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谈深入学习入中论

(二)道法自相



颂曰:

施度谓能舍 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 精进性无罪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相故。



以下讲六度的自相。

布施度的自相是能舍的心。戒以清凉为义,所以持戒度的自相是心无热恼。安忍度的自相是不嗔恚而安然忍可的心。精进是以摄取无罪善法内心勇悍为体性。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自相。既然唯一勇悍地摄持善法,就自然不杂任何恶法,因此说精进度以无有罪恶为体性。



颂曰:

静虑相能摄

能摄一切善法故。



静虑度的自相是为了摄持善法,于善所缘心一境性,就是指内心住在一个善所缘上无有散乱为体性。因为系心一缘而静虑,才能摄集一切善法,所以说静虑能摄一切善法。



颂曰:

般若相无著

趣向涅槃故,不著一切故。



般若度的自相是通达空性而不著任何法。为了趣向涅槃,不贪著任何法,因此般若度以无著为自相(“无著”指心不住在任何所缘上)。



颂曰:

六波罗蜜多 经说相如是

四静虑无量 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 自相为无嗔

世尊说彼无嗔为相,由离嗔恚乃能得故。



以上六种波罗蜜多的自相,大乘经中都是如此宣说的。另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静虑,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定,佛说这些法的自相是无嗔。

世尊说这些定以无嗔为自相,原因是:远离了嗔恚才能得到禅定,嗔恚使心恼乱不安,直接与定体相相违。



颂曰:

三十七觉分 自相能出离

出离谓解脱。以此是出离生死之因,能得出离,故名能出离,即以能得解脱为相。静虑等义如前已说。



三十七菩提分的自相是能够出离生死。

出离是解脱的意思。由于三十七菩提分(指成就菩提的三十七个道的支分)是出离生死的正因,行持它能得到出离,所以从功能上称为能出离,也就是以能得解脱为体相。这里面的静虑等的涵义,在前面已经说了。



颂曰:

空由无所得 远离为自相

由诸法无所得,不为分别垢所染污,故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



(无所得:观察时什么也得不到。)

以下解释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自相。

空解脱门,是以见诸法无所得,而远离分别的垢染为自相。

由于见到诸法一无所得(即空或无自性),所以不会对此起种种分别,因而不被分别垢所染污(即解脱)。过去一直被计较诸法的虚妄分别所缠绕,现在见到诸法是空性,也就脱开了一切分别的垢染,这就叫做远离。因此,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



颂曰:

无相为寂灭 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 相谓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以寂灭为自相,第三无愿解脱门的自相是苦和无痴,八解脱的自相是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



无相解脱门,由于妄识所现的相本来不可得,真实中没有任何相,是离戏空寂的本性,因此以寂灭为自相(“寂灭”指本来寂灭,不是先有实法,后来使它寂灭)。



第三谓无愿解脱门,此以苦与无痴为相。由正观察诸行为苦,及以正慧观诸行性,不希愿故,故第三解脱门以苦与无痴为相。



(正观察:如理观察。正慧:真实的智慧。诸行:迁变为性的有为法。)

第三、无愿解脱门,这是以苦和无痴为自相。一方面以如实的智慧,观察到一切有为法都是苦性。有为法都是因缘所作,随因缘迁变,不能安住,所以不离迁变的苦。认识到世间的生灭法是假的、是苦性后,就对它没有了希愿,不再求取。另一方面,以智慧观察一切有为法的体性,对于出世间的解脱果位,也不会执为实有而生起希愿。这样了达轮涅平等,无所希愿,就是无愿解脱门,因此,第三解脱门以苦和无痴为自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解脱者,谓内有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是第二解脱。净解脱第四静虑性,是第三解脱。四无色解脱,如前已说。想受灭,是第八解脱。此诸解脱,能从等至障中得解脱故,以能解脱为相。



