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纂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九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由前身心已离欲染。故得身心妙圆。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故威仪戒行清净无缺。至此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天已出欲流。背欲染。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然此天以至下天。皆云非正修真三摩地者。此以有漏简非无漏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梵行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其光尚劣。故名少光。盖二禅已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曜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迭发。从前少光迭发多光。光互相然。故照曜无尽。境随光净。故映十方界遍成琉璃。以照曜无尽。名无量光也。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说但以众香。此天吸取任持圆光以成教体。令人观光知修梵德。无有语言。故发化清净。随机受益各各不同。故云应用无尽。以光为音。故云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三天。又胜下位。故名胜流。以得极喜。故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定水润心。慧光明泰。喜支调适。忧愁不生也。悬。或作愁字之误耳。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故得发成精行。离诸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怕寂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又望上未遍。望下则多。故名无量。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上身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于外。盖由净空无际。故得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现前。则身心归寂灭乐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三胜流。离诸喜动。随顺性乐。故云具大随顺。得安隐乐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过。苦乐下。正示福生也。盖前之喜动。为逼苦之因。今虽离喜。逼苦已尽。而得无量乐。然乐不终乐。坏苦必随。此天悟此。故苦乐顿舍。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禅总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虽苦乐双舍。净福性生犹未圆融清净。福性无遮。至此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限。而得随顺。穷未来际。名福爱也。以爱乐随顺无遮福性。故名福爱。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答。此约得定。报寿长远。动经劫数。云穷未来际。非约报后所论也。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分二岐路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净光等天。至此福德圆明。修福既圆。遂证广果。而住此天。以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也。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先舍粗心入于微心。复舍微心入微微心。从微微心相续无间。由物洎身。心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身心俱灭也。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由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盖以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此生灭。求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六识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苦乐不动者。以四禅苦乐双舍。舍念清净。故不能动也。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皆灭。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云舍心同分安立居处也。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至)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斗。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唯斗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无热也。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至)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十方。所照也。妙见。能照也。虽照万象。不随尘象而起念虑。故无尘象沈垢。由妙见圆澄。无诸尘垢。故名善见。精见者。由无尘垢间杂也。精见现前。则进趣云为。纯智无习。故云陶铸无碍。名曰善现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至)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究竟群几者。谓究尽众微也。性者微之本。穷色性性者。谓穷尽极微也。极微众微既已究尽。则入于空。故云入无边际。以色皆究尽。故名色究竟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总结色界也。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犹有色质故。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有顶色边际也。二岐。一出三界。即此文也。一入无色。即次文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若在下。蹑前。觉身下。明此天相。盖此初天虽舍念清净。而觉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心与虚空相应。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销。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既无色空。则色空粗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虽亡空色。未灭识心。今此识心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由识性不动。自以为真。故灭穷研。是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者。指上四天皆依偏空进修。故不能尽真空妙理也。从不还下。谓圣人有生此处者。乃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从无想下。谓无想诸凡夫天。穷至四空。不归无漏。则迷于有漏。无所见闻。故便入轮转。岳师谓无想天不来四空曰不归者非也。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天众随业感报。王乃寄位升进也。游三摩地等。即菩萨游戏。出入诸禅三昧。增进圣位。以天为修行路者。谓圣人欲趋菩提。必寄迹诸天而修行升进。如人欲至王城。必借路进趋故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此皆下。总指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沉溺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各随诸趣受生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嗔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总指七趣由妄。以显真心本无诸妄也。盖七趣由妄想随业受生。故名昏沉诸有为相。于妙圆中了无根绪。故如空华。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即天趣。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真三摩地。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无善恶也。无二亦灭者。谓善恶既无。则无善无恶亦不可得。如此。则妙性中尚无于善。何有不善乎。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由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又问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此结答。