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离言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13 19:14     标题: 离言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八卷)  

2003/10/14 澳洲淨宗学院 

离言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东北方,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最后这一段经文,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或名无诤。或名教导。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别方便。或名如虚空。或名寂静行。或名胜智。或名能了义。】

到这裡是一段。道谛是修因,佛也举了十个名词。第一个名词『离言』,跟前面苦灭圣谛第二句完全相同。清凉大师在注解裡面说,「灭道俱名离言者,灭性离言,道令言离故」。这个灭就是灭谛裡面的「离言」是本性,原本就离言;在修道,是教导我们要离言,「离言」才能够证道,我们一般讲开悟。夏莲居老居士教人一门深入,锲而不捨,三年不说话,他说准能开悟。也就是说,三年是一千日,古人有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讲一千日,真正用功修行一千日,一千日念念不间断,这个效果不可思议。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们在谛闲法师教他那个徒弟锅漏匠得到最好的证明。确确实实锅漏匠修行三年多一点,他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他什麽也不懂;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出家,学什麽都学不会,人笨,没有智慧。好在他老实,拜谛闲法师做老师,尊师重道,老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方法,「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他就真听话,不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就念。一个人住在一个破庙,这样三年,他真念成功了,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往生,走了之后,他还在那裡站三天,因为在乡下,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人到观宗寺,替谛闲老和尚报信,说你的徒弟已经往生了,站着走的,现在还站在那裡。谛闲法师赶紧回去看,这一个来往三天,他站三天。谛老看到他讚歎,说「天下讲经说法的DA法师比不上你,名山丛林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成就不可思议。三年,三年不说话。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的话可以相信,谁能够认真去做,这个人有大福德。锅漏匠虽然没有智慧,有大福德!听话、老实。所以,老实人有福,老实人很容易成就。
我们相信,谛闲老和尚也是当年讲经说法的法师之一,你看谛老和尚说,「你超过了」;换句话说,这个徒弟的成就超过师父,师父还不如,各人的福德因缘不相同!所以,我们决不可以轻慢一个众生,这个众生愚痴,这个众生没有智慧,不可以轻慢。说不定他遇的缘殊胜,成就比我们高得太多了,我们比不上人家。你今天瞧不起他,没有放在眼裡,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你怎麽好意思跟他见面!他的品位在你之上。所以古人常说人不可貌相,善导大师常说,「总在遇缘不同」,这是说各个人的成就不一样,缘不相同,他的缘深。

所以,道谛裡面修因,「离言」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学习。言语太多伤气、伤身,儒家、道家都忌讳。有修养的人言语少,纵然是与人交谈,没有废话。我这一生当中,遇到一个言语最少的人,章嘉大师。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每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大概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我。我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的答覆非常简单,真正是中国古人讲究文章的那个原则,简要详明,他真的做到;简单扼要,也详细,也明白,真有受用。跟他在客厅裡面,面对面的对坐两个小时,他说话似乎不超过十句。我非常欢喜亲近他,磁场好,跟他坐在一起,心是定下来的。你心不完全定下来,他不给你讲话,你问他的时候,他也不答覆。不像别的善知识。

我亲近过方东美先生,有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是长篇大论,给我详细分析,李老师亦复如是。唯独章嘉大师绝对没有长篇大论,你跟他在一起,就像在定中一样。我第一次,敏孟经先生给我介绍,去拜见他(敏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亲王),大概见他的时候也将近有两个小时,说了几句话。非常真诚,非常亲切,能够感受得到,这是学养功深!在那个时候,香港正在印《太虚大师全书》,这个分量很大,当时发心预约,我也预约了一套,每个月寄几本,寄来的时候我都看看,因为《大师全书》裡面都是白话文,我们初学的人能看得懂。我有些疑问向章嘉大师请教,他给我解答。

