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了凡四训 . 净空法师

了 凡 四 训



(第八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改过之基」,谈到要发知耻心,其次要发畏惧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但是要畏惧天地鬼神的鉴察,同时也要畏惧一般社会舆论的指责。今天我们继续看下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这是改过自新的理论依据。人只要还有一口气,一生当中造作再大的罪恶,都能够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这是举出证据来跟我们说明。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多,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就可以看得到。为什麽一生造作极大的罪业,真正忏悔,这个业障就能消除,道理在哪里?实在说,这个理太深太深了,不是凡夫能够理解的。不但凡夫不能理解,佛在经上讲,二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没有法子理解。为什麽?这个涉及到虚空法界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众生的起源,涉及到这些大道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明白。所以,古时候的中国人赞叹《楞严经》,说它是「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我相信这两句话,许多同修都听说过。《楞严经》上讲得明白,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原本是一体的。因此,极大的罪恶,只要回头,所谓「回头是岸」。这个道理底下就说到:

  【谓一念猛厉。】

  『猛厉』两个字非常重要。

  【足以涤百年之恶也。】

  下面举个例子跟我们说:

  【譬如千年幽谷。】

  我们在现在旅游当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岩洞、钟乳石洞,那就是『千年幽谷』。

  【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我们点一盏灯进去,千年的黑暗就破除了。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过失就像黑暗一样,只要一盏灯就能把它照破。这盏灯比喻智慧、比喻觉醒,真正觉悟了,过去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一念觉,一念真智慧现前,罪就消了。但是,这一念觉,这一念智慧,非常难得、非常可贵。为什麽?因为我们迷在情欲里面时间太久了,无量劫来就迷在情欲里头。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不是短暂的是永恒的。我们的身命很短暂,我们的精神长存;在佛家讲,我们有法身慧命,那是永恒的。所以,无量劫来生死轮回,迷失了本性,於是盲目无知的执着这个身是自己,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才造成这一生当中事事不如意,造成这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苦难。我们要想趋吉避凶,首先就要知道改过。改过,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经验在这个地方详细为我们说出来,特别提醒我们,只要一口气还在,只要肯改,再大的过失都能够消除。接着他说: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尘世』是凡间。不但我们这个身命无常,国土也是无常。佛在《八大人觉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话是真实的警告,世间无常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这个身体很容易失掉。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口气不来,这一生的身命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你想改也没有办法,『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

  这就世俗而论,你造作恶业造得太多,你的恶名流传到後世,後世人听到你这个名称就生厌恶之心。像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一般人从小念书都读过,宋朝的秦桧,这一生作恶多端,千百年来留下的骂名,他的儿孙再孝,也没有办法帮助他洗涤,这是一个例子。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这怎麽不可怕?世间留的骂名,是一桩非常不荣誉的事情。现在人常说「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大家把荣誉看得这麽重。其实这个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来世的果报。恶业造得太多了,所谓「十恶五逆罪」,佛在经上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说到地狱,那是非常恐怖的。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得很清楚,造作极重的罪业,感得地狱的苦报。地狱从哪里来的?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那个时候住在北京,他曾经有一段时间被东岳大帝请去作判官。这就讲到有鬼神,真的有!东岳大帝在中国的山东省泰山,他管辖的区域有五、六个省分,管辖范围很大。这个地区里面的人生死、吉凶祸福,他都在掌理。判官的地位很高,相当於秘书长,他请章太炎先生去担任这个工作。章太炎先生说,晚上小鬼就来了,抬着轿子,那个时候没有车,抬着轿子请他上轿,他就上班了。第二天早晨天才亮的时候,他就下班,就把他送回来。他日夜都不休息,白天在我们人间办公、上班,晚上要到鬼道里上班。

  他也常常把他在鬼道里头夜间所见所闻,跟一些朋友们叙说。有一次,他就讲到,他问东岳大帝(阎罗王比东岳大帝还要高一级),他讲:「地狱的刑罚,有一种叫炮烙」,炮烙是把铁柱烧红,使罪人抱着这个柱子。章太炎说:「这个刑罚太残酷,希望东岳大帝能够大发慈悲心,把这个刑罚废除。」东岳大帝听了这个话,点点头,也没有说。他说:「你先去参观一下,你到刑场里面看一看。」於是东岳大帝就派两个小鬼带他去参观现场,他就去了。去到那边之後,小鬼就告诉他,他说:「这就是现场,你看。」他看不见,於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地狱里面的刑罚不是阎罗王设的;不是他设立的,他就不能废除。这个刑罚从哪里来的?是你那个恶业里头变现出来的。就跟人作恶梦一样,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做出来给你受的。他恍然大悟,以後再不提了,他才晓得佛经里面讲的道理真实。

