事情、因果的事情、报应的事情,会有人提供给我。甚至于现在网路资讯非常发达,在网路裡面节录下来的比较多,这是我们不能不防范。

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诸位要晓得什麽叫成就?成就清淨心!菩提心,我讲了五条: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这五条你只要抓住一条做功夫,这一条成就了,其他四条都具足了。这个五条,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清淨心裡头,哪有不真诚?不真诚、虚伪,这个人心还能清淨吗?你心裡头还有高下,你心不会清淨;你心裡头有傲慢,你心不清淨,所以我专修清淨心。这个淨土法门修行就是修清淨心,一心不乱。我们淨土宗称为淨宗,淨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淨心。所以古大德说:心淨则佛土淨。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答一切问题。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我没有学过,可是你问我,我还都能答得上,我答的听的人还觉得很满意,清淨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更好,「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凡是会干扰清淨心的,障碍清淨心的,我们懂得远离,敬而远之。有人说「染淨一如」,没错,那是法身菩萨,阿罗汉也行,但是阿罗汉还有预防,到证得法身,那自在了,那真的是染淨一如了!入华严境界了!我们自己晓得自己的程度,我们的程度不够,不够,那我就有防范。同时这裡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义,我们要给学佛的人做好样子。所以菩萨,纵然法身菩萨到世间来应化,他真的是染淨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他还是要严持戒律,不犯威仪,为什麽?做给初学的人看。如果初学的人看,看到你这个学佛的人,甚至于是出家法师,你每天还看杂志、还看电视。初学的人:你可以看,那我当然更可以看了。你不受染污,但是初学的人肯定受染污。为了怜悯一切众生,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大慈悲心。

真正到这个境界,什麽不接触,什麽都明瞭,入了无障碍法界。接触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样,法身菩萨无论接触什麽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的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身在十法界裡面,他的受(我们讲受想行识)是一真法界。感受是一真法界,丝毫影响都没有,那是已经成功的人,那不是凡夫。

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看人家讚歎,欢喜;人家毁谤还会生气,不行,这凡夫,这没有功夫。没有功夫,那你就要懂得,你到临命终时脱离不了六道轮迴,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说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纵然有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还是去不了。菩提心是什麽心?清淨心,你心不清淨。如果心地真正清淨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然往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心淨则佛土淨。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清淨心。

修行的方法,淨宗的方法真是妙绝了,怎麽修?心才动,这个地方讲动,不管怎麽动法,动善念也好、动恶念也好,不管动什麽念头,都不行。反正你动了,怎麽叫它不动?阿弥陀佛。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念头归到这一念,这是我们淨宗修行的方法,以这一念止一切妄念!除这一念之外,最好不要有第二个念头,二六时中从早到晚心裡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麽都没有,你说这能行吗?这能过日子吗?能够跟现在人生活在一起吗?给诸位说,能!不但是能,给现代人做最好的榜样。

果然到一心,这个一心裡头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我讲的这是功夫成片,是最初级的一心,这个一心就生智慧,这个一心智慧就能够应付现在这个複杂的社会。可以跟现代人共同生活,会生活得很愉快。功夫成片尚且如是,那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萨,事一心是十法界裡面的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了。功夫成片没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低的成就要达到功夫成片。就是认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念念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不要把这个念头忘掉了。如果忘掉,想起来赶快提起!

初学佛的时候总是失念多(失念就是忘掉),心裡面想别的东西,古德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这一句佛号就是觉。失念决定有,你要是没有的话,那你已经到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失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会失掉。还有胡思乱想,还有一些妄念,阿弥陀佛常常忘掉,只有早晚课诵的时候会想起来念几声;除这个之外,心裡头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这不行,这样不能往生。希望同学们要留意,尤其是发愿这一生当中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那你就不能不知道。

这首偈所说的感动。说到受到佛法的感动,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他讲了不少堂,我也亲自听了几堂。好像每一堂都有听众听了之后在擦眼泪,感动;甚至于下课的时候到老师面前来忏悔,还有跪到地下的。没有学《弟子规》,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学了之后,知道自己过失了,这都是震动。大乘教义甚深甚广,我们凡夫接触的是无动于心,哪些人会受感动?菩萨,特别是初学的菩萨,小菩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听了之后,就像现在一般人听《弟子规》一样,会流泪、会忏悔。那我们的学习决定不能中断,你看虽然受了感动,很深的感动,能持久多长?有人三五天、有人七八天,以后又恢复原状了。难,太难太难了!真的要想成就,这种薰习可不能中断,这种感动要保持、要提升,你才能够有成就。

经不能不读,不能不认真的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学了之后要把经义(这裡面的义理)变成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裡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不亦说乎」,那个乐在其中,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古人讲读书乐,方东美先生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享受到?读书乐,这种快乐你有没有得到?得到了。实在说,这是接受圣贤教诲最浅的利益,你只要入门,你就得到这个利益。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你才真正体会到世味不如法味浓。像我们吃东西一样,这个东西好吃,没有人能够相比,你真尝到味道了!

世间种种乐比不上法乐。如果法裡头没有这种乐趣,谁肯来学?这个乐是称性的,决定不生副作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后头有副作用,副作用是后患无穷,你知道吗?贪图五欲之乐,现世的果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将来的果报,死堕三途。这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的果报,它有后遗症。法乐没有后遗症,佛菩萨的乐、孔孟之乐、颜回之乐,没有后遗症。你要学这个,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我们再看下面第六首: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为我们解释的「云雷普雨,答无量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答无量音。「圆音普震,法雨无差故」。圆是圆满,佛的音声圆满。所谓圆满就是不需要通过翻译,没有言语上的障碍。如果佛在此地为我们讲经说法,香港人在那裡听,佛讲的是香港话;福建人在这裡听,佛讲的是福建话;英国人在听,佛讲英国话,都听得懂,都没有疑惑,不需要通过翻译,这叫圆音。这很奇怪,可不可能?科学家告诉我们可能,理论上讲是可能的,方法上、技术上现在还做不到。但是他们在研究、在开发,希望有一天开发成功,这就是自动的翻译。无论哪个人上讲台说法,你戴上耳机就听到是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不思议的境界。

众生无始劫以来业习烦恼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有无量的差别。佛要度一切众生,要具足圆满的德能,这个圆满德能称性,只要与性德相应,这个事情就解决了。所以像如来这种圆音(圆满音),什麽人有?法身菩萨就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些障碍就破除了,现身说法无不自在。更奇妙的是什麽?佛坐在讲台上,中国人看到佛是中国人的面孔,很亲切,佛是中国人;印度人坐在这裡听,看到佛是印度人;英国人坐在那裡,佛是英国人,跟他的面孔相同。

你看不但音声相同,色相也相同,那种亲切的摄受力,我们问佛用些什麽方法?佛什麽方法都没用。佛所用的是什麽?离妄想分别执着。为什麽别人看到的时候,他相貌不一样?佛的音声色相随一切众生心想生,你懂这个道理吗?我是中国人,看的是是中国人的相,随我的相,他就变成中国人,随我的音声,他就变成我的语言。如果他要有分别执着,他就不能变了,就不能随众生念头来现。这个道理很深。但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相信,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

水是矿物,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着,它没有妄想,我们用善念对它,在显微镜下看水的结晶非常之美;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就很丑陋。这是什麽?这是自性的反应,离妄想分别执着,一一法,法性相同,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别的。水是一法,它的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没有差别!水都有这种反应,佛要成佛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的身是法性身,随着一切众生心想产生变化,在教化时候就显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有差别,明白这个道理,讲得通,我们就没有怀疑了。

这个比喻很好,『云雷』,这是形容雨天,今天香港是雨天,法雨没差别,但是雨水从天空落下来滋润这些植物有差别,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这就好比是「圆音普震」。不但佛的色相,法身菩萨就如是,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随着众生心想,面貌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不相同,一看都很喜欢。每个人听的音声都像自己的音声,还有随着个人不同程度,听的法的意思浅深不一样,程度深的人听得很深,很有趣味;程度浅的人听得很浅,也有趣味。换句话说,不论什麽样的程度,他都听得懂,都听得津津有味。说法甚深!色相、音声、义趣都随众生的差别而起了差别的效果。现在我们学佛比较上容易,因为现在有很多科学来给我们作证明,使我们容易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37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5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5b.wmv



说法甚深  (第五集)  

2005/5/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德首菩萨偈颂第七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给我们说,「地一芽异,答无量庄严,芽茎华实为藻饰故」。注得虽然不多,这个意思也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地』是大地,大地是『一』,可是大地上所生的这些植物千千万万种,太多太多了,不一样,生的『芽』不一样。也许有人要问,地也不一样,土壤不相同,气候不相同,有些北方的植物南方不能种,热带有些(你看很多)水果,在温带、寒带不能种植。这个疑问有没有道理?听起来好像是有道理,实际上似是而非,地球是一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生物,在佛法裡面讲缘生,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种?会有这麽多差别?缘不同,有时候因同缘不同,有时候缘同因不同,所以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植物。

但是这些植物,现代人知道少一样都不行,为什麽?少一样,这个地球生态平衡就出问题了。实在说,这个地球很大,如果我们把范围缩小,把人身来做比喻,你就更容易懂。人身是一,器官很多,不一样。在我们这个身,外表有眼耳鼻舌身,五官不一样,内裡头五脏六腑,个个不相同;组成器官,细胞没有差别,但是细胞的组成有差别,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它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变成个个不同的器官。在这个人的身体上,少一个器官人就不健康,人就生病,那我们这个人的生态,身体的生态平衡就失掉了。身体生病,人生病就是你身体生态平衡发生问题,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懂。

地球上这些生物,无论是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矿物也好,如果失去生态平衡,地球就病了,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知道吗?如果你要是知道了,那你就要爱惜地球,不能不爱!任意的破坏自然环境就让地球生病。地球生病,那个病态是什麽?洪水、地震、颱风、火山爆发,这是什麽?这是它的病态,生病了。我们称它作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的病态,是不是真的自然灾害?不然,它与人心行有密切的关係。人心要都向善,心善行善,感应的就是风调雨顺,这灾害没有了;人的心行不善,这种灾害就非常之多、非常普遍,也非常严重。你怎麽能说它没关係?

为什麽我们一个人的心行会影响自然环境?这裡头有很深的道理,在《华严经》裡面讲得非常明白,也非常透彻。那就是比喻说性是一,相是多,正是文殊菩萨所问的,诸佛所悟的是一法,唯是一法,为什麽说无量法,现无量刹?这个地方再问到「化无量众」,无量庄严,为什麽会有这些情形?法性是一,法相无量无边,道理在此地。法相是法性变现的,法相的体就是法性,既然是一个性,你怎麽能说没关係?整个宇宙是一体,就好像我们这人身体,许许多多的器官、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一个身体,身上一根汗毛都跟全身都有关係,怎麽会说没有关係?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知道这个身体所有的器官、所有的细胞跟这身体有密切关係,然后你就推想整个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不但是生物,现在还讲叫无生物、非生物,我们讲矿物,矿物还是法性变的。法性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有见闻觉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整个宇宙,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个有机体,活生生的。难得现在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矿物也有见闻觉知,我听到这个讯息很欢喜。

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事情我们相信,但是有很多人讲没有科学证据,难得科学家把它实验出来了。虽然实验现在只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矿物,氢氧化合物,这大家都肯定的,但是现在证明什麽?水它会听,它会看,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以善意对它,它的结晶非常之美;以恶意对它,它结晶就很丑陋,反应很快,在显微镜之下观察。这个反应的是色相,我们看到了;实在讲反应不止是色相,还有音声、还有香气、还有味道,这个科学家还没有发觉出来。我告诉作实验的江本博士,我说你继续努力,还有,还有祕密,什麽时候你能够把它发现出来,无量功德。不单是水,泥沙、石头,各种不同的矿石统统都有见闻觉知、都有色声香味,道理就是它的体是法性。法性本来就具有见闻觉知、色声香味,所以它变现的一切现相,法相,当然都具足,哪裡会缺少的!我们相信佛经上讲的这个道理,深信不疑!

