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中生(二)

净界法师

    我们看这个中品中生的行者,他这一生可以说是尽心持戒,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景象呢?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这时候不是阿弥陀佛为他说法,而是这个行者听到空中有一个音声,是什么音声呢?赞叹说:善男子!像你这样持戒的人,能够随顺三世诸佛的教诲,所以我来迎接你。是赞叹他的持戒功德。

  其实这里的开示跟前面中品上生不太一样。前面中品上生,佛陀以及比丘僧是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讲一些理观的智能;但是对于中品中生,完全是讲事修,说:你能够遵循随顺佛陀所制的戒法,如法行持,你这个人很不错!由此看得出来,这个人的理观比较薄弱,但是事修强。

  看最后的结果:

  舍报往生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修行者,听到空中开示之后,自见己身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之中。

  那么,到了极乐世界,在七宝池当中待多久呢?

  华开迟疾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在宝池中经过了七天,莲华才打开。

  华开得益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总结

    是名中品中生者。

  花开之后,开目合掌,赞叹世尊、感恩世尊,而且闻法欢喜。这个时候佛陀应该是为他说声闻的四谛法,所以先证得初果。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理观薄弱,对于无常无我的真理比较生疏,所以先证得初果;之后在极乐世界慢慢熏修了半劫的时间,才证得阿罗汉果,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往生的有三种人,前面两种: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属于声闻种性,中品下生是属于人天种性。声闻种性是以持戒为根本,这种持戒的功德,跟下面中品下生做慈善事业还是不太一样。因为慈善事业通于世间人,你看很多外道没有遇到佛法,也可以做慈善事业,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佛弟子才有办法持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做慈善事业呢?

净界法师

    至于慈善事业跟持戒有什么差别呢?诸位可能听过一个公案,关于茉莉夫人的持戒,我们简单讲一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到海中取宝,这个商人因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贵的珍宝。之后他就拿出一部分的珍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这些珍宝很奇特起欢喜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来。他福报很大,有六万个夫人,全部叫出来,只有第一夫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这时候,波斯匿王是想要展现他的恩德,请她出来又没出来,就不太高兴,派侍者再请一次,结果茉莉夫人还是没出来;波斯匿王有点生气,就亲自到茉莉夫人的寝室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原本是要来责备茉莉夫人的,结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庄严,其实她这个时候并没有化妆,就对她起恭敬心,问说:夫人,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如此大威德?茉莉夫人说:没有!我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波斯匿王因此而对八关斋戒起了欢喜心和信心,就问说:八关斋戒的功德,怎么这么大?茉莉夫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问佛陀吧!二人便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

  佛陀问波斯匿王:你看我们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说:很多!光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就很多,何况是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佛陀又说:就算你用十六国家的珍宝去作布施,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做慈善事业呢?律典里面提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有本期誓:因为持戒要有愿力,每一个人受戒一定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们都知道由愿力所造作的行为──以愿导行心力强。好比两个人同时去大殿扫地,功德不一样,因为一个是我一定要去扫地,一个是可有可无,反正你要我去,我就去,有去没去没关系,这个人功德就小了,因为他没有决定心、没有产生决定想。

  会产生强大的罪业跟恶业,首先一定要有决定心,所以在戒律里面,《唯识》的业果篇有讲到:一个人一时失念、造了一个罪业,之后赶快起忏悔心,断相续心,这个业力是薄弱的,因为他没有一种相续心、没有一个决定想。所以要产生一种强大的业力,一定要有愿力。

  第二个遍该生境:持戒的所缘境是普遍含该一切有情众生,慈善事业不可能有这种胸量。比方说我持不杀生,我是对谁都不杀生,不只是对人而已,还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对一切有情释放一种不杀生的讯息,这也是一种布施,让它们免于恐惧。但是你做慈善事业,你去放生的时候,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众生很可怜,你顶多救这些刀下的众生,就你当下的所缘境而已。所缘境有广、略的不同。

  简单说:第一个心力强弱不同,持戒的人愿力强、心力强;第二个所缘境广。所以同样去做慈善事业,一个受了菩萨戒,一个没受菩萨戒,两个人造同样的善业,功德却不一样。而这个缘起法,跟你内心的活动有关系,就跟你心念的造作有关系。所以这个持戒的人,他受持清净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当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高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下生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下一个,这是比较偏重于人天善根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最后也求生净土:

