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礼敬诸佛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2-26 12:39 标题: 礼敬诸佛
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96-01a.wmv
6mms://media9.amtbcollege.org/video/29/29-95-01b.wmv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二卷)
2007/9/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最后一段,「寂用无涯三昧门」,第二小段第三首偈看起:
【尽于西方诸国土。所有如来无数量。悉现其前普亲近。住于三昧寂不动。】
下面我们也念下去:
【而于东方诸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皆现从于三昧起。广修无量诸供养。】
三、四两首偈跟一、二两首偈可以说完全相同,只是方位不一样,前面第一首偈是「尽于东方诸国土」,这个地方是『尽于西方诸国土』;第二首偈「而于西方诸世界」起定,这个地方是『而于东方诸世界』起定,就是方位不一样,经文的内容完全相同。前面两首我们讲到『亲近』,最重要是这一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要亲近诸佛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同修伴侣,都非常重要,无论是世出世间的学术,能不能有成就,决定在老师与同学,都非常重要,缺少一个都不能成就。
我们就以孟夫子来说,这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模范,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了,他很有缘分,看到孔子的书。诸位要知道,这个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那时候的书本不像现在这麽容易得到,分量这麽丰富,没有。那时候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竹片上,一片一片的,文字刻在那上;那时候还没有笔、没有纸,你就晓得那一部书是多麽难得,数量太少!真正叫希有难逢。所以孟子有缘得到孔子着述的书籍,分量当然不多,只有几种,可是孟子很得受用,确实。他之所以能得受用,诸位一定要晓得,基础教育好。诸位都知道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习搬三次家,最后搬到的,那就是后世所讲的私塾,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可能孟夫子得到孔子的这些典籍应当就在那个时候,他非常认真的学习。所以教学,根是在家庭,家庭的根基打得好,他就很容易向上提升;家庭要是疏忽教学,提升就相当困难。
中国这几千年来,代代圣贤辈出。中国人讲的圣贤君子,数量相当大,佔人口比例来说,所以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与人之间明理,懂得道理,守义,仁义之邦,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谦卑自守,懂得尊重别人,祥和的社会。五千年来,从来没有主动侵犯过邻居,邻国,没有过的。所以连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学历史的人,不能不佩服中国这个族群,爱好和平不是口号,是真的,是事实,有历史为证。这麽大的国家,这麽多的人口,为什麽能够做到一片祥和?就是家教,家和万事兴。
我们要懂得中国在古代是大家庭制度,清朝时候还是大家庭制度。大家庭就是社会,真的是过团体生活,不是像现在小家庭,只有夫妻带两个小孩,不是的。诸位看看小说《红楼梦》裡你就晓得,那就是一个家庭,他所描写的是中国古时候典型的家庭,从上到下几百口人。所以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那个平是平等。你看以平等心对待这个世界其他不同的国家,怎麽会有冲突?没有冲突怎麽会有战争?这是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老祖宗世代相传,教的是什麽,我们可不能忘记。拿中国传统教育跟现在学校教育一比较,你就能够很清楚发现,现在世界上为什麽溷乱,为什麽zai 难这麽多,为什麽人活得这麽辛苦,你就全明白了。