你明白这个道理,肯定这个道理,你才会真正接受大乘教裡头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麽会有这个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从心想生。我们不要说别人,就是自己妄念。妄念就是心想,前念灭后念生,念念不一样,所有一切物质环境都随着你的念头在变,它怎麽会一样?你说这东西从哪来的?就这麽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裡头变现出来的。离妄想分别执着只有一法,如来所证;这一法所现的相,相也是一法,叫一真法界。所以淨土宗殊胜,淨土宗是直捷去证一真法界。它修的什麽?修一心,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诸法实相。

所以这个地方答,用这个比喻来「答无量庄严」。庄严是指境界,境界裡面有正报、有依报。正报的庄严,我们常常讚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人面貌不相同,无论是面貌好、不好,都叫庄严;依报是环境,生活环境。通常我们解释「庄严」这两个字都用「美好」来解释,而实际上它的含义统统圆满包括。从佛菩萨到饿鬼、畜生、地狱,每个法界有每个法界的庄严,依正庄严不同!

大地这个比喻也比喻得好,你看大地上有很高、高大的树木,千年的神木,庄严!有不到一寸的小草,那寿命很短。千差万别,这是讲我们举这个近的例子,如果把它引伸起来说,佛法界裡面的依正庄严,像《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正报如是,依报亦如是,像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这些现象都是法性变现的,唯心所现。

儒家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心善、言善、行善,本来就善,所以它现出来的境界,现出来的相是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为什麽又会有十法界?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六道、有三途,那什麽原因?迷失了本性。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一切众生本性本善,迷了,迷了之后就不善了。迷有浅深不同,迷得深的,三途六道;迷得浅的,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是迷失自性变现出来的。

十法界裡面的依正庄严跟一真法界依正庄严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完全一样。从性上讲,丝毫差别都没有;从相上讲,差别悬殊很大,这个道理我们很不好懂。古大德为我们讲这个道理做了一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也一样,这都是一真法界,性所现的相全是金色的,我们用这个做比喻,全是金色,美不胜收。十法界裡面还是这个性,实在讲完全没有差别,但是什麽?迷了,迷了就好比什麽?有了染污,有了尘垢。菩萨法界这个色彩就没有佛色彩那麽好看,为什麽?佛那个乾淨,一尘不染,它这个已有染污,光彩比不上,必须把染污磨掉,光彩原来是一样的。到最低的法界是地狱法界,饿鬼、地狱。饿鬼、地狱裡面好像这个金器一看起来就髒得不得了,很难看,根本看不出它是黄金,严重的染污。虽然是严重染污,你要知道它是真金,你慢慢去把它那个染污洗刷掉,把它磨掉,它的真,那个金色光明又现前了,跟佛没两样!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确实是如此。

为什麽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诸佛如来识货,知道什麽?知道我们完全相同。你只是迷,迷得太深了,迷就有染,被什麽所染?被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染污了。要知道自性裡头没这东西,自性裡头不但没有烦恼,分别都没有;不但没有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起心动念是染污最轻的,菩萨;分别,那就重了;再加上执着,那更严重。执着是六道,分别是四圣法界!我们有没有把这个道理参透?有没有把这个理论能够应用在我们生活上?应用在生活上,菩提心就现前了。大乘教裡常讲发菩提心,这个东西应用在生活上,你的心就是菩提心,真诚心现前了,清淨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觉悟的心现前了,慈悲心现前了。

再告诉你,这个现前是自然的,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自自然然现前。只要你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你起心动念你会为众生,就像诸佛如来一样,应化在世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菩萨干这工作辛不辛苦?不辛苦,为什麽不辛苦?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辛苦?所以迷了就会辛苦,迷了什麽?迷了就生起我执、法执,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这些幻相是真的,那叫法执。不知道眼前所有一切现象没有生灭,一切法不生,既然不生,哪来的灭?这个道理就愈讲愈深了,一切法确实不生。

一切法,佛说的「法尔如是」,法是自自然然,本来就是这样的。众生在这裡头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亏吃大了。我们如何能回头?要跟佛学习。佛对我们没有别的贡献,只是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理论、方法传授给我们,我们能够依教修学,也能够契入他的境界,他那个境界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我们所证得的跟他证得的没有两样,这个教学就圆满了,我们讲佛度众生就圆满了。所以了解事实真相很重要。

十法界在迷的状况之下,各有各的庄严,这个庄严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各有各的爱好,这大家好懂。譬如一切众生都有爱美的心,那个美的标准各个人不一样。就是在我们这个人间,随着文化不相同,标准不一样;随着族群不相同,这庄严也不一样!譬如说中国人喜欢穿红色的,认为红色的很美;去年我在印度尼西亚,那是回教国家,他们喜欢穿缘色的。我参加过一次婚礼,yi si  lan教的婚礼,新娘、新郎穿的服装都是绿色的,也很好看。这就是不相同,不一样。

饮食方面更不相同,中国人喜爱的食物讲求色香味!像印度人吃的食物,我们觉得很难吃,他吃得很欢喜。中国人很讲求烹调,外国人只懂得烧烤,我们烧烤火气很大,他们从小吃习惯了。所以外国人吃东西,他饮料裡头要加冰块,有道理,因为他吃的东西都是烧烤的;我们中国在餐饮裡头没有听说有加冰块的,各个不相同。但是都以为美好,这就说明标准不一样。即使在我们中国,中国幅员很大,民族也很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江浙人喜欢吃甜的,四川人喜欢吃辣的,每个地方口味都说好吃。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开智慧,然后才晓得宇宙之间没有绝对的标准,到什麽时候有绝对的标准?见性了。也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那个时候的标准是绝对标准。绝对标准是根本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一样不好;还有喜欢、还有不喜欢,那就不是绝对标准。

在中国,一般人都晓得中国佛教裡头有个济公,济公确实有这个人,是被小说宣传他才有这麽大的知名度;如果没有小说,大概这个世界没人知道有济公这麽一个人。小说裡面所说的不能完全相信,但是也不能不信,为什麽?民国初年,就是民国二十几年,这抗战期间他还在,江苏镇江金山寺有一个法师,当时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的法号跟以前普陀山的老和尚(妙老和尚)名字相同,不是一个人,普陀山的妙老在后,他在前。他是抗战时候圆寂的,圆寂在缅甸,这个法师真的很像济公,那不是假的。
早年我在台湾,煮云法师跟我说过。煮云法师跟他没有见过面,听他的故事听得很多。可是确确实实有人跟他见过面,跟他在一块相处过,证实他有很多神异之处。譬如说,你心裡头想什麽他知道,我们一般人讲「他心通」,他有这个能力。很多的事迹跟《济公传》上很相似,人家请他吃饭,他很欢喜,总是满众生的愿,每个人盛饭来供养,他欢欢喜喜吃掉了。有一次一餐吃了二十多碗,别人就说:这不行,你们不可以再添了,不可以再送饭来,你们把老和尚撑坏了!老和尚笑笑,饭后之后,有人来问他:老和尚,你这一餐怎麽会吃这麽多?他给人家怎麽说法?不增不减。

一个星期不吃饭也没有问题,一次吃个几十碗也没有问题,不增不减,而且什麽都吃。这是什麽?这就是到平等一味,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我们一般人有分别、有执着,他没有。所以我们观察金山活佛他修行的功夫,执着没有了,执着要是真的断了,至少是阿罗汉的境界;分别要是断了,那是菩萨的境界。至少他是阿罗汉的境界。金山活佛的传记,我们这个道场有,诸位可以看看,真人真事。这是出于近代,距离我们现在不算太远。这些理论在佛经裡面都可以找到,并不是迷,但是确实有相当的深度。
这是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无量庄严!金山活佛穿的衣服就是一件,他什麽都没有,裡面是一套旧的小褂裤,外面穿一个长袍,一年到头也不洗。他不洗澡,他那个衣服也不洗,几十年都是那麽一件,春夏秋冬都一样;换句话说,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热,就一件衣服。你要问,他为什麽能做到?在理论上讲,他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如果也做到没有分别执着了,那就是一味了。这是讲到绝对标准,一味。

我自己这一生当中见到一个人,我的老师章嘉大师。因为我们不是跟他生活在一起,只是一个星期去听他一次教诲,接受他的教导,我跟他三年,每个星期两个小时。我一桩奇怪事情,就是春夏秋冬他穿的那个衣服都是那麽厚,冬天当然没有问题,夏天也穿那麽厚,我们那时候有一点疑惑。夏天穿那麽多,他不热?诸位同修,在十楼的讲堂裡面,你们可以看到章嘉大师的照片,他那个服装四季都是那个样子。这是我们跟他老人家接触三年感到疑惑。也有人问过他,也是一位老法师,道源老和尚,夏天看到他也穿那麽厚,道源法师穿得很薄,还得拿个扇子搧着,看他老人家是如如不动,穿那麽厚。这是道源法师告诉我的。他就问章嘉大师,大家都称他佛爷,他说:佛爷,天这麽热,你穿这麽厚的衣服,你不怕热吗?大师说了一句话:心静自然凉。道源法师听了之后非常惭愧,心静,这在佛经上讲的道理,什麽叫心静?你有分别,你心不清淨,你有执着,你的心也不清淨。他这一句话裡头含意很深!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能体会到修行境界不相同,菩萨做如是的示现,表演给我们看。实在讲示现的方式也是种种差别,无量无边!要紧的,我们要会看,我们要会学,学,活活泼泼,才能真正得受用,才能真正利益众生。最重要的还是利益众生。末后这一句,『诸佛法如是』,跟这个比喻相似,我们从这裡面去体会。再看下面一首,下面是第八首: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

此地说的『云曀』就是我们讲的云彩,多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太阳,这阴天,那下雨就更不必说了。有没有太阳?有,我们知道,被云层遮盖住了,看不到。如果是万里无云,太阳就显得特别的明亮。『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这个比喻是用日比喻,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说的,「廓日普照,答知无量心,无私普照,穷皁白故」。无量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他何以能知道?为什麽我们不知道?佛为什麽知道?在佛法裡面,不但佛法,许多宗教裡头也有讲神通!

神通有六种,实际上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叫天眼通,耳叫天耳通,知道别人心裡面的念头叫他心通,知道自己过去未来叫宿命通。佛在经典裡面告诉我们,六种神通是本能,人人都有的,是性德。本来有,现在为什麽没有了?佛告诉我们,现在你并没有真正的失掉,只是有了障碍,它不起作用。这个障碍叫烦恼障、所知障。你有自私自利,你有名闻利养,你有贪瞋痴慢,这烦恼,你有这个东西,这能力丧失掉了。还有一种障碍,所知,所知实在不是障碍,障碍所知的这个障碍就叫做所知障。什麽东西障碍所知?分别妄想。妄想分别,所知障,妄想执着是烦恼障,你有这两样东西,你自性裡头的本能失掉了,不起作用。

你的障碍去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复一分。古人用月亮做比喻,你看看初二、初三的月亮,月牙,十五的月亮,满月,月光就表示我们的性德。那个月我们看的黑暗面,没有看到它的圆满的光明,那叫障碍,就好比佛法裡面讲的业障。这个业障分分除,这性德分分显,显露出来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障碍,所知障、烦恼障都不出妄想分别执着。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去妄想分别执着而已,但是你要懂程序,先去执着,再去分别,最后去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最难去的,所以从执着下手。如果于一切法都不执着了,我们自性的本能就会透出一些。佛跟我们讲小乘初果有两种能力现前,天眼、天耳;二果又加两种,宿命、他心,二果;三果就有神足,就能变化,飞行自在;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叫漏尽。这是小乘教,虽然能力恢复,恢复得不大,也就相当可观,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活动的空间比我们大多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请坐。我们接着看德首菩萨第八首偈颂: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

向下两首我们也把它念下去,第九首: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

末后一首: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

这三首都是说的神通,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看。三首讲的神通,是神通不一样,现通虽然不一样,原理是相同的。因为无量神通无非性德,既然是性德,当然是本来就有的,这一点也不奇怪,人人都具足。可是众生迷失了自性,于是性德的本能当然丧失;这个丧失不是真的失掉,只是暂时有障碍,只要障碍除掉,能力就恢复。

可是障碍有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障裡面有带着所知障,只是带得多少不一样。尘沙惑裡面带着所知障最多,执着裡面带着见思烦恼最严重,都是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也把自己的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福报也被障碍住了。不能像大乘教裡面,我们所看到诸佛如来依正圆满,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我们看到用不着羡慕,为什麽?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他有,我们也有,人人都有,平等平等,无二无别。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障碍除掉?

