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印光老法师慈训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印光大师法语的人生哲理


来源:香港佛教月刊611期   


作者:慎言



    印光大师是现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一生常以书信法语开示弟子,告诉弟子往生净土的修证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书信法语往来的方式,印光大师教化了数以万计的弟子。他的很多弟子通过他的教化,都成为恪守人伦道德规范又具有虔诚信仰的佛子。印光大师有很多书信法语告诉学徒为人处世的道理,给人以警醒作用,被后人奉为为人处世,修证成佛的格言。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印光大师的一则在佛门中最为流行的法语,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大师的这则法语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一句佛号之外不起别念。或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功夫,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此修行,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则法语不仅适用于在家之人,也适用于出家之人。法语既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又告诉我们求生西方最简便直截的方法。现在仅从大师这则法语的人生哲理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印光大师的这则法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人生哲理。

一、尊老爱幼 和睦共处


  印光大师是现代佛教史上对儒佛两家都有很深研究的一代宗师,大师早年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儒家的伦常思想十分重视。他曾提出儒释合一的修道理论。大师曾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

  大师认为,一个佛子首先要有一颗尊老爱幼的心,对老人一定要体贴尊敬,对年幼的孩子一定要关心爱护。大师所认为的尊老爱幼并不局限于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包括对我们周围的人都是如此。要有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这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大师法语第一句话虽只短短的几个字,但其中却含有丰富的为人道理。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也不例外。对我们来说,幼年是我们的以前,我们爱护小孩就是将过去我们所得到别人的爱传递给下一代;老人是我们的将来,尊敬关心老人就是在关心我们的未来。佛教讲,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世事就是不断在流转变化中逝去的。也许你现在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但是随著岁月的流逝,要不了几年,你就会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你发白面皱,步履蹒跚之时,你会感觉到你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现在我们年轻,如果不为自己积聚善因,说不定到老年的时候,你就会孤苦零丁,晚景凄凉。

二、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


  印光大师在法语中劝人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忍辱谦让的品格,难行能行的毅力。这是印光大师对一个人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其实,一个人要想成为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并且受人欢迎的人,首先要具备一种忍辱、吃苦的精神。如果在遇到逆境时不能够忍辱宽容,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你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作为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者尤其应当具备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先说忍辱,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使你感到羞辱的事情。虽然你从不与别人为难,但却有些好事之人总会找你的麻烦,让你不得安身。当我们遭受别人侮辱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报复对方,以解心头之恨。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同时又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当你能以忍耐的心态来对待所遭遇的侮辱时,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会过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印光大师还告诉我们要行人所不能行。世界上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人类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你若想在某一方面取得超人的业绩,你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和风险。且不说俗世中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仅从佛教界来说,难行能行的事例比比皆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了将佛法传入日本,先后六次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他每失败一次,却又重新再来。尽管他在海上经历了各种磨难,甚至为此双目失明,但他赴日本弘法的决心始终不动摇,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实现了他将佛法传入日本的愿心。唐代另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为了让中国的佛教信徒能够读到印度原文经典,决心西行求法。由于环境的险恶和西行的艰难,与玄奘一起的同道有的中途圆寂了,有的返回了,只有玄奘大师不改初心,最终成功到达印度,经过在印度十多年的留学,终于取回了大量经典。

三、代人之劳 成人之美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是一个具有悲心的人高尚品格的显现。所谓“代人之劳”就是指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一把,以减少别人的劳累和困难。比如,当你在马路的上坡处看到一个拉著一车货物的车夫在吃力地拉车上坡,这时你只要帮助他推一把,就可以使车夫顺利地通过陡坡。你对车夫的帮助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车夫来说却是莫大的帮助。所以,类似这样代人之劳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做,把自己的一份爱心投向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与“代人之劳”相似的还有“成人之美”,所谓“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意愿或成全别人的好事。要做“成人之美”的事,需要一个人具有发自内心的乐于助人的爱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一个君子之人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而小人正好相反。所以,你能够不计得失地帮助别人,本身就说明你是一个极具爱心的君子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做的成人之美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你的邻居有一个上高中的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他一直梦想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但家境贫寒,面临失学的境地。这时,对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你来说,只要适当为他提供一点经济上的帮助,就可以促成这位高中生完成学业。而对你来说,你所付出的只不过是十分微薄的帮助,但就是这点滴的帮助,就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你所得到的会是对方对你一生一世的感激。他们也会因为你的影响而变成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并接著把你的这份爱心传递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

  印光大师所提出的“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的理念,对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慈悲心具有积极意义。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在国民中提倡这种“代人之劳,成人之美”的观念,不仅可以净化人心,使人人都能善待他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使我们更能够与别人和睦共处,令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四、常思己过 不论人非


  印光大师还提出为人处世所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就会减少对别人的仇恨,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以为是的毛病,不管做甚么事,总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常常会看到别人的过错,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以至于与别人发生争执,结下仇怨。其实很多时候,过错是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却不能正确对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每天反省自己,看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没有过错。如此,则能够不断修正错误,养成宽厚待人的品格。我们应当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这样不断反省自己,才能不断进德修身。

