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丑三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解我执的根本。[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佛陀,那是佛陀的功夫,如来的解就是法,以及如来若行、万行,[为自修行,]就认为自己的修行,说:你看!佛陀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只会谈理论,叫做以凡滥圣,以凡滥圣,你看,佛陀这么自在,我们也要学自在!结果都去造恶业,把造恶业当作是自在,这样就死定了!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就是以凡滥圣的意思,将佛陀所修行的,当作我自己很有修行,我就像佛陀一样,我就像佛陀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我看了一本书,有一个上师自称为佛的,把一只啄木鸟打死,打死,打死一只啄木鸟,人家写一本书出来,人家说:这样是杀生,显教的法师也没有这样子。拿枪打死啄木鸟,在美国。他的徒弟就解释说:大杀生就是大慈悲,因为我师父是佛!他的师父是佛,我是认为如果是这样是没关系,真的是佛是没有关系;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他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造一切的这些恶业。没有!所以说:我们不要说我们就像佛陀,我们不要这样,这样是偷如来的德为自己的德。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就这是说:有心修行的人,你也许是在修行,若有众生,虽然有修行,还没有得到涅槃的境界,你就说我自己得到;还未证得菩提,你就说我证得了;看到别人精进,你就心生嫉妒,圣人会这样子吗?圣人是物我一如,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看到没有修行的人,我们怜愍,怎么会看到没有修行的人就讨厌,看到有修行的人,我们就嫉妒呢?晕是什么心?心就是念力,临命终我们随念而去,你现在都不能平等,你怎么进入平等的世界呢?你有平等的念,才能进入平等的法身嘛,法身是平等嘛!

对不对?你心生嫉妒。所以,我常说:贤能的人被毁谤,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一定要被人毁谤,你逃不过这个大劫的,没有办法,没有被毁谤的人是蠢材,这是一定的道理,众生相嘛,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因为他还执着:他比我更行!执着。所以,无法产生清净的觉性。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分类为斥竟。][

子二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大家都希望成就。[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这一句要解释一下:不要因为要求一个悟的心,只求多闻,相似的功夫,这只是只有增长多闻而已,只是增加多闻、增加我见而已,意思就是: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听听法,不会合这个心境。再讲一遍: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希望成道,不要为了成道、为了求悟,只是在经教当中下手,没有实地内心的功夫,这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只是增加多闻而已;多闻不能了生死,要实证,要实实在在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功夫。听经闻法这么多,竟然我相还这么大、执着这么大,是非还这么多,这样你想想看,你是一个修行人吗?修行人有一句话,禅宗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说:欲入如来大觉者,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之人。太了不起了!

欲入圆觉之人,想要入佛的圆觉的人,当处发生,汪处寂灭,你何时发生任何事情,你当下就是没事,不要等到明天、不是等到后天、等到一个礼拜、等到一个月,当处发生,当处就寂灭,那就是真正当下悟道的人;你若不能当处发生,当处寂灭,那么,你还不是一个自在的人。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这一句就是我一生当中,看到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就是说:你放不下,你还是要学习放下。[未断令断;]情执不断,你就是要想办法把它断掉![贪、嗔、爱、慢,]贪心、嗔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嫉妒,]谄曲心,嫉妒心。[对境不生;]造成不要动到念头嫉妒任何一个人、谄曲任何一个人。[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太好了,太好了!(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我拍了十几声桌子,就是:太好了,太好了。讲得一针见血,一针见血,真的是如此,我们对佛实在是五体投地地钦佩,太敬佩了,太敬佩了!叫我们要精进,要降伏烦恼,要起大勇猛之心,没有得到的东西要得到;这个“得”就是一种放下、无所执着的功夫。

还没有断这个情执、欲望,要放下、要断掉;贪、嗔、爱、慢、谄曲、嫉妒,要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果能如此,佛说这个人渐次成就,目标正确,目标抓对了,这个出发点他抓对了、抓准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别人对不以,与我们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关,菩萨!你这句话听得懂吧!别人对不对,与我们的生死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不要把一颗心等待,等待觉悟,觉悟是当下的功夫,不要等;我等待要开悟,你开悟没有?没有!你为什么不开悟?我还在等,我还在等。等什么?[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没有其他的因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多拜佛、多念佛。[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

如古德云:]这句话你要写起来摆着,要贴一张单子,不然要画红字,[“学道不必将心求悟,]将心求悟是生灭法,这样还未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就是说:你现在在烦恼,此时正好是用功的时候。菩萨!正在烦恼的时候,就是真正用功夫时。[便是悟处。”]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透得过就是放得下,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当作没事,当处就是(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所以,师父刚才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真正入道之人。[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渐次成就也。讲到这一段,后面是偈颂,一个段落。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师父解释一遍:要求善知识,一定要求善知识,开示我们正知正见的圆觉思想,这样才不会堕入邪见;你若则邪见,愈精进就愈惨!若于所求,如果在求法亲近的善知识那个地方,若于所求的善知识那个地方,对善知识不能产生爱恨的念头。则不能入,如果说:还在分别亲近善知识,看善知识的缺点,那么,永远不能入道,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取这个比喻就像海。

[良有以也。初长行竟。]最后师父要跟诸位讲一句话: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听到《圆觉经》,好不容易听到法,我们如果不会把法拿来运用,你就是世间最可怜的人!可怜的不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可怜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而你已经听到佛法,不应该又做一个可怜的人,不知道直接入圆觉之心、之海。是不是这样?听到佛法,知道生死的根本,要赶快降伏习气,坏的习气,嫉妒、恨心、谄曲的习气要赶快放下,不然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的人没有听到佛法很可怜,对不对?但是,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因为你已经得到宝贝,却不会运用,你是双重的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那些人叫做注定可怜,你这个叫做很可惜的可怜,很可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标颂二正颂

癸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净业”就是净诸业障菩萨,这两个字是菩萨的名字,所以说: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都是执着我爱。[无始妄流转,]无始劫以来妄流转。人道还算幸运,这个鬼神,我们如果一念落入鬼神,要解脱的机会就更加困难!鬼神虚妄的执着更加强烈,没有佛法可听,没有佛法可听。所以说:过去有人入阴间后出来说。阴间的人很尊重我们学佛的人,有的人有神通,曾经进去鬼道,说鬼神在礼拜一位祖师,结果一看,这位祖师还活在阳间,还活在阳间,也就是说:这位祖师的行持让鬼神很钦佩,鬼神钦佩,所以说:我们在人间如果不解脱,到了阴间才想要解脱,要断这个流转,可以说很难,很难!前几天我跟诸位讲过南鲲鯓(鯓shēn)那个万善爷兄:要称他为“兄”,今天他又来找我,来这里感谢,感谢,夫妻俩被他搞得只剩一万块,我跟他讲:这没办法,只能好好地跟他讲。结果回去后,就不再附他的身了,退得干干净净!