现在教学教什麽?竞争,中国古时候教你什麽?教你礼让,还不是忍让,你要懂礼,事事谦虚,要让别人,哪有竞争的!如果一竞争,那个家就乱掉了。中国典籍裡面讲,孔融四岁懂得让梨,一盘水果端上来,他选最小的,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懂得让!没有竞争的。教育下一代的使命、责任是母亲,所以中国教育,第一任的老师,启蒙的老师是父母,特别是母亲。父亲要外出工作,负担家庭的经济生活,母亲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齐齐,让先生安心在外面工作,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小孩教育的责任她最重。她能把小孩教好,光宗耀祖,祖宗有光彩。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你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教你学圣人、学贤人,圣贤学不像还是个君子,读书明理。古人的求学,读书志在圣贤,这个方向目标正确。现在读书方向目标在哪裡?方向目标全都是做大官、赚大钱,这还得了吗?古今中外,凡是圣贤教育,第一个科目无不是教人克制欲望,把你的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程度是粗茶澹饭,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茅蓬能够安身,他没有物质欲望的要求,心安理得。理是什麽?就是佛法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薰陶,他是圣人、他是贤人、他是君子,他在社会上决定是好人,他不会作乱。
我们知道再好的教育,这个社会上还是有不善的人。这个道理我们懂,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讲得很多。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染上很多不善的习气,在阿赖耶裡面这是恶业种子,会带到这一世来。这一世纵然有很好的教育,把他这个恶业缓和了,这肯定的,可是有时候他还会发作,所以中国教育裡头再辅之以因果教育。这个好!他真正明瞭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他就不敢做坏事了。
所以要知道,儒家的教育真学通了,那个人不会做坏事,不忍心做坏事;道家这因果教育要是搞通了,不敢做坏事。所以社会上善人多、恶人少,善人能够原谅作恶的人,作恶的人他也有一个幅度,不敢太过分。太过分怎麽样?在社会上自己感觉得不好意思。又何况中国的学术,活到老学到老,他不断向上提升,所以在各个行业都有退休,唯有做学问的人没有退休。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很多,那是一个有道德的学者,孔子亲近他老人家,向他请教。孔子到七十岁还希望老天爷保佑他能够多活几年,绝对不是贪图长寿,希望多有一点时间把《易》学好,他自己觉得学得不够,这现在讲的《易经》。年岁愈大涵养深,心愈来愈清淨,智慧愈来愈提升,他有悟处。
儒家的教学是继承中国过去二千五百年的传统,中国教学至少可以从黄帝开始。黄帝之前神农氏,神农氏之前伏羲氏,伏羲氏那个时代打猎,靠打猎为生,就是古老的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是那一种社会状况;到神农氏就发明农耕,农耕人就定居,就不是靠游牧。伏羲到神农到黄帝大概一千年,这一千年没有文字,所以历史没有记载。黄帝时候才发明文字,这就有记载了。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历史,这在全世界也很特殊,重视历史中国人是第一。所以孔子继承了过去,我们可以说从燧人、神农、黄帝一直到文武周公,孔子生在周朝,教学教些什麽?教伦理道德。《礼记》裡面的「大学」、「中庸」这两篇,非常难得,很有体系的记载下来了,这是中国的教育哲学,中国学术的大根大本。「大学」裡面的三纲八目,这是中国老祖宗传下来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三纲是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这三句,总纲领。明明德,我们老祖宗就知道,所谓是「人之初,性本善」,学什麽?没有别的,就是学明德。以后佛教传到中国来,实在讲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有很大的帮助,儒家用佛教的明心见性来解释明德,是不是老祖宗原来的意思?这不得而知,但是这个解释自然把中国教学的目标向上提升。
在新民,现在的字上是亲民,但是古人注解的应该是新民,亲民、新民意思都好。新是什麽?新是进步,所谓日新又新,年年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天天有进步,向什麽地方进步?向明德进步。在止于至善,性本善。这是教学总纲领,五千年不变。从什麽地方下手?下面有八个纲目,从格物下手,跟佛法裡面讲的,佛法讲断烦恼,佛法一上来说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的明德才能现出来。明德是本有的,没有一个人没有,平等。为什麽会有差别?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各人不相同,业障薄的人就显得聪明,业障深厚的人就显得愚昧,道理在此地。所以先要把烦恼除掉,教你这个。
