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正念诀讲记
唐 善导大师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凡夫临终想生西方净土的话,必须不怕死。平时要常常想到:这个身体是苦恼的源泉,而且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合成的,是一个行动的厕所,污秽不净,没有可留恋的;再说,在这个身心里面有各种的恶业不断地缠绕,如果不求生西方,那这个身体死了还会取一个身,这样会不断地从这里出各种的苦。
如果堕到三恶趣的地狱里面,那是没完没了无数年里受着火烧、冰冻等的大苦;如果堕在饿鬼里面,也是长年在饥渴当中,连水的名字都听不到,何况受用;堕在家畜里面,也是整天还债,像牛马等等,没有一点自在,辛苦一世,最后还要被宰割,如果堕为野生动物,也是整天提心吊胆,彼此杀戮,所以都是非常苦;生到人天也没有大的意思,只不过是做一场梦而已,梦醒之后什么也得不到,还是要堕在苦海里面。所以不往生净土,从这个不净的苦身里就只是源源不断地生苦,不会有任何真正的安乐。
这么想了后就要知道,我不能怕死,其实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因为,到了我气断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可以接我,他过去这样发了愿,所以我只要一心念佛,上了佛的大愿船,一下子就可以生到西方。从此以后逍遥快乐,再也没有任何生死的苦,下至一个感冒的苦都没有,所以死了生净土正是我最向往的事,那有多好!就像脱掉了一件破衣服,换成了华美的天子服。也就是舍掉了这个污秽苦恼的业报身,得到了莲花化身以后,清虚自在,拥有光明、神通,一念间就能够遍游十方刹土,以这个身不断地享受快乐,而且没有死,没有老,没有衰。
就像这样,感觉现在如果死了能生净土那是最好的事了,应该提起大的欢喜心,放下身心,不要再对这个世间留恋。才遇到有病就一心想无常,一心等死,一心等阿弥陀佛来接,一心专注在阿弥陀佛上。
这里也要知道这时候的危险性,如果一念生了情,留恋妻子、儿女、家财、地位、享受等等,那心就著在世间法上,那就会落在轮回里,所以临终要一心专注在阿弥陀佛的名号上,这个最重要了。
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当同声念佛,守令气尽。
应当事先嘱咐好家人和问候的人:凡是你们到我面前,要给我念佛,不能说眼前闲杂的话,也不能说家里长短的事,也不必要软语安慰,祝愿安乐,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在生死关头派不上用场,也不是真正在利益我。如果我病重要死,家里人不可以流泪哭泣,以及发各种的忧叹声、懊恼声,就怕乱掉我的心神,心一起了情,起了忧伤、留恋,那就会打失正念,会落在轮回里。所以你们唯一要同声念佛,守着到我断气为止,一直帮我提起念阿弥陀佛的正念,策发我的信愿,一心往佛那边走,一心住在佛那里,那才是让我脱离无量劫来的生死苦事,是真正的利益。凡是孝子贤孙,或者真正和我有亲,真想利益我的人,应当这样来做。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医药初不相妨,若杀物命,为药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业,反损寿矣。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死生事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能相代,思之思之!
如果有通达净土法门的善知识,屡屡地来策励、劝发,提起临终者的正念,辅助他生起信心,坚定他的愿心,巩固他的念佛之心,那是极其幸运的。因为在这个关头,病人身体弱,心也弱,需要有人帮一把力,这个时候如果帮到了的话,跟佛的愿力一和合,那就必定生到西方净土,永远脱离轮回。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做,决定能够往生净土,没有任何可怀疑的了。
合理的医药最初使用也不相妨碍,但如果杀害生命做药来求得健康,或者祭祀神灵来祈福,那因为杀了众生的性命,就会增长罪业,反而折损了福寿。
以上这个法,无论出家在家、是男是女,乃至没有念佛的人运用它,都能得以往生。生死事大,需要自己努力才能成办,一念之差,就会在历劫中受苦,谁能代替呢?所以要非常慎重地去考虑。
◎明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讲记
明憨山大师 造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
佛说修行出生死的法有很多的方便法门,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疾捷、要妙。经中说:“如果要净佛土,应当首先清净自心。”所以现在修行净业,一定要以净心为本。心净了,土就自然清净,心是万法根本的缘故;心不得力,心不相应,那一切都是枉然。所以,要感得净土,首先要清净自心。
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
现在要清净自心,首先要做到戒根清净。因为身三、语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是三途苦因。如果这十个恶业不清净,那就连向了三恶趣,有很重的下堕力量。现在持戒的要点就是首先要保证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心自然清净;三业不清净,心也无法清净。