实在讲『诸佛法如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就是这一个目的,帮助众生把这些障碍除掉而已。除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般若经》上讲:佛不度众生。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自己把障碍除掉了,你本来就是佛。如果这些障碍没有除掉,那你叫众生,你叫凡夫,就不称你为佛。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自爱!自爱的人,真正要把障碍除掉才叫自爱,障碍不除,这叫不自爱。圆满的自爱是诸佛如来;真正自爱,认真的在除烦恼,在断习气,这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是真学。这就是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这裡头一丝毫迷信都没有。

他心通,他心智,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说过,这讲小乘,大乘那要是恢复,那个境界就大多了。小乘人的天眼只能看一个小千世界,这天眼通,能力就相当可观。这小千世界究竟有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们,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银河系,他跟我说「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以前我没想到,我以前初学佛的时候把银河系以为是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区。他给我说:不是,他说是个单位世界。他讲得也很有道理,为什麽?日月旋转是在须弥山的半腰。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系是绕着银河系旋转,黄老居士讲的话有道理,那麽银河系真的就是个单位世界。

银河系是个单位世界,那这个可观!一千个银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一千个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他看起来的时候就像看掌中菴摩罗果,就像看面前一样的看得那麽清楚。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还做不到,虽然太空望远镜也不行,也比不上人家天眼。人家用不着这些科学仪器,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一个小千世界。阿罗汉裡面有个很特别的人,阿「少/兔」楼驮,阿「少/兔」楼驮发愤用功,眼睛瞎了,失明了。他是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日夜精进,也证到阿罗汉果。所以佛很怜悯他,教他修一种法,这个法修成之后,他得的天眼,他这个天眼是特别修的,所以称为「半头天眼」,他的能力能够看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小千世界?诸位可以算算看。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十万;他的那个天眼能够看到十万亿个银河系,比普通阿罗汉高,他那个天眼能力差不多是菩萨,到权教菩萨。愈往上去,你见的这个量愈大,到如来果地,他这个见的能力是遍法界虚空界,那是无量无边无数诸佛刹土,佛看都在面前,就能看得那麽清楚。佛说这是本能不是神话,你自己可以证得,这是本能。

我们本能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耳听的力量能够听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的音波,现在能力丧失掉了。远地方跟朋友们交谈,现在都要用电话、用手机,算是相当进步;可是澳洲土着他们还有这个能力,澳洲土着跟远方的朋友们交流不要用电话,可是他还要用一点定功,他要坐下来,静坐,把精神意志集中,也就是说分别执着放下,就能够跟远方的朋友们交谈。不但可以交谈而且能够见到,就好像现在电视传真一样,他不需要机械。现在澳洲土着还有一些人有这个能力,可见得这不是假的。我们现在把这些人说之为特异功能,科学家也肯定他,他这是事实,但是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这佛经上说得透彻,佛说这是我们的本能,天眼开了,也就是他的分别执着有没有?有,他比我们少。妄念少,分别执着少,他这个能力就现一点,不大,那比阿罗汉差远了。从这裡我们也能证明佛说的话应当是真实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知无量心。

下面一首,第九首是用月亮做比喻。清凉大师注解裡面讲「淨月遍见,答无量神通,不往而至,随器现故」。这就是我们中国文人常常描写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就这个意思。淨月遍见,这个淨是讲淨水,水没有波浪、没有染污,空中的月亮,月影就现在水裡面,举这个比喻。这是答前面无量神通问。月亮没来,随器现故。器是器皿,装的水,水桶也好、水盆也好,用一个大碗也好,哪个地方有水,晚上就能看到水裡面的月亮。

这裡头重要的是说「不往而至」,这一句很重要。读到这一句,使我们想到古大德说念佛人往生,有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你想想看跟这比喻相不相应?决定往生,有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没去,这就像月亮没有来,现在水中。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也是影现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同样一个道理!中峰禅师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这几句话正是古德所说的「唯心淨土,自性弥陀」。不但自他不二,依正一如,理深!这才是往生的正义。能体会到这一层的人不多,懂得这个道理,念佛叫理念,你理通了。念到一心不乱,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有差别,不是弥陀境界上一真法界有差别,不是,是往生的人品类不齐。往生有明理的、有不明理的,不明理老实念也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很特殊,十方诸佛刹土裡头找不到,这我们要懂得。能不能往生?真的往生。这个东西「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我在讲经的时候,因为在这麽多年当中,我们已经开始利用电视了。在过去我们没有电视,但是我们製作光碟,诸位要看光碟,当然看光碟,早期是看录相带,这我们是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做。我们有卫星才三年,二00三年的元旦才开始,二00四年、二00五年,今年是第三年,这用电视。总而言之,我们在萤光幕上见面,我们用这个做比喻,大家就好懂。

怎麽叫生则决定生?譬如我们在萤光幕上见面,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我们今天在香港,你在其他地区收看,现在我们同步是网路,我们现场网路直播,诸位在你电脑萤光幕上接受网路,我们看到了,是不是生则决定生?去,去实在没去。你想这个味道。又像我们看电视,这个电视裡头很多频道,我们打开一个频道,这个色相现前了,那个现场有没有来?没有来。那就生则决定生,去也实不去,从现场裡面已经传播给我们。所以从这些比喻当中比古人这个比喻更为亲切。

这裡头有很深的道理,我们跟下面这首偈合起来看,最后一首,「梵王普应,答现无量身,不分而遍,弥法界故」。这首偈就是大乘教裡常说的,像《普门品》所讲: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无时无处不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大梵天王也有这个能力。大梵天王是我们娑婆世界福报最大的,当然这种人都是菩萨化身,所以他有能力现身。

那麽他的现身,这个注解裡头,清凉大师怕我们看到这个《疏》文体会不到裡面的意思,再作注解,注解的注解叫《钞》,「不分而遍等者,即出现品意」,《华严经.出现品》在后面有说到这桩事情。「彼身业中云,譬如梵王住自宫」,住在他自己的宫殿;「普现三千诸梵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天咸得见,实不分身向于彼」,我们一般讲分身,确实并没有分身;「诸佛现身亦如是,一切十方无不遍,其身无数不可称,亦不分身不分别」。实在讲,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家发现了,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是从数学上推论出来的,时间、空间不可得。但是这桩事,佛在经上已经讲得很清楚,时间、空间不是真的。

法相唯识,《华严经》是法相唯识这个经论之一,法相宗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华严》是六经之一。相宗说,我们看相宗入门,就是初学入门的相宗教科书,《百法明门论》,这我们过去很多同学都读过、都学过,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大类裡面就有时间、有空间,有这两大类。时间叫「时分」,空间叫「方分」,空间讲四方,叫方分。方分就是空间,时分就是时间。在分类裡面,它分在哪一类?分在不相应行法。五法三自性。

这不相应行法就是它跟心法不相应,它跟心所法不相应,它跟色法也不相应;虽然都不相应,它离不开心、心所、色法。从这裡头变现出这麽东西来,它一共有二十四法,二十四个不相应。那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个不相应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抽象概念,决不是事实。你看看世尊在三千年前就跟我们讲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只是众生妄想裡面生出来东西,它不是事实。

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于零,空间等于零就是没有距离,所以水中现月没有距离,梵王的现身、诸佛菩萨的现身,没有距离。《愣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来的距离?说当处、说随处,不但空间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所以科学讲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它也等于零,时间等于零就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科学虽然是发现这个理论,可是怎样突破时空没有方法,佛门裡头有。

时空是什麽?时空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讲的空间维次,空间维次怎麽来的?空间维次在佛法界裡头称之为法界。佛家讲的法界就是现在科学讲的空间维次,这个东西从哪裡来的?怎麽形成的?佛讲得很清楚,从妄想分别执着裡面产生的。那要怎麽突破?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没有了,时空就没有了。时空都没有了,这几种神通的原理,你就清楚了,你就明瞭了。换句话说,你也就可以证得。梵王如是,诸佛菩萨如是,你我亦如是,一切众生皆如是!你说这多自在,这得大自在!

千经万论教我们什麽?除妄想执着而已。真正天天能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点,那叫真学佛。如果我的妄想分别执着跟去年还是一样的,我这一年一点进步都没有,经教上多一点,那是什麽?常识,与实际上的功夫境界毫不相干,这点重要!你不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是一年比一年减少,那你学佛你真的是搞佛学,你没有学佛。搞佛学而不学佛,充其量你得一点福报,你在这个世间可以做一个好人,能够修一点福报,与了生死、出三界没关係。《坛经》上说「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了生死出三界的这桩事情,福办不到,要真实智慧、要定功才能帮助你!

我们想不想在这一生当中完成这桩大事?这个事情要是办不了,换句话说,来生依旧搞六道轮迴,这麻烦大了!轮迴在过去生中忘掉了,不谈了,就谈这一生!这一生,尤其是老同修们,六十以上的人,跟这一般年轻人那个思想不一样。六十以上,我们进入晚年了,想想这一生,来生还愿意再来搞这个吗?太苦了!我们再看看现在这个世界,纵然是大富大贵,贵为国王,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国王,贵为总统、贵为宰相,叫贵!富有千万,富有亿万,我们见过,他快不快乐?烦恼一大堆。甚至于说,他的日子还不如我,我过得比他快乐,他过得比我辛苦,那麽这个富贵你要不要受?看清楚之后,不干了,太苦了。

人生嚮往自由,自由自在,幸福快乐,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有没有得到乐?今天为什麽大富大贵人家生活在那麽样的辛苦,原因在哪裡?原因是今天社会是乱世。乱世做个县市长都非常辛苦,你要是冷静想想,我们香港特首有你这麽自在吗?没有!没有自由。从早到晚他所要见的人、所要处理的事,排得密密麻麻。如果处理不当会受很多人批评,处理得好也没人讚歎你,也没人表扬你,这都是事实。你拥有亿万财富,你的行动就不自由了,走到哪裡去要好多个保镳,这就痛苦!自己住的房子警卫重重,就像监狱一样,怕人家害你。换句话说,富贵是得到了,自由失掉了,冷静思惟,得不偿失。既然得不偿失,不如这个东西不要的好!

释迦牟尼佛聪明,王位捨弃了,富贵捨弃了,三衣一钵,到处游化,得大自在,得大快乐!这才叫绝顶聪明。我们要懂,要能够体会到,然后你才会真正肯放下,知道那些东西并不好受。而且那都是多生多世修积来的。修积来的,福不圆满,如果说圆满,那应该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个时候的皇帝好做,太平盛世!像前清乾隆皇帝,那叫真有福报,为什麽?天下太平。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比他辛苦,要出生入死、要打仗建立这个国家,他是继承王位坐享太平,真有福报。今天虽然有大富大贵,贵为天子,没有乾隆这种盛世,没有那个安定的社会。那麽社会为什麽不安定?现在多少人祈求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也参与了一分子。真正要想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除了教学,没有第二个办法。

中国这五千年来,虽然有治有乱,但是一般来说,乱的时间还是比较短,治世的时间还是比较长,原因在哪裡?教育!中国有圣贤人,上古时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们来教导。汉明帝时候佛教入了中国,这是当时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请,请来两位法师摩腾、竺法兰,带着佛经、佛像,三宝具足,佛法僧三宝都到中国来。中国人因为受过古圣先贤的教诲,孝亲尊师,法师是老师,皇帝尊重,接受了佛法的教诲。所以从此之后,中国主要的教化众生三家,儒释道三家,这两千多年来受这种教育!