亲近圣贤,头一个就是学断烦恼,佛家四弘誓愿第一条是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这个心。众生无边是讲法界众生,不是说一个地区,不是说一个国家,不是说今天现在这一个地球,不是的,遍法界虚空界。你发这样的大心,你走的是成佛之道,你走的是菩萨道。如果你发心只救全世界,全球,这是人道,你没有离开人间。人道,很小,范围不大。所以你看看佛教我们发的愿,要普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中国谚语所说「量大福大」,他福真大,智慧大、福报大;量小就不行了,量小,智慧也小、福报也小,什麽都小,所以小器。
这个大心发了之后要怎麽落实?后面三愿是落实,从哪裡落实?「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落实。烦恼裡面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就是烦恼障,尘沙烦恼裡面就包括所知障,佛讲得清楚,儒对这个讲得就没有佛那麽清楚了。儒是讲格物,人一定要知道把物质生活水平要放下、要降低,为什麽?贪恋享受是很大的障碍,障道!道是什麽?道是明德。如果我们用佛法来解释它,明是甚麽?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德是什麽?德是佛法讲的德相,德是德行、德能、相好,他讲一个字,佛讲两个字,更清楚!这些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佛家讲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的。圣贤教育没有别的,你迷失了自性,沦落变成凡夫,佛菩萨来帮助你,教你回头是岸。这个回头,首先要把你最严重的烦恼,贪瞋痴慢,要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对于物质生活还有贪恋,这个很麻烦。
我们想想我们学佛为什麽学不好?为什麽学这麽多年没有成就?你知不知道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你没有能够把物质生活放下,就在这裡。为什麽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优秀的学生七十二个,他为什麽特别讚歎颜回?那就是说颜回确实做到格物,孔子很满意。格甚麽?格除,物是欲望,对于物质的欲望颜回没有,颜回一心向道,没有想到改善物质生活,这是一个真正读书做学问人最好的榜样。为什麽?一般学儒、学道、学佛不能成就的,就是迷于物质的享受,所以他不能成就。孔子对颜回讚歎的意思很深,他能捨弃。释迦牟尼佛是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你看他做给我们看,老师带头,所有学生都跟老师一样,这样的人有道德、有学问,天天讲经教学,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谁不尊敬?谁不仰慕?感动多少人,真的是天地鬼神都受感动。
这是亲近佛菩萨,「普亲近」,普是平等的。内心裡头清淨平等觉,这要是做不到,你的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你智慧就不开。这是教育的第一个课程,儒佛都一样,古谚语裡面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没有通过讯息,他们的作为、他们的教学在理念跟方法居然是完全相同,我们后学要认识、要明瞭。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只有把物欲放下,放下对于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之后如何?随缘,绝不攀缘,绝不要求,什麽都好。释迦牟尼佛做的是最妙了,他每天去托钵,给甚麽吃甚麽,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挑剔,日中一食。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穿破旧的,丢掉不要的,出家人捡起来,破了不能用的地方剪掉,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所以一块一块的。也裁得很整齐,裁一样大,统统缝起来,就变成一格一格的,这就叫粪扫衣。那麽一件衣,我们晓得料子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穿起来不好看,所以统统缝好之后去染,用五种颜色溷合在一起染,五色;红色的、黄 se的、蓝色的、黑色的一起染成,我们讲差不多是深咖啡色,染成一个色,叫染色衣,叫袈裟,袈裟就是染杂色的。这做得真的是比我们中国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亲近就是学这个。
