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纂注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至)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牒前所证。标起下文也。四者。谓现众多容。诵一一咒摄化众生。圆应所求。不思议者。谓理出于无为。神应于不测。是名不思议无作妙德。然前亦现形应求。独此名不思议者。前则略显。此复深明。如于一身现八万首臂。固莫得而思议也。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至)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由我初获者。即指初于闻中所得也。妙妙闻心者。谓初亡根尘。而心固已妙矣。此对粗之妙。非绝待之妙。继而境智双亡。能所俱寂。故云妙妙。由是则心精遗闻。六根不隔。一觉圆融。应现无滞也。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各依本数充之。以至八万四千者。表依根本六用。根本智悲。而泛应尘劳。得大自在也。一体之中。尘劳万法。慈威定慧。无所不备。而继二十四圣示现者。明彼所现虽各一端。圆而会之咸极于此。使悟入者。不止二十五门。顿了八万尘劳。法界理事。曾不离吾一圆融净觉之体。能同能异。即一即多。无边刹海。德用遍周。十方身土。境相相入。邪正吉凶之术。养生安物之方。法法圆通。尘尘具足矣。

或曰。八万四千。特表法耳。一身何所施乎。是特以有思惟心。测度菩萨圆通境界也。夫身含十虚。毛端现刹。彼空与刹。又不啻如首臂而已。彼八万四千首臂。犹人之八万四千毛孔耳。未足异也。圣人之言。即事即理。既曰不思议德。无以限意思之议之。烁迦罗。云金刚。坚固不坏也。母陀罗。云印。各有妙印也。清净宝目。离尘合觉也。慈以摄化。威以折伏。定以复湛。慧以开觉。通指众多妙容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至)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由我六根脱出六尘。成一圆融宝觉。故得如声度垣不能为碍。因无碍故。能现形诵咒。施与无畏也。本根清净。则一切无著。故能令众生舍诸悭著也。求我哀愍者。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得佛心者。谓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也。由得佛心证于究竟。故能以珍宝供养诸佛。傍及众生。使彼所求如愿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至)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结答本因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是从耳门得圆照也。由得圆照三昧。故随缘应化得大自在。因入下。结归本根。由我下。明因果名实。谓因心能以观照返听。故果号观音。实洞十方。故名亦遍界。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至)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前说圆通之法。此显圆通之瑞而应之也。诸佛五体同放宝光者。表证性明极。则宝觉圆融全体发现也。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会中菩萨罗汉。即二十四圣之俦。佛光亦灌其顶者。印其修证等无优劣也。林木演音。表依正之性不二。谓圆通既现前。则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无非悟入之处。无非圆通之理也。大众普获金刚三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圆通也。天雨宝华。空现宝色。地隐山河。界含尘刹。表证圆通性。则无作妙行自然分披。宝明空觉全体发现。有为习漏当不复生。众尘廓然无复隔越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能使法界永离众苦。常得妙乐也。圣人所演圆通法门。奥旨妙利详悉若此。故众瑞详而应之。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至)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印前所证。敕选根门也。归元证性。虽无差别。随方应机。自有难易。故敕大智选择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测。断割无疑。与夺众心。谁不缄默。故承佛旨敬而说偈。于说偈中。将拣根门。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者。谓若无迷悟。岂有修行。盖迷一真。遂成诸妄。物无终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门。遂分迟速。故唯选耳根。为初心方便也。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真觉之性。犹如大海澄湛圆明。而圆澄觉性元来自妙。此即人人本来圆通者也。

  元明照生所(至)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即上本明之性也。圆澄觉体。本来明照。由迷本明而起无明。故生所也。有相当情。无相即隐。故云所立照性亡。性真既隐。空觉遂分。根器二界。遂因迷顽妄想安立。故妄想凝结。则成无情国土。妄识知觉。则成有情众生。则彼澄妙者。莫得而圆。莫得而通矣。

  空生大觉中(至)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牒上以明迷澄圆而成根器。融根器则归澄圆也。大觉海中。本绝空有。由迷风飘鼓。妄发空沤。而诸有生焉。迷风既息。则空沤亦灭。所依诸有遂不可得。而空觉圆融复归元妙矣。有漏兼有情。三有含情器。诸三有。指微尘国土中三有也。

  归元性无二(至)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明选择圆通之意也。盖二十五圣。归元无异。方便不同。在乎圣性。逆顺皆通。不容料拣。其如初心迟速异宜。故须选择也。所谓顺逆者。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门则逆。盖对此方之机说也。

  色想结成尘(至)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前憍陈那等因六尘圆悟。而此皆拣去者。彼所谓圣性无不通。此所谓初心不同伦。则凡所不取。皆以不宜初心。意取耳根独宜也。今拣六尘。以色能起想结尘。使精性不彻。声唯局名句味。不该不遍。味。意味也。伊。犹唯也。香因根有。离则元无。味非本然。因舌知有。触因身显。无身不明。此皆因根而觉。有无不恒。故不能获圆通也。法尘非相。独意能缘。内潜意根。故称内尘。能所角立。能非是所。既不遍涉。云何获圆。

