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三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三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三卷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前面曾经说到,古大德对于本经有些偏差的看法。这些看法呢对于后来的修学人,会有一定不良的影响。善导大师在此地,一条一条为我们列举出来,指出错误的所在,使我们真正能够明瞭,佛度众生的苦心。

前面一段是从道理上来说,说明他们确确实实是疏忽了,错解了经义。今天第三段重举九品,以这个经义来观察,也很明显看出这个见解的错误。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这个是古德这样说法。

下面呢,这就是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的: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那不是讲的四地至七地,他是讲三种众生。那三众生呢?底下就说得很明白了。这是本经佛说的:一者但能持戒修慈。这是一种众生;另一种,不能持戒修慈。这个持戒做不到,但能读诵大乘。第三,不能持戒读经。这个连读经的能力也没有,唯能念佛法僧等,那就是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不要四地菩萨,不要四地以上,这个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 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个都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这个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 此文证」,我们用经文来作证明。「 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得判同上圣也。」这就是说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圣人。古大德说四地到七地,我们就没份。善导大师根据经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欢喜,为什么呢?我们人人都有份。不要说是下品,上上品我们也有份,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能生上上品,诸位要晓得。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浅深,功夫浅深怎么说呢?我们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浅;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深;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是功夫最深,那就是上品上生。可见得读诵也好,持名也好,完全在功夫,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导大师讲的话,不是随便讲,不是感情用事,推FAN古大德的说法。人家引经据典,句句话都有根据,根据佛所说的,所以他的这几句好啊!

看这个法门,净土三经,九品往生是佛去世后。佛去世,佛入般涅槃以后,这个入般涅槃,大家听了不好懂,说佛去世后好懂,我们很容易明白。大乘根性的人,这个大乘是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也要为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心,这是属于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圣人。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呢?只要问问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为众生著想。我们得到佛法的好处了,如何把这么好的法门,尽心尽力的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是要靠福报,没有那个福报不行;但是他有心,有心,我尽心尽力的去做,虽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那功德是圆满的。为什么圆满?已经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可见得佛法里头修圆满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做多少多少好事,这功德才圆满,不见得!随著个人福报的差别,只要尽心尽力,统统都是圆满功德。

底下反过来说。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看一段就行了。 「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这是讲的大菩萨们,登了地的菩萨,「 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这是反过来,对这个说明上上品,四地到七地菩萨还要藉著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还要藉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才能成就,没有必要。由此显示出,确确实实是为凡夫,凡夫有份。

底下是讲上中品,上中品古德讲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萨,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佛在本经里面说不必受持大乘,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够受持大乘当然好,受是什么?受是接受,持呢是我要把它做到。这个大乘,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大乘。我们每天读诵,能明白经典里面的意思,把经典的教训运用在生活当中,这叫受持。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教训,我都把它做到,这叫受持大乘。那么上中品的人,受持不受持没有关系,这个不必受持大乘。那怎么样呢?

底下说: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文在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二行「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那这就行了。这个比前面更容易、更简单了。这那里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萨呢?这明明是我们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话虽然这么说,怕的是大家又在这里发生误会。「 深信因果」,我们对于因果大概总有几分信心,若说深信呢?恐怕就未必了。为什么呢?深信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们没有做到,就是还信的不深。

