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静波法师《净土与净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1 11:26     标题: 静波法师《净土与净心》







                                               一﹑前言



       《法华经‧方便品》[1]中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如此看来,诸佛世尊的出世因缘,以及一切言教,无不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佛菩萨开示的净土法门,看成是众生解脱的一条路径。事实本也如此。世尊自成道以来,所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因人而异,因机施教。我们没有理由说,哪一种法门更好,只就契机而言,应当说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却没有理由说,不适合自己的就是不好的。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2]。但由于娑婆世界人的根性问题﹐做为一般人更适宜修习净土。即一句佛号可矣。对此,有人会产生误会,以为佛教所说的净土等同于ji 督教的天堂;更有甚者,具然否定净土的存在,以及单纯持诵一句佛号,即能往生净土之说,难以成立。如此种种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在肯定净土法门的殊胜之际,一个下手处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是信、愿、行。在确立了信、愿之后,一个实际操作的问题「行」,突现了出来。事实上,佛教所有行的范畴,无不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的改造,转变固有的价值观念,正如《四十二章经》[3]中所说:「何者最明?心除垢」。而除垢的过程,就是使我们的心净化的过程。通过心的清静,才能使我们往生净土。此中,净土是方向,是即定目标;净心是条件,是众缘所助成。进一步探讨净心的问题,它是佛教各宗派都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人的因缘有别,致使净心的方法不同,所以净心就有了名字上的区分,但目的都是自在解脱。而解脱的根本是般若,于是,净心就变成了般若。在净土与禅的比较中,正是利用了净心与禅般若波罗密的相通,确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净土与禅的不二平等。从而提升了净土的接引机缘。



   
                                   二、净土


      1、净土的缘起﹒
    (1)、因缘所生法[4]。「夫适化无方,陶诱非一」。净土法门作为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实在是佛陀因机施教的产物。因为娑婆世界,译为「堪忍」,意即有缺陷、未尽人意、还可以忍耐。其中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更是难以消化,致使六道轮回,永无出期。佛陀因通达缘起如幻的「是诸法空相」,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这个过程中,所要说明的是「缘起性空」的道理,正如龙树菩萨在《十二门论》[5]中说的: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此中,不仅仅是说明缘起性空的问题,同时,也是说明性空缘起的问题。因为,五蕴皆空既是缘起性空,又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不二,缘起即性空,正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而毕竟空即是诸法实相,而诸法实相又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6]」;诸法实相又分明是诸法的实相。正如《中观论》[7]中所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既然只有佛陀能究竟诸法实相,即毕竟空,即第一义谛,那么,所成就的应是佛的法身。既是佛的法身,应是遍一切处,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非过去、现在、未来,无生无灭,从而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固有观念;只是佛陀为了实践因地之时所发的誓愿,广度众生。正如《大乘无量寿经》[8]中所说﹕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
    由此可见,诸佛净土成立的缘起,即是由真空缘生的妙有,即是性空的缘起,也即是如来法身是真空,诸佛净土是妙有。又如《大乘无量寿经》[9]中说﹕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能够连接真空与妙有的中间媒介是诸佛的愿力,即真空、愿力妙有三个条件的和合,构成了成就诸佛净土的缘起。如阿弥陀佛因地之时的法藏比丘观空能成就诸法的妙用,从真空中生出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中的四十八愿,也正是阿弥陀佛果地上从真空缘起极乐净土的中间媒介。就此,我们有理由说,关于净土的安立,实在是众缘所生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就此反駮有人以为,诸佛净土等同于上帝所造之天堂之说。因为,佛教从不承认世界有第一因之说,如《中观论》[10]中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就是说,一切法的生起,不出四种情况,即自生、它生、共生、无因生,而此四种情况皆不成立。可见,没有一个不变的主宰,那么,怎么能说佛教的净土等同于上帝所造之天堂呢?况且,如果说,有那么一个主宰的上帝能够造人的话,那么,应该说,所造之子女都能称心如意,毕竟父亲是慈爱的,而事实上,个人各有懮悲苦恼等未尽人意;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上帝能够造人的话,那么,它是在什么地方造的呢?显而易见,两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因机施教。 净土法门的建立,是因为众生的需要而建立。佛陀宣说净土法门,实在是针对娑婆世界众生的福薄障深而给予的特殊观照。这正是佛法的契机。也就是说,能治病的药,无论贵贱,都是最好的药。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言,生死的煎熬与逼迫,这是我们当务之急的事情,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情。对此,佛陀慈悲,导以无数方便,即如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净土法门最为殊胜,如《弥陀要解》[11]中说:
    虽归元无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这其中的原因是:人生短暂,转瞬即逝,加上福德因缘的原故,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接受一个理论繁琐、行又艰难的法门。既便浩首穷经,有一些收获和受益,却又老死将至,无所适从了;就算是阿赖耶识保持种子不失,但生死大海的流转,不知种子何时有缘现行才能再来学佛。净土法门却是下手容易,且又普利群机。因为:一、带业往生。《弥兰陀王所问经》[12]中的有比喻说带业往生,如石与舟。即使再小的石头抛向水中,也会沉没;但换了更大的石头放在舟中,则不会沉没。二、培养出离心。《阿弥陀经》中,宣说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摄化众生,使众生对娑婆世界种种秽相,生起厌离之心。


