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

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释自了。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冒昧报告的主题是,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一)。

  提纲。一、开头。二、提出问题:(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三、分析问题:(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义。(三)海贤老和尚榜样。(四)古人修行榜样。四、解决问题:(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五结尾。

  一、开头。中峰禅师说,现在人参禅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个大问题,但这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不重视。

  二、提出问题。(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什么原因?打个佛七,一开始好像念得不错,貌似很精进,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无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么原因?闭关念佛,刚开始凌晨三点钟起床念佛,过几天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八点起床,最后索性不起床睡大觉。大家不要笑,换成你你也可能也是这种状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念佛时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净土法门殊胜,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句佛号就是愈念愈没味道,愈念愈没动力,最后干脆放弃,什么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以上问题,我们从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求原因,终於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这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大问题,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我们现在先不说往生没有把握,我们连不堕三恶道的把握都没有,对吗?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因此这篇报告把彻悟大师的一句话做为题目,「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生死心不切,跟他说再多都是多余,废话。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开示,自然就会一句阿弥陀佛分秒必争、日夜不断,像海贤老和尚那样。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础,仍然引用彻悟大师的原文,「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印光大师评价彻悟大师的这段话说,「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三、分析问题。(一)生死事大。莲池大师年轻时便书写「生死事大」四字放在书桌,策励自己精进用功。如果我们觉得这四个字与自己无关,那么对不起,你还是门外汉。真为生死的心没有生起来,修行还没入门,念佛也没入门。印光大师说,「人生於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我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里去?我能够往哪里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没有认真的、慎重的考虑过?来生,我有把握往哪里去?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结束轮回?古人常常提醒我们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们的现状呢?世尊在《无量寿经》说的,「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我们整天忙著不急之务,本末倒置,对於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争先恐后,却从来不把生死当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惧怕六道轮回的苦,更不想想死后往哪一道去。偶尔有想一下,或者有时候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突然去世,暂时有一点触动,但很快又被世间的不急之务淹没了。嘴上虽然也念几句佛,念后能不能往生?打一个大问号。

  (二)「死」字的深刻含义。我们听到锅漏匠的故事,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们很羡慕,很向往过像他一样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刚开始很精进,慢慢就懈怠;懈怠,长时懈怠,最后一蹶不振。关於长时懈怠,印光大师有一段简要的开示,「汝之懈怠,由於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这是生死心不切,不详细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来世堕在三恶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死,这个字有无穷、深刻的含义。古人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现在的人是见了棺材都不掉泪,不怕死,不害怕轮回。我们同修经常去给别人助念,看到别人临终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觉,暗下决心说,「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万缘放下」。可是没过几天,原形毕露,该怎么忙不急之务,还是怎么忙不急之务。结果?死后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所以祖师教我们用这个死字来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简单扼要这样开示,「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三)海贤老和尚榜样。上面谈到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莹珂法师、锅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贤老和尚,其实包括《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所有往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隐含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么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这是他们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碟,看他一生的经历,在在处处都透露出一个隐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点往生。这个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这里干什么?最好是眼睛一闭,阿弥陀佛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愿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贤老和尚就是这样,这叫真信切愿。

  我们读古人的诗就能体会到这种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国师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再比如日观大师在《怀安养》这首诗里说,「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华开,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梦里,我也不断的在阿弥陀佛面前哭著祈求,愿我早一点死,早一天离开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说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莲花能够开放,从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远的解脱。这就说明,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心的求愿往生。

  我们看两段海贤老和尚的原话,「我现在一百多岁了,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爷都没叫我跟他去,说我修得好,再多活两年,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这些话大家不要轻视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一辈子有几次发自内心的想往生?又有几声佛号是在真信切愿的摄持下念出来的?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印光大师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海贤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不曾间断。老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们现在不要说一年从头到尾念佛,我们就连念一天的阿弥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时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时候打瞌睡,念著念著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这样?老人家为什么能二十四小时这句佛号不间断?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这句佛号昼夜不停,停不下来。

  (四)古人修行榜样。看看过去真心修行的人,昼夜精进。唐朝的怀玉法师,一生之中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号五万声。宝相法师,每天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号六万声。道绰大师,每天念佛号七万声。宋朝的思照法师,每天四更时起床(凌晨一到三点)开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莲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师,自从他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后,一生当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号十万声。并且在会客室写了一首《寸香斋铭》,「尊客相逢,勿谈世谛,寸香为期,唯道是语。不近人情,不拘俗礼,知我罪我,听之而已。」为什么古人修行能够日夜不停的用功,不休息?因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无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想学锅漏匠学不来,念佛坚持不下去,佛号常常中断,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四、解决问题。(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一、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三、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四、念佛心不归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六、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於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从印祖自励的楹联,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一、「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二、「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三、「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印光大师赞叹其,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里面有一段详细描述生死苦的文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於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於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无始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是无量的。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曾经受过的苦。「数於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於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於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下面从祖师大德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激发生死心。元朝优昙大师,「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省庵大师,「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以上是佛经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培养我们的生死心。下面从一个比喻和一个故事来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罗什大师有个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就是生死心切的样子,但有此念,更无他念。海贤老和尚就是用这种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内心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他念头。举一个例子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梁武帝请宝志公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禅师答:我不知道。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禅师答:我不知道。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儿看戏,怎么会不知道?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滴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答:不知道。宝志公又问:戏好听吗?答:不知道。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答:我心顾著这盆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武帝一听,终於明白,心不在戏,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岂能知戏演的好坏?如果我们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么这句佛号自然就不会中断,就算人家不让你念,你心里仍然绵绵密密,一声接一声。就像海贤老和尚,文ge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里念,这句佛号从来不曾丢失过。

  五、结尾。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三十多年,住藏经楼,把《大藏经》熟读透了,总结出两句话告诉我们,「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贤老和尚把这一句洪名默默无闻执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海贤老和尚身上,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信愿,求往生的信愿?他老人家的真信切愿是满分,我呢?及格吗?生死心不切,哪来的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怎么能往生?不论在家、出家,我们应该冷静反省反省,我们遇到念佛法门的时候二十多岁,今年我们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五十多岁了……多少年过去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却仍然一事无成,道业上一事无成!忙忙碌碌一辈子,正像罗状元《醒世诗》说的,「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数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间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临终往哪里去?真的像印光大师说的,「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几句心不在焉的佛号就能解决,那叫杯水车薪。我们的佛号常常夹杂,常常丢失,常常中断。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愿上下功夫,在真信切愿上下功夫。而强化信愿,首先要生死心切,真为生死。

  值此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期间,摘录莲池大师的一段开示供养大家,共勉共进,「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作过一幅念佛堂的对联,印光大师说莲池大师这幅对联好极,但绝未见人用过,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抄了送给人挂起来。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上联是: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下联: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最后,这篇报告其实不是我写的,而是集合祖师大德关於生死心的法语,以报告的方式供养大众,并启请师父上人讲解、开示。这些法语实在太重要了,针针见血,能够帮助我们念佛。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看了这一篇的报告。法师的德号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报告了。提出这个报告,真的是供养大众,普度众生,把现在修行人的毛病从根上挖出来了,说得一点都不错。引用经典、古大德这些开示,有些我们读过的,在这里重复再温习一遍。真的要温习,为什么?全忘掉了。没有读过这些经论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够读到了。佛在经中的开示,祖师大德为我们的提醒,人生第一桩大事,确实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过去的人对这桩事情警觉性比我们高,我们现在全忘掉了。为什么会忘掉?每天忙著这个花花世界,把我们薰习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对於真正大事忘得干干净净。虽有人提起来,一天提十几遍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放在心上。可是关系很大,这一生不能解决,来生必定沉沦,一沉沦非常可怕。

  李老师在世,特别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么样?没有真正去做,人没有办法把缘断掉。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远离恶缘。但是善缘,特别是善缘能够利益众生,我们不能不做。没有缘,决定不攀缘。虽有缘,我们尽心尽力,为苦难众生做一点好事,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与三空三昧不相应,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不放在心上,能相应,就是无作无愿。无作无愿不是说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无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没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什么?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语,三业都得其正。正不要著正的相,不要有这个念头,有念头就又变成福报,没有这个念头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心里头有念头是福德,没有念头是功德。功德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报。