  标名

    中品下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中品下生者是属于善人,他的往生资粮起码是具备善人的标准。所以说:有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在家的时候孝养父母,对父母亲有感恩心、孝养心;也行世仁慈欢喜做一些慈善事业,好比帮助一些弱势团体、或是做义工等等。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净土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跟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个、广说阿弥陀佛国土的乐事:我们都知道人天种性的人,是喜欢快乐的,所以这个善知识知道他的根机,就赞叹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人身相庄严、国土也庄严,而且身心世界受诸妙乐;极乐世界人民的快乐,超过三禅的快乐,寿命久远、神通具足等等,把极乐世界快乐的殊胜果报,讲给这个人听,令他生起欢喜心、好乐心,启发他往生的愿力。

  第二个、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这是偏重在启发他的信心。极乐世界到底我可不可以去呢?这个地方应该偏重在第十八愿,因为此人是属于人天善根,跟他讲种种的禅定三昧,可能对他不是有用。但是跟他讲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就能够启发他的信心。

  善知识是给他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安乐,来启发他的好乐;也赞叹极乐世界因地修行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让他产生信心。

  舍报往生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人听到这两段开示之后,寻即命终。这个寻很重要,寻是马上的意思。临命终人得到善知识的开示、生起正念之后,这中间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也就是说他提起正念之后,不能再起妄想。所以古德说必须要无后心──保持正念,也就是在他死亡之前,不能有任何错误的妄想再进来,他的正念一定要相续到他往生为止,这叫寻即命终。这时候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就像一个强壮的勇士,展开手臂的速度这么快,立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再看往生之后的相貌:

  华开迟疾

    经七日已。

  华开得益

    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这个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经过七天之后莲华才开。莲华开了之后,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说法,应该也是说声闻法;闻法心生欢喜,而证得初果。经过了一小劫时间成就阿罗汉果。前面中品中生是经半小劫,这里是经一小劫时间成就阿罗汉果。

  总结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中品下生的人,比较喜欢做人天的善业;那么人天种性的人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好乐善业,智者大师说人天种性的人,听到慈善事业很自然就会生起欢喜心,即便他做不到,他也会去随喜。好比说哪一个地方需要做义工、需要行布施,他就特别的欢喜,听到善业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去实践。第二个贪着乐果,对于世间快乐的果报,好比家庭和乐、身体健康,这种荣华富贵、快乐的事情有所贪着,也就是没有出离心,所以叫人天种性。

  如果我们从中国的文化的思想来看,可以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属于比较温和型的,一种是属于强悍型的。

  温和型的:中国文化里面比较温和型的慈善家,是属于孔夫子论语的思想。论语以仁爱为根本,也就是慈悲心。我们台湾人就是很有慈悲心,这个是属于温和型的慈善家。

  强悍型的:这是属于孟子的思想,不是讲慈悲心,而是强调正义感;看到不平的事情,一定要跟你争到底,弱势团体被欺负他也绝对不允许;不管他的能力够不够,敢站出来讲话。

  基本上,孔夫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那么孟子的思想是以义,这两个都是属于人天种性的,一个是仁,一个是义。除了人天的善法之外,还要有大乘的善根,也必须具足忆佛念佛、顺从本愿的净土善根,因为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这是讲到中品下生者喜欢做慈善事业、广结善缘,因为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才把他净土的善根启发起来,而往生到净土,是这样的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六——下品生观之下品上生

净界法师

    辛三、第十六下品生观

  这一科的三品往生,以我们现在社会的标准来看,都是属于造恶的众生。

  壬一、下品上生

  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正示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佛陀告诉阿难及韦提希,我们现在讲下品上生者,就是有一类众生他平常作众恶业,是说这个人不是只造一、两个罪业,而是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但不会毁谤方等经典。这个地方很重要,在往生者当中,他可能曾造五逆、十恶,只要临终知道忏悔、善根强,还是可以产生反转,但绝对不能毁谤大乘经典。古德说毁谤大乘经典,表示这个人知见不正确,临终开导也没有用。

  一个人邪知邪见就没有救了!如果思想没有颠倒,是因为烦恼太重,控制不了自己行为而有所偏差,这个人还有救;如果思想已经错谬了,那就没办法了,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所以这个地方强调不能毁谤方等经典,这句话通于以下三品──不能有错误的思想、不能邪知邪见。