  见性虽洞然(至)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见性但约四维以论。故亏一半。鼻阙中交。故云支离。盖圆通之性涉入无间者。既有支离。不能无间。云何获圆。舌不因味而能觉了。乃为无端。且舌根为识所依。应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身与触尘。皆合知而离不知。故云同也。既离皆不知。则各非圆觉观矣。盖圆通之性冥会万法者。既知与无知各有涯量。不能冥会。云何获圆。湛了终无见。如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无能见故。

  识见杂三和(至)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三者和合。穷之本自无体。故曰非相。根境和合则有。不合则无。故曰无定也。普贤用心闻。故能知他方沙界外事。此由修法界行大因所生。非初心能入也。孙陀罗散乱。佛欲摄住其心。令观鼻端。此特权机而已。盖真心无住。有住则妄矣。教依舌识说法。开悟必先成就辨才者。如富楼那从旷劫来辨才无碍。佛教说法成阿罗汉。岂非开悟先成者耶。然其所说名句之体。且非无漏之法。是故简之。波离持戒使无所犯。但检束其身而已。无身则无所束。故不该不遍也。目连神通。本乎宿因。何关轨法意识而得显现。且意识有念有缘。不能离物。云何获圆。法即轨法。分别即意识也。

  若以地性观(至)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持地平填。尚涉有为。非实圣性。月光水观。未离想念。难契如如。盖如如之理。非觉观之法故也。乌刍瑟摩闻说欲火而生厌离。是厌有也。既有欣厌。非真解脱。琉璃光观风性动则与寂对。有对非觉也晦昧为空。故云昏钝非觉。无觉异觉。云何获圆。弥勒修唯识观。而所观之识念念生灭。存心观之己妄。况获圆通耶。势至修念佛行。而念性即生灭法。依生灭因求常住果。是殊感也。已上二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此土当机。乃为所简。又若不杜塞诸门。焉能令一门深入。故知简圣。全是为机。岂文殊之有慢心。诸圣之有惭德。古谓此等龙门点额。宁不长吁者。鄙哉。

  我今白世尊(至)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前拣诸门。此选耳根也。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由从耳根闻声。引起闻慧。缘名句文。即闻无闻。故云清净在音闻也。因闻教已。然后思惟修习。取三摩地。亦不离闻。故云欲取三摩实以闻入也。然圣人设教随方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乃至或以园林台观。或以虚空。或以寂无说示。如香积佛国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而此方教体。必藉音闻。欲取正定必由闻入者。各随机缘故也。盖彼诸佛土无非利智。故机缘默契出乎言象。而堪忍众生迷本循声昏惑障重。必藉闻熏闻修以销尘除障。然后可入。然以闻为入者。特得其门而已。必期于遗闻反闻。然后为至也。夫至于遗闻反闻。则佛光明菩提树。乃至寂无说示处。皆可入矣。

  离苦得解脱(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初联叹观音脱苦得乐也。于沙劫入尘国。叹三十二应也。得自在施无畏。叹四不思议十四无畏也。妙音观音。叹随德之名也。梵音潮音。叹随名之实也。以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梵音。应不失时为潮音。末联总叹众德。能救世间苦。能与出世乐也。

  我今启如来(至)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观音所说。即从耳门圆照得真圆通等事。目非下。初斥眼等五根不得真通。隔垣下。独取耳通之真也。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身以合方知句。居口鼻上。其义方顺。盖语倒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音声性动静(至)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动静有无。皆属声尘。耳根圆离。不随生灭。是则常性之真也。无声号无闻。指阿难闻钟之事。纵令下。赞显常性也。五根皆待意思。有无不常。唯耳在梦能闻杵音。是不为不思而无也。又耳根闻性。出乎觉观思惟。胜余根矣。

  今此娑婆国(至)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此令旋流返本也。谓心性不明。依声论明。欲人达本忘言耳。而人返迷本循声。以至落邪沦妄。岂非随声之所沦溺。故令旋流返本以息妄沦也。娑婆学者。多徒事强记。落邪沦妄。不知返本。故托阿难以警之。上来佛命文殊。于二十五行选拣当根。使阿难开悟。文殊说偈对佛。至此拣根既毕。下乃宣告阿难以及大众。发明旋倒闻机反闻自性之说。是亦密奉如来开悟之慈旨也。后至诚如佛世尊下。复结归对佛之辞以终偈焉。

  阿难汝谛听(至)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金刚如幻三昧。即观音如来所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三世诸佛皆从此出。故名佛母。汝闻下。责过劝修。谓将汝循声之妄闻。以持佛佛之言教。何不反闻自性以求解脱乎。上闻。能照之智。下闻。所照之理。