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为什么说我们信的不深呢?是我们把事实真相迷惑了。怎么迷的呢?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这个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呢?那佛跟我们讲的,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那一样是真的?我们要问了:身心世界里头,什么东西是真的呢?佛告诉我们:因果是真的。我们得的这个身体是果报,这个身体容色健康,这是属于正报;我们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叫依报。一饮一酌莫非前定,这是事实,谁都没有办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超越了。怎么超越了呢?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起心动念再没有这个自私自利了。业力就没有了。业力从那来的?业力从我来的。所以阿罗汉证得了无生,阿罗汉破了人我执,不再以为这个身是我了,不再以为念头是自心了。所以业力就不能转他,超越业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了。只要有我,你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道理在此地。所以大乘极善上品凡夫,他们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不同;虽然他不是圣人。不要说他不是菩萨,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比不上。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所以在断烦恼上,比不上须陀洹,但是在见解上,他跟菩萨没有两样,跟大乘菩萨没有两样。大乘菩萨对事实真相瞭解,深信因果,他也瞭解事实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烦恼一品也没断,但是念头一转,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你要问他为什么?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虽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思想行为,类似大乘菩萨,他有这个见解。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为弘扬佛法,起心动念弘扬佛法,就跟诸佛菩萨相同了,这叫大乘极善。所以福慧的增长,那种广大快速都不可思议。随著他的见解、心量、作为在那里扩充,在那里扩大,深信因果。

譬如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讲的物质享受,这是果报,从那里来的呢?财布施得来的。你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发大财,前生修的财布施多,今生得的财富多;前生法布施多,这一生聪明智慧;前生无畏布施多,这一生得健康长寿。这是因果。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你要深信,你会拼命去做。为什么呢?我想得这个果报。原来这个果报是这么得来的,这叫深信。他就真干了。不谤大乘。

佛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讲的方法就不一样,随机说法,没有一定的法可说。只要令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都是正法。我们应当要赞叹,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我修净土,他修禅,我就毁谤禅,赞叹我净土,自赞毁他。学禅的人,禅第一,其他的法门都不行,这个叫做互相毁谤,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互相毁谤,对于佛法的弘传有很大的伤害,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听这个人毁谤净土,那个人毁谤禅,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学了,我都不要了!所以会断绝许许多多众生在这一生学佛的机缘。把人家的法缘断掉了,这个要负责任。所以不可以毁谤大乘,对于大乘佛法我们都赞叹、都赞扬。以此善根回愿往生,这个样到自己临命终时,佛也来接引。

我们翻过来看二十二面第一行,从当中看起:「 以此文证」,这一段也是观无量寿经上的经文,我们用这一段文来证明。「 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这是比上品上生的,上品上生是大乘极善的凡夫,这个稍为次一点,他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上品下生呢?古德说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种性就是我们平常讲:三贤位的菩萨。这个登地是圣人,三贤十圣,这都了不起的菩萨,这是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观经上不是这么说的。观经上讲:亦信因果。说实在话,前面那个上品中生「 深信」,我们看到深信的人不多。「 亦信」,我们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够;换一句话说,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带做一点,这叫做亦信因果,但是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也发了无上心,无上心就是决心在这一生当中,求生极乐世界,知道这个人间很苦,不愿意来生再搞六道轮回,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一句佛号念到底,这个就是上品下生,修学的样子。

我们读了这个文,真的,对于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心确实增长了,晓得我们上上品、上中品难,上品下生对我们来讲不算困难,很有希望,这是真话。所以这是善导大师对于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

从这一段文证来证明,这个文在二十二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这个迎候就是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你,那个场面不一样。怎么场面不一样呢?这边底下说得很清楚。

在第二十三面第四行第二句:「 上上去时」,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佛,这个佛是阿弥陀佛,「 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晓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时候,看到满虚空统统都是佛来了,上品上生,统统是诸佛来迎接你。如果看到阿弥陀佛与千佛来接引你,这个数量就少了,一千尊佛来接引你,这是上品中生。如果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的是五百尊佛,这是上品下生。所以往生的时候,来欢迎你的场面不一样。场面愈大愈殊胜,那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们希望五百尊佛来欢迎,这是真的。我们同修人人有份,要希望有千佛来迎接,那还得努力点。这个讲上辈往生。