这个教育的根是在家庭,这中国教育的根本,我们一定认识清楚,家庭教育。所以我说学校教育是家教的延续,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扩充,到佛教的教育,佛跟道的教育才把人提升,超凡入圣,这个教育才圆满。虽然说四种,是四而一,一而四,是一体的,不能够分开的。你要知道根是在家教。我们今天看到整个社会的动乱,原因在哪裡?根坏了,根坏了就是家教没有了。不但中国,全世界家教都没有了,这不得了!这样下去,那就像西方人所说的,这个世界的发展趋向于末 ri,末 ri是毁灭,地球的毁灭,人类的毁灭。

所以今天稍稍有觉悟的人、志士仁人应该当仁不让,要发大慈悲心,拯救苦难众生。从哪裡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以身作则,真正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是救世主!我自己从哪裡做起?自己一定要从《弟子规》、《十善业道》做起。《弟子规》,儒家的根,《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这两样东西分量都不大,在我们算文字上来讲都算是小部头的,很小的,在现在人讲一篇文章,不是很长的,一篇文章。我把《十善业道经》做了一个节要,我这个节要本还不到一千字,非常重要!字字句句都要落实,然后世出世间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有根!你有根决定有成就;你没有根,你决定没有成就。所以这个东西太重要、太重要。

哪一个发心认真学习,这个世间人不见得会讚歎你,诸天善神讚歎,诸佛菩萨讚歎,这肯定的,为什麽?你跟他们志同道合,他们的慈悲,你来实践,你来把它落实,他怎麽不欢喜?诸佛欢喜,龙天善神拥护!自己一定要做到捨己为人,要看破世间,知道社会病在哪裡,一切众生病在哪裡,对症下药,来做普度众生的事业。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从我们本身做起。如果有机缘教学,一定要从儿童教起,这一代的人迷惑了,希望下一代的人觉悟。小朋友当中,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再来人,只要我们好好的来诱导他。教育一定从自己本身做示范,身教第一重要,言教是其次,一定要以身作则。

所以这后面三首偈,三桩事,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轻了,能力恢复,一直要到如来果地才究竟圆满的恢复,这一定要懂得。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不圆满!那很了不起,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所示现的等觉菩萨。我们今天在《华严经》上看到的都是菩萨,十首菩萨,我的看法那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决不是真正的四信位的菩萨,不是!他们是现身说法。现无量身,显无量神通,来帮助我们觉悟。好,这段经文我们就讲到此地。后面,我们这个本子还有李长者的《论》,这个《论》也非常的精采,我们明天继续再学习。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40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6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6b.wmv



说法甚深  (第六集)  

2005/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5)  



诸位同学请坐,大家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这一段最后是李长者《合论》,我们看这一段《论》文。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这是讲《华严经》的白文。「是文殊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是一法,云何已下,有十问」。这个我们都已经读过了,有十问。「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颂」。我们这个本子跟李长者读的本子不相同,他那个本子是一行就是一首偈,这个偈颂是五言偈颂,一句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古时候这个书,唐朝那个时候还没有刻版,我们都知道木刻印刷是宋朝时候才有的。李长者是唐朝时候人,那个时候书是用手写的。但是中国人不能说不懂科学,你看看古人写的书,每一页有六行的、有八行的、有十行的,但是每一行一定是二十个字。二十个字当中没有标点符号,所以二十个字是一行,十行颂就是十首,这我们前面也读过了。这十行颂「是德首菩萨答」。

「于此说颂中,义分为三」。这跟前面体例完全相同,第一个是「科颂之意」,第二个「释菩萨名」,第三个是「配随位因果」。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着重的因果。世出世法都不离因果,造什麽样的因感什麽样的果报,这是一定的。所以这桩事情不但东方人很清楚,知道得很透彻。在美国,我们看到美国二十世纪有一个预言家凯西,这个人是世界闻名。我们看了他的报告,这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他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他那种神通不是修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灵媒附身,附在他身上,跟他有缘。这个灵媒虽然不是很高级的灵媒,但是很善良,附在他身上,他可以帮人治病。

他这治病一生看了好像是一万四千多个病例,这些资料非常完整的保存在图书馆,他私人建的图书馆。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到他的图书馆研究他的资料。他说过世间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决定没有偶发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都有前因,过去生中的因,这生当中遇到缘果报现前,他肯定人有轮迴。所以我们在澳洲,澳洲学院裡头有英语这门课程,我们英语的教材就选择凯西的报告,一方面学了语文,一方面也学外国人所讲的因缘果报。所以这是真的。

我们学佛,过去我年轻的时候,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明因果,你能明因果,你就能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裡面自始至终就是说明因果的理论与果报,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他明白了,于是乎一生认真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后半生的命运完全转变了。这个本子早年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极力提倡,我是深受感动。所以我是接着祖师之后全心全力来流通,我还讲过好几遍。现在我们是希望把这本书编成电视剧,用戏剧的方法来宣扬,正在编剧本,剧本差不多快完成了。我们这套电视剧这一部一共是二十集,剧本应该是有一大半出了,好像有十几集了,剧本完成之后就开始拍摄。所以因果的教训不能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自己幸福美满的前途。

人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可以改造,这是学佛最小的利益。你的命运都没有转变,你的佛就白学了;最低限度,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你的佛没有白学。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淨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是圆满的成就!修其他法门,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取淨土往生,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既然是真的,为什麽李老师又说:一万个修淨土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古来祖师大德说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裡头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万修万人去是讲如理如法,没有一个不成就。念佛人所以不能往生,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或者两个兼有,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那就没法子。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对于经典要依教奉行。
我常常说经典不是读的,你要懂得裡面的意思,你要把经典的教训,经典裡面所讲的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做人到修行证果都有方法,每部经上都有!我们只要依一部经就行,依照这个理论跟方法认真修学,你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成就。这个成就是究竟圆满,不但脱离轮迴,而且脱离十法界,无比的殊胜,我们不能不知道!《华严经》也是处处指归西方淨土,你看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方广佛华严的大圆满也是归极乐世界。

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菩提心有没有发?没有,想发发不出来,什麽原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讲修行最高的一个阶段,它的基础是什麽?基础是十善业道。我们没有具备十善业道,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念佛不相应。为什麽?心行不善。《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前面,佛说得很好,从哪裡学起?从善护三业做起,这一句经文比什麽都重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淨无染」,这三句是什麽?这三句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还有基础,基础是什麽?基础是《弟子规》。

今天凌孜会长来看我,她从北京刚刚回来。在那边与孔子学会,这会裡面一些领导人讨论到怎样把儒学复兴起来,这些人都很热心!怎样把伦理道德落实在学校课程当中,给我说了这些问题。我听了很欢喜,也很感慨!学校教育,在今天全世界,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不办学校?学校太多了!扎根的教育不在学校。所以我今天跟她说,我们在讲席当中也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在全世界谈到教育,应当是中国第一。中国人重视教育的历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尧舜。我们相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就很重视了,所以我们概略的估计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重视教育!

扎根的教育在什麽时候?在婴孩,婴儿!才生下来一、二个月,他眼睛睁开,他会看了,他会听了。他不懂事,他也不会走路,他也不会说话,可是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看这些大人,看他那些动作,他在干什麽?看他们、听他们在说什麽?他就在学。所以这个「学」的意思,上行下效!看大人怎麽表演,他就在那裡模彷、就在那裡学习。你说这个根多深,这叫扎根教育。所以从婴孩到五、六岁,这是扎根教育。

诸位要知道,《弟子规》不是学校教育,学校不上这个东西,那我们现在为什麽这麽重视要来学习?我们是补习。我们小时候没上这一课,所以我们的根烂掉了,我们没有根,现在我们补修这一门课程,希望把我们的根救起来。我们今天这个课程是补习课程,不能不救;你不救的话,修什麽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麽?没有这个根就没有十善业,十善业是小学,在佛法裡面是学校教育。所以佛法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为什麽?中国教育有根,这个根就是道德教育。这《弟子规》是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淨业三福」裡面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落实在《弟子规》裡头,下面才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前面那个根是孝亲、尊师、慈心,慈心就是自爱爱人,这才能接受学校教育。古时候七岁上学,佛门裡面七岁可以出家做沙弥,人家上学了,所以他统统有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我们今天的根没有了,麻烦在此地。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还有一点点这个教育;大概是小我五岁的人就没有,他们这一生当中就一丝毫印象都没有,这生在战乱的时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认识,必须要明瞭。真正有这个认知,我们就会很认真来补习,一定要自己做到,你才能教人,才能影响人;自己做不到不行。所以我们恳切的要求我们道场,从道场的主持人到所有的义工同修,大家互相勉励,个个都要把《弟子规》做到。

蔡礼旭在此地第二次所讲的四十个小时,我给同学们报告过,这个光碟送到澳洲,我带领大众听了十遍,一遍四十个小时,十遍四百个小时,我以身作则,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你要不扎这个根,我们念佛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你说多冤枉,那太可惜了!我都这麽大年岁了,这个世间还有什麽留恋的?没有了,毫无留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我只有这麽一桩事情。

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我也遇到这些缘分,不能不说、不能不到处奔走,目的是希望唤醒大家重视古圣先贤伦理道德的教诲。唯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化解矛盾,才能够化解对立冲突,安定和平才能落实。这是这些年到处奔波。这个月底我还要到巴黎去参加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特别为我开的。我自己心裡想希望这个会议是我最后一次会议,以后我不再参与了。我这个晚年还有一点时间,应当在摄影棚裡面好好的讲经,这是我的专业。世界和平的工作,年轻人起来了,我希望他们接我的这个棒子认真努力去做去,有问题来问问就可以了,我不要再到处跑了,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李长者他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的,「初一行歎所问之义甚深,唯智所知」。这句话意思就深了,确确实实不但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所问的,世法裡面,我们讲到最平常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裡面的原理原则,五伦八德。中国教育五千年不离这个纲领,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叫五伦,五论是道!就是讲,什麽叫道德?五伦是道。道是什麽意思?道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自自然然的法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这叫道。父子有亲,亲、义、别、序、信,我们说两个字,亲、信,一个头一个尾,这你就懂得了。亲、信是德,父子是道,有亲,亲是德;君臣是道,义是德;夫妇是道,别是德;兄弟是道,序是德,长幼有序;朋友是道,信是德。我这样解释大家就容易懂什麽叫道,什麽叫德!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人在世间行道履德,这个人就叫圣人、就叫贤人。百分之百的做到,丝毫都没有违背,这圣人;努力去做,还做得不圆满,贤人;能够做到三成、四成、五成,君子。圣人、贤人、君子,这是在中国过去像现在人讲学位,你得到什麽学位。正如佛法裡面,佛陀、菩萨、罗汉,这是学位的名称,佛法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称佛,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罗汉。这裡头没有迷信!

所以世间圣人所讲的叫伦理道德,唯智所知,我们这个世间人懂不懂?不懂。不懂就会把意思讲偏了、讲错了。「道」讲错了,「德」也解释错了。自己错了,那不能怪人,自己造罪业!如果我们自己误导别人,这个罪过就深了。大乘戒裡面,佛说杀人身命罪小,断人慧命罪大,为什麽?身命,这个身死了,四十九天他又投胎又来了,谚语所谓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可是慧命要是被你障碍、被你断掉之后,你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遇到善知识,才能从头再学起?这个机会太难得。

佛家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们想想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得人身的有多少?现在世界人口将到七十亿了。这七十亿人当中闻佛法的有多少?我们就算,充其量估计一下十分之一,七十亿裡面十分之一就七亿人,有没有这麽多?不见得,在我看可能没这麽多。闻了佛法能够解佛的意思的,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学佛的人当中有几个人能够解如来真实义?唯智所知,那真是凤毛麟角了,千万人裡头难得有一个。不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我讲的是千万分之一,一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不是假的。如果一千万人当中有一个,中国有十三亿人,那有多少个觉悟的?一亿人当中有十个,至少有一百三十个,那还得了!

今天把古圣先贤东西讲错了、误解了,比比皆是。你要说他为什麽?我们想这个事情是当然之理,为什麽?他没做到,没落实!孝亲尊师没做到,这个伦理道德他怎麽会不讲错?古人讲得没错,他解释错误,曲解经义,误会经义!所以现在读书真难。
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讲过很多遍,早年讲经的时候我常常讲,我看书我的习惯,第一个我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书我绝对不看,所以人家问我:你为什麽不看?心量太小。心量小,他能写出什麽样好东西?写不出好东西。烦恼习气太重,名闻利养太重,我不看这个东西,所以我看古书!古书当然要看注解,看古人的注解。我们学《华严经》,我们参考两种注解,清凉大师、李通玄长者,这两位都是唐朝人。清凉大师参加过《四十华严》的翻译,《八十华严》的翻译他的老师参加过,他的老师是贤首大师,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清凉是第四代,看古人的!今人的注解能不能看?那要很小心谨慎,为什麽?注错了!

