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十二 舍利观眼识




净界法师


    辛三、观六识

  观六识指的是,能观的智是一心三观,所观的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分六:壬一、舍利观眼识。壬二、普贤观耳识。壬三、艳喜观鼻识。

  壬四、满慈观舌识。壬五、波离观身识。壬六、目连观意识)

  壬一、舍利观眼识

  眼识通利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这地方讲到舍利弗过去的因缘。舍利弗翻成中文叫鸠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称叫鸠,弗就是子。他母亲的眼睛特别的明亮像鸠鸟,所以叫作舍利。

  他这时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多生多劫以来,我的身心世界有一种特殊的功德叫作心见清净。心指的是什么呢?第六意识生起的一种观察的智慧,不是我们这种颠倒的分别心。这一念我空法空相应的妙观察智,依止这个见,见指的是眼识的了别功能。我第六意识依止眼根而产生眼识的作用,因为整个见由观察智的加持,所以看到一切的境,都不为一切的境所染着,叫清净,也因为此的原故,在整个受生的过程当中,我都能够对于世间的,包括六凡法界,出世间的四圣法界,种种因缘的变化,我一见到以后就能完全的通达而没有障碍。

  心见清净就是我们大乘说的空观,看到因缘的变化就等于是假观。舍利弗尊者他过去就有这种境界。

  蒙教证果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今生的因缘

  在今生的因缘,我刚开始是跟着外道的梵志出家,跟着外道修学梵志,他跟目犍连二个是师兄弟,都是外道。有一天在路中行走的时候,我遇到佛陀的弟子叫三迦叶,三迦叶三个兄弟已经现出出家相了,他们三个人并肩而行(这个地方有的经典是说马胜比丘)。这时舍利弗尊者他身为一个外道的修行者,他看到释迦的弟子威仪俱足,就过去以恭敬心请示说:你的师父是谁呢?我的师父是释迦佛陀。那你师父平常是怎么样告诉你们怎么修行的呢?这时三迦叶就说明因缘法: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尊者一听到这个道理以后,就悟心无际,因为他本身的心就特别心见清净,所以他回光返照,从因缘生因缘灭当中,就证得了初果,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本来就无边无际的,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向外攀缘起动了根尘识,自己给自己障碍的。

  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没有障碍,这观念很重要,我们修行者你要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你的心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为什么有烦恼?是后来才有的。这地方在建立大乘的信心是很重要。

  他悟心无际,证得初果以后,他回去告诉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听到了这个因缘法也证得初果,二个人就同时随佛出家。随佛出家以后,经过佛陀的开导就见觉明缘。前面讲到,心见清净,只是不受染污,这时候他更能看到我们眼识的见,其实它本来面目的见性是特别光明,特别圆满,而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从迹门来说成就阿罗汉果,在佛的座下,成为佛陀最大的长子。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整个徒弟二个代表,一个是舍利弗尊者,一个是目犍连尊者,一个智慧第一,一个神通第一。喜欢教理的,喜欢追求智慧的,就跟舍利弗;喜欢神通的跟目犍连。二个各领五百个弟子去教化,但不幸的是这二个大弟子在佛陀灭度之前都灭度了,所以身后的法是交给迦叶尊者。所以佛陀弟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生前是舍利弗、目犍连,身后是迦叶尊者乃至阿难尊者,这是一个传承。所以他有资格成为佛的长子,他的因缘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这个地方不是讲色身,舍利弗尊者自己说他法身是佛的金口教化而有,也因为佛的教化因缘而增长。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现在你问我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心见发光,光极之见,我是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引生智慧之光,而产生一个知的功能。而见已经不再依止眼识为知为见,而是一念心性产生的智慧光来当作知,来当作见,已经不是经过根尘碰撞产生眼识,来当作知跟见,这种是从最深、最深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一念心性发动出来的知跟见。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4-11 23:0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三 普贤观耳识(一)
净界法师


    壬二、普贤观耳识。

  弘化垂范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普贤是什么意思?体性周遍叫普,随缘成德谓之贤。他等于是称性起修,依止一念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发动的整个功德是体性周遍,而且是随缘成德。