    (3)、雅俗共赏。《法华经‧方便品》[13]中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对此,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14]中,有这样的说法: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此在《阿弥陀经》中,有许多利根上智之人,其中,不乏八地菩萨和等觉菩萨。正因为如此,不可以轻易下结论说,净土法门只是接引一般根机的人,也不可轻视贬低净土法门。尽管可能会因为狭隘而有自以为是的知见,但佛教所要解决的,就是一个因为「我」的束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影响会给自己和他人打上烙印。于是,自觉或不自觉潜移默化的传播,势必会走入一个与佛法了义并不相应的误区。而这足以误人误己,贻害无穷。所以,佛法中才会有「四依」的规范。即﹕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15]
    那么,当我们再回首曾经有过的观念,就会反省和转变。净土法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的因缘各不相同。尽管最终的目的是要成佛。

    2、净土的分类
    (1)、就广义而言。佛教中常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如《阿弥陀经》和《大般若经》中,分别说六方诸佛和十方诸佛,而一佛各有一佛世界,那么,无论六方诸佛或十方诸佛,实质上,应有无量诸佛。即应有无量佛世界。有无量佛世界,即应有无量佛净土。在《大乘无量寿经》[16]中,关于世间自在王佛面对因地之际的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叙述﹕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从此可见,应当说:之所以有许许多多的诸佛剎土,实在是表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利益众生的缘故,安立净土,接引众生。只是,因为众生的福德因缘的不同,随之而来的,诸佛剎土也不尽相同。如《维摩经‧香积佛品》[17]中的众香佛国,因为此佛国中的殊胜如下: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正是因为众生各类不同的因缘,才有了无量的诸佛剎土;正是因为有了无量的诸佛剎土,才可以导引各各不同的众生。那么,诸佛安立无量剎土的目的,实在就是为了众生而安立。当然,这里面有因缘,也就是契机的问题,所以,才有了各各不同的佛土。