八解脱,指弃舍三界染法系缚的八种禅定。对于自身有色想之贪,通过观外在青瘀等的不净色相,从而不起贪心,这是第一种解脱。虽然对自身无有色想之贪,然而贪心更为坚固,通过观外在青瘀等的不净色相,而不起贪心,这是第二种解脱。这两种是不净观。之后不再观不净色,而是观八种光明清净之色,这时虽观净色而不生贪,这是第三解脱位,是依第四禅而起的。四种依四无色定而起的禅定,即第四空无边处解脱,第五识无边处解脱,第六无所有处解脱,以及第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是分别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从而生起厌离心而弃舍,所以叫做解脱。最后是灭受想定,依第四禅,舍弃前面的一切所缘,这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解脱,能够从禅定的障碍中获得解脱的缘故,因此以能解脱为自相。



(三)果法自相



颂曰:

经说善抉择 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说十力,当知以善抉择为相。由善抉择无障碍相,故名为力。



佛在经教中说,善能抉择诸法,是十力的体性。

下面会对十力做详细的解释,要知道十力以无误抉择为自相。由于抉择万法时毫无障碍,所以称为力。

如果有障碍,就不成为自在而转的无上力量,然而成就佛果时,对于一切法都能无障无碍地了知,这种抉择的智慧就叫十力。十力是智慧的作用,只是从十个方面立名为十力。



颂曰:

大师四无畏 本性为坚定



无上大师佛陀有四无畏的功德,这是以坚定为体性。



四无所畏者,谓佛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因。如经广说。



四无所畏,指佛在四个方面的宣称,都不会被他人所妨害,自身立于无畏之地。第一种是,佛自称我是正等觉者。如果有沙门或者婆罗门、天魔、梵天,乃至其余世间有情,依法来立难,说佛对于这个法不是正等觉。世尊说,我对于他们的问难,正确地见到根本没有理由。详细情形如经中广说的那样。



或佛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广说乃至,依法立难,佛于是漏犹未永尽。或佛宣说,诸障碍法染必为障。广说如前。或佛宣说正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乃至广说。此诸无畏,以极坚定为相,谁亦不能有所动故。



第二种无畏,佛自称我已经断尽了烦恼。这样无论哪一种有情依法来立难,说佛对于这个烦恼还没有断尽。佛对此也都无所畏惧,见到他们的立难毫无根据。

第三种无畏,佛说这些障碍法有染污,一定会作障碍。如果其他有情说,这个障碍法不会作障碍等等,佛也无所畏惧。

第四种,佛说这是真实的出离之道,诸圣者修习它一定能出离,一定能通达,一定能穷尽众苦,到达苦边际。如果有人立难说,你说的出离之道,诸圣者修习不一定出离,不一定通达,不一定到达苦边际,佛也毫无畏惧。

这四种无所畏以极坚定为自相,这是佛以智慧决定见知或决定证得的,谁也无法动摇的缘故。



颂曰:

四无碍解相 谓辩等无竭

四无碍解至下当说,彼等以无竭为相。



四无碍解的自相是辩才等无有穷竭。

四无碍解在下面会详细解释,这些无碍解以无有穷竭为体相。也就是在法、义、辞、辩哪方面都没有障碍,不会因为不了解而导致中断。



颂曰:

与众生利益 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 则是大悲心

喜相谓极喜 舍相名无杂

大慈,以与作利益为相。大悲,以救护诸众生苦恼为相。大喜,以极欢喜为相。大舍,以离贪嗔无杂为相。



这是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自相。大慈,以给众生作利益为自相;大悲,以救护诸众生的苦恼为自相;大喜,以极欢喜为自相;大舍,以远离贪嗔之心无有杂染为自相。



颂曰:

许佛不共法 共有十八种

由彼不可夺 不夺为自相



承许不共于其他二乘、菩萨等,唯佛独有的功德法,共有十八种。由于佛恒时没有失误,他人无法映夺、不能取胜,所以十八不共法以不可夺为自相。



佛十八种不共法。如经云:“善现,始从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终至无依入般涅槃。于中如来,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等持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著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此十八种佛不共法,以不可夺为相,由常无误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广释,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应当了知。