  闻非自然生(至)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闻即耳根。声即耳境。上既警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盖根因境有。皆即妄尘。故应以观旋而脱之。而无能脱者。斯返真源。一根返真。六皆脱妄矣。

  见闻如幻翳(至)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见闻幻翳。指妄根也。三界空华。指妄境也。以皆妄故。闻复则翳除。尘销则觉净。所以根返源而尘清净也。根尘既销。觉体圆净。觉圆净故。内莹发光。故得寂照含于虚空。却观世间犹如梦事。且摩登在梦。了不可得。谁能留汝使不解脱哉。

  如世巧幻师(至)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喻明一返六脱也。幻师。喻一精明。幻作男女。喻动成六根。机。喻动心。息机寂然诸幻无性。喻一返六脱。盖诸根运动。本于一机。故休息一机而归寂然。则诸幻无性也。

  六根亦如是(至)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合上一返六脱也。一精明。合上幻师。分成六和合。合上幻作诸男女。一处成休复。合上息机归寂然。六用皆不成。合上诸幻成无性。盖六根流逸。本乎一心。故以观慧反照。使一处休复。则六用不成。想尘识垢。应念消亡。即得妙圆明性。细惑未尽。尚须修学。惑尽明极。即如来矣。

  大众及阿难(至)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结指耳根。令其从事也。盖闻机外逸。则迷本循声。故名颠倒。能以观慧旋倒闻机。反照闻性。则脱根尘。获闻自性。即资此性成无上道。此圆通实如是也。涅槃门者。出生死证真常之要道也。三世果人莫不由此。未来学人当依是法。

  诚如佛世尊(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成就不生不灭涅槃妙心。惟耳根为最。余则佛之威神如被。令即己事而舍尘劳。非始终长修。浅深同说之法也。欲其长修同说。无如观音法门矣。如那律失明而旋见。毕陵触刺而遗身。乌刍厌欲而登觉。持地待佛而销尘。皆即己事而已。

  顶礼如来藏(至)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初二句礼佛。谓果体之中。含藏功德。超脱诸漏。不可以有无思议也。次二句请加。方便下。结归本根。真实心者。文殊指已选圆通心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叙海众闻法获益也。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盖圆通妙门。言下顿开。诸佛正果。由斯可冀。故观佛菩提及大涅槃。身心了然。特少进趋耳。故譬远游未归。明了道路也。普会大众。亦悟闻性。销尘旋明。故得本离尘。获法眼净。性比丘尼。由妙性圆通。诸漏永尽。成阿罗汉。无等等者。物无与等。而能与物为等。此得妙圆通。上同下合之德也。无量众生皆发是心者。因闻是道而希慕愿乐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至)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因悟圆通从耳根入。故云心迹圆明。悲欣者。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欣也。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当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方云得度。今阿难现居分段。故曰未度。虽然。且欲将以是法度人。而恐末劫多难。邪魔妄作。易退觉心。故请摄心远魔。安立道场清净轨则也。然修道文初。先明止观二决定义。次示解结当于结心。以至诸圣所陈。文殊所示。依之修行。可谓至矣。此复问摄心远魔之法者。良由末世众生。心浮力弱。不先持戒。难入正定。故重发起世尊。举扬清净明诲。令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三决定义具。而修行之要始备矣。是以虽示止观修进之方。必假重施戒品。至于下明三种渐次。及五十七位。即依此进修。穷尽妙觉。则知此三。乃出苦之要津。证圣之捷径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至)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此示摄心远魔之要也。言三决定义者。谓此三乃决定成佛之因。佛佛决定说。行人决定修也。三藏之中。毗奈耶律藏。此大小乘戒之通称。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戒则无犯而已。心戒则无思犯也。夫能摄心。则定由是生。慧由是发。三者圆明。则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此下别示四重。则十戒之初。淫杀盗妄。四波罗夷。为根本重罪。所谓其心不淫。其心不偷者。皆使无思犯也。摄持轨则。莫尚乎此。能如是摄心。则不堕魔鬼等道。故知心戒诚。摄心远魔之要术也。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至)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故缠生死。若欲爱干枯。则残质不续矣。魔亦多智修禅。为不断淫。故不成圣道。带淫修禅。必落此类。且犯四重禁。罪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则应备历三途。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至)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末世众生。无正法眼。多被魔惑。预须戒备。勿遭诱摄也。但贪欲爱。不顾陷坠。名落爱见坑。诸经戒杀居首。为设化以慈悲为本。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而为清净第一明诲也。观阿难起教。示遭邪染。而厥初发心。先厌欲浊。至于三渐次中。一一首惩。然后身心妙圆。获大安隐。十信初心。由欲爱干枯。而慧性圆明。遂阶等妙。诸世间人。由心不流逸。澄莹生明。渐乎六天。是故真修内摄。必先离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淫机者。淫谓淫事。机谓淫心。心能发业故曰淫机。心事俱离。离性亦离。则一无所住。故菩提可冀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至)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佛化初行。随事渐制。权许五净耳。不见。不闻。不疑。自死。鸟残。为五。神力所化。本无命根。名净。此乃小乘权宜。若真慈真脱。皆在所断。故梵网初演。涅槃终谈。莫不切禁也。此列五净。而他经或三或七。涅槃或九者。特开合耳。净肉。又除人蛇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种之外。盖此十种。纵不见不闻而杀。亦不可食也。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至)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修禅避罪。反乃行杀。塞耳避人。反乃高声。是欲隐弥露也。不故蹋。不故拔。仁慈之至。犹及草木。况食众生肉耶。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东方不无裘毳。西土不无丝绵。各以多分言也。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上句当在下。译人语倒也。足不离地者。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御云。由乎食地肥。啖香稻。故其体坚重。而足不离地也。身。血肉骨髓也。身分。裘毳乳酪也。身服食。心贪求。故曰二途必须并断也。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至)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不与而取。皆为偷盗。分越所酬。犹征其剩。况乃盗qu。得无反征。此所以生死相续也。邪道奸欺。偷者必落其类。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至)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裨-卑+((白-日+田)/廾)]。应作稗。恐传写之讹。故注以稗义释之)。