  佛这些开示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功德相应还是跟福德相应,这都是好的。如果跟恶业相应,跟贪瞋痴慢相应,跟自私自利相应,问题就严重了,那是什么?那是造地狱三途业,非常可怕。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今天是非善恶是自己以为的,跟经教里所说的相差很远。这是什么?我们不虚心,我们有傲慢,甚至於还有嫉妒,我们并没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诲,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万细行都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小乘的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开合不同,开出来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这几句。我们有没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彻,有没有相应?这个很重要。

  这个法师,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度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我对於这篇看得很重,不亚於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三集)  2014/9/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3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二)

  一、我们念佛是为了什么?念佛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同修,念佛四天四夜没睡觉,夜以继日的念。后来人家问他,为什么能如此精进?他说为了他女儿的户口能迁入广州。类似的例子很多,念佛求身体健康,求升官发财,求世间福报,好一点的,求开悟,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乱。

  我们念佛求什么?印光大师斩钉截铁的定论: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zai 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zai 难也。」念佛,以求往生为根本。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却还是懵懵懂懂。今天,请印光大师来给我们厘清这个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下面是摘自《文钞》的法语:

  佛开念佛法门,唯期一切众生现生即生净土。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则西方便无分矣。以生死心熟极,一丝毫力,可敌了生死心千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念佛一法,乃佛普度一切众生之最大法门。若有危险,念之即可逢凶化吉。无事时念之,则可消灾增福。然必须要求生西方,方为究竟大利益。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浩劫当前,大家通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纵得福报,也只暂时。福大则造业大,既造大业,必受大苦。若生西方,则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若有一念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即修持精纯,亦名「违背佛教」。虽种善根,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

  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绝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弘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弘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绝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於信愿求生西方也。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以上法语,都摘录自《印光大师文钞》,印祖的开示,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他老人家自己谦称说:「印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印光所杜撰乎哉?印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於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舍此别修。以净土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印光学识褊浅,无大发挥。然能依之(指《文钞》)而行,决定有益无损。决定能了生死於现生,侍弥陀於没后。」

  印光大师有一段经典的开示,我们应该牢牢的记住:「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若论佛之本意,唯欲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轮回之苦。从兹渐进,以致成佛。方为念佛究竟实义。」

  三、这次净宗学院举办戒学研习班,刚开始,部分人有所动摇,对净土的信心动摇了。确切的说,应该是我们原本对净土的信心就不坚固。不是别人要动摇我们,而是我们本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很脆弱,所以小风吹则小倒,大风吹则大倒。诸位是否记得,师父上人最近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零三集里面讲到:「我们在此地学戒律,戒律在这一句佛号之内,没有在佛号之外」。

  善导大师为了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说,就算「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祖师这是肺腑之言,对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悲心切切。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次、反覆强调,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只有一个法门,净土。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所以行策大师才说:「若不专念彼佛(指阿弥陀佛),求生彼国(指极乐世界),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以蕅益大师才说出了前人所没说过的一句话,「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蕅益大师五十岁那年,对他的门人成时法师说:「我往年念念想恢复比丘戒法,近年念念求生净土」。成时法师不解,后来才知道,大师的意思是:我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力量加持我,我才有能力回来恢复戒律。在这个娑婆世界,看到出家人不守戒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於是一意西驰!祖师一意西驰的举动值得我们深思。这段记载,在《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编的。

  弘一大师,律宗大德,倓虚老法师曾经请他到青岛湛山寺讲戒律。弘一大师大概住了半年,临走前给大众最后一次开示,反覆劝人念佛。四众弟子到山门给大师送驾,大师说有两句话送给大家做临别赠言,他掏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著:「乘此时机,最好念佛」。这个经过在《影尘回忆录》,非常感人。

  海贤老和尚常常说:「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是命根,我们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来诠释这句话,更为易懂:「将此一句佛号,当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这就是「根」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命根。

  看看莲池大师怎么说:「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

  「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可不可怕?「只是不失人身而已」,这是实际情况,也是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我们自诩为念佛人,最终能不能够往生?

  印光大师曾自称,「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蕅益大师也有两句,异曲同工:「直待西方去复来,普与尘沙击法鼓」。其实,自了真的是自了吗?祖师们并不是自了汉,他们的举止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太多的人,自己没有了,忙著去度众生。《弥陀要解》一语道破,「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海贤老和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这一往生,度无数的众生。

  四、弟子无修无行,怎么会有心得?只是把祖师的开示搬出来,希望藉学习班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同修,透过祖师的开示,坚定念佛求往生的信愿。「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念佛,唯求往生!这条路对了,其他都不要求。海贤老和尚不是说吗?「什么感应、稀奇,不要求,什么都是自然才好。」功夫成片也不要求,功夫成片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求来的。老人家说,「念佛念到一定时候,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念佛」,这不就是功夫成片吗?功夫成片是自自然然的,不是造作出来的。

  祖师,他们都是修行的过来人,他们的开示吐心吐胆、呕心沥血,句句力透纸背,没有半个字废话。千言万语,无非是为了坚固我们求往生的信愿,极乐世界非去不可!我们的信愿,要坚固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往生有望。

  夏莲居老居士说的「欲得八风吹不动,须从一句定纲宗」,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将一句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一样,无论遇到任何顺逆苦乐的境界,绝不忘失这一句佛号,方为坚持正念」。海贤老和尚做到了,海贤老和尚虽然不认识字,没有文化,可是祖师大德的以上开示他都做到了,他求往生的信愿无比坚固,天塌下来都不会动摇。你问他念佛的开示,他跟你说,没什么好开示的!他不会像印光大师一样跟你长篇大论讲大道理,可是,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讲的道理他都圆满落实,所以他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印祖开示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海贤老和尚用他的一生,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夏莲居老居士作过一幅挽联,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是会集秦、唐两译《阿弥陀经》经文。弟子以为,这幅挽联拿来挽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海贤大师,同样适合。上联:「法音宣流(秦译),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唐译)」;下联:「慈悲加佑(唐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秦译)」。

  做为一个出家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结束之前,把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以各种方式重复多次的那句话再强调一遍,提醒大家。当然,印祖的原话是文言文,弟子直接把它归纳、翻译过来,这句话是:「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唯一只有一个法门,净土。」我们的当急之务是念佛求往生,在这句佛号上狠下功夫。

  最后,供养大家两句诗,这两句诗是省庵大师表达自己的话,也正是海贤老和尚的真实写照:「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

  今天就报告到这里,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下面还有三十五分钟,还有几篇?还有两篇。我想我们听听都得受用。自了师不是自了,他是帮助我们每个人自了来的。这个自了不是他一个人专用,我们人人都应该自了。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再听下面的。每个人的报告都好,这让我生欢喜心。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四集)  2014/9/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学生:心得报告。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佛一边念,生死爱根一边长——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三)」。

  一、开头。印祖一锤定音:「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请问,你下定决心求往生了吗?如果现在问大家:「你愿不愿意往生?」大家会异口同声:「愿往生。」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大多数是「口念弥陀,心恋娑婆」。一方面想去极乐世界;另一方面,娑婆世界的事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这就往生不了,这不是下定决心求往生。真正下定决心求往生是什么样子?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没有丝毫贪恋,没有丝毫舍不得,必然是海贤老和尚那个样子,一句佛号分秒必争,从来不曾丢失。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愿往生不是天天在佛前唱「愿生西方净土中」就叫愿往生,这是口头,内心呢?内心却坚固的贪著轮回里的人、事、物,心甘情愿沉溺在欲海当中,根本不愿意出离。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憨山大师有一帖对治此病的良药,《示念佛切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憨山大师简介。憨山大师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大师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惠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对憨山大师我们有点陌生,但是对於蕅益大师我们就不陌生了。蕅益大师二十四岁那年,一心想礼拜憨山大师为剃度恩师,但是当时憨山大师远在广东曹溪,缘不成熟,蕅益大师只好在憨山大师的高徒雪岭禅师座下剃度出家。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可想而知憨山大师非同凡响。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可是净宗的十祖是他再来的。净宗十祖截流大师的父亲名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截流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所以印光大师作的净宗诸祖赞颂里面说:「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通常说的净宗第十代祖师虞山普仁行策大师,即是截流大师。

