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用法喜提升自己的能量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4 12:30     标题: 用法喜提升自己的能量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78-01a.wmv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78-01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三卷)  

2007/5/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前面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段就有四十四门,不是讲颂,四十四门光用。每一门最少的是一首颂,最多的有三首颂、有四首颂。清凉大师在前面有一篇介绍,就是第二段的。第二段又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初略辨四十四门光用」。这是第二段裡面的第一段。第二段从「如是等下一颂,结略显广」,就是总结。「就四十四光中,皆有四义」,就是每个光我们下面看到,前面我们学习的是第一个,那是总纲领、总原则,叫安乐光。光再多都离不开安乐,这我们要记住。

  下面这四十四光都有光明,第一个是「标光名」,第二个是「辨光用」,第三个是「出光因」,第四个是「结光果」。你看它有名称,它有作用,它有因,它有果。实在讲,这不但是光,可以说在我们现实的世间,任何一法,任何一桩事情,任何一个物品,也都有名,也都有用,也都有因,也都有果。我们读了这段经文,以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裡面,你的看法一定比一般人要微细。就是你能够在任何一个品物当中,至少能看到清楚的这四桩事情。用在自己身上亦如是,我们是人,人是名,我们在这个世间有作用,有因有果,真的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类例相从,分为十段五对」。这就是下面四十四光,四十四光把它分类、举例,并不是都说到了,都说到是不可能的;每一类裡头举几个例子,希望你能够在这些举例裡面,所谓是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你就都能够明白;佛给我们讲的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你都能够悟入。所以下面这四十四门分为十段五对,清凉都有介绍。他说「初有二光」,这就是下面我们马上念到的善现光、照耀光,这两光。善现光有二首偈,照耀光有三首偈,这二光总共有五首偈,「显示三宝」。

  接着「有四光令发大心」,这个发大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光是劝我们要发大心。人发了心,你在这一生就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所谓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你就真有了着落。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这个人忙忙碌碌的一生过去,叫一事无成。自己想的、自己所做的,全是虚妄。人真的是迷惑颠倒,他不知道。什麽人知道?佛知道。佛教化众生,众生真正能够学习,众生慢慢也就知道了。知道之后,向佛的目标方向精进,早晚也能跟佛一样,同佛法身,大用无涯。这是我们的果,学佛的果。所以学佛实在讲不容易,今天世间讲到学佛好像是不少人,可是真正学佛的人就不多了。佛在哪裡?佛在经典裡面。

  我当年学佛,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才知道世间有这麽好的东西。老师就告诉我,我是学哲学进来的,老师是个哲学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虽然没有皈依,也没有受五戒,他是真学佛。为什麽?天天读经,不但天天读经,他天天讲经,在哪裡讲?在学校讲。这就是无方大用裡面告诉我们,在你的岗位,在你的事业,在你工作当中,把佛法做出来,把佛法讲明白。我的老师他是教授,他到哪裡讲经?好!他学校有讲台。所以从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大概四十七八岁,我认识他的时候,就在学校裡讲经。

  我晓得他的晚年,一直到他七十九岁过世,我认识他差不多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当中,他讲佛法讲了好像是四个单元,他讲魏晋佛学,在大学裡面上课讲经说法,讲隋唐佛学、讲大乘佛学。最后从台湾大学退休,辅仁大学聘请他过去,在辅仁大学讲华严哲学。他那个一生后面至少三十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他在大学裡头讲经,把佛法介绍给学生。在我们心目当中,他是不是法师?道道地地的法师。把佛法在学校裡正式开课,这在台湾环境许可,大学裡面确实是不可以开宗教课程的,它不是宗教,它是学说,他的总题目是佛经哲学;佛经哲学下面四个单元,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大乘佛学、华严哲学。他这样教法,真的叫大用无方。

  我老师最喜欢的就是《华严经》,特别把《华严经》介绍给我。《华严》是佛经的哲学概论,整个佛法都在《华严》裡面,八万四千法门是《华严经》的细说,是《华严经》的别说,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讲,整个的佛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那时候初学,了解不深入,只看到很希奇,这个课程从前学校裡头从来没有过,他在台大开这个课程。台大甚至教育部又不敢不同意,以前我们不知道,以后我们才了解,他老人家过世,我们才知道,他是蒋介石先生的老师,你说他在学校开课,谁敢阻挡?没有人敢拦住他的,政策也不行,老总统的老师,这就非常方便了。他用的方式也很好,他用哲学,说佛经是高等哲学。在哲学系开课就没问题,佛经是高等哲学。