「 次对中辈三人」,这个经文在第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看起:「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就是中辈上品,「 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佛在本经说的,换句话说,从佛在观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凡夫,这个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凡夫心量是开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对这个戒律斤斤两两的在计较,要怎么样去受持,完全著相。大乘凡夫比较开放,不斤斤计较事相,这有显著的差别。下辈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业的人,这种人临终遇善知识劝导他,他马上能够回头念佛求往生。这才真正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统统是为凡夫说的,这是讲持戒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持戒念佛。戒律很清净很谨严,不造过失,这样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

所以大师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在二十四面第一行:「 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持小乘戒这个凡夫,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一生持戒非常清净。」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戒律精严,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呢?诸位要知道,戒律清严完全是自利,没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还是小,念念求自利,没有把心量放开来,利益一切众生,功德利益不一样,在这个地方。

所以大慈菩萨说得好,那个龙舒净土里面,劝我们修净土,我印了单张,印了十万张,在柜台上。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他里面引用大慈菩萨的偈子,如果我们能劝两个人念佛,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够劝到十几个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萨了;你能够劝一万个人,那你就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这个功德比个人修持戒律精严,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帮助多少人成佛了,所以宣传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无量。一切大乘法中,唯独净土这个法门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什么叫最契合现代人根机呢?现代人修学这个法门的时候,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落空。这就是说得真实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门修学不见得能成就,这是真话。为什么呢?一切法门都必须要断惑才能证真,这个惑是烦恼。要说起断烦恼,那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烦恼不能断乾净,你就决定出不了轮回。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断烦恼之后才能超越,没有能力断烦恼,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只是阿赖耶里面多种一些大乘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发芽,不能开花结果。唯独这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就开花结果,圆满成就。由此可知,你宣传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专修专弘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真相,佛在大经上所说的,除了诸佛明瞭清楚之外,九界众生都不能够完全明白,这功德有多大。我们今天自己来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个迹象能看出来,你愈做愈欢喜,这个一定有利益。那没有利益,你怎么会愈做愈欢喜呢?真做的人,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愈做身体愈健康,这是花报。眼前的果报,愈做愈顺利,家庭幸福,事业顺利,这个是现前的感应。像这种感应,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内外看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为什么呢?有这么多好处在嘛!做的人就愈来愈多了。

中品中生,大师在此地举出本经所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么呢?八关斋戒。本经大师对于八关斋戒的受授,受持讲得很清楚,等到讲的时候,我特别会跟诸位介绍。一日一夜,这时间短,但是这个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利,所以我们在国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们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修行,连读经念佛,甚至早晚十念都没有时间。忙到这个程度,他怎么修法呢?他每一个月修一天,或者修两天,利用假期。就像我们打佛七一样,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两天两夜,一个月修一次,这是属于这一种的,与观经里面讲的中品中生相应。这是受环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导大师说,这是佛去世之后小善凡夫。这个经文在二十四面,第四行最后三个字念起:

「 佛去世后,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这个佛的愿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与第十八愿相应,所以他必定得生。

这个底下说:「 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如果说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讲得通。「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这个话说得非常肯定,说这个观经,观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同一类的经,佛是为凡夫说的,与大小乘圣人不相干,与他们不相干。佛是九品三辈,是度一切凡夫的。

底下中品下生的人,那一类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呢?经云,在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 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彿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这一类这是属于中品下生的。原来这个人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间的善人,世间的好人、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友,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这样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没有造罪业的,没有造罪业,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三品呢?就是造罪业的人。我们看看古德怎么个说法,这段文在二十五面第四行,我们看最末了这一句:「 次对下辈三人者」,这个下辈三人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个下三品,「 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这是古来大德的看法,这个看法错了。他这个看法是大乘始学凡夫,那就是前面,从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对了,就没错了。绝对不是大乘始学凡夫,善导大师在此也是引本经来做证。他引的经文,就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三个字看起:

「 如下上文说」,下品上生经文是这样说法:「 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这个就造的罪业轻一些,为什么呢?五逆罪他没有造,谤法的罪没有造。这个五逆谤法是最重的罪,这个罪是堕地狱的;换句话说,他这个堕地狱的罪没有造。但是饿鬼畜生的罪业,他造了,换句话说,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决定堕三恶道。这个一类不堕地狱,但是堕饿鬼、堕畜生道是这样的人。「 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所以这是造恶业的众生。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 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冷静观察现代的社会,实实在在这是总说现代社会的现象。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那边造恶业,真的还没有谤法,还没有造五逆罪,除这个重罪没有造,其他的罪真的都有,都常常在犯;虽然犯了,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就有救了。虽然掉在水里,遇到船,手里抓到船,命可以保得住了。

「 下中者」,我们再往底下看:「 下品中生者,此人先受佛戒」,这个先受佛戒,无论是在家出家,我们受了戒。受了戒以后怎么样呢?受戒不持戒,破了戒。「 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什么叫不净说法呢?说法贪图名闻利养,这个叫不净说法,意思就是说心不清净,名利没有放下。说法是利益众生的,如果我在这里说法,先跟大家谈价钱,我跟你讲一部经,要收多少钱,这就是不净说法。与不净说法意义相同的,我们写书。譬如善导大师作这个观无量寿经疏,虽然不是他口说的,这个文章是他写的。假如他写这个疏,后头有版权所有,那就是不净说法。为什么呢?他要贪图利益,如果他不要版权,欢迎翻印功德无量,那他就是清净说法。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现代科技发达,除了书本之外。从前只有这个书本,现在有录音带,有录影带,有电脑磁片。假如他也要有版权,有著作权,那就统统属于不净说法,这个罪过非常之重。不净说法这个都是地狱罪业,不是好事情,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你能得几何的利益?实在讲那个利益太少太少了。你能够把眼前这个小利舍掉,普遍去布施,你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了善缘,这个利益不晓得有多大,你没有办法估计。前面我曾经说过,纵然经商,我印经,我做录音带,随著我的顾客,我都赠送,你与这些广大的顾客都结了法缘。他跟你有缘,你的商品,他就喜欢买;纵然你的货色不如别人的,但是他看到你喜欢。为什么?跟你有缘嘛!人家东西比你好,他跟他没有缘嘛!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菩萨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样,菩萨应化在各行各业,他懂得如何在他事业里面弘法利生,如在他事业里面普度有缘,这个不一样。这个利益大了,那个不是小利益。一般商人一心只为自己那点小利在斤斤计较,那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生中福报,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多少富贵人家保不了两三代,甚至于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在那里呢?他这一生把福报享尽了,没有了。这一生没有再种福,布施是种福、修福、种福、积福,那你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要明白这个道理。

「 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这是讲他地狱相现前,造这些罪业的时候,必定堕地狱。大师在此地,字句很简单,但是每一句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在临终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 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我们知道这一类往生的人,也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所以古大德都公认四十八愿,十八愿第一,道理在此地。极重的罪业,极苦的众生,遇到了都能得度。

我们再看下下品,那个罪业就是极重极重的,没有比这个更重。二十六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第二句:「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恶业造全了。五逆里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佛身血、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十恶就是杀盗淫妄,妄语,恶口两舌,贪瞋痴慢统统都有,样样具足,这个是决定堕阿鼻地狱。「 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我们俗话常讲,堕落在阿鼻地狱永不翻身,这是指这一类的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 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极恶的罪业都能度,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我们在讲大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确实是有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四土,三辈九品是平等的,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经典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也没有这个现象,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他那里是平等的世界,虽然你品位很低,下下品,但是你的依正受用跟上上品没有两样,受了同等的待遇。所以这个法门真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凡圣,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他不可能理解。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 此人若不遇善」,就是他要不遇到善知识,必定下沈,沈沦到无间地狱,他一定下沈。「 由终遇善」,由于他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 七宝来迎」,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他。