  这个菩萨他白告佛陀说:我过去曾经亲近过恒河沙的如来,在如来的座下成为法-王子。正如《华严经》说的: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是位居等觉,来帮助十方诸佛弘扬教法。他在整个弘扬教法的定位是什么呢?十方如来教其弟子,只要这弟子俱足菩萨种性的,一定教他一定要修学普贤行。

  解释普贤行:

  我们前面说过,体性周遍,随缘成德,普贤行最有代表的是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乃至于普皆回向,普贤行它的特点,简单的讲就是时空无尽,你看: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无有穷尽,这是空间的无尽。第二个、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的无尽。我们一般依止识,你看修行者你依止的是生灭心,我可以在净律佛学院发心,我可以在净律寺发心,但是我到其它的地方不一定可以发起这个心。我们的发心是有时空的障碍,要在某一种特殊的因缘,你才能够发起心,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在空间上没有障碍,在时间上也没有障碍,时空无尽。这个地方的特点你就是要依止不生灭心,你依止的心,不能够说是依止根尘碰撞以后产生的识,那就完了!因为根尘每一次碰撞产生的识都不一样,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的不一样。你昨天的心情跟今天的心情会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嘛!那你要依止这个心发心,那就完了。昨天的心已经觅之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诃责是生灭心。

  他是以不生灭心为因,而产生无穷无尽的妙行。这个行为什么从我立名呢?为什么十方如来要教他的弟子修学普贤行呢?有二层意思:第一、始令弟子有所效法,十方诸佛希望他的弟子,都能够效法普贤菩萨所依止的不生灭心,来产生时空无尽的妙行。第二、始令弟子能够承蒙菩萨的加被,而破除一切身心的障碍,因为你修普贤行,你就跟普贤菩萨感应道交,得到他的加被。

  我们在修行,从《楞严经》的启示,我们要建立一个重要的观念,说是无住跟生心的观念,你刚开始一定要无住。

  智者大师很强调要忏悔业障,他说什么心态忏悔业障最快?你要站在无住的角度,你一开始就相信,你本来是没有业障的。

  那你为什么会有业障呢?那是因为后来的一念妄动,根尘的碰撞产生了六识,所以才有业障。

  智者大师说:你一开始就认为你有业障,你这个业障你一辈子忏不干净。

  你看有些人业障忏很久还是没办法忏清净。你站在业障的角度来忏悔那就完了,你要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忏悔这才对!

  在《楞严经》讲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你修行站的角度很重要,大概《楞严经》都不赞成你站在外境的角度来修行。你站在清净的角度来忏悔,站在一个无所求的角度来求,站在无所得的角度来得,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建立一切法。所以《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起心,这个次第是很重要的,站在无住的角度而发起菩提心,你这观念掌握住了,大乘的妙法纲要,你就掌握住了。

  你看有些人一开始就,你要干什么?你要干什么?

  我讲实在话,初学者你没资格说你要干什么,初学者是打得念头死。所以刚开始你要先否定自己,初学者太多理想抱负,这个人是没办法修行的。你还没有经过无住的阶段,讲实在话你没有资格谈生心这个道理。大家要体会一下,这佛法的操作它有一定的轨范,有一定的轨则,你要错乱修学,你自己就很难达到解脱之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的菩提心是依什么而发?
净界法师


    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当我们在受了菩萨戒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而发起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时候心境的和合产生一种善种子,我们叫作菩提心。这就是整个成佛之道的根本,但我们刚开始发的菩提心,基本上我们叫作世俗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基本上它有二种过失:第一个、它是一种不坚固性的,它会随因缘而变化的;第二、它没有广大性,我们有些人是缘众生的苦,有些人是缘圣教衰。所以你当初的菩提心,是缘一个单一的境而发的,所以当时的菩提心的心量不是普遍、不是广大的。

    所以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接下来要紧的工作,就是你必须把你心中的世俗菩提心,把它提升到一种胜义菩提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止你戒定慧的修学,把你心中的世俗菩提心,转成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它的生起是缘一种世俗谛的因缘而生起的,依本经来说就是根尘识,你依止你当时的一种六根,去攀缘一种六尘,可能是缘三宝的境,也可能是缘众生的境。根境的和合,产生一种了别的心识,这个心识它是从根境的和合产生,这个境是变化的。你看你十年前发了菩提心,你缘当时的境跟现在的境不同,所以你这个菩提心也就跟着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就是你必须要破除虚妄的相状,开显真如的本性,破妄显真。

