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你的内心世界是清净本然,怎么就有色身呢?

净界法师


     子二、示法   这地方的譬喻就正式的把它显示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把前面的譬喻,把它显示在身心世界。(分二: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  拣别虚妄的生灭它来合前面,可作之法的譬喻(分二:寅一、指妄总标。寅二、约义别释)

  寅一、指妄总标

  四大之体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这个地方跟前面有关系,就是观相元妄。只要你心中有一个相状,追求一个我相、追求一个人相,这个都是生灭的。

  比方说:我们现前的色身,这种坚固之相是地大,包括肌肉筋骨,湿润之相是水大,包括我们的津液、精血,暖触之相是火大,包括我们的燥热温度,动摇之相为风大,包括我们气息的运转。

  纠缠成浊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由此四大相互的缠绕,交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色身。

        说:你的内心世界是清净本然,怎么就有色身呢?就是你一念妄动以后有四大,有四大以后相互的作用,就变成一个色身。有了色身以后就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就产生了区隔,六根的作用就把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相结合,就产生了六根的作用。就分成在眼叫作视、在耳叫听、在身叫觉、在意根叫察。从最初的流转到最后的成佛,就构成一种五重的浑浊之相。

  我们一念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四大之相),而这相分的牵动就产生第八识的见分,而构成一个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这就是因为我们追求相状,就构成一个生灭的开始的阿赖耶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

净界法师


        寅二、约义别释 (分二:卯一、通示浊义。卯二、别解浊名)

  卯一、通示浊义  先拢总的解释污浊之义。前面说五叠浑浊我们身心世界有五重的浑浊相状。

  法体圆明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什么叫做污浊的涵义?阿难!比方说,有一盆清澈的水,这个水的本质是清洁而没有污垢的,本来就清洁的。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清洁的水比喻的是法性的五蕴身心。

  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就在这清洁的水旁边有一个大地,这大地上有很多的泥土灰尘细沙之类。这是比喻九法界虚妄的五蕴身心。尘土灰沙这一类的东西它的本质是障碍的,也就是说清水跟沙土这二种本质,是不互相随顺的。因为一个是无障碍的,一个是障碍的;一个清净的水,一个是有障碍的沙土。
  
先讲出这种差别,以下再讲这二个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执成碍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这时候有一个人,他把地上的泥土跟灰尘拿起来,就把它投到清净的水中,这时泥土跟水就混为一体,这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尘土失去了它的一个障碍的体性,因为尘土跟水在一起,它多少也能够流动,清澈的水也失去它清澈的本质,它的容貌开始变得昏暗,变得迟钝,这个就是污浊的含义。而我们身心世界五重的污浊,亦复如是。


这一点在整个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在了解我们身心的污浊的时候,从佛陀这一段经文来看,就是说:所谓的污浊是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后来丢了泥土下去,把二个搅拌以后,水跟泥土混合以后变成污浊,本来是一盆干净的水,后来把它丢泥土下去。
  
蕅益大师解释说:其实这个意思就是,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

  我们的五蕴身心的确很污浊,但是你离开了五蕴身心,你绝对找不到那真实心性,你找不到!因为五蕴身心现在跟你的清净本性二个混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清净的水当中有泥土,泥土堆当中也有清净的水。

  这话什么意思?我们起的一个贪欲的烦恼,或嗔恚的烦恼,这个烦恼当中其实有清净的本性在里面,清净的本性也有烦恼在里面。

  佛陀在讲一个观念,什么观念?

  从本经的角度,它不强调断烦恼,断烦恼就完了!你看小乘讲断烦恼,大乘佛法非常反对讲断烦恼。小乘佛法动不动就把第六意识给灭掉,你第六意识会起烦恼、会打妄想,我就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想。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你那污浊的水里面,有清净的水在里面,这很容易错损菩提,大乘佛法是讲转烦恼。


诸位要知道这个转跟断是不一样的,烦恼起来你要转它,转念念佛或者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把烦恼的势力转到去拜佛,转到对诸佛菩萨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愿,这个是个转字。这个地方大家要掌握这个思想。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不迷、不取、不动,第一个、不迷回光返照,然后再把这烦恼的势力转到三宝的势力去。

  佛陀解释这污浊的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的重点在清净的水全部都在污水之中,你把污浊的水灭掉了,清净的水也没有了。

  佛陀前面在讲理想化佛性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讲到现实面讲到人性的时候,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是真妄和合,真中有妄,妄中有真。那我们怎么去转,这以下的方法就很重要,怎么转烦恼成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被色身所转,就构成我们内心当中第一层的劫浊!