  三、憨山大师开示。(一)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我们先把这篇开示从头至尾读一遍,再把重点的地方提一下。「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祖师无限慈悲,读到这样的开示,我们如获至宝。这篇开示叫「念佛切要」,名符其实,切中要害!大师确实是修行的过来人,直抉病源,语语痛快。这篇开示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七百多字,可是它在净宗中的分量绝对不轻!对於指导我们念佛,有切实下手处。

  提请大家高度注意文中两个地方。第一,「空求生西方」。我们求往生只是嘴上说说,好像喊口号一样,别人喊我也喊,但我们的求没有内涵、没有实质,所以大师不给我们留一点情面,说是「空求」,喊破喉咙也枉然!回头看看海贤老和尚,他的求是实实在在的!他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求阿弥陀佛赶紧接我走,所以他的佛号昼夜不停。我们现在,如果阿弥陀佛现在就来接我们去极乐世界,马上就走的,大部分人当场吓跑。我想往生,但不是现在。我还有这件事未做,还有那件事要办……这种贪恋世间的心,就是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这种求往生是空的(空壳)、骗人的,骗人说要求往生,佛真正来接我又舍不得走。

  第二个地方,「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憨山大师毫不留情揭穿我们,假念佛人!念佛只是门面功夫,所以佛号一边念,生死的根一边长,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现在被揭穿,还好过临终时手忙脚乱才被揭穿!现在被揭穿,还来得及。自己根本没有出离心,没有真信切愿,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么可能往生呢?祖师们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今万修只有二、三人去。问题出在哪里?印祖一语道破:「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真信切愿,就万修万人去;信不真、愿不切,就变成万修二、三人去。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愿、行不到量。不能说不信,半信半疑;并不是没有愿,又愿又要犹豫;也不是没有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说,往生需要百分之百的信愿,而我们只有百分之十的信和百分之十的愿,这就往生不了。为什么信、愿、行不到量?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古人说的「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我们连一点样子都没有!出离心是信愿的内涵。

  憨山大师劝我们放下,言辞痛切,无非为了触动我们。因为我们麻木不仁太久了!对生死的大事无动於衷。大家都会说,哎呀,放下真难啊,放不下、放不下。其实,哪有放不下的?而是我们舍不得放,舍不得放!想想看是不是?舍不得子女,子女的子女还是舍不得,样样要操心;舍不得你银行里的存款;舍不得你名下的几处房产;舍不得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这些都是一条一条的绳索,把我们牢牢绑在六道轮回里面。舍不得放,那么生死的根就继续滋长,无量劫又无量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们对於爱的,牵肠挂肚;对於恨的,耿耿於怀,这怎么能够往生呢?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感叹:「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回想一下,二十四小时里面,我有多少时间心系极乐?又有多少时间心系娑婆?我们心系娑婆的时间多,心系极乐的时间少!少得可怜,微乎其微,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十分钟想往生吗?这个比例太悬殊了!这是一天的状况,如果天天都是这样,再这样下去,年复一年,我们拿什么去往生?才知道我们有多危险!海贤老和尚、师父上人都是时时刻刻想往生,那叫真信切愿。

  海贤老和尚常常告诫身边人:「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什么都是假的。」老和尚的话,如果你能引起共鸣,听到他那样说,心想:对啊,我就是这种心态,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才是真的。那是实实在在想到极乐世界去,迫不及待,那么,你的求往生不是空求,不会落空;否则,赶紧加功用行。

  下面十祖截流大师的一段开示与憨山大师的《示念佛切要》不谋而合,如出一辙。上面印祖说过,「憨山示生作截流」,两人是一不是二。

  (二)截流大师《示丁耕野居士》。「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否?今时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祖师举个比喻:一艘船,万事俱备要启程,但船头一桩被缆索系住。这就好比念佛人啊,整天念佛,可是西方还很遥远,往生没有把握。什么原因呢?爱桩未拔,情缆犹牢也,即是憨山大师前面说的「生死爱根没断」,致命的障碍。截流大师接下来教我们对治的办法:「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我们念佛多少年了,往生有没有把握?这件事不必问别人,问你自己!蕅益大师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这个世界消极,才能对西方净土积极;对娑婆愈是放得下,对极乐就愈能提得起;对这个世界的感情愈淡,对极乐世界的感情就会愈来愈深。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把握;娑婆活计轻十分,生西方便有十分把握。你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海贤老和尚说的那句话:「阿弥陀佛是我的根啊!」

  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但是他对净宗的贡献不小。参禅大彻大悟,通宗通教,劝人念佛求往生。大师著作等身,清朝赵钺居士从《憨山大师全集》中选录出二十二篇开示习禅修净学人的法语,编成一书《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一九五0年,这本书在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废纸堆中被人发现,於是印刷流通。我们再从《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中摘录三段供养大家参考:

  (三)憨山大师《示净心居士》。「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十二生肖中没驴年,即尽未来际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四)憨山大师《示修净土法门》。「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於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五)憨山大师《示大凡禅人听演楞严宗旨》。「从今将一往生平,驰逐攀缘妄想之心,一齐收摄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消归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断。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净因也。果能将此净念,薰前染污苦因,变而为净土真因,则顿令无量劫来生死苦因苦果,变而为净土乐因乐果矣」。

  四、结尾。念佛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印光大师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念佛的乐趣,我们体会不到,海贤老和尚体会到了,愈念愈喜欢念。这一句佛号,老人家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老和尚身上,我们每一个自诩为念佛人的人,是时候在内心深处做一次彻底的自我反省,反省我们的信愿,反省我们念佛的功夫。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场面行持。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到底念得怎么样?尤其我们出家同修,憨山大师的《梦游集》里面多次提醒出家人,「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我们就知道,这一生如果不往生,后果不堪设想!真是夏莲居老居士说的,「脚根无线似飘蓬,才出迷途又失踪」。古人出家都是为生死大事,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如救头燃,我们现在呢?把生死大事抛到九霄云外。

  五、附言。时光如梭,戒学研习班即将结束。这一次,我们在澳洲净宗学院聚会;将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聚会,那个会,叫莲池海会。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的人们,回想公元二0一四年的秋天,净空老法师在澳洲图文巴的这一次讲经盛会,就好像我们现在回想三千年前世尊在世讲经法会一样。

  弟子笨拙,不懂用什么词句来形容师父上人,师父上人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念念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不要再在六道里面逗留。唯恐我们不能往生,还要再来轮回受苦。上根的,像海贤老和尚那种根性,让你一句佛号不拐弯,念到底;中根的,苦口婆心给你讲道理,引导你生信、发愿、念佛,争取这一生能往生;下根的,业障太重、不愿意念佛的,穷尽办法、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你,希望你五戒十善这一生先保住人身,来生、来来生接著再干,遇缘念佛。最终总是要把我们都拽到极乐世界,不忍我们仍在六道轮回里面头出头没。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一生教学,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一生教学。「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讲其他的法门,「如来普度众生之心,郁而未畅」,印光大师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极畅本怀的净土大法,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世尊当年在世,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并且现场听过佛讲经说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但是一生没有见过面,没有现场听过他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听都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不知道佛法。这样你就知道你是何等的幸运!中国目前十四亿人口,你是哪一个三分之一?恐怕是三十分之一!师父上人现在在世,就像世尊当年在世一样,而你来到他的身边。

  《释迦谱》好像有一段公案,大概是这样:释提桓因请佛到忉利天宫说法。世尊爽快的答应了,他说:「走走走,我的四众弟子大多数懈怠、懒散,不听我讲法,现在我就不告诉他们我去哪里,也不带侍者(就连他最贴身的阿难尊者也没带去),让他们尝尝渴仰於法的滋味。」(渴仰於法是指对法的希求好像口渴了对水的希求一样),於是世尊屈伸臂顷到了忉利天宫。世尊失踪了三个月,在忉利天宫说法圆满之后,回到世间就告诉大众,不久他要入灭了。於是弟子们悔惧交至、痛苦不堪。从这个小故事,回头对照我们自己:是否跟世尊当年的弟子们一样?师父上人接近九十高龄了,还天天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净土大经,可是我们珍惜吗?万一有一天,师父上人突然示现无常,我们怎么样?是不是像世尊那些弟子一样,后悔莫及?悲剧不会重演吧。我们都希望师父上人长久住世,没错,但是我们得拿出行动啊。大家记不记得李炳南老居士为什么提前走了?没有人依教奉行!所以想留住师父上人,我们要依教奉行,大家要发心,你也发心,他也发心,我也发心,听者、闻者都发心,发心做什么?发心做真念佛人!发心真求往生!师父上人讲了一辈子,不就唯一希望我们都能往生成佛吗?尤其是出家众,要带头!带头念佛求往生。不要以为你还年轻,要学些大经大论,要建个大庙,要干一番大事业……你把这些事暂先放一放,先办生死大事!因为无常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姗姗来迟,我能保证我一定能活到老吗?无常突然到来,我死往哪里去?也不要急著去讲经,道业未成去讲经,叫「相似利他」,不是真正利他。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出家一回。