  第二段是劝发心,这上面两段就是「三宝四弘对」,前面二光讲三宝,后面四光讲发大心,发四弘誓愿,三宝四弘一对。接着下面有二光,就是「福聚」、「具智」二光,「总圆福智」。圆是圆满,圆满的福报,圆满的智慧,为我们介绍这个,这从总纲领上来讲。接着第四段有二光,「入理持法,上即二严二持对」,二严,严是庄严,两种庄严,福庄严、慧庄严;二持是入理持法,入理是什麽?是大彻大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不是别的,就是明心见性。持法,受持佛法,佛是什麽?佛是性德。这个受持佛法就是遵循自性流露的法则,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随顺大自然的运作,不要去改变大自然。大自然譬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的运作。夏天天热要穿单薄一点,冬天天冷要穿厚一点、保暖一点,这都随顺自然;要不随顺自然,冬天穿小褂,夏天穿棉袄,那你就违反自然。佛教我们要随顺自然,用佛法来说随顺性德,不能够违逆性德,凡是随顺性德都能够得到圆满的福慧。

  第五段「有六光」,讲「六度行圆」。第六讲「七光,四等救摄」,这个四等就是慈悲喜捨四无量心,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所以这是「六度四等对」。第七段「有一光,总彰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三学一扩大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六度万行。第八段有八光杂彰万行,它后头有一句「供养为先」,这是「三学万行对」。这供养为先很重要,菩萨六度裡头布施为先,用恭敬心的布施就叫供养,布施跟供养是相同。第九段「有六光,令六根内淨,动与理会」,就是见色闻声,六根起作用都要与理融会,理是什麽?理就是性德,我们今天讲的伦理道德,不违背。第十「有六光,明六尘外淨」,六根契理就是内淨,六尘也能够与性德相应,外面就清淨,「触境皆道」,我们讲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它与道相应,「根清境淨对」。这是把第二段四十四光先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我们来看第一个光叫善现光。我们把它的这一共两首偈,我们念一念:

  【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彼先示现于诸佛。示法示僧示正道。亦示佛塔及形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到这裡是一段。这是善现光,一共八句偈说明它。所放的光明,第一首叫『所放』,诸位要记住,最初的一首,「有胜三昧名安乐」、「放大光明不思议」,它放什麽光?下面所有的光都是安乐三昧所放,所以那是总纲。这就开始,它所放的光明叫善现,后面每放一个光叫「又放」,第一个是所放,你到后面看就是又放,后面经文全都是又放。统统是安乐光放出来的,总名称叫安乐光,这个要记住。所以前面这首偈,我们也说得比较多一些,说得详细。

  什麽叫『善现』?善,善巧方便;现就是示现,前面所说的示现。没有一样不是示现,没有一样不是善巧,真的,在大乘教裡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放无量光,每一光裡面你想想有没有无量光在裡头?有。像我们这个房间有十几盏灯,全部都开了,每一盏灯光明裡头有没有其他灯光在其中?这个我们很清楚,有,光跟光没有办法分开。佛告诉我们法与法亦复如是,一法含融一切法,一切法裡头有这一法,一法裡头有一切法。叫善现。

  我们能不能做到善现?其实我们确实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真的是善现,可是自己不知道,完全不知道,而且产生严重的误会,这误会是什麽?误会就是烦恼习气。我们要问,我们现前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乃至于身触、意知,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着?你会回答说有。如果我们问一个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你看看有没有?他说没有,菩萨没有;凡夫有没有?菩萨也说没有。我们凡夫,凡夫说有,凡夫看看菩萨有没有?有;看看佛有没有?佛也有。佛没有起心动念,他怎麽会现身?他怎麽会说法?他怎麽会教学?这桩事情不好懂,但是从比喻当中你能够理解,你能够明瞭。