所以读书,古人读书的方法,你看看从小七岁上学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读这些东西。只读、只背,读白文不讲解,老师天天督促你背诵,背得很熟,一生都不会忘记。这个方法好,高明极了!那就是什麽?一切是以经为标准。任何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也好,今人注解也好,与经义不相应,我们就不能接受;与经义相应的,能够发明经义的,这是好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开悟。所以你要有能力辨别他说的是对还是说错了。对在哪裡?为什麽说它对?你明瞭;它错在哪裡?为什麽会有这个错误?你也明瞭,唯智所知。所以世出世法义理都是甚深,世法尚且如是,又何况佛法!又何况《华严》是如来根本DA法,圆满的DA法。

「次下九行颂」,就是第二首到第十首;「一行一颂」,这我们前面都读过了。「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祇是一法界性」。这几句话很重要,正是《华严》裡头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众多是相,相从哪裡来的?相从心想生的。这个话都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裡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离妄想分别执着是真心;真心裡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妄心,就不叫做真心,就换个名词,叫识。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识能变境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那我们现前?我们现前在十法界裡头变成人法界。虽然是人法界,人法界裡头也千差万别。

上古时候,古圣先贤行道履德,与天地鬼神、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非常明显。现在的人不行!实实在在讲,现在跟古时候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古时候的感应,善的感应,人心真诚、人心清淨、人心慈悲,好的感应,真善美慧的感应。现在人,人心不善,行为不善,跟伦理道德完全相违背,有没有感应?有,感应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社会溷乱、天灾人祸。如果我们不能从心行上改善,继续要这样堕落下去,结果就是西方许多宗教家所讲的「世界**」。这是真正可怖的一桩事情!这个怖是恐怖。那我们正好碰到这个环境,如果不能够加倍认真努力来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不能够随顺这个社会的染污,决定不可以。我们在这裡头修清淨心、修慈悲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我们才有超越的缘分。
人有生一定有死,生死也是道,自然的现象!这不是人为的,人没法子控制它,我们要随顺自然。这个身灭掉之后,灵性不灭。说灵性有很多人很难体会,那我们再说方便一点,习性不灭,你的习性会带着走的。这个习性在佛法裡叫业力,如果你这生行善,你带去的是善业,善业感善道往生,你来生会生到很好的地方,来生的环境比这生一定美满;如果你心行不善,那麽你来生会生到恶道,来生的环境比现在更坏、更苦!这是事实真相,不可以不知道。但是纵然是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一法界性。一性无二性,性是一,相不一样,苦乐不一样!天道以上,乐;人道是苦乐参半,现在人道苦多,乐几乎没有了。那个乐是什麽?麻醉!哪裡是真乐。这有修养的人能得,没有修养的人,不能够行道履德,绝对没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李长者三分裡面的第二分。「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名为德首」。我们看菩萨名号裡面的含义,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来学习。菩萨德号之由来,我们应当要明瞭,这桩事在我们讲席前面也曾经多次的提到。但是经太长,而我们讲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听众不相同,多讲几次也不妨碍,过去听过的不妨多听几遍,决定有好处。

诸佛菩萨没有名号,这个要知道。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上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给我们说明名字、言说都不是真实的,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教导我们,听教、学经、学法一定要知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不可以执着在名相裡头;还要「离心缘相」,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我们这个心是妄心,真心裡头什麽都没有,本来无一物,哪有这些东西?所以言说、现相无非都是表法而已。懂得表法,你就得其受用,正面的受用帮助你觉悟;不懂得表法的义趣,那个作用是相反的,反而变成所知障,那就错了。所以菩萨教我们要离。所谓「离」不是不要它,不要它又不行,要它;要它不执着它,要它不分别它,对了,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世出世法修学正确的态度,我们才真正能够契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在此地就是讲「一法界性」。一法界性、一法界相都是实相,你看它的功德,好处!好处是什麽?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你才能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增长,这叫真功夫。如果你的烦恼习气今天跟昨天差不多,今年跟去年又差不多,你毫无进步!这对修道人来讲,这是很大的忧患,为什麽没有长进?为什麽停留这裡?甚至于还往下堕落,堕落什麽?烦恼比去年多,这个月的烦恼比上个月还多,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烦恼是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功夫不断向上提升。为什麽有人能提升?有人不能提升?这裡头没有别的,就是放下。

菩萨六种修行原则,菩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六条,六波罗蜜,第一条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你没放下!放下什麽?具体而言,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这是总的来说。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佛在大小乘经论裡面常常讲的三大类烦恼,每一类裡头无量无边!你要不放下,你怎麽会开智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就是被这些烦恼盖住了,我们必须把这些烦恼化解掉,彻底放下,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智慧德能的恢复,实在讲是显而易见,很明显!没有学过的东西,一接触能知道,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是智慧现前,不是你学过的,没有学过。为什麽会知道?理是通的,性是一,一个原理、一个法性,这是一条正路,这叫菩提大道。三世诸佛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都在这条路上精进不退。

我们今天也走这条道路,首先要放下的,末那,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与生俱来,过去生中就带来的,不是这生当中学的,你才晓得烦恼习气多深。执着裡头,执着是末那识,我痴、我爱这裡说了两个,及一切烦恼,一切烦恼多。末那识的四大烦恼,除了我痴、我爱,还有就是我慢(傲慢)、我见。我见是什麽?执着身是我。要晓得身不是我,这是一个误会,以为身是我。这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执着身是我,什麽东西是我?灵性是我。还是错误,但是比执着身是我高明多了。西方哲学家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他执着什麽?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身不是我。身不能思惟想像,能够思惟想像的那是我。这就是什麽?执着识是我。分别想像是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他把这个东西当作我。

真我是什麽?真我是法性。诸佛悟入一法界性,一法界性那是我,具足「常乐我淨」四个意思。八识裡头没有这四个意思,常乐我淨找不到,我们身体裡头找常乐我淨更找不到。这个义理不算很深,不能不知道,在现在一般讲这是佛学常识,契入那个境界,那得受用就大!所以不要执着身是我,也不要执着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个是我,那是识。真正我是什麽?真正我是灵知,离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东西放下了,眼见、耳听、鼻嗅、舌尝,见闻觉知,那是真我。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生不灭,见闻觉知。
你看看江本胜在水实验裡,水有见闻觉知。大,虚空法界;小,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最小的物质,统统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自性,就是佛经讲的佛性。见闻觉知是佛性,色声香味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一切物质裡头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不是识变的,与妄想分别执着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那才叫真正是我。那我们现在是怎麽样?现在把真的我忘掉了,迷失了,不承认它是我,把妄想这个东西看得很珍贵,这个东西才是我,佛经裡头常讲「颠倒」。《愣严经》上佛的比喻很妙,「认贼作父」,妄想执着是贼,你认为它这是自己,你不错了吗?大错特错!

德首菩萨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我们讲思想的行为,意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身的行为,身语意三业统统与法界性相应,这叫德首。首是开始,菩萨这个时候三业与法性相应,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行道履德,履是鞋子,鞋子踏下去是德,这是真正的究竟圆满的道德,讲到法性跟法相,决定没有丝毫虚妄,比儒家讲得高!儒家讲五伦是道,五常是德,从亲到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原则,行道履德!菩萨这个高,高明极了,与一法界性相应。一法界性,整个宇宙是一体。
我们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决定不能改。古圣先贤造字,发明文字,字裡头都含无量义,一改变了,意思就没有了,那就变成像外国的拼音的字母一样,那裡头看不出意思,中国文字裡头含藏着无量的智慧。你看中国最重要的,这教学最重要的,道德裡头第一德是什麽?孝悌。孝悌是什麽意思?「孝」就是一体。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构造,上面一半是「老」,是个老字,下面是「子」;老是上一辈,子是下一辈,下一辈跟上一辈是一体,这个字就是此地讲的「不离一法界性」,这才叫孝!

「孝」是懂得上一辈,上一辈还有上一辈,过去无始;下一辈还有下一辈,子子孙孙是一体。你看这个字的含义,没有代沟!一体裡面的德,亲爱,哪有不亲爱的道理?所以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孝道,孝道建立在一体,我们今天讲在一体的概念上。讲一体的概念,这是哲学的术语,不是诸法实相。佛家讲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不是什麽概念。事实真相是如此,不但是父子是一体,整个宇宙是一体,一法界性是整个宇宙是一体,这才讲得究竟圆满。

我们在「孝」这一字裡面看到是「竪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你从这个符号裡头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知道竪穷三际,自然就「横遍十方」,向外扩张就十方,十方三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法界性!你的亲爱就变成了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的亲爱。你那个爱心多大?爱心遍法界,爱心遍三际!十方三世充满了爱心,爱心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就是爱心,这才是诸法实相。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就是孝。

这「悌」是什麽意思?悌是敬长。年龄比我大的,我尊重他、敬爱他,悌。八德,这两个字是开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切的德行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上。孝是了解一切众生、整个宇宙跟我是什麽关係,孝是明瞭关係,觉悟!知道关係;悌是和睦相处。今天中国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悌道。伦常八德圆满落实,称为德首。

能行道履德,烦恼要不要去断?不需要,没有了,自然就没有了,这个法子高明。不像小乘,小乘要断烦恼,你看大乘法裡要不要断?不要断,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为什麽?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戒定慧是性德,这一点诸位要知道,有什麽困难?《弟子规》会困难吗?一点困难也没有,它是性德。性德就是一个人做人本来就是这样子,这有什麽希奇?本来就是这样。你现在忘了本,完全搞错了,现在再拉回来,你觉得有点困难,其实本来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十善本来就是这样的,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本来就是这样的,佛家讲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觉悟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他要不要一样一样学?不要,自然具足!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把它记下来,那就是戒律;思想见解,心地戒法,言语造作,律仪戒,都是自然的,没有带一丝毫勉强,叫性德,哪来的烦恼!违背了就变成烦恼,随顺的时候,这烦恼都没有了,都变成智慧,烦恼变成菩提,菩提就是大觉。

「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换句话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功德,这个功德也是自然的,称性的,与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什麽?给诸位说就是菩提心,就是我们平常常常讲的清淨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本来就是!这叫做功德。我们今天这个性德迷失了,所以要用修德来把性德再把它显发出来,用什麽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我们佛堂这幅对联,上联是性德,下联是修德,以修德显性德,德首菩萨。

「世界」叫「青莲华」,这是第五信位的菩萨。修的是什麽?《华严经》裡头,你看全经清清楚楚的给我们分出六大段。这个六大段,十信,我们现在学的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六大段!这六大段裡面,每一段又分十个中段,像十信,初信到第十信,我们这个地方的位次是第五信位,这「第五信心」。它这十段就是修的十波罗蜜,《华严》都是用「十」做代表。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二信菩萨修持戒波罗蜜,三信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四信菩萨修精进波罗蜜,五信修禅定波罗蜜,六信是般若波罗蜜;往后方便愿力智,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科目相同。十信位跟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完全相同,但是裡面浅深程度不一样。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你看我们在学校裡,你上了初中念国文,一年级有国文,二年级有国文,三年级也有国文,内容深度不一样;到高中还有国文课,到大学也有国文课,科目相同,浅深不一样。

