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印光法师文钞纲宗


了然法师


切莫说食数宝,当依文钞为师;


若能冥心研读,胜如耳提面命。


(原文)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纲 宗


戊子(1948)仲春释了然原辑 弟子魏振声恭录


末世钝根,欲出生死,唯一明灯,文钞为师。


绝圣弃智,老实念佛,临深履薄,急贮净粮。


(原文)


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


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


文虽浅显,畅尽如来本怀;


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



(原文)


说 明


一、《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乃了然法师于印光大师圆寂七年后,即一九四八年二月(戊子仲春)所辑。笔者今有幸得其弟子魏振声居士当年笔录之影印本,经文字整理后于此书中一并刊出。至此,《了然法师全集》一书可谓名副其实。法缘殊胜至极,不可思议!《纲宗》共分五个方面七十七条,内容基本皆出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二、为便于读者依《纲宗》导引而深入研习《文钞》,整理时尽量以脚注形式标注《纲宗》所录《文钞》出处。然《文钞》流通有几个版本,故只标其所出卷文,未标其页码。

  三、整理发现,了然法师所辑《纲宗》,既有《印光法师文钞》原文选段(如小标题下标有“印光大师”字样),亦有《文钞》摘要(一文或多文摘其要点合记),兼有了公以自己语言做的《文钞》学习笔记,其中亦有了公发挥之处。

  四、《纲宗》文中着重号(黑圆点)及括号内文字皆为原本有之,非整理者所加;整理时发现原手抄有笔误十余处,经确认后已予以改正。

  整理者


  丙申年十一月初四印祖圆寂纪念日


  (一) 文钞续编发刊序①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着。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中略)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

  又初编虽印上十万部,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因果报应,敦伦尽分,家庭教育,直是劝世白话文,绝无拨云见月,开门见山,豁人心目,畅佛本怀之语句,故若将浼焉。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视作妙宝,由兹返迷归悟,返邪归正,生敦伦常,没生极乐者,大有其人焉。续编于初编所说外,益产妇念观音,毒乳杀儿女,此皆古今高僧医人所未说者,光则屡屡说之。

  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期济世活人。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彼既以讹传讹,光不妨将错就错,教人生有恃怙,死有归宿,产无厄难,子不横死,以尽我心。虽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无害于世,因随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叙其缘起。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常惭愧僧释印光敬撰,时年七十九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一 净土要义及方法


  (二)净土五经序① 印光大师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较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原标题为《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


  (三)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① 印光大师

  (蕅益大师一生奉事赞扬,自称“地藏之孤臣”)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住寂光,不证佛果。以大慈悲,遍周尘刹,随类现身,度脱有情。而复常居幽冥,救拔地狱极苦众生。以菩萨往昔曾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良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

  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愍,急欲度脱也。

  (愿生净土者,菩萨亦必导送西方)

  注:①本文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民十八年。魏振声笔录影印本原标题为《地藏菩萨本愿经序》疑是笔误。

  (四)往生论注跋① 印光大师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魏振声笔录影印本标题为《往生论序》。

  (五)普贤十大愿王,回向西方① 印光大师


  念佛法门……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附注:十大愿王者,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 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要诀妙法


  (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妙法,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阿弥陀佛),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楚,即摄舌根。耳须听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即专注于佛号,则眼亦绝不乱视,鼻也不乱嗅,身也便恭敬而不摇动,则眼鼻身三根亦摄矣。六根摄而不散,心无妄念,方为净念。能常净念相继而念佛,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详见《楞严经·拣选圆通章》)

  (七)彻悟十六字,千稳万妥


  (彻悟大师为净土宗十一祖)

  阁下宿根深厚,故能于彻悟老人语中,生大警省,所谓时节因缘,适逢其会,殆非偶然!……光此言并非虚语,阁下但能将彻悟十六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抱定,则千稳万当矣。①(与魏梅荪书)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二)

  (八)弥陀要解,一字一珠

  (清代一六四七年蕅益大师〈智旭〉著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能否往生,全由信愿有无。品位高下,全凭功夫深浅。)

  故《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与魏梅荪书)①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复濮大凡居士书)②

