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禅修要义

第二章 发宏誓愿

修学佛法首先要皈依三宝,皈依以后就要发四宏誓愿,宏是宏博广大的意思,誓,就是誓愿,就是永远也不会违背对圆满清净生命状态的愿望和追求,至死不渝,这也叫发心。发心以后,还要有具体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是以四宏誓愿为根本,以六度万行为方法的。

如果我们没有发愿只是去行,这叫虚行。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动机和目标,那就不是真正的善事,不能培养真正的善,所以是虚假的、虚妄的,叫虚行。如果我们发了四宏誓愿,却只是空愿,不去实行,或者立志很高,做得却一塌糊涂,那就叫狂愿。这样的发心对修学佛法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所以发心在菩萨的修行中是最前提的条件。

我们从《永嘉禅宗集》原文可以看出,永嘉大师是非常重视发心的,因此发宏誓愿这一部分的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分了八段,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皈依三宝之后,已成为正式佛弟子的我们,要以什么作为所对境来发心呢?如何才能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究竟内容是什么呢?永嘉大师在这一章里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一、总颂

卵生胎生及湿化,有色无色想非想,非有非无想杂类,六道轮回不暂停。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

第一段是总颂,总纲地告诉我们发心要以什么为对境,以什么为发心的动机。前四句的内容是总的告诉我们,一个想要修学佛法的大乘菩萨,要针对所有的众生来发心、发愿。卵生胎生及湿化,这是胎卵湿化四生,所谓六道四生,就是指六道轮回里共有四种出生生命的方式,加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共称作十二类生,包括了所有众生的生命状态。

从广义上来讲,十法界里,有九法界都可以称为众生,都不离开这十二类生,比如菩萨、声闻、缘觉,也可以叫化身,但他们属于解脱了生死烦恼、痛苦的圣人。这十二种类型的生命里面,需要去救度的只是六道当中轮回的众生,所以说六道轮回不暂停。

六道包含三恶道和三善道,三恶道就是我们生命所遭遇的痛苦状态,极苦就是地狱,中苦就是饿鬼,小苦就是畜生,这些痛苦的境界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恶行和恶念所感召到的恶报,是一种不快乐的业。快乐的业就是善心、善行的果报,也就是三善道的境界,极乐为天道,中善中乐为人道,下善为阿修罗道。阿修罗虽然属于天道,福报比人道高,但从修法的角度来说,人比阿修罗要高,所以有时候会按天、人、阿修罗来讲,有时候又讲天、阿修罗、人,这是层次高低所区分的标准不同造成的。

总而言之,六道轮回中的凡夫,因为没有定力,心念是很难控制的,没有停止的时候;又因为没有智慧,起心动念不清净,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就会感召到善和恶、快乐和痛苦交集变换的世界,生命完全不能自主,死死生生,轮回不止,这就叫做无常。六道凡夫的生命是以无常和颠倒为特点的。

因为无常的缘故,任何境界不能长久,就算我们果报非常圆满,生活处处都得意,名利财色全是世界第一,那有什么用呢?风光也不过一百年,下一辈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善是恶,也不管快乐还是痛苦,六道都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我们想要的是生命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脱离轮回束缚的自由。

那么发心为什么重要呢?发心就如同种子一样,有什么样的种子就能结什么样的果实。如果我们的发心只停留在去恶从善的层面,那就种了三善道的因,将来会感得天、人、阿修罗的果报;如果我们发了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的四宏誓愿,就能从六道中脱离出去,并帮助其它众生也解脱出去。

总颂的前四句就把发心的对象明确了,我们要针对六道轮回的十二类生发起四宏誓愿。

我今稽首归三宝,普为众生发道心。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希望通过皈依三宝为众生而发道心。我们要知道,修行不是个人的事情,是有关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常会以为 “一人做事一人当”,其实是当不了的,你做坏事时肯定也让其它众生受苦了。比如小偷偷东西,会得恶报,但至少被偷的人会很痛苦,社会也就不安了;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做了好事,哪怕只是把自己的脸洗干净,肯定也会让众生得到好处。所以修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能利益到一切众生,不但自己会解脱,一切众生也都会解脱,恒沙众生成正觉,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

我们前面讲过,诸佛和众生的法身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十方法界是同体、同心的。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心念,都是诸佛法身的共同作用,但佛菩萨很清净,不受心念的染污,而我们凡夫呢,就把每一个心念都染污在里面了。善的念头就给世界增添了善的力量,自然就会美化这个世界;恶的念头就会增加世界的烦恼和痛苦,比如我们一不高兴,周围的人也会感觉不痛快,周围的景物也会变得可恶起来,是不是这样?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清楚皈依三宝是要为一切众生发起道心的。

群生沉沦苦海中,愿因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诸苦,不舍弘愿济含灵,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众生现在都沉沦在苦海当中,我希望借助佛法僧的力量以慈悲方便来救拔这一切痛苦,永远也不舍离广大的四宏誓愿,救济一切含灵。含灵就是蕴含着灵明觉知、灵觉佛性的众生,我们大家都是含灵。虽然都蕴含着最灵明的佛性,但却都沉沦为凡夫了,所以化力自在的佛菩萨才要救度我们。化力自在是俱足一切智慧和慈悲方便的意思。这是第一段总颂的内容,告诉我们发心的大方向,后面七段就是进一步把总颂详细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皈依发愿境

说此偈已,我复稽首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

第二段就告诉我们详细的对境,也就是皈依发愿所对的境界。十方,是一切空间当中;三世,是一切时间当中,也就是十方三世的三宝,包括已经成佛的、尚未成佛的、正在成佛的,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这其实就是进行一个法界礼,内心对十方法界普遍地生起无比的恭敬皈依,向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乃至一切众生学习,整个生命都皈依投靠在这样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上。承三宝力,诸位如果发起这个心的时候,就无论何时都是有皈依的生命了,再也不会漂泊无依,内心成就菩提的无上愿力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撼动,这就是承三宝力,承就是接受、传承、承当。