    (2)、就狭义而言。生存在现实娑婆世界中的人们,由于对苦的深刻体会,以及对死后的热切关注,于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出离,出离到一个安稳快乐的所在。甚至可以说,人们最初还没有想到成佛的问题。至少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形。对此,佛陀安立的净土产生了。那么与娑婆众生相契的净土有哪些呢?
    一、弥勒净土。在六欲天中的第四天,有一重天叫兜率天;在此天的内院,居住的都是一生补处位的菩萨。当来下生的弥勒佛就生在此天内院。所以,称之为弥勒净土。《弥勒上生经》中载有此净土的情形。而弥勒信仰又分上生和下生两种:上生是指,上生兜率内院听闻弥勒说法,受法益而得度;另一种是随弥勒下生人间,龙华三会以度众生,自己也会因此得度而成佛。关于弥勒净土的最旱信仰者,是西晋道安法师,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只是,到了唐代以后,由于《阿弥陀经》的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的人增多,至使弥勒信仰开始降温。但作为慈氏学的创始者和未来的成佛者,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药师净土。即是指东方药师如来之净土。在此净土中,世界并如来皆清净如琉璃,所以称「净琉璃世界」。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8]说:
    东方去此过十  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
    并且在此经中,有药师所发的十二大愿中的第二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
    关于药师净土的信仰,曾经盛行于刘宋以后,及至后来,逐渐淡然。只是,因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事,依然有消灾普佛中,以念诵药师如来,乞愿消灾免难,至使药师佛信仰绵绵不绝,但分明已经缺少了归宿感。


    三、弥陀净土。此是指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如《阿弥陀经》[19]中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对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言,摆在面前的是:各种生苦的缠绕,而最紧迫的又是死苦的摧逼,于是,对于极乐世界的殊胜一啪即合。所以,当阐述弥陀净土的经典出现之后,经过消化吸收,被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人们广泛接受。在中国曾经有过「家家弥陀佛」之说。事实上,在《大乘无量寿经》叙述弥陀净土的安立,实在是阿弥陀佛因地之际,听取了世间定自在王如来,关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的情形之后,发愿成就的佛土。可见,人们所选择弥陀净土,应当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还有文殊净土,阿□佛净土等,但无论哪种净土,都无法同弥陀净土相比。这实在不是什么法有高低,而是契机的问题。至于接引更利根器的众生,同样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如《无量义经》[20]中说:「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可见,净土法门中,念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接引各种根器的众生。如果说,自己不选择净土法门,也实在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大家的意志。毕竟自己的知见不一定完全能够与法相应。



                                       三、净心

      1、心的分类
    (1)、草木之心。指无情之物的心,如花心,树心等,就其一般而言,只有生长之分,对于学佛并无实际作用。
    (2)、肉团心。指有情众生的生理物质,如单纯的人与其它动物的心脏等,虽然有其物质形状,却并无知觉之作用。就缘起的角度而言,只能算是一个条件。
    (3)、精要心。指的是一种比喻,如中心,即重点等,只是取其义而已,并无实质内容。
    (4)、缘虑心。指人们所面对的见闻觉知,即对境攀缘,发生分别作用的结果,一般人误以为实有,于是,昏昏扰扰,随尘逐境,衍生了多少烦烦恼恼,形成了一个无法走出的轮回圈子。正如唯识宗所说的「八识」范畴。即指八个心王。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称为第七识,阿赖耶识称为第八识。其中,第七识思量为义,恒执第八识为我,又被第六识所依;第六识又被前五识所依;第七识又称意根,恒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恒审第八识见分为我、我所而执,是我执的根本,也是轮回的根本,若了达我空之理,则能解脱,所以,此识为染净识,微细难测,其情为「有覆无记」;因末那的存在,引发第六意识分别,由前五识起惑造业而流转。
    第八识为万有之本,存而不失,所以称藏识,也称种子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即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种子;所藏,即现行熏种子,指此识为前七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场所;执藏,指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因为是种子识,而种子可生现行,即是初能变,末那识是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可见,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就八识合作的结果看,也即是众缘和合的缘虑心。正如海水之波浪,遇风则起,风息则灭,随风起灭,本无自体,不过是海水偶然幻起的泡沫而已,缘虑心也是如此,并不是我们-个人的真心,只因错觉而自以为是。所以解脱轮回需要转识成智。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9-4-2 11:18 编辑 ]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4-2 11:01     标题: 续 1