三业。即杀盗淫也。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此劝除三染心以结示邪正也。上明诸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除杀等三种染心。乃戒备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防邪误。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寇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深慈也。真修行法。即前二决定义。观音观门。内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觉之方法也。修妙观智。涤内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别念著。故名非正。四禅无闻者。智论说。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四禅果。便谓已证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明空界生灭之相。以叙魔起之由也。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遍迷法界。即成空性。化迷不息。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虚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故喻片云。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摩地。因修饰故。则与菩萨罗汉所证心性通同淴合。故魔等宫殿自然崩裂。此即归元之前相也。问。大地无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慑。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振大千。须弥山王为之涌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为责耶。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妙觉真体。无动无坏。正力所烁。邪气自消。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恶趣。籍没者。除其属籍也。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教依止观不二之心以入正定也。销落诸念。即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也。离念精明。即止观不二之心也。离念。止也。精明。观也。以精明故。不为动静之境所移。以离念故。则其忆忘之想如一。念息尘亡。精性妙净。依之进趣。正定可入。故当依此处以入正定。观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暗。虽精性妙净。而心未发光。此色阴之相也。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云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色阴以超劫浊也。色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身境色法之所迷碍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劫者时也。法界无生。本亡时分。何有浑浊之相。因三想交结。妄成色阴。对色阴故。有劫浊生。故色尽则超之。色阴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妄本。经末自释。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即止观不二之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精穷妙明。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证。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心。即止观心也。前真精妙明流溢前境。故外无所隔。此流溢形体。故内无所障。而能身内拾出蛲蛔。此亦暂尔。斯即以止观心用。精穷妙明心体也。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故。但除色身。而内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魂魄意志精神。五藏主也。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为意。主肾为志。主心为精神。互为宾主者。余五入魂。则魂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余为宾也。递相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等。既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相入。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所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者。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净秽之境。常随心感。心既澄彻发光。则心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研妙明。抑伏杂想。功力逾越。则妙明逼极焕散。而现诸境相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厌粗浊之质碍。欣净妙之虚融。凝想曰深。故得成就清净。净功既极。则境随心化。故能遍观诸境。得无障碍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以妙心深而无底。远而无际。今行人以观心研究。而欲尽其深远。则知用心亦深远矣。故逼迫精神。遗身而出。见闻远及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精极者。以妙心纯一无染。今行人以观心穷之。所谓穷其精也。又高不可仰。深不可窥。今行人以观心究之。所谓究其极也。盖以所究精极。而能究亦精极故。故激动自心邪种。以致外魔挠乱耳。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总结上义。敕诫弘宣也。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辨。问。此不作五阴次第观门。何得五阴次第尽耶。答。观虽总相五阴同观。阴有粗细。粗者先尽。譬如浣衣。粗垢先去。五阴既积妄所成。妄尽自然阴灭。从粗至细。理必然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通叙色灭受现也。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者。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由破色阴。内外虚融。得见本妙心。如镜虚明而洞见色像。故云如镜现像。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至)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受阴以超见浊也。色阴尽者。虽得见诸佛心。然为受所魇而未能用。故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也。言超见浊者。盖见浊依六根得名。受以根尘相偶领纳为义。今受阴尽。则于根尘无所领纳。故超之也。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虚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其心发明。知受阴为咎。则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慈柔。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明白者。谓于受阴定中。耀性发明。心地明白也。言感激者。谓喜动之相也。色尽受明。为定胜相。胜相现前。不生喜动。则不成过。因喜成功。感激过分。于感激中。生无限勇。以为佛果可齐。功行易致。遂成陵率之过也。陵率。谓勇心高率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凡修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此定强智微。故失于沈忆也。以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已消。故退失故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苟有智照。沈忆不生。由智微故。于中隳地枯渴沈忆。而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撮悬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故欲等持也。色尽受明。为定胜性。苟能忘怀。不得少为足。因以胜性怀于心中。自疑为佛。故得少为足。以致下劣易知足魔附焉。以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力过故。溺于知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历览二际。苟有方便。则不生艰险。不致邪忧。因失方便。