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亲近善知识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确的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法门,他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世间人,世智聪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所谓,名师出高徒。

因为有了好的善知识,使我们在解脱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错路、走弯路、绕远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走,站在已经开辟好的康庄大道上,善知识让我们在解脱、在成佛、在开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

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讲到良师益友的难得,学佛的居士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在学佛这条路上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绝对的利益。怎样才能称为善知识呢,经论上有很多解说,我们举《瑜伽师地论》提出的善知识有八种相:

第一,是住戒。所谓住戒,是说善知识他必然是持戒清净的,这是八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戒律,必须住在戒律,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不行,必须住在戒律,以戒为化身,为法身。必须持戒得清净,这才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这个是《瑜伽师地论》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也讲这个问题,特别是不光佛讲,祖师也讲。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这是中国近代的祖师之一。他就讲一个事,就是戒,没有讲任何法。就是说,我们末法修行必须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净的善知识,那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持戒清净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种绝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没有比他利益再大的。所以说,这是第一种相貌。

第二,是多闻。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于佛法的经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思想知见。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具备多闻,能讲述很多的经典、道理,不一定把经典背下来,就是善知识,他能把所有经典里面的正确知见、思想,能讲出来,能符合佛意,也叫通达。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么样的经典,看过、没看过,他都知道佛法讲的是什么,甚至你说个名,他也知道佛要讲什么,甚至你画个圈,他也知道佛要说什么,你拿三藏十二部来,他一部没看过,他也会知道佛要讲什么。所以说,他通达,这叫真正的多闻,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就采取能够掌握很多的经典,能背诵很多的经典,能说明白,这也是一种善知识。但是,不管哪一种善知识,他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知见,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我,远离于我执和法执,这才行。如果虽然有了多闻,但讲的都是知见,这就错误了,这就是不应该的,他不算一个真正的善知识。

第三个,是禅定。是说,善知识对于修习禅定,有其可行正确的一套经验和方法。你问他什么叫禅定,他说打坐,这就不行。禅定,应该行走坐卧都有禅定,你怎么做,他都能告诉你怎样来修禅定。所以,必须具备这样的禅定的知见和行为、行事。这才能作为一个善知识。

第四,哀愍。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给予哀愍、怜念,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脱之路。这个善知识,他有大慈悲心,有什么样的慈悲心,那就是无原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对任何众生,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说在那我想一想,我怎么样慈悲呢,我得运作、想象,完了,找出点慈悲来,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众生,他都有一种慈悲,就想帮助他,甚至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养他,帮他解除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不光是对人,对畜牲,对小虫子、绢飞蠕动都有慈悲心。他不能说,这个虫子我看到了,这是个虫子,他对虫子和一个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样尊重每一条虫子,对每个虫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这是我们要找的善知识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无畏。善知识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的宣讲,无畏的前往。这个善知识啊,不管对谁来讲,他没有畏惧。为什么没有畏惧,因为,他了解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他能无畏地讲,也叫狮子吼,不是喊得大声叫狮子吼,有的给解释啊,狮子吼像狮子那么叫唤。那坏了,那不行的。那可能他说话、不说话、一个动作都会施予无畏。就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就躲进佛的影子里。另外一个尊者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发抖,为什么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个,忍耐。甚至是能够忍受艰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别人的歧视,或是种种的辛苦、艰劳等事情。他能忍受着艰苦的挫折,也就是失败,还有侮辱,或是别人的歧视。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财富,我们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视,但善知识来看呢,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种财富。就像世间人发财一样,他感到满意或是欢喜,虽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欢喜,也会生起一种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别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为什么不怕辛苦,他永远是一种感激心,因为他永远感激众生给他的机会。所以说,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

第七,无倦。善知识在修行佛道,为众生谋福利之时,能够勇猛精进、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为大众事情上,就是为佛法利益上,他永远不会疲倦,也是没有后悔心,永远的心,勇猛的精进。因为,他已具备智慧。什么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种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他不会说我自己鼓励自己,我再走两天看看吧,明天再说吧,他不会这样的,他会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改变的。所以说,这是第七个方面。

第八个,善词。善知识对于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这个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备这个,竟讲些土话,说话有时竟批评人多,没有善巧。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得有善巧、会说,能令你很快的理解,这方面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八个方面,这是我们对一个善知识的要求,来这样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持戒。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正知见,这两种是我们修行的保证。因为持戒清净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基础,不会污染或破坏。知见清净是正确的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虽然有八条,这两个是最重要的。
 

