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按照较施戒忍前三度而言,在第四地中得到了精进度增胜,由此来显明第四胜义菩提心的标志相。
颂曰:
功德皆随精进行 福慧二种资粮因
何地精进最炽盛 彼即第四焰慧地
一切功德都随着精进力而获得,精进是福慧二种资粮的正因。在哪一地精进达到最炽盛的程度,那就决定是第四焰慧地。
若于善业心不勇悍,必不能修施等诸行,一切功德全不得生。若于前说施等功德勇悍修集,未得能得已得增长,故说精进为一切功德之因。
这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精进可以出生一切功德。
如果对于善业,内心不能勇悍进取,那一定不能勤修布施等诸善行,导致一切功德根本不能出生。如果对于前面说的布施持戒等功德勇悍修集,那么从前没得到的功德能得以出生,过去已经获得的功德能得到增长,因此说精进是一切功德出生和增长的主因。
精进为二种资粮之共因,如前已说。
精进成为福慧两种资粮的共同生因,如同前文所说。
由自清净功德门,若于何地成就炽盛精进,则彼菩萨名第四焰慧地。
如果在某一地,由于自身功德清净的缘故,而成就了炽盛精进,那么彼地菩萨的境界就叫做第四焰慧地。
何故此地名曰焰慧?为显此名之理由。颂曰:
此地佛子由勤修 菩提分法发慧焰
较前赤光尤超胜
为何称此地为焰慧地呢?为了显示获得此名称的理由。颂中说:在证入此地时,佛子由于勤修菩提分法的缘故,所发的智慧光焰,比前面第三地发赤色光更为超胜,因此称为焰慧地。
三地是发光地,四地称为焰慧地,意思是比三地更为增胜。
此地菩萨,由修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发正智火焰,较前所说赤金光明尤为超胜,故此菩萨地名曰焰慧。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此地菩萨由于修持三十七品的菩提分法,发出了智慧火焰,比前面所说的赤金光明还要超胜,所以这一菩萨地称为焰慧地。所谓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就是能成就无上菩提果的三十七分法类,从始至终包括四念住、四正断,乃至八圣道分的所有支分。
其四念住,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四念住的修法,如经中所说:当菩萨住于此焰慧地时,缘着内外一切的身受心法观察它的体性。以勤勇念知,观知了内外身受心法的真实体性。心以正念力安住在身受心法的真实性中,由此遣除世间的贪忧。
四正断如经云:“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四正断如经中所说:此菩萨没有生的各种恶不善法,为了使它不生的缘故,发起欲乐勤勇精进发心正断。已经生起的各种恶不善法,为了断除的缘故,以欲乐心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尚未生起的诸善法,为了使它生起,以欲求心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经产生的诸善法,为了使它安住不失坏的缘故,修持使之增长的缘故,以欲乐心生勤精进发心正行。总之,四正断的体性就是断恶行善的精进行。
四神足如经云:“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所谓“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此四句宣说了缘四谛的四神足的修法。也就是,缘苦性时,厌离苦而寻找阿兰若,故于此缘苦称为“依止厌”;缘三有体性的苦集(因)时,寻求远离苦因,故于此缘苦集称为“依止离欲”;缘苦灭时,寻求现前苦灭,故缘苦灭称为“依止灭”;真实的“舍”是指苦灭道,以此能断苦故,若如是缘,则寻求圆满修行,故缘苦灭道称为“回向于舍”。以下“依止厌,依止离”等,都应当如是了知。
勤
修四神足的情况,如经中所说:四地菩萨修行欲、勤、心、观四种定断行而成就神足,就叫做四神足。这是由于成就神足的因,有欲、勤、心、观四种,而分类为四。
五根如经云:“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勤修五根的情况,指四地菩萨修行信、勤、念、定、慧五种能生清净涅槃法的善根。
五力谓能胜诸障品如前。
五根的增进位,也就是当修持五根达到能胜伏违品的地步,就叫做五力。
七菩提分如经云:“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七菩提分: 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如经云:“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八正道:正是不邪义,道是能通义。一、正见,是指能见真理;二、正思惟,是指心无邪念;三、正语,是说言无虚妄;四、正业,指白净善业;五、正命,指依法乞食活命;六、正精进,是说修诸道行无有间杂;七、正念,是指专心忆念善法;八、正定,是指一心住于真空之理。
此地菩萨非但修行菩提分法。颂曰:
自见所属皆遍尽
此地菩萨,亦遍尽自见,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
此地菩萨不但精勤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而且对于自地所属的一切恶见都无余消尽。如经中所说:菩萨住在焰慧地中,所有以身见为首,对于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的执著,出没的种种思维,也就是破和立的分别,粗的分别观、细的分别察作治的缘故,执我所的缘故,执财物的缘故,著种种处或者所依的缘故等一切自地的见都无余远离。
第五菩提心难胜地
今当宣说第五发心。颂曰:
大士住于难胜地 一切诸魔莫能胜
菩萨住第五地时,一切世界所有天魔尚不能胜,况魔眷属,是故此地名曰难胜。
现在宣说第五发心。当大士住于难胜地时,一切世界的所有天魔尚且不能得胜,何况魔王的眷属,因此此地称为难胜地。
又此菩萨,颂曰:
静虑增胜极善知 善慧诸谛微妙性
而且,此菩萨静虑度得以增胜,能极为善巧地了知善慧诸谛的微妙体性。
此于十种波罗蜜多中,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善慧谓诸圣人,彼等之谛名善慧谛,即诸圣谛。性谓体性,微妙智所通达之性,名微妙性,即善了知善慧诸谛微妙体性。四圣谛谓苦集灭道。
这是在十种波罗蜜多当中,以静虑波罗蜜多达到最增胜为特征。颂中的“善慧”,指诸圣人,他们所了达的真谛叫做“善慧谛”,也就是圣谛,即圣者智慧所了达的谛。“性”是体性的意思,以微妙智所通达的体性叫做“微妙性”,也就是善为了知诸圣者谛的微妙体性。包括苦集灭道四谛。
设作是念:世尊唯说二谛,谓世俗谛与胜义谛,如《父子相见会》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谛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胜义谛。”离二谛外岂有四谛?