我跟他说:早晚课请我们法观:愿以此功德,回向南鲲鯓万善爷公。很有效呢!今天夫妻俩来这里非常高兴,那个鬼神缠了他七年,缠了他七年,你知道吗?缠得他寸步难行,让他没有办法工作,每次他开计程车,就把他的眼睛遮起来,缠了他七、八年,他自己会附身起来讲话,对我大块嚷嚷:你是修行人,我很尊重你,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像抓狂一样,我都一直念:阿弥陀佛……,因为鬼是惹不得的,鬼很凶,我一直念阿弥陀佛……,好好地跟他讲,我们做功德回向给他,才几天?那天到今天才几天而已?有一星期吗?夫妻俩非常高兴,七、八年的痛苦,二十四小时都跟着他,藉着大众的力量回向,已经退得干干净净了,他自己讲的喔!他说不晓得要如何表达对师父的感谢,说师父救了他们全家。我说:这不是我,完全是大众共修的力量。

所以说:冤亲债主到最后,还是要以佛法的慈悲才有办法解决。他们以前求助于谢公妈、关公的庙,他还是照样来附身,用任何的咒都赶不走,我说:这个不能来硬的,要好好地跟他讲,身段柔软一点,做功德、念佛回向给他。我说:你回去只要认真念佛,我靠大家的力量,因为师父没有修行,没有修行,也不晓得是谁介绍的,介绍他来找慧律法师,我看他们夫妻俩实在很可怜,被他搞到耗尽所有积蓄;对于鬼神,只能好好的跟他讲。所以,我就告诉诸位:你看,我们对于往生是不是要更有信心?才一星期,这个鬼神就不再来附身了,我们就是早晚课回向给他,他就退得干干净净了,加上他自己也认真地念佛。诸位冷静地想想看,晕样是不是表示结善缘很重要?对不对?这样是不是说明回向的力量?现在大家都还活着,由这个例子就知道,现在大家都还活着,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作证明,我们今天靠大众的力量,共修的力量、水陆大法会的力量,七、八年来束手无策,一星期就让他摆脱这个鬼神,这是不是证明念佛共修当中的回向,或是我们跟三宝结个善缘,百年之后念佛回向,那个力量有多大!

万一我们的修持力不够,像这样一直为他回向……,才一星期,这个万善爷公就不再来了。不过,还是得继续为分回向一段时间,若不继续回向给他,万一明天又跑回来就惨了!要继续回向给他。所以说:回向的力量不可抺灭,不可抺灭,这太厉害了,太厉害了!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不够,百年之后,靠师父帮我们回向一下。对不对?结一个善缘,百利无一害,百利无一害。对不对?他本来要休养,我又把钱退回去,他拿一千块要供养,我说不用,你经济困难嘛,师父不是为了钱才为你回向,不是这样,师父一律平等,你遇到困难,我就为你回向,一律平等。在他的感觉:出家人毕竟是不一样,他说他花了很多钱,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还是摆不平,来到这里,一毛钱都不用花,就是回向一下而已。

所以说:这个鬼道,这个妄、虚妄的执着很厉害,但是,要好好地跟他讲,好好地跟他讲。这是个好消息,是最好的例子。诸位!你拜佛,不能搞到跟邻居都不合,死后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有人要帮你助念,那实在是很糟糕!我们今天有在讲堂结缘,应该没有问题,只要你坚持到底,任何一个力量我都不动摇,永远这样子护持三宝,那个力量很惊人!底下,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未除四种的相。[不得成菩提。】

净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就是我痴、我爱、我见、我慢,痴、爱、见、慢,这是迷识的四种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就是证、悟、了、觉。[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耶?

【“爱憎生于心,]我们心中若产生爱跟恨,[谄曲存诸念,]“谄”就是拍马屁,献媚;“曲”就是弯曲人家的意思,有护短,人家明明是好意,他却当作是恶意,都是为了自己,“曲”就是扭曲别人,为了保护自己,就是扭曲别人,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我们都有这种恶毒心,没有正念。所以,[不能入觉城。】

长行]就是前面的长行,现在这是偈颂。长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执着一个有我。[二、说病]有四相的病。[三、窃德,]“窃”就是占据,以佛的德为自己的德,以佛的德当作是自己的德行,现在自称为佛的,差不多是这样子,他以为跟佛一样了。窃德,偷拿人家的“德”动不动就叫人家要相信他,他就是佛,百般的叫人家一定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窃德。[四、增慢。]增加一种傲慢。[此中首句]第一句就是:爱憎生于心,[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晕就是形容说病、窃德、增慢,义颂后三,后三就是:前面我们讲有四种:有我、说病、窃德、增慢,后面三种就是说病、窃德、增慢这三种。

[以说病为法,]这本来就有问题,这个“病”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除,你一切的说法都有那个四相,那个变成一种错误,不能入这个觉城。[有谄媚听者义;]就是谄媚心面对听者,叫做谄媚听者义,拍马屁面对大众。 [窃德、]偷窃,偷人家的德行,当作是自己的,“窃”就是偷。[增慢,]增加我慢。[有曲护己短义。]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皆有碍胜进,]都会障碍精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因为他已经出离三界了。[万德之所聚,]一切德行统统具足。[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这个“刹”本来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在此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如果你能归悟,回归到圆觉的妙心,这个“刹”形容一种无量无边的界线,“刹”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界线,所以,就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先去贪嗔痴,]要先去掉内心的贪嗔痴。[法爱不存心,]就是对法的执着也不要存在于心。[渐次可成就。]慢慢慢慢地,我们就能成就。[我身本不有,]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东西。[憎爱何由生?]我们的爱跟恨,是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迷惑颠倒。[此人求善友,]这个人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这个人要求善知识,你如果没有师父,或是善知识,正知正见的三宝,正知正见的在家居士、善知识,善友。

[终不堕邪见。]才不会落入邪知邪见。[所求别生心,]如果你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你还另外有分别之心,不依法就是了。常常看善知识的缺点,或者是挑剔毛病,你既然是求法,既有所求,有所求就是依法,别生心就是与法不相干的,与生死不相干的,这不关我们的事情。这样子的话,别生心,另外产生了一颗分别心,去看这个正知正见的人的种种差别,有高下。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我去拜山,哪个师父有修行,哪个师父没有修行。产生另外一个分别心出来。你不要管你师父有没有修行,你冷静他所说的是不是正法?你如果另外别生心,分别对错、是非、善恶,[究竟非成就。”】]这样我们不能成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 “都称”就是总称,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这样当然就能成就一切清净的觉性。[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迷了这个分别心的四相,迷识四相就是:依照执着,而产生了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贪,谓顺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

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昏昧于,一直迷惑在一个错误的我相,“迷”就是昏昧,昏昧不觉悟叫做迷,愚。[迷无我理。]“迷”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一切法无我,所以说:我痴。[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 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修,]不藉着渐渐修行的力量,[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就道理来讲,我们可以一刹那间就悟到。