  (但有信愿,未能一心,也得往生。但到净土,下品下生,终能成佛。)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五)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九)依事修持,不必理持


  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修净土者,名曰“理持”。“事持”者,坚信西方有阿弥陀佛,而未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论,但以坚决信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或忘,终能往生。

  (因此业重凡夫,只须依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子忆母”的念佛法,依事修持的“事持”法,永不退转,即得带业往生。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即可,不必更在“理持”下功夫。即印光大师老实念佛之本意也。)

  (十)事持念佛,自他之力相感

  正念如同午朗日,虚空含养日安居。圆光统摄无边际,历历分明独自知。

  六字洪名相续念,声声价值胜摩尼。及时临暮佛来引,径往西方七宝池。

  我等多生,常在阿弥陀佛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至今未离。故“事持”念佛得四种力:因果相契力,定慧圆明力,自他(佛)感染力,生佛相见力。①

  须知往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能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以未得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为虑。

  注:①前偈及本段出了然法师着《入香光室》。

  (十一)念佛心与佛合,直登上品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此指念佛之心既与佛合,也即是“是心作佛”之实践矣),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且要功夫(实际还是提倡“事持”,不必理持之旨)。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七宝池中已萌莲苞),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此可做念佛法门之总结)。①

  注:①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事持念佛之总结”。

  (十二)持戒为基,菩提心为主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①(续嘉言录)

  注: 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民国二十年。

  (十三)宜即事明理,勿执理废事


  净土法门,依观(观无量寿佛经中之十六妙观)修行者,名为“理持”。依持名念佛修行者,名为“事持”。

  而修者切不可执理(是心是佛)以废事(口诵),倘固执之则事理两丧矣。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口眼鼻舌身),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故惟即事以明理,由理而融(兼及)事者,方可无过。①

  倘念佛偏执唯心(即理持或自性弥陀)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行(口诵)不真切,则虚延岁月而无实效,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②

  注: 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真明理之人,不废持名念佛。”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净土决疑论》:“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十四)真信切愿,不求相应(见佛)①


  念佛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见佛)亦不定能往生。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得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求相应,故有怪相现!

  汝只一心念佛,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对所有境界(是佛是魔)都不理会。不问他好死坏死,一心念佛,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得决定往生之益。

  汝完全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复慧空大师书》。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但求见佛,也是妄想!”

  (十五)欲求神通,终必着魔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者,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业障未尽,妄想是心是佛之类),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切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十六)念佛勿用“观心”之法①

  汝不知净土宗旨。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真能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故当用“都摄六根”之摄心念佛法,较彼修别种观法,稳当省力,最为契理契机也(续嘉言录)。

  注:①本段乃摘要,详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十七)念佛业消智朗,本性自显①

  持名念佛,以佛号令其心口称念(法似简单,实与念自佛之“理持”相应),如染香人,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呈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冯不疚居士书(答问三)》。原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念佛仗佛力,亦可‘明心见性’。”

  (十八)念佛功深,即达实相

  持名念佛(事持)如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不退,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即妙真如性,全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理持”之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矣。摄机最普而得益最深,实最合钝根之修持。故前各祖,皆注重于持名念佛。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各宗祖师,均劝老实念佛。”

  (十九)三昧圆融,万境一心

  念佛三昧,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方名理一……至此,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包罗万象……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

  (二十)十念计数摄心法(此十念并非十口气)

  十念计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至十句后,又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连念连记,亦不用掐念珠,唯凭心记。若十句通记为难,或可分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如是用心,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则妄念无处立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妄念不息而自息矣。制止妄念法,此为第一。

  如此之法,止妄最胜,亦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多无妨碍。与掐珠之身劳神动相较,此法则心逸而身安。但做事时,念佛难计数,则但恳切直念。待事完后,仍复摄心记数,专注佛号。染心渐断,昏散一去,则智慧自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二十一)志诚恭敬,方获实益

  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①

  念佛之人,处处都须恭敬。夜间亦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二十二)佛像佛经,视同面对真佛