如果有人这样想:诸佛唯一宣说二谛,即世俗谛和胜义谛,如《父子相见会》所说:世间智者诸佛不从他处听闻,而是自证了解了世俗胜义二谛,除此之外没有第三谛。《中论》也说:诸佛是依二谛来给众生说法的。哪里有除二谛之外的四种谛呢?
曰:虽然为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说四谛。所舍品谓杂染法,其果谓苦谛,因谓集谛。所取品谓清净法,其果谓灭谛,能证之因谓道谛。其中苦集道谛,世俗谛摄,灭谛即胜义谛自性。如是虽说有余诸谛,如其所应,当知皆是二谛中摄。
回答:四谛、二谛只是广略不同,四谛全摄在二谛中,并无矛盾。虽然诸佛为众生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所以宣说四谛。所舍品指杂染法,它的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所取品是清净法,它的果是灭谛,能证的因是道谛。为了宣说染净二重因果,就说到了四种谛。然而其中苦谛、集谛和道谛都是世俗谛所摄(是缘起生的缘故),灭谛是胜义谛的自性(是法性无为法的缘故),所以虽然宣说了四谛,但要知道完全是二谛所摄,只不过从世俗谛里开出了苦集道三谛而已。
问:离四谛外更说有余谛不?
又有人问:那么在四谛之外还有其他谛吗?
以下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不但可以说四种谛,还可以广而宣说各种谛。这就是广略相摄的道理,可以从略中开出广,也可以由广收为略,这些都不矛盾。
曰:有。如菩萨第五地经云:“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世俗谛,善知胜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在四谛以外还会宣说各种谛,就像菩萨第五地经中所说那样:五地菩萨不仅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而且善知世俗谛、胜义谛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这又如何说呢?以下具体解释。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世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胜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故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五地菩萨随顺众生的心,要使得他们欢喜顺受的缘故,了知种种世俗谛;菩萨通达不二实相的缘故,了知胜义谛;菩萨觉了万法的自相和共相故,了知相谛;菩萨了知诸法的分位差别故,明知差别谛;菩萨善能分别蕴界处故,了知成立谛;菩萨觉知身心诸种苦恼故,了知事谛;菩萨觉知在诸趣受生相续故,了知生谛;一切热恼毕竟除灭的缘故,了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的缘故,了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的缘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
入中论卷一 终
思考题:
第一品
16、以布施为例,解释“世间波罗蜜多”和“出世波罗蜜多”。为什么世间波罗蜜多也有“波罗蜜多”的名称?
第二品
1、二地菩萨于十度中哪一度最增胜?解释其名义与体相。
2、二地菩萨戒德圆满增胜的相状如何?
3、修布施但失坏戒律将感招何种果报?这以后的结果如何?
4、分别阐述十恶业的异熟果与等流果。
5、为什么说除十善业道外,无余方便能使异生、声闻、独觉、菩萨获得增上生安乐与决定胜解脱?
6、解释“离垢地”的名义,并以譬喻说明其功德力用。
第三品
1、为什么第三地名“发光地”?此地菩萨哪一度最增胜?其增胜的相状如何?
2、什么是“安忍”?为什么要修安忍?修安忍有哪些功德?
3、当别人殴打、詈骂自己时:
(1)嗔恚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利?
(2)对方真的在损害我吗?
(3)怎么想、怎么做才对自己有利?
4、以下生嗔恚的情况分别有什么过患?
(1)菩萨嗔恚菩萨;
(2)非菩萨嗔恚菩萨;
(3)无力损他者对他生嗔;
(4)有力害他者对他生嗔。
5、三地菩萨除安忍度达到最极清净外,还有哪些殊胜功德?
第四品
1、为什么说精进是一切功德之因?
2、为什么第四地名“焰慧地”?
3、分别解释三十七品菩提分的体相。
第五品
1、为什么第五地名“难胜地”?此地菩萨哪一度最增胜?
2、解释“善慧诸谛微妙性”的涵义。
3、四谛如何摄在二谛当中?在四谛之外还有其他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