  这个是我们做的比喻,这大家都很熟悉,红黄蓝三色代表妄想分别执着,凡夫是什麽样子?凡夫是遮到眼睛,遮住眼睛了,你问我们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凡夫说有,真的有。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也有。我这裡看佛菩萨,看佛、看菩萨也都有。那问佛菩萨有没有?佛菩萨说没有,凡夫有没有?佛菩萨也说没有。为什麽没有?真的,这个东西并没有遮住你的眼睛,我们把眼睛比作自性,把外面的境界比作法相,这个东西障碍在这裡,有没有遮到自性?没有。有没有遮住外面法相?没有,你说哪个对?佛菩萨对,凡夫也对,没有一个不对的,没有是非,没有对错,这叫不二法门。

  凡夫问题出在哪裡?问题就出在这个比喻上,这个东西是我们现在是有色相,拿出来给你看,实际上妄想分别执着没有相,没有形相,那是个什麽东西?用现在的话说,是错误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不是属于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只是一个错误抽象概念。这个东西你认为它有,它就起作用。真的,摆在面前事实真相,你见不到,为什麽见不到?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不善。可是你要知道,你本来善现,佛菩萨眼目当中你现在还是善现,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把它搞成不善,你的不善也连累到所有一切境界,连佛菩萨也都变成不善,就是这麽个道理。

  佛教我们放下执着,执着是最严重的,最粗的。我们用红色代表它,把这个放下,现在清楚多了,就好像我们戴一个太阳眼镜,外面能看得很清楚,这是谁的境界?阿罗汉。阿罗汉戴上太阳眼镜看外面境界,也很清楚。如果再把分别去掉,不分别了,分别去掉,这样就很清楚,还是隔一层,这是妄想,妄想在,分别没有了。这是什麽?这是菩萨。所以菩萨看东西比阿罗汉强多了,阿罗汉比凡夫又强多了,凡夫真的什麽都看不见。看不见是什麽?凭自己的猜想愈猜愈错,没有一样东西他是猜对的。你再把这个放下,你本来是佛,这个放下,佛知佛见。

  学佛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对于事情明白了,搞清楚了;清楚之后就要放下。首先放下执着,在生活当中不执着,随缘。工作裡面也不要执着,人事方面更不能执着,佛教我们恆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麽?因为万事万物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你分别执着是错了。不分别不执着,你才能见到真相,你才能见到因果,无论做什麽事情,你会做到恰到好处。真正能做到利益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是自利,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不能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利他跟自利是一桩事情,决定不是两桩事情。

  我们今天做人做不好,做事做不好,弘护正法做不好,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们没有放下,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自以为在弘护正法,我已经做得不错了。实际上怎麽样?《弟子规》都没做到。像盖房子一样,自己认为这大楼盖得不错了,再想想地基没有。地基没有,你这个不错的大楼是什麽?是纸上画的,不是真的。你要真正动工先从哪裡做?先打地基,地基是什麽?《弟子规》,四个根本,《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四样东西你都百分之百落实做到了,基础有了,可以按照图样盖大楼,你那个大楼才能够盖得成。你没有这个地基,你只是口裡说说而已,学佛为什麽会堕地狱?我给你讲真话,学佛是上欺骗诸佛菩萨,下欺骗一切众生,这个罪,你想想你要受什麽果报?当然是阿鼻地狱。佛菩萨是善人,纯淨纯善,你欺负他,你有罪,众生是善良的,不能够骗他。所以经教裡头佛讲得太多,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
 
  中国古圣先贤,这至少是五千年前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做什麽,做什麽东西从哪裡开始?从自己开始,不是要求别人,先要求自己。现在人是不要求自己,偏偏要求别人,所以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道理在此地。佛菩萨不是如此,佛菩萨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别人宽鬆,为什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业报,谁都不能代替。所以对人只有劝导,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亦复如是,何况对别人?为什麽我做得这麽好,还不能感化别人?那是你自己认为你做得很好,实际上你还没有感化别人的那个能量,也就是说自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不够。