今天我们佛门裡面,在课堂上课,上课穿上礼服,表示不忘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教学,他就穿这个衣服,这是纪念的意思。佛陀那个时代,印度那个地方靠近赤道,所以他们三衣就足够了。佛法传到中国来,中国是在温带,四季变化很大,三件衣不能保暖,所以佛教它很开放,一丝毫拘束都没有,到中国来,印度这些出家人也穿中国衣服。这种叫圆领,大袖子的袍子,这叫海青,这个衣服是汉朝的,汉朝人的礼服,海青是汉朝的。一般服装上都绣的花纹,领子绣花纹,袖子绣花纹,衣服上绣花纹,这花纹代表身分,颜色、花纹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士农工商不一样。文武百官你在这衣服上就看到他的身分阶级,便于行礼,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服装叫章服,它上面绣的是阶级。皇上穿黄 se的,皇族的服装,大臣裡面没有穿黄 se的,除非是皇帝赐给他的,那是最高的荣耀。像清朝你们看到的,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皇上赐黄马褂,那是很高的荣耀。皇上穿龙袍,龙五个爪,你看那个龙是五个爪,五个爪只有皇上可以穿,其他的人不可以。亲王,这个最高的,差不多都是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这封为亲王的,亲王的龙袍是四个爪,不是五个,四个,再下一等的三个。所以看龙爪是几个你就看到他是什麽样身分,它有阶级的,不一样!这是便于行礼。
出家人穿中国的素服,没有纹章,没有,就是没有花纹,没有绣花的,出家人穿这种衣服。在佛寺就是教学,从前佛寺是教学,见客穿上礼服,我们的礼服就是这个,现在叫披衣,这是礼服。大礼服二十五条,九条以上就是大礼服。我们现在也是三衣一钵,这三衣就是二十五条、七条、五条。五条是工作服,现在我们工作不穿这个,不搭这个衣,都做为纪念,这要晓得。佛在哪个国家地区都适合他们当地人的文化,适合当地的生活习惯,只有外面这个形式,袈裟,这个东西不变。可是袈裟的形式每个国家也都不一样,印度的袈裟还保存着原样子。我们在此地,香港这个地方是多民族杂居的一个城市,这边印度人很多,你看他们穿的衣服,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那就是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一块布太大了,在中国觉得很不方便,怎麽样?把它缩小了,缩成二分之一,所以中国现在这个衣是二分之一,缩小了。在韩国、在日本就缩得更小,它有大、有小,大的也比我们缩小了一些,小的现在变成小方块。它也是有格子的,多半都是七格,七条衣,面积一小块,它可以放在西装口袋裡,他要用的时候就套在脖子上,挂在面前,这是日本,的确是很方便。都是形式,纪念的意思,不忘本!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代,大概跟中国孔子、老子相同,可能稍微早一点,在中国历史上记载,这古人记的,周昭王二十四年佛出生,周穆王的时候佛灭度,时代是很近。东西方的圣人都是教我们克服物质生活的欲望,有也不接受,为什麽?这叫大慈大悲,做给社会大众看,给后世人做个好榜样。所以出家人,你看看古时候这些典籍,出家人自称「贫僧」,修道的人称「贫道」。在家居士也不例外,富有的乐意去帮助贫人,救济贫困,做这些好事,就是自己有也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这是慈悲。这些精神,过去世世代代都留传下来,到最近的两百年逐渐变质了,社会动乱,zai 难增多了。我们要怎麽样挽救?挽救之道,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裡面说得好!我们过去学《金刚经》,以江味农居士注解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料。他老人家提倡,真正要把佛教再兴旺起来,一定要恢复托钵的制度,佛教会兴旺。我们看了这段文字之后,很冷静的去细心体会,他讲得有道理。
在现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我记得在十几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接受赵朴初老居士的接待,非常难得,也非常有缘,赵老是安徽人,我们叙叙乡情。我曾经跟他老人家建议,他听了很欢喜,现在社会走向工商,不是农业社会,走向工商,走向高科技,佛法也必须要适应当前的时代。从前这些寺院丛林,几千几百年留下来的,这些道场世界闻名,现在观光旅游非常发达,这些地方都是观光旅游必到之处,所以我觉得这些道场应当全部开放为观光旅游的景点。那不能修行,也不能教学,游客太多了,作为什麽?作为佛教的博物馆,全面开放给大家来看,机会教育。这裡面有一些出家人负责,要把佛教一样样介绍给这些观光客,等于说给他们上课,让他们认识佛教、明瞭佛教,不至于迷信产生误会,机会教育。