但是第一次跟他见面,我向他请教的是,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我问他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他没有答覆,我们是很专注的在听,真的意志精神都集中,听他开示,但是他就是这样子静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不说话,离言,不说话。半个小时之后才说了一个字,有!我问他有没有方法契入?有!真的,这很有耐心,等半个钟点等了一个字,耳朵竖起来再等他下面的话,他下面又没有了。这一次没有那麽长的时间,大概有五分钟。然后很慢(他说话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看得破,放得下」,说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当时听了似懂非懂,好像是懂得了。我接着就问,从哪裡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这是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说这些话。我告辞的时候,老人家送我到门口,那个时候他大概六十岁,六十一岁的样子,我二十六岁。送到门口,他老人家拍我的肩膀,笑咪咪的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语少,你看看每一个字有那麽重的分量,教人一生都不会忘记。跟我们亲近一般的这些学术界的那些大德们,长篇大论讲了一、两个钟点,离开的时候什麽也没有得到。我们以后读古书裡面讲言简意赅,在章嘉大师那裡看到了,体会到了。言语确实简单,那个摄受众生的力量非常大,我这一生当中亲近不少在家、出家的大德,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章嘉大师。

从这次之后,他是非常欢喜我,要我每个星期到他那裡去,跟他结了这个缘,每个星期都去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他的着作很多,至少差不多也有四、五百万字,相当可观,他统统是用藏文写的。到台湾,非常可惜,他的着作没有能够带到台湾,在大陆上,战乱期间,可能都丧失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学习,在日常当中学说话,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言语是第二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基础,是根本。人不能没有道德,没有道德那就不是人!你长的是个人的样子,这个样子失掉之后,再得不到这个样子!道德摆在第一,言语是其次,你就晓得古人对于言语是多麽重视!言语讲求的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要详细还要明白,决定没有囉嗦。言语多了伤神、伤气,那不是养身之道。愈是大道愈简单,一点都不複杂。

平常跟一般人应对,言语也要尽可能的简单。特别就是现在,特别是用电话,尤其用手提电话,我听说它的电波很伤人。手提电话常常带在身上,你手机打开的,这个电波对人非常非常不好,时间久了会引起神经麻痺。用这个电话的人,用得愈少愈好,通话的时间愈短愈好,所谓长话短说。中国古时候,你看讲文言,文言确实达到这个标准。古时候文明刚刚起来的时候,发明了文字,文字数量并不多,而且书写,在中国古时候多半是用刀刻在骨板上。因为那个时候生活是在狩猎的时代,打猎,猎杀这些小动物,吃了之后,骨头上面可以刻字。所以,今天我们有听说过所谓甲骨文,甲是什麽?甲是龟,龟甲,上面刻字,骨是兽骨,甲骨上面刻字,纸笔没有发明。所以刻的字数愈少愈好,但是少又要能把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言跟文要求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养生之道,养精神、养气。

在这个地方,佛告诉我们,自性离言,自性无相,无言、无相。所以,你什麽时候能够离言、离相,你就能见性。离言、离相,并不是把言语、现相废除,不是这个意思。言语、形相裡面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叫离。为什麽?所有一切现相是法性变现的,性相是一,性相不二。你在相上为什麽见不到性?你听言说为什麽不见性?那是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夹杂着妄想,你见不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跟这些学生(他的学生都是阿罗汉、菩萨,都不是凡人,我们今天在经典上读到的,佛的常随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罗汉),每天讲经说法,不像章嘉大师,要像章嘉大师的话,那他这一生说几句话。

佛给我们留下,你看看,后人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通到中国,少分。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运输非常艰难。中国的高僧到印度留学,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在经典裡面精挑细选,这我们能想像得到的。打听打听中国的国情,这边人的根性,在佛经典裡面去选择,选择适合这边人根性的带来,所以量不多,大量的经典在印度,现在都失传了。但是我们知道传到中国来的这一部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裡面的精华。到中国,以后就编成《大藏经》,我们现在看到《大藏经》,确实分量够大,一个人一生学不完。

但是佛在「般若经」上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我们不懂,说了那麽多,为什麽说没有说一句话?真的,他离言,「即言离言,离即同时」,愈说我们愈煳涂。这要用白话来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你能懂吗?我们不懂,但是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离即同时。我们凡夫做不到,佛所说的是从自性裡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我们说话都先有个念头,我们用的是心意识,佛菩萨、法身菩萨没有心意识,所以是说而无说。没有心意识,他怎麽会说?现在我们真的有那麽几分体会了,为什麽?看到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体会到一些。

