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整理者 / 成就彼岸



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



(一)龙树的师承和著作

在佛灭度之后的第二个四百年时代:也正是佛灭六百年中,有一位大乘菩萨出现于世,他的名字叫做马鸣。因为这位菩萨降生时刻,听到许多马在那里叫鸣,所以称为马鸣。他是协尊者衣钵真传的入室弟子。一生力弘大乘佛教,著有《大乘起信论》等许多论著。教化众生,到了佛灭度后七百年时期,又有一位龙树论师出世。

龙树。约在西元一五○——二五○年代的人。他出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先学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学习小乘,再转大乘,精通当时一切经典,统一诸经思想,而确立了大乘佛教义学。龙树活动的地方,以大憍萨罗国为主,得沙达婆诃那王朝之皈依,晚年住于黑蜂山。他大成大乘佛学,故被尊仰为第二释迦。又他对于后来各宗派。给予很大影响,故被列为八宗之祖。

龙树的著作很多,收藏于汉译及西藏译经而其真伪未定者亦有。现被认为龙树真撰之作,约有如下各种论颂:

(1)《中论颂》:

(2)《十二门论》(一卷)罗什译(无梵、藏本);

(3)《七十空性论》(唯有西藏译);

(4)《回诤论》(一卷)毗目智仙、瞿昙流支共译。(有梵、藏二译);

(5)《六十颂如理论》(一卷)施护译(有西藏译);

(6)《广破经、广破论》(唯有西藏译);

(7)《大智度论》(百卷)罗什译(大品般若之释论)(无梵、藏译);

(8)《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罗什译(十地经第一、第二地之释论)(无梵、藏本);

(9)《大乘二十颂论》施护译(亦有西藏译);

(10)《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一卷)失译。(无梵文本、而有西藏译);

(11)《菩提资粮论颂》(六卷)‘自在作’之译、达磨笈多译;

(12)《宝行王正论》(一卷)真谛译(有梵文‘尘鬘论’的一部分及西藏译的全部);

(13)《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义净译。其他有异译二种,无梵文本而有西藏译。

上列之中,(1)——(3)是一面破小乘而另一方面乃阐明龙树自己的根本立场的作品,(4)——(6)是破正理派为主的作品,(7)——(8)是大品、十地二经的释论,(9)是阐明三界唯心的短论,(10)是敦煌发现的小论(西藏译以此为龙树作),(11)——(13)是谈实际问题或佛教政治思想之作品。

(二)龙树的思想提要

(1)八不中道:龙树的八不中道,是以破八为破一切,而由破一切以显第一义。八不: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和不去。证此八不,即能明一切不,明一切不,即能达到毕竟空,达毕竟空就能知宛然有之中道,这是八不中道的功用。

(2)事理二证:论证中道,有‘事’‘理’二证。事证是从现象实事来看,《中论》乃举出谷喻,以示八不中道的境界。本来,所谓‘生’,是曾‘无’而今‘新生’的意思,可是,离前谷种,即无今‘新生’之谷,故此谷种,从前已有,非今新生,是故不生。虽云不生,谷之存在,古往今来,永存不灭,是故不灭。又以前的谷,并不是现在的谷,后后非前前,故曰不常。虽说不常,谷之相续,年年不断,连绵相续,故云不断。又谷芽非谷花,谷花非谷芽,果实花芽各不相同,故云不一。虽说不一,离开谷种,即无芽茎花实,其中应有不异的性质。又谷之芽茎花果,系由谷自己所变现,非从外而来,故云不来。如从谷中,欲觅出芽茎花果,终于不可得,不出即不去。以上是八不的事证。

再由‘理证’方面看,《中论》说有四不生偈,即:‘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是也。万法非自生,亦非‘他生’。‘自有’不得谓‘生’,‘生’者不得谓‘自有’,万法无自性故无自他之对立,无‘自’‘他’故,无‘自生’亦无‘他生’。‘自有’如不成立,‘他有’亦不成立,无自即无他故。既无自他之因素,怎能有‘共生’?万法虽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同时又非‘无因生’,因为‘无因生’是不符合因果律的。由此四个不生的道理。即知万法本来是‘不生’。既然不生,何灭之有?不生不灭,故云‘中’,或云‘空’。《中论、观业品》云:‘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本不灭,以其不生故’。诸法无自性故,缘生不可得。《十二门论》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万象的究极,终觅不出其生相,既无生相即无灭相。不生不灭是中道缘起的公案,懂得此理,其他六不即明。即世相流转故不断,诸行无常故不常。万象是诸法,故非一,诸相不可得,故非异。三世不可得,前后不可得,所以说不来不去。《中论、去来品》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来是事物的动相,动相的成立,须以时间、空间的二大形式为条件。但在另一方面看,有物质方有空间,有物质之变化始有时间,这是近代物理学的时空观。可是,物质的‘本质’究竟不可得,所以时间空间亦可说是幻有(偏计)而已。《中论、观时品》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物之本体不可得故空间即幻有,时间亦然。

吾人如无一异倒见,即无物体空间之有。万象无自性而不可得故空,空故万象无自性而因缘有。毕竟空而宛然有的真空妙有的境界,是绝对中道的境界,而中道的境界,须先破‘有’‘无’之执,然后方能证入。

中道的境界,其实是无法形容的,因为吾人的语言是不完全的,所以用语言表达的中道,是‘言诠中道’,并不是‘离言中道’本身的境界。中道境界,虽是难喻,但却遍满于整个现实世界,即在现象因果中,却有其寂灭之理。《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宇宙实相,正是这个境界,这叫做‘中’。柳绿花红,宇宙万象,实无本体之有,唯有如是之中道境界,龙树由否定的论理以表示此境,而天台智者大师乃更进一步,由肯定的十如是三转读法,以表示三谛圆融的实相,而此实相,亦即是龙树八不中道的境界。

(3)空有二门:中道的妙用,可分二门,一为空门,二为有门。说‘诸法空’是‘真谛’,说‘诸法有’是‘俗谛’,真俗二谛,均是实相,只是说法不同,所以龙树二谛说,并不是理境差别的二谛说,只是中道的二面观罢了。但所谓‘中’,当然并不是‘中间折衷’的‘中’,而是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中’,因此《中论》三谛乃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前二句由空(非有)以破外教及小乘之实在观,第三句乃表示执破空之作用为假名,而第四句则表示妙有中道的境界。所以说:非有非空的境界即是中道,亦即是实相。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