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赞叹《文殊般若经》的殊胜

赞叹《文殊般若经》的殊胜

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毋庸赘言,整个庞大的般若法系经论,都在宣说般若的功德与重要,在阐述般若义理之余,不论是大地震动、世尊放光现瑞的征象,还是四众弟子闻法证果、得大法益的描述,还是流通分对般若的功德利益广为赞叹,都足以令人对般若重视,产生兴趣、信心,进而去修证。克实而论,学佛的根本与核心,就是学般若,离开般若,佛法的不共法依何建立?佛法的正眼、法印如何彰显?转凡成圣、解脱自在的菩提大道也就变成了空话。

佛陀说般若二十二年,其法系之庞大可以想见。在印度,般若的传承有三种广中略。而中观般若的学派与法系也始终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就以目前几个大的宗派来论,禅密都是由般若直接开出的,不过是,禅凸显的是般若空的一面,密体现的是般若不空的一面,空与不空,恰是般若的一体。净土虽不强调般若,但也绝不排除般若。净土宗的创立者远公当年就是因听道安大师讲说放光般若而有所契悟的,其创立净土之始,所提倡的念佛方法也是强调禅观的。净土宗所强调的一心就是契入般若的境界,而永明大师之后的历代净宗祖师多是以禅的理路在阐扬净土的念佛方法。尤其是三摩地的证得和实相念佛方法的操作,如果昧于般若,那就无从着手,如果深明般若,那就事半功倍。

般若的法系既然庞大,就包含深浅、空有种种的内容。般若为五乘的共法,但各乘均有不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甚深的了义般若,涵摄一切般若及佛法,很值得赞叹与修习。

先说一个简单的因缘。这部经在当代很少有人提倡,也比较少受到重视,不是一部常见的经典。较为著名的,四川贾题韬先生在其著作《转识成智》中对这部经有强调,也是很简单的几句话。贾老说,《文殊般若经》讲空比《金刚经》更彻底,自己对这部经下过功夫,很受益于这部经。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让很多人对这部经产生了兴趣。笔者注意这部经虽然比较早,但真正下功夫也是受到贾老这几句话的提示。

既然是很深的般若,是了义的般若,那学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而且经中也说,这不是初学菩萨所能了知,也不是声闻、缘觉诸二乘所作已办者所能学,而是不退转菩萨才能学的经,学修这部经,就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经中的当机众,明确讲是“不退转菩萨”,以文殊、弥勒为上首;声闻众中,也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上首。在论议中,则有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在流通分,更是反复赞叹这部经的功德。这部经的义理确实非常殊胜,相信具有极不可思议的功德胜利。笔者发愿弘扬这部经,虽然没有大的因缘,但一直在坚持持诵学习,并在很多场合为作提倡。

在此,想先从义理以外的角度,来谈这部经的重要。

首先,《文殊般若经》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非常强调的经典。在道信大师的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引用最多的是这部经,四祖提倡念佛禅及“一行三昧”的依据也是这部经。这里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说初祖达摩以《楞伽经》作为印心的经典,五祖提倡以《金刚经》来印心,虽然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四祖是以《文殊般若经》印心,但就四祖禅法中对这部经的依据而言,其所具有的地位是与印心的经典相同的。实际上,不论一行三昧,还是守一不移,这些四祖禅法的根本核心,其义理上的依据,都在这部《文殊般若经》里。行三昧在《坛经》中,也受到重视,可见《文殊般若经》的影响是传递下去的。而《金刚经》中的基本思想,也是涵摄在《文殊般若经》中的。

从般若本身来讲,深般若重在破法空,般若在破人空。在《文殊般若经》中,对法破得确实很彻底,比如说,佛但有名字,佛与凡夫同样不可思议,如佛但有名字,凡夫但有名字……法界不可思议,凡夫亦不可思议……其义理非常透彻,境界非常广阔,与一般的般若部的经典确有不同。

由上可知,这部经可视做禅宗的根本经典。

其次,《文殊般若经》是念佛禅的源头。这体现在四祖的禅法中,也更清楚详尽地体现在经文中。《文殊般若经》中讲,要成就佛果,就要修习这部《文殊般若经》。同时修“一行三昧”也可以成就。如何修“一行三昧”呢?首先要学般若波罗蜜,而后要静处空闲,系缘法界,选取一佛,端身正坐,专称名字。念佛禅是四祖禅法的核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在今天仍有影响。念佛禅与净土的不同在于,既然是系缘法界,专称一佛,不一定是西方阿弥陀佛;其次,念佛禅强调的是证入三昧,而不是信愿往生。四祖大师对念佛禅的要领、方法和境界阐释得都非常清楚。但其根本依据却是《文殊般若经》,因此,深入研习《文殊般若经》对领会四祖禅法的义理很重要。因为四祖禅法的内容基本以“一行三昧”为主,而“一行三昧”在整个《文殊说般若经》中更多的是方法和操作层面的内容,其核心的义理阐发都在前面不可思议的文字中。由此,可以说,研修《文殊般若经》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四祖禅法的教义内涵,从有为、有形的方法契入不可思议的甚深般若法海中。

再次,《文殊说般若经》是禅净融通的津梁。如前所说,般若为一切法门的法印,是修学一切法门所不能背离或必然会汇归之处。对禅净而言,它们不但是汉传佛教几乎2000余年的基本架构,同时,禅对净的渗透,净对禅的采纳,在宋代永明大师以后就非常明显。自永明大师后,净土宗的祖师,基本都是以禅的理念或方法在弘扬净土。他们大多是禅门发明心地或是大开圆解后来弘扬净土,或是如印光大师,虽早年起即专事念佛,但其境界却也是发明心地、证入三昧,并纯以禅宗祖师偈语来描述(见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述之极详)。因此,面对今天学人视法门如水火,禅净融通确有提倡的必要。简言之,既可以救禅之狂,也可以救净之盲。这里不是说禅本身狂,而是指不务实修、无从下手,仅有解慧、且非真解就难免堕入狂禅;也不是说净本身是盲,而是指昧于般若,不务实修,不明教理,未契三昧、受用有限而贬斥他宗形成谤法则为盲目。《文殊般若经》尤其是其中的“一行三昧”对禅净二宗的修行人,尤其是未免于盲或者狂的学人,都无疑是醍醐妙药。

说到禅净融通,有两个人值得提及。一是弘扬净土的元代临济宗祖师中峰国师,他讲,说“禅净融通”并不妥当,因为融通,是说它们是两事,其实它们不是两事,禅为净之禅,净为禅之净,说个“融通”,岂非多余?这是祖师的话,也是极则的话,很值得去注意研习体究。二是当代的

大德黄念祖老居士,他对于禅净密,公认都有相当的修证。而他的法门之见,尤其值得称道。对于法门他讲“广学遍赞,一门深入”,对于净土他讲“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是很值得今天的人去重视学习的。

回到《文殊般若经》来说,以上从三点来谈这部经的殊胜,其实并未从正面来涉及其义理。笔者留心典籍发现,这部经很少有人去作疏,目前仅见台湾智谕法师的讲解。但在前代的摩崖石刻中有这部经,其书法受到很高的评价,被龚自珍推为北书第一。由此可见,这部经在以前是受到重视的。

以粗陋的文字直抒肤浅的心得,以期提起禅净二门的学人的注意,意在引起有缘去《文殊般若经》中探明本有的摩尼大宝。
  净庐 信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