无说而说,说而无说,那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没有感,佛就没有应。佛绝对没有说他有什麽个意思来跟你讲,没有,决定没有,全是感应。如同击鼓、敲钟,我们敲一下,它就响一声,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响的声音长;敲得轻,它响的声音短,声音小。你要问钟鼓有没有意思?没有,佛说诸佛菩萨在九法界现身说法,亦复如是,他没有意思在,他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着。众生有感,他应,他应的时候完全随顺众生。所以,普贤十愿裡面教导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学。

我们自己有没有思想?没有,为什麽?自性裡头没有思想,自性裡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自性裡头无形无相,亦无言说,清淨寂灭相!我们现在有想,有分别,也有执着。诸佛菩萨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细心观察,好像他也有想,也有分别,也有执着。你要晓得,他的那些思想、分别、执着是应,是众生感,他的反应。我们凡夫看到好像他有思想,有分别执着,实际上没有,完全没有。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学习相当过程当中你能够体会到,为什麽?自己慢慢入这个境界,这种境界在佛法裡叫三昧,我们中国人叫禅定。禅定不一定是盘腿面壁,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那就是寂静的境界。

但是这个境界裡面有感应,众生有感,这是讲自性,性有德、有能,性的德能自然起作用。我们叫起作用,其实在性德裡头,所有一切言说、名词统统加不上,所以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一个含煳笼统的话,妙绝了,真正是深妙、玄妙到极处,圆满到极处,美好到极处,九法界众生没有法子想像,你想不到的,当然你也说不出的。这个境界,古大德常讲「唯证方知」,你要不证你不知道,你证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就是诸法实相,诸法真正寂灭相,这裡头没有恶,没有zai 难,没有一丝毫缺陷。华藏、极乐就是这个境界。

我们真的要认真努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争取到,想想锅漏匠用个三年功夫,他都得到了。我们美其名修行,三十年还没消息,跟锅漏匠比一比,惭不惭愧!为什麽人家行,我们不行?像锅漏匠那样成就的人不少,在哪裡?你们诸位看看《淨土圣贤录》,看看《往生传》,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修这个法门三年到五年成就的,《往生传》、《淨土圣贤录》裡头几乎人数佔一半。所以过去有人问过我,是不是这些修淨土的人,他的寿命那麽短,怎麽三年、五年就到了,他就走了?起了这个疑惑。我当时给他解答,我说不然,那有那麽巧的事情!你说两个、三个,可能,那麽多人的时候,不可能这麽巧,他的寿命只那麽短促,他成功他就走了。

真正原因是什麽?他功夫修到家,他淨土取得了,他没有必要在这个世间久住。就像宋朝莹珂一样,见到阿弥陀佛,佛跟他讲你还有十年寿命,他不要了,我现在就去,阿弥陀佛真的接他走了。我们相信这种人佔决定大多数。我们今天如果有这个功夫,成就了,你想不想去?你还愿意待在这个世间吗?肯定你也走了!还有寿命,不要了,为什麽?在这儿受罪,多住一天多受一点罪,早一天到极乐世界,早一天离苦得乐,很明显的例子。我这种解答想当然尔。

真正能成就的人,能走的人,他还不走,只有一个原因,这个世间还有不少众生跟他有缘,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可以度他们。换句话说,这是大慈大悲,不是为自己,为那些还没有得度众生,继续留在世间。你们想想这不就叫乘愿再来吗?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再回来,不需要这个形式,这是什麽?业力转换成愿力。身体还是一个,形相还是一个,外表是相同,骨子裡头换了;从前他是业力,现在转成愿力。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也不少,他住世久暂不是业力,缘分,跟这个世间众生缘深缘广,他住世的时间一定长;如果跟这个世间众生缘浅,时间不长,他住世的时间也就不长。

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时间长短是在众生的业感,那就是缘。众生心裡面欢喜他,喜欢听他讲经说法,乐意接受他的教诲,他住世时间就长。到哪一天对他冷澹了,对善知识冷澹了,不想学了,对他的教诲阳奉阴违。这是什麽原因?业障、习气太重。敌不过恶缘、恶法的诱huo,远离正法,这个时候佛菩萨就走了。什麽时候你觉悟了,「过去我错了,我现在要求佛菩萨来度我」,佛菩萨又来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道理要懂得!我们真心求佛菩萨,依教奉行,哪有不感应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