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发愿断除这十恶业,因为它是三恶趣苦的根,就像剧毒一样,没有任何保留的必要。我们厌离三恶趣苦,无法接受三恶趣的苦,当然应该断除三恶趣的因,这样会明白,原来十恶业不值得贪爱,应该舍掉断掉,断得干干净净才好。这也是修行的第一个要点:决心永断十恶来清净自心。
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嗔、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
如果身体不去做杀生、偷盗、邪淫,凡是所做的行为光明正大,利己利人,那身业就清净了。口里不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那口业就清净了。意念上不起贪欲、嗔恚、邪见,意业就清净了。这样十恶永远断除,以后再也不做,三业冰清,就像冰雪那样清洁,这就是净心的要点。
总而言之,如何净心呢?时时防护三门,不去做染污的行为,心地就清净了。如果在这上面造很多恶业,当下心就不清净。口里说各种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那也影响到心,心绝对不会清净的。身体去做杀盗淫,也是不清净的。所以要使得心清净,就要保持行为清净。
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
接着要在这个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建立念佛的正行。那是安乐国土,极乐国土,自己希求安乐的缘故,理应发往生安养的志愿,建立念佛的正行。
需要知道,首先怎么来打净业的基础?就是深信因果,然后在自己三门上严格地取舍善恶业,不去造恶业,这样才能保持有清净心。在清净心里才厌娑婆、欣极乐,这样才能建立念佛的正行。换言之,因为持戒是地基,一切功行都要在持戒上建立。如果戒根不清净,经常造恶业,那就建立不起念佛的正行。凡是做什么修行,由于自身破戒的缘故,或者随意造恶业的缘故,都会崩塌。所以首先要有十善业道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就需要进一步厌离娑婆世界的苦,欣求净土的安乐,为此建立念佛的正行。因为我们渴望离苦得乐的缘故。
念佛是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筷,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像前面已经建立了清净戒的基础,就保持了清净的心地,在这上面可以修持净业,累积功行,之后又发起决定的往生志愿,一心向往西方,由此愿摄持可以建立念佛的正行。念佛念得好,久久净业成熟,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按照这样的方式来修净业。
念佛怎么才念得好呢?因为我们的心不是念净土,就是念娑婆,不是念佛法僧,就是念贪嗔痴,所以一定要为生死心切,想到这生死是极其苦恼的舍宅,自己一心想从中出去,不再想搞轮回的事情,不再为着自己求取世间的名利、富贵,与别人竞争,或者留恋财富、享受、子女、情感等等,把这些全部视为是毒蛇、镣铐、监狱、毒药一样,一心想从中出去。果然这个生死心切,或者说出离心很坚决的话,那就会放掉这些,会舍弃掉外在的俗缘,之后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这样就走上一向专念的道路了。
我们念佛就要如子忆母般,或者如忆情人般,这样久而久之,会达到完全与佛心相感相应。也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就要杜绝外缘,不沾染其它的尘缘,也因此就有很好的心理基础,很好的心念上的防备系统,以及很多的外缘不再受干扰了,之后就可以单提一念。这样以一句佛号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一句接一句。二六时中,无论是走、站、坐、卧,甚至拿筷子、拈调羹,做什么事情,行礼应酬,动静闲忙,一切时中心里都不忘却这一句佛号,不夹杂其它的所缘。像这样用心,久久纯熟,形成念力,会一直延续到梦中都不忘失,醒和梦都一样的,一心在阿弥陀佛上,这就是功夫绵密,打成一片了,这就是念佛得力的时候。
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如果能够在成片之上继续努力,念到一心不乱,如果达到事一心,就是一句佛号,不会被其它境缘所夺,那么到了临命终时,这一句佛分明现前,净土就出现了,自然就不被生死业力所拘留,感得阿弥陀佛放光接引,这就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效验。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只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
学道没有其它的技巧,只是生处要使它熟,熟处要让它生。我们的生处是佛法处、念佛处,所以要再再使它熟;我们的熟处是世法处、名利处,所以要使它日渐生疏。这样达成了生熟的转换,久久就会道业上纯熟,就打成一片了,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也就是无论在哪里,心一起就是阿弥陀佛,一直都在阿弥陀佛上,无论什么都是极乐世界。现在见到学道之士,只知道贪求玄妙,不知道向根本处下死功夫,等到荣辱祸患生死的关头,就见到不得力,手忙脚乱,这不是别人耽误自己,而是自己误了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6-11-27 12:1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