真正佛教,现在交通便捷,不必建那麽多道场,我向他老人家建议,建十个,为什麽建十个?中国十个宗派,每个宗派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另外找地方,建成什麽样子?像外国的大学城,这一个道场、这一个宗派。譬如说淨土宗,全国、全世界修淨土的人都到这裡来学,这是一个城市,淨宗城市,裡面有淨宗学会,有淨宗学院。学会是修行的道场,大规模的念佛堂,念佛堂可以有许多个,为什麽?每个人修行的方法不一样,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可以有好多个念佛堂。学院是教学的,淨宗至少要讲解淨宗的五经一论,至少也得有五个到十个讲堂,在这边教学,什麽人都可以来听,懂得这是宗教教育,社会教育。在听众裡面选拔优秀的,培养他作为老师,代代承传。这个大学城裡面,居士们统统都住在这边,他们可以开店做生意,都可以,都是学佛的;出家人就可以托钵,这个城市都吃素的,都是学佛的,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江味农那个理想就可以兑现。朴老当时听到我这个意见很高兴,他说有道理。
时代不一样,丛林制度也是在中国兴起来的,外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就必须要搞新的丛林制度。佛教如是,每个宗教都可以这样做,不必分散,分散你照顾很不方便,现在交通方便,都可以集中。不在一起的,我们用远程教学,你天天在家裡面打开电视、打开网路都可以学。一年希望你能到大学城裡面来,像朝圣一样,到圣地来参学,至少一年有一、二个星期,或者有一个月、半个月,到这边来学习,可以做得到的。我跟朴老认识,可惜的就是他老人家年岁太大了,真的是心有馀而力不足,我们第一次见面谈了四个半小时,这都是讲求「能亲仁,无限好」。佛法的学习、修学、教学都是活活泼泼的,它不固执,它教我们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妄想,你就晓得它多活泼、多自在。
前面讲自利利他,这个地方讲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就是教一般群众,自度度他在现在这个时代,就应当建佛教城市,新兴的佛教城市。佛教是教育,用大学城这个方式来建,不必再建宫殿式的房子,就是建学校,两个部门,一个是修行,念佛堂;一个是教室,讲堂教室,人数可以容纳几千人、几万人都没有关係,像个学校,一个大学,学生是有几万学生,裡面有几千个老师,这样子佛法就兴旺了。能不能落实?我们相信可以落实,为什麽?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佛教的法运还有九千年,佛陀的法运一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佛教是像法时传到中国来的,就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来。像法,禅定成就;正法,戒律成就;到了末法,末法一万年,淨土成就。如果说理想当中,建立一个淨土的佛教城,应该不是难事。实际上我们希望是中国十个宗,最好统统都能够兴旺起来,十个城市,十个佛教城市。
学习,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有方法,头一个你就懂得不能不离开欲望,所以世尊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非常重要。吃苦,世间人看到是苦,修道的人快乐无比,生活简单。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我们亲眼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李老师是日中一食,吃得很少,而且是自己料理,没有人照顾他。住的一个小房子很小,一个人住,台湾的面积算是十五坪,一坪是三十六尺,十五坪,十坪是三百六十尺,大概他那个房子是五百尺的样子,一个卧房,一个小佛堂,一个客厅,洗手间,简简单单。他老人家在台中过了三十八年,到最后的两年,才同意学生来照顾他,九十五岁才答应学生照顾。这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也是我们很好的榜样,证明什麽?他身体健康,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都自己来。
我在台中十年,我学他老人家的生活。那时候厨房裡炊具没有现在的现代化,现在用电,乾乾淨淨,方便,我们那时候也算很不错,从烧煤的炉子已经改成烧煤油,煤油炉子,那火一点就燃,不必生火要搞半天。老师是一个小锅,带把子的,带把的一个小锅,那是锅也是碗。他是山东人,喜欢吃麵食,台湾叫麵线,我们家乡叫挂麵,这是他的主食。一点点,几片青菜叶子,水一煮开,麵放下去,菜先放,麵下去之后这一滚,火就熄掉,焖在那个地方,大概十分钟,连这个锅端下来就是碗,就能吃了。一餐饭从点火起到吃完,二十分钟,就洗得乾乾淨淨,很简单。你看一天吃饭的时间,从煮饭到吃完、洗乾淨,弄乾淨,只要二十分钟,生活简单,他怎麽不快乐?