他告诉我,因为我在那个时候日子过得非常困苦,一个人从大陆到台湾,举目无亲。虽然有几个同学、同乡朋友,大家都自顾不暇,见面很热情接待,没有能力照顾你。章嘉大师知道我很苦,教我求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麽求法?真诚心求!这是感应,所谓诚则灵。大师又说,当你求求不到,你所求的愿不能够现前,这不是没有感应,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要反省、要检点,把自己的业习找出来,只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他老人家教我这一招,我用了一辈子,灵得很!

可是许许多多人在佛菩萨面前天天求愿,求不到!永远求不到,到最后怎麽样?不相信了,佛菩萨不灵。不是佛菩萨不灵,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自己不知道消除业障,你的业障天天在增长,你还求感应,感应到哪裡来?这麽个道理。这裡头理事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然后真正相信有求必应,不要求人。求人,人不答应你,你不就生烦恼了,这都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求佛!什麽都求佛,最可靠。佛是什麽?佛是自性,自性本具的德能遍虚空法界,只要感应就能现前,有感就应,这是真理、原理。这个事情老师没说,以后我们深入经藏,明白了,才知道有求必应的理论依据,一点都不迷信。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苦灭道圣谛第二句。

【或名无诤。】

这个修学的纲目,或者我们说它作修学的科目,在我们现前是迫切的需要,为什麽?现前这个社会无论出家、在家,争执太多。《坛经》上能大师说,「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争执的念头起来,道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细心观察现在的社会,几乎每个行业、每个阶层普遍都有争执的现象。佛家虽然极力提倡六和敬,我们看到哪一个道场落实了和敬?早年,我那个时候大概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在台北讲经。我听众裡面有个老居士赵默林,老一辈的人都认识他,在我们佛教界很有名望,他大概大我将近二十岁,我出家,他没有出家。他学佛时间比我久得多,他亲近过印光法师,所以跟我们李老师很熟。

我在台北讲经,他做影响众,常常来听,几乎一堂都不缺,做影响众,给我很多的鼓励。有一天,他请我在台北火车站后面有个功德林素菜馆(现在不晓得有没有了),请我吃饭。我去了,结果发现就是我们两个人,叫了两个菜,赵老就给我说:淨空法师,你知道我今天请你来吃饭是什麽意思?我说我不知道。他说,我有一桩事情要向你请教。这个不敢当,老居士,不敢当,我说:什麽事情?他说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我说:没有错,五逆罪裡头最后一条,破和合僧。他这个表现是很痛苦,他说:法师,现在道场普遍都有破和合僧的现象,在家人批评出家人,批评道场,出家人也是自讚毁他。他说:都造阿鼻地狱的罪业,这怎麽得了!他对这个事情很关心。

我就笑笑,我说:老居士,你放心。他就望着我:为什麽?我说你老人家学佛比我早,至少要早二十年,我说你这一生当中,你仔细想一想,你曾经看到哪一个道场是修六和敬的!我这样一提醒他,他冷静了一下,笑了一笑,摇头,没有见过。我说:是啊!今天你说破和合僧,根本就没有和合僧。如果有和合僧的道场,你要破坏,那个罪是阿鼻地狱;现在没有和合僧道场,这个道场住两个人还天天吵架,哪来的和合僧?争论。所以,要拿世尊这个六条戒做标准,你去观察,一个道场都没有,哪一个道场裡头住众见和同解?没有。戒和同修?身虽然同住,口有争论,彼此不痛快。意不能同悦,利也不能同均。除了身同住这一条之外,其他都没有,没有和合僧团!他就笑起来了。

所以,今天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怎麽样攻击、批评、毁谤,甚至于侮辱,都不至于堕阿鼻地狱。罪,当然是有罪,没有那麽重。为什麽?没有和合僧团!我这样一说,他笑起来了,把他这个疑问解除了。如果这个世间出现一个和合僧团,这个世间人都有福!为什麽?和合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僧团在这个地方,这地方人有福。澳洲如果出现一个这样僧团,整个国家有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国大陆十几亿人,真的,有这麽一个和合僧团,全国人有福。