[乘悟并销;]乘悟就是一切有阶梯,譬如说小乘、中乘、大乘,只要他有所悟,一切都可以符合这个本体。所以说:我们悟的阶段,三乘不一样,多种人不一样;但是,只要一悟,理性上都是平等。[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相,就是习气,在习气来讲,这个没有办法一下子就除掉的。所以说:徒弟他无心犯错,有时候他是习气,这个要原谅他,要原谅他,一下子叫他没有烦恼,他很困难的!师父啊!我很烦恼啊!东说说,西说说,不满这个,不满那个,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烦恼还是很重,烦恼还是很重,控制不住这个烦恼,不平则鸣嘛,不然你就让他出去走一走、绕一绕,他持不住,没有办法,你强迫他留下来,那也没有办法。习气,他的烦恼重,他不晓得当下这个定义就是说:一切发生的事情,当处就寂灭,这个才是道。

道的究竟处就是一切处:道如果要选择处的话,此道就有生灭的东西,此道就有生灭。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所到之处,二十四小时统统解脱,包括人家用火坑要害他;包括人家假装怀孕来毁谤他;包括用大象要害他,印度有大象,外道一直要害他;包括他托钵,三天都托不到钵;包括他九十天吃这个马麦,结夏安居吃这个马麦,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一句怨言。包括他的指甲被石头砸到流血,他不但不怪提婆达多,他还派人家去地狱问候他,佛是何等的胸襟,佛是何等的胸襟,这岂止是其他的宗派能相提并论的?其他的宗派,动不动就要杀!对不对?大家都是为这个圣而战,发起这个圣战,佛不准战争的。

不准战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如果透彻来研究佛的行为,对佛,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在中国的所有圣人里面,打开来看,包括孔子在内,都要望尘莫及,要望尘莫及!孔老夫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同体在悲,无缘大慈,这就比不上佛陀了!同体大悲,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是同一个本性的东西,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缘”就是条件,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很令人钦佩,我们哪里有办法做到这样子?佛的这种胸襟,看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就会痛哭流涕,云何我们世间人心胸如此狭小,为了一点小事,你不原谅我,我不原谅你,怎么样都摆不平呢?很奇怪的事!放不下!哪一个人讲我怎么样;哪一个人毁谤我怎么样,有的人来问:师父!他讲您怎么样……。

我说:哎呀!他们都是菩萨,我是凡夫,这样可以吧!讲那么多有什么用?他讲我,我也不会痛苦,傻瓜!话讲回来,我做错,我当然要下三途,我负因果;如果我没有做错,他讲我的坏话,他跑去地狱,他要讲,你有什么办法?师父!我去跟他解释!你有那么厉害吗?他要让你死,你怎么解释?他已经对你没有信心了,他已经产生错误的执着了,你怎么解释?冷静,吃得饱、穿得暖,讲我们的经,度我们有缘的众生,这样谁比较聪明?我比较聪明,他哪里聪明?要自在,要解脱,要无碍,要无相。我们看到佛陀的遭遇,这样他还不算太恶劣,他毁谤我们,还算是很慈悲的人,照理说,那种人是会拿刀杀人的,现在只是毁谤我而已,这是很慈悲的人,他是大慈大悲!

对不对?他这种行为,我觉得他很慈悲,因为他是水准很低的人,照理说是会置你于死地的人,只毁谤你几句,那是很不简单的;表示他实在是很恶劣了!所以,这都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之间而已。对不对?一切法实在……,修行,你常常说你在修行,都是修正这个念头,你对他有恨,你为什么不对他有爱呢?傻瓜!对不对?所以,我常常跟那些当太太的讲一句话:与其让先生来怕我,为什么不让先生来爱我呢?你常常炫耀着:我如果叫我先生用爬的,他就不敢站起来!你傻瓜!你讲这句话,实在很三八,你讲这句话并不聪明,你知道吗?实在很笨!你去外面跟人家说你先生怕你,你有什么面子?真是笨!那表示你是一个恶妻,你先生才会怕你;你这样讲是让你出糗!你应该说:我先生很疼我,我先生很照顾我!

这样我就很钦佩你,表示你这个太太做得很好,称赞你先生,就是称赞你自己。笨女人才会去跟人家说:我叫我先生跪着,他就不敢站起来,叫他爬着,他一句话都不敢吭声!笨!实在很笨,笨女人,你这样讲会让人看不起,并不聪明!是不是这样?这样不聪明,没有研究过佛法、没有研究过这个逻辑,逻辑学,逻辑学。对不对?我到外面都跟人家说:我那些职员真的没话讲!无论到哪里都很赞叹这些职员。人家就说:师父一定是您做得很好!我就是在等你讲这句话啦!这样对,这样对,你很聪明,因为我做得好,他才会钦佩我!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觉悟不觉悟,都是在一念之间,你修正、调整得正确,事事都解脱,没有任何境界能障碍你,不可能,它怎么障碍你?对不对?我常说:狗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一只狗看到月亮在移动,就:汪汪汪!没用!月亮照样移动,光明遍照。狗一直叫,月亮并不会停下来说:你为什么吠我?狂吠,对我狂吠?月亮才不会理你,因为它是一只疯狗!对不对?月亮一样在利益众生,照着黑暗的天地,一样在运转,疯狗狂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你说是不是这样?放下嘛!

世间哪有什么好计较的?就是这样,悟道就是如此。所以,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习气断不掉,我们为什么不用观照的力量?常常卡死在错误的观念里面。所以,不要说徒弟怕我们,不要说众生怕我们;要让众生爱我们,要让众生尊重我们,尊重我们,非常地疼惜我们、尊重我们。做到让人家怕你,那不算厉害,我那时候还稍有福报,六年级遇到一个都是,叫做高正雄,这个名字可以讲,到现在我还感恩他,他都用爱的教育,学生如果太调皮,他顶多拿藤条处罚;你写错了,他就纠正你,一个错字叫你多写一行,你考试卷写错了,你错误,他就叫你重新校正,他说:你这次写错,我若不叫你重写,你以后还是不会。

所以,他都用爱的教育、用耐心,晚上都教我们老到七点多。那个都是,我们毕业时,大家都哭,大家都考上第一志愿,是全校的模范班,一流的班级,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全班都考上第一志愿,家长来都哭,很感动,感动!所以,我们那个老师说:你们被我老到,很有福气!我们老师真的这样说,而我们也都认同,他是ji 督教的,你看,我们要感谢ji 督教的,他就有这个爱心。与其让学生来怕你,不如让学生来爱你、来尊重你。这是讲题外话,题外话,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今天,我秉持的原则就是:与其让徒弟、信徒来怕师父,为什么你不让他来尊敬师父、来爱师父、来慈悲师父呢?为什么要凶到让人家害怕,看到他就吓得胆战心惊?这样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可言![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今既悟净圆觉之心,现在既然悟到圆觉的心,又能断除迷识,又能断除这个迷的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

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在哪里?既然一切法无我,身体在哪里呢?[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所以,恨跟爱自然消失。[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常常听善知识的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邪外”就是邪见跟外道。[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你对所求的善友,就是善知识,[自当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说:你依他的法、讲的法,不依人,他的人好坏,这是他个人的因果。对不对,你依他讲的法。[倘若]如果,[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就是说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你若是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还未除掉。[初除我入觉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四卷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五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庚二依师离病(分五)