  凡见佛像(塑刻或绘印者),即须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亲炙诸佛矣。①

  凡读经只能“但看”,不能逐句猜解意理。如此读经,则利根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钝根者,亦可消业而增慧,六祖所谓“但看”,即指此义。

  若看注解,则当在读经后另看。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二十三)念佛仗佛力,往生捷径①

  欲了生死,成佛道,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证,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既欲灭病苦或发展事业者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二十四)无住俗事,则万境俱闲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不执着于心),万境俱闲。①……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②

  故迷之,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执着!觉之,全妄想执着,即成智慧德相。迷之觉之,全在一心。唯是一心,原非二物。全迷昧即是业力凡夫,全觉悟即是大觉如来。③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③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二十五)五停心观,对治烦恼


  烦恼皆因“我相”而生,不能空“我”。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之法,令心安住,不随境转,则一切烦恼自息。

  一、多欲众生,治以不净观。

  二、多嗔众生,治以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治以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治以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治以念佛观。

  印光大师以为摄心数息念佛,具摄此五停心观。则染心渐断,嗔恚难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亦可破矣。(与谛闲法师书①)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谛闲法师书》。

  (二十六)念佛功深,妄念自息①

  初念佛时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也,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可见,但自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则见其尘不知多少。故知屋中之尘,由日光乃显,心中之妄,由念佛而更显。

  但若念佛功深,则心自清净,念之愈久,业消智朗,障尽慧显,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冯不疚居士书》。

  (二十七)不畏苦果,多种善因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怖。”当知天之成就人者,苦乐逆顺祸福,本无一定。只须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则无苦而非乐,无祸非福,无往而不自在逍遥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知果由因生,当不畏苦果,及早念佛消业,多种善因,离苦而登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八)以病苦为要,促进念佛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念佛时要常作将死想,入地狱想,则不恳切而自恳切,不相应而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次则以病为药,以病为药者,以病作治念佛不恳切之药也,则病亦不为累矣。①

  (无爱即无娑婆,不苦不能成佛)

  注:①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求生西方,跳油锅也不怕,何况病苦。”

  (二十九)眼勿大张,声勿过高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业,互相资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①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等病。大声念佛亦不可过于用力,以防受病伤气。

  掐珠念能防懈怠,但静坐念佛时不能掐珠,否则心难定,久亦必受病。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三十)污秽之处,但可默念

  念佛正行……如身无事累,则终日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大小便时,无时无处,令此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口。但睡卧及裸体洗浴、大小便等污秽不洁之处,只可默念,功德亦相同。出声念反不恭敬。且亦不必念“南无”二字,“南无”二字只可在正式念佛时念。

  但凡妇女在难产危急之时,应当至心出声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必能得救。因菩萨慈悲,虽在生产不洁之处,亦能寻声救苦,此点常人都不知,非常重要!

  注:①妇女生产当出声念观世音菩萨,这是印光大师特别强调的。

  (三十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①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自心原具此理,依此理而修,此理方能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

  “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不废事(口诵),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理事圆融之正解,生佛不二之真谛。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三十二)观相时,牢记不着外相

  念佛心至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而不自知,则危矣!

  故观相时必须知所见之佛,乃属唯心所现,若认作心外之境,认作实体,便成魔境!①

  勿论魔境或胜境,当直同未见,既不欢喜贪着,又不恐怖惊疑,则不为魔转,即能上进,都成好事。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②

  注:①原书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观相易生魔境”。

  ②本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三十三)四土程序,由浅而深

  (四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

  宗下“四土”之文,殊失意义。必须断尽见思(惑),方出同居土而入方便土。断尽尘沙烦恼,兼破一份无明,则出方便土而入实报土。断尽无明,乃出实报土而证寂光土。

  此四土程序,乃指所证之浅深,所得之粗妙而言。详看《弥陀要解》论四土处自知……汝欲显圆理,于净土圆证四土之义,例此土圆出之义,则成语病……况既断尽无明,又何用出同居、方便二土乎?(复念佛居士书)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三十四)实报与寂光,一土而异相①

