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心浮气躁肯定失败
【言色当和。】
『言』是言语,柔和。『色』是容貌,温柔。
【身行当专。】
这个很重要,李老师在此注的是「志一於道」。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目标,这就所谓人要立志,他这个一生就不空过。我们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是讲威仪,我们讲风度,要安详,一举一动要稳重,要安详。过去的人非常重视,现在的教育对这一点疏忽了。我们看曾国藩,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你看他教诫他的子弟,无论在动作、言语都要学慢。慢里面显得稳重、显得安详,那是个福相,有福之相。一切举止如果显得鲁莽,那不是个有福之相,平时要养成习惯。『安定徐为』,「徐」是慢慢做。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个就是「动作瞻视,安定徐为」的反面,反面就是『作事仓卒,败悔在后』;换句话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先要想想,先要计划一下。不要仓卒的做,仓卒的做,做坏了后来一定要后悔的。不求急也不求快,一切随顺自然,这样就好。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实在,做事情要求实,当做的时候要求敏捷,没有做之前,有周详的计划、周详的思考,做出来自然就顺利。
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怎么样去修善,从存心到威仪到处事,文字不多,面面都说到了,面面俱到。
无量寿经 (第十五集) 198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020-0015
【言色当和。】
我们处世待人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我们的态度要温和,言语要柔软,态度要和睦。
【身行当专。】
这句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在生活里面,『专』的意思是敬。专是专一,专一是表敬,我们敬人、敬事、敬物。如果在学佛、在求学上讲,那就是一门深入,你才会有成就。所谓「教之道,贵以专」。世间求学,这也是一个科系,你念大学你念一个科系,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很多科系去念的话,你这一辈子也毕不了业,你学杂了。你专心学一个科系,四年就完成了,四年就毕业了。在社会上,从事行业也要专,专心致力於一个行业容易成功。有很多大企业家,他经营许多的事业,他必定是一个行业成就之后,才能够遍及一切,是这么个道理。佛法也常说,譬如说学经,一经通达了,然后一切经就可以通达;一个法门成就了,一切法门都成就了。是这么个道理。开始学一定要专,专在一门上,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这个字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常常去细嚼它的味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实实在在是说讲修养。真正是一个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举止一定非常安详,不会很急躁。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会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业,自古以来态度都是很端庄的,这几个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点急躁的这种现象都没有,非常的安详。这点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一定要学。过去我们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里面看到他教导他的子侄,他的晚辈,曾先生对於『安定徐为』四个字他是非常重视。说话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样样要做的踏实,他要求这个。最忌讳的是浮躁!这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成大功立大业一定是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
这就是完全相反的,急躁!
【败悔在后。】
现在好像有成就,你将来一定会失败。小事情尚且如此,事情如果事业愈做愈大了,愈是大事愈要细心,愈要周详的顾虑。那个急躁的时候,小事情急躁还无所谓,处理大事情急躁,往往就有疏忽,这个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於造成很大的失败。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败悔在后』,世出世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修行,愈到后愈见功效,愈到后愈困难,这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教我们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忍才会能够安、才能得定。你不能忍,这个安与定你得不到的。菩萨六度,忍辱才能够有进步、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杂进、乱进不能得定,要精进才能得定。精就是前面讲的专,身心当专,他才能得定。可见得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安定当中,他就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去指挥、去经营不会出乱子!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脱离不了这个原则,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形态跟从前不同,但是这个原则还是管用,还是不可以违背。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实。如果你所行不谨慎,不踏实;不谛就是不踏实、不谨慎,你的功夫会前功尽弃,那就很可惜了。所以说是,尤其是大的事情。我们在美国看到一桩事情,王安电脑,在美国非常有名的。你看王安一死,不到一年就完了,这就是『为之不谛,亡其功夫』,这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你看到大的事业,它垮的时候很快就完了。这些事实如果诸位稍稍冷静一点,随时随处都看到,你在看到仔细想想,这个经上讲「做事仓卒,败悔在后」,跟佛讲的完全一样,佛把它为什么会那么样快的垮掉,前因后果讲得就这么清楚、这么详细。所以我们一读,想想这个完全正确,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高的警惕,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教训,我们的功夫才不致於丧失。
无量寿经(新加坡二次宣讲) (第二十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档名:02-027-0023
下面说,『言色当和』,言语,色是容颜,我们讲面色,现在讲表情,你的言语、表情要祥和,《还源观》上讲的柔和,要避免粗暴。说话声音不能太大,举止一定要端详,不能过於急躁,这些现在人不讲究了。我们看两百年前曾国藩在世,曾国藩对他子弟的要求,对他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你看他的家书、家训,你就知道。那些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现在人不懂。我觉得我们将来如果办佛学院,曾国藩的家训可以开一门课,必修课。里面全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你不学,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经典戒律威仪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怎么落实?曾国藩家训里头就有落实,子弟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过失,他全把它说出来了。现在人没有了,你有过失人家不敢讲你。那怎么办?最好看曾国藩对他晚辈的教训,我们在这里头吸取教训,认真修学,这才有好处。对於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这个里头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道》。中国古人家家都有家训,像《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都在这一句经文范围之内,不学怎么会知道?