  真实的胜义菩提心它是不会变化的,因为它是离开了根尘识,它是在一种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乃至无意识界的情况之下发起菩提心,也就是说,它是在一种无住的情状之下而发菩提心,它完全是从内心发出来,它不必从外在的因缘刺激。他这种依不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特别的坚固,你看他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刺激、顺境的诱惑,他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永远不退转。因为他刚开始的菩提心,所依止的处所就是不生灭心。第二、这个菩提心特别的广大,它是时空无尽的。你看有些人的善根,他从出生以来他这个菩提心就很强。同样受了菩萨戒,有些人今生的菩提心就几乎完全退失掉,有些人的菩提心他从小就很坚固,因为他刚开始栽培那个菩提心就特别的坚固,他依止不生灭心的话,这个《首楞严王》的坚固性,不会因死亡的因素而破坏,它那个善根是不可破坏的善根。

  所以我们在修本经的时候要知道《楞严经》的特色,就是把我们的菩提心,把世俗的菩提心转成一种胜义菩提心。没有错,我们发了菩提心,但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很坚固?是不是很广大?你的菩提心是依什么而发?以何为住?

  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毕竟是所有菩萨道的根本。《华严经》说,你要忘失了菩提心,你修一切的善法都是魔业。所以《楞严经》的整个特色,就是把我们的菩提心转成胜义菩提心。当然《法华经》的时候,就把这胜义菩提心再发起广大的波罗蜜,而成就万德庄严。

  本经强调以不生灭心,来安住我们的菩提心,再依止菩提心来修学空假中三观,来成就诸菩萨的万行,最后圆满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三 普贤观耳识(二)
净界法师


    壬二、普贤观耳识

  这一段是普贤菩萨观耳识,能观的智是空假中三观,所观的境是耳识。这个耳识就是见闻嗅尝觉知的闻,听闻的功能。这就是依止能观的智去观察所观的境,破除耳识中的六结,而开显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这一段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十方诸佛都会教导他们的弟子当中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来修学普贤之德,向普贤菩萨学习他的德行。普贤之德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就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普贤菩萨所修的整个十大愿王,都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十大愿,终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也就是说普贤之德,他的整个功德是依止不生灭心而发起的,称性起修,所以他的功德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依止这样时空无尽的功德修习普贤之德,能够使令我们快速的成佛。在《华严经》上说,一个菩萨能够俱足普贤之德,就能够急速的成佛。

  普护行人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意思,是属于一个菩萨果地的妙用,他成就以后一种利他的妙用。

  普贤菩萨说:我用心闻,这个地方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的意识分别心,我们一般人是用耳识来听闻,由耳根去接触声尘的时候,产生一种生灭变化的耳识,这个耳识它是从根尘的接触而起的,所以会受到根尘的障碍。

  普贤菩萨是把根尘识的假相破坏了,我们讲破妄显真,他把这假相破坏以后,开显出一种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是我们一般说的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他就是依止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来听闻。他听闻什么东西呢?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来分别一切众生的内心当中的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跟众生种种差别的愿望,他就专门在听闻这件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假设有一个众生……他听闻的地方很广,我们说过,我们如果依止耳识,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因为你一定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识出来。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他是依止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恒河沙世界之外。你看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这当中有任何一个众生,他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他能够真实的了达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十大愿王,这时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尔时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感应道交,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分身百千也不一定说是百千,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当中,到他的佛堂去,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来加持这修行者,使令他灾障消除乃至于拥护安慰,拥护安慰是指他远离一切的鬼神障,使令他所修的菩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也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拥护、安慰,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这个是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我们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大概你要行菩萨道,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就是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我们刚开始在成就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所观境都是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世界,它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大概你的心的活动范围都是自己的身心世界。

  当然刚开始这样子是可以理解,因为你必须要去调伏你对五蕴的执取。但是菩萨道就不同,你开始要去注意众生世界,你了解众生在想什么,你要开始去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

  你看我们最近有一个大企家王永庆先生往生,很多人怀念它的功德。我看到其中有一段:有一个人说,王永庆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他身为一个企业家,比方说,他跟人家做买卖,人家跟他订一个产品,当时的定价是一百块,结果三个月交货的时候,这产品降到八十块,王永庆先生等于占了二十块的价差,王先生他一定把二十块的价差如数的还你,他不占你这个便宜;当时是一百块,现在变八十块,他还是把二十块还给你。也就是说,王永庆先生他那明了的心,会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们一般人是完全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的功德会很狭隘就是这样子!