在十方三世三宝的力量加持下,能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佛有“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万法之智;二、知群生之性,穷亿劫之事;三、度无量之众生。三不能者:一、不能灭定业;二、不能度无缘之人;三、不能尽众生界。佛菩萨会化力自在地来帮助我们,但成佛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也就是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脱的,还要靠十方三宝共同的愿力支撑,才能保证我们在修行的路上能勤求佛道,不会退转。如果我们没有发心成就菩提,无论境界好坏都容易让我们生退转心,佛菩萨想帮我们也帮不上。《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楞严经》也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动机正确了,结果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动机不正确,将来就会遭到不善的果报。佛陀也告诉我们“因果同时”,发心就是你的结果,所以发心很重要。如果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是“将此深心奉尘刹”,只要有众生、有烦恼的地方,哪怕是舍弃头目脑髓,我们也会去帮助众生出离苦海。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上就不会退转了。

比如我们修行时突然遇到了疑难杂症,被其它众生所恼害,晕倒了、糊涂了或病倒了,很多人就会害怕得不敢修了,或者嗔恨心起来,就不想修了。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提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是三宝,当然也就包括这些妖魔鬼怪了,这样一想,它们就不是来恼害我而是来成就我了。我们不但不烦恼,还会感激它们,并对它们产生更强烈的悲心,发起更大的愿力、承担力去救度它们。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断四肢的时候,就是这样发愿的,所以才能持续修行,最终成就佛果。逢到好的境界,我们也不能退转,比如三禅天境界,如果我们贪恋在里面不出来了,自己都度不了,那还度什么众生呢?

我们发了心以后,也不要总是害怕,觉得“我发了这个心了,千万不要退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我们只要发心纯正,从此到成正觉的路上就自然不会退转;如果发心不纯、有夹杂,那就有可能忘失,忘失了就会退转。所以我们要随时在禅修当中,检点自己的发心,发心要很纯正,不要左摇右晃。

如何才能发起纯正的菩提心呢?对于凡夫众生来讲,都有我执的存在,而菩提心是以觉悟了无我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发心恐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有层次的。即便是修行人,最初发愿也是以“我”为出发点的,比如“我想成佛”、“我想修行”、“你们不要打扰我,最好支持我……”那社会上的人更是如此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扩展各种事业,去获取名闻利养,这就是凡夫的特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这样的发愿也无可厚非,但是凡夫所追求的这一切境界是不是正确,他所依赖的评价标准能不能给生命带来升华,能不能给众生带来好处,这就值得考虑了。

佛法很有方便,可以针对凡夫我执严重的程度设立不同的法门,我们只要能如法修行,就可以从凡夫自私的心当中一步一步地脱离开来,这就是解脱。作为凡夫,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获得美好的一切,佛法并不否认这种追求的合理性,而且整个佛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极乐和自由。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的想法并不是自私,但是如果我们只想自己好,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就是自私了。比如为了口腹之欲而杀生害命,就是修行人所不应为的。

佛法教导我们首先要自利利他,不要自利害他,损人利己,因为十方众生是一体的,利他就是利己,害他就是害已,而且利己也是利他,害己也是害他。如果我们只想自己得到利益,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利己,因为佛法根本没有自己。只要是为了自己,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怎么会有真实的利益呢?不为自己才能真正圆满自己,这个观点我们要认真去考虑一下。

佛法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先求得自身的圆满,而自身圆满的同时,我们的力量和心愿,自然就会扩展开来,达到利他。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之后,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在追求个人的幸福快乐时,至少不要损害到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里人,行为要越来越端正。然后随着对佛法修学的深入,我们再进一步地让他们也得到利益,包括世间利益和出世间的利益都要教给他们。

我们千万不要搞得越来越怪异,让人无法接受。比如头发越剃越短,身上到处佩带着佛像啊、数珠啊等等佛教用品,搞得满身佛气,可行为却越来越乱,心也不稳定,看谁也不顺眼,觉得就自己一个人是佛,别人都是业障鬼,那就麻烦了。大家对你肯定会敬而远之,甚至对佛教产生疑惑,那就非但没有自利,也不可能利他了,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教育。

凡夫是不可能一眼看破红尘的,所以我们引导众生要有层次,一步步地深入。如果没有层次,不讲方便,一开始我们就告诉他们解脱道,希望大家把世间的利益都舍弃掉,获得出世间的利益,那谁都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做到,甚至会感觉你是在自私自利,损害他、欺骗他,那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不会和睦了。所以学佛法,一定要讲方便、讲层次,发心也一样,需要逐步去完善。下面永嘉大师就告诉了我们发心的层次。

三、暇满人生愿

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苦痛,心不散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杂形,皆悉不受,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缺,盲聋喑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

这是第一个愿,也就是学佛首先要圆满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是皈依三宝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有暇满人生,生活不要有遗憾。暇满就是没有遗憾,有机会提高、进步的意思。佛教里把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也叫长寿天)、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这八种称为八无暇,无暇是没有修行时间,没有提高生命层次的机会的意思,所以也叫八难,属于修行的障碍。

比如世智辩聪,世间的知识很丰富,自以为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了,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就很傲慢,根本不把佛教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但没有机会进步,而且肯定会堕落的,因为他对生命的内在,甚至连自己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把握,一直随境所转,就不知道会轮回到哪里去了。