如同《般若经》中所说:“须菩提,我如来、应、正等觉,从初证无上正等正觉开始,乃至最后所作已办,入无余依大涅槃为止,在此期间,身常无误失;语无粗暴音;意无忘失念;四威仪无不在定中安住;对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没有亲疏远近等想;对于一切法都是照知后才舍弃,无有一法是不了知而舍;常欲度脱一切众生,心无厌足;身心具足精进,常常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休息;对于三世诸佛的教法,智慧相应的缘故,能圆满忆念,无有缺减;等持无退(唐译中无此等持无退,而是“解脱知见无退”,即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具有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穷尽,随慧宣说也无有穷尽;圆满获得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无有欠缺。一切身业都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行,现种种胜相,调伏众生。一切语业都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行,以微妙清净之语,化导利益一切众生。一切意业都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行,以清净意业,入众生心而为说法,灭除无明痴暗。佛以智慧见知过去世所有一切,都能遍知无碍;以智慧见知未来世所有一切,都能遍知无碍;以智慧见知现在世所有一切,都能遍知无碍。”

这十八种佛不共法,以不会被他人所夺为体相,因为恒时没有失误等,别人永远得不到机会映夺或胜伏佛。关于十八不共法的详细解释,应当按照《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所说的来了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颂曰:

一切种智智 现见为自相

余智唯少分 不许名现见



一切种智以现见一切法为自相,不是通过推理,或者回忆过去,预想未来等,而是当下的智慧与法界不二,由于真心遍一切法,所以智慧能现见一切法。其他智慧只知道部分的所知,所以不承许为现见一切法。



若有为自相 及无为自相

彼由彼性空 是为自相空

已说自相空。



以上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无论是有为法的自相,还是无为法的自相,这一切万法都是以自体而空,这就是自相空。

本论里说到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其他论里还会说轮涅万法或染净诸法,或者十法界的一切法等等,总之,这一切法都是当体即空。我们认为诸法有它的自相,其实这个相就是空的。就像一切海水同是盐味那样,一切万法也同样是空性,不会说一部分法是空性,一部分法实有,所以是万法皆空,这就称为自相空。



颂曰:

现在此不住 去来皆非有

彼中都无得 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 由彼自性离

非常亦非坏 是不可得空

过去未来,已灭未生故,现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经云:“不可得,谓此中求三世不可得。当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



按时间来说,万法就摄在过、现、未三世当中。我们不观察时,认为三世法都有,其实三世都是没有的。过去法已灭,未来法未生,现在法不住,因此三世所摄的万法都无所有。《般若经》中说:“不可得,是指在这里寻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法,都了不可得。要知道,这里说的不可得就是以不可得空。”本来说不可得就是在说空,如果还认为有个“不可得”,那就要继续说,不可得也无有自性,非常非坏,以自体而空,这就是不可得空。



颂曰:

诸法从缘生 无有和合性

和合由彼空 是为无性空

和合性谓从和合所生,由从因缘生故,和合性非有。自性谓无性,彼之空性,即无性自性空。



“和合性”,指诸法是从因缘和合所生,这就是诸法的体性。由于是从因缘生,观待他的缘故,这种和合而成的体性并非实有,或者说因缘和合法都没有自性。这种和合性的自性也无自性,以自体而空,它的空性就是无性空。

任何合成的法都没有自性。比如,放映机的光束跟银幕一和合,立即幻现出影像,这个影像就是合成的法,没有独立的自性。像这样,一本书、一张桌子、一幢房子、一辆车,包括我们的身体,从头到脚的任何一部分等等,各种各样的法都是因缘合成的,没有任何一法不仗他缘而独立自成。既然是因缘合成的,也就没有自身的体性。这个无自性的空性,就叫做无性自性空。

