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四、欲行等慈:小乘乞食,向拣五家:一官,二唱,三屠,四沽,五淫舍。今次第循乞,阿难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檀即是施,谓檀施获福,能越贫穷苦海。最后云者,以王及长者居士,修供在先,为先前檀越;阿难心中,初求有发心施我者,乃最后檀越,以为我之斋主反显王及长者居士,为佛菩萨阿罗汉斋主。



矣!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此无问净秽,即次第循乞也。刹利具云刹帝利,此云王种,或译田主,为王家种族,乃四姓中尊,是为净家;旃陀罗此云杀者,谓屠杀为业,不许与良民共处,行走鸣铃持帜,与人异道而行,是为秽家。不问净家秽家,皆次第顺序而乞。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此二句释上无问净秽之意。方者法也,因要效法佛菩萨,以平等之慈心,行平等之乞食,不拣择卑微下贱之家,而不乞也。等心乞食,有五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家;四、息凡夫猜疑;五、破二乘分别。是以阿难有欲取法,而行等慈,故不择微贱也。上虽云无问净秽,其意实在不择微贱耳。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发意即发心也,发大乘心,行平等乞,既不择微贱,令微贱者,亦可施食求福,故能圆满成就,一切净秽众生,无量功德;如小乘舍贱不乞,则此等众生,不得布施功德矣。
  
又平等行乞,无有拣择,免生疑谤,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功德亦等,故能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令人疑谤,非特功德不得圆成,而反令人疑谤生罪,其大小乘之损益,为何如耶?然取法大乘,等心行乞,美则美矣!但宜审自己根器如何?力量如何?如阿难犹如婴儿,自应傍母,今顿忘自身根器力量,离佛无侣,取法大乘,而行等乞,故有致堕之事。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此下明等乞之由。由阿难于净名会上,早已知也。如来解见在前。世尊世字,含二种世间,佛具足十号,能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尊敬,故称世尊。诃者诃责,因须菩提,舍贫乞富,恐其福尽,与续善根,且无减克之难;大迦叶舍富乞贫,怜其久苦,令植乐因,且避趋富之议。二尊者,意虽善而心不平,故为净名居土所诃。

文中说如来世尊诃者,净名为金粟如来后身,则知净名之诃,即世尊之诃。又释迦世尊,不以净名之诃为非,足知亦诃也。钦仰如来,开阐无遮:钦者敬也;仰者慕也;敬慕如来,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慈心,平等行乞,可以度诸疑谤。专乞贫必致疑,专乞富多招谤;既贫富无遮,慈无偏利,方合大乘之行,故可度脱众生之疑谤。诸乃助语辞。初将堕之由竟。
  
戊二 正堕之事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隍者城外濠□,无水为隍,郭门即护城之门。徐步者:行履端庄,犹如清风徐来,即要入城,则加倍矜持,端严整饬其威仪,肃穆敬恭其斋法,以期感化于人,岂知反以误己耶!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尔时即入城乞食时。因阿难欲学菩萨,等心乞食;次即次第循乞,经历**之室,遭遇大幻术。幻术者:寻常变化物像,虚幻咒术,今则迷惑于人,令人失性,被其咒力所摄,不觉随从而已。彼之幻咒,能移日月堕地,能咒梵天使下,知非其余幻术可比,故以大称。摩登伽:依《戒因缘经》,翻小家种,亦云下贱种,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此云本性,谓虽堕**,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以娑毗迦罗三句:以用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亦云金头,以发黄如金故,苦行外道名。其咒称先梵天者:伪云,过去先梵天所授也。金头外道,传与摩登伽,其女因见阿难,具佛二十种相好,色白如银,心生爱染,因过去五百世,与阿难为夫妇,爱习未忘,一见则喜,故白其母,愿得为夫。母告以阿难从佛出家,舍离爱欲,莫作是念,女求其母,当满所愿,母不得已,乃咒巾覆食,瞩女送与阿难。而阿难心意恍惚,被其邪咒所摄,便至其家,身入淫席,即摩登伽女之寝席也。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此戒体垂危。淫躬身也抚摩者:乃指钵吉蹄,淫心炽盛,欲焰飞扬,将己身迫近阿难,抚之,摩之,阿难则如痴似醉,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将毁戒体者:戒体即受戒时,登坛白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无作戒体。