辛初普觉启请二正陈请词三如来赞许四承教静听五正答所问

辛初普觉启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业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

壬初庆前壬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就是快点说修禅人的心病是什么,禅就是佛的心,我们对佛的心不了解,统统是禅的病,修禅错会了禅,也是有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心意荡然,就是说心里很欢喜,获大安稳就是心开意解:荡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或者是证、悟、了、觉,迷智、迷识,四相统统没有。获大安稳。你有圆觉的妙用,当然就能得大安稳,自在无碍。

[此当机为众庆幸。云大悲世尊,快哉乃为众生开示演说禅宗之病,令诸大众深悟迷智四相:证、悟、了、觉,亦属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者:谓心开意解,四相荡然,无存于胸中,净觉真境,获大受用。安隐,即自在无碍安隐义也。

壬二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离开佛渐渐地远了。[贤圣隐伏,]贤圣隐伏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所以,贤圣潜伏起来,众生没有福,贤人、圣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隐居起来。[邪法增炽。]“炽”就是像火在烧一样,邪知邪见的法一直增多。[使诸众生,求何等人,]要求什么人?[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么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么病?[云何发心,]要怎么样来发心?[令彼群盲,]众生没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样。[不堕邪见?”】]说: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没有智慧的众生,不堕入邪见呢?

[如来大悲,先忧末世。]的确!佛陀所讲的经典,都是为我们末世的众生,末世的众生难以找到证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见之人。如来大悲,预先忧心末世众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时渐远,]长久的时间。[法弱魔强,贤圣或隐藏于岩谷,]隐藏起来。[或伏处于海隅,]“隅”就是一个角落,或者是潜伏在海边的某一个角落。所以,你若在海边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说不定那个就是圣人,或许就是圣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这个“寖”就是等于渐渐地,渐渐地,就像水慢慢地湿。[邪法增炽。]邪法愈来愈壮大、愈强。[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初问,使诸众生,求何等样人,为善知识?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问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问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问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问既毕,又问云何发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者:谓发心不等,有权、]“权”就是方便。[实、]“实”就是讲毕竟空性,就是实相。[顿、]“顿”就是利根。[渐、]“渐”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圆满。[圆]“圆”就是圆满。[之别,]权、实、顿、渐、偏、圆的差别。[末世众生,生无慧目,]这个“目”是指心,生没有智慧之心,生无慧目,这个“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们没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识。]无法分辨善恶、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请求如来开导,令彼群盲,不致堕落于邪见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堕茂密的森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无畏,那就是没有恐惧,一定正确叫做无畏,决定,不会说:我这样修会不会修错了?不会!没有后悔的这一条路,无畏,没有恐惧的。[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言重哉:一、现益]马上利益目前的[大众,二、末及当来。]当来末世的众生。[汝若非乘大愿力,发普觉心,安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所以,菩萨问得愈多,就愈能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前我们念高中的时候,念到子曰,子曰,我们就常讲: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都念不完,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咨问者,是有所谋而问也。于五问中,独言修行者,以前后五问,皆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问,胜似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见道分明,无所怖畏,令彼众生得成圣道,不堕邪见。汝今谛听!许其当为汝说:

辛四承教静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壬二偈颂(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师令事癸二示四病应除癸三辨事师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显发心深广(癸初又分三)

子初令识子二令事子三显益

子初令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此处加两个字:菩提。将发大菩提心。你如果发大菩提心,怎么样呢?[求善知识,]你要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准备要修行。[当求一切,]要求一切什么?[正知见人。]你看佛多么了不起!你第一个一定要进入正知正见。为什么?你如果没有进入正知正见、不求善知识,你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费的,因为错误嘛!一念的决定错误,没有找到正知正见的人,就完全浪费我们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你的心不要执着,不要说: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执着声闻、缘觉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发菩提心,不想度众生。这样很可惜!如果我教的这些出家徒弟,将来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这样我心里会很难过!当然,在修行当中、成熟的过程,能在山上清净修行是好;不过你将来还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时间,有一天终究要出山;出山……,用台语讲真难听!

[此答初问,求何等人也。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将要发大乘心,以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谓发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识者,正缘也。]正缘,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识,末法,你根本没有办法,你说:我找一个菩萨、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或者找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时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国问,泰国人绝对没听过《圆觉经》,保证没有,没有《楞严经》,没有什么《法华经》,统统没有!小乘的《大藏经》里面,绝对没有这些经典,四库小乘经典也没有密宗。你如果说《楞严经》,《楞严经》是属于密藏的,密宗的东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严经》,在《大藏经》里面,《楞严经》它是属于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开密部,才找得到《楞严经》,它根本就没有这些经典,你要去哪里找?正缘,善知识。[有因有缘,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缘,你才能达到果报。[谓善能知真识妄,]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什么是我们虚妄的心呢?[知病识药,善能观机施教,对病授方,令得安隐也。]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善知识,这比喻适不适合没关系,参考看看。我常常讲:善知识就像什么呢?譬如说有一个人来到五条叉路口的地方,五条路,看到一个人脚不方便,残障,身体不好,但是,他对这五条路的目标、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是穿西装、打领带,身体很强壮,但是,他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来!换我请问你,换我请问你:你应该问哪一个?你可以因为他跛脚,就不问他吗?

你可以因为他残障,就不问他吗?他对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诉你:往那一条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达目的地。对不对?而这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虽然身体很强壮,可是,他却不知道方向。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持戒清净,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见不正,虽然他持戒,虽然很有威仪,但是,他知见不正;就等于这个打依赖的人,虽然外表看起来修得很好,问题是他没有智慧,无法分辨赶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这个残障的比喻,意思是说:他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见,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么,他只要指引你一条路,你很快就能到达了。

所以说:不要看善知识的外表有修没修,是看他的知见正确不正确?他有修没修,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看得出来那么厉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没修,你就跟佛菩萨一样了!是不是这样?所以,底下说:[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也。”]你看!怎么能听信别人讲:这个人有修没修,几句话就被人洗脑了,枉费听法听这么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圆觉经》,有这个因缘来亲近讲堂,听别人讲几句就不来了,多么可惜的事情!一直讲:你依法不依人,为何你的头脑这么没有智慧呢?这讲起来是很惋惜;惋惜也没有办法,他业障如果现前,我常说:佛叫,叫不动,鬼一叫就跟着跑了!

