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

净界法师


        辛二、合法结显

  合法,把前面演若达多的譬喻,来合以下之法;结显,结显现前这一念心性跟无明妄想这二种,都是非因缘非自然,作一个总结。把因缘跟自然这二种道理,前面讲的很多,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分二:壬一、直结法。壬二、重简非。壬三、正指是)

  壬一、直结法      直接作结示,结示它的法要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道理的缘故呢?我们前面讲到非因缘非自然的时候,就得到一个结论。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有真跟妄二种差别,真妄当中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真实的相信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也就是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缘故,所以佛陀才说:三缘断故,当下就是菩提心。

  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说是比较略,事实上它的原文应该是包括了,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

  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其实是有二个不同的法门:比方说,比较渐教的次第法门,渐教法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是先从事修开始,他会告诉你先持戒、然后修定、然后再修慧,先从信仰。我为什么持戒呢?因为我害怕当来痛苦的果报。从一种相信造业,造善能够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能够成就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的信仰,我们开始修戒定慧。但是这样子对烦恼本身是一种压抑的作用,这个是渐教法门,他先从事修下手。

  圆顿法门他的思想不是这样,他先从智慧,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先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本来俱足的,从这一念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真实的能够觉悟到这样一个离念的心体,然后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开始修禅定,开始修智慧。也就是我们本经所说的:先从不迷、然后再不取、再不动,由理观而带动事修。

  所以我们看其实这个地方,已经道出的本经修学的纲要,就是先从不随分别,然后才三缘断故,最后三因不生,最后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它整个下手处,是先有智慧的观照,然后再慢慢的透过念佛持咒来安定你的心,最后再修四根本重戒调伏你身口的过失。它的次第是先不迷、不随妄转、然后再不取、再不动,这个是佛陀在整个前面的经文作一个总结,它的一个修学次的总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才是真实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净界法师


        壬二、重简非  重新来简别,对因缘、自然一种错误的认知

  简非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假设我们对整个修学,我们对内心的世界是这样理解的,当我的圣道相应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这时候凡夫有漏的生灭心,才开始消灭,菩提心把我有漏的生灭心给破坏了。你如果做如是理解,那又落入了一种对立的生灭之法,那这个就不是本经的修学意思,那是渐教的法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真正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呢?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灭生俱尽也就是说,你要知道所谓的灭、所谓的生都是不可得。说:菩提心生起,妄想心灭掉,其实这个都不可得。其实菩提心是众生本俱的,哪有什么生起呢?无明妄想是本来空的,哪里有所谓的灭呢?你能够知道,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一念心中妄想本来就没有,而菩提心本来就是我们俱足的,而这样子来任运的随顺正念真如,这才是真实大乘的无功用道。
  这个地方是说出我们对真妄的一个理解,这地方就简别这种因缘的对立。说是用清净的菩提心,来破坏杂染的生灭心,这是不对的。

  简非自然

  法  说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假若有(这个有是作也),假设你作自然之想,很清楚的、很分明的,实际上有一个自然的菩提心的心体生起,而且也分明的知道有一个个真实的生灭心消灭,这样子也是落入对立之法。

  譬  喻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所谓真正的不生不灭,叫做什么呢?名为自然,它必须是任运的随顺真如,而内心平等,没有任何对立,这样才是真实的自然。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果你一定是说以无生灭为自然,以有生灭为因缘而形成对立的话,这就好像世间上诸多的万相,这当中有些是互相掺杂而合成一体的。比方说,有的药丸是由很多很多的药物而组合而成的。你说这个是和合性,这和合性比喻因缘。非和合者,有的物体是单一构成的,比方说地水火风,它各有各的个体。非和合是比喻本然性(自然性)。你这样子讲又落入了一种,所谓和合性跟本然性的对立。
  这个地方佛陀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对一个初心菩萨建立一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信心。就是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也就是说,你深信你现在在打妄想的这一念心,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真如,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产生很多假相,假设那一念迷情被你破坏了,那么它又恢复它原本真实的功德。这就是说明真妄不二的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对这个要生起真实的理解,不是离开了妄想,而另外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妄而显真,这才是真实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壬三、正指是  佛陀正是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一个单遮,单方面的遮止。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俱,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和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它的功德是它本来俱足的,你只是把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所以你也不能够说是因缘。

  合然俱离这个指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离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净界法师


    壬三、正指是  佛陀正是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一个单遮,单方面的遮止。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俱,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和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它的功德是它本来俱足的,你只是把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所以你也不能够说是因缘。
  合然俱离这个指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离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到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考他对内心世界的了解。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的五蕴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

    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还有修证否?

