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善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行为解释“仁义”的呢?

王善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行为解释“仁义”的呢?

王善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行为解释“仁义”的呢?
  
善人做工从不争工价,给多少算多少,干活还特别卖力。这样一来,开始时工价似乎少些,到第二年就高许多。善人常想,我这样瘦,东家给这许多,还真不少!
  
善人说:我说我行过君臣道,你们以为奇怪吧?人都把书上的字看死了,其实道是活的, 凡俩个人在一处,就生出一条道来.就拿我来说吧,我给人家扛活,我就是臣,东家就是君。世上的事,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理。我病倒时请雇了一个人.讲好工价一百吊,我又另外多给三十吊说:“这三十是心力钱.我的牲口、农具尽管用,我为的是不管你.”我这样做,正是行的“体群臣”的道。这也是“君为臣纲”的作法。
  
细读全书,发现此处的“凡是两个人在一处,就生出一条道来”是说:两人相遇,必然产生出一种关系来,同时这关系的本质中也蕴涵着处理好此关系的最好的办法。这关系、这 办法就是善人所说的“道”。这是儒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很好的解释。儒家的本质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长工和雇人做工在那个时代是很平常的事,可当好东家和伙计同样需要智慧。善人说得好:“世上的事,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理。”仿佛可于孔子所说“仁远乎哉?子欲仁,斯仁至矣”互参。善人曾说:“道是行的,不行总不知‘道’啊!”“人只知道读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上说的去实行。这象熟记地图,知道各地方位,没有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庐山真面目呢?又象看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怎能尝得真滋味呢?” “我虽是个极蠢笨的人,没念过书,可是听人讲一个字,我就行一个字,在加上格物的工夫才贯通了的。”善人是以所行而非所言教化世人。正应了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顺氏家训》释曰:“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善人自称没念过书尚且学得真、行得切,识文断字、读着大学的我又做得如何?反思后才惊异地发现:关于仁,关于善,我并未学以致用,也就是还未学得一个字!今后应如何?不能再学叶公,要做善人那样“极蠢笨的人”,谨行其道。
 
 善人又是如何行孝道呢?
  
善人说:“(小时候)我妈给我做肚兜,弟弟非要不可.妈不肯给,惹得吵吵闹闹.我对 我妈说:‘我不爱肚兜,给弟弟好了.’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不带肚兜,因为它使我妈为过难.流过眼泪。”
  
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无数次令父母“为过难,流过眼泪”,无数次伤害最亲近的人,却从未“暗自立志”,这全书的第一页便让我流泪,也让我确认这是本真正的善书。因为父母恩重难报!
  
善人十八当小工时受一个伙计的欺负,善人不理。另一个伙计抱不平,当众说:“王老二 (善人行二),你大老实了!你不用怕,和他斗一斗,我帮着你。”善人说:“我哪是怕他呢?我离开家好几十里,在这扛活(做工),我好好地做活,我妈妈还挂念我呢!若再和人打架,万一传到我妈耳朵里,不就更不放心了么?我是怕我妈惦念我,着急上火,才学老实,我哪是怕他呢?”欺负善人的人听了,当时就面红耳赤的,以后再不欺负善人了。
  
这就是“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吧。善人是孝子,愿做母亲所喜欢的事,而母亲最喜欢的当然是儿女做个好人,过得幸福,所以善人能行忍让,谦恭待人,日后行善济世。善人的母亲临终时,对善人讲了家族的善恶之行,劝其多做好事。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讲得明白。最后,善人的母亲说:“我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很放心。” 说罢,含笑去世。善人能让母亲安心,此为至孝。后来,善人与四弟一起过,帮弟攒钱、娶亲,而四弟一直不务正业,别人劝善人分家算了。善人说:“我只知他是我妈最疼的老儿子,别的事都没放在心里。”这就是由孝生悌。善人还赡养爷爷。他说:“当初我妈不留我爷,我爹不讲话,是丢了夫纲,我这样办,把爹妈的罪都赎回来了。现在的人,知道爹妈有过,就隐瞒起来,不知替老人赎罪,正是陷亲于不义,才是不孝。”《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善人的行为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注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