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要发愿生生世世都没有修行的障碍,比如横病、夭折、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贫贱等等,凡是可恶,毕竟不生。只要是可恶的,我们都要发愿去避免,因为有这些严重的障碍就无法修行了。

诸位可以观察一下,我们修行上没有进步,是不是都是存在严重的障碍造成的?比如环境,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国家或者家庭,或者更恶劣,像过去三武一宗灭佛的时代,或者很动乱的地方,那如何去安心办道呢?再比如,生活非常贫穷困苦,一天到晚都要为了经济、为了钱、为了生活去奔波,无暇修行。甚至是诸根不具,身体残缺,长相可恶,或者人身没有自由,受人差役,这些都会影响修行,这样的人生就不是暇满人生。

我们发愿要避免负面的修行障碍后,还要发愿希望自己得到正面的身心状态,所谓“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无诸垢秽,志意和雅,身安心静,不贪嗔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畜积,衣食供身”。这样的人生就是暇满人生,能为我们准备好必要的修行条件。

出处中国,正信家生,是保证我们出生在信仰佛教的地方,生长于一个有正知见的家庭。还要常得男身,不受奴婢女形,永嘉大师这样讲,佛教也这样讲。但这并不是重男轻女,只是对于修行来讲,男身比女身更方便,也更容易成就。因为女性内心比较脆弱、优柔寡断,依赖性比较强,不太容易承担,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她们比较难以割舍世间的欲望和感情,修行就不容易进步。但女性常常代表慈悲,比如母爱就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男性则有阳刚之气,敢作敢当,充满理性,所以男性常代表智慧,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不糊涂,修行上就能勇猛精进,比较容易成就。

据说历史上很多国家或朝代都是因为女人而颠覆的,甚至认为女人是祸水、是欲望的代表。其实这些并不是女人的错,而是执掌这个国家的男性糊涂了,如果国王非常英明、智慧,什么女人也颠覆不了他啊。所以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有慈悲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虽然男身更适合修行,但不管男身女身,我们都要学习智慧、慈悲,不被欲望所惑,一味地把败国亡身之罪推到女人身上,正是男人没有智慧的表现。

生为男身也要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没有什么臭秽,在心灵上呢,要意志和雅,温和高雅,不粗俗,与生俱来地身安心静,不会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惹是非。现在是和谐社会,我们佛弟子更应该志趣高洁,身心安稳,不被贪嗔痴三毒所干扰,不造众恶,不做非法和违反戒律的事情,恒思诸善,一直想要改善我们生命的状态,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就是不在社会上争名逐利,也不愿意以荣华富贵来修饰自己,能够安贫乐道,少欲知足,这八个字就是修行人的道风。不长畜积,衣食供身,够吃有穿就可以了,不去储蓄过多的财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果不能安贫,就谈不上乐道,更谈不上道风了。安贫是虽然很贫穷,衣食很简陋,但心里却很安,因为心在道上,所以会安,这叫安贫乐道。如果我们心里没有道,自己贫困了肯定会起烦恼痛苦、会不安,就去社会上追名逐利去了,那还怎么修行呢?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要对身心有这样的愿望,才能保证我们生生世世都有暇满的人生,都能用来勤求佛道,升华自我的生命层次。

四、三业清净愿

三业清净愿是第二个层次的愿望,就牵涉到了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修行要从清净身口意三业开始。我们平常因为不明白佛法,所以会做很多颠倒的事情,身心就会造作很多恶业。现在明白佛法了,就要从身心两方面去清净我们的业力,身包括语言和行为,心指我们的起心动念。那具体如何去做呢?我们看原文:“不行偷盗,不杀众生,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性行柔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爱,他物不悕,自财不吝,不乐侵犯,恒怀质直,心不卒暴,常乐谦下,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

首先在行为上,要不偷、不杀、欢喜吃素、敬爱含识,如我无异,对待一切众生都能恭敬慈爱,像对待自己一样没有差别。其实我们要真正见到众生与我同体无殊,至少要修到开悟以后,起码是罗汉的证量,证得了真如本体之后,才能真的视众生如我无异,所以能起同体大悲,不辞辛苦地救度众生。

如我无异的这种心态,和我们对三宝的皈依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前面讲过,皈依三宝是皈依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三宝,也就是皈依了一切含灵众生,我也是其中一分子,所以众生和我无二无别。这些鱼、动物都是未来佛、未来僧,我们敢杀吗?敢偷吗?敢去吃吗?敢不去敬爱吗?所以皈依到位以后,这种行为上的变化就是自然而然了。

那么在心态和性格上呢?要柔软,我们现在都不喜欢柔软,觉得柔软和软弱差不多,那到了社会上不就受欺负了?不就吃亏了?所以我们现在教育小孩都告诉他要厉害、要能打,不要受欺负,结果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欺负人,喜欢当老大,那以后的社会就麻烦了,全想当老大,社会如何能安定呢?

其实没有智慧的人才靠发脾气、靠武力来解决问题,有智慧的人能做到“不动干戈享太平”。不用动刀动枪,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好,是不是这样?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有智慧就像水一样柔软,可是滴水能穿石,能把坚硬的石头穿个洞,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住水,山不转水转,水可以转着圈走,但永远会向着大海的方向流淌不息,非常灵活、坚韧,也不起矛盾,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学水的柔软。

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赞叹自己,不去追究别人的过错。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去做老好人,比如你是领导,手下的人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你却装作看不见,只是一味地褒奖他们,那事情做错了,大家就免不了受苦、受损失了。水的柔软是很有智慧的,需要穿石的时候它就穿石,需要绕行的时候就绕行,并不是一味地软弱。一味软弱就是豆腐,豆腐不会流动也不能穿石,一碰就碎了,所以我们要学水,不要去学豆腐。