下面这是大师的总结:「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这个话讲得真有道理,我们今天遇到的缘好,所以我们就有机会上三品往生,遇缘不同。有人没有这个缘份,没有这个机会,临命终时才遇到,那都很幸运。有多少人临命终时遇不到,没有跟他讲,没人提醒,那他这一生就空过了。大师这个说法才真正符合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本意。这些经文,我相信同修们都很熟悉。为什么呢?你们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的注解,他几乎把观经善导大师的注解,重要的全部影印在这个里面,为我们证明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确确实实是佛对我们说的。九品,从上上品我们都有份,真正肯干,肯努力真的都有份。

我们下面这几行,我们把它念下去:「 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就是大乘,发大乘心的凡夫。「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小乘根性的凡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上品的是心量思想开放的这一类凡夫,中三品的是思想比较保守谨慎,专求自利的这种凡夫,下三品是恶凡夫,无恶不作的凡夫,是这个,统统是凡夫。「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藉善,藉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所以下三品的人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发菩提心,见了佛才发菩提心。不是这个地方发心去往生的,这个地方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诸位说,是中品下生以上的人,不是下三品。下三品的是没有发菩提心,临终的时候,听到这一句佛号就接受、就相信,这样子去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这个心就发起来了。这是佛力加持,使他自性开显,菩提心出现,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不可以这样说法。若作此见,这就是古大德这种见解。「 自失误他,为害兹甚」,这个两句评语评得好。古大德这种见解,我们自己失了很大的利益,也耽误了别人,这个害处很大。「 今以一一出文显证」,出是举出经文,明显的给我们证明。「 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实在讲,这是善导大师出现在世间,善导大师为我们写这个注解,真正意思就在此地。

下面这一大段,就是第四大段,第四大段是给我们举出证据。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第四出文显证者。「 出」是举出,「 文」是经文,明显的来证明。「 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这是假设的一个问答,问得好。是你老人家自己意思推想的,还是真正有经典作证据,如果说是你想当然耳,那不行啊!那人家不能够生信。一定要有佛在经上明显的说过,那你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承认,我们可以相信。

大师在底下说这些话不是我的意思,确确实实有经典作证明。那一部经典呢?就是观无量寿经,就是本经。他在本经里面举出十条,为我们证明。佛确确实实说这个法门是为凡夫,不是为大小圣人、菩萨跟阿罗汉,不是为他们。这个十条,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翻开第三十面,我们看大师作的结论。三十面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他举了十条,证明是佛的意思,是佛说的。在头一天,我跟诸位说过这个经典、这个法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所以我跟大家讲佛说,那个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佛。因为没有一尊佛不说这个法门,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快快成佛。一切众生快速成佛的方法,只有这个方法。他怎么不说呢?所以善导大师讲:如来所以兴出世。那个如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不是指某一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六道里面。为什么呢?唯说弥陀本愿海,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一桩事情,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发愿往生,就为这桩事情,不为别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的,一定要知道的。这个举出十句,我们看这个文。

「 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 常」是常常,「 没」是什么?没是堕落三恶道。佛给我们讲这个法门,是为了常常会堕落在三恶道,就是造作罪业的这些众生。「 不干大小圣也」,大圣是菩萨,小圣是声闻、阿罗汉,与他们不相干,确确实实是为常没众生,我们就是属于常没众生。所以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大罪业是没造,五逆十恶没造,小罪业是天天都不断;换一句话说,纵然不堕地狱,饿鬼、畜生是决定都有份的。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有道理,虽然鬼是六道之一。为什么人死了不做人呢?人死了不升天呢?人死了一定做鬼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鬼。所以人死了做鬼很有道理,这个是讲得通的。这就是造的罪业很多,而且很广很深,三恶道是决定不能避免的。佛这个法门真正度我们,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决定得度。

底下第五大段:「 会通别时意者」。在这一段里面,因为前面一段,善导大师给我们证明的都是本经,都是观无量寿经。假如我们再问:观无量寿经以外,佛在其他经上有没有这个说法呢?这一段善导大师引用净宗以外其他的经论,佛也是这个说法,那我们就深信不疑了。所以在这段里面,他举往生论,他举的华严经,他也举的法华经,所以他举的经论很多。我们平常最熟悉的阿弥陀经,他老人家也举了。我们把他所举的重要的经文,我们念一段。