净界法师


   卯二、别解浊名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它的一个定位,古德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整个修学过程都是要依止《楞严经》来大开圆解。从开悟当中我们才能够真实掌握整个修学的方向。《楞严经》是开悟,那它所悟的道理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二个地方来说明,就是内外、真妄这二个方向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讲到真妄的问题。

  佛法它的确是有一种真实的功德,跟一个虚妄的相状。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相状,其实主要的是由我们一念心来决定的。这个怎么决定?这就讲到内外的问题,我们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当我们是向外攀缘的,那当然就是虚妄,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就安住在真实。所以古人说:真跟妄是不隔一条线。因为真实的功德也是它,创造虚妄的、创造痛苦的也是它,就在你一念之间。
  所以本经,基本上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一种真实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你一定要把整个修行的方向要确认。古人说:你要认清路头。你未来的路走得是快是慢,这个都无所谓,但你一开始方向走错了,你一开始就向外攀缘,那你后面的修行全部完蛋了!依止生灭心为本修因,整个功德都是生灭都是虚妄。所以说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本经可以确认一个佛弟子一个很正确的,很真实的方向,这个是很重要的。

  卯二、别解浊名

  这一科是个别解释,在我身心世界,这个五浊的一个差别名称。浊的意思,前面有讲过,浊有二层意思:一、染污义,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产生了一个干扰,会染污我们的心性。二、障碍义,它会障碍我们内心的功德,使令内心的功德不能显发出来,所以叫做浊。

  (分五: 辰一、劫浊。辰二、见浊。辰三、烦恼浊。辰四、众生浊。辰五、命浊)

  五浊刚好是配五蕴:由色蕴产生劫浊,乃至于识蕴产生命浊,由五蕴而引生五浊。

辰一、劫浊
  劫浊是依止色蕴而生的,色是包括一切有执碍的色法,包括内五根外六尘。我们于色蕴的执取,而创造了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刧浊。

  阿难!汝见,见指的是第八识的见分,其实这个见包括了整个见闻嗅尝觉知,整个六根明了的功能。虚空指的是第八识的相分,所见一切的色身香味触法,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这二个其实每一个都普遍在十方世界当中的,这二者的关系是怎么样呢?是空见不分。也就是说空中有见,见中有空,它们二个不可以分开的,彼此也没你我的边际。当我们的心去攀缘虚空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这是见,这是虚空,其实二个是不可分开的。

  有空无体,如果单单只有所见的虚空,而没有能见的见,那么虚空之相是不能显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有见无觉如果单单只有能见的见,而没有所见的虚空,那么能见的功能也不能够显发。所以它们二个必须相织妄成,空跟见必须要相互作用,就像一个经线,一个纬线,一个纵一个横,二个才能构成一个时空的相状。这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产生第一重的污浊之相,名为劫浊。
  这段经文主要的意思是说:我们修菩萨道,你说拜佛是谁?当然还是我们这一念心在拜佛;你去布施,布施当然不是你身体可以布施,是你那一念心布施。

  你的心态是很重要,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布施呢?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念佛,就影响的你整个修行的功德,是真实是虚妄。

  在本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很重要,你起跑点错了,你整个后面前全部错了,你要依止不生灭因为本修因。在讲不生灭心之前,佛陀先讲什么是生灭心?

  假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色身来做出发点,我为身体健康去拜佛,我为身体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一个劫浊,因为这劫浊是色蕴,你的心跟着色蕴在动。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一定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没有错,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没有错,但是你执着色身的时候,你被色身所转,那么你就构成我们内心当中第一层的劫浊。

劫浊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种时空的障碍。我们生命本来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所谓的极乐世界、娑婆世界这种空间的障碍,但是我们对色法的执取以后,这个障碍就产生了。我们迷执整个色蕴,使令我们在身心世界,产生时空的障碍,而诸佛菩萨因为超越了色蕴,所以他没有劫浊的问题。

  这个地方先把我们要远离的,第一重的障碍劫浊破坏,当然就是要远离色蕴的执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见浊是由感受形成的!

