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修福消业障,没有慧眼,反招殃咎

净空法师:修福消业障,没有慧眼,反招殃咎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下面讲‘无有资粮’,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出离三恶道的条件,这时你怎么办?堕落三途之后,想修福没有缘。我们人在这个世间,有多少有财富的人、有福报的人、有能力的人,一生当中遇不到修福的因缘,想修福没有地方去修福,往往由于愚痴,不认识真正的福田,将自己的财富力量去护持邪道,不但没有去种福,反而招来一些殃咎,这种情形很多很多,我们常常看到。由此可知,消除业障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一定要有慧、要有福,没有福慧想消除业障都消除不了。如果我们很冷静的观察,不要看别的,看学佛的同修,就在我们周边这些人,你仔细观察他是很希望消业障,也很认真努力在做消业障的工作,自己以为那个修福是消业障,可是你仔细去一观察,他所做的跟他的目的恰恰相反,想消业障他做的工作是在增加业障,并没有把业障消除。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读经太少,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他迷惑,他不清楚。佛法哪是正法?哪是邪法?他没有能力辨别,把假的当作真的,谚语常讲‘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愚痴!世间人常讲‘舍财消灾’,他财是舍了,灾没有消掉,不但没消灾,还增长了灾祸,愚痴到这个样子,你说多可怜!

  所以我们才知道,佛在经上反覆叮咛,不但我们要解义,还要深解义趣,你解得浅还不行,要解得深,然后才懂得怎样修福,怎样积功累德,怎样消除业障,怎样入佛境界;关键都在深解义趣这一句,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他的事业就是为一切众生办这桩事情。世尊给我们树立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一生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帮助大众深解义趣。到后代才有出家人放弃讲经,领众薰修,这都是大慈悲的表现,他能不能讲?能讲,他不是不能讲。为什么放弃讲经,去领众修行?目的是一样,帮助大众在一生当中快速成就,道理在此地。在今天这两者要并重,才能够收到效果,单单靠讲经,不提倡修行,人只有闻慧,只有解悟,解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纵然修福,这个福也是人天福报,或者说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只能够救一时之苦,不能够解脱,所以一定要提倡行门。有解有行,解行并重,定慧等学,对末法时期的众生才收到效果。否则的话,有行无解,行功夫用久了,如果得不到效果,他就生疑心,他就疑惑,他就会退转,因为他不明理。现在道场,讲堂跟念佛堂结合在一起,这好!这是我们所提倡,我们尽心尽力来推广,认真去做,经典里面所说的果报我们一定会得到。

佛是从印度梵语翻过来的,佛陀耶,它里面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觉的意思,第二个是智。智是体,觉是用,有智才会有觉,没有智他就迷了,他不会觉。智有三种,第一种叫一切智,第二种叫道种智,第三种叫一切种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证得的是「一切智」,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万法皆空,这是一切智,知道一切万法相有性空,这阿罗汉知道的,所以阿罗汉对于六道没有留恋,不再分别执着,他超越六道了。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些法他不知道,阿罗汉不知道,阿罗汉只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假的为什么会现?这个道理他不晓得,菩萨知道,菩萨比他高。菩萨知道,叫「道种智」,道是道理,种是一切法,这种种法什么道理发生的,为什么会有,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这些因果报应,这些道理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所以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菩萨有道种智。佛证「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菩萨还把它分作两截,有体有用,一切智是体,道种智是起用,他还有体用,不知道体跟用是一不是二。到佛才知道,真正完全明白,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是一体,这是一切种智,佛所证得的;也就是说,明心见性的人他证得,他知道一切法是一体。所以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慈悲是普遍的,没有厚薄,这才到究竟圆满。所谓是全理之事,全事之理,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叫甚深,是声闻、缘觉、菩萨都没有能证得,只有佛才能证得。

1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父母跟儿女的缘有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来报恩的,是父母过去对这个儿女有恩。凡是来报恩的,一定是孝子贤孙,家庭和睦。

2 来报怨的,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他投胎到你家来。他来干什么?来报仇的。他长大之后是败家子,一定要把你的家搞得家破人亡。

3 他是来报仇的,来报怨的,这个事麻烦了!《弟子规》里面教导我们,报怨要短,报恩要长。怨最好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

4 所以,来报怨的儿女,从小就要很有耐心地教他。如果能够从小就给他灌输圣贤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就能够化解他对父母的怨恨。

5 这个儿女前世是我的冤家、是我的对头,这一生到我家来了,种种思想行为叛逆,我怎样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是佛法,这是佛陀的教育。

6 佛法不讲因生,讲缘生。因是已经种下去了,不能改变,缘可以改变。佛法重视缘,缘里面重视教,你要懂得怎样去教他。这是佛陀的恩惠,佛陀的慈悲,我们从这里头去学,学了就有用处。

7 他是来报怨的,怨要化解,这个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方法没有一定,只要你运用得非常恰当,就能把怨化解。但是化解冤结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忍辱。

8 古人常常教导我们逆来顺受,我们自己要永远保持仁慈的心,宽恕的心,报恩的心。人家是来报怨的,哪有什么恩?冤结化解就是恩。内心里面没有怨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这个帐,到这个地方就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