  又我《文钞》曾言,实报与寂光,原是一土,就理性言则名寂光,就果报言则名实报。但寂光无相,实报则具佛刹微尘数庄严胜相。故乃一土而异相。

  实际而言,破一分无明,分证实报,亦分证寂光。待至无明破尽,则为究竟实报,究竟寂光。一般讲经家取其易晓,以分证者归实报,究竟者归寂光。当知实报、寂光皆有分证,亦皆有究竟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今人不明分证与寂光”。

  (三十五)回向必与三种相合

  念佛与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只宜于朝夜课毕时行之。诵经礼佛之善根及一切善行,均须发菩提心,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共得往生。

  更须与三种回向相合,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又念佛人或起邪淫不正之念,则易招致魔鬼来扰,而生病苦。易于回向时为宿世一切冤家,回向往生西方,令彼等沾此利益超生善道,则一切魔冤自退。①

  注:①一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二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三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原影印本此条上方空白处写有:“回向解冤,必能除邪念。”

  (三十六)何必皈依出家,当依《文钞》为师


  汝果能依《文钞》(印光法师文钞)而修,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肯依我(文钞)所说(意即以文钞为师),即与皈依光(印光大师)无异,不必取了法名方为皈依。(复李自初居士书)①

  须知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高僧少而俗僧多)。光一向不赞成人出家。欲受皈依,当于佛前礼拜自受。至于受戒,不妨亦在佛前多多忏悔,自誓受之,详见致徐福贤书中。(复杨树枝书)②

  入社(居士林或莲社)念佛,不如在家随分随力念佛其益甚大。(复江景春书)③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原影印本本条上方空白处写“大师苦心,劝人以文钞为师”。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书二》。

  ③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论禅宗与净土



 (三十七)明心见性,仍难了生死

  明心见性后烦恼惑业未断,与出生死尚远。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者,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欺人谬论。(复郑慧洪书,续编卷上)

  (三十八)禅贵“不知”,净贵“但觉”


  夫禅至于“不知”,方是真禅,以见闻觉知,皆是意识中事。惟其不知,方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悟真常,即如如佛矣。

  净至于“但觉”,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矣,否则何名“但觉”。①

  (人孰能对香臭财色饥寒而不知?见蛇虎恶鬼地狱惨刑而不惧?方能参悟证真。虚云法语)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张季直先生书》。

  (三十九)禅须实证,解义非悟①

  禅宗自梁代发源,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虽高超玄妙,犹有文义。六祖后,南岳、青原二祖,遂用机锋转语,唯恐人以解义为悟,而不能实证,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而其参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数十年尚未彻了者。

  至宋而禅道仍大兴,则实证者盖寥寥矣。即如五祖戒,乃非常之人,为云门偃之法孙,为宋大觉琏国师之法祖。门庭高峻,学者每望崖而退……而只一见惑,尚未曾断,说甚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乎?戒公后身为苏东坡,守杭时,尚不拒妓女来往,可知仍是凡夫。

  注:①本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四十)悟后勿落顽空,深著空魔

  已悟自性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矣……然虽于境无心,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都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若自认于境无心,就对此种事悉皆废弛,则已深着断灭空魔,落入顽空,由此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岂不哀哉!①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袁福球居士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写有“悟后慎防着魔”。

  (四十一)实相念自佛,易悟难证


  悟则大心凡夫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难矣哉!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故实相念佛专念自佛者,全仗自力,深穷实相而求证,谈何容易!以五祖戒之道力,尚难断惑也。

  (四十二)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律教禅宗,最初虽明教理,依教修行,及其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练,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难断惑。倘惑业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轮回。必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

  但尚去佛甚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尚须破尽无明,方证佛果实相。①

  故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但去山尚远。证者,犹如就路抵家,息步安坐矣。②

  注:①前三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四十三)赵州念佛漱口之下文①

  赵州祖师之:“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此二语人皆知之,并认为实语者,必至谤佛,而永堕恶道矣。因无知之人,多以此轻视净土也。