    (5)、净心。所谓净心,即清净之心,也就是真心。一般人由于很难使自己的心清净而有流转。关于净心,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21]中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
    可见,净心在学佛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是在此应以念佛来清净自己的心。关于真心,在《楞严经‧卷一》[22]中说: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而在《维摩经‧方便品》[23]中,有这样的说法: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可见,认识感受真心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改变我们轮转的根本。同时,也是使我们走进佛土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清净,变为真心呢?在《楞严经‧卷一》中,阿难尊者因缘虑心做怪,险失戒体,佛陀因之以「七处征心」,来问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回答以: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两中间等;对此,佛陀均给予一一批破,心的安立即成为无所得;也就是说,心虽有因缘之相,但无有自性实在之相。在《金刚经》[24]中,有同样的说法,证明心的了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处的不可得,正是我们所要认识感受的「清净心」,或者「真心」,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也正是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于是,我们就可以由此而净心。当然,净心的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通过念佛,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法门的修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最终使我们的心完全清净。

    (2)、净心的过程
    因本文的侧重点是净土,那么,我们就依此法门而探讨净心的问题。而净土法门有三资粮,即信、愿、行。如《弥陀要解》中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即由信生愿,由愿起行。前面「净土的缘起」,「净土的分类」中,已然为相信净土法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信」的问题,如《弥陀要解》中「六信」中的「信事」、「信理」。所谓「信事」:
    信事者[25],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所以,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之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理事相对,即同心境相应。而此心恰恰是清净心是理,即是无所得,而无所得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件事物之上,可知此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从此心所现的境也同样宛然而有,真实不虚,并且「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相比之下,娑婆世界尚不足一劫,并且会有成住坏空的无常规则。而极乐国则有无量寿,不会如庄子所说的寓言一样虚无漂渺。

事依理而显,理依事而彰,理事应圆融无碍。所谓「信理」:

信理者[26],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性。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虽然我们当下的一念心性非常微小,但其自性等同法界,归无所得,而空生万物。那么,极乐世界不出我当下的一念心性之外。进一步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及教主和侣伴等种种事相,都是我当下一念心所现的影像。此中,能现、所现都是真心,影像虽多,皆为无所得。

关于愿的问题。《弥陀要解》中说:「非愿不足导行[27]」,又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28]」。信愿的坚固,是决定往生的关键。如果没有信愿 那就如同《要解》所说: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在信的问题解决之后,愿的问题摆在面前。愿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对于娑婆世界毫不贪恋,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其原因即是娑婆的种种未尽人意,极乐的种种殊胜。没有这样的愿力,往生的问题同样不可能。事实上,这同样是一个心的范畴。正如《要解》[29]中所说的: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这分明是境由心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在《大乘玄论‧卷五》[30]中说:
    如人见恒河为水,鬼见为火,天见为地,鱼见窟宅,净秽亦尔,业不同故见净秽,实无如此净秽。
    可见,一心具十法界。正因为如此,在进一步探讨之际,又说:
    身子见佛土秽,但见人土;梵王见天土;而佛土非人天土。

    此正如《华严经》所说的: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心,使之与净土相应。重要的是,我们先得欣求极乐。

行,即持名念佛。虽有多种念佛方法,但基本的却是「持名」。持名的意义,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31]中,有这样的说法: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只有能念所念相应,才能感应道交。否则,无有是处。如果能够「子若忆母,如母忆时」,那么,就能「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而作为一般人的念佛,即从众生心入手,情形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如能坚持不懈,则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时,清净心开始现前。此时,即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也就是「首楞严」大定。

念佛的种类:念佛虽有多种,但有四种念佛最为重要。即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念。四者之间,不但可以各个成就,同时也可以次第而渐进。 持名念佛,即由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昼夜之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天长日久,则念念不断,了无杂念;观像念佛,即观阿弥陀佛像,口中念之,久而久之,则念念不断心不散乱,佛在心中则能持续不断;观想念佛,即于自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观想纯熟则三昧现前;实相念佛,即观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实相,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佛、众生平等不二,如是念佛是真念佛,念念相续,三昧现前。

在念佛的过程中,也即净心的过程中,因各人精进的因缘不同,于是有往生品位的有别。而成佛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弥陀要解》[32]中所说的一句话: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四、土与心的关系