TOP

对于显教大乘上师的标准,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有很好的归纳和界定。这就是大乘上师十德:
  1.戒律清净
  戒律本意是“调伏”的意思,即是调伏狂放不羁的粗野内心,使之柔和慈善。无论上师身份是僧是俗,都要遵守相应的戒律。如果是出家比丘,则要遵守250条比丘戒,如果是在家居士,则要遵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相关戒条。戒律是品德的保证,是高尚情操的最低底限,一个不遵守戒律、肆意妄为的人,是不堪作为佛教大乘上师的。
  2.具足禅定
  普通凡人的内心,大都狂躁不安,各种妄念,如奔腾的瀑布,难以安静止息,所以世人都将之比喻为“心猿意马”。作为佛教的上师,则必须修习禅定,让内心平稳安定,只有当内心极度寂静,通达一切真理的智慧之日,才会冉冉生起。就如只有平静的湖面,才能映射出清晰的影像。佛陀曾经在《四十二章经》中说过:“置心一处,无事不办。”意思是如果能随愿把内心置放一点,则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反观世俗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一件事情。因此,产生胜义智慧的载体——禅定的获得,也是大乘上师必不可少的条件。
  3.具足智慧
  佛教被称为“智慧的宗教”,说明佛教是崇尚知识、注重智慧的宗教,因此智慧的具足,也是大乘上师的必须条件。在佛教中,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分别思维的世俗智慧,一种是无分别思维的现观直觉智慧,后者必须在有禅定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这里所要求的智慧是指前者,即能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知识含量以及理论素质等。
  4.德才超胜
  这是说上师的品德、学识等一定要高出弟子,如果上师的德才比自己还低,则没有跟他学习的必要。在《亲友书》中说:“拜低劣者为师,结果是自己跟着堕落;拜相等者为师,自己毫无进步;只有拜高尚者为师,才能有所裨益。因此应该拜德才超胜者为师。”正如世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5.勤奋努力
  这条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上师自己要勤奋修持、努力实践。佛法不同于世间知识,不能光说不做,必须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大乘上师自己要精勤修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二是上师要勤于教导,奋于利众。以佛法、善行敦促弟子,诲人不倦。
  6.学识广博
  弥勒在《大乘经庄严论》中说过:“即使是大菩萨,如果不学习五明知识,也难以成佛!”因此无论是自修还是育人,上师都要掌握五明知识,尤其是内明——佛教三藏法典的知识。
  佛教的三藏典籍,约八千余卷,可谓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加上佛经原典都是佛陀应当时弟子根基的散说,又有了义与不了义等区别。因此,不掌握佛教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原则,很难正确认识佛教教义。只有通达了“深观”以及“广行”的各种教法,才能毫无错谬地解释佛经。因而在藏传佛教的传统教育中,都是先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以及《俱舍》等五部经学。
  7.通达“真实”
  这里的“真实”是指佛教中独有的“无我正见”——人无我和法无我,也是区分佛教和非佛教的四法印之一——“诸法无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教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各种条件聚合的存在,他们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本质。比如水,当温度等条件产生变化的时候,他们的存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作用也跟着产生变化。虽然水没有固定的独立不变存在本质,但水有水的作用,冰有冰的作用,丝毫不会紊乱,这就是佛教的“缘起性空”学说,也是佛教最高的哲学——无我哲学。这里的“我”并非你我他的我,而是指事物独立不变的本质,佛教不承认这种独立不变本质的存在,所以称为“无我”、“空”。这是从观察真理、胜义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世俗谛、现象角度来说,佛教也承认世俗的我与事物都存在,不了解佛教者总说佛教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是对无我哲学的最大误解(有关无我空性方面的详细解说,请参看《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菩提道次第广论·观章直解》一书)。
  但在佛教哲学中,对于无我的讲解有四家学说,小乘两家是有部和经部,大乘两家是唯识和中观。其中以中观为最高思想。作为大乘显教的上师,最好能够直觉现证这中观空性,最起码也要在理论上通达。因为无我空性是彻底斩断轮回绳索的利刃,若不具此,自己尚且无法脱离轮回,如何有资格教导弟子呢?
  8.爱心育人
  慈悲爱心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良好素养,特别是学习大乘佛教者,更是应该培养“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的菩提慈悲爱心。作为大乘佛法的上师,自然要有慈悲爱心。如果缺乏了慈悲爱心,那么讲授佛法、授徒育人都成为牟取名利的工具,就会出现贪财卖法,穷人学不到佛法的可悲局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佛法的上师,还是世俗的教师,都应该以育人为己任,不看重弟子、学生的出身贫富,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特别是大乘显教的上师,更应该倾注全部的爱心,忘我地教育弟子。就象西藏一位嘎当派的大师慬哦瓦所说那样:“虽然我讲说了很多佛法,但从未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因为众生都还在苦恼当中!”
  9.具备耐心
  由于人的先天智力、生存环境、思想素质以及习性喜好等不同,接受佛法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作为上师应该具备授课的耐心。对于根器好的弟子固然能欣然传授,但对于智能低劣的弟子同样应该具备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耐心。如果不具备耐心教导这个优秀的品质,下根弟子也很难从上师这里得到良好的教育。
  10.善于解说、教导有方
  这是说上师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语言和逻辑思维功底,能根据弟子的根基情况,因材施教,巧妙地把佛法的义理传授给他们。上师自身虽然具备多种功德,但如果不善于传授,弟子同样无法得到良好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