不与物诤,谦卑待人,心中要能怨亲平等,不去分别亲疏远近,不生憎恶和贪爱的心。不要总想着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对自己的东西也不要吝啬,舍得布施给需要的人,不要侵犯别人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点到为止,如果真要去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我们人生的许多哲理,可以讲上半天。关键是我们如何在身心上去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些话对我们整个生命的提高有多么重要了。

总而言之,我们要发愿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这就是三业清净。存好心就是意业清净,行好事就是身业清净,说好话就是口业清净。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说好话就是拍马屁,讲一些恭维话,处处不得罪人,这叫老好人,也叫“乡愿”。孔子批评这种人说“乡愿,德之贼也”。如果我们是非不清,别人无论干什么都说好,有错误不去指正,那我们就是道德当中的败坏者,是贼。说好话是要从利益他人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事情,话说出去不管是好听还是难听,要对大家都有帮助。但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粗口、也不恶语伤人,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打骂。即使是指出对方的错误,也要说柔和语,这才叫好话,才能做到“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这是最基本的修行,所以我们要发愿做到。

五、依报安隐愿
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谤,横注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恶鬼飞灾,天行毒疬,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岳,居止树神,凡是灵祗,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

外在环境在佛教里称为依报环境或者依报。这些内容在文字上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希望所有世间的zai 难都远离我们,所有想恼害众生的人都能受到我的感化,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发展的中国,依报环境非常好,实是机会难得,一定要珍惜这一生的时间来好好修行。特别是年轻人,生活环境非常安稳,除了要上班,自己能支配的时间非常多,前面讲的这些zai 难啊、麻烦啊,我们都没有,那我们就已经实现了暇满人生的这个愿望,依报安隐这个修行条件也俱足了。此外,修行还要一个好的身体,身体就是正报,所以我们也要发起正报康强的愿望。

六、正报康强愿

四大康强,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著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

身体就是我们正报的环境,修行需要有一个良好健康的身体,否则天天被病魔所困,我们就无法静心修道。四大是地水火风,是我们身体组成的元素,所以用四大表示身体。康就是健康,没有病痛。强就是强壮,堪受大法,如果不康强,修行就很难与法相应。

比如打坐,要求能坐一、两个小时,体弱多病的人就坐不住,腰酸背痛得受不了;拜佛呢,别说一百拜、一千拜了,磕上几个头,就全身疼痛,第二天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了,修行就中断了,那我们怎么能上路呢?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最怕中断的。所以我们身体要好,六根要净,没有很多乱的想法,就不会牵扯很多精力,我们才能用心办道。

六根清净,不染六尘,这句话很不容易做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相对产生六识,这是我们色身的功能。如果六根与六尘只是产生意识,不生烦恼,这对于凡夫来讲就是六根清净、不染六尘了。那六根不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六根被六尘染污了,比如我们眼睛对色尘,耳朵对声尘……看到好看的,听到好听的,我们就总想去得到、去追求,得到了会很开心,得不到就会难过。结果我们六根对六尘就不只是产生了识,还产生了烦恼,给生命附加了额外的东西,就是染污了。六根被六尘所转、所染污、所勾结,变得不清净了,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都让我们烦恼,有时高兴、有时痛苦,有时还会很疯狂,这样的心就不安了。

所以六根和六尘不勾结为净,六根清净,心就会很安。可是身体好的人,往往容易六根不净,因为精力很旺盛,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想去试试。可是六根被污染后,就很容易上瘾,再加上现在娱乐事业很发达,就搞得大家都没有时间修行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地方,都表现为“生活贵族化,思想贫民化”。身体很好,家里还有保姆,自己什么活儿也不用做,这不是过去贵族才有的生活吗?应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不少提高,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呢,这些新时代的“贵族”思想上却不“贵”,反而俗得很。闲下来了不知道能干什么,天天就去打打麻将、逛逛商场、聊聊天、讲讲是非,高雅一点的去旅旅游、健健身。如果让他多学些文化知识、提高些思想水平,做些真正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他却不想去做,因为不敢承担。每天过得很麻木、很糊涂,他却觉得随大流走挺好。这种状态令人堪忧,也令人无奈。

其实还不要说全社会,就是大家依报、正报具备的,有条件修行的人都能承担起来,付出一份努力的话,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那样我们不但会振兴中国,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好地匹配起来,还会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带来安心和幸福,这不正是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吗?

所以永嘉大师就要我们发愿,要心无乱想,不有昏滞。浑浑噩噩就是昏滞,烦烦恼恼就是乱想,我们不要“浑浑噩噩度春秋,烦烦恼恼几时休”地混日子,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还要不生断见,不著空有。外道邪见共有六十二种,其中最根本的两大邪见就是常见和断见,所以这里用断见来代表一切外道邪见。佛法讲“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我们如果想修行佛法,必须要了解常见、断见的错误,不着空有。空就是断,有就是常,都属于边见,而佛法是中道正见,所以我们要离开边见,才能行于中道。

那什么叫常见呢?比如有人说灵魂是不死的,人死了以后还会再转生为人,永远都是人,这就是常见。它把轮回的这个“我执”当作实有的、永恒的体了,所以也叫有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根本没有轮回之说,人死了以后,灵魂也就随之而灭,所做的一切业也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认为这个就是“空”了。其实这并不是佛教讲的空,而是邪见里的断见、空见。佛教的空是“中道正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常奥妙,随着大家修学和理解的深入,我们会在以后的篇幅里进行重点介绍。

远离诸相,不着在相上。《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比如拜佛时,心不着在佛的相上;诵经也不着在经的相上;有人干坏事,我们也不要著在干坏事的相上。如果我们能此时此刻,当时当处不着一切相,远离诸相,就是行于中道,这是我们身心完全健康的表现。信奉能仁,能仁是佛陀释迦牟尼,释迦是“能仁”之意,牟尼是“寂默”之意。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能仁寂默。