可是老师虽然是日中一食,他非常慈悲,有些同学们晚上有宴会邀请他,他照样出席,他也会喝一点汤、吃一点菜,陪大家。决不是说我晚上不吃,我不参加你们的会,他说那让人家很失望。什麽宴席都要摆在中午就麻烦了,所以他随喜,一点都不拘束。我在台中,那时候也跟他老人家学,我也学日中一食,也学那个方式,很快乐、很自在。所以必须要把自己的生活降低到一定的标准。我住在台中,那时候一个月生活费用,所有一切费用包括在内,台湾钱一百五十块钱。老师告诉我不可以再多了,超过一百五十块,你就不是出家人。这个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物质生活必须要克服,如果物质生活富裕,人自然增长贪瞋痴,那麻烦就大!
圣贤教育总是教我们要断贪瞋痴,要降伏贪瞋痴,可不能让贪瞋痴增长,让贪瞋痴增长你就错了,你应当把全心全力用在学问上。什麽事情最重要?亲近佛陀最重要,佛陀在哪裡?经本就是佛陀。所以必须要保持至少一天,李老师那时候告诉我,每天读经不可以少过两个小时,一天不能断,你到老师那裡上了一课,最好是能有四个小时;这是你的环境许可,应当保持在四个小时,这对出家,在家有工作。真的,我们那时候没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师,一天读经至少两个小时,出家之后一定要保持四个小时,天天不间断。逢人就讲,那是提出自己学习的心得报告,一个人也讲,两个人也讲,人家请我,我讲,不请我也讲,不论什麽场所。世尊当年在世就是这样的,他老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这不能不懂,这要学会。
在儒家讲的是格物之后致知,致知是破所知障,必须先断烦恼,你那个智慧才是真的;烦恼要不断,你没有智慧。智慧是从清淨心裡面生的,心不清淨,那叫世智辩聪,不是佛法讲的智慧,是世间的聪明,聪明跟智慧不一样。所以现在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我们就很清楚,你心裡面真正放下分别执着,你所学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智慧,世间法也是佛法。如果你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天天学《华严》、学《愣严》、学《法华》,全都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这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真的跟老子所说的一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法是道,儒也是道,学道是什麽?学道天天放下,那个「损」是放下,天天要学放下。
经典可以学,学的时候你要放下分别执着,你才见到经典裡面所讲的奥义,奥妙的义理你才能学得到。你有分别执着,你就有贪瞋痴慢疑,统统的烦恼就具足,你学不到真东西,只可以说你在佛法裡面种下大乘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就,为来生后世作因缘,只能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对的。所以物欲伏住了,我们不是断,你真的有这个智慧、有决心控制,好学,念念不间断,智慧现前,意才诚,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面讲的正知正见,你没有邪思,你能够持戒,持戒对你来讲一点不难。为什麽?是你正常生活,你每天起心动念,你所想的、你所说的、你所做的,自然跟戒律就相应。为什麽?你是佛心,裡面是佛心,口裡出来当然是佛言,身体做的自然是佛行。
我们用儒家东西来讲就是意诚、心正、身修,这个身修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一切时、一切处都是社会上最好的榜样,大众的榜样,你是标准的佛经裡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自己做到之后,你才能化他,别人跟你接触自然受感动。你在家居士,你家齐了;你在道场,道场整齐,上轨道了。家齐而后国治,你就会影响社会,现在所说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是真正做出贡献。
上一次北京的郭教授,在这裡给我们提了三个问题,他说现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裡面都有很严重的问题,什麽问题?第一个是人跟人的问题,第二个是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第三个是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怎麽解决?我们自己真的是能够做到身修、家齐,这问题就没有了,这问题就平天下,人跟人之间自然懂得相亲相爱,自然能和睦相处。大自然环境的问题,环境是物质的境界,境随心转,那人跟环境的矛盾没有了,不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不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人身跟人心的问题也解决了,心清淨身就清淨,命相家常说相随心转,人身体质也随心转。所以心真正能恢复到清淨、平等、真诚、慈悲,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这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自度而后才能度他。