  就如忏公师父说的,我们一定要学吃亏,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我们开始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改变,否则你菩萨道没办法做。你要试着去自他交换,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需要什么,他需要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尽量满足众生的愿望,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依止这个出发点来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在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

  当然现在诸位还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这样的意境,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来做众生的种种加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界法师 『楞严与净土458』二十五圆通之十四 艳喜观鼻识



二十五圆通之十四 艳喜观鼻识

净界法师

    壬三、艳喜观鼻识。

    他能观的智还是空假中三观,但所观境是鼻根接触香尘的时候,产生嗅的功能。

  出家心散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孙陀罗难陀名称的由来,孙陀罗是他的妻子的名称,叫作艳。他的妻子长得非常庄严美丽。难陀叫作喜,因为他内心当中对他的太太有很强烈的欢喜心,叫作艳喜,他是佛陀的亲弟弟。

  这时候他就起立,白告佛陀说:最初出家的时候是从佛入道,孙陀罗难陀他一开始不是听闻佛法,是由他哥哥特别的摄受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以后他可以说是持戒清净,俱足威仪,但是对于禅定的法门,他在修习止观的时候,心常散动。经常保持扰乱的状态不能止静下来,所以缺乏禅定以及缺乏无漏的我空的智慧。所以他等于是一直处在一种凡夫的状态,只有戒的功德,没有定慧的功德,这是他刚出家的状态。

  依鼻悟证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初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瑠璃,烟相渐消,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佛陀是观机逗教,观察难陀尊者的特性是属于散乱种性的,所以他就教导难陀尊者还有跟难陀尊者同样个性的拘絺罗,拘絺罗是舍利弗的母舅,他们二个的特性都是散乱。

  佛陀就告诉他们说:二个你们要修行,下手处观鼻端白,你们一静坐的时候,你们不要去观外境,也不要管内心的波动,你就注意一件事情,注意你鼻子鼻端的地方白色的那个相状。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整个修学过程,说:我最初在谛观的三七日中,就注意自己鼻子当中的气息的出跟入;知道鼻子气息出去了又进来了,又出去又进来。因为整个心都注意这鼻端的出入息,慢慢慢慢的这气息就产生一种烟相,烟相就是他的气习已经变成绵绵密密比较微细了。

  这表示他的心静下来了,所以身心内明。

  这个地方古德解释是禅定现前。

  这时候他内心当中就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产生光明相,所以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瑠璃,因为禅定的开发,他那了别的功能就广大了,看到整个世界变成了虚明清净,好像瑠璃一般。瑠璃是向内分明,因为他的心向内安住了,所以他观察外境的时候没有波动相,感到这世界是非常的清澈透明。

  烟相渐消,鼻息成白。

  这时他用禅定继续去观鼻端的时候,这个烟相也就消失掉了,所有动态的相状都消失掉,就只是在鼻端出现一种光明的相状,类似白色的一种光明相状。

  你看他一开始呼吸还是一种动态,从动态当中变成一种微细的烟相,一缕的轻烟,到最后连烟相也消失掉,只看到鼻端完全是一种白色的光明,这个禅定成就。

  接下来心开漏尽,这个地方就开启了我空的智慧,他可以知道他的出入息当中,就思惟到无常的道理,从无常当中而发明没有我的真理。这时一切的出习入息都化成一种光明之相,而且内心能够照了十方世界,而成就阿罗汉果。这时世尊给他受记说他当来必定成就无上菩提。

  这个地方古德的批注说是在般若会上给他受记。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消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最初的下手方便,是以调和出入息来消除心中的扰动,慢慢慢慢出入息的扰动消失了,发明心中的智慧,依止心中光明的智慧,来灭除心中的见思烦恼,这是思惟第一。

  孙陀罗难陀修习止观,在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是有提到。蕅益大师他引用艳喜,是愚痴特迦,散乱艳喜,大事已办。