众生认为诸法有自性,所以要说诸法由因缘合成的缘故,本无自性。如果又把无自性当成实法,认为存在一个“无自性”的自性,那就要说,无自性也是自性空,它也了不可得。



如是已广说十六空,当说四空。



这样已经详细地宣说了十六空,下面要说四空。



颂曰:

应知有性言 是总说五蕴

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性空

有性谓五蕴。此有性由有性空。



应当知道,有性是总的指五蕴。五蕴由它自身而空,这就是有性空。我们认为有体性的法,不外乎色受想行识五类,它们也是以自体而空,就叫做有性空。



颂曰:

总言无性者 是说无为法

彼由无性空 名为无性空

无性谓无为法,虚空涅槃等。此无性由无性空,是为无性空。



无性是总的说无为法,这是相对于有性的法,包括虚空无为、涅槃无为等非因缘所作法。这个无性也是由无性自体空,这就是无性空。



颂曰:

自性无有性 说名自性空

此性非所作 故说名自性

自性谓本性,非声闻等之所作故。自性由自性空,是为自性空。



自性指本性,并非声闻等通过修道才造出它来,而是本来就有。自性也是以自性自体而空,这就是自性空。



颂曰:

若诸佛出世 若佛不出世

一切法空性 说名为他性

实际与真如 是为他性空

他性谓最胜性,其最胜性谓常有性。或言他性,谓殊胜智所通达性。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为彼岸所有,出世间故名为他性。即是实际,由不变故即真如义。空性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



无论诸佛出世还是不出世,一切法的空性,就叫做他性、实际或真如。他性也是由自体空,这就是他性空。

他性指最殊胜的体性,最殊胜的体性指常恒如此的体性。或者说他性,是指殊胜智慧所通达的体性。这种体性也是以自体而空。或者说,他性与轮回相对,是彼岸所有的法,是出世间的缘故,称为他性。他性也是实际,由于不变的缘故也是真如义。以空性为相的空性,就叫做他性空。



颂曰:

般若波罗蜜 广作如是说



以上所说的二十种空性差别和空性之理,依于《般若经》作了广大的宣说。

法性空性遍在一切法中,为了指明这一点,有必要作广大的演说,由此来了解万法是一味的空性。



今当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不共功德,结述般若品。

颂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 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 由名言谛入灭定

言如是者,显前所说观察道理。由前观察,发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实之黑暗。彼复由世俗谛力入灭尽定。



现在要宣说信解般若波罗蜜多的第六地菩萨的不共功德,来结述第六般若品。

颂中的“如是”二字,显示前文所说的种种观察道理。由前面观察所说的道理,而发出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见真实义的黑暗,了达三有一切法本自无生,如同观见掌中庵摩勒果一般。而且由世俗名言谛之力入于灭尽定。



灭定自性,亦非弃舍救护众生之意乐。

颂曰:

虽常具足灭定心 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菩萨加行属生死摄,增上意乐属涅槃摄,故于无依众生,恒时增长大悲。



六地菩萨所住的灭尽定的自性,也不是舍弃救护众生之心。

颂文说:虽然此第六地菩萨常常具足安住灭定光明的意乐,然而他恒时缘生死中无依无怙的苦恼众生而增长大悲。

此六地菩萨的加行属于生死所摄,增上意乐属于涅槃所摄,所以对于无依无怙的苦恼众生,恒时增长大悲心。



颂曰:

此上复能以慧力 胜过声闻及独觉

第六地菩萨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胜过佛之声闻弟子及诸独觉。



此第六地以上的菩萨地位及第七地等,都能以自身的智慧力,胜过佛的声闻弟子和诸独觉。



颂曰:

世俗真实广白翼 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 飞度诸佛德海岸

此菩萨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炽盛,能引导深植善根之众生群鹅。其飞度于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为二谛,即此菩萨之白广双翼也。