           1、净土是方向
    此分狭广二义。就狭义而言。一般人的信仰认识,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所关心的问题,也只是自我局限的以为。如:从苦难的娑婆此处,逃到快乐的极乐彼处。却不能苛求,实是因缘使然。毕竟已有出离之心。一般人选择西方净土的原因,并不是想发心成佛,完全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因为,现实的种种未尽人意,西方的种种庄严殊胜:所以能信仰佛教。做为茫茫人海的一个分子,选择学佛,发愿去西方净土,已属难得。这正是佛陀的因机施教。如《维摩经‧方便品》[33]中所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做为接引初机者,应该说是必要的方便。事实上,在众生分上的西方,的确真实不虚。于是我们有了信、愿、行。

就广义而言。随着念佛的深入,我们固有的观念会有所转变。所谓往生西方的问题,在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34]中,有「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的说法。那么,往生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此是从谛上说的。从俗谛上说,西方明明历历,真实不虚,但从真谛上讲,西方本无西方,了不可得。而学佛是在真谛上的通达,真谛又是建立在俗谛上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二平等。所以,可以这样说,观方知彼去的当下,即是去者不至方;而去者不至方,又是观方知彼去。最初人们可以从「观方知彼去」入手,但到了一定时候,还要「去者不至方」,这才是净土的真正方向。这正如《百论‧舍罪福品》[35]中所说﹐先是依福舍罪﹐然后是依空舍福。此正是
    念佛的归宿,即是对于真谛的通达于圆满,也即是成佛,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方向。

    2、净心是条件
    确立了方向,我们就不会再迷茫,我们就知道怎样去努力。而下手处就是我们个人的心。可见,我们的心,是学佛的真正道场,只有在这个道场里锻炼,才可能有所成就。而我们目前的心,实在是第六识、第七识的产物,虚妄分别以为真实,徒增苦恼。当我们知道,净土才是真依止的时候,则必须改变现在的错误观念。于是,我们念佛,用以清除妄心,回归真心。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净心的过程」一样,在信、愿、行的基础上,逐步使自己的心得以清净。当然,如果不能完全清净,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我们往生到西方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努力。而其它法门却很难有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净心有差异,但我们最终的净土,成佛的方向,不会改变。这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的标志。

   3、净土与禅的关系

(1)、两者不同点是:净土宗以念佛接引众生,普利群机,尤其是根机比较差的众生,同样有学佛的机会,并且也比较稳当可靠。禅宗基本以坐禅为主,接引的人,根机比较高,一般人很难走进其中,即使走进,如果没有善知识指点,往往会变成狂禅、口头禅,或走火入魔,更何谈成就。但不意昧着禅宗没有意义,只是曲高和寡。

   (2)、两者相同点:净土宗的目的是,接引众生解脱轮回,乃至最终成佛。禅宗也是同样的目的,虽然法门不同,但殊途同归。净土的「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说明的是「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而禅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同样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三心了不可得」。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心无两样,心净土净,心心相应相契。此中的心,实是清净心,即佛法真谛。尽管一般净土学人,初入门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在世俗谛通达真谛。也就如永嘉禅师《证道歌》[36]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无论净土与禅,它们都建立在般若空慧的基础上。般若空是佛母,而只有母亲才能生儿子。所以说,净土与禅是空所生,众生接受之后,还将回归于空。尽管这个过程会因为个人的因缘而有先有后,但却是一条光明的通途。正如《坛经》[37]中所说:
    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此中之性,即是清净心,也即无所得。这同净土宗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相当。至于《坛经》[38]所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说:「外离相为
禅,内不乱为定」。如是打成一片,又何妨念佛;如未能打一片,又休妨念佛专注一境﹐以求突破。知于此,净土学人与禅宗学人应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互相提携。如此,则相得益彰;反之,则两败俱伤,甚至可以说,还不知真谛,即清净心。即使知道,也并没有相应。


                                    ------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5-1 14:07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