不执己见,不要固执己见,执着自己的看法。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我们证得了阿罗汉以上,才算有正知正见了,否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确的,然后和别人辩论不休,互相之间不能包容。

其实只要是凡夫,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佛意。就算我们读了几本佛经,依据圣言量,佛怎么说我们也怎么说,那也只能在对方能接受的情况下,去指出对方明确的错误,请他改善过来。这是可以的,但是不宜争论,因为争论就意味着他不信服你,双方都没有正知见,只能徒增怀疑和诽谤,至少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不要拿佛法去争论。

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明白佛法之后,要抓紧时间修行。证到了就真明白了,根本不用争,自然就正慧坚固,不被魔摄,一切邪说都干扰不了我们,所以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心量完全打开,怨亲平等。一切就是所有的含灵,也包括苍蝇蚊子哦,所以我们不要再打它们了,你如果发起菩提心的时候,那真是怨亲都是善友,没有丝毫区别。

比如蚊子,我们睡觉时,常常睡得很死、很贪睡,那就障碍修行了,可是有蚊子我们就睡不死了,蚊子一叫或者咬你一下,你就要知道它在叫我起来用功呢,这样你对它还有恼恨吗?完全没有。这个时候你就是在正念里安住了,就能体会到一切众生,同为善友,没有一个仇怨,全是好朋友,这是佛法能让我们安心的地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七、闻法出家愿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钵,道心坚固,不生骄慢,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义,志乐闲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

“出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出世俗家,我出家时就觉得出家太好了,非常羡慕出家人的生活,不想再过世俗的生活,就“辞亲出家”,当和尚了,这是身出家;还有一层是出烦恼家、出生死家,这是真出家,比如罗汉,罗汉多好啊,生死轮回都没有了。所以我成为出家人后,又羡慕起真出家的罗汉了,于是就好好用功修行,希望自己也能解脱生死,这也叫心出家。

羡慕出家人就是生起了出离心,出离心是发起菩提心的根本,我们总觉得菩提心发不起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出离心不够的缘故,舍弃不了那个世俗家、烦恼家,那还如何能出得了家呢?如果我们能看清世俗生活中的五欲六尘像洪流一样,让我们生生世世淹没在烦恼和痛苦是非当中,无法躲避,无依无靠,非常辛苦,那我们就发愿舍弃世俗的享受,脱离红尘,让生命更加清净、智慧、洒脱,这就是有了出离心,这就是我们走出轮回必须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发闻法出家愿。

这个闻法出家愿是有层次的,首先要身出家,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我们要发愿从小就出家,和永嘉大师一样,童真出家,这是一生的安排,以这样清净的环境来求解脱,成就自己生命的庄严。出家以后我们要为僧和合,在寺庙里与大家能够和合共处。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钵,就是生生世世都出家为僧、勤求佛道的意思,这样才能道心坚固。

现在有些出家人,常常做不到不离袈裟,出了门就换上在家人的衣服,觉得出行更方便,这样的出家人道心肯定不会坚固,容易被俗世所转。其实出家人的衣服是吉祥衣,能给穿它的人、见它的人带来吉祥。

讲个故事,有个佛学院的学生,父母不信佛,他放假回家探亲,觉得穿这身衣服父母会不高兴,就换了一身俗家的衣服。他和两个穿僧装的同学一起坐火车回家,他坐在中间,结果钱包被偷了,旁边两个同学什么东西都没有丢。看来小偷也知道不能偷出家人的东西,所以就把他给偷了。其实他只是身出家了,心还没有出家,钱一丢照样也会烦恼,觉得以后还是不要随便就把吉祥衣换掉好啊!其实出家人穿在家人的衣服是有损三宝形象的,最好不要这样做。

后面从“不生骄慢”到“正直圆明”,就是要圆满六度万行的意思,我们就不一一解释了,但我们要认真去做,不能马虎,对于真正对众生有益的事情,我们要做到一法不舍。并不是说出家了,就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只是去打坐,那是对出家非常片面的理解。其实打坐只是六度万行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并不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并不代表修行的境界。只有六度万行圆满了,才能成就佛道,出离所有生死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据说台湾的佛光山有个共同的手印,在语言不通的西方国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结这个手印,警察就会来救助,因为佛光山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好事,所以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大家认为佛光山的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这对弘扬佛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发愿出家,常行六度,不辞辛苦,不生骄慢,这样才是真正的续佛慧命,志成佛道。

八、善根回向愿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天上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

这是真正的大乘菩提愿,将善根福报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希望他们也都能志成佛道。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希望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都能够被我的功德善根所熏习、所庄严。

我们修行就要有这样大的心量,哪怕是念一句佛号,也要把这句佛号的功德回向给十方法界的一切众生,让他们都得到善根福报的受用。这就是无我的大乘菩萨所要具备的菩提心。发了这样的心,将来决定成佛无疑。所以善根回向愿是最重要的愿,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六道解脱愿,一个是普皆成佛愿,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希望大家能把这个愿文记在心里。

第一、六道解脱愿

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

愿文很容易理解,就是发愿让六道的所有众生,都能因为我皈依三宝、勤修佛道的善根,免于一切苦难的缠缚。所以我们在共修三皈依的时候,在修任何佛教法门的时候,都要念三皈依,念南无佛法僧。我们修行不是光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法界的全体众生。

第二、普皆成佛愿

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三世佛是佛宝,修多罗是法宝,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是僧宝,祈愿三宝能摄受一切众生发起菩提心,一起出离三途六道。如救头燃,如同救头上着的火一样,勇猛精进,修行不止。如果谁能先修行得道、证得菩提,都会再来救度还没有解脱的众生。虽然现在是我在修行,但我对三宝发愿,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如此修行,早日成就佛道,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大愿。