僧团多大?佛讲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就是一个僧团,人数最少的四个人。四个人在一起,真正修六和敬。见和同解怎麽修法?只要有见,大家见解就不同,这是六和敬的根本,这一条是根本。佛法裡面见和同解是怎麽修的?大家都放下意见,不就和了吗?你无意见,我也无意见,统统没有意见,随顺佛陀教诲,佛教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佛教我不做的,我就不做,随顺佛陀教诲,这个见就相同。不是说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说法,我的做法,那彼此各人一个样子,他怎麽不打架?他怎麽不会争论?放下就是!天下太平。

所以,台湾在那个时候政府选拔好人,褒扬好人,好人好事,从南到北政府都在推荐,哪个是好人,表扬!李老师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好人好事」,写完之后我们都看了,不知道老师什麽意思。老师写完之后,把第二个「好」字上面圈个圈,圈个圈念去声,变成什麽?好人好事!中国古大德跟我们讲,「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无事」,李老师那时候很感慨,好人好事;换句话说,意思就是说,选出来那些好人,不见得真的是好人。社会的价值观已经被扭曲了,古圣先贤的价值观已经没有了,所以对于这桩事情他很感慨。

今天我们学佛,学佛这个僧团,诸位要知道,僧团,僧不一定要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什麽?是团体,不是个人,一个人不能称僧。四个人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叫僧团;如果不是修六和敬,四百个人、四千个人都不能称为僧团。僧团的标准,一定要修六和敬,四个人以上。你才晓得真正有四个人能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在一起共修,他们是救世主,那还得了!再跟你说,那是再来人,绝对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两个人都会打架,都会闹意见,到哪裡去找四个人?我很留意,留意了五十年,我都找不到。别说要找四个人,一个都找不到,那就是什麽?他决定不肯放弃他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一个都找不到,我们才晓得这个事情难。

最后怎麽样?只有各人自己修自己了。确实只有反求诸己,决定不能求人,不能希望别人,你要希望别人,你肯定失望。所谓是有希望就有失望,小的希望,小失望;大的希望,大失望;没有希望的人就没有失望!我们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于世出世法没有希求,所以一生过的很快乐,没有奢望,我没有求。在佛法裡面,在社会裡面,对一切众生做了一点好事,那是什麽?水到渠成。就是佛家讲的缘成熟了、现前了,做起来很方便;缘要不成熟,你要去做,你就得要所谓讲要动脑筋,要想办法,这就错了。这是什麽?这是攀缘,不可以攀缘,随顺性德。这就是章嘉大师早年教我的。

我一生从来没有建道场的念头,为什麽?自己没有福报,建道场要钱,钱从哪裡来?我要去向人化缘,要去向人募捐,这个事情我做不到,我宁愿饿死,我也不会开口向人家去要一点钱,这个做不到的。饿死了就往生了!好事,不是坏事,何必厚着脸皮去求人?可是缘成熟了,怎麽样?有人把钱送来,这怎麽办?那只好替人做事。所以,当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是听经同学们大家自动自发建了个小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是简丰文居士,他是建筑师建了这栋大楼,来找我,一定要送一层给我,都不是我问人家要的。我一生希望是什麽?清閒。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多自在。一生讲经,哪个地方请我,我就去讲。这裡讲完之后,还有别地方请,我就轮流去,到处作客,不作主。哪个地方法缘胜,多讲几天;缘没有了,少讲几天,这多自在!一生都是别人找我。应验了章嘉大师的教训,佛菩萨冥冥当中照顾,只要你心正、行正,感应。我没有求,没有求,冥感,有显应,这感应裡头的事情。所以,人要做到真诚,与道相应,争的行为决定不能有,争的念头不能有。