菩萨修学,你才晓得十波罗蜜十门功课,主修的,而且在这个地方你能够看出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看它的味道。而一门深入裡头又有一个特别状况在裡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初信菩萨修布施波罗蜜,持不持戒?持戒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精进也是布施,禅定也是布施,般若也是布施,没有一法不是布施,妙极了!这个地方德首菩萨是第五信,修禅波罗蜜,布施也是禅波罗蜜,持戒也是禅波罗蜜,十波罗蜜裡头统统都是禅波罗蜜,一多不二,主伴圆融。主,主修的科目;伴是什麽?选修的科目。主修这一门,其他所有的法门都归这一门,所以一即一切。古德常常跟我们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法门通达,所有一切法门都通达,妙不可言。所以这十波罗蜜在《华严经》裡头至少是重複五遍,十信讲,十住又讲,十迴向还是讲,十地还是讲这个。信、住、行、向、地五十个位次,不断在重複,愈说愈深,愈说意思愈广。从这个地方才体会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禅波罗蜜,心淨无染,无贪爱痴故」。贪爱痴就是贪瞋痴,这是烦恼的代表。无贪爱痴就是无一切烦恼,这前面讲的「断一切烦恼」。烦恼断,智慧就开了,智慧是本有的,烦恼是障碍,障碍去掉了,智慧怎麽会不现前?障碍、烦恼就像乌云,今天香港下雨,乌云遮盖着太阳,这障碍!天晴了,乌云没有了,太阳就现出来了。智慧不要修,障碍去掉,它自然就显示出来;德能也不要修,福报、相好都不要修,是你自性裡头本来具足的,一样都不缺,现在真正要修的是怎样把障碍除掉。从哪裡除起?这东西你得有程序。

我在讲席裡常常劝导同学,要知道从哪裡除起,我说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十六个字,要从这十六个字上下功夫。这十六个字统统没有了,你的菩提道上第一关通过了。第一关是最难突破,第一关突破之后,往后一切就很顺利了,头一关是最难破。说老实话,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这一关就是没破,所以还是搞凡夫。这一关突破了就证须陀洹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这十信的初信),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你还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吗?你还可以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吗?无量劫到今天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这麽惨,你还不觉悟!那要怎麽办?起心动念为众生想,你才能突破,没有一点私心,决没有为自己利益想,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想。

苦难众生可怜,他为什麽会受苦受难还在造恶业?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就是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所以起惑(起惑就是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轮迴的原理。为什麽会有轮迴?就是因为这麽一个缘故,受报的时候又迷惑,迷惑时候当然造业,不断的在循环,没有办法超越。我们今天是非常非常的幸运,闻到佛法,有这麽一个好机会来学习大乘,把这桩事情总算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欠的功夫,我们认真努力把这十六个字消除。这十六个字的消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裡?习气太深。所以认真努力去干,念念为别人想,事事都为别人想,自己真正做出世间人所说的牺牲奉献。

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捨,诸位要晓得,捨后面一定有得。「捨得」是佛学的名词,这个术语是从佛经上来的,捨得!捨得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你捨,捨是因,得是果。你捨财,你得财富;你捨法,法布施,捨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捨无畏,你得健康长寿。无畏是什麽?帮助一切众生远离恐怖、远离忧患,这叫布施无畏。从哪裡做起?从饮食做起,饮食是不食众生肉,这是无畏布施。让一切有情众生对你生欢喜心,知道什麽?你不会杀牠,你不会吃牠,你不会害牠,这叫布施无畏。一切众生对你畏惧的心没有了,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你愿不愿意布施无畏?遇到众生有苦难,总是尽心尽力协助他、帮助他,不能置之不问,这不可以!

所有苦难裡头,那个根是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教学。所以教学这桩事情,三种布施具足。教学要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精神,用体力、用精神,这是财布施。财有两种:一个是外财,一个是内财,内财就是身体,我必须要用身体来干这桩事情,所以这是属于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所表现的这个形象,做一个很好的样子给大家看,让大家看了之后生起信心,生起羡慕的心、生起效法的心,这都是属于教学,身教,言教,法布施。我们身教、言教的内容裡面就有无畏布施。这一举三面都做到了,果报?果报是财富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知道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天天干,乐此不疲。释迦牟尼佛做了一辈子,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馀会,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学习的。这是有捨就有得。

捨得更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了,得到了也要捨。把你得到的还是要捨掉,可不能留!不可以留财,也不可以留法,健康长寿也不能留,你就会得无量寿。你要在这裡起分别执着,健康长寿还是有限的,随你修积多少总有数量;如果你统统都放下了,得无量寿,财,无量财,智慧,无量慧,寿命无量寿!你得的是无量的,为什麽?跟法界性相应,法界性是无量的,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的。所以大乘教真正是不可思议,真正是殊胜无比,为什麽?这才第五信位的菩萨,就到这样深、这样圆满的境界,小乘比不上!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辟支佛比不上,权教菩萨比不上。大乘圆教,五信位不是很高,整个学程五十二年级,他才五年级,我们讲小学,已经这样高的境界,这样殊胜的境界,怎麽不令人羡慕!

那麽你要这样学,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决定不能贪着,随缘度日,随缘而不攀缘,无求!有好,没有也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佛经上讲「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要紧的是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你就成功。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段文还没讲完。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2 12:43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7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13-07b.wmv




说法甚深  (第七集)  

2005/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节录自华严经12-17-1386)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末后李长者的开示,我们学了三分之二,后面还有一段,在「释菩萨名」。我们把释菩萨名这一段文念一念。「二释菩萨名者,名德首者,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名为德首。世界名青莲华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心淨无染,无贪爱痴故,此是东北方」。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这裡看,这是把方位指出来,东北方,下面还会说到。

「佛号明相智,明此位」。此位就是五信位,就是德首菩萨。「进修之果,得法心淨故,如艮位,寅丑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是一段。这个方位,《百法明门》裡面所讲的「方分」,时分跟方分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真正的事实,所以在《百法》裡面称之为不相应行法。这个不相应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抽象概念,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现在人讲的空间跟时间的观念。东北是方向,比喻第五禅波罗蜜,清淨无染。

「佛号明相智」,这佛的德号也是表法的,明相是太阳还没出来,天空已经很明亮了,这是叫明相。早起的人能看到,睡觉睡到太阳出来才起来,那就看不到了。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从哪裡来的?从禅定得来的。所以禅定功深,这个慧将开未开,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的功夫达到开悟的边缘了,但是他还没有开悟,这个时候就是此地比喻讲的明相现前,将要开悟了。这就说明禅定功夫很得力,定能生慧。

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戒定慧是性德,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如来给我们所说的一切经,一切经是什麽?一切经就是戒定慧。所以世尊这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后人把它归纳、归类分做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分为三藏。律藏就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这个分法实在说很难分,为什麽?佛无论说大小乘,无论说什麽样的经,长的也好、短的也好,最短的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三藏具足,裡面有讲定、有讲戒、有讲论,统统具足,没有不具足的。那怎麽个分法?古人分的标准,就是这三样东西在这一部经上,哪一种说得多,分量多的就把它归到哪一类。如果讲定讲得多的归到经藏,实际上它有戒律、它有慧;如果议论多的,那就归到论藏;如果讲戒讲得多的,那就归到律藏。

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经律论三藏,无论大小本的经典,我们讲文字长短,三藏统统具足。这个分法是后人分的,世尊在世没有分,不但没有分,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经典,这个道理要懂。任何一个人向世尊请教,我们今天讲请法,请教,世尊为他说法,教导他,都是三藏具足,只是看哪一方面说得比较多几句,后人根据这个分法。

因此,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就开大智慧。「烦恼轻,智慧长」,这我们佛门常说的,你烦恼能轻一分,你的智慧就长一分。这在我们自己学习过程当中有很深刻、很明显的体验,只要你真干,锲而不捨,对于世缘要放下,世间这一切人事跟环境都不可以执着。这个放下不是一下就放下的,那是不可能的,分分放。譬如捨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我刚刚学佛还没出家,老师教我学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从哪裡放下?从捨财。实在讲,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哪有财?我是个小公务员,每个月拿的工资仅仅够生活,没有多馀的,那怎麽办?我们的生活尽量的节俭,还能够省一点,生活过最低生活的水平。我那时候薪资,那时台湾钱一个月五十块钱。我省到是除非必要的钱,不是必要的开销,全部节省下来,我一个月可以用二十块钱就够了,还可以多馀三十块钱。老师教我布施。
在这个之前,我这些钱,我的生活都是很节俭,我的钱都拿去买书,喜欢读书,没有其他的嗜好。你说是看电影,那时候看电影,还没有电视,我一年难得看一次电影,一次、两次,绝对不是我自己去买票去看电影,别人请客;从来没有到馆子裡面吃过饭,那个费用太贵了。这些娱乐场所那可以说我都不接触。我们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我的生活图书馆跟书店,这是我常常去光顾的,喜欢读书。

所以老师教我放下,教我学布施。那我的布施,书,我选的是好书。从前很吝啬,我的书不会借给别人看,什麽原因?别人不知道爱惜。有时候人家看书拿个铅笔在书上乱画,这是我很忌讳的;他拿去几天,拿回来的时候,这个书本就很肮髒,这个我也很难受的,所以我不借给别人。老师说要布施、要放下,那就从我这个嗜好上,我的书可以借给人,但是新书绝对不借给人,我已经看过几遍的,行。慢慢学,学上个半年、一年了,我的新书,我买来还没有看,别人喜欢,我也可以先给他看,先借给他。逐渐逐渐把这个习气才改掉,不是那麽简单的事情。

章嘉大师教我是给我限定了一个时间表,六年。我们第一天见面,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就从布施落实。我向他老人家告辞,他送我到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就乖乖做六年。六年怎麽样?六年真放下了,放得很彻底,只剩下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其他的真的全都放下了,书统统捐赠给图书馆,一心学佛。

李老师在台中办慈光图书馆,我的书全赠送给他。在那个时候,我送给他的书佔图书馆收藏的书五分之一,五本当中就一定有我一本,你就晓得我喜欢读书,我喜欢收藏书,统统放下了。这出家的缘成熟,都是在老师意料之中。我出家身上一文钱没有,常住给我买一张火车票,从台中到台北,台北圆山下了火车就是寺庙,我就在圆山临济寺出家的。捨尽了,七年的时间,第七年。所以要慢慢的放,一年比一年轻。

出家之后学教,学教又要经书,世间书不要了,经书要,喜欢经教。有缘分,遇到李老师,跟李老师学教。这个时候佛书裡面,我们知道有很多好东西,没有单行本,只有在《藏经》裡头有。我也有一部《大藏经》,也捐了,在出家之前赠送给图书馆。出家之后就想,我学习的经典,我希望能够得到这个经本,得到这个注解。香港佛经流通处,智开法师帮了我很大的忙,我一生感激他。上一次他到这来看我,我们两个同年。在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跟他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老法师,所以我写信给他都称他老法师。到以后见面才晓得我们同年。

我想要的书,我就写信给他,他就给我找,几乎都找到,这是感应不可思议,而且都是线装书。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愣严》,居然他给我找了二十多部古注,参考书,所以我这参考东西非常丰富。李老师还借了,大概借了五部,因为他讲《愣严经》,我提供他,他想到哪种注解,我说我都有,他说:奇怪,你怎麽会有这麽多东西?感谢智开法师,他给我蒐集这些资料,收到马上寄给我,不要我付钱,记帐,什麽时候有钱,什麽时候付给他。如果当时要问我要钱的话,我没钱,刚刚出家没人供养,生活很困难。可是有人供养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现在买一套书多少钱,你替我付,这就是供养我。我手上不要拿现金,他们就替我付钱。所以我跟智开法师往来至少有十年,时时刻刻提供这些资料给我。

虽然出家之后又拥那些新的参考资料,这东西还是自己必须有的,可是心裡上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心裡有执着,这个时候心裡很澹薄。我的这些参考书,有人喜欢用它,都可以。以后有很多我都拿去翻印。像现在这个《华严经疏钞》,我就是用以前智开法师替我找来的本子,线装本四十册,现在我们把它翻印,装订成十册,这诸位都看过、看到的。我们翻印这个比原本还好,为什麽?字放大了,原本字没这麽大,我们把它放大。一本变成一千本、变成两千本,到处流通。这个本子我们可以去做记号、写字没有关係,原本不可以,原本是代代相传,我们还要传给后代。现在这个原本,有少分在澳洲,多分是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我送给他们让他们出版,翻印流通。