净界法师


    辰二、见浊。

  见,我们凡夫的种种知见,以我见为根本。我见是怎么产生的?从受,我们的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领纳的功能,这种感受就产生我们内心当中的我见。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佛陀说:正如你阿难,比方说你的色身是抟四大为体,抟,假借,是假借地水火风来当作自体,有地水火风就有色,有色身就会产生一种对心性的隔碍的作用,而分成了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明了的功能。

    由于内心的四大引生了六根,有六根就会产生壅令留碍。壅,阻塞的意思。由于六根的相互作用,使令我们一念心性产生阻碍的作用,比方说:我们眼睛只能够看,我们耳朵只能够听,而圣人的六根是互用。因为我们凡夫对整个六根的感受,坚固的执取,而产生了一种障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地水火风四大,它是无情之物,但是和心性的作用,它就能够转变成一个有知觉的众生。
    所以相织妄成,因为有知觉的心识,跟无知觉的四大相互作用,就产生我们内心当中第二重的污浊,叫做见浊。

  见浊开出来有六十二种邪见,但是以我见、身见为本。

  这地方是说:我们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有了色身,就会有感受。前面色身是最粗的,色身是一个色法,这以下就是心法。感受会影响到我们身见,影响到我们的我见。

  按古德的意思,古德的开示他有一个道理说:

一个人福报大,他一生快乐的感受会多,他一天当中,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他欢喜的,他耳朵听到也是他欢喜的,身体所接触的也是他如意的。一个人老是活在安乐的感受,这个人我执、我见会特别的重,我执会很大。
  相反的,你生长在一个卑贱的环境,比方说你变一只蚂蚁,你看到人就怕,你接触的环境都是不如意、都是障碍的,你的自我意思相对比较小。你做一个大国王,你那个我就特别大。

  为什么呢?因为见浊是由感受形成的。

  你看我们以前古代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差,所以快乐的感受较少,所以人会比较认命。现在大家追求幸福,追求安乐的感受多了以后,现在大家自我意识强,动不动就要抗议啊,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说,我们的知见,这个我见的确受了感受的影响。

  我们因为有感受,就从一念清净的本性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出来,感受引生见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识攀缘六尘,引生想像,名为烦恼浊!

净界法师


        辰三、烦恼浊

  烦恼浊是由想蕴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的心跟莲花的境接触的时候,本来这莲花是属于外面的莲花,而这时候我们于境取相,心中也出现一个莲花的影像。然后我们说这莲花很漂亮,它很光明,就施设了很多的名言,第一个产生相状,第二个施设名言,就带动很多的贪爱、嗔恚的烦恼出来。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

  佛陀说:比方说,你阿难心中,你这一念心有三种的功能:忆,回忆过去,回忆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情;识是对现前境界的分别,指的是现在;诵习是对未来事情种种的想像跟期待。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由想来引生的。

  性发知见,六识的了别性,要产生明了功能,它必须要依托六根,才能够产生心识的想像。想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容现六尘,六识依止六根,它去攀缘六尘的时候呢,这六尘本来是外在的境界,我们内心本来没有六尘,但是经过六识的种种想像,它就能够容纳、能够显现六尘的影像在心中。经过想像就能够转外在的尘相,而转成内心的尘相。

离尘无相,六识离开所了别的六尘,六识的了别作用就不能生起了。离觉无性相同的道理,六尘离开了能了别的六识,那六尘的尘相也不能显发。所以它们二个必须相织妄成,六识的了别跟六尘的境界,它们二个要互相的作用,所谓心识攀缘六尘,引生想像,这样子才能构成第三重的污浊之相,名为烦恼浊。
  我们一个人的烦恼,说: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呢?为什么他烦恼很轻,你一天到晚起烦恼,他不起烦恼呢?

  一个人烦恼很重,就是你想像力丰富,你想太多了!我们不能说外境给我烦恼,不能这样讲!如果外境给我们烦恼,那么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应该起同样的烦恼才对。因为我们接触是同样环境,我们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饭菜、去同样的地方做早晚课,但是每一个人起的烦恼不一样,同样一个环境。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像力不一样。

  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二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这个母亲,天气好,太阳出来的时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儿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儿天气这么热,雨伞卖不出去了。过了几天,下大雨的时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儿,糟糕了!天气下雨了,我女儿这冰棒也卖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阳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后来有人跟她讲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出太阳的时候,你想着你的小女儿,冰棒卖得不错喔!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大女儿,哦!这雨伞可以卖得不错啊!你整天就会很快乐。
  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内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感受,感受的时间是很短的,那是一种直觉,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想像以后,你后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像来主导。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没有一个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们是生长在一个对立的世界,只有佛陀祂能够离诸对待,超越了对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