现在在这个社会,我们常常听到怎样消除冲突,冲突就是争论,『无诤』就没有冲突。用什麽方法消除?我讲了很多。要从自己内心,把自己内心裡面的对立消除,把内心裡面的矛盾化解,首先自己的冲突没有了。自己冲突,我也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我的说法是自性跟习性的冲突,这是冲突的根。它为什麽冲突?日常生活当中,习性做了主,本性不见了。诸位要晓得,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习性不善。习性裡面的善是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对立的,善跟恶是对立的。这个东西把它化解掉之后,就恢复到本性了,本性纯善,本性至善,对立没有了,这是功夫。自性裡面的对立没有的时候,就接近性,虽然没有见性,距离见性也不远了。

假如你的习性跟自性还是对立,那你明心见性就非常非常遥远。实在讲,给你讲真话,没有远近,就一念之差,一念迷,十万八千里,一念觉,就在眼前。现在的人麻烦在哪裡?无量劫中烦恼习气决定有,不但有,而且还有强大的力量。从什麽地方能看见?从你起心动念,从你言语造作,非常明显的能看见。现在这个时代环境不好,环境裡面善缘少,不善的缘多,最严重不善的缘是什麽?竞争,不要小看。「此法本无诤」,你看看他心裡头,意念裡面就是争。西方从幼稚园就教竞争,东方逐渐学西方,也学着竞争,好像不争就活不了。

实在上讲,不争不堕三途,决定不堕三途;你要争,果报就在三途。竞争升级就斗争,斗争升级,战争,现在的战争大概不是军队了。怎麽发展的?斗争发展上来的,麻烦大了!所以现在人生活苦,苦不堪言,人生在世战战兢兢,没有安全感。为什麽?好像天天生活在战争的战区裡一样,不知道什麽时候这个战争就遇到了,你说这多痛苦!所以,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裡面,大家心裡头厌烦,这也有个好处,促进他的反思、反省,想来想去,想到最后,和平可贵,和平安定第一!总算把方向目标找到了。和平安定怎麽样才能得来?把所有争执放下,和平安定就现前。

所以「无诤」,这个世间、这个社会才有和平。只要有争,哪来的和平?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大都市,几百万人的都会,上千万人口的大都会,我们细心观察,那是什麽?战区!人人在那裡面争权夺利。中国古人也说,「争名在朝,争利在市」,现在人,名已经不重视,利放在第一。大都会所谓世界金融贸易中心,那是什麽?那是争利的战场,在那裡面都是利害相关,不争的人绝对不到那裡去。不争的人到哪裡去?到乡下、到山林、到没人住的地方,于世无求,于人无争。所以,从前出家修道的人他真的无诤,避开聚落,不但是城市他不住,乡村他都不住,他要找个旷野、山林,建个小茅蓬,一个人居住。以后遇到同参道友很投缘的,旁边搭个茅蓬在一起共修,互相有个照顾。这个人有道、有德,逐渐被人发现,仰慕的人多了,亲近的人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个道场。绝对不是说有计画在那裡建个道场,不是!自然成就的。

我们在此地这个小道场,也是自然成就的,我们没有设计,没有规画。这是个教堂,人家怎麽建的,我们就怎麽用,绝对不要改变,这多省事!保持原来的样子,这地方上人看到个个欢喜,保存他们的文物,尊重他们的文化。一切要从「无诤」当中学起,记住,惠能大师的教训,「此法本无诤」。这个此法是佛法,不管是那个宗派,不管是那个法门,佛法是无诤的。「诤则失道意」,诤与道就相远了。哪一个修道的人去跟人家争?没有这种道理。别人争,修道人退让,欢欢喜喜让开,决定没有争论的道理。
为什麽?修道人知道,世间一切法幻妄不实,《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争什麽?一切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你争什麽?你要争,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我要说的贴切一点,就是你的习性跟本性过不去。无诤,无诤是你习性,习性无诤,这个习性跟本性就相应。习性跟本性的对立、冲突化解了,原来习性就是本性,这就明心见性了,这样你就大彻大悟,你就可以应化在九法界,可以应化在六道。为什麽?习性就是本性。