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着跑了,就是这样,请鬼拿药单,就是这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者;发心原为修行,现欲修行,当求善知识引导,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识善能了达觉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决择无疑就是:他讲话绝对百分之百相当有信心。[《法句经》云:“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么法?[空无相无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无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们留恋、

执着;无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认为:我在做功德。无作就是一切无为法统统叫做无作,无所造作就是无为法。[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何以故?毕竟空性,溘然是毕竟平等。[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所以,《金刚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有空要再听听录音带。[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者:离二乘滞寂境界。]落入沉空滞寂的境界。[二乘人无大乘志愿,沉空滞寂,得少为足,是故不著。上是顺行,下是逆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这个善知识,身体在世间跟众生共事,但是,他的心永远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他示现有种种的过错,譬如说杀、盗、淫,他示现种种的过错,但是,他赞叹清净的修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虽然示现种种的过失,但是,心清净,他绝对不令一切众生走错路,一定要令众生持戒,而且有威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是不是一直告诉你:你不要看善知识的过失?就是这样,依法嘛!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菩萨有多伟大,两千多年前,他就了解两千多年后会发生的事。

[菩萨现身世间,饶益众生,虽现尘劳烦恼之中,心恒清净,处染不染。如《净名》云:]《净名》就是《维摩诘经》[“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者:圭峰大师云: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先跟他的立场一样,“同事”就是立场相同,先跟他的立场相同。[心既相亲,]渐渐接近,[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进到淫舍,就是我们所讲的妓女户。来到妓女户,就为他开示,说:欲望太过,太超过是不好的。[或为利益,或为别缘,所作非仪,]“非仪”就是没有威仪。虽然跟佛的教有一点点违背,[暂乖真教,]暂时有一点点地违背了佛的教化。

[祇得贬己承非,]意思就是说:贬低了自己,面对这个非法的事情,但是,[不得饰非说理,]但是,不能说出歪理出来,不能掩饰自己,说这是怎么样怎么样子,这样不可以!以误导众生。[以误凡下。]他说法,他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一点不是威仪,有一点违背佛的教化,但是,他所说的法一定要依法,不能误导众生。[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者:示有诸过,即不律仪事:因赞叹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识之人,引发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道矣!是知善知识,不可不择也。]你不得不选择!所以,我跟诸位讲过很多遍:你要将亲近的人当作是圣人,当作是圣人,这样我们的心自然清净。了解一切善知识的行为都只是示现,不是真心的,我们对于一切都采取十足的相信,因为他讲的法完全是符合佛的意思,你起到全台湾省任何地方,只要这个法师依法,都值得我们赞叹![初令识竟。

子二令事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只要你有因缘遇到这种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你看他对善知识的恭敬到极点了!为什么要不惜身命?因为他能救你的慧命。对不对?你这个肉体算什么?生生世世,我们都有这个肉体;但是,生生世世不一定能遇到救我们慧命的人;我们现在遇到了,不惜身命,供养一切。

[末世众生既见如是顺行、逆行之善知识,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缘,]有这个因缘到了。[应当四事供养。然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乃至拚身舍命,]拼身舍命,[在所不惜。]出在这种人很少了,现在叫他:老菩萨!来帮忙折一点东西。来的都是那几个,没办法!人家有他的家庭、立场,讲起来很困难,讲起来很困难。以后不用叫人家来折,让他带回家折,用袋子装好,每人拿一包回去,有空就做。其实他不来也不是不发心,实在是有困难,我知道大家都很发心。[《大乘四法经》云:“诸苾刍尽形寿,]底下这句话你要注意听:[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就是说人家威胁你的生命,叫你不要亲近这个善知识,[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你看,遇到生命的因缘快没有了,还是不能离开善知识。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就是说你遇到善知识,他示现的是四威仪——行、住、坐、卧很清净。[乃至示现,]就是示现什么?[种种过患,]种种的过患,就是说在我们面前看来,好像他很多不对,而我们是求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心无憍慢,]我们也不能轻视他。[况复抟财、]抟财就是你为什么还聚集财产要做什么呢?“抟”就是聚集。意思就是说:应该将它舍掉。心无憍慢,何况说你还执着、聚集这些财产、[妻子、眷属?】]遇到善知识要开发我们的大菩提心,这就是正缘,千百万劫难遭难遇,现在遇到了,要全部喜舍出来。

[彼善知识,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顺行,清净无染,为作模范,令彼众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现逆行,种种过患者:]逆行就是譬如说他示现,[指淫、杀、盗、妄等,虽行是事,极为惭愧,即便赞叹梵行,而作折伏,令彼众生,心无憍慢;谓已知其所为,先以欲钩牵,]牵引他。[后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胜彼;]这个“矜jīn”字,我还特别地去查那个《词彙》,叫做夸大,夸大了自己,认为我胜对方,叫做憍。[慢者,轻彼劣我。]轻视对方,劣我,比我还差,比我还差。[况复抟财、]还聚集了财富。[妻子、眷属者:以重况轻之意。言种种过患,其心尚无憍慢,况复贪著抟食,及与财宝,]抟食就是一撮,一撮,摶就是以前佛在世,或者是今天泰国人在吃饭,把饭捏成一小粒的饭团;我们台湾的饭团,如果被泰国人看到会吓一跳,这么大一颗;我走过哪里,人家都问我:师父!您要不要吃饭团?一拿起来,哇!好大一个。

他们的不是,他们是捏成一小粒,然后弹进嘴巴里,饭拿起来在前面捏一捏,弹进去,用弹的,一抟食就是这样,捏一捏……,捏成一小粒饭团,dou!很准,绝对不会弹到鼻孔里,很厉害,他们那个功夫真的很厉害,捏一捏,啪!直接就弹进嘴巴里。如果我们来弹,一百粒弹不进一粒,每次都弹中眼睛,我们吃不习惯,我们吃不习惯。抟食就是这样。以及财宝,[爱染妻子,及诸眷属,岂得慢耶?]怎么能对善知识我慢呢?[圭峰大师云:夫菩萨化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权”就是种种的方便,很不容易去了解的。[但依法门,]你只要依他所说的法门、这个正法。[莫疑其迹,]不要怀疑他的行为的表现,“迹”就是外相,外相叫做迹,他让你看,以为行为好像不正。三业行为的表现叫做迹。你只要依他的法门,不要怀疑他的行为的表现,好像怎么样怎么样不好。[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观逆行,便生憍慢。]这是对立的一种形容,不要因为他行得正,表现得如法,你就效法,很虔诚心、恭敬心就产生;也不可以因为看到他违背了戒律,现贪嗔痴、杀盗淫,你就产生了憍慢,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

不以顺行,不要因为他示现如法、如戒、如律,你就效法他,心就恭敬得起来,恭敬得起来。也不要因为他现逆行,淫欲、杀、盗、贪、嗔、痴,便生憍慢,就轻视他。[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对于你自己的师父,你要把他当作是佛,当作佛来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若能开示我们甚深的道理。[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其他的恶不重要,因为他会开发我们的圆觉,不念余恶,你看,《大智度论》也是依法。说:他若能解散我们其他的疑结,使我们能走向一条正路,对我有益,我就要尽心孝敬他,不能计较善知识其他的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囊,弊囊就是说:外表上看起来很破旧的袋子,叫做弊囊。就是说这个人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修行;盛宝就是他内心有法宝,他经教、情性都通达,外表上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不得以囊恶,不可以说外表看起来,这个袋子好像很差;袋子虽然差,但是,里面装着黄金、钻石,不取其宝,你就不拿他的宝,“宝”就是表示法,你就放弃了亲近他,从他那边得到这个法宝。

[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夜行险路,晚上走险路,险路就是会跌落断崖,摔死人。弊人,这个弊人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外表丑陋的人,一种是造恶多端的人,这有两种解释。弊人,外表看起来,穿得破破烂烂的,或是说这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他拿一支炬,“炬”就是火把,火把能够照这个路。[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这个人穿得很破烂,或是这个人心肠很坏,造很多恶业,但是,他举着那个火把,说:跟着我走!你跟他说:你穿得那么破烂,我不要跟你走!