  方。法也。僧祗律云。乞食谓之分卫。谓分施众僧。卫护道力。肇法师云。乞食略有四义。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今经令其舍贪不自熟食。即除去滞著也。成菩提道。即卫护道力。福利众生也。寄于下。谓残生寓于三界。如旅泊然。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如是了知。岂事畜藏。何所顾恋。皆所谓循方也。不能循方。潜奸称善。自谓果人。异言詃惑。令人恐怖失心。巧取多求。过处其家耗散。败法毁则。故号贼人。虽服佛之服。而大法小贩。是假我衣服。稗贩如来。稗贩。言小贩也。甚至称造业为佛法。非具戒为小乘。负己灵于阐提。误众生于地狱。若斯人也。可不痛哉。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至)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身为业本漏缘。无始已来为之贪求积债。今能舍之作无上业。故能酬宿债脱诸漏也。盖一切难舍无过己身。难舍能舍。则自余贪爱决能弃舍。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苟能舍身。而心不决舍。则徒增业苦。无益于道。故下云必使身心二俱捐舍也。佛为宿诟比丘可食马麦。故证果后于毗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酬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衣钵不畜。视毁如赞。此于利害二途。身心俱舍也。身肉骨血与众生共。则不私其身。不顾其生。又舍之至也。行能至此。则其心不偷可知矣。阿含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萨婆多论许百物各可畜一。皆不了义也。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至)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于四果十地未得谓得。名大妄语。贪其供养。求己尊胜。名爱魔。妄起邪见。谓已齐圣。名见魔。皆大妄也。一颠迦。即一阐提。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人永绝善根。三苦海者。三途也。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至)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佛密因者。即菩萨罗汉所行密行也。若以密行轻告未学。即泄佛密因。此既云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则不轻言未学泄佛密因矣。我教比丘下。牒未得谓得。求己尊胜之事。而深责也。净名曰。直心为道场。无虚假故。左传噬脐。谓终莫能及也。今之自称得上人法者多矣。宜以经言为诫。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向以虚妄。故终莫成就。此能真实。故印其成就也。上明四重戒竟。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二决定义及诸圣观门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七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结示摄心远魔之要也。盖内摄远魔之要。以戒为先。故先说妙门。言求菩萨道要先持四律者。四律为本。余戒为末。故四律洁净。而枝叶不生也。心三口四生必无因者。谓淫杀盗妄之念。乃生贪嗔痴等之因。故四律净。而七支欲生无因也。言魔事不生者。谓魔由妄念而有。缘想而生。四事不遗。妄心已息。不缘外境。现业已违。故一切魔事不复发生。正定由斯而可入矣。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至)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不教而能。不愿而为。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自已者。宿习之使也。德隆而福鄙。行善而身凶。多障多冤。数病数恼。绵然若有机缄而不能自释者。宿习之召也。兹非一生一劫之缘。乃无始来念念受熏者。自非神力。莫能脱之。故教诵持神咒也。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体绝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神咒从此流演。故名心咒。无见顶者。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然前说定慧。破烦恼障。复明戒学。以止罪业。今说神咒。能破宿殃。兼除报障。三障苟亡。不证何待。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此证神咒能消宿习也。登伽淫质。犹能速证。声闻道器。固易冥资。云何。合作何况。爱心永脱。指初闻咒得阿那含也。成阿罗汉。指前文殊简圆通后也。若尔。由闻法故方成无学。何为神力冥资耶。良以密承咒力。显藉法音。内资外熏。乃能速证。若但因咒而不因法者。何故前云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譬如下。尘譬宿习。风如神咒。顺风扬尘。散之则易。诵咒除习。脱之匪难。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明结界建立道场之前方便也。师者人之模范。正邪所自出。故不遇第一真僧。则律仪不得成就。诵咒百八。表灭百八烦恼也。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前云求佛灌顶。今佛现身。名为感应。既得感应。心必开悟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陈开悟以问结坛轨则也。言自知修证等者。知摄心远魔。咒力冥资。圣果可期也。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此示结坛涂地之法也。雪山牛乳。纯是醍醐。所有茹退。最为香洁。但和一味旃檀。即可涂地。苟无此者。即取深净黄土。和上十香之粉成泥。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至)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此示结坛铺设供养之法也。盖坛中施设。意在胜境摄心。使无异缘。专心道业也。所陈供养。诸佛菩萨不食此食。为令福增示现而食。令修行者福慧具足。如佛受纯陀最后供养。令其具足檀波罗蜜。此亦如是。故须供养。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此示中外悬设之法也。当阳正位卢舍那等。寂场真主也。弥勒。当来真主也。阿閦居东。弥陀居西。智悲真主也。诸大变化观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也。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咒人。伏魔断障真主也。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凡赖于此。一有所阙。必不成就。乌刍火头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军茶利。金刚异号也。毗俱胝。亦大神变等。毗卢神变经称左边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上下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意示事事无碍之相。欲令契此以修法界大行也。能修法界大行。则一华一香遍供尘刹。一行一相充扩无穷。则此上下施设非苟然也。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凡所蕲向。以皈依三宝。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诚顶礼如来菩萨罗汉名号。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也。然非愿力无以持之。故第二七日依毗尼教专心发愿也。行愿坚强。则得大勇猛。故第三七日时无间歇一向诵持神咒。遂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镜交光处。则生佛智照感应道交也。身心明净。谓宿习缘障纤悉荡尽。此感应克功事也。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得须陀洹者。谓得入圣流也。然坛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艰。然所诵咒。下文亦许不入道场。故使有缘随器受益。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昔阿难密承咒力。得解淫难。故曰冥获未闻。今乃重请显说。意在悲救此会及当来也。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莎婆诃(四百二十七)