这两首偈,从西方入定,『住于三昧寂不动』,从东方出定,『皆现从于三昧起』,起是起定、起用,『广修无量诸供养』,度他,真正学道,自己成就是处处供养别人,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在这个世间干什麽?在这个世间是修无量诸供养,他怎麽会不快乐?他在这个地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无量功、修无量德。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
【如是十方诸世界。菩萨悉入无有馀。或现三昧寂不动。或现恭敬供养佛。】
这是这段裡面的总结。像前面这个例子,前面这讲东方、西方讲两方,『如是』,像前面所说的。『十方诸佛世界』,诸佛的刹土。『菩萨悉入无有馀』,这个能力大,菩萨生活的空间不可思议。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同时也接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能力大!他有能力每天去亲近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亲近佛陀、供养佛陀,修福!听佛说法会开悟,依教修行,自己成无上等正觉那个距离就愈来愈近了。
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把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愿望全部都把它消掉,人间天上都是假的,人生如梦,这世间人所说的相当觉悟了。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麽留恋?你还有甚麽放不下的?真的明白了,你这个贪瞋痴自然就没有了;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自然现前。为什麽?戒定慧是性德,是你自性裡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教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那是你自性,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哪裡要学!这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现在因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自性,你的思想、见解、言语、所作所为全错了,不是你自己了,这叫众生,迷失自性,你堕落变成众生。
这些戒律、这些规矩,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学?没有,为什麽他做得那麽自然,一丝毫造作都没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论什麽人,你要是叫释迦牟尼佛,佛没有不答应你的,你有什麽疑难的事情向佛请教,他没有不帮你解决的,自自然然的,所以这是性德。我们今天明白了,看到戒律,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为什麽条条都违背?看到这个自己会生惭愧心,我怎麽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佛讲你本来是佛,你一看这个,佛就是这样子。经是佛的言语,为什麽看不懂?禅是佛心,佛心是什麽?住于三昧寂不动,这是佛心,清淨寂灭。为什麽会有那麽多念头起伏?这错了。
本来我的心是水平,平静的一个池塘,好比是平静的、乾乾淨淨的,没有波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现在为什麽起波浪?为什麽这麽浑浊不乾淨,又起了波浪?波浪怎麽起来的?佛家讲八风吹的,这是外面境界的诱huo,你的心失去了寂静相。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回归自性,本来是佛,不要现在再受这些苦难了,本来解脱,本来自在。只要能够恢复到本来面目,你就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许许多多苦难众生。
末后这首偈子,『或现三昧寂不动』,这是自爱,『或现恭敬供养佛』,这是爱他。我在这五首偈子裡面,前面两首是自利利他,后面两首是自度度他,末后一首是自爱爱他,做样子给人看。最后的一句「恭敬」,这两个字重要,现在社会一般大众不知道恭敬,恭敬的反面是傲慢,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因为贪瞋痴慢,所以对圣贤教诲很难接受,为什麽?他怀疑。你跟他讲,讲得很详细,他听了之后也很欢喜,他还是怀疑,这能做得到吗?他不相信能够落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譬如你学了《弟子规》,《弟子规》学敬礼,恭恭敬敬,九十度的鞠躬礼,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做到?学了要做,这才管用,学了做不到那就没用。待人是不是以笑面对人、和颜悦色?说话是不是把音量降低?这都是你的,你本来是这样的。