「言和」,就是四摄里的爱语。四摄法是世尊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四条戒。人不能够脱离人群,跟大众在一起我们要怎么做?这就是四摄法。我们当年,一九九九、二000年我们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做得很成功。当时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士生先生,他问我:你用什么方法能把这些不同宗教团结起来?我说这是佛教给我的。他很惊讶,佛教的,佛怎么教的?四摄法。他对这个很重视。四摄法里头第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我们用现代人的解释,送礼。人跟人往来的时候头一个就是要送礼,礼多人不怪,你要懂得。我应邀到新加坡讲经,法缘非常殊胜,演培法师有一天请我吃饭,在灵芝素食餐厅,就我们两个人,没请别人。他也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我就告诉他,行四摄法,头一个布施。人家邀我来讲经,我还没有来,先把这些经论善书结缘的东西统统都寄过来,听众每个人都拿到,欢欢喜喜。吉隆坡第一次去讲演,我们的活动只有两天,我们没到吉隆坡之前,运的结缘的东西卡车已经装了两个卡车运过去,差不多有七、八吨,礼物先运过去了。我到日本去访问,送给日本净土宗每个道场一部《大藏经》,送了三十部。这是四摄法里的布施,人皆欢喜。
第二个「爱语」,爱语是对他真正的关心,这叫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要为他著想,他有哪些困难,帮助他解决,真诚的爱护他、关怀他、照顾他,后面就是互助合作,这做朋友。第三个是「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好处,没有坏处,人家欢喜!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是拉信徒,这个一定要知道。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还有一桩事情,自赞毁他,我这个教好,你不如我,这个话不可以说。要平等,要学谦虚,要学赞叹别人,人家才乐意跟你往来。你要自己赞叹自己,要毁谤别人,错了,别人就跟你画界限,永远防范你,你不就错了吗?至於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众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在过去人与人之间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资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小时候住在农村,确实有老人一生没有进过城,连城市都没去过,城市不远,不过那时候要走路,都没有去过城市,最近的就是自己居住地区的小镇。所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宗教,都是神圣在教化一方所设施的。我们这种观念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对一切宗教都尊重,决定没有批评,普遍赞叹。四摄最后一个是「同事」,同事很难做,我们只能够做狭义的同事,不能广义。狭义说什么?我们要团结,我们要互相学习,不但学习我自己的宗教经典,别人的宗教经典我统统学,我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狭义的。广义的同事,那要证果的人才能做到,不证果不容易做到。所以言和,这是四摄的爱语。『色和』,慈光照人。柔和质直,心地真诚,言色柔和,大家喜欢接近你。
『身行』,自身之所行。『专』是专一、专诚、专精。「身行当专」,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教之道、贵以专。学多了,学杂了,你就不专。不专,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时间也分散,你所得的东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识,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智慧是从定中发生的,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常识,我们用现代人的话说,是知识,你的知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解决问题是圆融的。所以智慧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我们在经教里头要求智慧,求知识就错了。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他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著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ji 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碟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再见面就难为情了。现在麻烦大了,父母不说你了,老师也不说你了,你如何能改过自新?那怎么办?现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训》好,像《感应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规》,全是古人作品,找这个。要想真成就,把圣贤的条件具足,基础打好,这些东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浅了,那问题就严重,像盖大楼,你永远没有地基,你怎么可能成就?中国现在这些典籍还有,家规,我记得好像有家训、家规,有人把它专门收集起来印成一套书,是从别人家谱里头搜集的,这个很好。曾国藩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都可以读,都是很大很大的帮助,特别对於现代的社会,这真是自求多福。现在找一个好人来劝导我们,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为,就是一举一动都安详镇定,从容不迫。
『仓卒』,匆促,慌忙。仓卒就是现在所说的心浮气躁。『谛』,审慎。「作事慌忙,必将失败与后悔」。可是现在的社会要求的是快,动作要快,讲求效率。我们细心去观察,稻盛和夫他违背了今天社会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则,他违背了,他走中国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经营,没有失败,营业从来没有亏欠。看看别人的公司,在金融风暴泡沬经济的时候都有受伤害,他如如不动,这些地方能看出。别人看起来心浮气躁,他老人家安详镇定,从容不迫,所以对他不产生影响。不该做的决定不干,所以不义之财,他没有贪心,不劳而获这个事情他不干。商场上投机的生意人家劝他做,他不做,他说这个是不劳而获,投资房地产。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获的,他说这是他应该得的,投机取巧这是万万不能做,所以一生永远立於不败之地。而且营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员工看成第一。营利利益归谁?第一个归员工,员工他们的辛劳,不忘记他们,第二个顾客,为顾客服务,第三个,还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员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实际上他就是把中国古代家庭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他继承了,他用企业做成功了,这些以前我们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这样一个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规模没有他大,做得很稳当。稻盛先生这两个企业值得去参观、去学习,企业家应该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体还不错,有机会可以请他来讲学,特别是企业界。他的经验很丰富,他的学问全部都是得自於中国传统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诲。
所行不慎,则『亡其功夫』,「亡」是丧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就丧失了,经营事业那你就失败了。中国的事业真的它是讲求千年万世的,祖宗立下这些规矩,世世代代的子孙如果能够继承,他可以立於不败。所谓是百年老店,他们的人非常本分,非常忠厚,他们的东西没有人不相信,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的做,所以它永远不败。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