  最后,以夏老居士的一首偈来结束今天的报告:「若问如何出爱河,只有弥陀念得多。念熟方能登乐土,倘生不免堕娑婆。」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老法师:我们刚才听到自了师的报告,也看到文字了,确实给我们现前大众,他是代佛、代表祖师大德给我们当头棒喝。这一棒能不能打醒?希望有打醒的。当然不能打醒的还很多,由此可知,众生的业障有多重。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确实有问题。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常常提到科学的成就,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观照,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德国普朗克博士告诉我们,这是一生专门研究物质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被他揭穿了。他发现微中子,微中子击破之后就没有了,物质不见了;换句话说,微中子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极微色、极微之微,这个东西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他把这个找到了,分了物质没有了,看见什么?看见是念头波动的现象。这才恍然大悟,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念头来的,不是真的物质东西,是一个幻相、假相。真的,真的它根本不存在。

  我们今天看到物质现象,那就是弥勒菩萨跟世尊对话上说的,佛问弥勒菩萨,凡夫心有所念,我们今天起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多少微细念头组成的?我们才发现这个念头,单独一个念头是决定不能够想像的,你毫无感觉。弥勒菩萨回答(弥勒是唯识专家,用现在说是佛教心理学的专家),菩萨回答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覆念头。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念头多少念?三十二亿百千念,多长时间?一弹指。「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每个微细的物质现象,就是科学说的微中子,佛法讲的极微之微、极微色,它就是《心经》上所说的五蕴。我们念《心经》念了几十年,根本就不懂得五蕴什么意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极微色,这个极微色由念头产生的,而且存在。我们今天时间是用秒做单位,一秒钟能弹几次?有人告诉我,我以前是想著大概五次,我弹的差不多,有比我更年轻的,体力好的、力气勇猛的,他可以弹七次。这个念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再乘七是一秒钟,哪有这个东西存在!

  所以普朗克下了一个结论,这个宇宙之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你们认为物质这个东西存在,完全看错了。这个要跟《金刚经》一对,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普朗克证明了。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金刚经》上的话,你执著它,错了;你分别它,错了;你起心动念,也错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把它放在心上了,破身见就不难了,身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了师报告里面讲的,烦恼的根源是爱,爱的根源是我。这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见。根本没有我,偏偏执著有个我,跟著我起来的,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贪瞋痴三个根,与生俱来的烦恼。从一念不觉,迷失了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这个东西组成的。阿赖耶的业相,含藏种子,从这里变现出末那,末那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就这四个东西: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如何对付贪,能把贪放下。贪的核心是爱,你看破这个东西了,晓得它是假的,你才能放下。爱是烦恼,不是好事,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这个东西不去掉不能出轮回。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根。怀疑是愚痴的根。

  我们学习圣教,最重要是不能怀疑。可是我们今天怀疑养成习惯,科学第一个讲怀疑,头一个就是教你怀疑,不知不觉染上严重的习气。所以我们为什么入不了圣教?就是疑没有断干净。我们信,百分之九十九信,还有一分怀疑,那一分可不能看轻它,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那一分起作用,就把你全部功夫毁掉了。我们对圣教不疑,多难。古人容易。所以今天我们非常感叹,为什么这么难?没有扎根教育。扎根教育就是中国古人讲求的,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母亲眼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傲言,她就持戒了,为什么?她能这样做,她的胎儿正常。小孩生下来之后,张开眼睛他就看,他那个小耳朵就在听,他就在那里学习,父母要好好照顾他,负面的东西不能让他看、不能让他听,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要看多久?一直要看他到满三岁,就是一千天,这叫扎根教育。所以小孩受这种教育,他三、四岁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邪的、不正的他会排斥,他会拒绝。所以古人有一个谚语讲「三岁看八十」,他一生不会改变,根扎得深。

  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根,他学了佛、学了戒,到最后不能受持,来破戒犯规,这个我们要原谅他。为什么?他没根。好像建大楼一样,是盖好了,地基不稳固。《无量寿经》上佛慈悲,话说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慈大悲要原谅这些人,要勉励他,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好榜样给他看。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做样子给人看。他也是受阿弥陀佛嘱咐的。我相信他的寿命也不过就是七、八十岁,他活到一百一十二岁,那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一定要等他表法。到最后表的是,拿到这个《僧赞僧》,那是什么?那是挽救净土。现在在这个时代,毁谤净土的人、排斥净土的人太多了,能量太大了,史无前例。有个法师送我四个字「大难大难」,跟我说的,我确实是如此。我也放四个字放当中,我把它连起来,「大难大忍」,要修忍辱波罗蜜,我能忍受,「大忍大难」,这两个难字,一个是困难的难,一个是zai 难的难,我们才能度过,没有忍辱波罗蜜就完了。不能起怨恨,要生怜悯心,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传统文化丢掉两百年了,前一百年疏忽,还有一点样子,没有人真干了;最近这一百年,样子都没有了,这就多困难。所以我们总希望学佛的同修要做个好样子,那就是真正护持佛法,让社会大众看到佛的形象。佛不在了,我们所表演的就代表佛的形象。是不是释迦佛当年的形象?佛法兴旺众生有福,佛法衰了众生可怜。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了,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净宗,又遇到真正善知识,多么幸运!

  首先,我常常劝勉大家,要破身见,不要执著身,不要想我。为什么?身见破了,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破了,才能证初果。没有能证得的时候,初果以外没入佛门,这个要知道。没入佛门能有成就的,行,那就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开这个念佛法门,没有证圣果的人也能往生。如果说八万四千法门,你不走断烦恼、证菩提,你没分,哪一个法门有带业的?所以我到八十五岁,看看这不行了,哪个经论、哪个法门都救不了我,不能帮助我脱离轮回,我回过头来专弘《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全放下了。你们不干我干,为什么?我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轮回太苦了。我这个年龄,经过军阀割据的战争、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亲眼看到的,佛说的八苦、三苦一点都不错。我的出离心比你们强,我受的苦太多了,出家也受苦。唯一的安慰,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现在比他还强一点,这值得安慰。想起世尊,我心里就平了,他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一切称心善缘不能有丝毫贪恋,要看破。一切恶缘,我们不愿意遇到,遇到了,不生瞋恚。现实的社会,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的人事物,我们在这修行,在这下功夫。修什么功夫?根本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物质是假的、念头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真看穿了,你就肯放下了,你不会再抓这个东西。抓这些东西干什么?抓这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它制造六道轮回的,它制造十法界的,我们想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这个东西要放下。怎么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气不来,什么东西是你的?我常常劝人,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是自己的,不穿的时候就不是我的;我住的这个房子,在这住的是我的,我离开这房子,房子不是我的;我身上装的钱是我的,银行钱不是我的。怎么?很容易丢掉,不操心,没有牵挂。佛来了要我走,马上就跟他走了,什么事都没有。还有没有牵挂?没有了,这才能痛痛快快的走。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放下。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我们感恩。社会上这些表演,无论正面、反面的我们都感恩,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有缘就做,这个缘绝对是利正法久住,利益众生的我们要做;没有缘,不生念头,随缘不攀缘,我们才能得自在。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没有念头了。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六集)  2014/9/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6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时时作临终想——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四)」。