不跟他走,你就准备摔死;不跟他走,你在深山里,要往何处去?你不跟他走,就准备摔死!对不对?[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也。”二令事竟。]你如果从你师父那边得到智慧与光明,不对对师父产生一念恶念。讲下来很难过,这些从外面来的,你亲近善知识时,曾经毁谤过你师父吗?或是让你师父失望过吗?跟你师父大声嚷嚷,一句长,一句短吗?如果有,赶快回去向你师父求忏悔。师父!我错了!不过不用哭得泪汪汪的,不用哭成这样,若要这样,用录音机就行了,师父!我很虔诚!然后开始播放:呜……。结果听起来像警车的声音。所以说:佛教我们怎么做,你看,他统统教得清清楚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三显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你对亲近的那个善知识,没有起一念的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你看!因为你对他有信心,你对他有信心,慢慢慢慢地,他讲经说法,你就听得进去;你对这个法师、善知识没有信心,即使他讲的是正法,你也不喜欢听,不喜欢听。[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显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逆行就是说示现淫欲、杀生、偷盗等等。[不起憍慢等诸恶之念。恶念若起,障碍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谓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净故,正念纯熟。从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者:觉心既明,即得心华开发,普照十方刹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师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应除(分三)

子初总标征起子二别明行相子三结明真伪

子初总标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四种病,这四种病不是前面那四种病,这是后面所讲的四种病。[云何四病?】

此答二问,]答两种问。[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者:即指圆觉为妙法;包罗法界,涉入无碍,故称妙法。此法应离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为师。但听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对法的执着叫做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方可依故。]这样才可以依止。[究竟云何是四病?][

子二别明行相(分四)

丑初作病丑二任病丑三止病丑四灭病

丑初作病

【“一者,作病。]就是说:我们的本性不能用求的,“作”就是有所求,意思就是:圆觉的本性不能因为求,有求就是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对于我的本性,我种种的修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那个圆觉性,不是因为你求什么东西、你一切的造作,就能求得圆觉的自性。[说名为病。】

此释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是错解幻观中,起种种行,欲求圆觉义也。实不达彼,]你如果作种种的求,你就无法达到彼,达到那个境界。[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发起幻智,]幻化的智慧。[观诸幻众,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灭,方得圆满菩萨,清净妙行。今乃虚妄计度,]虚妄的计度。[欲契觉心,]你若要合这个觉心,觉悟的心,[既是造作生心,]你既然有所求就是生灭,这样就是有造作,造作就是生灭不。[岂合无为寂照。夫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故说名为病。初作病竟。]所以,如果有这个作病,你就无法达到圆觉。

[丑二任病

【“二者,任病。] 这个任病,我大概先解释一下,任病就是懈怠懒惰、不修行的人,他说:我是随缘,不起不灭嘛,不来不去嘛,随缘懒惰,起伏生灭,以为是不执着,那就完蛋了!他把懈怠、懒惰认为是合乎佛陀的本性,不知道这样叫做不精进,他的观念就是说:精进就是执着。完蛋了!就是任病,懒惰的人,懒惰。[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也不求断生死。[不求涅槃。]他也不求涅槃,不精进。他认为[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无起也无灭,对不对?本来就没有。[任彼一切,]任彼一切就是随着习气,随着习气,任彼一切习气不断。[随诸法性,]习气跟诸法性怎么样?一直生活在一起。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想要用这种心求圆觉,结果圆觉性,[非任有故,]不是因为你任意的浮沉随缘而不精进,不拜佛、不念佛、不精进所能达到的,那都是懒人讲懒法。任就是一种随缘浮沉,而不肯精进的人,以为他就是任运合道。[说名为病。】]一般人就是这样,以凡滥圣就是这样子,懒惰,说他是圣人,坐着,懒惰,说:佛也是这样,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整天泡茶,懒惰不用功,他就说:不坐也不起,不起也不落。只会常常讲这些,习气一大堆断不了,没办法!任,只要用这种心要求圆觉,是不可能的。

这个就是要破除我们的懒惰,还是要精进,用无相,还是要精进。所以,一切不可得法,毕竟令不可得法,变成自己证悟的功夫,而不是把这个一切不可得法,当作名相来讨论的,一切不可得……,整天只会讲一切不可得,但是,心还是有所得啊!对不对?任病就是不能契入证悟的境界,所以,就是要精进修行念佛。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悠悠任性,]“悠悠”就是散散的。[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断?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寻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厌,]不欣慕涅槃,也不讨厌生死。[无起灭念者:无涅槃之念起,无生死之念灭,一味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如火性是热,水性是湿,各各差别也。妄从他妄,]习气起来,他也不管。[真随他真,任运而行,随缘而住,饥来吃饭,睡来便卧,东西南北,无定去住。

此是错会《普眼章》中,觉成就故,]如果你觉悟成就。[不与法缚,]你就不会被法所束缚。[不求法脱,]你也不会求一种法来解脱自己,因为本来不可得。[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等义。实不知彼,圆觉成就,顿同佛境,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以恒寂,故得普照,寂灭无二。今乃虚妄计度,任运随缘,以求圆觉。当知圆觉性,虽本无修习,不妨幻力修习,]虽然没有修,但是,还是要修行,还是要修行,把毕竟空性,当作是真正自己内在自内证的功夫,那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的东西。[岂任意而得有耶?]怎么能放纵我们的恶劣的习气,而可以得到呢?[故说名为病,二任病竟。

丑三止病]

止就是怎么样?希望阻挡它:我统统没有念头,像死人一样的,我统统没有念头了!息诸外缘,我不起心也不动念。问:师父啊!我这样修行正确吗?我说:你怎么修行?我都不起心动念,静止下来。我说:这样像死人一样,这样石头早就成佛了!他说:动念也不对,不动念也不对,想不透,没办法!不悟,一定不对的,你怎么讲统统不对![【“三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头,以为是修行。[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我的心[永息诸念,]我都不丐心动念,像死人一样。[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你想要求圆觉性,[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不是你停止念头,就可以合乎这个圆觉的,圆觉是无穷尽的妙用叫做圆觉,哪里像死人一样没有念头?[说名为病。】]所以说:这是一种病,修行的一种病,大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别自生,故见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别不生,故见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动静一如才对,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自他平等,欲求圆觉。此是错会静观中,]错会了静的观照。[取静为行,]以静为一切的修行是错误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动念、行住坐卧当中,都是空性,包括讲话、开玩笑,包括说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统统是空性。他们以为:我静,我把念头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为这个是圆觉,是错误的!