  那么这个造恶的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他造了很多恶业,然后数数现行、都无惭愧,都没有忏悔心。可能也没有人来开导他,所以刚开始还有一点惭愧心,时间久了,习久成性,就变成习惯了;因为没有善知识来点醒、也没有同参道友来督导,所以就把他的惭愧心给丧失掉了。

  但是这个造恶众生,临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为他讲了大乘十二部经的题目。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这个人具有大乘善根;我们都知道经题总持一部经的要义,一部经的修学宗旨、纲要都在经题,所以你看天台宗讲经一定要先解释经题。比方说《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正念真如,叫你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还有《大乘妙法莲华经》,什么叫莲华?莲华有二义:第一个是清净义,出污泥而不染,第二个是华微妙香洁释放庄严,表示菩萨广设方便─修六波罗蜜,以此波罗蜜来庄严他的一念心性。

  这个人听了经题之后,启发他的观照,依文起观、依教起观──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的恶业。这个闻不是一般的闻,是要闻持:第一个深信不疑,第二个受持不失,把它受持在心中;因此而消除了千劫极重的生死恶业。

  当然,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产生这样的转变──从一念心性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听到经名之后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可见这个人回光返照的力量很强──所谓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回光返照,轮回顿息。这是过去生善根深厚的人。

  其次,是讲净土善根。当善知识讲完大乘经的经题之后,又告诉他一件事,要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会教导他念佛的功德,一句佛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进入到我们的身口意,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的确是像清水珠有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个人听了之后,立即生信,就称念佛名;因为至诚念佛缘故,念念之中灭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从义理上来说,他要灭罪,除了忆念经题的道理、名号的功德之外,应该还要至心的忏悔,要有忏悔的决心。

  这时候尔时彼佛即遣化佛,阿弥陀佛没有来,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当中,有化佛无数亿,就遣光中化佛的西方三圣来。本尊没有来,化佛跟化菩萨现前,赞叹他说:你因为称念佛名的缘故,诸罪消灭了,所以我来迎接你!

  舍报往生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过化佛、化菩萨开导之后,行者当然生起欢喜心,即见化佛的光明遍满其室,并照耀行者,使令业障消除,内心能够产生安稳,随即舍报命终;这个时候,他没有生起任何的颠倒妄想,一刹那间乘七宝莲华,随化佛之后,在七宝池里的莲华中化生。

  华开迟疾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华开得益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总结
  
    是名下品上生者。

  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才开。华开之后看到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照着行者。因为他的功德不具足,所以这时候没有看到佛陀,只看到菩萨来为他说甚深的十二部经典,也就是大乘的教义;一听到大乘教义,就生起信解,发了无上菩提心;在极乐世界修了十小劫的时间,才成就百法明门─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证入初地。

  我们看前面中品往生的人是成就阿罗汉果,这个人没有经历小乘的过程,直趋大乘,可见这个人的大乘善根很强,才得入菩萨初地。虽然说下品往生者都是造恶凡夫,却是属于善根强、烦恼重这一类的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古德说:不能把下品当作常法!

净界法师

    智者大师他把人的根机,分成四类:

  第一种是根利遮轻:这种人善根很强、烦恼淡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本来是信奉外道,亲近释迦牟尼佛之后,七天即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他们理观强、烦恼轻薄。

  第二种是根利遮重:这种人善根强,但是烦恼也很重;来听经的时候,法喜充满,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比谁都放逸。比方说央崛摩罗,他在佛世的时候,本来要杀一千人。他因为受他师父的误导:杀了一千人,就可以升天,所以发愿要杀一千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杀到整个城都没人,不是被他杀死,就是逃掉了,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杀了,所以想要回去杀害他的母亲,然后佛陀慈愍他,现前为他说法,他才觉悟。

  像他这样杀了九百九十九条人命,身负这么重大的罪业,佛陀只是告诉他简单两个字放下而已,他就回光返照,当下证得初果,是属于根利遮重,善根强但是烦恼也重的人。

  第三种是根钝遮轻:这种人没什么善根,你跟他讲佛法他不相信,但是他也不造恶业,算是世间的君子好人。

  第四种是根钝遮重:这种人比较不好,善根薄弱、烦恼也粗重。

  其实下品的三种人都是属于根利遮重,蕅益大师曾经在《灵峰宗论》开示说:下品的三种人,如果不是大乘善根深厚,临命终那种紧急情况,甚至于下品下生者,地狱之火一时现前,火都烧起来了,这个时候善知识才出现,就在烈火焚身的逼迫情况下,听到开示产生回光返照,实时出现了一阵清凉风,才把猛火熄除,莲华现前。