此第六地菩萨的世俗功德也增上炽盛,由于具足世俗谛广大道次第和真实义甚深道次第的广白双翼,就能犹如鹅王般,引导深植善根的众生群鹅,同时还能承仗往昔善根力的风云之势,飞度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由此看来,能够度越诸佛功德大海彼岸的,就是世俗谛广大道次和胜义谛甚深道次的两种修行,这就譬喻为菩萨鹅王的广白双翼。



入中论卷五终



思考题:

1、关于“自相空”:

(1)解释“自相”。

(2)为什么说蕴的自相是苦,界的自相如毒蛇,处是众苦生门?

(3)分别解释缘起法、精进度、静虑度和一切种智的自相。

(4)什么是“自相空”?宣说自相空有什么必要?

2、“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是为无性空。”

(1)什么是“和合性”?

(2)为什么和合性没有?

(3)无性空和前面讲的因缘法自相空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他性”?为什么叫做“他性”?为什么他性是空性?

4、六地菩萨有哪些不共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六菩提心现前地



今当宣说第六发心。

颂曰:

现前住于正定心 正等觉法皆现前

现见缘起真实性 由住般若得灭定



现在要宣说菩萨的第六种发心。

颂文说:现前地菩萨能安住殊胜的正定之心;正等觉的不共功德法都得以现前;现见了甚深的缘起真实性;由于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在此地获得了灭定的境界。



由第五地已得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故第六地菩萨,住胜定心见甚深缘起实性。以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乃得灭定,前不能得,以未得增上慧故。唯成就增胜施等波罗蜜多未能得灭定也。



由于第五地时已经证得了清净静虑波罗蜜多,所以第六地菩萨,能安住殊胜的定心,从而见到甚深的缘起真实性。以第六地时增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才获得了灭定,此前还无力获得,因为没有得到增上般若度的缘故。仅仅成就增胜的布施等前五波罗蜜多,并不能获得灭定。



由知法性如影像故,第五地中见道谛故,现前趣证诸佛法故,此地名现前地。



这是解释现前地的名义。

由于证知了诸法体性如影像的缘故,此前在第五地中已经见了道谛的缘故,在此地已能现前趣证佛功德法的缘故,此第六地名为现前地。



此显诸余功德资粮,要依般若波罗蜜多。

颂曰:

如有目者能引导 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 无眼功德趣圣果



这是显示其余前五度的功德资粮,要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趣行于佛的果位。

颂中说:如同一位具明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达目的地,同样,以般若为眼目,能摄取其余如无眼盲人般的前五度的各种功德,共同趣于无上佛果。



如一有目士夫,能引导一切盲人到欲往之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能见正道非正道为性故,亦能摄取诸余波罗蜜多功德,安立如来普光明地。



就像一个有眼目的人,能引导一切无眼目的盲人,走到所要到达的地方。与此类似,般若波罗蜜多,以能明见正道和非正道的差别为体性的缘故,也能摄持其余的波罗蜜多功德,都安立于如来普光明地(光明周遍的佛地)。



问:前说“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菩萨云何见缘起之真实性?



有人提问:前面说的“现见了缘起的真实性,由于安住般若度而得证灭定”,那么菩萨是如何现前缘起真实性的?这究竟是怎样的现证状况呢?



答:彼缘起实性,非吾辈无明厚翳障蔽慧眼者之境界,唯是六地菩萨以上之境,故此不应问吾等,应问已涂善见空性安膳那药,除无明翳成就慧眼之诸佛菩萨。



回答:缘起的真实性,不是我们这些被无明厚翳障蔽了慧眼之人的行境,唯一是六地菩萨以上的行境,所以你不应当问我们,应当问那些已经涂了善见空性安膳那药,遣除了无明厚翳,成就慧眼的诸佛菩萨。



问:《般若经》与《十地经》等,岂不明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见缘起性乎?故但当随彼圣教而说。



对方继续问:《般若经》和《十地经》等中,不是明确地宣说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现见了缘起真实性吗?既然佛经里已经宣说,就应该随顺这些圣教而演说,对不对?



