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出家(51-59)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8:58     标题: 出家(51-59)




五一、真有心学习



往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师,那时我尚未出家,我跟他学习了一年三个月,之后到台北出家。李老师在台中住了三十年,学生有十几万人,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些人跟我十几年了,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走了。」

台中的同学跑到台北来找我说:「老师说你学到东西了,你学到什麽?」

我说:「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大家不是都在一起吗?」

为什麽我能学到,你们不能学到?我有心,你们没有心,我想学、肯学,你们虽然天天坐在那裡,听得比我多,机会比我多,但你们当作是耳边风,听了没有落在心上。所以,不肯学的,天天在老师身边守一辈子,还是造作不善业,那是真正可惜了。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041)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8:58

五二、不二法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大师当年初到广州,遇见印宗法师。印宗在当地讲经,讲完之后,听众当中有两个人在争论。那时外面挂着幡,风吹着幡在动,有人说「幡动」,有人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两方面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能大师在当中插了一句话,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句话说出来,两边都服气了。

印宗听到之后,出来向他请教,然后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也就是黄梅传法之人。六祖那时尚未出家,仍是在家居士,印宗法师对他非常礼敬,向他请教:「你在黄梅住这麽久,祖师平常说法对于禅定、解脱如何解释?」能大师回答:「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我们一般听到好像是所答非所问,可是印宗毕竟是老修行,听了之后就开悟了,这一句话把他点醒。

(节录自「学佛的终极目标」21-87)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8:59

五三、章嘉大师是清朝的国师



中国历代帝王大部分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中教学,称为「国师」。章嘉大师就是清朝的国师,从康熙一直到清朝的末代,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大师的。可惜慈禧太后迷于权位,对于佛陀的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果真能深信,依教奉行,学习雍正皇帝,我们相信今日还是大清帝国,清朝不会亡国。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0

五四、观音菩萨现金色身戴毘卢帽



随机示现,这是应化身,讲「应」,我们一定会联想到「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所以应身是应感而现之身。实在讲,应身与化身意思相同,其中的差别,应身是完全随顺众生示现。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八相成道,他也入胎、也受生,这就是应身;化身无八相成道,是突然显现的,事情处理完之后,此身就消失了。

这种事情很多,最普遍的是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去朝普陀山,拜梵音洞,在洞口礼拜会见到观音菩萨出现,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但几乎每个人所见到的相都不一样。

我没有机会朝普陀,但有一次我正好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告诉我一件事。圣一法师是大屿山宝莲寺的方丈,也是我的老友,他于一九八二年与两位同参(都是出家人),去朝普陀,当时也有地方官员陪同。他们在梵音洞外面礼拜,大概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了,非常欢喜。本来想多停留一会儿,陪同的官员催他们说:「够了,可以离开了。」这时才离开梵音洞,离开的时候,观音菩萨的形相还在,尚未消失。

之后,他们三个各说所见观音菩萨的形相,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到的观音菩萨现的是金色身,戴毘卢帽;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如我们时常见到的塑造白衣观音的这种相;第三个看到的,是现出家比丘相。这就说明每个人的缘不相同,所以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这属于化身,不是应身。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1

五五、有老师没有同学很难成就



虽然现代物质文明突飞勐进,但众生福薄,因为处处都是帮助人增长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诱huo人争名夺利、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修学的环境糟透了。人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克服得了,要有相当的功夫。一般人确实无能力抗拒,所以修学环境不能不选择。而一个人的成就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同学。有老师没有同学很难成就,因无人与你切磋琢磨,研究讨论;如行路要有伴,彼此可以互相照顾。没有老师也不行,老师是指路的,有指导才能达到正确的方向与目标。路要自己走,所以要有好的同参伴侣。以前,我在台中有李炳南老师,还有六位同学,我们十年在一起,十年如一日。周家麟、徐醒民两位居士,都是我们六人中的成员。以前李炳南老师在台中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有六位老师八位学生。六位老师已经有三位不在了,现在还有三位,就是徐醒民、周家麟老师与我。师与友是我们修行成败关键之所在,所以修学的环境绝对不能疏忽。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1

五六、中断讲经



有一年,台湾中部有个道场请我去讲《禅林宝训》和「佛学常识」,我讲到第十一课时,寺庙裡发生了内部矛盾。我们知道佛法的僧团称为「和合僧团」,若僧团不和,虽天天讲经也无济于事。我将此事向李炳南老师报告,老师告诉我,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讲经可以中断,这不违背佛陀教诲。古圣先贤也有背信的,但这不是过失。所以,世出世法,一切要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2

五七、你要信佛



我学佛七年才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去看李炳南老师,老师远远的看到我,指着我说:「你要信佛!」当时我愣住了,然后老师给我解释「信佛不容易」,不是受了五戒就算是信佛,也不是出家就是信佛,古今确有出家至老死还是不信佛。所以,我们想想,我们信不信佛?什麽样的人才是「信佛」?依教奉行的人才是真正信佛。三皈|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五戒、十善,都做到了,才是真佛弟子。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3

五八、选择法门



我在未学佛之前喜欢读书,所以接触佛教之后就非常嚮往教下。最初方东美先生曾经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介绍:「佛教有两门是世间非常希有的学问,一是佛教的性宗,一是佛教的相宗。性宗,以禅宗为代表;相宗,则是法相唯识。」所以,我刚刚接触佛教,对于这两门特别留意。

以后我把工作辞了,那时有意出家去专攻教下的典籍。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五个半月,忏云法师把淨土法门介绍给我,那时我很难接受,因为我的兴趣不在此。他拿了三本书要我做科会,《弥陀经疏钞》、《弥陀经要解》和《弥陀经圆中钞》。这三经的科判是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幽谿大师的注解中整理画成表解,再将经文繫在科文下。科会做出来之后,我看到经典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生无量欢喜心,但是还没有意思去学。

在山上,他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二集,非常受用。对于淨土的概念改过来了,从前轻视淨土,《文钞》念了之后,不敢轻视了,晓得这裡面有大学问,也有一点信心,但是还没有发心去学淨土。我离开忏云法师后,去亲近李老师,李老师把淨土的理论讲得很清楚,断除了我的疑惑,这才认真学习淨土。所以,选择法门才能精进不懈。

(节录自淨空法师之讲演)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9-4-7 09:03

五九、道宣律师与窥基大师的公桉



中国律宗初祖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清淨,感得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午餐由天人送供养,不需要自己去托钵。同时代的窥基大师,出生于豪门贵族,是尉迟敬德之姪儿。玄奘大师知其善根深厚,所以劝他出家。但是,他说出家可以,但是我要享受,贵族的生活放不下,于是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书;第二,要带一车金银财宝,物质享受不能缺乏;第三,要有美女伺候我,要带一车美女。玄奘大师答应了这三个条件,所以窥基大师又名三车法师,对于持戒不很严格。所以,道宣律师以为窥基大师学问好、有辩才,但是戒行不精严。

但是,窥基大师又非常仰慕道宣律师,有一天路过终南山,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也很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窥基大师持戒重要。窥基大师在山上一直坐到中午,也没见到天人来送供养。道宣律师很失望,本来想以此感化窥基大师,不料发生意外。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道宣律师便问:「昨天为何没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有很多护法神卫护,我们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惭愧至极!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其实是自己以为人有过失,他不是真的有过失,其中有密意,非凡人所知。所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示现,有护法神保护,天人都无法接近。这不是小乘戒律精严,天人恭敬者所能比的!这些理事,我们要清楚明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罪业决定可以消除。

(节录自《大乘无量寿经》02-34-008)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bbs.jixiangyun.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