  咒。谓咒诅。亦曰咒愿。佛以此语诅愿众生。生善灭恶。革凡成圣。若蜾蠃之咒螟蛉也。亦是密诠首楞严义。与前显说力用无殊。但被物之异耳。有云。显说令解则生慧。密说令诵则生福。一往如之。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咒心者。即大白伞盖。广大无染。周覆法界。如来藏心秘密法门也。惟其广大周覆为如来藏。故持之因之。即能出生诸佛成无上觉。降魔应化。拔济群苦。及余功德。经恒沙劫说不能尽也。地狱饿鬼等。略举八难之四。冤憎爱别等。略举八苦之四。灌顶经。大横有九。小横无数。摄受亲因者。摄诸有缘也。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上显如来境界。此明亦摄渐修。下显持咒之益也。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火不能烧等。即所谓救护世间得大无畏也。以诵咒利彼。故诸恶鬼王皆领深恩而恒守护。金银入药。或能发毒。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至)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即所谓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精心阴速等。谓精心阴资。速发神识。神识通明。则能记忆了知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之事得无疑惑也。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第一劫者。发心修行之初时也。洎至菩萨最后身时。于其中间不落杂类。或生人中。亦非贫贱。以持尊胜法。故身尊胜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此明前读诵书写供养神咒之益也。谓不作有为之业。自获无漏之福。举恶义者。喻众生。诸佛功德。三法同聚也。是故下。以摩登得果推之不诬。然持之须得其人。故前言一不清净多不成就。后言如法持戒必得心通。行人审之。勿徒希觊也。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至)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此明持咒能消罪业也。未受时者。未持咒时也。比丘四弃。即杀盗淫妄四根本重罪。梵语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尸。大海不受也。比丘尼复加四弃。曰触入覆随。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与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也。通上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若有众生(至)一切灾厄悉皆消灭。