答:圣教密意亦难解,吾辈自力,虽依圣教亦不能宣说真实。然堪为定量之大士所造诸论,则能无倒解释经意,要依彼论乃能了解圣教密意。



月称菩萨在此表明自己演说般若空义的方式。

回答:佛圣教的密意也很难解释。我等凡夫单凭自力的话,虽然是依于佛的圣教,也没有能力宣说真实义。但有一个方法,依靠堪为正量的大士,所造的各种解佛密意的中观大论(特指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等),就能无颠倒地解释《般若经》等的密意,所以我们要依靠这些大士的大论,才能了解圣教的密意。

回答总的分两层:首先,只有六地以上的诸佛菩萨现见了缘起真实性,所以要依靠佛所说的《般若经》《十地经》等才能了知。其次,凡夫单凭自力没办法解释佛经的密意,所以要进一步依止能以自力见到佛经密意的大士所造的诸论,这样才能无倒解说经义。所解释的,就是“现见缘起真实性”的意义。



颂曰:

如彼通达甚深法 依于经教及正理

如是龙猛诸论中 随所安立今当说

如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如实现见诸法实性,如是龙猛菩萨无倒了解诸经义已,亦于《中论》中依圣教正理,如实显示诸法实性谓无自性。我今唯依龙猛教理所说诸法实性,而正宣说。



如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诸位菩萨,已经如实现见了诸法真实性那样,龙猛菩萨就是这样,在无颠倒地了解了诸经的真实义后,也在《中论》当中依止圣教和正理,如实地显示了诸法的真实性为无自性。我现在唯一依止龙猛教理所说的诸法真实性而正式演说。



问:如何得知龙猛菩萨无倒解释经义?



提问:你怎么确定龙猛菩萨真正无颠倒地解释了经义呢?



答:由教证知。如《楞伽经》 [1] 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苾刍,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经》云:“阿难陀,此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于我灭度后满四百年,转为苾刍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故此菩萨定能无倒解释经义。



回答:由圣教确凿的授记可以了知。这里举出《楞伽经》和《大云经》两处圣教作证明。如同《楞伽经》所说:“未来在南方碑达国中,有一位吉祥比丘,他具有‘龙’的名号,能够破遣一切有无诸边,在世间弘扬我的教法,善说无上大乘法,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这里佛明确地说到,龙树比丘在世时,能够弘扬我的教法,善说无上乘。显然他是通达佛密意的菩萨。《大云经》里讲到:“阿难,这位离车子一切有情乐见童子(当年佛在世时的一名童子),在我涅槃后满四百年的时候,将会转成名为‘龙’的比丘,广大地弘扬我的教法,后来会在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通过“广弘我教法”五个字,也能看出,龙树菩萨决定能够无颠倒地解释经意。

下面讲应该对哪种人宣说空性。



如实宣说缘起诸论,唯应为夙植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以彼闻空性,转起邪执,得大非义故。有一类异生由不善巧,诽谤空性而堕恶趣。或有一类,由误解空性为毕竟无,谤一切法,增长邪见。是故说者,当善了知闻者之信解差别,而为说空性正见也。



那些如实宣说缘起真实义的诸论,唯一应该给宿世已植空性种子的人宣说,不能为其余的人说。因为非法器的有情闻到空性教法时,会转而起邪执,得到很大的非义之事。(非义,指无义有害。)总的有两类过患:其中一类凡夫由于不善巧,不生信解,以诽谤空性而堕落恶趣。还有一类,由于误解空性为断无,导致谤一切因果建立,增长邪见。因此,说法者应当善加了解闻者的信解差别,再给他宣说空性正见,不应当盲目宣说。