  殊不知此二句后还有下文。有问:和尚还为人否?赵州说:“佛佛乎。”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赵国父子二王及燕王,均恭敬供养),如何报答?他说:“念佛乎。”又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赵州说:“有。”问:如何是诸佛师?赵州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他以后这些话,各禅书均全录。但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类多断章取义毁谤净土,愚哉!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原影印本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禅宗愚人,但执前二句以谤净土。”

  (四十四)禅宗机锋转语,何异酒糟

  今人不明禅家宗旨,对向法者,答时多指归本分,绝不在佛法上答。今人业深慧浅,每将此种直指本分的语,认作按事说者,则完全错会(领会)了也。①

  当知禅家酬机之言,名为“机锋转语”,问在答处,答在问处。愚人莫名其妙,只知在此语上求解打转,不知回光返照,叩己而参,以求悟见自己本来面目。而一向但啃别人酒糟(无用之语),逐土块,在此上参究,有甚了期?②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四十五)禅净双修,每多两头落空

  有些人自作聪明,自佛他佛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又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一句话头,以期明心见性,而不以信愿老实念佛求生为主者。粗看来虽似禅净双修,两边都抓,实际仍是有禅无净。

  因为既无真信切愿以念佛,则就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之望。结果,参禅既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佛力以了生脱死。是知双修者,惟具深信愿念佛才能得益。否则终必两头落空!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原影印本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禅家将西方依正庄严会归自心,口虽念佛,实难生西。”

  (四十六)见性成佛,仍须历四十一位

  如三果圣人,须经多劫,方得证断生死根之四果,然仍是小果的声闻。尚需趣向如来大道。于十方世界乘愿受生,广行六度万行,随功行深浅,以次证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诸位。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便入妙觉位而成佛矣。

  禅宗虽属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为直接。然见性成佛,乃指本身法体,不涉凡圣因果修证而论。若依修证地位而论,见性以后仍须修证,其次序亦与上述教门了无所异(亦须经四十一位),才能成佛。故见性(开悟)以后,须经多生精进不堕,才能成佛。若误认见性后即是成佛,则大错矣。

  而末法众生,人根陋劣,知识鲜少,悟者(见性)尚难其人,何况实证圆成佛道哉。

  注:①本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往生西方之基本



 (四十七)佛教以孝为本

  佛法以孝为本,大乘经中都有发明,其最显著详悉者,如佛报恩经,地藏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梵网经等。念佛人须先学成贤人善人,然后才能学佛成佛。

  孝之一字,非限于事亲。通而论之,凡于理于心能不违反者,均名为孝。否则均为不孝。必须“通、局”兼修,方为尽孝。

  众生入道,均是宿因而定。不但痴傻之人难教化,既大聪明大学问人,亦多不能尽孝,或更不及痴傻之人尚能少种善根,不生毁谤。智者善辩,不易受劝,反多毁谤也。

  (四十八)敦伦尽分,众善奉行

  不杀生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①

  既欲修持净土念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吃素,护惜物命,孝养父母(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诚信待人。然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内为父母兄弟姊妹,外为亲戚邻里朋友,皆应以此相劝。不论彼能信与否,固不可不令彼等闻知也。

  注:①原书本页上方空白处写有“五戒即仁义礼智信”。

  (四十九)心亡“八字”,佛不接引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乃做人之规矩准绳,修行之根本条件。人若不在此八字上致力,即谓之“亡八”,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兽矣,怎能修行?

  故念佛人必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名善人。善人若能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悲接引也。否则虽常念佛,心与佛相背,便难往生。因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①

  注:①原书本页上方空白处写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佛均重。”

  (五十)菩提心修持,皆可了生死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以一法以菩提心(普度众生)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故念佛人以菩提心为主也。①

  虽说修一切法门皆可了生死,但其间大有难易快迟之别。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则兼仗佛力。仗自力,非致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而了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往生西方,永脱生死,断绝轮回,不受阎罗所管矣。

  当今末法之人,欲于即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

  注:①原本本段上方空白处:“佛教所以独高,以能发菩提心。”

