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来释疑。五。初一六俱妄。二一六因缘。三粘脱差别。四证明根脱。五结示真常。初二。初明小果无知。二明一六妄义。今初。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须陀洹。此云入流。小乘初果也。小乘之惑。有见思两种。见有八十八使。思有八十一品。又云。思有十使。见思共成九十八使。初果伏思惑。更不作生死业故。断三界苦谛下二十八使。即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也。众生的世间见。即现前华报。故是苦谛。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即将来果报。是为集谛也。生住异灭。即出世间变易生死也。初果不知根中积习。即不知集谛理也。以不知集谛理故。集谛下思惑未修。集谛下十九使见惑未断也。天台教云。声闻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尽。彼不知见理不明名为惑。见惑若尽。谛理分明。则无所不知矣。此云然犹未知根中积习。非见惑而何耶。见即理惑。思即事惑。理无所修。事尽则理彰。故彼积习要因修所断得。世间分段生死之理。尚未周知。何况此六根中生住异灭之变易生死。分齐头数。焉能知得哉。
二明一六妄义。二。初总标。二别明。今初。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二别明。三。初明一妄。二明六妄。三遣妄计。今初。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六根若一者。则根根可互相融通。故难云。耳何不见。是耳为耳。不能与眼通也。目何不闻。是目为目。不能与耳通也。头奚不履。是头为头。不能与足通也。足奚无语。是足为足。不能与头通也。如是六根各别。非一明矣。而云六根是一者。不即成为妄言乎耶。
二明六妄。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根性本无名相。不但言一是妄。言六亦是妄。何以故。如今日之法会。阿难以口来问法。世尊宣扬法门。阿难则以耳闻佛言。身来承受。口。耳。身。三。合成一事。如是六根。有互相关系。非独立性也。若果然六根互不相通。则口来问法。当口闻法。口领受。何关身耳耶。此故言根是六者。亦是妄立假名。非实义也。
三遣妄计。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以上发明根性一六。俱成妄计。是故应知。非一者。终落于六。非六者。终落于一。言六言一。皆非究竟确论。而汝之根性。元来非一。亦复非六。而所以名一名六者。由无始来。一念不觉。认假违真。真沦妄替。如是颠倒。故于圆满湛然之真性。分而成六。此凡夫境也。从众生之六。起小乘出世行。转六而成一。此声闻境也。须陀洹。名为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名六销。反流全一。故云一犹未亡。六。即识也。一。即根也。又六。即六识。一即七识也。凡夫以六识为心。小乘以七识为心故。
二一六因缘。二。初喻明一心生因。二别说六根依缘。今初。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虚空如圆湛性。群器如四大种。群器入空。故空有异。四大入圆湛。故圆湛成六根。除群器而观空。则空成一体。除四大而观圆湛。则圆湛成一性。因六成一。一亦非真。是故凡小虽云一六。而圆湛终不成一。亦不成六。如彼太虚空。本非同异。世人虽说同与不同。而太虚空终不随彼成同与不同也。如是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之一。且非实有。何况更说是一非一哉。众生之六根。反流全一之一。亦非实有。亦无非一之可说。故曰。汝之六根。亦复如是。
二别说六根依缘。六。初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意根。今初。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见则为明。不见为暗。明与暗。是色尘也。色本无明暗。由明而形成暗。由暗而形成明。明暗由互相形容而有。即此明暗二种妄尘。为眼根之依缘也。以有明暗二尘故。于妙湛圆明心中。黏其湛然之性。而发见精。见精转映于明暗二种色尘。结其色相而成眼根。黏者。染著也。是此色黏心而发见。心映色而成根。心色互织而成眼根也。眼根之本元。即四大明暗之性。以未经染心所缘。未带假相。故目为清净。名眼体如蒲萄朵。依形式而名也。浮根四尘。即地水火风。藉此四尘。浮根于外面。因此见精发识。而能外流奔于色尘也。眼之奔色。而不奔于余尘者。眼根本于色尘。同气相求故也。四大。四尘。皆地水火风。循业发现。有分段形式。故名尘。未发现时。无分段形式。周遍法界。故名大。若此四尘。是声香味触。则眼根可闻声。可嗅香。可尝味。可觉触。体所具故。今不然者。故知非也。有云。眼体如蒲萄朵。是胜义根。浮根是浮尘根。六根各有浮尘胜义二种。又云。胜义根。凡夫虽不见。得天眼通者能见。余谓根决无有二。经云。浮根四尘。谓藉此四尘。浮出根性。不得以四尘再作根说也。若依彼说。则众生各有十二根。吾佛于大小乘典。只说六根。未闻有说十二根故。佛既未说。吾不知彼之所说。根据何来也。如此经说六根。由初生至完成。由完成转至本元。一结一解。此经解说。最为微细。亦未曾云有胜义浮尘二根也。胜义根。即清净四大之根元也。现前色根。乃浮根之尘。非根也。为识之增上缘非亲因缘也。本经前云。眼坏。眼识犹生。可证现前肉眼是浮根之尘。非生识之根也。识若从肉眼生。肉眼坏。识无所依。应即消灭故。总之。根性是一。决不能说根有二种。
二耳根。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动静。即声尘也。自性中本无声尘。因二物相击而有声也。声起名动。声销名静。耳根即依此动静二种妄尘而起也。初则以动静二尘。投于妙湛圆明心中。黏其湛然之性。湛性与声尘黏结而发听精。听精转映于动静二种声尘。而成耳根。是此声黏性而发听。性映声而成根。性声交相组织。而成耳根也。耳根之本元。即四大动静之性。以未现假相故。目为清净四大。以根是四大所成故。不无形式。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新生之叶。卷而未全放也。今以四尘浮此耳根。乃能流逸而奔于声。不奔余尘者。性不同故也。
三鼻根。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四大之中。各有气味。总名曰香。气之通塞二相。黏于妙圆。则妙圆变为嗅性。嗅性映于香尘。香尘纳于嗅性。互相交织。而根成焉。鼻之体相。两孔下垂。故如双垂爪。余义如前。
四舌根。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四大本具甜苦及淡等味。味未生时。则有恬静之性。味生。即变其恬静。而成种种异味也。以此恬变二种味尘。相参于圆妙性中。黏其湛然之性。而成尝性。尝性映于味尘。绞其味尘。而成舌根。舌之体相。湾而环。故如初生之偃月。
五身根。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四大各有离合。总名曰触。正触名合。触已名离。由此离合二种触尘。相摩于妙性中。黏其湛然之性。而成觉精。觉精映于触尘。抟取其触尘。而成身根。身根之体相。上下微大。中间较细。故如腰鼓颡。
六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四大各有生灭。总名曰法。法即前五尘影也。诸法现前名生。诸法隐藏名灭。以此生灭二法。于妙圆性中。黏其湛然之性。而发知精。知精映于法尘。揽取法尘。而成意根。成意根之本元。即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前五根对现在境。故皆明见。意根对过去未来二境。故如暗见。以是意根处于身内。如人处于暗室中。外五根如室中璁户。假璁户而能见诸五尘影。故名意思。如幽室见。以上明六根生起之本末缘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