  有为诸法,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如果你能够告诉我,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好跟绝对的坏,那就破坏整个佛法说的二分法的对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情绪,是受了想像的影响,不是外境,外境的时间非常的短,那是种直觉而已。

  《唯识学》它是怎么形容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它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你一天当中的情绪是快乐是痛苦,第六意识想像力决定,你未来会造什么业,也是由你想像力来决定的,整个五蕴身心当中最有主导性的就是想,它前面引导色蕴跟想蕴,它主导你的感受,它后面主导你的行蕴跟识蕴,通前通后。

  本经意思它是破想,后面会讲到,《楞严经》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像,以无念为正念,它认为凡夫的想像没有一件是好事情。它是先以无念为根本,然后再求随缘。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说无念,我们先做比较好的想像,正面的想像。

  总而言之,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是由我们的想像创造出来的。诶!你的烦恼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你的想像力想出来的?你要这样子想你就起烦恼。你换个角度,诶!这个是我的善知识,你认为它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说:诶!这个是我的善知识,我必须靠他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那你就很高兴了。所以说境无好丑,就是你怎么想像,它就变成什么相貌。

  五蕴古人讲一句话说:生从识起,灭从色灭,它的生起是由细到粗,最细的是识,先有识蕴,然后行蕴、然后想蕴、受蕴、再色蕴;一念妄动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刚开始是由识蕴生起,因为它最微细;但是灭除刚好相反,灭从色除,我们在对治的过程先破坏色蕴,再破坏受蕴,再破坏想蕴,因为它一层一层,它是五层的,先破坏最外面那一层,就是色蕴那一层。所以这五蕴越往里面是越微细的,它是越深层的,越靠近心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色身跟内心的行蕴相互作用构成的污浊相,名为众生浊!

净界法师


    众生浊是由行蕴引生的。什么叫行蕴呢?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念念造作,一种生灭迁流的相貌,这个就是行蕴,这个就很微细。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为众生浊。

  又比方说:我们讲朝夕就是白天跟晚上。我们这一念心是念念的生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叫生灭不停。我们这一念心一天到晚在那边生灭,到底干什么事情呢?

  说是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我们开始出生以后,我们心中就有一个知见,很坚定的想法,什么想法呢?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留恋于世间当中,使令自己的寿命越长越好。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微细的想法,总是希望这个生命能够相续下去,这个就是行蕴的相貌。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但是我们众生有一种业力,它会主导我们的色身经常舍身受生,迁变于不同的国土当中。

  我们心中是想要活得长一点,但是业力却经常违背我们的心力,一下子把我们丢到人间,一下子把我们丢到蚂蚁去,一下又把我们送到天上去,业力它是不管你的。

  相织妄成,这个业力当然主导我们的色身,那我们内心当中是由行蕴来主导。所以色身跟内心的行蕴相互作用,就构成身心世界第四重的污浊相,名为众生浊。

  行蕴若要按《唯识学》的意思,它是生死的根本。前面那个想像,是烦恼的根本,是比较粗。行蕴在《唯识学》它的名字叫恒审思量。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这个生命体有很坚固的执着跟爱着。我们行蕴爱着生命很奇怪,我们不爱过去,我们也不会爱未来,我们只爱现在。这个行蕴很奇怪,你看《唯识学》怎么说:它对这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说是随所生所系,随着我们业力在那里受生,我们的执着就在那个地方出现。
  比如说:诶!你变成一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很差,你应该是不喜欢这个蚂蚁相,你应该让你自己早一点死掉。不对!你要杀它的时候,它也是怕,它也不想死掉。比方说:极乐世界很好,我们读《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它的正报色身有五种神通,依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宝树,那你应该会喜欢极乐世界啊!不对,却不是这样,一般人喜欢现在的生活。

  我们对生命的执取是,随所生所系,我们只爱着现在,很奇怪!每一刹那都爱着现在,虽然所谓的现在也是变化,但它就是现在、现在、现在,就是爱着当下的生命,不管这个生命是快乐的,不管是痛苦的,我们内心对这生命有一种深深的爱着,希望它相续下去。

  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众生浊,这个很微细。我们一般人大概很难去观察到这一层,我们一般人大概是活在感受啦、想法啦、跟着感觉走啦,跟着你的想法走,大概是这样。

古德说:要会看得到你的念念迁流的执取,一定大概是要有禅定以上。我们现在的知道,叫做比量,依止教理而得知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