  (五十一)提起正念,克制烦恼妄念①

  在凡夫地位,谁无烦恼妄想?以财色横逆为最甚,须于平时提起念佛之正念,预先防制。自然遇境逢源,不至突发。纵发,亦能随时以正念觉照,令其消失。

  倘念佛之正念真切,则境境往来,“朋从尔思”之妄念,亦被导往专注一境(念佛)之正念矣。②

  所谓调御得法,则寇贼皆为赤子(良民),调御失道,虽手足兄弟亦作冤家。故随时提起正念,亦为念佛人的重要根本。

  注:①本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②文钞本段原文为:“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其“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语出《易经》。

  (五十二)因果为修行念佛要道

  深信三世因果报应,为念佛人的先决要道,不信因果即难入佛门。当兹末劫恶世,若不极力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主张人死即灭,因果未能亲见而不信者,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于是谤佛毁经,废孝免耻,争权夺利,尔欺吾诈,乃至杀人谋命,人相残杀(战争),弥天杀劫,遍地战火,将以举世人民,同遭死亡流离之苦,永无宁日矣。故善恶果报,不独为念佛根本,亦为治国平天下之要道。(不信因果即不能发菩提心)

  (五十三)宋儒拨因果,祸国殃民

  程朱等人,偶读佛经,亲近禅宗知识,窃得佛经中“全事即理,法法头头会归自心”等皮毛之义,便以为尽得佛学,充实理学。于是执理废事,倡无因果。宣扬佛说之因果轮回,乃骗愚夫愚妇信佛而已,实无其事。

  且谓人死形灭,神亦飘散,终有锉研之地狱,将何所施?又说神已散矣,令谁托生等破除因果之邪说。致使恶者放心造业,善者亦难自勉。宋儒不特为佛法之罪人,且导致历代战争不绝,祸国殃民,莫甚于此。

  (五十四)断惑证真,不出因果之外

  舍因果而言治,不过稍愈皮肤之病。若夫修行之心病,则反令增长,决无能愈之理。彼自作聪明唱高调者,谓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佛骗人之妄谈。则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间种瓜得瓜之正理。更不知圣人穷理尽性,如来断惑证真之道,皆不出因果之外。人果能深信因果,自然意诚、心正而身修,孔圣修齐治平之道,尽在其中矣。①

  故不信佛法,不信因果者,皆由其多生恶业而起。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杯度斋文集序》。

  (五十五)因果好书,廿二史感应录

  汝所录杀生之报应,实可令好杀吃肉者寒心,然现实之将吏未必肯看。依光愚见,似宜将彭兰台所编之《二十二史感应录》,缩小排印,再加数篇痛哭流涕之文,布之公私,令信因果报应之实有。(续编上与魏梅荪书之十三)

  若能进一步将二十二史感应事迹,详编增补,并将丁福保之数种附入,录成全书,排印流通,普劝世人深信因果。则续孔子褒善贬恶之心法,实为国家人民之福!(与魏梅荪书之十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其他指示



 (六十九)邪魔谤法,佛之怨贼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者,谓我既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魔鬼邪说,莫此为甚。

  如斯之流,名为“佛怨”(破坏佛法之怨贼恶魔)。比之不知佛法而谤佛者,罪深万倍,不知死后经几何劫量,永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修行当有正知见,识破正邪。(复邓新安书)

  (七十)今之俗僧,鄙败无赖之徒

  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不知念佛用功而赖佛偷生者,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

  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佛家业而续慧命乎?

  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皆因法弱魔强,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而无从下手,可不哀哉。(复谢融脱书二)①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髡(音昆)民:剃光头的百姓。

  (七十一)扶乩乱佛法,甚至祸国殃民


  扶乩乃灵鬼作用而假冒仙佛之名,虽有小灵,无益出离生死大事。乩语虽多劝人为善,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若来一胡涂鬼胡说,必致败乱佛法。且有藉扶乩敛财,为人治病而伤人者甚多。乩语祸福,多出灵鬼猜测之词。灵者甚少,正人君子,决不入此坛场。

  更有甚者,民国十九年,某伟人(阎锡山)迷信乩语,起兵推倒中央,引起内战,祸国殃民,屈文六居士详谈经过。民国二十五年,粤东大员(陈济棠)出兵反抗中央,引起战火,百姓受害,亦由乩语怂恿而起,曾见报端。

  (七十二)炼丹运气,难了生死

  今之外道(如同善社等),遍处皆是,外表皆窃取佛法之名,实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传人。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对佛法心性真如实际理体,绝未梦到,尚自诩云:“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胡说八道以欺人。

  炼丹运气,虽非坏事,但不应借佛名行外道。炼得好者,虽能强身,但决不能了脱生死大事。纵令心行清洁,专心苦练,至多也不过成仙而已。当知仙之地位去天尚远,况佛法中之声闻缘觉菩萨乎?