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染污,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

  怀让禅师第一次答,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一句话已经道出他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离缘真如,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你不能讲话的。但是离言说相,到底有没有错认消息,也没人知道。

  所以中道了义无戏论法真实体性的安住,是没有言说相的,是惟证方知的。

  所以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说:那有没有可以修证的过程呢?

  他说:修证即不无。

  修证即不无就是讲因缘,的确是可以修证,你看我们刚开始烦恼很重,当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根,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那你只要问它一句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你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观照,诶!烦恼真的淡薄了,正念加强,那就是修证。心念透过你的观照,你发觉你的心态每天在改变,思想观念在改变,那这个就是因缘。你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你看到一件事情你产生想法,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不一样,那真的是修证即不无,的确是有它的功德相。但是染污即不得,回归到那一念本体的时候,你不管怎么修证,那清净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改变。
  你要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说它是因缘,有它断恶修善的功德,也对!你说它自然,其实不管你断恶修善,还是你本具功德的开显,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因缘跟自然,这个运用是很广。

  日本有一个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个日本老禅师。跪在老禅师面前说:请大师开示管理之道。他本身就是经营之神。禅师在开示的时候,他很少用讲话的,他就拿一个杯子给松下,说:你帮我把这杯子拿着。他就帮他倒茶,倒了以后就请他把这茶喝下去,喝了以后又到了一杯,又请他喝下,又到了第三杯,又请他喝下。这个松下也是悟性很高,他说:谢谢禅师,我知道怎么管理了。

因为杯子本来是空的,无为,倒满了以后就是有为,那你喝下又变成无为。自然就是无所为,因缘是有所为。当我们去管一个人,到底是要主动积极有所为,还是要保持默然无所为?这个就是要平衡。
  我相信做过执事、管理人都知道,我个人也带过人,很多事情你不能管,愈管愈糟糕,你只有默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处理的,越处理越糟糕,让时间过去就ok了。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处理不行,不处理更糟糕。那就是要考虑到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是要有所为,保持因缘的造作,还是保持一个自然的无为。

  这个我们有一原则,是这样子。基本上来说,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过程中,面对过程是要强调因缘,要主动积极。你看我们讲,凡事尽心尽力,但是面对结果,我们的态度是保持自然,成败交给业力。所以我们对过程的态度,跟面对结果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调伏其心就是因缘跟自然,一个空观,一个假观,这二种而已,没有第三种。

  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已经把整个调心的方法道出来了。当然正式的修学是在下一科,但是这一科其实已经把这个轮廓,把它说出来了。通过双遮双照,来讲到中道的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因缘跟自然的观念全部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的整个思想,到这个地方告一段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把多闻的知识转成内心的观照,才有真实的功德!

净界法师


   庚二、诫劝 作一个告诫跟劝修 (分二:辛一、诫徒闻无功。辛二、劝真修有益)

  辛一、诫徒闻无功

  告诫阿难尊者只是多闻,而不修习内心的微密的观照,其实是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劝勉他要注意这件事情。