  他说:一个修行人,不管你这个人心多散乱,也不管你业障多重,他说:一个人会成就不会成就,跟你的善根是不是强弱并没有特别关系,跟你是不是散乱也没有特别关系。他说:一个人成功之道,只有四个字:制心一处。你要专心的做一件事情,刚开始你做一件事情,你要做好。

  我们修行很怕今天持大悲咒,明天持往生咒,后天持什么咒,然后今天持观世音菩萨,明天念阿弥陀佛,不能够一门深入,你修了十年你的心还是散散乱乱。虽然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初学者一定要找到你一个最适合的门,一门深入。

  蕅益大师说:譬如掘井,深凿自得。

  掘井你不可能这边挖一点,这边挖一点,那边挖一点,你一辈子挖不到水,你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往一个地方挖下去,你肯定挖得到水。

  所以你看,孙陀罗难陀他一出家的时候,他整天思念他的太太,心那么散乱,他都能够成功。因为他把心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果然一门深入,最后把他整个身心世界得到突破。

  方便有多门,问题就是说,初学阶段,诸位要注意一件事情,初学者你要成功,一定要专心的做一件事情。专心做一件事情,你一定可以成功;你做十件事情,你十件事情全部失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制心一处这一点是成功之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十五 满慈观舌识

净界法师

    壬四、满慈观舌识。

  善说妙法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富楼那是满慈子父亲的名称,叫做满,他是净饭王的宰相;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称,叫慈;合起来等于是依止父母的名称而安立,叫满慈子。

  他顶礼佛足,白告佛陀说:我旷劫来辩才无碍。满慈子他多生多劫的特色,就是辩才无碍。

  这个地方古德的批注说:他成就四无碍的辩才:第一、法无碍,他对整个世出世间法的名相都一一的通达;第二、义无碍,他对整个诸法义理的浅深差别,都能够一一的通达无碍;第三、辞无碍,他能够以一言含摄无边的妙义,用简单的言辞表达无边的妙义;第四、乐说无碍,随众生的好乐而善巧的说法,内心无所疲厌。这是他过去生,所成就的善根。

  他在演说妙法的时候有二种情况:他如果对小乘根机的人,就宣说苦空;对小乘根机的人他就先讲苦谛,从苦谛切入。所以小乘法的特色,他是从苦谛。

  智者大师说:小乘法是从苦集灭道的苦谛入手,他先观无常。无常就是苦的相状,身心世界无常所以都无安稳性,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小乘根性他切入真理的我空真理,是从无常切入。

  大乘菩萨是深达实相,大乘菩萨四谛的观法是先观灭谛,观一切法本自不生,从无生的真理切入。

  如果你特别喜欢无常,那你就是有一点小乘根机。当然这没有对错,是看你的根机。有些人直接观一切法本自无生,从无生当中切入实相中道实相。

  这也是说明他的应机说法,如是乃至他能够去摄持恒河沙如来的秘密法门。秘密法门是说佛陀很少公开宣说的,是针对特别根机的人,来宣说的圆顿法门。比方说,本经所宣说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这个法门,这就是秘密法门。

  我都能够在大众当中,依止微妙的言词加以开示而无所障碍。

  这地方讲到,满慈子尊者过去的善根,他能够辩才无碍。

  依教证果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前面是讲到尊者过去生的因缘,这一段是讲到今生的修学过程。

  世尊当然是有广大的慈悲跟智慧,他知道我宿世的善根当中,俱足四无碍的辩才,所以就因势利导,教我以音声来转法 lun,来教化佛陀的义理。我于佛前助佛转轮,这个佛前是指般若会上。

  在般若会上,满慈子尊者奉佛的慈命来开显般若的法门,因为狮子吼的关系,狮子吼就是他在宣扬妙法的时候,能够破除邪魔外道,就好像狮子一吼百兽皆伏,而成阿罗汉,世尊亲自印证我是说法无上。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斯为第一。

  现在老人家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上是依止法音宣流,来降伏内外的魔怨,消除三界的烦恼,斯为第一。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尊者,每一个菩萨修学都有他的一个方便门。我们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要进入不生不灭的本性,一定要找到一个方便门。

  满慈子的方便门就是宣扬佛法。你宣扬佛法,你自己也降伏自己的魔怨,也降伏众生的魔怨,降伏内外的魔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