这里讲到非法器听闻空性后的两种过失。一类人对空性不善巧的缘故,一听到说万法皆空,就认为是邪法,进而诽谤空性。以谤空性的深重罪业,会堕在恶趣里长劫受苦。《般若经》里也讲到,诽谤般若法,会堕入无间地狱,即使此方的地狱空尽,谤法者的罪也无法消尽,还要转生到他方地狱继续受苦。又有一类人不谤空性,但他误解空性是毕竟无,落入了断见,导致谤一切因果建立,增长邪见。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的表现,只能接受根识前的境界,对于非妄识行境的胜义谛,没办法接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既难决定为何种机可说空性,于何种人不可说空性,云何可知所应说耶?

答:由外相状即能了知。



有人问:既然难以决定为哪种机应该说空性,对哪种人不能说空性,那以什么方便才能知道对方是法器,可以为他宣说呢?

回答:由他外现的相状可以了知。



颂曰:

若异生位闻空性 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 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 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 其胜义相如下说



外现的相状是,诸异生凡夫在初发业时,无倒听闻了空性言教。如果听了以后,对于这个言教,心里数数地发起欢喜,由欢喜而流泪,汗毛竖立,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有正觉慧无分别智的种子,也就是通达空性的种子。这种人就是阿阇黎可以给他宣说真实义的法器,应当为他宣说真胜义谛。胜义谛的行相以下会广说。

心中有通达空性种子的人,一遇到闻受空性法的因缘,就像种子遇水一样,自然会起现行。那么以果推因,如果在闻到空性教法时,内心不断地引生欢喜,叹为稀有,以至于欢喜得流泪,汗毛竖立,就可以推知,他过去世一定种植过无分别智的种子。就像见到远处屋顶上有烟,就能确定下面有火一样。

引生这些外相有两个条件:一、无颠倒地听闻空性教法;二、听后心上起了信解。然后才有欢喜、踊跃、感叹、流泪或者汗毛竖立等的相状。这就是心开意解的表现。身心是不可分的。心一旦开解了,身上必然有相应的表相。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听懂了,看他的表情就很清楚。不可能表情呆滞还听得心开意解,或者一点反应没有,特别麻木,却有相应空性法的内涵。真正相应了,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有的很欢喜,有的是踊跃,有的会流泪,有的汗毛竖立等等,身心会有很多反应。

有人会问:如果已经无倒听闻了空性言教,心里也有所了解,但并未出现这些表相,这种人是否属于空性的法器呢?

回答:虽然暂时不确定他是否属于甚深空法的法器,但如果能够不违背善知识的教诫,也属于能新种植通达空性功能的法器。

这就是另一类旁机的情况,虽然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相,但能够不违教诫,就说明他是可栽培的法器,能够种植通达空性的种子。



为如是闻者,勤说真实义,非空无果。



为堪为法器的人,精勤地宣说空性,不是空无果利,而是能引发出各方面的功能。

为法器宣说空性,就会从中发生一系列的功德。因为空性是主要,主要上得了信解,其他支分的修行自然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颂曰:

彼器随生诸功德 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 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 复能恭敬诸菩萨

又彼闻者,非但不倒执空性引生无义,且由听闻空性正见引生功德。彼闻空性见,如获宝藏令不失坏。



这一类法器闻受空性法后,不但不对空性起颠倒执而引生各种无义,反而能随行所闻的空法而引生各种功德。他一闻到空性见,就好像得了大宝藏一样,有非常珍重的心。因为已经认识到空性见是法道的根本,所以会千方百计地守护它,主动做出各种防范,不让它失坏。