  一、念佛秘诀。生死心不切,大家都很著急,不少人在问:怎样才能生死心切?如何对治生死心不切?我们曾经在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找,寻找念佛的秘诀,最后发现六个字:时时作临终想。历代祖师传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就这六个字:时时作临终想。浓缩起来就一个字:死。对於「死」这个话题大家不要忌讳,有人谈死色变,我们往往该忌的东西不忌,不该忌的东西去忌。古人说:现在即须畏惧死亡,临终时则无所畏惧;我等相反,现在无所畏,临终时唯以手抓胸,手忙脚乱。大家都羡慕海贤老和尚念佛的功夫,他念佛的功夫怎么成就的?每一时、每一刻都当成今生最后一刻,拼命念佛。生死心不切,从哪里下手?从痛念无常下手,时时作临终想。

  宋朝草庵禅师写了一篇《念佛诀》,简单扼要,不到三百字。这篇开示很短,但可以说是历代祖师开示念佛秘诀的经典代表作,对指导我们念佛非常宝贵。草庵禅师在《净土圣贤录》榜上有名,往生极乐世界。《念佛诀》:阿弥陀佛谁不能念,而偏难念;西方极乐世界谁不愿生,而罕得生者,盖念佛之人未得诀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头上,境缘自然冷淡,情爱亦自轻微。名利势豪,向此处俱用不得;见闻知解,到此时也行不得。四大各离,将何所靠;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不生净土,恐入驴胎。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事为轻,错过今生,沉沦永劫。是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於一切时总作临命终时,即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方生净土。须下死功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阶梯,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二、且不死心。且不死心就是认为自己暂且不会死的心,这是我们普遍的心态。大家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生命是很短暂的念头和想法大家都有,但是却在每一个日子里,天真的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就这样直至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著自己万寿无疆的念头。我们不是认为自己不会死,而是总认为:还早、还早,还没有轮到我死,我今天不会死,今年也应该不会死。这是我们内在、隐形的心理状态。所以,念佛修行的大事一拖再拖,今天等明天,今年等明年,总认为还有时间、还有时间,而往往在这个等的过程,无常突然到来。死亡从来不会跟我们提前预约,回想一下亲朋好友,不少人都在认为我还不会死的心态中死去,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位老人生病卧床,那天要求她儿子炖一碗燕窝给她吃,吃完之后,她跟儿子说:我还不会死,我不会那么快死。然后她儿子就去上班了,结果在去上班的路上,就接到电话说母亲已经断气。

  生生世世,我们多是久住恶道,假使少部分时间偶尔来一下善道,也多是投生在不能修行的地方,纵然难得有一次得到能够修行的人身,但是没有如理修持正法,原因就是这个且不死心。总是想著我还不会死,因此修行不精进,这种状态害了我们一生又一生。有一位藏传佛教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特地前来拜访,请求传法。成就者什么也没传,经过再三请求,成就者拉著他的手诚恳的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样重复三遍,并告诉修行人:「上师的诀窍没有别的,我也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诀窍了。」康巴人听完后,依此教言精进修持,终获成就。人家说,某人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其实每个人都要死,我们没有一个不死的,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古人告诉我们: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以念死来策励我们赶紧念佛,时时作临终想。

  三、死期不定。《集法句经》云:「上午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午不见而亡者;下午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午不见者。」生命非常脆弱,就像泡泡,随时可能破掉。我们看小孩子吹的泡泡,它就算平平稳稳在空中飞,说不定什么时候碰到障碍物就破掉了。而我们的现状,古人举了一个比喻:譬如从险峻的高峰坠地,在下堕空中的过程,我们还快快乐乐,若无其事,不知道赶紧念佛,随时啪的一声坠地,终将粉身碎骨。我们自从受生之后,就像待宰的羔羊被牵往屠宰场一样,刹那刹那的被牵引到死亡面前。与上个月相比,这个月更接近死亡;与昨天相比,今天更接近死亡;与白天相比,夜晚更接近死亡;与上一刹那相比,这一刹那更接近死亡。死亡并非像你忆想的那样缓慢而充满规律,它所出现的方式、因缘及时间永远是无法确定的。由於死期的不定,你又怎能保证明年、明天或下一时刻自己不是在恶道中辗转呻吟?所以死亡不会等待谁浪费了大量时间,还能轻松充分的做好迎接它的准备后,姗姗来迟。故当你看到死亡的迅猛与怖畏后,要放下对世间的追逐与执著,努力修行以图改变命运!

  现在车祸的发生率极高,我能保证自己出门不遇上车祸吗?无法保证。几年前有位父亲去接放学的儿子,儿子刚出校门,见到父亲就高兴的跑过去。这时突然来了一辆卡车把孩子撞飞,当场死亡。父亲被突如其来的惨祸惊呆了,哭著朝孩子跑过去,刚好一辆轿车从他后面开来,把他当场压死。孩子的母亲听到丈夫和儿子双双毙命街头,无法接受,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家里的祖母一天中失去了儿子、儿媳、孙子,心脏病发,也在抢救无效中死去。再想想,我能保证在哪种威仪中不死?走著会死,站著会死,坐著会死,睡著会死,口里吃东西时会死,大笑时会死。有人走著,突然倒在地上,就再没有站起来;有人在月台上站著,被挤到铁轨上压死;有人吃东西一口堵在喉咙里噎死;还有个清朝官员私吞赈灾银两,前一刻还睡著,突然坐起来,口吐鲜血而死。往昔我们造了那么多业,怎么能保证下一刻决定不死?黄檗禅师说: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在面对死亡时,我有什么把握?按照多数人目前的情况来看,死后不堕三恶趣的把握都没有!但是,只要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就可以在临终往生净土,彻底脱离轮回苦海。所以,早一天念佛,在死时就能多一分把握。

  四、今日必死。死无定期,即在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亡已定,而在此中间时段,死亡何日来临亦无固定日期,即今日死或不死,皆无法决定。譬如,有一猛利无比的大敌人,从今日起至某日间,知其决定会来杀害我,然而不知何日到来,必须日日对彼谨慎防备。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也应当如此,日日谨慎防备。所以古人教我们,把一向今日不死的心态,转变为今日必死的心态,每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应该干什么?当然是连命都不要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里还会去忙毫不相关的世间俗事?果真发起今日必死的心,日日如是,念佛功夫自然得力,像海贤老和尚一样。《竹窗随笔》中有一则公案:一位僧人常年患肺结核,却未生起必死之念。若对其提及死亡,便会不悦。时莲池大师命人转告,望其速速筹备后事,一心正念。彼却言:「男子生病,最忌生日前死去,待生日后再做考虑。」当月十七号为其生日,岂料十六号便猝然而逝。此僧死前数日,仍执著今日不死,故未筹备后世之事,下场极为可悲。

  五、痛念无常。古人教我们,无常不但要念,而且要痛念。你思惟无常,思惟到有一种痛感,这种痛感策励我们去念佛。无常随时会来,来了我不念佛、不往生,我到哪里去?一旦真的能够痛念无常,我们的念佛没有问题,个个功夫得力。我们深有体会,没有无常心而绕佛,只不过是让脚白白的疼痛而已。念佛念不下去,提起无常,无常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原动力,推动我们拼命念佛,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念佛懈怠、懒散,晃晃悠悠,原因是没有如救头燃的紧迫感,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很多。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举两个无常的例子:一,这是我很多年前在杂志看到的一则真人真事,但印象还很深刻。二战期间,有一对夫妇逃难,跑了一天很累,来到河边,两人想洗洗脸、喝口水再继续跑。两人在岸边同时趴下身体捧起河水来洗脸,抬起来的时候,丈夫的头瞬间不见了。因为当时炮火连天,子弹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当丈夫抬起头的一瞬间,正好一个弹片飞过去,把他的头削掉。妻子当场发疯。这就是无常,没有料到的。