羯磨师第一番白已云:‘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次云:‘此是第二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于虚空中,如云如盖,覆汝顶上。’三云:‘此是第三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是为戒体。
  
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一、乃钵吉蹄,将欲毁阿难之戒体,以遂其欲;二、幸阿难已证初果,有道共戒力,身虽近,而心不动,乃将毁而未毁,犹得保全戒体。然当此势迫情危,遂默祷世尊大慈,宁不救我!世尊他心悉知,故有下文,斋毕即归,说咒救脱也。三阿难示堕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四 如求垂救 分二  戊初 速归说咒  二 遣往救脱  今初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彼:彼指阿难,佛心真知,无所不知,知阿难为淫术所加。淫术:指邪咒为导淫之术。既被咒力所加,无力敌苦,故望佛垂救。佛常仪斋毕,皆为说法,今日速归,必有因缘,故王臣等,俱来随佛,愿闻大法心要之义。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即佛归众随,阿难戒体将毁未毁之时。顶即肉髻顶相,表如来藏性,本觉理体;光明表始觉智用;光具百宝,表慈悲德用,有求必应,可以摄受群品;光具无畏,表威势力用,无恶不摧,可以折服众邪;从顶放光,表从体起用:依本觉理体,而起始觉智用也。光中出生千叶宝莲表因行:表蹑解起行,谓依始觉智,而修大乘行也。
  
有佛化身,结跏跌坐,宣说神咒:上乃放光生莲,此则化佛说咒。戒环禅师云:‘无为心佛,无上心法是也。’佛居佛顶,乃尊中之尊,所说神咒,即密中之密。佛顶,表诸佛极果;莲华,表如来密因;今华从顶出,显因心不离果觉;佛在华中,显果觉不离因心。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成究竟觉佛。跏趺坐,乃叠足而坐,具详止观。本经共有五次放光,此第一次从顶,表依理起智;第二次从面门,表诸智将开;第三次从卍字,表因心显见;第四次从诸佛顶,表一多无碍;第五次从五体,表耳根圆通,总摄诸根。初速归说咒竟。
  
戊二 遗往救脱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者敕令,人王法王,俱可称敕。佛为能敕人,文殊是所敕人,咒虽佛说,必假僧传。必敕文殊者,以阿难为邪术所魇,非大智莫能醒;登伽为痴爱所缚,非大智莫能解故。将咒往护者:文殊将佛所说神咒,持往登伽家中,救护阿难,以及登伽;神咒一至,恶咒消灭,如汤销冰,如日破暗,究竟邪不敌正,阿难如从梦觉,登伽欲焰顿息,提携奖劝,二人归来佛所。提对阿难,似醉初醒,精神未复,故须提携;奖对登伽,如痴不悟,未肯放归,故须奖劝。登伽见佛,承佛开导,顿证三果,亦机熟藉缘成益也。
  
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善性恶性,喻如真金,真金本非善恶,能随善恶之缘。譬如两人,一以真金铸一佛像,一以真金铸一**,此善恶之分也。设有善友,劝彼铸**者曰:‘汝以贵重之真金,铸此**之相,令人动欲念,造罪业,何不以真金,铸成佛相,令人生敬心,求福报。’其人闻言悔悟,即依其教,不必更换真金,别具炉韝,即得铸成佛像;淫怒痴人,不必更换其性,即可修成戒定慧,三无漏学,亦复如是。非但善恶之正因同,即善恶之缘、了二因,未尝不同,只在善用而已。登伽一转淫机,顿证三果,圣凡立判,即其验矣!本科发起序竟,并上证信序,初序分竟。
  
乙二 正宗分 分二  丙初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二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丙初分三  丁初 阿难请定  二 如来答定  三 当机获益 丁初分二  戊初 悔闻请定 二 会众愿闻  今初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此去至流通分以前诸文,皆属正宗分,乃一经真正宗要之义,即正说楞严性定宗旨。结名以前为正修,结名以后为助道。此则阿难悔多闻之无功,请成佛之大定。归来见佛,顶礼者:谢垂救之恩;悲泣者,伤循乞之失。恨无始来:恨即悔恨,无始来,言时之久也。一向多闻句,谓一味偏向多闻,不勤定力,未曾从闻、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敌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难,返迷归悟,改过自新之心。