  印光大师劝人不仅要常思己过,而且还要不论人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总喜欢或有意或无意谈论别人的是非。这些长舌妇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常会在别人面前进行语言攻击,丑化对方的形象,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其实,谈论别人的是非,最终你所说的话会传到你所诽谤的人耳中,他们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报复你,其结果是两败俱伤。纵使对方宽容了你,你见到对方时总会感到自己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常常会内心不安。所以,我们平时在与人聊天时,切记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与人相处时,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必须要说的话,思考以后再说,避免给自己带来是非之祸。

五、见贤思齐 约束自我


  印光大师在法语中还说:“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几句话不只是让人做一个好人,而且是让人修菩萨行。一个人能够做到“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境界,我想,他本身就是一尊菩萨了。对一般人来说,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不过我们的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如果不能做到这样,不用说成佛作祖,就是做到一个品格完美的人也很难。

  印光大师的这几句法语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见贤思齐,约束自我。大师让我们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就是让我们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印光大师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在让我们看到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看到品行低劣的人要不断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如果有就赶紧改正,若没有就警诫自己不要犯。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始终要有一颗博大宽容的胸怀,平时从言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别人所作所为是对是错,我们自己一定要对。我们所生存的世间龙蛇混杂,泥沙俱下。我们要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只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学他人的缺点。要把别人的优点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把别人的缺点作为反面教材,时刻警惕自己慎勿触犯。天长日久,你的人格修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印光大师的这则法语言简义丰,涵盖了世出世间一切人生哲理。从这则法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祖师对后人道德品行的高度重视,能够体会到祖师对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的殷殷寄语。我们如果能够按照印光大师的法语所说去为人处世,则一定可以现世为人师表,来世往生净域,成就佛果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切修行人必读


印光大师悲心慈语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论,则其失大矣。(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上书)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如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文钞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zai 难亦可消灭。(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延寿,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文钞三编卷三·复智正居士书三)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于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了生死法,净土法门,最为稳当。无论何等根性,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持念佛号,求生西方者,临终必蒙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之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文钞三编卷二复石金华居士书)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增广文钞卷三近代往生传序)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文钞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文钞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彼无取舍,原是醍醐;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增广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虚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
   
舍信愿求生,专看念佛是谁。遂将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预莲池海会之法,仍成自力。以既无信愿,纵令亲见是谁,亦只是大彻大悟而已。倘烦惑未尽,则依旧轮回,浊恶境缘,迷失者多。欲了生死,当在驴年。(文钞三编卷三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其余一切法门,必须修到业尽情空之时,方可了脱生死。否则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烦恼若有一丝一毫未尽,则仍然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也。(文钞三编卷二复丁普瀞居士书)
   
倘使大彻悟人,再加以念佛,必能蒙佛接引,品位加高。(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即使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往生净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

    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文钞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一)又有持咒者,云现身成佛。夫现身成佛,不过只能见自性佛,并非证佛果位。(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随此各法门知识转。(文钞三编卷二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文钞三编卷一复周志诚居士书一)

     又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系指亲见当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谓即身成佛,盖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若遽认以为成万德具足,福慧圆满之佛,则大错大错。盖禅家之见性成佛,乃是大彻大悟地位,若能断尽三界内之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密宗之即身成佛,不过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则阿罗汉亦了生死。而圆教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即已了生死。八九十信,破尘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为法身大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历程尚有如此之远,非一蹙即可骤至也。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净宗不作此僭分说耳。而与禅宗之纯仗自力,较其难易,实为天壤之别。(文钞三编卷四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识教导。否则,或恐入于魔道,则佛也难救矣。(文钞续编卷上·复习怀辛居士书)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平生专精一志,则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文钞三编卷三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印光法师文钞增广上·复陈慧超居士书)

  某某既有此因缘,当劝其认真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以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也。若犹不肯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则民斯为下矣,佛也不能救。纵然此生不即堕地狱,而后一、二、三、四生堕地狱,乃决定无可逃避之事。人惟未见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典籍,则无从劝导。彼幸得亲见,真知实有其事。若无出苦之法,则无可如何。今有净土一法,如仍不肯修,其辜负佛天之恩德也大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李慰农居士书三》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你今活了几十年,不知经过多少回刀兵、水旱、饥馑、疾疫等灾。若未遇佛法,不知出离之方,则无可奈何,只好任其死后轮回。而今既遇佛法,且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想来生还做人。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不得了(按《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云:“食肉者断大慈种,堕阿鼻地狱”)!故必须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净土。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然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没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下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来世想再做人,千难万难(人身难得而易失,净土难信而易生)。是故说求生西方净土,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生死到来,还用不着!

    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迥中流转。皆因夙生业障,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复翟智淳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倘若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不漏一。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假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继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佛,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