  二,《明宫史》里记载: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西南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起破坏惨重的zai 难。这天早上,天色皎洁,忽然空中响声如吼,从东北方逐渐传到京城的西南角。随之灰气涌起,屋宇动荡。忽然空中一声巨响,好像天崩塌下来一样,四周顿时一片漆黑,像乱丝、像五色、像灵芝形状的烟气冲天而起,很久才散去。东自顺成门大街,北至刑部大街,长约三、四里,周围十三里,上万间房屋和两万多人都变成粉碎状,瓦砾、人头、手臂、大腿、鼻子、耳朵等纷纷从空中落下。一瞬间大街上的碎尸堆积如山,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和焦臭味。不但人员伤亡惨重,包括驴马鸡犬都同时毙命。在紫禁城里施工的两千多名工匠,从高高的脚手架上被巨大的响声震落,绝大多数工人被摔成肉饼。成片的树木被连根拔起,飞落到远处。石驸马大街有一尊五千斤重的大石狮子莫名其妙的飞出顺成门外。象来街的皇家象苑房全部倒塌,成群的大象受惊而出,四处狂奔。有个坐著八抬大轿的女人正好赶上这场劫难,轿子被砸坏放在大街中央,里面的女人和八名轿夫全都不见了。有个人正跟六个人讲话,突然他的头颅不翼而飞,身体扑倒在地,旁边的六个人却安然无恙。

  我们总是觉得,无常是别人的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错了,无常发生在他身上,也同样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们常常给别人助念,有没有想过,不定哪一天,会是别人给我助念;我们常常给别人写牌位,有没有想过,不定哪一天,就轮到别人给我写牌位,我变成已故的某某人。佛经说,火烧头燃,尚可暂置,无常盛火,应速除灭。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个老人死后见到阎王,责怪阎王不早告知其死讯。阎王回答说:我早告知过了,你的眼睛视力渐渐模糊,这是一次告知。你的耳朵渐渐听不清了,这是二次告知。你的口齿渐渐损坏,这是三次告知。你全身一天天的衰弱……告知你很多次了。这是针对老年人说的。一个少年也责怪阎王:我眼睛明辨、耳朵灵敏、口齿利索、身体强健,阎王为什么不早告知我呢?阎王回答说:也有告知你的,你自己没有察觉罢了。东边邻居有四、五十岁就死亡的人吧?西边邻居有三、二十岁就死亡的人吧?还有不到十岁,以及幼童婴儿而夭折的吧?这不是告知吗?良马看见鞭影就前行;一定等到锥刺入皮肤的,那是懒怠的劣马了。后悔感叹就来不及了!海贤老和尚往生前一天下午,还和弟子们一起在菜地里干活,与平时没有两样,没有人会想到他要走了。这是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深刻的无常课,示现无常,我们看懂了吗?

  六、走出误区。很多很多的同修说,太忙没时间念佛,等老了、退休了再念。这是无常心没有生起来,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天如禅师《净土或问》中详细解答这个问题,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於生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鸩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且误赚天下曰僧曰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尔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尔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不得了也。直饶尔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尔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有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尔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何况尔更道,且做世间事业,尔真痴人,说此痴话,敢保尔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如响,哪一件有实效?哪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尔将谓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尔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尔知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尔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问曰:上文所云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闲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闲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间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七、抓紧念佛。《入胎经》说:人寿一百岁之中,有一半时间是被睡眠睡掉,最初十年幼稚无知(没有修行的意乐),最后二十年衰老无力(没有修行的精力),中间二十年又因愁叹苦忧和瞋恚等烦恼耗去许多时间,从身体所产生的种种疾病,又耗去了一部分光阴。七除八扣,真正能修行的时间少之又少。古人说:假如一个人的寿命是六十年,这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行的时间尚且不到五年。就说这五年,我们都用在念佛吗?声声佛号都是真信切愿吗?明代一元大师曾作诗云:「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时时作临终想。

  东抄抄,西摘摘,拼拼凑凑成这篇报告,不过这篇报告正是在广释印光大师的一个字:「死」字,这个字含义无穷。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自了法师这篇报告,是提醒我们对於求生净土要早做准备。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看到媒体的报导,电视的播放、还有网路,我是不接触,但是能够体会得到。昨天晚上我看了一片光碟,是香港一次讲座里面录下来的,节目做得非常好,宣扬传统文化。当中插了一些新闻报告,我看到之后很有感触,这些新闻报告实际上是提醒我们,社会的动乱会造成严重的zai 难。心地稍微清净的人都能看得很清楚,确实跟古大德所说的,「人命在呼吸之间」。我们有没有这个高度的警觉心?很少人有。

  我每天念佛、拜佛、绕佛,每个念头都是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往生。我自己相信,我总有一天会见到阿弥陀佛,他带我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我天天念他。我对於现前这个世界,多灾多难,度过了八十多年,没有丝毫眷恋。为什么还有些事情我要做?那是随缘,「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是有助於正法久住,有助於接引大众,特别是净宗法门,我遇到了,我会做;我没有遇到,我不会去找。我所找的,就是求阿弥陀佛早一天来接引我,其他的都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同学们对於我,也别想著我会能住多久。这个事情很多人问我,我说我不知道,我没有神通,阿弥陀佛知道。不定什么时候,阿弥陀佛就带我走了,我毫无留恋、毫无牵挂,这真的。为什么?这几十年在大乘经论里面,完全明白了,这个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假相,根本不存在。

  弥勒菩萨说得最清楚,所有的现象都是在高频率振动之下产生的幻相。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不离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是动相,一念不觉就是阿赖耶。自性里头有没有一念不觉?没有,一念不觉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迷失了自性之后,他把这个东西当作真的。如果真正知道那是假的,我们的心就定了。定是什么意思?身心世界彻底放下了,这就定了。不但世间法放下,佛法也放下了,《金刚经》大家念得多,《金刚经》上就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世间法,法就是佛法。为什么?佛法是因缘生,佛法是假的,佛法是从迷失自性而建立的,帮助众生回头是岸,众生只要真的一回头,就没有佛法了。如果再念著佛法,又迷了,被佛法迷了,那就错误了。自性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没有一法,这才叫清净。

  但是自性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微妙境界,它虽然一法不立,它又能现一切法。怎么现的?感应,众生有感,自性是自然有应。为什么会有感应?因为真妄是一体,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真心不动,妄心动,所以一念不觉就是妄心动了,这个现象在佛法里叫它做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一念不觉,通常我们在学习课堂里面,常常说的起心动念就是的。但是起心动念这句话很不好懂,真正懂得的人真的是不多,因为这个起心动念是极其微细,依弥勒菩萨的说法,高频率所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有精神现象、有物质现象,频率多高?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一秒钟。我们今天看的电视,数码电视,最先进的电视,一秒钟是一百次,频率生灭是一百次。我们实际这个现象里面是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你怎么会知道?它就在现前,包括我们身体,一切现象都是在这个频率所产生的,根本它就不存在。

  《金刚经》上说三心不可得,那心就是念头,前念过去了,不可得;现念,说现在,现在过去了,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这说真话,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修行修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的方便,黄叶止啼而已,不是认真的,但是把众生欲望的目的都满足了,不是究竟法。究竟法,必须要放下。般若讲得简单、讲得彻底、讲得圆满,一切都是诱导我们回归自性的。真正回归自性了,佛教导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自性什么样子?《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可得,如果有所得,那就错误了。为什么无所得?一切法、一切现象是自性变的,你真的回归自性,你知道整个宇宙是你自性变的。

  因此我们现在还没有觉悟,还迷在六道里头,六道里面一切的因果,自己要完全负责任。有没有天堂?有。天堂从哪来的?自己的业识变现的。有没有地狱?有,也是自己业力变现的。上帝有没有?有,自己业识变的,统统离不开业识。能现能生是自性,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所生所现。自性所生所现,实际上是一真法界,我们叫真,只有这一个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十法界是假的,六道是假的,梦幻泡影。为什么会有假的?假是通过阿赖耶,阿赖耶会变,自性它能现,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把它变成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与任何一个人不相干,自己变的。