从这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菩提大愿是一层一层地来圆满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要发愿圆满我个人的人生,得到暇满的一种生活心态、生命状态,升华自己的生命层次。接下来,要发愿能够具备庄严的依报和正报,能闻法出家;最后还要发愿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普愿一切众生都能成正觉,这时才算菩提心圆满了。

最后这个菩提心愿,从皈依三宝的时候开始,一直到成佛我们都不能停息、不能忘失。乃至我们修行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时,无论修行什么法门,汉地的、藏传的、南传的……我们都要想到,我要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也发愿让一切众生都达到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

发起这个愿后,要去不停地让身边的所有众生,都能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这样,无论我们在修行当中遇到任何麻烦,只要发起这个愿,一切障碍全部都会消除,这就是十方三宝愿力的共同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章 亲近善友

如果把修行比作盖一座高楼,皈依就是打好地基了,但如何把砖瓦一块一块地垒上去,这还需要有知识和有经验的人来指导,高楼才能如期完工。我们在皈依三宝、正确发心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的佛弟子,可以进入佛法正修行了。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正修行的次第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要亲近善士,也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

所谓“远行不问路径,必定有误”,修行之路是非常漫长的,充满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歧途,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很容易就会走错方向,重者会断送法身慧命,轻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修行障碍。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又名善士、善友,另外还有族胜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调士夫、大夫、良家等许多异名。我们在讲《止观》的时候讲过,善知识有三种:一是外护善知识,二是同行善知识,三是教授善知识。我们这里讲的亲近善知识主要指的是亲近教授善知识,也就是能指导我们修行的善知识。《瑜伽论》告诉我们,要具足八种功德才能称为善知识,哪八种呢?

第一是安住禁戒。身心安住在戒律所规范的行为当中,无有毁犯戒律的行为。

第二是具足多闻。佛所讲的经典和律藏,以及祖师大德的论藏,在教理上都能通达无碍,并能够随时宣讲,令众欢喜。

第三是能有所证。也就是要有真修实证,有真实受用的才能称为善知识,比如种种禅定受用,甚至明心见性等等,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第四是性多哀愍。还要看善知识和众生的因缘如何,如果都没什么缘分,那他也教授不了众生。如果他能对一切受苦的众生都生起哀愍、同情之心,看到别人痛苦如同已受,就会不舍一切行去教导众生、引导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所以真善知识要性多哀悯,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

第五是心无厌倦。众生习气很多,刚强难调,所以善知识对法布施要毫无厌倦,随时随处、反反复复地讲解正法。很多人开始修行后,自己不知道对错时也不敢问法,总怕打扰师父,其实这种担心既违背了善知识的意愿,又违背了佛法慈悲的精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师父是真善知识,你无论何时问法,他都会很欢喜,除非你不是真的问法,而是和师父说些无聊的事情,那才是耽误师父的时间,才是打扰,这个我们要分清楚。

第六是善能堪忍。佛陀称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凡夫众生要忍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痛苦,才能改造自己,得到利益;佛菩萨、善知识也要能忍受各种不安,才能度化众生,所以叫堪忍世界。善知识要能八风吹不动,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逆境,比如弘法事业不如意、不顺利,甚至受到委屈、指责时,能够安心忍受、不起烦恼,这是作为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第七是无有怖畏。善知识面对堪忍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畏惧恐怖,哪怕是最坏的事情,比如天灾人祸,甚至是三恶道的境界现前。比如有些修行人着魔出偏差了,遇到麻烦了,善知识都能无有怖畏和厌离之心,甘之如饴、安之若素,不会舍离众生而去。

第八是语具圆满。善知识要俱足语言的方便,所谓“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能令众生,令离诸著”。就是语言非常柔软,让众生乐于接受、听从,这种语言方便才是最圆满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备,但善知识至少也要能做到指点到位,深入浅出,言语适当,让众生对修法恒生欢喜,不会退堕,不会骄慢,更不会听不懂。

这就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最圆满的具相的善知识要具有的八种功德。现在这样的大善知识比较难找了,这是末法众生感得的共同果报,那我们想修法如何去选择善知识呢?最起码也要具足三种:第一是持戒清净,第二是具足多闻,第三是性多哀愍。能具足这三方面的功德,也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了。如果这三条也不能完全具备,那至少要持戒清净,这是我们选择善知识的根本标准。

永嘉大师在“亲近善友”这一章里,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个是慕道志仪,一个是戒骄奢意。慕道志仪就是修行人所应该具备的志向和对待善知识的礼仪。永嘉大师从三个角度告诉我们善知识的重要性:第一是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第二是如何亲近善知识,第三是不亲近善友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慕道志仪

(一)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永嘉大师的语言非常简练,用短短的两句话就概括了修学佛法的最终极的问题。先观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狭义的三界就是指天道当中的三界,也就是欲界的六层天、色界的十八层天和无色界的四层天,加起来是二十八层天。广义的三界还包括欲界里的前五道,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这五趣,叫五趣杂居地,加上天界的八地,凡夫的境界共分为三界九地,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全部内容。

先观三界就是先要观察清楚凡夫六道轮回的生命过程,也就是凡夫的生命总是在三界里循环往复地运转。恶心得恶报,就入了三恶道,面对可怕、痛苦、恐怖的境界;善心得善报,就能得到欲界的三善报,无忧无虑生活一段时间;如果再能修习世间禅定,那就进入了色界和无色界了,可以得到天神的快乐享受。这就是一个凡夫所能具备的所有生命状态了,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任何境界都不可能长久,天界的天神生活得再好、再快乐,也蕴含着极大的痛苦在里面,因为福报一尽,就不得不离开,又要转生到别的地方去忍受各种辛苦和磨难,佛教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再想得到人身都很困难,天界的快乐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得到,正是所谓“难得而易失”。