大家翻开第三十二面第五行。我们看他举的阿弥陀经,这是我们很熟悉的。「 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次下」,这是阿弥陀经后面还有这么一段经文:「 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夹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是阿弥陀经的经题,经题他只讲了一半,上面一半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所以你看看这个经题就真正不得了。 阿弥陀经它的宗旨劝我们相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持名求生净土。这个经叫做「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经不可思议功德,佛号不可思议功德,发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人,不可思议功德。什么人称赞?一切诸佛称赞的,不是普通人称赞的。普通一个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我们还未必肯相信;一尊两尊佛称赞这个不可思议功德,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十方世界所以一切诸佛一个都不漏,个个都是异口同声这样称赞,经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受持这个经执持名号的人,统统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没有一尊佛不护念你,一切诸佛都护念了,护法龙天那有不保护的道理。我们一天到晚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你想求,诸佛未必护念你,护法神未必保护你。你能这样做,就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大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你才会知道,我为什么把所有一切大乘经统统舍掉了,这些年来我专弘五经一论。所有一切大乘经,连华严法华我都丢掉了。你要问为什么?就刚才讲的,我现在深信因果。从前为什么还讲那些大经大论呢?那个时候信不深,现在深信了,我当然取最好的,所以其次的全都不要了。有人弘扬,有人去讲,让他们去讲去吧,好像我们做生意买卖,从前不识货,好的、坏的掺杂在一起,统统都要。现在识货了,光要最好的,次一等的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这个法门,这个经典,特别是三经,净土三经,一切法门里头真真实实是不可思议功德。这个不是我说的,诸佛说的,遇到的人很多;虽然很多,跟我从前一样。虽遇到了,不识货;虽遇到了,也不起作用。那一天遇到,你真正识货了,那就管用了。真识货的时候,死心塌地专攻、专修、专弘。我们弘扬劝人,我就介绍这个经,介绍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我不介绍了。为什么呢?那是二等、三等、四等的,一生未必能得利益。这是第一等的法门,一生当中决定得利益。无论什么人,你是善人、是恶人统统得利益;纵然造极重罪业的人,还是得最殊胜的利益。这实在不可思议。

后面我们再看大师一段苦切的劝勉。这段文在三十三面第四行,从后面这一段看起,第四行的后半段:「 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导大师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他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史书上记载他老人家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你看他这个语气「 仰愿」,恭敬到了极处。对谁恭敬?对我们。真正是慈母对爱子用心之苦切,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一些,诚恳到了极处,用的是「 仰愿」。「 一切欲往生知识等」,一切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 善自思量」,你要好好的想想,「 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宁可以我遇到伤害。什么伤害?我相信佛的话,这是假设佛讲错了,我也相信,也不怀疑,将错就错,就错到底,要有这种信心。「 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不要相信菩萨的话,等觉菩萨,什么样的菩萨。他说还有法门比这个念佛往生的还要好,还要殊胜!我不相信。他说他的,我不相信,我还是专信释迦牟尼佛的话,阿弥陀佛的话,尤其净土这个三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就是说我相信一切诸佛所说的话,我不相信菩萨;菩萨都不相信了,什么罗汉?什么今天什么善知识了?那当然我就更不相信了。这样才能往生,才能得救。「 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如果你要执著菩萨所说的,执著一切这个大德们所说的,他们讲的这个念佛法门不是究竟法门,不是最好的法门。你相信了,那你自己失掉了,你自己误了;不但误了,你还误别人。这几句要紧,太要紧太要紧了!我们只相信佛的话,佛以外的,一切菩萨以下所说的与这个法门不相应,我们统统都不相信,我们这一生才决定得生。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