  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著人事物,这是我们境界,起心动念太重要了。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觉悟的心),清净平等觉,你完全生活在真相里头,这个真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自然现前。你起心动念了,降了一级。住在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实报土法身大士,统统是明心见性,统统是不退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如果起心动念,就降一级了,降一级变成什么?三乘菩萨。三乘菩萨住哪里?住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住这两个地方,比我们高。我们为什么?我们不但有分别而且还执著,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有,全有在哪里?在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堕进去容易,出来好难。今天我们遇到佛法了,佛法有无量法门,只有一门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六道轮回,回归实报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回归实报土,这法门不可思议。虽然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门门都能通达实报土,无量法门,门门都通达。问题有的路好走,有的路不好走,这一点要知道。净土法门不靠自己,完全靠阿弥陀佛,所以叫他力法门,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只要你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丝毫怀疑会障碍你不能往生,要真信、要切愿,我的愿真实,我不想住这个世界,我也不想住十法界,我一心一意就想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就这一念,除这一念没有第二念。这能不能往生?决定得生。你在这世间还有别的念头,还有其他的放不下的,你这一生的往生未必能实现。那要怎样让我们这一生能往生?这一份报告提出来了,常常想到人命无常,我能知道我明天还在世间吗?明年还在世间吗?所以还常常为明天想、为明年想,还往后十年想、二十年想。这是什么?这作梦,梦幻泡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不能没有这个想,这个想是替别人想,不是替自己,这很重要。我这一口气还没断,我替别人想,对他们有好处,绝不是对我自己想。我们现在想,想的就是十年,现在先从道德讲堂办起;希望三年之后,提升到多元文化论坛;再有个三年,我们可以正式办一个研究院,培养师资。准备什么?准备办大学。这是早年张其昀先生在台湾所做的这个例子,我看到了很佩服。他办这个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的前身是学院,我在那个学院教过四年,我到美国去了。他的这个学院的老师,是他早年办的研究所,研究所拿到博士、硕士学位,之后建文化学院,他们毕业就就业了,到学校教书。现在这个学校,从学院正式成为大学了。我们是看到他这个成就,所以我想到我们要办研究所,将来研究所毕业的学生,我们建宗教大学。所以有很多人问,宗教大学打算什么时候启动?十年以后,我们这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真正做好确实是能够兑现的。我能不能看得见,我不想这个。

  这个想法你们大家觉得有道理、觉得可行,应该好好努力,这是一桩好事。我们的目的就是佛陀所说的,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这个。佛法要兴旺,传统文化要振兴,需要安定的社会,动乱的社会不容易实现,一定要社会安定。道德讲堂跟多元文化论坛,可以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谐,能做到这一点。有这个基础,这样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乃至於所有宗教,所有传统好的文化,都能够发扬光大,所以这是一桩好事。可是我们自己念念求生净土,对这个事情不是想我要把它做到,我才不想这些事情,想这个累死人,想这个生烦恼,我不生烦恼。诸位一定要懂得,这篇东西多看,多看几遍,认真学习,对我们修净土有很大的利益。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九十集)  2014/10/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90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五)」

  海贤老和尚,一句阿弥陀佛刻骨铭心,根深蒂固,年年、月月、日日、分分、秒秒,从来不曾丢失。相反,我们这一句佛号常常丢失,常常中断。有时一丢丢好几个小时,有时一连几天都提不起佛号,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一、念老释「常念不绝」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右经八句,实为全经之总结,净宗修行之纲要。世尊此会所说之长行,於此告终。故知此八句,实为净宗之末后句,全经之结束语也。此八句理事齐彰,正助并显,如来秘藏,和盘托出。首云「常念不绝」者,「常念」首指常念本经,究竟所指,则在常念此一句名号也。「不绝」者,净念相继也。行人果能真实发心,老实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继,则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决定往生,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涅盘。故佛慈示「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捷」者迅速捷疾也。又如捷径,指径路也。是谓持名一法,乃修行之径路,老实持名则得道迅速也。盖以信愿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果觉因心,故得道捷。因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是弥陀大愿之本,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故称易行法,号径中径也。

  念老这段话说得太好了,把佛的本意挖掘出来。常念不绝,指常念《无量寿经》,更指常念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要常念不绝;求往生的心,要常念不绝。

  二、 梦中及临终常念不绝

  (一)紫柏大师示梦中念佛不断

  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憨山大师,被后人尊为明末四大高僧。有位出家人参访紫柏大师,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紫柏大师教导我们:睡觉时佛号就忘了,这样子念佛念一万年也不能往生。必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我们才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不要说睡梦中佛号断了,我们连清醒时佛号也常常中断。世间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到临终提不起佛号,这是睡梦中不曾念佛的缘故。人活著时如觉醒,死去时如睡梦,所以梦中能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不乱。

  这句佛号要常念不绝,不仅是平时觉醒的时候,连睡梦中时也要常念不绝。试问,我们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不是阿弥陀佛?所以睡觉时开著念佛机有一个好处,半夜醒来,提醒自己念佛。听说功夫成片的人,他的睡眠很少,并且他睡觉时,佛号也是绵绵密密一句接一句,似睡非睡。

  我们平心静气的想一想:我夜眠睡梦中,做得了主吗?在欢笑、惊怖时,能不为梦境所动,而佛念现前吗?假如做不得主,那么等腊月三十日(喻临终)到来,妻子绕榻,疾病昏迷,风刀解体,痛苦迫切,再加上生前经过的事件,与死后未了的牵缠,一一都涌上心来,又怎能做得主而念佛求生西方?须知白天能做得主了,於梦中则一半主也做不得;梦中能做得主了,死时一半主也做不得。因为梦中是半昏迷,而死时是大昏迷呀!

  同修们亲见很多念佛多年的人,临终为病苦所恼,不能念佛,甚至不愿聆闻佛声;或想念亲人,不愿忆佛、念佛;或昏迷不醒,不能念佛、闻佛。不是怀念世缘,便是留恋家财;不是落得个病苦难当,便是昏迷不醒。所谓往生西方者,不知到什么地方流浪生死去了。

  (二)临终弥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宋代灵芝法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意即,凡夫临终时心做不得主,识田中的善恶业习种子,纷纷现行。有的起恶念,有的起邪见,骂佛谤法,有的对眷属、财物生起贪恋,有的心神发狂。种种恶相,都是颠倒。平生造重罪的人,以恶业力,临终见到种种恐怖恶相,身体寒毛竖起,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手抓虚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等。而且四大分解,苦极深重,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乌龟放在热水中煎煮而脱掉外壳)。在这种情形下,有几人能心无颠倒、正念分明?为此,阿弥陀佛施大慈悲,在众生临终困难之际,以佛力加持众生,令其心不颠倒,且与大众现前围绕,使他心得安慰,在欢喜中往生极乐。

  佛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看出,一般凡夫临终全仗佛力加持,令心不乱,正念分明。

  《圆中钞》中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能念佛,但浩浩荡荡的见思烦恼实未伏断。而能做到临终心不颠倒,本非自力所能安住,全仗弥陀拔济。虽本非正念而能生起正念,故能心不颠倒,随即往生。」

  《悲华经》中说得更详,阿弥陀佛说:「临终之际,我与大众围绕,现在往生者心前,其人见我前来接引,内心欢喜。彼时,我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在其前为说妙法。以闻法故,立断一切苦恼,心生大欢喜,而得宝置三昧,以此三昧之力,令心住於正念及无生法忍,命终之后,必生我国。」

  所以,只有具特殊修行的人,能凭自力在临终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如入禅定。但这是业重凡夫无法企及的,因为白天做不得主,梦中就做不得主;梦中做不得主,病中就做不得主;病中做不得主,死时更做不得主,因为死时的痛苦最深重。然而,依仗佛的愿力殊胜加持,净业行人能在临终,心识清明、安详,无有颠倒、错乱,不经中阴,无间就化生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修净土的人有多安乐!生时安乐,死时还安乐,不必要经过中阴。修得好,提前预知时至,坐著、甚至站著往生。以这个原因,普贤大士带领华藏海众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三、佛号中断的原因

  人人都会说「一句佛号念到底」,可是真正去念的时候,偏偏念不到底,常常中断,还没到底就断了。

  (一)情执

  我们的佛号,往往被情执打断,不能常念不绝。对人固然有情执,对事、对物也有情执。行策大师说:「倘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而欲命终,彼佛接引,又必不可得之数,岂非难事?由此观之,净土法门,药也;娑婆贪爱,忌也。众生业病,教奉医王,甫服其药,复饱食其忌,可乎?及乎临欲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翻谓医王误人,佛法无验。悲夫!若辈颠倒极矣。曷不思匡庐法社十八高贤,暨百二十三人,俱留瑞应,具载方策。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彼既丈夫,我岂不尔?当知不尔者,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

  「吾观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著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彼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也。故今敬劝诸友,既各标名莲社,便是火宅优昙。必也具真实愿,发忻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二)外缘