  我们在汤池所看到的,已经看到很多很多,这个例子不胜枚举,没有去听课,没有去学习之前,自己都以为做得很好。我做父母的做得很好,儿女的也觉得我做儿女做得很好,做得很孝顺。听了课,学习之后,母子互相拥抱,痛哭流涕!为什麽?做得不够,距离标准差得太远,惭愧心生起来了。所以汤池今天唯一的贡献就是把伦理道德做出来了,这是你学不到的,别的地方学不到。你到那个地方看看,什麽叫孝悌?什麽叫仁义?什麽叫伦理?什麽叫道德?去看一看,你才会明白,你才会学到真的东西,这是善现。汤池那个地方现在放的是善现光。

  『若有众生遇此光』,这个众生是有缘的众生,你听到有这麽个讯息,非常嚮往要到那裡去看看,要到那个地方去学学。有善根深厚的人去了一次,因为这一次没准备,第一次去,看到这麽好,回去之后再找一个假期,时间长一点来,专心来学习。甚至有人在那裡学习一段时期,太好了,不想离开,把家搬到汤池,不少!不少人家把家搬到汤池去了。这是有缘的众生。

  『必令获益不唐捐』。他懂得孝道,他懂得仁义,他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人,确实对中国伦理传统文化,他开始有了认识;书本裡面去念念,不行!你必须要进入礼义之邦,进入和谐社会,你亲眼去看,你亲身去体验。你会在那个地方深深感受到,那个地方人各个有感恩的心,各个有爱别人的心,自爱爱人,有真诚关怀照顾人的心。商店裡面去买东西,真正做到货真价实,这个地区的人不会骗人,这个地区的人没有竞争,这个地区的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你一生,不但你没有见到,你听都没有听说过。多久建成的?三十几位老师勤苦的耕耘,一年成就的。如果大家真的有缘的人多,多看多听多去学习,然后再到处来推广,和谐的国家,和谐的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国家领导人提出来「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是口号,是拯救社会的事实,化解冲突,拯救社会。所以这个「必令获益不唐捐」,唐捐是唐朝时候人讲的话,这个意思就是空过,空洞不实在,这个意思。不唐捐,那就是实实在在,你会获得真实利益,你没有空过;唐捐也可以当作空过讲,你没空过。

  『因是得成无上智』,以这个基础你来修学,当然修学不容易,要很长时间。如果你以这个基础修淨宗法门,求带业往生,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无上佛道,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首,下面这首偈,『彼先示现于诸佛』,首先带头的是谁?是诸佛。这个意思好!首先给我们带头的,这个佛是谁?我想诸位都很明瞭,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来做代表,那就是善现光。世间人没有不追求名利的,把求名求利当作他一生最主要的目标,好像人在世间干什麽?人在世间不就是求名利吗?名利就是他的生命,名利就是他的灵魂,除了名利,好像这个世间再没有别的,这叫迷惑颠倒!因为他不知道人还有来世,还有后世,又有前世,这他不知道。好在现在这桩事情外国人知道了。
下面讲『示法示僧示正道』,这就讲到三宝,有佛、有法、有僧。学佛,我们跟三宝的关係非常密切,对三宝要有认识。如果对三宝没有认识,那学什麽?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为什麽?我一接触佛法,他就教我:你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第一门课程就是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这个传记在《大藏经》裡面,唐朝人编的,《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种。你要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是个什麽人?读了之后才晓得,才有一点觉悟,世间人所追求的一切,他都得到了。他生在皇宫裡面,身分是太子,生活是荣华富贵的家庭。如果他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是他给我们的示现。

  皇宫裡面生活环境通常跟外面隔绝的,富贵人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偶然有了兴趣,想到外面去看看,他的父王也就答应他,让他到外面去玩玩。带着随从到郊外去玩的时候,看到人间的疾苦。看到什麽?看到生老病死。于是王子心裡面就不再快乐了,为什麽不再快乐?想到人会老,现在很快乐,老了怎麽办?老了就生病,病了还要死,人哪有乐?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逃不出生老病死。那个时候的印度,宗教学术可以说都达到相当的高峰,在甚深禅定境界裡,六道的空间维次容易突破,你就晓得不但人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这些苦,还有一个苦的根,六道轮迴。六道轮迴裡面,那就不能避免冤冤相报,这个太苦了。