别人有过失,你是老师,学生有过失,你责备他、处罚他,他内心生感恩的心;不必要板着面孔,还是和颜悦色,用不着气愤,用不着发脾气。发脾气是最糟糕的,发脾气,记住,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不要认为我一发脾气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不了,怨恨在心。你对哪一个发脾气,然后还问你感不感恩?不可能的事情。改正别人的过失还是和颜悦色,那个人心裡受感动,你是真的爱护他,你是真的成就他,他怎麽不感恩?人都有良心、都有良知,再恶的人还是有良心,他不过是一时被烦恼习气障碍了,良心不能现前,如果你以善良的态度对他,把他良心就引出来了,他就受感动。
这桩事情,我们《弟子规》的教学,在海口监狱就产生明显的效果。有不少重刑犯受这个教育之后,痛哭流涕,真正忏悔,原来是打爹骂娘的,受这个教育之后,家人来看他的时候,他都跪下来忏悔,让他的父母感到惊讶,不敢相信,所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从甚麽地方学起?从恭敬。你看佛门裡面有很多忏仪,在这些仪规裡面,你会看到许多「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非常可惜的,只在佛寺裡面你这样做,你没有把这个东西学会,落实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生活裡面统统忘得乾乾淨淨,那是佛堂裡面的,学了不会用。《弟子规》是生活教育,佛法裡面所有仪规戒律也都是生活教育,如果这些教学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个教育是假的、是骗人的,为什麽?没用处,学了没用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学了之后改造你的身心,你的人身跟人心跟人性都会恢复正常,无始劫来所染的这些坏习气,不善的心行,都能藉着佛菩萨、圣贤教诲修正过来。修行,修正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不是在佛堂,不是在大殿。佛堂教室裡面是学习,学了之后要用在你身上,用在你家庭当中,用在你生活当中,用在你工作当中,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真的学到东西。你学佛像不像佛?学菩萨像不像菩萨?学以致用。
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个不重视恭敬的,《礼记》我们一展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头一个教我们恭敬。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知道恭敬,这是最大的毛病。汤池教学最明显的,首先就是教你敬礼,你看汤池,无论哪一个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现在成一个风气,使外面人到汤池都感觉得惊讶,这地方跟外面完全不同,没有傲慢的习气,见人都是和颜悦色。所以你真正学习圣贤教诲,就是学习你本来的性德,你本来性德露出来,哪裡还有问题?哪裡还会有业障?没有了,统统给化解了。
首先我们要认知,你为什麽起怀疑?你不认识它,你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这是释迦牟尼的教诲,他要教我怎麽做,我为什麽要跟他学?我为什麽要听他的?傲慢,贡高傲慢,不晓得佛陀教你的、佛陀表现的是你自己的性德,所以你不了解,你不自爱,你不认识自己。我们讲这个经,在最先的时候就跟大家说,《华严经》说的是什麽?完全说的是自己,字字句句没有离开自己本人,读了《华严经》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才知道自爱,知道自爱才知道爱人。为什麽?自他不二,才知道爱万物,万物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不尊重就是不尊重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性德。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开悟的人他讲得很清楚,像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是你的心现的,是你的分别执着产生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六道三途,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会看到这个现象,是你变出来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现象就没有了。
你用甚麽供养佛?总的来说,恭敬供养佛,你才晓得恭敬裡面包括那个范围无量无边,一切供养是为恭敬,我们对人恭敬,送点礼物给他,代表恭敬。无量无边的善行,无量无边的修法,都是恭敬供养裡面的一个小科目,恭敬供养是总纲领,大分所谓是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身供养、心供养,总纲领全部包括了。「恭敬供养」这四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法、行法、理法全部在裡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