所以什麽都要捨!身心世界,连佛法都不能执着。《般若经》上佛讲得好,「法尚应捨,何况非法」,这个非法就是世间,世出世间法统统不能执着,要捨。世尊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你看世尊他老人家一生,他所拥有的就三衣一钵。佛如是,佛的弟子亦如是。常随众,我们都知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一个人的财物都是三衣一钵,除这个之外,一无所有,绝对没有金钱。那个时候经本也没有,佛没有写书、没有经本,只是口传。每天听佛讲经说法,有疑问提出来研究讨论,没有记录、没有文字,这是最初的教诲。我们知道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在一起把它集结出来。这裡头最重要的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複讲,记忆力最好,确确实实是过目不忘。他有这麽好的记性,所以请他複讲,同学们作证。五百阿罗汉作证,听到阿难讲经,没错,佛是这麽说的,这就节录下来。所以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世尊当时在世的方规,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定要晓得,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我们可以用,这是我常常讲的,今天讲「权」,我们有使用权,不能有所有权。要有所有权,这个东西我的,麻烦来了,什麽麻烦?给诸位说,增长我执,这个麻烦可大!六道生死轮迴的根就是我执,我执拔掉,超越六道的希望就大幅度的提升。念佛求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

今天在现实环境之下,我们不能不建道场,过去我们在美国建了道场,现在还在;我们离开美国,完全捨掉。台北我们也有两个道场,有个图书馆,有个佛陀教育基金会,也是完全捨掉。现在在澳洲建立道场,我捨乾淨了,现在让悟字辈、年轻人,给他们。此地这个道场挂个名而已,绝不过问。现前所要的就是这个摄影棚,每天在这裡讲经,讲完之后,讲些什麽我自己也不知道。心要清淨,心裡面不能有一样东西,《坛经》所说「本来无一物」,你有东西就坏了。

佛法没有别的,行门、修行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字,捨。到最后把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捨掉了,你就成究竟圆满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没放下,他还没捨。所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麽?放下而已。布施就是放下,身外之物统统放下,没有一丝毫牵挂,自己的身体也要放下。你放下之后,你才晓得那个自在、那个快乐!你有牵挂、你有欲望、你有分别执着,你有苦,那是烦恼习气。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都被烦恼习气障碍住了,不能现前。

菩萨修行,这是第五个阶段,好像我们现在读书,一年级、二年级,这是五年级,小学,十信位是小学,小学五年级。主修的,禅定波罗蜜,心地真正清淨,贪瞋痴慢疑恶见都放下;虽放下,还是藕断丝连,不乾淨,为什麽?如果是乾淨的话,他就超越六道,五信位还没有超越六道,七信才超越。七信位等于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六道,五信、六信还没超越,有相当的定功。这个定功一般来讲,在四禅天、在无色界天,这是修行人,修行人就是四禅天裡面五不还天,他不再到欲界来了。所以在此地讲,他这个「明相」刚刚现。

我们看这是他这裡面方位讲「如艮位」,艮是八卦裡面的艮卦,艮卦是山,「山表安静不动」。我过去没到过山东,这一次在中国访问,顺便到山东济南去看看泰山。到了泰山,我也爬到泰山顶上。小时候读书,古人讲「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让人家感觉到它那个底盘很大,山并不是很高,底盘很大是很稳,确实显示出安静不动。这个上面有个庙就是东岳大帝,东岳泰山。故事我们听得很多,没去过,这次去看了一看,也去东岳大帝庙裡面去拜一拜,拜庙。

「淨极光通达」,淨到极处就生慧,这个慧还没发出来,但是明相出来了。所以他这个明相讲「寅丑两间」,这是讲时辰,寅时是早晨三点到五点,寅时;丑时是晚上,夜晚一点到三点;两间,那就是两点到四点之间,那就是三点钟,大概在夏天三点钟的时候明相就出来了。天空东方发白,东方已经亮起来,太阳没出来,太阳出来大概还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前,一个半小时之前,东方发白,说明智慧快要透出来,取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不是要求智慧吗?说实在话,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世出世间无论什麽问题,智慧开了,统统解决。那个问题愈麻烦愈严重的,你仔细去观察,烦恼重,妄想分别执着太深!所以他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果然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明相现前,自然通达。我们今天讲,你看一桩事、看一个问题,你看的面很广、你看得很深,那是智慧。

任何一桩事情,它的深度、广度都是没有止境的,这我们在大乘教裡体会到的。像这个经,经文的义趣、义理,每个字、每句都是深广无尽。简要详明的讲,像隋唐时代,贤首、清凉讲《华严经》,那我们要是听到,他讲得很简单,点到为止,这注解就是。我们要是粗心大意来读这些注解,读清凉大师的《疏钞》,读李长者的《合论》,那李长者的《合论》更简单,你不知道它的深广;必须你自己依教修行,契入三昧。

学《华严》,契入华严三昧;修淨土,契入念佛三昧,智慧开了。纵然没有大彻大悟,你有大悟,你有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怎样积?放下就是累积,不断的放下。首先一定要从名闻利养放下,这个东西是严重的伤害、严重的障碍,名闻利养边都不能沾,决定障碍你的悟门。纵然遇到真善知识给你细说经论,你也不会通!你自己体会不到。听的时候满好听,觉得很有道理,听过之后就完了;过个二、三天,印象全没有了。这种现象我们看到很多很多,我们自己能够累积一点,那是什麽?锲而不捨,天天干。

所以要想一想,世尊当年在世是每天讲经说法,带着这群学生。学生跟着老师,不离开老师的,一年到头跟着,老师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出家了,他不回家。老师的教学,不但有言教,身教,身语意三轮说法。学生长时期接受老师的薰陶,这得利益。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没有这种缘分学习,你怎麽能成就?所以现在人说老实话,物质受用超过古人太多太多了。讲到世出世间学问的修学,那比古人是大幅度后退!

可是如果真正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现在这个科学工具是好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选择你喜欢的经论,就专学一部。找一套光碟、一套录相带,你可以反覆多次的去学习。你说找个老师,说这一部经给你讲个两遍、三遍,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没重複的。古大德只发现一个例外,《无量寿经》,肯定《无量寿经》,世尊当年在世至少讲过三遍,为什麽?流通在中国的这些版本,原本,中国人都把它翻成汉文。

《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但是现在只剩下五种本子还流传到现在,另外七种失传了。在这五种版本裡面非常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有两个本子四十八愿,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还有一个本子,南宋所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就证明他们用的原本不是相同的。如果是相同的,这四十八愿,应当每个人翻都是四十八愿,不能把四十八愿翻成二十四愿,把它翻成三十六愿。所以从这个地方肯定《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这是很少有的,其他经典几乎都见不到这种情形。《金刚经》,《大藏经》上有六种译本,大同小异,肯定原本是一个本子。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晓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会有成就。最忌讳的是你学得太多、学得太杂,那就难了。我们早年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的限制非常严格,只准学一部经。你同时想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他说你到别的地方去学;佛学院裡很多,可以同时学好多部经。李老师这个经学班,像教私塾一样的,每个人只准学一种,绝对不可以学两种,真有效果。一部一部的学,一部学好了才可以学第二部。那个学好的标准,实在讲是很低,不高!就是你上台把这部经讲一遍,老师在下面听,听了他点头,满意了,行,这一门算是你毕业了,再可以学第二部。

我在台中跟他十年,十年学五部经,这五部经在别人的话,一年就学完了,我在那裡搞十年。我把这五部经说出来,也许你们哈哈大笑,我第一部学的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我讲过很多遍,有《讲记》,你们都可以看到,我第一部学的。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流通本最后的这一卷,《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算是大部头的,《大佛顶首愣严经》。我就学这五种,十年。

古人讲的话没错,「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我没有学过,《法华》也没有学过,可是我都讲过;法相唯识,我没有学过,我也讲过,而且在学校开这课程。古德教你专注,学一样东西专注,没有别的,定。你心定在一门,容易开慧,会生智慧。同时学很多,算你聪明,过去今生你的善根深厚,你所学的是常识不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应该怎样修学、怎麽个学法,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利益。

现在在各地方讲《弟子规》的蔡老师,你们有很多人都认识他,现在好像也挺出名,海内外到处都请他去讲。他学了多久?我告诉诸位,他只学三年。为什麽能讲得这麽好?他就是真正能够把握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没有别的诀窍,他就是相信这句话,他就是抓住了这句话,依教奉行。

他《弟子规》的学习一年,一年就行了,因为它短,不长!全文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一年的时间。这个学习不是学到会背、会讲,不是的,落实,用一年的时间真正把它做到。做到,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都具足了。戒学是规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戒律;因戒得定,你一年的时间,心无二用,就在这一本小册子裡头。你把它做到了,在落实裡面,你就有体验、就有悟处,你把它做到了。你要是不落实,你没有悟处;落实就有悟处,有体会,有悟处,然后你把你的体会、悟处、心得报告出来,听的人从内心裡头受感动,那就不一样。所以他一年把这个做到了,真正契入。

第二年出来讲,讲一年。今年是讲演的第二年,讲了几十遍,一遍比一遍好,专家!有这个基础,无论是讲世法或者是讲佛法,他将来都是高手。一经通,《弟子规》不是佛经,行,只要通。通是什麽?通到慧!佛经是自性智慧的流露,你智慧开了,佛经一展开一点障碍没有。这是很好的一个典型摆在面前,三年成功,绝对不是佛学院能学得出来的。我提出来给诸位做参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李长者的开示,从「佛号明相智」,从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念。「佛号明相智,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淨故。如艮位,寅丑两间,明相现故,故佛号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东北方是艮,艮为山,山表安静不动义,是禅定义故」。前面我们讲了不少,因为这是我们现前必须要知道学习的。

尤其同学们,无论是经教、无论是念佛都要专一,「一门深入」,不能搞得太多、太杂;太多太杂对自己决定是有害的。一般人不知道,学得多、学得杂,长知识不长智慧;一门深入,长智慧,通一切知识。智慧他通!但是知识不通智慧,这裡头的得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瞭,我们才真正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有殊胜的成就,所谓是事半功倍;如果同时学好几门,那真叫事倍功半,这个效果不成比例。这现前修学的人很多,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确确实实如经中所说,要真实智慧。
这前面我们读到的「唯智能知」,没有真实智慧,这裡头很深很深的义理境界,没法子。所以不开智慧不行,一定要开智慧!这是我们不厌其烦的要多说几句,也希望我们自己能在这一生当中破迷开悟;纵然不能大彻大悟,也要有相当的程度,关键是在我们能不能放下。这是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能不能放下?「名闻利养」能不能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能不能放下?「贪瞋痴慢」能不能放下?果然把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你就得清淨心,你就生智慧。

教中常说「烦恼轻,智慧长」,这句话是真理。烦恼重,智慧就不生,一定要烦恼轻。修行人功夫不是别的,烦恼一年比一年少,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我常说,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我二十六岁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教我的,我对老师相信,我不怀疑。老师教我,我真干!干了五十四年,真有效果,证明老师没有欺骗我,所以我对老师感恩戴德,念念不忘!每天讲经之前,我都拜老师;讲完之后,迴向给老师,以此报师恩。虽然老师不在世了,我们心目当中,老师时时刻刻在面前,没有离开老师。

「寅丑两间」,实在讲寅丑就是讲的定慧,丑代表定,寅代表慧。寅,明相就现前了,丑还没有,丑时一过,寅时就来了,明相就现前了。淨极光通达,所以佛号就叫「明相智佛」,叫明相智。「用此方隅」,就是用这方位,这个方位如果我们用在现在时钟裡面看,那非常明显,夜晚两点到四点。一点到三点,丑时,定,人定了,睡熟了;三点到五点是寅时。所以修行人,寺院庵堂几点钟起床?三点钟,都跟这个有关係。为什麽三点钟起床?明相现前,你不能再昏沉了。所以修行人,世尊当年在世,晚上睡眠是四个小时,中夜,中夜就是我们现在十点钟到两点钟,他两点钟就起来了,四个小时。一般寺院裡面修行,晚上是九点钟到三点钟,六个小时,够了,你会休息得很好!三点钟起床,寅时,明相现前,不能再昏沉了。他与这个相应,所以用这个来表禅定法。
那个方位?这是「东北方」。东北方在八卦是艮卦,艮是山,山代表「安静不动」,我们前面举泰山为例,很明显的能够看出,稳如泰山。古人是有这麽一个成语「稳如泰山」,他为什麽不说别的山?我们到泰山去一看,果然如此,底盘很大,看出稳重的形象,表安静不动。在此地不是说身不动,心不动。我们能够在现代这个时代,花花世界,能在这个世界裡面,六根接触六尘做到如如不动,稳如泰山,这叫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做一个样子给别人看。禅定的实质就是安静不动,安稳清淨,不为外境所转。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外面境界,见到、听到、接触到了,心裡头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什麽样子?没有分别执着就是禅定。你还有分别,你的心动了;你还有执着,你就大动了!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七情是大幅度的波动。怎样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如止水?那就明相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不但是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个不算清楚;你一看一听,知道前因后果,这叫清楚、叫明瞭!今天社会的动乱,什麽原因动乱,清楚;这个动乱后果是什麽,清楚。有人来问你,如果我们在这个动乱社会怎样能够保平安,行,也清楚。