  杂形。谓鬼畜等类。支提。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阇。云幢。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天反时。物逆理。皆所以为灾。而反之逆之。职由乎人。天与物应之而已。所谓灾变恶星。则应人之灾恶者也。八万四千。应众生烦恼业也。二十八。则四方之纪。八。则五行之经。及罗计孛也。顺则福应。逆则灾应。所谓惠迪吉。从逆凶也。能生灾异者。亦应其逆而已。如彗孛飞流。为应同分。非星之为也。今以咒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于天。灾祥不入其境。祥。吉凶先兆也。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心通者。据前所说不出三义。一者证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也。二者发解。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者宿命。谓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至)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风师行风风王主风。此与无色天继地祇举者。前举梵释。方及三天。后举地水。未尽风火。故终举风神以该四大。举无色以该三界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以上群灵。皆获本妙心。住首楞严。能建大义。示现菩萨诸天鬼神等像。护持行人耳。而言以宝杵碎首者。夫大圣之训物也。或用摄受。或行折伏。群邪之屏迹也。或感其惠。或畏其威。惟此二途。咸令得度。今行折伏。俾畏其威。若涅槃杀一阐提。法华破诸恼乱。仙预之诛净行。满足之僇众生。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耳。经文从第四卷中。请入华屋以来。齐此通名修道分。下文别起。名证果分也。盖证果分中。广示修证地位者。良以位有因果。惑有粗细。智有明昧。断有浅深。证有分满。用有优劣。苟昧斯旨。非真修行。故历五十七位。渐入渐深。不同外道天魔都无位次。若不预辨。涉进乖源。既昧断证。错认少得便以为足。堕增上慢。事非轻小。故须明示。免招大过也。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叙昔陈益。请问修证地位也。得正熏修等者。谓依悟而修。显密相济。戒定齐资。故得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也。圣位极果。曰涅槃。初因。曰干慧。自干慧入信住行向及四加行。为四十四心。行与回向加行。目曰修行。复进十地。名入地中。是为初证。至十一地。名为等觉。犹是分证。及到涅槃。名为妙觉。乃极证也。凝视曰瞪。冥心曰瞢。然阿难但问修证地位。而如来下文。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渐次者盖谓妙性圆明。本绝凡圣。亦无修证。因迷有妄。颠倒遂生。然后灭妄名真。始有修证地位。是以次辨迷倒。言生灭名妄。后示渐次。示灭妄名真。由是故有修证地位也。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悬示。即为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先示。使无错认误堕也。无上。谓所示修进圣位。无法可上也。正修行路。即下五十五位。乃修行者之正路也。刳心。谓刳除杂想。虚心受教。生灭。真妄。菩提。涅槃。皆所谓诸名相也。妙性之中。本来圆离。由迷妄相因。故有修有证。于是转不觉而依菩提。转生死而依涅槃。名二转依号也。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牒前问。而先令识妄知真也。夫欲修三摩地诣大涅槃。先当识此倒妄无因。倒妄不生。即是如来真三摩地。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果能识妄本空。知真本净。依之修行。倒因可除。涅槃可诣矣。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将明众生颠倒。此先明二颠倒之所起也。由性下二句。明真本无生。因明下二句。明因妄有生。从毕下二句。明依真起妄。此有下四句。明妄法无因无本。本此下三句。结明世界众生所起。由性明心性明圆故者。牒上以明本无世界及诸众生也。因迷本明。即无相处妄见世界及诸众生。则世界众生由妄见生。故云因明发性性妄见生。诸法既由迷心妄生。是依无相真成有相妄。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然此能有无明。所有诸法。既从妄有。本无有因为其所因。故云非因所因。又此能住无明。所住诸法。元无有本。故云了无根本。然则诸法既从毕竟无而成有。即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云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此即起信无明为因生三细也。迷本圆明。即无明业相。因明发性。即转现二相。明即转相。所发世界众生之性。即是现相。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明迷真逐妄。以成众生颠倒也。迷本下二句。明依真起妄。妄性下二句。明妄无实。将欲下三句。明复本不知其要。非真下二句。例显向外驰求。非生下八句。正明颠倒之相。由是下二句。结成众生颠倒。迷本圆明是生虚妄等者。谓诸妄法。迷本明生。元无自体。非有所依。若了无依无体。直下便是真心。所谓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岂真妄有二哉。因其不了。拟欲反妄复真。则真妄二矣。故曰已非真真如性。何况非真求复宛成非相。既不能了妄即真。由是则依法生心。由心住法。故云展转发生。以生住心法皆妄。故云非也。依法生心。即境界为缘。生智相。相续相也。由心住法。即由上二相。复起执取。计名字相也。心法相生。即是生力发明。此四皆惑。熏以成业。即起业相也。因有感业。生灭相续。即业系苦相也。以有惑业苦三。故成众生颠倒。即起信境界为缘长六粗也。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此约世界颠倒。成十二类生也。是有所有分段妄生等。因能有无明。故有东西南北之分段。指此分段名之为界。然则界相既从妄立。何有所因。故云非因所因。住惟妄住。故云无住所住。既非真性常住。则有过现未来迁流不住。三世成矣。以世涉方。以方涉世。和合相涉。俱成十二。所以众生正报亦成十二也。前第四卷中。方世相涉。加流变三叠。彼对依报显于正报六根功德各千二百。此中相涉。以正从依。故约世界明十二类生也。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此呈上以明十二类生轮转之所因也。然念动想生。本无先后。但言不顿彰。故相因而说。因动有声等者。谓由内心一念妄动。则闻外有声相。心既生矣。诸法齐生。故色香及见闻等皆生也。既根尘相织为六乱妄想而成业性。则十二类生由此妄想轮转不息矣。是故下。牒结上文。声香味触。牒结六乱妄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牒结十二区分由此轮转。盖谓穷十二类生迁变。是一六乱妄想旋复故云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旋复。即轮转也。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乘上想因业果。总明十二类生也。以颠倒是想因。轮转即业果故。然此犹就总相明十二类生。下就别相。则轮回有虚妄杂染等别。颠倒有动欲等之分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至)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卵惟想生。虚妄即想也。以虚想故。轮回卵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沈。名飞沉乱想。故卵生飞沈之类。成于八万四千飞沉乱想也。诸类妄想各八万四千者。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羯逻蓝。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以杂染故。轮回胎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故感人畜横竖之类。遏蒲昙。云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虚妄杂染执著留碍等。有情皆具。但随偏重者感类耳。四生者。依壳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壳胎藏湿润为缘。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唯一。此依瑜伽所解。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湿以合感。执著即合也。以执著故。轮回湿生。合由爱滞。触境趣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蠕翻覆之类。蔽尸。云软肉。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十生皆本于淫欲。起于情想。以迷情愈妄。故化理愈乖。以至荡为空散。顽为木石。妄末虽殊。妄本一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以变易故。轮回化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转故趣新。名新故乱想。故感报亦尔。蜕。脱故趣新也。如虫为蝶。则转行为飞。如雀为蛤。则蜕飞为潜。凡以不同形而相禅。皆转蜕也。羯南。云硬肉。蜕即成体。无软相也。自下皆称羯南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钵罗奢佉曰成形。则各随状貌。非通称也。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故名留碍。亦名障颠倒也。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是此类。又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碍想元成此精耀。此虽至精至神。亦未离乎乘彼轮转颠倒相也。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厌有著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惑无知。名惑颠倒。厌有归无。则依晦昧空。故名和合暗成。而云阴隐乱想也。此有想无色而不无业体。故亦称羯南。此则惑业昏重。形色销磨。体合空昧。识附阴隐。乃空散销沈类也。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虚妄失真。邪著影像。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托附形像。故名罔象。而云影颠倒也。然蹈迹附影之类。皆从忆想所生。故云和合忆成。由潜结乱想。故于罔象中潜结貌状。其神不明而幽为鬼。精不全而散为灵。无有实色。但有想相。故云想相羯南流转国土也。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至)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故名愚痴。而云枯槁乱想也。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夫不了谛理。固守愚痴。痴钝之极。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鰕为目其类充塞。