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是极证果。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生佛不二,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即法身德。

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方便菩提者:权巧方便,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现他受用报身,为大机说法,又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各种事业;又名事智,亦名权智;种种示现,自在无碍,即解脱德。佛证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难既恨小乘无力敌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发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请。
  
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举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克定请佛指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示之曰:‘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

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妄识无体,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

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有生有灭,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著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乃性具即定之慧。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
 
 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此舍识也明矣!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又明矣!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然后文珠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则安住圆定,称体起用,万行繁兴。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

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祗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
  
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槃之门也。
  
又三种别定,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佛嘱以不生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

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方得圆满无上菩提。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余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二宗并重,绝无门户之见。

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入涅槃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天台止观固善,但以经旨不合,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此解极好。若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旨有违,与此体宗,亦复相背矣!初悔闻请定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 会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息虑虚心,默然静听: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
  
丁二 如来答定 分二  戊初 正说妙定始终  二 通示全经名目 戊初分四  己初 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今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文现时流通本,皆不在此处,乃在破七处,第一番破执心在身内文中,举例辩定之后。佛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难之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细究此文,横隔在彼二段之中,与彼上下文,全无丝毫关系,反令割断文意。佛之说法,绝对不会在此问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难请佛,为说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寻常所知三种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拣之,拣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闻便知阿难,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乃请答相应,先告以佛定总名即总三定所成一定,随即许说诫听,后乃逐答三名;而问最初发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将此文,安在破执心在内文中,此则问答请许,不相接续,彼则上下文意,有所隔碍,此其二也。从上诸贤,未必无见于此,乃以尊经故,明知抄写之误,而不移动,余不避弥天大罪,祗求经义文意之贯串,而知我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评也。兹将文义讲解如下:
  
尔时,即阿难请说佛定之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佛全体阎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摩阿难顶,以表慈悲摄受之意。阿难已能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之心,请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即佛定之总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总名。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总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

又云三昧,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一切宝故。大佛顶首楞严,解见名题中。具足万行者:以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万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罗密,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不贪、不染、不嗔、不懈、不动、不昏,讵非具足六波罗密耶?既具六波罗密,则万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即根性法门;又即妙耳门,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超出生死之门:此一门,即斯门也。又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乃悟后之修门也。如来为开无上乘,妙修行路,此超出妙庄严路,即疾趣妙庄严果海,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

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所以称妙。佛嘱阿难大众谛听!阿难顶礼,伏受如来,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礼足;以至尊之头,顶礼如来至卑之足,谓之顶礼。上爱下敬,足见楞严会上,师资契合,堪为万古良箴。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竟。

楞严经讲义第一卷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己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分二  庚初  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  二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庚初分二  辛初 如来破妄显真  二  阿难明心生信 辛初又分二  
壬初  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  二  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壬初又分三  癸初 取心定判  二  正与斥破  三  终归其判 癸初又分二  子初 问取见相发心  二  普判众生误认  今初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同也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此科以阿难启请,最初方便,故如来审问最初发心。要知最初方便,即在最初发心,若明不生不灭之真心,依之为本修因,此即最初方便。然心有真妄之分,未知阿难,最初发心,是依真心耶?妄心耶?故有此问,一探便知。佛告阿难三句,先叙世情。阿难乃白饭王之子,四王八子之一,为佛堂弟。因同祖之气脉,故曰同气。世教父子兄弟,名为天合之伦,故告阿难曰:汝我既同一祖气脉,其至情即同天伦,犹言无异同胞手足也。当初下问发心,大凡发心出家,必有所见,故问阿难,当初发心出家,于我佛法之中,见何者胜相,而能顿舍世间父母之深恩?妻儿之重爱?若不见佛法殊胜,决不能割恩断爱,出家为僧。此处佛虽问所见何相,实欲探能见之心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此阿难据事直答。仰白佛言,我见如来三十二相,此相,是佛百福庄严相,因中修百福,果上成一相,始从肉髻相,终至足下平满相,详如三藏法数。胜妙殊绝者:轮王不及曰胜,相相明显曰妙,殊特绝伦,为胜妙至极之谓也。形貌体质,内外明透,故曰映彻。琉璃此云青色宝,内映外彻,佛身如之,故以为喻。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合也。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常自思惟:此思惟,即第六识,思想分别,便是妄心;所谓无始生死根本是也。阿难一向误认为真,常用此心,故曰常自思维。此相指佛三十二相,乃戒、定、慧熏修所成,故曰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下,即征释非是所以。欲气粗而且浊,腥臊交遘释粗义,脓血杂乱释浊义。所以不能发生,庄严佛相。清净之极曰胜净,光明无比曰妙明,全体阎浮檀金之色,金光晃耀,聚若金山,故曰紫金光聚。由是心生渴仰,从佛剃落须发,出家学道。此能发之心,即攀缘心也。下所破者,即是此心;不是破发心出家不好,乃破见相发心。如《圆觉经》所云:‘以爱舍爱,还滋爱本’岂能尽善?又认此为心,不知别有真心,楞严大定何自而修?佛已探得阿难病源,故下文征而破之,正欲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耳。初问取见相发心境。
  