圆觉是无量的理事圆融法,一切事相不坏理体:一切无生都是事相,这才是真正的圆觉,哪里说把它静下来叫做圆觉?那只是休息,暂时休息一下。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义。]澄就是令水清净叫做澄,但是,澄诸念就是希望念头停止。[实不达彼,]实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么?悟净圆觉,[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虽悟即动即静,而以静境安心,渐修诸行,方得成就。今乃虚妄计度,止妄即真,何须别照。彼圆觉性妙性,大用无方,非止合故,说名为病。三止病竟。

丑四灭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把它断,我的身心,只要没有身体、没有身心,只要把它空无所有,以为这个就叫做修行圆觉。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统统是妙有,统统是妙有。灭病就是说要否认,否认这个身心:我身心是一种因缘累赘,我把它自杀,或者是把它除掉,以为这个叫做圆觉,不不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现前,身心无障无碍,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现前。[【“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无,心也无。[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圆觉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寂灭之相,因为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议。[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即灭除心境。]其实圆觉根本就不必灭这个心境。所以,六祖恵能大师说:心数数起,菩提这么长。人家说:对境心不起,就是这个灭病;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就是六祖讲的,对境心数起,面对境界,清净心常现前,无碍。对不对?灭除心境。[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属惑,依惑造业,依业必受身心苦乐之报。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身心何有,故曰: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既空,根尘安在?

何况,比况之辞。根尘互相倚托,]藉着这个因缘,倚托就是藉着因缘互相依靠。[故云:虚妄境界。]虚妄的境界。[相既虚妄,则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欲将此心永证圆觉。此是错会灭观中,断诸烦恼,随顺寂灭等义。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以为本修因地心,并无妄计。]虚妄的计较,虚妄的执着。[今乃虚妄计度,]计度就是所谓的分别心的执着。[一切永寂,欲求圆觉。不知圆觉之性,无碍圆融,非动非静,不离动静,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么样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它不是死气沉沉的东西。[说名为病。二别明行相竟。

子三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就知道,知道什么呢?[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结示正观。以圆觉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种,说名为病。]作病、任病、止病、灭病。[若离四病,则知圆觉自性圆明,无欠无缺,故云清净。古德云:“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证,实在是没有所谓的修证。[染污即不得。” ]有所染污也不可能。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有证,可以说是没有所谓的修证。

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说,修证即不无也可以解释说:修证,也不能说没有修证,方便讲有所修证;但是,你要染污它,也染污不得,但是,实在是没有修证。[若作如是之观而修者,得入圆觉正性,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而修者,不得圆觉正性,名为邪观。正观为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观是堕魔之险径。]会不入魔的险路。[今依离病之师,乃不住相人,]不住相人,不着相的人,[是正知正见之者。二示四病应除竟。

癸三辨事师之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末法的众生若要修行,[应当尽命,]要尽我们的身命。[供养善友,]这个善友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善友。[事善知识。]要事奉善知识,就是以善知识为师,我们应当亲近善知识。所以说:[彼善知识欲来亲近,]我们若想要亲近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呢?[应断憍慢;]因为憍慢的人,听不进善知识的劝告。[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远离就是说:若要离开善知识,更不应该伤害善知识。

[此答第三问,修何等行也。末世众生,去佛渐远,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识,以为模范,难免错入邪径。]走错路线。[然菩萨行门无量,本无定迹,]没有一定的迹象。[此不说六度万行,但令善事明师,]这里并没有说,你要行六度万行,只是劝我们要好好地事奉明师。要亲近师父、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我们首要之务要做什么事?[应断憍、慢、嗔、恨之心,以为根本。]我们若有这四种心态,就像脸盆覆障之处,无法入道,见不到阳光,脸盆如果倒盖着,光线就照射不进来。我们若有这四种心,会障蔽我们清净的自性,师父再怎么讲,你也不会听他的。所以说:[如善财童子于文殊处,]我们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嘛!

[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文殊菩萨[但令亲近善知识,]你若能遇到善知识,[一生圆旷劫之果。]你一生就能圆满;“旷”就是久远劫的果报。你若有机会亲近善知识:我们无量劫、久远劫来无法修持,这个念头一直修不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头。我们久远劫来,有这个因缘果报,今生找到善知识,一生就能解决你无量劫来的问题。无量劫也是因为念头断不了,我们亲近善知识,下手的地方正确,我们无量劫来,在今生就能解决。[应当尽命供养善友者:尽命,即尽其形寿也。]尽他的生命。[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善友,并事善知识。寻常]“寻常”就是平常。平常的[善友,即指善知识,不甚分别。今经双用,]双用就是说:用了“善友”,又提出一个“善知识”,这两个名词,叫做双用。也是讲善友,又讲善知识。

[自当分释。]应该解释一下,分开解释一下。[既称为友,自是同学,有劝善规过之益,故称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办道,得久亲近也。]这意思是说:他如果四事:饮食、医药都缺乏,吃也有困难,他要如何办道呢?譬如说:今天师父三餐有问题,食、衣都有困难,我要如何安心办道,弘扬佛法?三餐不能温饱,就得出去托钵了,挂一串长念珠,披红袈裟,站在高速公路旁边,不然饭都没得吃了,要如何讲经弘法呢?[善知识者:应指师承,具正知见,善知法要,]了解诸佛所说之法的要点。

[善识物情,]善识就是很透彻地了解,物情就是众生的心,“物”是指众生,他很了解众生的心。[能为众生,解粘脱缚,]善知识能为众生……,“粘”跟“缚”都是指烦恼,解除贪嗔痴,脱离烦恼的束缚;被粘上就惨了,很难脱身!你看过以前抓苍蝇用的一种黏蝇纸吗?把黏蝇纸打开,打开之后,你们看过上面那些黏液吗?老一辈的应该有印象,年轻人可能没看过,那个苍蝇……,什么神都有人拜,就是雨神(苍蝇之台语)没人拜,雨神算是很倒楣,众神都有人拜,就是这种神没人拜。苍蝇飞来飞去,一不小心停在上面,嗡……,振翅欲飞,但是,力不从心,它怎么飞都飞不起来。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他知道生气不好,他也知道,都很清楚,不过,往往要生气后才来后悔:唉!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

所以,我说,我们人的习气要解粘脱缚,要彻底的把自内证的功夫,真正的实现下去才有办法。佛法只有一句话而已;看内证的功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的心放得下,你才有办法处理天地万物一切事情,没有解粘跟缚的功夫,一下子你就倒了!没有办法!而粘跟缚也是自己造出来的,有的年轻人,从小就看人家的婚姻失败,他明明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可是,一旦被黏到、被绑住,真正是振翅欲,心有余力不足,真的,那确实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台北有一个外省人,六十几岁才结婚,六十几岁,随便去买一个山地同胞就结婚了,六十几岁!对不对?结婚后,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往生了,留下他太太要独力抚养这个小孩。