  我们的佛号,往往被外缘打断,不能常念不绝。以前有一位居士,他真是个大好人,组织很多念佛团,劝很多人念佛。可是他自己没有时间念佛,每天都有人请他去布置道场、请他去关怀病人、请他去弘法利生。整天东奔西跑,外缘非常多,常常忙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那时有人敬告他:你再不静下来念佛,你会死得很难看!等到他想拒绝外缘,关门静修的时候,根本没办法静下来。有一次他生病,心想正好趁养病的时间在家里安静几天念佛,没料电话从早到晚不停的响。把电话关掉,却马上有人敲门来找他,络绎不绝,外缘到了拒绝不掉的地步。最后,他在外出途中一次意外突然死去,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或道友都没有,死后随即被送到医院太平间冷冻。等他的亲人赶到的时候,打开蒙在他脸上的纱布,正应了之前别人提醒他的那句话「死得很难看」。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前车之鉴,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很多人忙忙碌碌,什么才是我今生最大最重要的事情?自己心里要主次分明。上根人固然能够在一切外缘境界中常念不绝,可我们是下根人,想要成就,心必须要狠,暂先隔绝外缘。没有外缘最好,不要主动去攀缘,外缘一旦沾染,弄到你无法摆脱。因此《西方确指》云:「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省庵大师在世有一位茅静远居士,他是一般人所赞叹的大慈善家,省庵大师写了一封信劝他念佛。《与茅静远居士书》:「足下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於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三)妄想

  我们的佛号,往往被妄想打断,不能常念不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印光大师说的。「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著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若只偶尔念一句、二句,便欲见效,则是自欺欺人。」

  莲池大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四)喜怒

  我们的佛号,往往被喜怒打断,不能常念不绝。再看一段紫柏大师的开示:「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於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

  四、常念不绝即是「如子忆母」

  印光大师开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譬如小儿念母,一日之中,无时不想念其母也。纵睡眠、洗澡、抽解之时,岂能令心中完全忘却念佛之事?既记得无碍,则心中默念亦无碍也。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五、小结

  果真生死心切,唯恐堕入三途恶道,受苦无量求出无期,必然这句佛号常念不绝;果真痛念无常,如救头燃,时时作临终想,必然这句佛号常念不绝;果真真信切愿,念念求生净土,一刻都不愿停留,必然这句佛号常念不绝。相反,这句佛号还常常中断,常常忘记,我们的信愿出了问题,要在真信切愿上再下功夫。果真常念不绝,必然则得道捷,像海贤老和尚一样。

  最后,供养大家莲池大师一段话:「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报告至此,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同学们,大家都看到、都听到自了师的这份报告,回头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他报告里面所提到的,二六时中这句佛号常常丢失?有的时候真的,一丢几个小时,一丢十几二十个小时,平常事。净宗法门无比殊胜,这「无比殊胜」这句话,我们是不是真的明白了?如果真明白了,我想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不会丢失,像古大德所说的,晚上作梦也念佛。为什么会丢失?说个实实在在的话,对於这个法门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了。

  夏莲居老居士何必要给这个经再做一个会集本,有没有必要?如果我们学佛的人,把这部经都彻底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是个什么现象?信心坚定,愿心不移。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信愿就是往生净土第一个条件,有信有愿就决定得生;至於佛号功夫的深浅,那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可见得念佛人最重要的,真信切愿,我们这里出了问题。莲公老和尚为我们做这个会集本,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把极乐世界、娑婆世界这两个世界都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我们自己好好冷静去思惟、去选择。

  娑婆世界,尤其生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整个地球动乱不安。这一次的动乱,在这个世间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乱到极处了。人活在世间,贫富贵贱哪个人不苦?贫穷人苦,富贵的人更苦,还值得留恋吗?极乐世界之乐,我们天天读经听说了,为什么不肯下定决心要去?半信半疑:真的吗?真的是经上所说的吗?真有吗?问题出在这里。为什么?我们虽然听经,念经念得很多,我们的怀疑没断。真的,有人一辈子,到临死都断不了,临死到了念阿弥陀佛,佛真有吗?真来接引我吗?还有这个疑惑。所以信这个字难,大难大难!

  我跟诸位提到过,我出家两年以后才受戒,我一生随缘,受戒的缘成熟了。受完戒之后,回到台中拜老师,谢谢老师的栽培。老师在慈光图书馆,我到图书馆去,我在大门外,他在里面,看到了,他就用手指著我:「你,你要信佛!」这句话讲了十几遍。怎么我学佛七年,出家了,出家就教佛学院,佛学院已经教了两年,现在受了戒来看老师,老师怎么叫我说叫我信佛?我迷惑,不知所云。走到里面去,老师叫我坐下来,告诉我,我的话你听懂了没有?我说没有听懂,想不通。老师就告诉我:有老和尚到临终还不相信!是事实,不是假的,说明信真难。净土宗,信是根本,三资粮是第一个,没有信,后头就没有了,哪来的愿行?愿就是求生净土,行就是老实念佛。这句佛号老是丢失,就是信愿出了问题。

  我们真有福气、真有善根、真有好的缘分,为什么?让我们看到这样的文字,听到这样的声音,不容易!这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时时刻刻有人在提醒我们。我们这第四回的学习采取这个方式,学习班,学习班怎么落实?怎么真干?真干里头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帮助我们不走弯路、不走邪径?这就是真正的福报,这就是弥陀的加持。同学当中确实有心得,他们的心得给我们分享。他得到受用,他不自私自利,把这个受用提出来给我们大家分享,这个功德才圆满、才究竟。总是希望将来我们在阿弥陀佛世界,极乐世界上我们能再聚会在一堂,在阿弥陀佛大讲堂成就我们的道业。

  所以真清楚了,他就彻底放下;放下功夫才得力,不放下功夫不得力。我们看到很难过,只能在经文上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同学当中有听明白了、有听懂了,提出来的心得报告,增长我们的信心,坚定我们的愿心,这句佛号常使不绝、常念不绝,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就靠得住了。

  所以,我们每一次的这些报告,学习报告,都留在档案里面,我们要挑选,选出最重要的印成一册,常常提供同学们做参考,这很有必要。到今年年底,一年有一册。第四回,因为讲经的时间只有一半,以前四个小时,现在是两个小时,这部经学习圆满要两年。这个进度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坚定信愿,这句佛号要学到一切时、一切处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不曾丢失。世间事,乃至於佛事,我常说,都随缘。有缘,看看这个事於正法、於众生有真正的利益,要做,不能不做,不做没有慈悲心。做,妨不妨碍念佛?不妨碍。需要思考的,把佛号放下,做完之后我佛号又提起来,这就对了,这就不算丢失。事情愈少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别去找事。

  今天我们住在图文巴,图文巴这个缘好像是成熟了,再加一把劲,他们能上轨道,那就是团结宗教。团结宗教的意义在哪里?用宗教教育这个能力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唯有安定和平的社会,才能够成就佛法;社会动乱,佛法不能够扎根。我们今天比不上古人,原因在哪里?第一个原因,古时候社会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容易成就;现在社会不安,乱了,我们心跟著乱,成就很难。所以,能帮助这个社会安定和谐,这个要做,这是自利利他,自利是帮助佛法的建立、成长,利他是希望大家都能离苦得乐,回归到安定和谐。要珍惜我们的缘分,我们遇到zai 难、遇到疑惑、遇到冲击,你看,就有人提醒我们,这都是佛力加持、弥陀的加持。我们永远要感恩,感恩世尊,感恩弥陀,感恩十方诸佛,感恩一切善友。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九十三集)  2014/10/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93





  学生:不肖弟子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历代祖师示真信切愿—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六)

  印光大师说:「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可见信愿最重要,每尊佛出世,必定弘扬信愿持名。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必定开示真信切愿,或言传,或身教。因此恭录祖师关於真信切愿的开示如下:

  甲、印光大师总示真信切愿

  一、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

  二、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三、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四、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五、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

  六、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於信愿求生西方也。真有信愿,妄当自已。(注:已是停止之意。很多同修说念佛总是妄想纷飞,原因在此:信愿不真。真有信愿,妄想自然停止。)

  七、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八、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