佛经里有个佛陀教化难陀的故事,王子难陀出家后非常想念美貌的王妃,总想还俗,不好好修行。佛陀观察到他的因缘即将成熟,就运用神通带他去观察自己轮回中的来生境界。佛带难陀在天空上飞行,经过一片森林时,看到一只耳朵、鼻子、尾巴被火烧焦的老母猴,佛就问难陀母猴与他的王妃比较如何?难陀说母猴太丑了,哪能和王妃相比?他们飞到仞利天后,看到了五百位极美的仙女,佛再问难陀,这些仙女与他的王妃比较又如何?难陀回答说王妃简直就和老母猴一般丑,哪能和仙女相比呢?而这五百位极美的仙女异口同声地说,她们都在恭候夫君难陀,难陀因为随佛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天界享乐,她们都是侍奉他的妻子。难陀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决定马上回去好好修行,不还俗了。

可是佛陀却不着急,又带他来到了阿鼻地狱。地狱里支着一口大锅,锅里什么都没有,炉子也未点着,狱卒在旁边打瞌睡。难陀问狱卒在等谁,狱卒回答说:“我在等释迦佛的弟子难陀,他因不用功修行,不能证果出轮回,会因随佛出家功德往生天上,寿命千岁,享尽风流快活,可千岁一过,功德耗尽,又会因不修梵行、喜欢淫痴的罪行落入地狱,这口火锅就是等他来受用的。”难陀听了之后,不由吓得汗毛倒竖,知道了无常的可怕,对三界生起厌离心,一心修行,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就是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的修行过程。如果能清楚地观察三界,自然就会生厌离。我们平常对自己的人生是很不了解的,所以妄想会很多、消除不了,总觉得自己的妄想很有价值,很值得按照妄想去生活,以世俗学来的知识不停地去实现妄想,妄想又会筑垒起来更高的欲望,人生就变得很忙很累很烦恼。其实就算所有妄想都实现了,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对自己以后的生命并不了解,也就不能负责,如果了解了,像难陀尊者一样,我们自然就会明白轮回的生命毫无意义,因为轮回就意味着无常,无常就是痛苦的根源。

三恶道我们且不讲了,地狱、恶鬼、畜生的境界是非常可怕的,谁也不想去。即便我们做好事求好报,往生了三善道就能快乐了吗?确实可以快乐一下子,但这个快乐是不究竟的,因为这种快乐里蕴含着极大的痛苦,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

什么叫快乐里面有痛苦?就拿我们现实的人生来讲,没有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要不停地去追求、去想,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痛苦的;得到快乐以后,我们还需要去保护它,保护也是一种胆战心惊的过程,一边享受快乐一边又怕失去,无形当中在内心就埋下了痛苦的根;那最终的结果呢,随着境界的变化、生命的死亡,必定会失去快乐,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又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所以任何快乐的起因和结局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观三界就能生厌离的最大的原因。

六道就如同六条道路,我们可以去选择、调节,却没有出路,有时是荆棘丛林、寸步难行,走一步就痛苦一步,感觉非常艰难;有时也能感觉极其轻松、浪漫、舒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境界,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们如果拥有很浪漫的心情,就会觉得非常幽雅、非常美好,如果我们心里有所牵挂,这种境界就非常痛苦。所以人生环境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内心世界去调节,但是作为凡夫,我们所调节的结果只有痛苦和快乐两种,其实这就是三善道和三恶道的境界,而且这两种结果都是不稳定的,不永恒的,心境会变化得很快,所以我们欲界也被称作“五趣杂居地”,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谓“时间会忘记一切”,无论我们多难受,也会为自己而感动,无论我们多快乐,也总会有失落的感觉,快乐了还会痛苦,痛苦了也还会快乐,来来回回,循环不已。即使到了天堂的最高境界也有掉下来的一天,即使入了阿鼻地狱也有再见天日的时候,因为凡夫心就是这样有善有恶,不可能脱离出去,所以感得的六道轮回就是死胡同一条,转来转去没有出路。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随妄想转了,才有机会找到出路。但是末法时期,凡夫靠自己解脱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都有我执,解脱首先就要把我执破除掉,自己去否定自己,善根不深厚的人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人生有两条出路可以解脱轮回,第一条就是解脱道,发了出离心的人所证得的境界。自己能够解脱轮回困扰,从此不再有生命的困惑,可以安享生命的美妙,所谓“人在花丛过,片叶不沾身”。去感受生命的风花雪月,却不会被任何境界所干扰,非常洒脱自在。第二条就是菩萨道,也叫菩提道,是发了大菩提心的人才能证得的最高境界。当我们觉悟了缘起性空的生命真相时,当下就能不在轮回里涉足了,就能实现我们的菩提大愿。这两条出路都非常高妙,轮回里的凡夫可能连边都摸不着,那谁能够带领我们走出这六道轮回呢?次亲善友求出路,亲近善友就有出路了,因为善知识是知道这条出路的人,他也有带领我们走出轮回的愿望,所以我们找到善知识就有救了。

破除了我执的圣人都是善知识,包括罗汉、缘觉、菩萨、佛,但罗汉、缘觉属于自了汉,自己解脱了,并不太想度众生,所以不能算大善知识,而菩萨和佛陀都有大菩提心,永远不会舍弃一个众生,会不舍一法地救度我们,所以叫大善知识。严格地说,佛陀是大善知识,僧宝也是善知识,所以皈依三宝实际上就是让我们依靠善知识。善知识也包括在家的居士菩萨,俱足善知识功德的人,我们都要去亲近,向他学习请益。