像现在许许多多人所关心的、所在那裡探讨的,怎样能够化解冲突。我们这一看一听很清楚!有没有方法?方法多得很,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是方法,无论用哪一个方法都能够达到效果;你不会用,那你就没法子。为什麽古圣先贤的方法都会有效果?古圣先贤的心都淨,都是安静不动的,不会被外面境界转,所以他有智慧。他的言语是智慧,他的文字是智慧,他当年在世那个教诲是智慧,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这裡头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有能力辨别。这是「释菩萨名」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再看末后的第三段「配随位因果」。随位就是随当位,这个当位就是现在德首菩萨所代表的五信位。五信位的因果是什麽?「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自性裡头本来有的。这句话我们讲得简单一点,佛说了,儒也说了,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根本不动智就是本善,不为外头境界所动,你说这善不善?这真善。还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善,不是真善。本善是绝对不会被外境所影响。佛常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心不动智是佛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所教,教这个;一切众生所学,学这个,那你就真的做学问,真学了。世间人所谓实学,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实实的在学习,与性德相应,与本性本善相应,与本具佛性相应。

在这个世间教学,诸位好好想想,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吗?我常说,方东美先生教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你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最高的享受?细心去观察,你在这日常生活当中,种种享受有没有比我们在学习经教、听闻佛法这个享受更殊胜的?没有!这是醍醐上味,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了这个境界,这个世间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自自然然置之不问。你们觉得那个好,你们去,我这裡比你更高的。你懂得五欲六尘享受,你不懂得经教学习的享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不懂!什麽人懂?契入的人懂,入境界的人懂。不入境界的人,哪裡知道!法味要不是这样浓,我不可能搞五十四年,乐此不疲!五十四年当中,我在讲台上讲,讲学、教学四十七年,最快乐的一桩事。这一桩事情,古人常说「诚于中,必形于外」。我在国际上见过不少人,交过不少朋友,有一个最明显的感触,人家跟我接触就感觉到我很快乐,满面笑容。这个笑容他们能看出来,从内心裡面生出来的,不是装模作样!内心裡面生出来。所以人家,很多人琢磨,我知道,也有人告诉我,淨空法师为什麽这麽快乐?无论在什麽时候,跟我接触都是满面笑容,常生欢喜心,这是法味!

这门东西真好,可惜你没有尝到,你要尝到,我相信你跟我一样快乐。你要比我入的深,那你比我更快乐。愈深入愈快乐,只有乐没有苦。这个乐不是相对的,不是苦乐之乐,苦乐是世间的,超越世间,苦乐两边都捨掉,真乐!就是《论语》裡面讲的悦,「不亦说乎」;佛法裡面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裡头流露出性德,戒定慧三学的流露。所以这是教,教这个,学,学的这个,一定要晓得自心根本不动智是所信的因。

我们今天学习最大的困难,没有这个因,这个因是什麽?知道自己有佛性,知道自己本来是佛。我最近讲得很白,因为在国外,这佛学的术语是很深、很难翻译的,我用大家听得懂的这个术语讲,我讲一个「爱」字。诸佛如来修,修什麽?修自爱,修爱他。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教什麽?教人自爱,教人爱他。这大家好懂,容易懂,就这个意思。

什麽叫自爱?知道自己本性本善,知道自己有佛性,这是自爱。我现在虽然有,但是迷失了,性是本善,可是我今天思想行为不善,那我要自爱,我要把不善回归到本善,这是真正自爱。我知道本来是佛,《华严》、《圆觉》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是现在当凡夫,这就是不自爱。我如何转凡成圣,这就是自爱。就是这个地方这一句话,我们修行要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为所信之因」,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句话你要是念了几遍还不懂这个意思,你就用我那个浅显的话,「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就记住这三句;第一句儒家圣人讲的,后面两句都是佛说的。我要回头、我要回归,这叫自爱。

我怎样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希望他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也知道自爱。帮助别人是爱人,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我讲得是很白很白了,如果诸位是听了之后,你才晓得这个经的意思真正是好,这种教科书到哪裡去找?方老师当年介绍我,特别介绍《华严经》,他说《华严经》是大乘佛法的概论,无所不包。他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课就开「华严哲学」。他一生最嚮往《华严》,最欢喜《华严》,他说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对于《华严》特别爱好,当然受他的影响,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没有前面的基础,你就很没有办法契入《华严》。

《华严》的确是一乘教,那我前面的基础,就是在李老师那裡学的这五种东西。虽然不多,我学得很认真,认真也就是真正落实、真正认真努力去做。清凉、李长者这个注疏我才能看得懂,我才能看出味道出来。我要是体会不到,我就说不出来了。你们大家听我讲经,尤其是跟到我很多年的,你看看我年年讲的不一样,你就晓得是年年有长进,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很明显的你能看出来。然后你能体会到这个课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处太大了,确确实实指导我们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佛祖恩德。经是佛说的,解释是清凉、李长者给我们的。清凉大师、李长者都是我们的祖师,他来指导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契入如来所说真实义。

「进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这一句很重要。「进」是精进,精进不懈怠,认真的修行,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来修学,那我们就得,得什麽?得智慧。烦恼轻,智慧长,我们得智慧。得智慧是修行的效果,讲这一个阶段。「说法甚深」我们就介绍到此地。现在请看第五大段,「福田甚深」,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咱们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

我们就念到这一句。这一句对我们来讲,好像关係特别亲切,为什麽?不管学不学佛,不管信不信仰宗教,哪一个人不求福?再讲得通俗一点,谁不想发财?谁不想聪明智慧?谁不想健康长寿?这三样都与『福田』有密切关係,为什麽?都是福报。福报从哪裡来的?福报是果,果报!果必有因,这个「田」就比喻着因,你有「福田」,在这裡种福,它才会生长福报出来。

许多同学都知道,佛门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句话跟我讲过好几遍,我的印象很深刻。真的,一点都不错,有求必应。求的时候说没有感应,我这五十多年当中还没有遇到一次,我有求就会有感应。但是求,老师教得很好,如理如法。如果你为贪瞋痴,你求就没有感应。如果你是为修行,为断烦恼、为开智慧,为提升境界、为教化众生,没有不感应的,真的是有求必应。自己修行过日子,不需要财富,物质生活可以做到很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能够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捨掉。但是要为教化众生,要为把佛法普及到全世界,利益一切众生,那没有财不行,做不到。譬如现在我们用高科技来做弘法的手段,网际网路需要钱,卫星电视用钱更多!那我们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钱从哪裡来?从十方来。需要多少?足够用,也不会有太多的,会用的恰好,你说这个多自在!

现在在目前,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就是要培养后继的人才,这是大事!后继无人,我常常讲,你一生当中做得再好,后继无人,你死了就完了,你的事业等于零,没有业绩。所以中国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就是讲继承人。绝对不是说你的儿女多;儿女多,没有一个能继承你事业的,那还是等于零,你还是无后。后是讲继承你的道统、继承你的学术、继承你的事业,是这麽个意思,不能把它解错!以为我有儿女传宗接代,这就行了,错误了。你儿女虽然多,也传不了宗,也接不了代。世出世间法都讲「道统」,你的家庭,你读读历史,过去祖先在早年,几百年前、几千年前,他做过些什麽事情?有过辉煌的成就。我们这一族的后人,有没有把他的成就继承?有没有能够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意思,无后为大。

在今天,儒有没有传人?佛有没有传人?这是我们很忧虑的事情。所以怎样来办学、来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就是培养人才。不是说我们办个学校,我们教人家怎麽样讲经说法,这个不行。我们要办个学校,希望这些学生都能够成贤成圣,成菩萨成佛,他有成就,他自然就教化。所以办学的目的是成圣成贤!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不是志在功名富贵,不是这个!是志在圣贤。学佛志在成佛作祖,祖是菩萨,作佛作菩萨,那就是后继有人!这些统统是属于福田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段落,这一大段裡面,我们要学着怎样种福田,怎样成就自己这一生的福慧。你就晓得这多重要。

首先,这一定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你怎麽能教化众生?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圆满,然后才能帮助别人。说到这个地方,我自己非常惭愧,我修得不好,一百分当中,我才是有个几分而已!我常常讲,百分是圆满的佛法,我今天所得到的是三、五分而已,可是我就很有受用。所以我天天还是很认真、努力向上提升。天天还是学的放下,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我天天还是干这个。

这些年来,至少有十几年,国内有许多大德,早年对我最关心的,赵朴老、茗山法师,每一次见面一定会提到:落叶归根,早一点回来!所以这些年来,我也常常回来看看,能不能回来?不能。为什麽不能?国家那边没有障碍,障碍在哪裡?同学们太热情了,这个热情造成了障碍,我不敢回去。我很想回去,回去没地方住。现在这个讯息非常发达,我住在哪个地方,人家都知道,知道,四面八方都来看我,我接应不暇。不要说多,一天来一百个人,我就受不了,还能修行、还能办道吗?这是什麽?这是同学们还是情重于智。大概我的看法是百分之八十的情,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智,我就没有办法。

什麽时候我才能回去?情跟智平等了,一半一半,你们有百分之五十的情,百分之五十的智,落叶归根的缘就成熟了。否则的话,我还是要在国外流浪,没有办法。一到一个地方,一被人发现了,赶紧就要走。如果不走,一、二天就会有几千人来看我。我自己应酬很苦,公安担心,怎麽会有这麽多人聚集在这,到底出了什麽事情?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对国家、对社会不能造成丝毫困惑。这个道理,同学们一定要懂。

我也做过几次的声明,如果我要是回国,我是平民身分,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我绝对不会做寺庙的住持、当家,我不会做。我也不会做佛教协会的会长,政府裡面有人大委员,还有政协委员,我什麽名义我都不要我才能回去;我要有一个名义,我就不会回去。我天天说捨名闻利养,我自己还去搞这个东西,讲不通!我一向跟大家说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从事任何一个行业,这是正业,只要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与社会其他行业合作,天下太平。我们的行业是什麽?行业就是讲经、说法、教学。所以我无论在什麽地方,我所需要的,不是要寺庙也不是要精舍,我就是要一个小的摄影棚;我要网路、我要卫星,我们把自己学习的与全世界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天天在一块学习,利用这高科技,我就需要这个;其他的,什麽都不要,什麽名分都不要。

东天目山齐素萍居士非常热心,我看到有一些杂志、报纸上提到她请我做东天目山住持,我能去吗?不能。同学们,你们要有智慧,东天目山没有摄影棚的设备。建个摄影棚不难,还有一些服务的人员,你们都看到了,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协助录相、立即转播,后头还有製作,这文字的部分打上去,再送到卫星电视转播。所以有很多工作人员跟着我,我们这是一个班子,不是那麽单纯的事情。所以任何道场请我做住持,我都没办法接受,这是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

我们学佛的人绝对不离开佛陀的教诲,天天在认真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这个自己得真实受用。这些年来,在国外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五年了。我现在年岁也大了,这个事情我也要放下,所以今年过了,明年就不干,希望年轻人接着我去做,不是我不做就没有了,后继有人。所以我出去都带一些年轻人,我有我的用意,这年轻人让他们熟悉,让他们了解,他们去做。他们常常跟着我,我的接触、我的谈话,他们都听得很熟、都了解,这个事情他们能做,我有信心。有困难来问问,重要地方,需要我讲演,我在摄影棚讲一个录影带,带去播放就可以了;或者翻成文字印成讲演稿发给大家,更好。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福田甚深」,对我们眼前有迫切的需要。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就上底下第五大段。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