  世人假托因依。递为形势。资身养命。故云相待。而名因依乱想也。业果相循。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如水母之类。以水沫为体。以鰕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著浮伪。彼此异质染缘相合。故曰因依。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至)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咒诅。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不由生理。则本自无色。既感成质。非无色也。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至)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二妄相合性情罔昧。异质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论因。如世之背亲向义。忘本蒸尝。认彼宗嗣。是其因也。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至)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怨害相酬。伤杀相反。生理怪诞。弃绝伦义。故感土枭等类。因土块毒果成形。以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其子怨无有爱。故云无想。枭。鸟名也。食母。破镜。食父。其形如貙而虎眼。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此总结也。以皆不了妙觉明心。迷陷情欲。积妄发生。妄随轮转。非正修行莫能免脱。故下文示以除妄修证之法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八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此明证果渐次也。前令识妄无因。此复令除妄本者。谓识妄无因方堪修断故。此即于本因乱想立三渐次以修断也。下经云是人即获无生法忍者。即除六乱妄想而入三摩地也。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者。干慧即圣位也。而岳师判获无生忍为初住。又指初住已上为圣位。斯皆失此经本旨。逐他经所说也。盖他经有指初住获无生忍。或指八地获无生忍。随经所说各各不同。殊不知此经云获无生忍即得入三摩地。由得入三摩地即阶干慧。