  所有一切境界,欢乐的境界、痛苦的境界,无一不是自心变现的,这就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法,包括天堂、地狱,「唯心所现,为识所变」。心,是你自己的真心;识就是妄心,依妄心造作善恶业。你的心善、你的行善,现出来境界自然是至善美满;你的心恶、念头恶、行为恶,现出来境界自然是zai 难。所以,天堂是自己心变现的,地狱也是自己心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还是自心变现的。

  可是有人就说:「我的心怎麽会变现这个境界?」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什麽是心?心在哪里?心像什麽样子?这在佛教是大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换句话说,你什麽问题都解决了,这叫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楞严经》上,所以说「开智慧的《楞严》」,没有错!《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跟阿难尊者讨论真心、妄心,心在什麽地方,心是什麽样子,心有什麽作用;那个经文就太长,经有十卷讨论这些东西。所以禅宗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一句话的意思,一个人真正把心搞清楚、搞明白,世出世间所有法你都通达无碍了。这是真的。

  所以,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识所变。因此,我们不能不害怕。地狱境界现前了,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能不能度你?如果你执迷不悟,地藏王菩萨再慈悲,也帮不上忙。佛菩萨确实常住地狱,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苦口婆心的教化。受教的人一定要觉悟,一定要能信、能解、能行,他才有机会脱离地狱的苦报,然後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恩德是第一大,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永远不相舍离,我们造作再严重的罪恶,他也不会舍离我们。这一点实在讲太伟大了,是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的。再看下文:

  【第三。须发勇心。】

  勇猛精进,改过自新。说到改过,了凡先生提出三心,这三心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是知耻心,人不能不知耻;第二个是敬畏心;第三个是勇猛心。你要是能具足这三种心,改过就不难了。他说: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无论做什麽事情都不认真,你的过失就很难改了。『退缩』就是退转。这就是人为什麽不能改过,多少人想改过而改不过来,就是「因循退缩」这四个字障碍住了。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这就是勇猛心的样子。什麽叫「勇猛」?要振作起来,绝不怀疑,立刻就改。不要说这过失「等待明天、等待明年吧!」那你永远没有办法改过。立刻就要改,当下就要改。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小的过失,就像刺在我们肉里,赶快要把它剔除。这是我们有经验的。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指头,这个时候立刻就要把指头斩断;如果不斩断,蛇毒攻心,人就要死亡。这个时候,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无丝毫凝滞』。这是『风雷之所以为益』,「风雷」是《易经》里面的卦,取它的现象,风吹雷动;春天的现象,万物生长,所以它有益,「风雷益」。在此地形容当机立断、勇猛改过的这种相状。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改过必须具备这三种心,然後有过你才能够改。底下两句话是比喻,譬如春冰,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太阳出来,冰就融化了。把「冰」比喻作「恶业」,把「太阳」比喻作「勇猛」;勇猛改过,你这个过失自然就消除了。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这是说到三种效果不同,有人从事上改,有人从理上改,有人从心上改。但是诸位要知道,都必须要具足前面讲的三心。没有三心,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没有法子下手,都得不到效果。下面再分别跟我们说,先讲从事上改的。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於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是先讲从「事」改。从事改难,这是一种强制的行为。一味把它制止,这个的确是有限度的,它有个饱和点,改得不彻底。举这一个例子,譬如从前杀生,现在你发心持戒。你去受戒,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发心持戒,这五条戒都是断除自己这五种习气;习气太深,要断掉非常困难。你现在就不杀了,你这「不杀」能支持到多久?从前喜欢发脾气、喜欢骂人,现在戒除,不发脾气了。举这个例,这都是从事上改的,这是一种强制的行为,很困难。

  『病根终在』,为什麽?贪瞋痴慢是病根,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断除,所以境界现前,它又会起现行。有一些人善根深厚的,还能够强制得住。善根薄弱的,往往遇到大的逆境,他就没有办法控制;小的逆境他行,能控制得住,大的就不能。下面说『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廓然之道」就是彻底拔除的意思,没有办法彻底拔除。这是从事上改的。所以我们了解,学佛的人很多,都有善心,都想改过,大家发心去受戒,受了戒之後又做不到。我遇到不少人:「法师,我受了戒,现在都做不到,又犯戒,又破戒,怎麽办?」这个事是难!