所以,有时候我们明知,明明知道结婚这条路真的不好走,但是,我们就是想: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想试试看,他大概是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觉悟吧!但是,你结婚后觉悟到痛苦,想脱离就很难了,已经被黏住了,就像黏蝇纸上的苍蝇,难以脱身。所以,在空中飞的苍蝇,看到下面那些苍蝇好象很高兴,在黏蝇纸上嗡嗡叫,似乎很高兴;未婚的人看已婚的人就是这样,好像很高兴,开宾士车,出入有人接送,你依靠我,我依靠你,你来照顾我,我来照顾你,二人缠缚在一起,都是这样。

没结婚的人就像在窜飞的苍蝇;结婚后就像在黏蝇纸上的苍蝇,一直拼命地想飞起来,空中的苍蝇看到他在底下嗡嗡叫,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也想飞下来,却不知道它是被黏住了,这是这种譬喻,一旦被黏住,你就难以脱身,很困难,很困难!我说,我这辈子可能很没有福报,到今天我所见到的,可以说没有一对;包括我大学的同学,包括研究所的同学,他们结婚到现在,可以说没有一对有所谓的幸福人生,不曾看过,每一对都是吵得不可开交,不然就是为了三餐操劳,他们来拜访师父,容貌老到可以当我父亲了!所以说:这种事情我们可以避免,结婚这各事是可以避免的,你若没有听到佛教、佛法,则另当别论,已经听到佛法的人,还一头栽进去,迷得无法解粘脱缚,这讲起来就是业障,业障现前。

有的人说:师父!我结婚后要好好修行,改变我先生。难!非常地困难,就我所认识的,佛教居士建立家庭的当然也有,有;但是说要修行,那是真的很困难,不然你试试看,你们结婚试试看![能为众生,抽钉拔楔,]“楔xiē”就是门两旁的木柱。[是以称善。]所以说是善,抽钉拔楔就是把它分解开来,不会黏在一起,把钉子拔起来,门两旁的木柱把它分开来,能为众生抽钉,铁钉拔起来,拔楔就是说:把一片门解开来的意思,那是指解除我们的烦恼的意思,我们的烦恼打不开嘛!是以称善。[执侍巾瓶,供给所需,故名为事。]在师父、善知识的身旁,拿毛巾、端洗脸水、端茶,供给师父所需要的,叫做事奉。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者:]你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度人,种种方便,俯就物机,]“俯”就是委屈;“就”就是附和,委曲求全来附和,“物器”就是众生的根器。[欲来相亲相近,应断憍慢之心。]你都充满自己的意见,你哪里会接受师父的意见呢?你要亲近善知识,一定要先放下你的我慢,整天都是自己的意见,你怎么会听师父的呢?[憍,谓自高;慢,谓轻彼。如云:知识尚来近我,我又何必往求。只此二语,则是憍且慢矣!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者:或为折伏憍慢,或为应赴机感,若复远离,则应断嗔恨之心,嗔,谓嗔恚;恨,谓怀恨。如云:任去不复追随,此后永不求彼。只此二语,则是嗔且恨矣!]

亲近善知识有多么重要呢?我现在讲一个我曾经去挂单的地方,来说明没有亲近善知识,跟亲近善知识的修行法,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没有因缘出家,那么,选择一个善知识好好亲近,这非常重要!即使我们出家,若没有遇到善知识,讲真的,那也很惨,很惨!我有一次去鹅銮鼻,路过东港;不知道是枫港或是东港?我要想清楚,应该是枫港吧?那个地方叫枫港没错!那边有一间很清净的道场,里面住几个人呢?住一个人,一个老比丘尼。我去住的时候,因为晚上要安单,我就去问人家。这个地方有没有寺院可以挂单?因为天色已经很晚了。人家跟我说:有!师父!从那边弯进去有一间寺院。我进去一看,看到她正在打鼓,咚咚咚……,晚上要打鼓,咚咚咚……,然后停一下子,打完鼓之后再敲钟,锵……,早上是先鐘后鼓,晚上是先鼓后钟,暮鼓晨钟嘛!

对不对!你听过这一句话吗?早上寺庙里面,是先打钏再打鼓,晚上是先打鼓再叩钟,暮鼓晨钟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就进去了,一看:哎呀!她自己一个人在敲钟打鼓,鼓敲完了要接钟,咚咚咚……,然后把鼓棒放下,跑到另一边,锵……,现在又跑过来打鼓,咚咚咚……,因为左右两边嘛,再跑到另一边,锵……,咚咚咚……,锵……,打完之后,我问她:菩萨!我晚上可以在这里休息吗?她说:欢迎欢迎。她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认识我。我说:请你给个方便让我安单,不然这么晚了,没地方休息。隔天起来,我以为大家还在休息,一看,没其他的人!那间寺院有多大呢?那一间差不多……,那间道场,我前后走了一圈,至少有五分地,五分地有多大,你知道吗?五分地就是讲堂的五倍大,自己一个人住,大殿盖得很大喔!我问她:老菩萨!来!我问你:为什么只剩下你一个人?她说:我以前曾经请一些在家人来帮忙,结果把我的钱全部拿走了,我恨他,我很恨他,竟然把我的钱全部拿走!我说:你没有再请人来帮你吗?有啊!

可是,来帮忙的,都是想骗我的钱!我说:那你不打算把道场捐出去吗?她说:要捐给谁?能捐给谁?这间是我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呢!我说:你不捐出去能如何?无常黑白郎君有一天会来呢!她说:你现在在讲什么我都听不懂!我说:黑无常跟白无常一定会来,你已经七、八十岁了,为道场有五分地那么大,你不捐给别人要怎么办?她说:若没有找到很适当的人选,我不会随便捐出去的!她都是自己一个人修行,我问她:你都怎么修行?她说:没有啊,也没有人教我,我就自己一个人这样修行。我说:你嗔恨心这么重,恨、执着心,放不下这间道场,你要怎么修行啊?她说:对啊!我真的放不下!我说:这间道场盖多久了?她说:我一、二十岁就出家了。四、五十年呢!四、五十年,四、五十年的心境,心境,那个心境到现在都没有改变,那个执着性一直没有办法,因为她都没有亲近善知识啊!到今天七、八十岁,将死之人,还执着那间道场,她就是不放!

所以说:我们学佛,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善知识能开导你,你在一念之间就能放下,因为你每天薰习这个放下、自觉、慈悲、平等、空无自性,毕竟空性,每天这样讲……,这个薰习的力量很惊人!譬如说女众若来亲近师父,她坐在底下听三年,保证样样都放得下!可惜她到现在出家四、五十年了,还是没办法放下!那间道场土地很广,连厨房也是大得惊人,那个厨房有多大呢?光是那种大的土灶,足足有八个,那些圆形的土灶,一个接一个盖在一起,总共有八个,很惊人,斋堂吃饭也是她自己一个,自己一个。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修行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是一定死路一条,死路一条,你不要认为你很有功夫了,只是那个执着性还没遇到境界,该放的时候你不放;没有因缘来的时候,你是放不下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