子二 普判众生误
  
认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言善哉阿难!此赞善有二意:一、喜得病源,可以施教;二、欲加斥破,先示安慰。汝指阿难,等指大众。当知者:当以智知,不可以识知也。此段真妄双举,而判定者,是欲当机,取真舍妄,为最初方便也。一切去声众生,包括凡、外、权、小;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依惑造业,依业受报;于果报身,再起惑造业,依业受报,生死死生,相续不断,其故何也?都由迷故,则生死不休。不知者,即迷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所迷之真。竖穷三际,不生不灭,曰常住;法界一相,无伪无妄,曰真心。性净者:其性由来清净无染,不是浣涤而后净;性明者:其性互古灵明不昧,不假功用而后明。体,即真心本净本明之体,此心虽迷,体犹不失。
  
用诸妄想:诸字助语词,妄想即所执之意识妄心,亦即上文见相思维之心,下文缘尘分别影事。此想不真二句,下文佛告阿难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言其本非真心,错认为真,被其赚误,轮回流转,于生死苦海,浩劫莫出也。此中常住真心,即二种根本中真本,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用诸妄想,即二种根本中妄本,为无始生死根本是也。一切众生,迷真所以执妄,起妄惑,造妄业,受妄报,所以轮转不息!初取心定判竟。
  
癸二 正与斥破 分二  子初 如来备破三迷  二 大众知非无辩  子初又分三  丑初 破妄识无处  二 斥妄识非心  三 推妄识无体  丑初又分四  寅初 教以直心应征  二 双征能见能爱  三 征诘心目所在  四 所执七处咸非  今初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此文是佛,欲斥其缘心虚妄,故先勉以直心酬答。研者求也,谓汝今有欲研求,无上菩提之道,必须真实发明,自己本具,不动摇不生灭之根性,则无上菩提,斯可希冀。发即开发,明即悟明,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此性为楞严定体,若真发明,即开圆解;圆解不开,圆行不起,则圆定不证,圆满菩提之极果,安望其得成哉?此即如来密示定之最初方便也。又真实发明,根中妙性,不动摇,不生灭,具足如来藏。发明,即微密观照,开解照了。

此性为天然定体,即奢摩他;蹑解起行,一门深入,即三摩;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即禅那。三定不出一心,如果上根利智,观见如来胜相,不于所见,分别染净,而于能见,得个消息,不认妄识为心,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矣!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佛以阿难,见相思惟,分染分净,于依他起性,更起遍计执性,全同凡夫情见,正属生死根本,故勉以应当直心酬答,欲令舍遍计执,而取圆成实也。
  
直心者:不隐讳,无虚假;直心正念真如,又直心是道场。故举十方如来,皆同一道为证;一道:即直心之道,故曰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直则言直,言者心之声也,心言直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以发心为始,究竟为终,中间经历诸位,皆中中流入,不著二边,故永无委曲相,即是直果。设或因地不真,难免果遭纡曲。初教以直心应征竟。
  