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自致患害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清净轻安。即色消受明之定相。定若兼慧。则不生喜悦。而正道可通。今既无慧自持。心生喜悦。则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乐附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因定中生已足想。无慧自救。故起诸慢也。慢名有七。恃己陵他。名我慢。同德相仿。但名曰慢。于同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曰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庙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礼不诵。皆慢魔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色消受明。即观心精明也。以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苟不生心动念。不致误堕。因心生轻安。自谓成圣自在。更不前进。故作无闻之俦。以致魔附。疑误众生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明悟。即前精明圆悟也。以于明悟中得虚明性。遂误执断空。拨无因果。成诸邪咎。凡为此者皆空魔也。空魔入其心腑者。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党。如漆如胶。断手截臂。不以为难。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色消受明。得虚明性。苟无贪味。则爱欲不生。因深贪虚明。生无限爱故。便为贪欲也。此即定境顺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以致魔附。疑误众生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诸阴结文。皆云保持覆护等。即深防邪误。助道之意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通叙受灭想现也。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道故。虽受阴尽。其心离身。去住自由。而得成就上历圣位之因。又得意生身随往无碍。然尚为想阴所覆。故譬熟寐寱言也。言是人虽无别知。而言已成伦次者。喻在想之人。虽不知离念境界。而见有生死始终历然也。不寐咸悟其语者。喻想尽者。知诸众生于妄想中而妄受生死也。言六十圣位者。自干慧至妙觉。但有五十七位。云六十者。经举大数。故增三位也。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想阴以超烦恼浊也。言想尽而生死首尾圆照者。谓生死始终。由想念有。故想尽则无始终生死。惟觉明圆照。如人睡醒。寱言叵得。岂有音韵伦次。惟有醒人耳。言超烦恼浊者。盖想由根尘所发。烦恼因想而生。故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名融通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受阴尽故。心得虚妙。曰受阴虚妙。已无悲等十心。曰不遭邪虑。由无邪虑所蔽。止观心体发明。故曰圆定发明。三摩地中。想阴定中也。圆明。即圆妙明心也。爱圆明。求善巧者。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故锐其精思以贪善巧也。天魔变现教化者。示沤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也。然则飞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习慧者耳。弟子与师。即求巧之子。说法之师。下皆例此。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绵淴者。欲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与开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之事也。夫忘机寂照。理自玄会。若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于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穷万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析。将佛涅槃等者。以肉身为果德。以幻生为常住。而拨无净土报体。皆因其爱辨析化元。故妄为混融之说也。以秽染为真净。亦意引媟欲也。夫性海圆澄。森罗自现。苟偏求俗理。翻益漏心。违本禅那。邪鬼斯入。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悬应在圣。冥感在己。于未证理前。求其休验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深入幽静。以澄养通力也。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即宿业。畜生。是后报。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也。发人私事。曰讦露。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知潜匿异事。贪求宿命也。简策符牍等。皆国家奇要之物。书大小之事。合君臣之信。故用之耳。授此异物。令心信伏。后乃著之。口中好言下。皆乘其见而惑之也。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大乘发得。今进不待发。退不从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化元。万化之本也。欲得此本。乘之以发神变。以爱神变。故现撮火履水等事。若真神变。则不惧刀兵。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从空出没等。因其好空。故依空詃惑。口中常说下。皆乘其空见而发也。近世邪宗。妄谓参须实参。见须实见。遂以因果后身。天堂地狱。非亲见者。一皆拨无。故得其说者。咸谓善恶渺茫。浮生不再。于是忘戒检。恣淫乐。饮啖昏荒。以自断送。侥幸显处。掊克侵虐。真谓无天堂地狱矣。愚每痛之。因笺释及此。感发奋笔。冀悟魔说。无自陷溺也。日月薄蚀。精气流注。能为金玉之类。薄蚀者。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食。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三界惑尽。方离分段而得变易。今功未成。顿欲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妄希即惑矣。研几。谓研穷几微以深求也。万里瞬息。乃得变易者之事耳。陀罗尼经。有遮文茶天。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隶四天王。已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人。以彼定力虚明为利。故食其精气。或不因师者。不因魔附之师。而亲见魔现也。口兼独言。间出异语也。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涅槃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其意同此。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此经始以阿难起教。终复嘱令弘宣。足知大教源流。浚发遐被。无非阿难之力。则示遭魔事。征心辨见。皆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著魔。得正知见也。当知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在处影响。无非留愿之身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十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黏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盖谓虽未能通其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已能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马。阳焰浮埃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云熠熠。无复粗影。故云清扰。虽无粗流逸相。既行阴未尽。则于根尘尚有微细流逸。故名行阴为根尘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恒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因无想覆。方得研穷行阴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行元也。由见生元披露。故发观观之。以于圆元中妄生邪计。故坠入二无因论。此总标所计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全破者。由无想阴所覆。故得行阴披露也。乘于下。谓由定中发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善恶业缘。唯识变造。是人八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见。生灭根元。不达业理。谬执自然。遂谓人竟生人。乃至黑竟为黑。从八万劫无复改移。纵八万劫满。人还生人。乌还是黑。云何而有见菩提成菩提之事耶。故计一切物象。皆本于无因也。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牒结二无因也。肇师云。外道末伽黎。