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知义法师《初机学佛决疑》每日连载中


  
    24,人的心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首 先我们要了解心性的意义,然后再谈善恶。所谓「心性」,就是「真心」和「实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则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则体用兼备,理 事互含。至于谈到善恶,却是见仁见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称「性恶」;公孙龙子说「性无善恶」;扬雄认为「人性善恶混」;刘向则是「性不独善,情不独 恶」;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而王阳明的解释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由此看来,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学问家,无力研究 诸子之说,故不能妄加评论,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点佛法,对本题略表管见而已。

    刚才所说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别。真心属理,妄心属事。也就是说,真心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可思议的理体。而妄心是因缘而起的各种心理活动状态的识别心,例如「祭思敬,丧思哀」,「见贤思齐」和「谈梅口酸,想崖足颤」......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缘境所生起的各种幻觉,众生不明白缘生性空的道理,而执诸法为实有,以致造诸恶业,遭受苦果,这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轮回的依据。

    或 问诸佛菩萨的慈悲心从何而起?我说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缘众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种与乐、拔苦的大悲心,这种大悲心,是怨亲平等的善,是无条件的爱!因此就不 能说是妄心了。但众生缘境,是识心分别人我利害关系,而构成各种善恶的行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条件的,更是有范围的。许多人之所以不作恶,「是不为也, 非不能也」,因为他考虑到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而作恶的人,是因为他的贪欲超过了生存能力的极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险,无所不为,但最后受到法律制裁 时,也几乎是没有一个不是悔不当初。为什么呢?因为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像这种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恶心理的发展,甚至予以根绝。

    至 于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种子和因缘的关系。所谓种子,即是犯罪人宿业的恶因所感。而因缘的关系,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因为有的家长忙于名 利而疏于管教;学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养;而与社会接触,却又受到许多不良习气的传染,这都是助长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许多人对他们都有一种「后生可 畏」的感觉。

    我们要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恶行,壮、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青少年的模范。有写作能力的人,不要写黄 se书刊而遗祸社会。广播影剧业者,剪去诲盗诲淫的节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将来的社会情况,是不堪设想的!
   



             25,何谓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 们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众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贪爱而来的,要想离苦得乐,必须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言 行,使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瞋、痴。只要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就不会痛苦了。三业之中,要算意业最难修,而又最重要,因 为意识有分别和执着的功能,所以成为我们修行主要的目标。所以关尹子说:「梦中镜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梦中天地,寝不寐;欲去镜中天地,形不照;欲去 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装水)。彼之有无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照这样说,意识不是就成了罪魁祸首吗?其实不然,只怪我们不善统御,以致如此,若是运用得当,使系铃人作解铃人,却能帮助我们弘法利生,成就道业,如是又成为功臣了。

    我 出家后,收到一位老友的来信云:「闻兄已舍俗出家,作大佛事!处此恶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万分」等语,为了这个「形」字,倒使我生了一点小烦 恼,认为他有戏谑行为。后来一想,对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于形状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为「比丘」也。
  



          26,佛教有那么多的经典,讲些什么?

    简单的说,所讲的不外乎告诉我们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脱生死的方法。

    根据解密深经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分为三个时期,当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认为「我」是实有的,因此而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佛为了破除外凡的妄执,即说阿含经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缘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蕴。这是属于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谓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虽了解我空,却又妄执诸法实有,因此佛又说般若经,以缘生性空之理,破其法执,是为「我法二空论」,属第二期的万法皆空教。但佛说空教,是为了破法执,如果执空,岂不是无烦恼可断,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的顽空吗?执有是病,执空(顽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说解深密经,阐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义理,是为第三期的中道了义教。

    我们读经也不能执着,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说的,但是执空、执有,也并不是不对,而是不究竟。因为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说,婴儿吃奶(我执),做父母的为了要使他断奶(破执),就买饼干给他吃(空教),但是长期的吃饼干(法执)也不好,必须慢慢的训练他吃饭(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谓中道,是不住空有,离较量,绝分别的理中,否则,就不是中道了。金刚经云:「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说「如来说中道,则非中道,是名中道。」这是我对中道肤浅的认识。

    因 为我最喜欢「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为公式:「所谓什么则非什么,是名什么。」好比说,所谓女孩,则非女孩,是名 女孩。因为长大后,要做家庭主妇,因此改为所谓主妇,则非主妇,是名主妇。到了老年时,就说所谓老人,则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后死了,又可以说,所谓死 人,则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离,它又随业受报去了。我认为每个人若是能利用这个公式去认识宇宙万有,只要能行得彻底,就不会做万有的奴隶。
      

   
            27,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这 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应该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问题。因为「善」是个抽象的东西,必须依赖各人的言行表达出来,然后才见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现 就有差别,因此可以把善略分为二:一为真善,一为假善。所谓真善,是无条件的爱,像雨露一样,普施一切,无偏无废,故称真善。假善,是猫哭老鼠,口蜜腹 剑,好像密医一样,表面上伪装好人,实际上是只管自己赚钱,不顾他人死活的骗子。

    佛 教的善,是怨亲平等,三有均资的,五戒是最具体的表现。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样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别,所以最终的目的 是绝对不会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车所载的旅客,绝不会是到同一个地方下车,因为他们的理想和工作不同,当然目的地也就不同,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权利;阿弥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条件又最简单,只要天天念佛,决心要去,将来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没有准备,怎么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亏,将来可以得到一点善报,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28,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爱护众生的生命,要爱护众生的生命,就必须戒杀。不杀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时素食也是为了降伏我们的贪心,因为大家为了贪口腹,贪健康,贪长寿,才杀生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须依照佛法,切实去做,才能达到目的。但不杀生,是成佛的基本条件之一,既然愿意学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现在正在求学时期,只好顺应目前的环境,等到将来确实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处后再说。

    现 在有些人贪求享受,认为素食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这是不明营养原理的极大错误。而肉食的人,难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实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寿命长,如 能依佛法彻底去作,可以解决老病死的问题,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说,实在很可怕!因为现在你杀害牠的生命,将来 牠必会杀你的,这样不是等于自己杀自己?所以说,我们爱护众生,其实是爱护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保证不会也不敢杀了。

    下面介绍宋朝黄鲁直先生的两首诗作结语。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