彼作是念:我若犯戒,必因此缘而堕恶趣,致空性见为之间断,故常受戒守护不犯。



他这样想:我如果犯戒,一定以此而堕落恶趣,导致空见从中间断(堕入恶趣又会被蒙蔽住,不晓得诸法的真实义)。所以,以爱惜空见的心,就能常常具足净戒,守护不犯。



又作是念:我纵能持戒生诸善趣,倘生贫家,恒须追求饮食衣服医药资生之具,则听闻空性皆将间断,故恒修布施。



他又会想:我纵然能够严持净戒而生在善趣当中,如果生在贫穷的家庭,缺少资生用品,就需要一直辛勤地追求饮食、衣服、医药等等,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听闻空见和修习空义都会间断,所以会常修福德,尽力地上供下施。

修福能为修习道的主要——空性提供顺缘。比如一个人打算在某地长期修行,需要买一间房,有多少年的道粮,还要有别人的护持,不受干扰。不必为了衣食等而忙碌,能够一心听闻、修习空法。为了这个目的,就会修福德回向在这上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复作是念:要以大悲摄持空见方能引生佛果,故恒修大悲。



他又会想:空性见要以大悲摄持才能引生佛果,脱离了大悲,单有空性也无法成佛,所以会恒时励力地修习大悲心作为根本。



复作是念:嗔恚能堕恶趣,能令颜色丑恶,缘此令诸圣者不生欢喜,故恒修安忍。



然后又想:以嗔恚业的力量,会使我堕落恶趣,摧坏多劫所积的善根,会让我的容貌不可爱,使得诸圣者不生欢喜,所以应当恒时修安忍。

他会认识到,如果起了嗔恚,就会堕落、退失、失坏善根,令圣者不欢喜,就会间断修空法的因缘,所以,我要励力地修持安忍,在一切时处防护自心,不生嗔恚。



又见持戒等善根,若不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不能恒感无量大果,故持善根为度众生回向菩提。



又见到持戒等的善根,如果不回向一切种智的话,就不是成佛的因,不能恒时感得色身、资财等的无量妙果,所以,他会摄持所有善根,为了救度众生出生死海的缘故,全部回向无上菩提。



又见余人,不能如诸菩萨宣说缘起性,故于菩萨生极敬重心。



又见到其余二乘行人等,不能像菩萨们那样宣说甚深缘起,所以对于诸菩萨会生起极敬重的心。

这是因为尊重空性的缘故,对于能说空性的人自然生起敬重。比如一个世间人,如果觉得围棋很高雅,自然对于精通并能开示围棋技艺的人起敬重心。或者认为国画的意境很好,那对于教国画的老师也会非常尊重,这都是必然的道理。同样,如果对于甚深缘起法非常有信心,起了敬重,那自然对于诸菩萨起敬重,因为只有菩萨们才能通达并无误宣说。



如是常恒无间修集善资粮已。



总之,闻受甚深空性的修行人,由于生起了清净正见的缘故,自然对于广大道的无边行法起极敬重的心,并殷重修行,恒常不断地修持无量的善法资粮。



颂曰:

善巧深广诸士夫 渐次当得极喜地

求彼者应闻此道

求彼谓求得极喜地。此指下文所说,诸法真实性。



“求彼”,指求得第一极喜地。“此”,指以下所说的诸法真实义的空性。

以上所说的甚深广大的义理,如果有士夫能够善巧了达,虽然还处在异生地位,但用不了多久,就能修积甚深广大的福智资粮,由此渐次得到极喜地。所以,凡是想求得极喜地以上果位的人,就应当听闻开显甚深道的空性法门。

这是劝令法器听闻。



思考题:

1、为什么第六地名为“现前地”?

2、月称菩萨在本论中宣讲空性法的方式是什么?

3、非法器听闻空性后会引生什么过患?为什么?

4、为哪种人可以传讲空性?对此应如何判断?

5、法器在闻受空见后,会引生哪些功德?为什么会有这些功德发生?

6、“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求彼者应闻此道。”

(1)解释“善巧”、“深”、“广”、“求彼者应闻此道”。

(2)本品所要解释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在本品宣说诸法真实性,而不在第一品中宣说?



--------------------------------------------------------------------------------

[1] 《入楞伽经》(魏译):“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