  他的生命能够产生这么强大的反转──本来是要堕地狱去受苦的,结果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蕅益大师说,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根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莲池大师的判教也是对的,他说即便下品三种人都是造恶凡夫,但是论断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今生,大乘佛法是讲无量生命观,你看看他的前生,绝对不是一般人。

  所以古德才说:不能把下品当作常法。你说:他造恶业也往生,那我造恶业,我怕啥!不能这样讲,你没有他这种善根,这个不能当常法,这是特殊情况。其实这下品三生都是特殊情况,善根很强,但因一时胡涂,没有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而造恶业,才有可能临终的时候,在善知识的开导之下,产生这么大的反转。过去生大乘善根强、净土善根也强的人,叫做根利遮重。

  诸位在研究九品往生时,可以把三辈往生拿来对照一下,不过三辈往生的内涵,就比不上九品往生那么详细。九品往生几乎把一个人善根的浅深、修行福德资粮的优劣,善根、福德都讲得很清楚──这个人平常是修什么善根、听闻什么教法、平常修什么法门、临命终遇到什么样的人开示。我们看中品下生以下的人,临终都需要善知识来开导,因为平常栽培净土的善根、大乘的善根不多,所以临终必须要有人再提醒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从往生净土的角度来看,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净界法师

    关于善根的栽培,讲几句话跟大家共同勉励:

  一般说修行有解门跟行门,两大法门。行门当然是指你的行为,就是身口意、福德这一方面;那么听经闻法是属于善根这一方面,也就是解门。一般来说,越到末法时代,我们比较忽略善根这部分,因为善根这部分,你平常看不到它有什么好处,往往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其实临终的时候,你会有百感交集的感觉,一生的善恶念头全部现前,这个时候就可以考验你的善根以及智慧,但是平常看不出它有多大的作用。好比你今天去听经,熏习了善根,但是回去之后──你该干啥、还是干啥;如果你是去参加一场消灾法会,这种所谓的消业障、增福报,马上感受得到它的效果,所以对我们会产生鼓励。一般人喜欢行门就是这样,因为一个忏拜下去,马上就感觉到身心充满着清凉,这是事实。但是栽培善根你看不出来,不到临命终你看不出来。

  其实:从往生净土的角度来看,善根比福德更重要!

  因为你是随念往生,必须依止正念往生,你看哪一个人往生,临终不是生起正念,而正念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靠善根。没有一个人是依止福报而往生的,没有。

  福报是助缘,如果你起颠倒,福报也救不了你──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所以平常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要经常栽培善根。即便你一时的胡涂,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这个人有善根一开导,善根叫金刚种子,它不会失掉,马上就起现行,平常听经的功力马上现前,那么善根一现前,光明能破除黑暗,那些烦恼就消失了。如果你没有善根、平常都不听经,临终开示就没什么用了。就像印光大师说的:一个没有善根的人,临终善知识讲三两句话,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转变,你相信吗?你也不相信对不对!所以我们平常听经闻法,点点滴滴,无非就是在为临终准备资粮。

  我们以前学院的教务主任─上慧下天长老说:听闻佛法这种善根的栽培,譬如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日日在长。你看冬瓜,今天看、明天看差不多对不对!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只是你看不出来。这是一种净法熏习。所以:善根的栽培很难,但是效果很大!问题是它不是马上看得到效果,除非你是六祖大师,像那种顿悟的人少,我们一般都是渐悟的,今天进步一点、明天进步一点。所以有长远规划的人,如果你有志于临终的正念,不要忽略善根的栽培。从往生的角度、从临终的正念来说,善根比福报重要。你到极乐世界你福报薄没关系,还有时间修;要是善根薄弱、正念薄弱,临命终那一关你就跳不过去。

  原因是:你妄想起现行、业障起现行,善根强的人他可以狮子奋迅三昧,可以越过去;善根薄弱你就跳不过去,同样的障碍,他跳过去你跳不过去。所以这个地方诸位要想一想,你栽培的善根,虽然平常感觉不出来,但是如草里长冬瓜,善根暗长,是这样子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