可是习性跟本性一对立,那就不是了,那就成了障碍。这一对立,两大类的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就起现行!那真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跟别人,跟别人结怨,生生世世去搞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个罪有得受。无量劫来的冤业不怕,只要觉悟,这一觉什麽?我到这裡终止了,我到这个地方一笔勾销了,结帐,一笔勾销,整个转过来。这个转就是我刚才讲的话,把习性转变成本性,佛法裡头的术语,「觉迷不二,真妄一如」,就这个意思。世间跟出世间是一,决定没有界限。九法界、十法界、无量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华严》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无诤多重要,这个科目是非常要紧的一门功课。你要果然懂得了,学会了,转境界不难,不但不难,转境界很快。我常常在讲席上劝勉同学,我们学佛的人,为佛弟子,绝对不给一切人、事、物对立。为什麽?对立就违背法性,就与性德远离;一切不对立,不对立就和了,和合了,无诤了。然后晓得,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它不对立了,不再分别了。离妄想分别执着,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原来就在眼前。眼前是什麽?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你看中峰禅师在《三时繫念》裡面不是讲,「此方即是极乐,极乐即是此方」;「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这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你为什麽见不到?你为什麽受用不到?是因为你对立,是因为你有争。这个道理深!

我们有智慧,我们有诚信,我们有善知识做依靠,这个善知识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善知识是阿弥陀佛,是毘卢遮那佛。善知识在哪裡?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我们展开经卷就是亲近佛菩萨。我们虽然没有开悟,我们依靠佛菩萨,随顺经论教诲就是随顺佛菩萨的指导,不会有错,肯定有不思议殊胜的成就。

今天佛在经上也说得很清楚,这个时代,世尊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什麽时代?斗争坚固的时代,佛门裡头也斗争!释迦牟尼佛讲他老人家的法运,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戒律成就;第二个时期禅定成就;第三个时期多闻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特别多;第四个时期塔庙坚固,来成就,喜欢造佛像,喜欢建寺庙;再下来一个时期,斗争坚固。五五百年,他一个时期是五百年,第五个阶段就是五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两千五百年之后,那是斗争坚固的时代。所以,我们到处都看到斗争这个现象。你要懂得佛的教诲,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如果在今天这个世界没有斗争,释迦牟尼佛这个话就说错了。

果然是斗争,佛讲得没错,他都看到了,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事情他那麽清楚、那麽明瞭,斗争坚固。我们在这个时代要想成就,要学佛的教诲,无诤!他斗争,我不斗争;他对立,我不对立;他有矛盾,我没有矛盾;他有分别,我没有分别;他有执着,我没有执着;他有妄想,我远离妄想,我跟佛学!不能跟世俗学,跟世俗学你就错了,跟世俗学是修六道轮迴。六道轮迴三善道,也不争。哪些道是争的?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真正人道,人道也不争。圣人教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i 督教经典,我曾经看到过有这麽一句话,「自己喜欢爱好的,应当要供养别人」,跟中国圣人讲的话,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圣人教人礼让,哪有争执?耶稣教人,甚至于人家打你左面,你还要把右面让给人家打,谦虚、恭敬、忍让,人道!斗争坚固的时代,人把道失掉,虽然得个人身,人道没有了!人道要没有了,一失人身,再就得不到人身。做人的时候不失人道,来生还得人身。如果能修上品十善,来生生天。为什麽?你的道德水平提升了,超过人道,自自然然到天道去了。所以六道升沉是业感,佛经裡面讲得好,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引业!我们知道,上品十善自自然然的到天道去了;中品十善在人道;下品十善,他裡面夹杂着斗争,念念不忘竞争,不忘斗争,阿修罗道去了。贪心,饿鬼道;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这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我们要知道,不能够超越六道轮迴,引业就特别要小心,要谨慎。为什麽?关係你来生。

满业,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你在哪一道受生之后,你一生的受用。譬如我们在人道裡头,有人富贵,有人贫贱,同样都是人道,享受不一样,满业不相同。满业,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就是修布施。财富,财布施多,得财富;聪明智慧,法布施多;健康长寿,无畏布施多,佛把这因果都说清楚了。哪裡有争!争可麻烦了,折福!你本来有的福报,你有争的念头,你有争的行为,你争到了,福报折了,打折扣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学「无诤」。诸三昧当中,「无诤三昧」是最值得尊敬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