  (七十三)知佛法人,不肯作城隍

  聪明正直之人,没而为神,死作城隍,依世俗看,已很了不起,实际是鬼神道中执掌赏罚之神,仍在欲界之中,受六道轮回。职满后随其因果业力,而受升降高下之报,正直无私者,亦不过生人天道中。

  汝父天性笃实,死后接任城隍之职,恐是未深知佛法之故。深知佛法之人,决不肯作城隍。既任城隍,慧力深者尚可进修佛法。汝当为汝父回向信佛,职满后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轮回,方为事亲究竟一着。

  (七十四)人鬼混居,善人不怕鬼多


  佛法放“蒙山”(施食法),是普结孤魂缘。人不敢在家施食,意恐招鬼上门耳。不知鬼与人混处世间,无地无鬼,谁家无鬼乎?鬼比人当多百千倍。人若做昧心事,鬼见之便乘机争相作弄人,故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诚,虽恶鬼亦谨遵佛敕,不敢损害人矣。

  故人但当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则所有之鬼,多成卫护善人之好鬼。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而越好。用怕作么?

  (七十五)敬佛菩萨,不用烧锡箔


  烧锡箔是供鬼使用,仅是普济孤魂所用。若佛菩萨与往生西方之人,根本用不到锡箔,此事不可不知也。

  故锡箔不一定要烧多少,因无主孤魂与鬼神,其数无限,遍满虚空,锡箔再多也不够的。故当以佛力、法力、心力,使其变少为多(施食亦同此理),即能周遍济度。故锡箔无须多烧。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李慧澄居士论焚化经灰及往生钱书(民国二十三年)》。

  (七十六)阴世案情自现,刑罚并非佛设


  罪福赏罚,阴世实有主掌之神,然亦不同阳间之繁难。其罪福案簿记录,皆凭人之业力自现自消(按:此申人之心力,自动记录显现。犹如今世之心电图,能输入电脑存储,完全是自动化的)。并非由鬼神专司登记或抵折勾消者。故阴世办案,各依各人自记办案发落,决无错误。其有误勾人者,系有意使人能看到阴世情况,使不敢为恶也。每有世间正直之士,兼理阴世阎王之事,亦系使世人信有阴世之事。(复某居士书)

  (七十七)丧礼用荤,功德全消


  民国十三年,曾任两江总督之周玉山先生死,其子缉之与光相识,寄讣文来。光令开丧宴席均勿用荤菜为要。光信去后,缉之不能做主,令办事者议之。皆不赞成用素。

  他是安徽人,在天津开吊,坐四千多桌。次年扶灵回乡,到南京又开吊,到芜湖又开吊,到家又开吊,彼大孙子又在扬州开吊,因生前官高位大,到处有人来祭奠。只此五次开吊,请客吃酒,所杀鱼肉生命,真不计其数矣。葬讫回天津,有扶乩者,请玉山先生临坛,问死后情况。乩书字痛恨其家属请酒用荤杀生之害,谓将彼在生为官清正之功德,抵此次杀生之罪还不够!

  缉之见后大悔,欲在天津建一大丛林(寺庙),以补杀生过多之罪过。其地已觅妥,适“奉直”打仗(奉军与直军吴佩孚之战),遂未建成大寺,仅设法办一佛堂,结结小缘,俾来往僧侣居士有安宿之所而已。(致郭辅庭书)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郭辅庭居士书》。原书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度亡功德,莫大于《地藏经》”,又写有“真人真事,足证杀生食肉之害”。

  戊子仲春释了然辑 弟子魏振声恭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