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正同斯计。当知诸见不出四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即断见。下四遍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常。乃至死后俱非。即后三句。余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所计四种。遍一切法。生灭相续。而不失坏。故名遍常。结名圆常。圆即遍也。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于胜定中。以心境二法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二万劫中众生。循环不灭。故计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人定中。以四大性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不失。故计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能依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此人观中。以八识之性为所穷处。故能知八万劫中众生。循环不失。遂计为常。此认识神。而妄计为常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此即生灭中计不生灭也。由此下。总结前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行者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国土非一。行人既遍观十方。故见未坏者计之为常。见已坏者计为无常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故。计为无常。而心不坏灭。计为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此就四阴以计常无常也。盖幻阴一体。迁流一相。因其见今妄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能遍知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现为我知。故我得无边性。由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也。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穷行阴。而心见筹度。故计一阴为半生半灭。根身器界一切皆然。此则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四。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用心别见。即异见也。答中略举六义。以所见而为所得。即以所见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言境枝者。枝如树枝。差互不一。由心亦生亦灭。故见境亦有亦无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计死后有相。或自下。谓由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此即色是我也。又谓我体圆遍色为我有。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色属我。即离色是我也。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于色作此四计。受想行阴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现故。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此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谓烦恼菩提不相陵灭。皆后有故。言五阴者。从通结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阴。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非。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有相也。受想灭。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色等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亦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若将行阴例前为无。现且念念迁流不断。此又非无。行既非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如是循环等。谓将四阴循历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今言有无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也。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此又约生灭流变以计俱非也。现见诸行迁变。生中无灭故非无。灭中无生故非有。由是通悟。一切皆非有非无。故云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者。谓诸法既非有无。岂可定其虚实。故云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际下。释死后俱非之义。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无不无。现在尚尔。岂况死后不觉不知而可道耶。故计死后俱非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言转依者。谓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现涅槃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歧。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吾徒宜勉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然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内湛明。以无枢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云内内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目*署]兆。犹沈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云将大明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不作业故不召。以见能变十方依正识体。故云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发现矣。此识阴之相也。然经中内内湛明之说。解自长水至于环师。皆以内内为止观深入之效。故云深之又深。因吴兴集解。谓内内或作内外。然亦未敢妄改圣经。厥后不知何人妄改。故遵经语及义海正之。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识阴以超命浊也。群召同中。即十二类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则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由于定中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能令己六知根淴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能入圆元也。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若于所归圆元识阴。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览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天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首罗天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遍圆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由计妄识为不生灭。能生身心及一切法。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问。常说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何异此文邪执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体不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离水故。执情不了。乃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于定中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便于圆化之中。妄计一切皆能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识性之中。计皆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也。由执断空故。以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