  徒闻无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佛陀针对阿难尊者来说,他说:
  你现在已经证得圆教初信,断除三界的见惑,但事实上以你的阶位,距离大乘的无上菩提跟整个涅槃,还是非常的遥远。菩提是约着智德,涅槃是约断德。所以你必须要经历多生多劫辛劳的修证,包括理观(空假中三观) ,也包括整个六度万行的事修,才可以完成的。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你过去的习气,只是习惯去忆念执持十方如来所宣说的整个十二部的大乘经典,这当中的义理像恒河沙这么多,这样子只是增加一种名相的分别,增长心中的妄想,增长你的戏论而已,只是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遇难不免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薰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这以下讲出他一个实际的例子,为什么多闻无功呢?
  阿难尊者他虽然能够谈说因缘自然的教法,非常的清楚明白,而人世间在整个众多的弟子当中,每一个人也公认,阿难尊者在众多弟子当中,是成就闻持陀罗尼。说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法整个名相整个道理,虽然广如大海,但是都一一的流入阿难的心中,从来不会忘失,他堪称多闻第一,但以如此这样多闻的习气,这种多生多劫的习气,来亲近善知识,来熏习佛法,还是没办法免于摩登伽女的咒语之难。

  这可以看得出来,只是明白道理,内心却没有正念的力量来抗拒心中的烦恼。

  仗咒方除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如果说你多闻可以调伏烦恼,那你就不必靠我的《楞严咒》来救拔你。

反过来就讲出另外的例子。
  摩登伽女她本来多生多劫是**,所以她的淫欲心烦恼很重,但是他回来听闻佛陀讲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后,她生起一念的回光返照,她就经常问心中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烦恼被她这一问以后,因为它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烦恼的根源就被她破坏了,就证得小乘的三果阿那含,断了三界的见惑以及欲界的思惑,在我佛法中成就一种精进的功德,因为她没经过初果、二果,直接从凡夫证得三果,这种理观很强的。

  证得三果成就精进的功德以后,她心中的贪爱之水就完全干枯,也因为摩登伽这样的解脱,才使令阿难尊者解脱淫欲之难。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讲完了道理,准备开显实修之前,先讲到多闻跟观照的差别。不过,蕅益大师说:多闻本来是入道的根本,但是停留在多闻,只是产生一念的讯息。我相信妄想是虚妄的,我也相信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本来俱足的。

我讲实在话,你只有相信是不够的,要是相信够的话,ji 督教也是用相信的。你必须透过教法的学习,你真实的去观照,把多闻的知识转成内心的观照,才有真实的断惑证真的功德,只有信心是不够的!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已经为后面的实修来做布局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有透过真实的修学,才有真实解脱的利益!

净界法师


    辛二、劝真修有益  这个地方等于是结劝,只有透过真实的修学,才有真实解脱的利益。

  无漏有功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既然多闻无功,那么应该怎么做才会有真实的功德呢?

  佛陀说:阿难!你虽然多生多劫都能用内心来忆念、来执持如来所说的秘密妙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秘密妙严指的是大乘中道的妙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也就是我们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当然你了解这个道理并没有白费,但是你应该从这个道理当中,生起一种修学无漏业,正式的修学圆顿止观,才能够真实的远离世间上,这种对外境产生的执取,而产生爱憎二种的痛苦。
  
无漏业蕅益大师就讲得很清楚,他说:所谓的无漏业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心中分别。

   不随分别这一句话我们说一下:

  刚开始修《楞严经》有些人会不太适应,因为在过去我们在修其它止观的时候,对烦恼是一种抗拒。你说你生起贪爱的烦恼,我用不净观来抗拒你,你会执着常,我就用无常观来抗拒你。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烦恼是一种对抗的,就是逆向操作,你说它是黑的,我就用白的来抗拒你;你认为它这个色身是美妙的,我们就思惟它是污秽的来抗拒,这是非常重要,这是种对抗法。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它不是抗拒,是我不随你而转。《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样,是遇到烦恼的时候,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只问它一句话就够了。
  
《楞严经》它在修无漏业、在抗拒烦恼的时候,这大家要了解一下。前面我们在修止观四念处,是跟烦恼正面冲突,在烦恼的作用当中,可以说跟它正面二个人,真妄交攻,正面冲突。本经它在修对治烦恼它不是,它是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个地方大家要了解,这二个差别。

  这个地方等于是赞叹,只有真实的回光返照,才能够远离世间的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向外执取,向外执取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攀缘心,满我们意的产生爱,不满意的产生嗔,而且这爱跟嗔就变来变去,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变成嗔,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变成爱,所以搞到自己很痛苦。我们必须要修无漏业回光返照,回到我们的本性,这才是所谓的解脱之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个人觉悟以后,你就永远不会颠倒!