  所以王子回来之后,跟他父王报告,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他父王没办法,这人人都要受的,谁都不能避免,你为什麽想这麽多?可是他一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印度许多宗教他们修道的目标是在哪裡?也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能真的解决?没有。如果有人真的能解决,释迦牟尼佛就不来了,来干什麽?没事!我所想的他们都能做到,那何必我去做?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就是人所想到的,而做不到,他来帮助你办到。你们有没有想到生老病死苦这个问题?有没有想到六道轮迴的问题?有想到,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佛是真能解决,你听了怎麽样?半信半疑,不敢完全相信。为什麽不相信?从来没有人能解决过,你敢说你有办法解决?所以他离开家庭去求学,就是求解决离苦之道。

  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参学了十二年。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贵族出身,聪明绝顶,十二年的广学多闻,要在现在讲,他应该拿到好多博士学位了;可是学了这麽多东西,依旧不能解决问题,不究竟,不圆满。这才到恆河边上,找一棵大树下面去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既然不究竟、不圆满,就统统放下,完全捨弃;这一捨弃,豁然大悟!所学十二年学的学说都没有离开这个,宗教没离开,学者专家没离开,就是他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只是轻重差别不一样。修行人高一点,分别执着轻;凡夫的分别执着重,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不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这才在菩提树下的时候,真的放弃,真的放下了,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什麽问题都解决了。

  在中国唐朝时候,六祖惠能大师的示现,善现光,跟当年释迦牟尼佛的示现没有两样,同等的境界。释迦在印度示现成佛,惠能在中国示现成佛,中国人谦虚,中国人含蓄,称祖师而不称为佛。但是他所讲的开示称为经,不称为语录,天下高僧大德所公认的。他是真的成佛,不是假的,为什麽?大乘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障碍,只要把这个障碍放下,就本来是佛!这哪裡是假的?惠能大师一下就放下了,这在大乘教叫圆顿DA法,圆是圆满,顿是一下就放,放下就是。你不能一起放下,你分别放下也行。所以放下执着就是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是佛。你可以分开来放,能够一起放当然更好。所以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刹那,就是一念。为什麽讲无量劫、讲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你不肯放下。你要不肯放下,那就得无量劫,就得三大阿僧祇劫,肯放下就是。所以你要问你什麽时候成菩萨,什麽时候成佛,这个不要问别人,别人不知道,你问佛菩萨他也不知道,要问你自己。你什麽时候肯放下,什麽时候就成佛。六根在六尘境界不再起心动念,不再有分别执着,那你就成佛了。只要放下,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完全现前。

  我们今天是有这三种错误的抽象意念存在着,没有把它放下,所以自性的智慧转变成烦恼,自性裡面的不生不灭转变成今天的生死轮迴,自性的本不动摇转变成自己的妄念纷飞。所以佛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烦恼菩提不二。怎麽转法?把烦恼放下就转了,菩提心现前,把生死放下,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再去想它,生死就没有了。真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作佛来救世间?为什麽起分别执着来害众生?你迷了,你在造罪业,受苦不是你一个人,你害了一大群。这一大群受你害的,都是你的冤亲债主,每个人的冤亲债主不是几十个、不是几百个。你想无量劫来,受你影响的人有多少?好的影响是亲,不好的影响是冤家,冤家比亲人肯定要多,多得太多!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怎麽会知道?

  现在人迷信科学,看到学佛的人说这人迷信。他起这个恶念,说这个话,他不知道要遭报应的。这个话冤枉了好人,那麽他将来生生世世做好事要受人家冤枉。为什麽?你干的、造的这个业,冤枉好人。这个好人是佛陀,这还得了!你说他迷信,这个意念遭什麽果报?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你在哪裡受报?愚痴是畜生道,没有智慧的畜生就是蜎飞蠕动,我们讲低级的动物,你在畜生裡投这个身。这个身很可怜,寿命很短,死了以后还在这一道,很不容易出去。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祇树给孤独园有一窝蚂蚁,佛有一天看到了,看到笑起来,这些弟子们就向佛请教:你老人家为什麽笑这些蚂蚁?佛就感叹一声,这个蚂蚁七佛出世,七尊佛出世过世了,牠还是蚂蚁身。不是说蚂蚁有那麽长的寿命,死了以后还在这窝裡投胎当蚂蚁,生生世世不离开这个蚂蚁,多久?七尊佛过去了。你说这时间多长!怎麽会这样愚痴?就是造这些不善业,造不善业很容易,藐视佛法、轻视佛法、毁谤佛法、侮辱佛法。