寅二 双征能见能爱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去声

  
此处双征,能见能爱,即是如来,要审出阿难,以何者所以能见?是谁能生爱乐?审查既定,方可施破。所见二字,不可作色尘解。良以凡迷取舍,多皆颠倒,佥以肉眼为能见,爱乐为真心,观下阿难答处自知。此中将何者所以能见,是要阿难认真见;谁为能生爱乐,是要阿难明妄心,可惜阿难,不能领会。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被佛一审即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此二句心目浑答,下三句分解。由目观见如来胜相,此分明认见属眼;心生爱乐,此分明认识为心,全同凡迷颠倒,遗真取妄。劾验取舍已定,下文如来破识显根,一卷半之文,皆以此三句为张本。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者:因见相爱乐,发心出家,愿舍生死。其志愿可谓不错,而不知能爱之心,正生死本;即下文二种根本中之妄本,以攀缘心为自性者。
  
又根识难分,凡愚莫辨。目中能见之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在阿难日用中,放光动地。阿难终日承渠恩力,不知这个就是主人翁,就是真心,而反认见属目,终取爱乐为心。此即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矣!二双征能见能爱竟。
  
寅三 征诘心目所在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上科如来审问,都从向上一著提撕,曰:‘将何所见?’曰:‘谁为爱乐?’若能向能见处得个消息,则大事毕矣!无奈阿难未离常情,祗知合尘,不知合觉,曰由目观见,心生爱乐,则心目双迷,辜负世尊甚矣!此科佛欲施破,先为按定其说曰:‘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则应知心目所在。下四句反言,若使不知心目所在,就不能降伏尘劳。尘有染污义,劳有扰乱义,尘劳即本、末烦恼也。若不识知心目所在,此心即六识,此目即肉眼,肉眼乃无知色法,本来无见,众生多认见属眼;识心乃生死妄本,本来非心,众生多认识为心。阿难既执此为心目,佛欲索其处而破之,故下举喻国王讨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国王喻本觉真性;贼喻六识妄心;目为贼媒,引识奔走。国贼谋叛,僭号称王,王被贼侵;妄心扰乱,混淆本真,真被妄覆。国被贼侵,发兵讨贼,是兵定要知贼所在,方可捣其巢穴,擒其贼首,国泰民安;若不知贼在之处,则徒费饷需,于事无济。兵喻始觉妙智,全仗始觉有功,方能降贼。昔有僧问善知识云:‘家贼难防时如何?’答曰:‘知之不为冤!’
  
又子湖枞禅师,乃于夜起大叫:‘有贼!有贼!’其徒竟起逐之。枞把住一人曰:‘拿住了一个!’其徒曰:‘不是,是某甲。’枞托开曰:‘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若承当得去,贼即是子;不能承当,子反成贼。恁么说话,却与国王讨贼,另是一审播弄,具眼者别之。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故直指生死根本,识为过咎,目亦带言者,以目为贼媒,媒贼相依,责须连带。此曰:使汝流转诸趣,生死长劫不休者,心目为咎也。此破意识,缘佛相好之胜善功能也。前双征见爱,如捉贼追赃,今则见赃,预备擒贼。

故特征之曰: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此即第一次征心,下阿难转计,七处咸非,并非七处征心,乃是七番破处。此经只有二次征心之文,第二次在斥破妄识非心文中,佛举金色臂,擎拳验见之后,征曰:‘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当面斥之曰:‘咄!阿难,此非汝心!’
  
此处心目双征,有人以为佛既双征,下必双破,实则不然。心目媒贼相依,语须连带。佛之本意,但征其心,而目只带言而已。故下文三番破识之后,即是十番显见,显见即是显真,以见性即真心也。更有一解:阿难既认见属眼,爱乐为心,佛已双责,心目为咎,破心之后,定有破目。当知破心则毕竟,全破其妄,乃至识心五种胜善功能,皆所不取,而破目但带破,与略破而已。或于破识中带破,文曰:‘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此皆破目之文。或于显见中破,第一番显见文云:‘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或于显见后破,十番显见之后,破别业、同分二种见妄,于此诸文,带破与略破,不特令阿难,不认识为心,并不认见属眼矣!三征诘心目所在竟。
  