(二)如何亲近善知识

有位藏地的师父说过,现在不是善知识少,而是我们都不具备弟子相。如果没有弟子相,善知识就不会现身,因为他出现了也没有用。如果我们不知道亲近善知识的礼仪和修法所应该具备的态度,就会对师、对法都产生轻慢、甚至毁损,反而增加了我们造恶业的机会。所以永嘉大师花了很长的篇幅,一步一步地来教我们如何具备弟子相。前八条是教给我们应有的礼仪,后面四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志向和修行态度,只要修行人内心生起了这两种应有的素质,那善知识肯定会现身说法,我们也不会为找不到善知识而难过了。

第一,朝晡问讯,存礼数故。

首先对善知识要很有礼数,礼数是指礼貌、礼仪的等级,要有待师的规矩,不能破、也不能减。什么礼数呢?就是要做到朝晡问讯,问讯是问候、问安,朝是辰时,现在的早上七点到九点,晡是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对善知识至少要做到早晚两次问讯,问问师父身体是不是很安,有什么训示等等。

在家居士往往在皈依以后,好像就万事大吉,很少再跟师父联系了,严重的可能师父死掉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弟子就很差了,没有办法受到师父的指教,自己也进步不了,白白浪费了师徒缘分。

所以我们不能把善知识给忘记了,再忙也要经常问讯,至少半个月要和师父联系一下,看师父是不是还健在。但就算我们没有时间修法,如果能想着善知识,时常问候一下,这都是有功德的。尤其现在联系都非常方便,手机、短信、网聊上留言等等,这一条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们内心是否有善知识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

因为要知道如何服侍、安养善知识,就要善于观察。审是审察,观察了解,违背为乖,恰当为适,也就是要观察善知识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养善知识。缺乏的东西要及时补充,需要帮助时要去协助料理,让善知识不用操心杂务,生活能健康、清闲、舒适,更有益于弘法利生。

有时我们在家居士去看望师父时,也不问师父到底合适不合适,就送来一些东西,师父用在哪里都不合适,不用又违背了大家的愿望,就让师父很为难。这是弟子侍养师父时,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第三,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

承事是承担善知识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亲是亲自,因为要明白如何才能帮助善知识处理好事情,比如帮助弘法、处理杂务等等,要经常问善知识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们问了以后,如果善知识确实有需要,那我们有能力就尽心去做,如果没有这方面能力,那就不用做,可以在其它方面帮忙,所以经常要询问清楚。

亲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增长福报,所谓“近朱者赤”,说严重些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攥在善知识手里,当我们跟随在善知识身边亲承事时,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为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就会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无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视,仰是仰望,怠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们要非常景仰善知识,非常希望学习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没有瞻仰尊重之心,总是挑善知识的毛病,那你就没有弟子相,也学不到善知识的优点。因为我们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识那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菩萨常常会示现“扶习润生”,也就是依靠着剩余的习气受生于三界,度化众生,凡夫看这些都是习气、毛病,但在善知识那里就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了。

比如妄语,就是说假话,属于四大根本戒律之一,很严肃的,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碰到一个猎人追打一只兔子,兔子跑到佛陀身边藏起来了,猎人就问佛陀看到兔子没有,佛陀说没有看到,结果就让兔子得以逃生,也让猎人免了一次杀生的罪过,因此结了善缘,将来可以把他们全度化过来。那佛有没有犯妄语戒呢?当然没有,戒律不是死的,不能随便开,但要开的时候就必须开,不开才是犯戒,这就是佛陀智慧、方便的地方,也是凡夫众生不可思议的地方了。如果我们作为弟子看不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就认为,“怎么他还能打妄语?看来不是真善知识”。或者说“我们也去打妄语没有关系”。那就完全错误了,那我们就是个瞎眼弟子,对善知识没有信心,也得不到他所传授的法益。所以我们对善知识要敬重瞻仰,不能生懈怠,要生殷重心,好好跟随善知识学习。

当然这是讲对于真正的善知识我们要瞻仰无怠,并不是要我们作个糊涂弟子。作弟子也要有“择师眼”,能够准确地选择真正具相的善知识,选择标准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八功德。

另外,我们如果瞻仰无怠,就能领会到师父的发心,如果他发心是为众生,那就是真的善知识,在戒律上有开许也是为度生的方便,并没有违背戒律的精神实质;如果他发心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只为自己考虑,那无论外表如何,都不是我们依止和修学的对象。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瞻仰无怠,对方绝对是我们的善知识,这是非常奥妙的地方。讲一个故事,有个弟子供养一位出家人,用过斋以后,请他上座,然后自己很虔诚地跪下问法,请他开示佛法的深义。可是这位出家人是个烦恼和尚,自己并没有开悟证果,被居士这么一请法,什么也讲不出来,又没有办法说,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感觉很苦,在座上不由得叹道:“苦啊!”,居士一听,“对啊,我是很苦啊!这个师父说的真对”。于是头都不敢抬起来,想继续听。这个出家人一看居士把头低下不看自己了,就赶紧下座溜掉了,居士因为很专心,一点也没有发现,伏在那里半天,看师父什么也没有讲,抬头一看,师父不见了,法座空了,结果居士恍然大悟,“原来苦是空的啊!”他就解脱了,那这个烦恼和尚就是他的善知识。

所以发心殷重很重要,对善知识很有信心的话,我们对他所传的任何法门都会非常受用,否则再高妙的法门我们也不会珍视。所以永嘉大师才婆心恳切地告诉我们这些尊师礼仪,就是为了让我们先具足弟子相,才能与法相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