  佛是无上智慧灯,因为你的轻慢、你的侮辱、你的毁谤,有很多人听到之后,对佛法信心丧失掉,这个帐全算在你头上,你带头。所以他不是跟一个人结罪,你影响的面愈大,影响的人愈多,影响的时间愈长,你的罪就愈重。所以在社会上大众当中,具有影响力的人要很小心谨慎;没有影响力的人,毁谤是他自己自作自受,他没有影响力,那个罪很轻,一次就报完了,如果你有影响力的话,这个生生世世报不完!

  尤其是文字,毁谤人用口毁谤,说完就完了,没有听到就没有听到,听到的时候有一点影响,时间久了,他也会忘掉。如果把它写成文章来骂人,来毁谤,那就糟了,他堕阿鼻地狱什麽时候才能出来?这个世间他所写那些书、那些文章统统消失、毁灭了,他才能出地狱。出地狱还有饿鬼、畜生报,回到人间来不容易!这些事,佛在经典裡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我们现在统统把它收集,抄在一起印成一本,你方便看。《诸经佛说地狱集要》,这是我们在澳洲召集几个同学,天天查《大藏经》,佛在经上所讲有关地狱因果报应的,统统抄集起来,好像有二十五六种,所说的比《玉曆宝钞》详细多了。《玉曆宝钞》讲的有些地狱果报,但是造什麽样的因不详细;佛经裡面有详细的说明,什麽样的业因受什麽样的果报,很清楚。

  所以学佛不能不认识释迦牟尼佛,读了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不是神仙;释迦牟尼佛是人,觉悟明白了,对于宇宙万有,一切众生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在印度称他作佛,佛就是这个意思。你把宇宙万有,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前因后果统统清楚,统统明白了,这个人就称之为佛。印度称佛跟中国称圣意思相同,所以佛这个名词在中国就称为圣人。为什麽不翻作圣人?比中国圣人境界还要高一等,所以这个字是尊重不翻,用音译。

  最初的三宝,这在《释迦谱》裡面讲得很清楚,在我们这个世间,在现前这个的阶段,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就是四谛法lun,僧宝就是五比丘,这五个人都证阿罗汉果。一般我们称五比丘,最初在鹿野苑。三宝住世,为什麽称宝?宝是比喻,人如果拥有宝物,他就发财了,他就不受贫穷之苦,离苦得乐,他就远离贫穷,所以称之为宝。佛法僧也是宝,为什麽称宝?你要是拥有佛法僧三宝,你就永脱轮迴,永脱十法界之苦。这个不是世间宝能比的,世间宝的用途很小,只能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上的困难而已。这个宝太大了,能帮助我们解决永远生死问题,帮助我们解决三途六道问题,帮助我们解决十法界的问题,这就决定不是世间宝物能够相比的。

  法宝,这是佛最初为五比丘所讲的。这五比丘跟释迦牟尼佛的关係我们要理解,释迦牟尼是王子,离开王宫出去修道,出去求学;王子出去,不是一般人,一定有侍从,他的父亲,也就是国家一定要派人跟着照顾他,就这五个人。所以跟佛都有亲属的关係。是他的父王派遣的,从他出家之后,这十几年一直都是他们照顾。他们对于太子也非常尊敬、非常佩服,真的是个苦行僧。以后佛知道这些苦行、这些学说都无济于事,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把苦行放弃了。放弃,这五个人认为释迦牟尼佛退失道心,离开他们;离开释迦牟尼佛,离开了,他们自己去修行去了。大家约定不要再理他,他退心,这五个人反而还真正修行,继续修苦行。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统统放弃之后,这就明心见性,就跟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完全相同。所以他想想看自己所悟到的法,讲给谁听?就想到这五个人,这五个人在鹿野苑,释迦就到鹿野苑去了。去之前,这五个人早就约定,以后释迦不要去理他,他退心了,没想到释迦一进鹿野苑,五个人都看到,都站起来迎接他。佛跟他说苦集灭道,这五个人也不错,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头一个憍陈如证阿罗汉果,是什麽原因?现在我们晓得了,憍陈如把执着放下了,妄想分别没放下,执着放下了,其他四个人证初果、二果的,所以叫五阿罗汉。初果也叫阿罗汉,那要正式称他,他是须陀洹,二果是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