净界法师


   辛二、劝真修有益

  前面一大科,佛陀讲到我们一念心性,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佛陀讲到应该要真实的去观照,这个道理是让你观照的,不是只是了解而已,你要观照才有力量。

  为什么观照才会产生功德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举例显德

    如摩登伽宿为**,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为什么要观照才有真实效果呢?这以下讲出它的例子:

  比方说,摩登伽女这个女众过去生是曾经做一个**,所以她本来多生多劫所熏习的烦恼的心是非常的粗重。回到精舍以后,佛陀以《楞严神咒》的力量,来消灭她的烦恼的现行。

  蕅益大师说:咒力能够破除邪师,因为它有正气,而且她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后,生起微密的回光返照,而断除爱欲的种子。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已经成就一个性比丘尼,性就是法性相应,或者说是圣道相应的比丘尼。也就是说她整个戒体是一种道共戒,因为成就圣道而成就戒体,我们又称为破结使的比丘尼。她本身没有真正出家,她只是因为道共戒,所以叫性比丘尼,她能够入能僧宝之数,但是不是真实的出家众。跟佛陀的儿子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她们都能够在法会当中,同样的回光返照,而觉悟到过去生的生死因缘,所谓多生多劫的轮回之因,都是一念的贪爱当作痛苦的根本,也就是一念的攀缘心,才造成这么多痛苦,本来是无一物,何必去惹尘埃?就是一念的攀缘才有这些问题。

  结示劝修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云何自欺,尚留观听?

  佛陀就劝勉阿难尊者说:如果你能够依止现前一念性的微密止观,来修学无漏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一种回光返照不随分别,那你将来的功德就能够出离烦恼,甚至于能蒙佛授记,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为什么还自我欺蒙,尚且停留在观听当中呢?

  观听指的是六根门头当中,这种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向外的攀缘。

  本经很强调一念熏修,蕅益大师也强调,一念熏修的可贵,来自于真能破妄。

  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真能破妄,什么叫回光返照,一念熏修?比方说央掘摩罗尊者,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老人家去外面托钵,托钵的时候,他到一个长者的家庭,长者很恭敬的把饭菜供养央掘摩罗尊者。但是这个长老就跟尊者说:我们家的媳妇今天生小孩,但是后来难产,这个小孩生不出来,现在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安胎的法门,怎么样把这个胎儿顺利生出来呢?

  央掘摩罗尊者说:我从佛陀学佛以来,没有学到这个法门。这个情况很紧张,就用神通赶快跑回精舍,请问佛陀说:佛陀啊!有一个长者他媳妇生小孩难产,应该怎么办?

  佛陀说:你赶快回去告诉他,要他忆念:我从受戒以来,我都是护持不杀生戒的,叫他忆念这件事情。这时候央掘摩罗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就回去告诉他。这个女众正在危险的时候,他就忆念,他自从受戒以来,都是很认真的来护持不杀生戒,结果生起一念的悲心,小孩就顺利生出来。

  我们心中本来是有很多黑暗没错的,烦恼会障碍我们的光明,罪业也会障碍我们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灯光一亮的时候障碍就破掉。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忆念,就是你的心要产生一种观照,随着那个东西去观照,你只要生起一种观照,它就会产生功德。

  西藏的上师曾经讲过一句话说:即便我们放纵烦恼一千次,但是也敌不过一次的观照。说:我过去一直放纵它,又放纵它,放纵一千次,但是只要你有一次的回光返照,你就可以消灭它。我跟烦恼打仗,我输你一千次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远战胜它。为什么?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烦恼是不真实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显现一念的假相。所以一个人觉悟以后,你就永远不会颠倒。

  所以佛陀一再强调一念熏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妄想在心中虽然缠缚了多生多劫,毕竟它是虚妄的。比方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刹那的时间就可以让它光明。这个地方,佛陀强调因为你的熏修是真实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就有出缠、授记种种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实际的去修学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