寅四 所执七处咸非 分七  卯初 执心在身内  二 执心在身外  三 执心潜眼根  
四 执心分明暗  五 执心则随有  六 执心在中间  七 执心乃无著卯初分二  辰初 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  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今初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此执心在身内。一闻征诘,便白拂言:先称呼佛为世尊,下叙执,则引十生同计,自己不负责任。一切去声世间,三界内六凡世间也。十种类也异生,于十二类众生中,除去空散销沈之无色,与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无想,此二种无心目之可言。其余十类,业报形体,各各差异,故曰异生。同将识得心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佛之眼目,清净修长也广状若青莲,故以称焉。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浮根:即浮尘眼根,乃色、香、味、触四尘所成,非清净四大,所成之胜义根。胜义非天眼、圣眼,则不能见故。阿难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与佛无异;如是识得我心,实居色身之内,与十类众生,亦无有异。正脉云:‘只此一计,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桎梏肉身,乃至三途苦形,自执妄认,受无量苦,展转不能自脱者,皆由此计,以为障之深根也。’此执心在内,为本计;其余六处,但是因佛一时破夺,迫成转计耳。初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竟。
  
辰二 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 分五  巳初 举例辩定  二 仍存原文  三 即例反难  四 就例攻破  五 正与结破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祗陀林,实在堂外。
  
此段以上文,当机执心在内,乃引十生同计,自以为是,佛不直破其非,且就现前所见能见中,一一举问阿难,令其据事直答,不知所以。文有三番问答,第一番:自佛告阿难下,至实在堂外,此例定内外之境也;第二番:自阿难汝今堂中下,至方瞩林园,此例定先后之见也;第三番:自阿难汝瞩下,至得远瞻见,此例定见外之由也。

佛以能例之法既定,然后依例反难,无从伸辩,始知如来说法之巧。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密例心在身内,应同乎此。观祗陀林,今何所在?祗陀太子,所施之树林,分明在堂外,故意施问者,佛有深意存焉!要阿难自己说定,至施破时,无所逃遁。故阿难乃答世尊云: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层檐重叠,曰重阁;红尘不到,曰清净;世尊说法之处,标名为讲堂。
  
在给孤园者:园是给孤独长者,布金所买,故以命名。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之善名,以长者财富无量,乐善好施,生平周给孤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之人,故人以给孤独称之。堂在园中,密例身在室中,今祗陀林实在堂外,密例一切诸法,皆在身外,此就所见分内外也。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堂中先何所见,亦明知故问,令其自说。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密例心在身内,应先见心肝脾胃,次见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如是由内及外,方瞩林园,密例心在身中,应最后,方见身外,此就能见分先后也。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通也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此定外见,因何而见,亦明知故问也。答以门户□牖开通,故得瞻视也见,密例六根,窍穴通达,故得见外。初举例辩定竟。
  
巳二 仍原文
  
本科科名,因此段之文,现在流通本皆安置此处,以致上下文,被此段横隔于中,文意不得贯为一气,细究此段之文,是如来告示阿难,佛定总名。因阿难虽求佛定,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乃以平日所闻,三定共名,加一妙字以拣之。佛闻悉,即示以佛定不共之名,亦理所固然,应在阿难求示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大众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之下。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已将此段,移置于前,为使前文,问答相应,本文不致隔碍,今仍存原文于此,以便后贤参考。二仍存原文竟。
  
巳三 即例反难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此佛告阿难,前五句,是引前文,身在讲堂,例心在身内;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例由五根通达而知外境。中四句故问亦有众生在堂,例心在身内;不见如来,见堂外者,例心在内,竟不知内,而独知外也。后阿难答言下四句,阿难于能例法知谬,以在堂不见堂中如来,独见堂外林泉,决无此理;故曰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
  
此一句,如来即例反难。谓汝阿难所计,心在身内,竟不知内,而能见外者,亦如众生在堂,不见如来,见堂外者,无以异也。三即例反难竟。
  
巳四 就例攻破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彼观外物?
  
心灵者:心为万物之灵,又心有灵知之用,凡心在之处,一切皆能分明了知也。若汝现前,所以能明了心,实实是在身内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之腑脏。颇有:犹言可有,此乃诘难;谓世间可有此一类众生,先见身中腑脏,后观外物万象耶?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上声、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此段纵夺兼施。上二句是纵,谓心、肝、脾、胃,皆身内之物,应当有见,或因相处太近,而不能见,如眼不见眉睫,其说似乎近情,故纵许不见。纵后便夺,故云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而爪之生,发之长,筋之转,脉之摇,皆在内与心稍疏者,汝心诚合明了,如何亦不知耶?此夺也。下二句指谬,必定不能内知,心、肝、脾、胃,又不能内知,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云何反能知外耶?四就例攻破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