  第一次佛给他们说法,证阿罗汉的就是憍陈如。憍陈如过去生中有因,我们读《金刚经》看到歌利王割截身体,那时候忍辱仙人是菩萨,忍辱仙人是谁?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身。那个时候,忍辱仙人被割截身体处死刑的时候,发了一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佛门没有妄语,真的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就是歌利王的后身,憍陈如尊者。所以佛家彻始彻终不离因果,清凉大师判《华严经》五周因果,天台大师判《法华经》一乘因果,真的因果不空。起心动念都在造因,不要说言语造作,谁能逃得过因果?没有,没有一个人能逃过。所以人生在世真正觉悟了、明白了,要生一个纯善纯淨之心。

  佛教导我们自性本觉,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本性本善。本觉本善,这是性德,这是自性裡头本有的;不淨不善是染污,是你在外面学的,自性清淨心裡头没有。所以人一定要自爱,你才能爱人,自爱是爱你的本善、爱你的本淨。无论在生活、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要善于用你的本善,善于用你的本觉,就是此地讲的善心。千万不要用你清淨心裡面装的那些垃圾,那些肮髒不淨的东西,是你生生世世在外面捡来的,捡来放在自己心上,所以你才有六道轮迴。你什麽时候能了生死出三界,要把那些东西清理乾乾淨淨,全部都把它倒掉,你就脱离轮迴了,你就证阿罗汉果。所以阿罗汉的心是清淨的,没有见思烦恼,统统清出去了,他还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

  我们听佛讲这些法,冷静思惟有道理,佛没有骗人!佛讲的句句话是真实法,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现在的妄念纷飞全是垃圾,这些垃圾在垃圾桶裡头不安分,好像在那裡滚来滚去,真的是滚来滚去,为什麽?你那个心裡下面有火在烧,什麽是火?五阴炽盛。我们的清淨心变成一个锅,底下在烧火,所以你捡来那些不善的放在裡面,就像煮开了一样,妄念纷飞!贪瞋痴这三把火在烧,所以阿赖耶裡面的恶业种子在识心裡面翻滚,就像锅烧开了一样,自己完全不知道。不是佛给我们点醒,给我们说明,我们怎麽会知道有这种现象?

  所以接触到佛经之后,逐渐明白了解,才知道世间只有这一桩东西是好东西,只有这桩东西值得认真学习,把全部的时间投入,愈学愈欢喜,愈学愈快乐。这是方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真的得到了。方先生没骗我们,把真实法布施给我们,供养给我们,我们要真正得到享受,才对得起方老师。如果我们也搞能说不能行,就对不起方老师,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宗、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果然真的能依教奉行,你真肯行,最后怎麽样?欲罢不能,就像吃东西,你尝到味道了,你才晓得希有,真好!为什麽学佛的人懈怠?味道没尝到。所搞的什麽?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裡头有真有假,假佛法是什麽?裡面掺杂着妄想分别执着,全变假的。

  这个拣别智慧能力一定要有,什麽是真佛法?什麽是假佛法?真佛法跟假佛法溷杂在一起。我们今天展开经本,这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假的;如果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点点了,真的,不要放太多,放一点点就是真的。为什麽?放一点点,你就尝到一点甜头,就尝到一点法味。这个法味一定是给你法喜充满,一定是给你常生欢喜心,味道尝到了。这个味道尝到之后,真是古大德所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人间天上那种快乐比不上佛法。佛法的乐你没有尝到,你要尝到你才真晓得,你才把世间的这种欢乐全部丢得一乾二淨,为什麽?比不上,不能比。世间的名闻利养,世间的五欲六尘,确实没有法子跟法味比。