故知干慧即圣位也。故想阴文云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岳师又解三增进为通明修行。五十五位名别示凡圣。不以第三增进而成干慧。非惟经文前后不接。亦使干慧起自无因也。况下经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岂可不以第三增进成干慧地乎。又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盖从初心进至等觉。等觉还得初心。故云获初干慧。岳师又谓此经有二干慧。曰信前干慧。金刚干慧。以经云金刚心中初干慧故。而不知总结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渐次深入。则知信前干慧即金刚干慧。非有二干慧也。况后经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岂信前干慧非金刚干慧耶。岳师又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云干慧非真。则因心不真矣。何能究竟无上妙觉哉。且初信文云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岂干慧非真耶。然下注皆依经正意解释。此恐欲知会解与今注异同。故兹辨析。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此结示颠倒乱想之所起也。各具。即互具。十二颠倒。即动颠倒至杀颠倒。以一一类心。妄种皆具。云各各具。此皆颠倒妙圆而生。故如捏目乱华发生也。然此结示颠倒乱想所起者。将乘之立三渐次修断以复其本也。故下即于本因乱想立三渐次。不然。则渐次地位无因而起矣。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此牒前问而示修断之法也。初二句。牒前所问。于是下。示修断法。夫欲修证佛三摩地。必于二颠倒因及六乱妄想。立三渐次修断。而后可证佛三摩地。如净器毒蜜。须汤水灰香洗净。然后可贮甘露也。云何下。征列修断三相。言渐次者。谓欲刳正性。必先除助因。欲违现业。必先持戒以刳正性。故云渐次也。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此示食辛之过以戒断也。四食者。人间段食。谓所餐必有分段。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禅天思食。食至或但思之而饱。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此直明众生皆依食住。而因食戒断五辛。不必他引也。五辛。内助淫恚。外引邪魅。故名助因。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应法师云。兴渠梵音讹也。正云兴宜。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至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至)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此令持净戒以刳正性也。不饮酒。防乱之至。不啖生。防杀之至。律中五果皆须火净。示不啖生气也。淫如毒蛇怨贼者。能害法身杀慧命故也。执身使无身犯。执心使无思犯也。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至)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淫杀相袭。偷劫相负。由无禁遏。故禁戒成就。则二业永无。酬偿亦息。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此指前禁戒成就清净之人。修三摩地。现生即得神通无碍也。是则下。结名。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至)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此明违现业之因也。盖根尘不偶。方违现业。故指此不多流逸。是违现业之因。亦是入正定之因也。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至)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因心不流逸。返流全一。即违现业。获无生忍也。流则分湛合尘。则根尘相织。为六乱妄想。起现前业。不流。则根尘不偶。返流全一。故得违其现业也。然返流全一等。亦是因戒生定。十方国土等。即因定发慧。以得定慧之心快然安隐。故如来净妙之性映现其中。而获无生忍。又前云。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此既返流全一。获无生忍。即除六想而入三摩地矣。下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即依三摩地而修。渐断本因。增进圣位。后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即还证佛三摩地。究尽本因。穷尽妙觉也。是知此所入者。下所修者。究竟之所证者。皆佛三摩地。故前云修证佛三摩地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明依无生忍心修证圣位也。盖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五十五位。即于无生忍中各随行相立名。使观其名义。知所进修也。然此三种渐次。即前所示修行三决定义也。何者。以除助因。刳正性。即摄心为戒。至违现业。返流获忍。即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也。其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至如是重重单复十二等。亦即依定慧进修。至定慧圆明销灭诸漏成无上道。则知三种渐次。及单复十二。亦无越戒定慧三。故下结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止观渐次深入也。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至)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此即摄前所得。成干慧地也。欲爱干枯。即前心无贪淫。根境不偶。即前尘既不缘根无所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者。盖以欲爱润业。根境造业。生死相续。惟此而已。则欲枯境谢。违其现业。故残质不续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者。即前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也。以全一。故执心虚明。六用不行。故智慧纯净。慧性明圆莹十方界者。即前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也。干有下。明干慧义。以欲干发慧。故名干慧。又因心未与果智相接。名干慧也。即以此心为信方便。

  信者。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以中道心纯真无妄。则因心与果觉相应。故等妙虽悬。可以径造也。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即以此心。即干慧心。言中中等者。谓心则止观不偏。境则空有不著。以此进趋。妙心开发。故云中中流入。圆妙开敷。即从干慧真妙圆心。重发此真妙信心也。以真妙信心。不随空有生心。故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妄想无余。中道纯真。妙信常住。名信心住。后位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妙性。净治惑习。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也。言流入者。进趋之貌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者。谓真性明圆。则一切浮尘幻相。化成无上知觉也。由性明圆故。故阴处界三不能为碍。无数劫中习气皆现在前忆念无遗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真精洞发。化无始习。通一精明。惟一精明而进趋真净。行无杂糅。故名精进。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妄习既化。故心精现前。而进趋云为。纯智无习矣。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慧既纯明。以定执持。使周遍寂湛。寂妙之体。常凝不变。乃名定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以定持慧。至于寂湛。故定光发明。由此又能深入明性。故惟进无退也。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既能深入明性。安然趋进。又能保持不失。则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是谓护法。即理法也。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保持觉明不失。即护法心也。能以妙力回佛慈光者。回果向因也。向佛安住者。回因向果也。因果交参。光相互摄。故譬双镜相入。而名回向心也。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回向既成。获佛常凝妙净。安住无为。故无遗失。常凝则对境不动。妙净则涉尘不染。而戒心成矣。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对境无动。涉尘不染。是谓住戒自在。无动无染。则无适不可。故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也。修行之初。必枯绝欲爱。使心性虚明。然后能入妙圆真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因现遂化。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寂湛发光。深入明性。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而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