  可是怎麽能尝到?我常讲的,我讲了十六个字,这是讲得最浅,也最白,自私自利四个字,名闻利养四个字,五欲六尘四个字,贪瞋痴慢,一共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你要不放下,天天读《华严》,愈念愈苦恼,得不到法喜,天天听讲《华严》,听不懂。为什麽听不懂?这十六个字是障碍,它障住你了。你怎麽能得到华严的三昧?华严的法味?你能把这个去掉,十六个字去掉了,你就入门了。虽然入门很浅,你已能尝到一口,你就知道这一口的味道是你生生世世都没有尝到过,真正是希有难逢。

  一口尝到,你就算入门,入学了,小学一年级,头一天开始上课,你开始尝这一口,条件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这个条件太高,是,为什麽?这是大乘,是圆教,不是小乘。你有这个条件,你才真正能学《华严》,你才尝到《华严》的法味;没有这个,天天听,种善根。天天读、天天听是种善根,法味尝不到;必须这四个放下,你才能契入华严境界,这个境界少分,不思议解脱境界。再要放下,我讲的这个是执着裡头的一分,执着把它比作一百分,我教你这十六个字是执着裡放下一分,虽然不多,放下一分,你能懂《华严》,懂多少?懂一分,这一分就大受用,不要小看它,它是无上菩提,你能够尝一口。然后烦恼习气太重,真的放不下,这个不能欺骗自己,怎麽办?《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能明白这个方法,《华严经》接引你,老实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到华藏世界。

  我讲经常说,华藏世界像是一个大都市,像我们现在的香港,包括九龙,极乐世界是什麽?极乐世界是皇后大道,是太子大道,是香港九龙最繁华的地区,精华的地区,你就知道极乐跟华藏的关係。所以生到华藏也就等于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就生到华藏中心。你还不求极乐世界吗?那个时候求的心是真心,现在大家求生极乐世界心是妄心,为什麽说妄心?你不是真求,你每天求生极乐世界只有一分,贪恋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还给人搞争权夺利佔九十九分。所以极乐世界你去不了。我都是给你讲真话。你贪恋世缘,你放不下!

  所以佛为什麽不建道场?我懂得,我一生不建道场。建道场,出家在家都好,他来干什麽?想来霸佔这个道场,想来夺这个道场,这个地方有利可图,变成什麽?变成斗争的道场,那就是帮助人造罪业。释迦牟尼佛不干这个事情,不带这个头,所以一生不建道场。他要建道场太容易了。学生裡面,现在讲信徒,多少国王大臣,我们经上看的有十六大国王,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大富长者太多了!只要释迦牟尼佛点点头,人家把道场建好送来了,不要!不能开这个例子。所以他示现捨得乾乾淨淨,只有三衣一钵,这是他的财富。

  可是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让人敬佩不已。你们住在宫殿裡认为是享福,佛住在旷野,晚上在树下打坐,哪个自在?佛自在,哪个快乐?佛快乐。哪个身体好?佛身体好,长年累月,风吹雨打日晒,金刚不坏身。你们在宫殿裡面养尊处优,常常生病。人家饮食不讲求,每天去托钵,给什麽吃什麽,生冷好坏都不计较,都没有关係。所以你细心去观察,你才晓得不思议的善现光明,我们这一段讲的善现光明。你才知道认识三宝之可贵,三宝的值得尊敬。

  现在虽然整个社会跟佛陀时代有了很大的改变,可是佛陀给我们示现的精神不能忘记,原理原则一定要遵守,那就是一定要节俭。这个节俭,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要保存自己的能量,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一个消耗能量最少的,能量消耗到最少,你饮食补充就最少。而且做的工作是最伟大的工作,教化众生,最有价值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充实自己的能量。充实能量不是从饮食,饮食是补助的;最主要是什麽?最主要是精神,用精神来充实自己的能量,所以叫常生欢喜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在哪裡?跟佛学习,大喜事,领悟佛的教诲,大喜事,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是大喜事。世间没有比这更好的,这个道理要懂。这首偈还没讲完,后面还有『正道』,还有『佛塔及形像』。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作者: 画儿    时间: 2009-2-24 13:54

  已转贴至:http://club.fjnet.com/636003/viewspace-18367.html

 

  愿更多人见闻分享。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