  其次,了凡教给我们从「理」上改,理论,这个功夫比前面要提升了一层。

  【善改过者。】

  『善』是「会」,会改过的人。

  【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譬如我们要想不杀生,不杀生的「事」,我并没有断,还没有断,先要去了解为什麽不杀生,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如过在杀生。】

  我们有杀生这个过失。

  【即思曰】

  『思』,要常常想。

  【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我们在从前,没有人教导我们,我们疏忽了,从来没有想起这桩事情;到我们接受圣贤教诲之後,我们听到这些教训,常常放在心上。确实,「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哪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道理?连蚊虫蚂蚁都贪生怕死,我们要想杀牠来养自己,我们的心能安吗?如果反过来说,人家杀我们去养他,我们能甘心情愿吗?常常想这个道理。

  【且彼之杀也。】

  你再想想动物被屠杀那个时候的状况。

  【既受屠割。复入鼎镬。】

  『鼎镬』就是放在锅里面去煮。

  【种种痛苦。彻入骨髓。】

  我们如果设身处地来想想,如果这个动物是我,我被人杀了,然後被人去煮,被人吃了。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

  我们常常想这个。我在二十六岁遇到这本书,读了之後,我是非常受感动。所以我从开始接触,大概是六个月之後,我就素食。我常常想到「不忍心吃众生肉」,想想这个状况,太可怕了。再想想果报,尤其是寒心。

  早年,我的家父在世,他是个职业军人。抗战期间,我们家里面枪枝就很多。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长、短枪我们家里大概有八枝。他喜欢打猎,我们小的时候跟着父亲去打猎,天天有野味打回来吃。可是,抗战胜利之後,他死的那个状况,就跟《地藏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他疯狂,看到山,他就往山上跑,就跟野兽一样,样子完全像野兽;看到水,他就往水底下钻。佛在经典上讲杀生的果报,我亲自看到的。想到我父亲生病到死亡那个状况,我非常恐惧!我自己也打了三年猎,也杀了不少生,所以想到这些情形,读这些书,我再也不敢了。我从二十六岁开始吃长素、放生,赎过,过去杀生的罪过太重了。所以我学佛之後,我只做三桩事情:印经,跟印光大师学的;放生,消除我杀生的罪业;布施医药,看到有很多人生病很苦,穷人没有能力买医药,我每个月捐一点钱布施医药。我就做三桩事情,很简单,很单纯。

  这个地方文字讲得好,『己之养也』,这是讲我们一般的日常生活习惯;『珍膏罗列』,就是你的菜肴很丰富。你有没有想到,『食过即空』?我们贪图美味,为谁来贪图?我们杀生吃肉,为谁?能够辨别滋味的舌头。舌头不过三寸长而已,到喉咙底下就不知道味道了;为了满足这个三寸舌头,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想过?

  如果说素食没有营养,素食妨碍健康,我可以跟大家做证明,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我一生当中没有生过病,确实是健康长寿。我的体力不衰,健康状况能够长久的保持,什麽原因?素食。实在讲,我对於养生这一桩事情非常含糊,没有讲求,真的是不懂得。唯一在身体上遗憾的,就是牙齿不好。我的牙齿没有掉,都是好牙齿,就是牙齿还不够标准。什麽原因?不懂得保护牙齿。我到前年,有一个同修带我看一个牙医,替我洗牙。洗牙的医生跟我讲:「法师,您的牙齿很不错,保持得很好。这是您得力於素食。七十多岁,别人牙齿都比不上您。」他教我保护牙齿:「每一次吃完东西之後,一定要漱口、要刷牙,不要用牙膏。牙膏只要早晨跟晚上用两次。平常多漱口、多刷牙。」我这个不懂。我在过去,只是早晨刷一次牙,晚上都不刷牙,所以对牙齿没有照顾好。如果我要早遇到这个医生,年轻的时候我就懂得保护牙齿,我现在的牙齿大概会跟二、三十岁人一样。所以这医生告诉我,要好好的保护牙齿。我这已经算是很好了,不够好。现在我懂得了,我每一次吃东西之後,我立刻就刷牙、漱口。牙缝里决定不能有东西存在,那是很容易带细菌的。牙齿好,我们的消化系统就好,人就不会生病。

  素食对於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以後。中年以後不知道在饮食上摄生,对於你晚年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这是从饮食起居,我们一般讲「卫生」。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麽?卫性。「性」是好的性情,它会影响生理。所以yi si  lan教(回教)他们的饮食有很多规矩,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吃的。我曾经研究他们的教义,为什麽不吃?原来那些动物性情不好。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植物,他都不吃。为什麽?怕影响自己的性情。他懂得卫性,保护一个好的情绪,我们今天讲「情绪」,这就比一般人高明。以後,我读佛经,佛更高明,佛讲三条,除了讲求卫生、卫性,还讲求卫心,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保护自己善良的心。所以,不食一切众生肉,这个有道理在。佛家确实通情达理,我们一般人讲的,它的教学合情、合理、合法,它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活活泼泼的,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

  在素食蔬菜里面,佛法拣别五种蔬菜不吃,这五种叫「五荤菜」。诸位想想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叫「腥」;佛家叫「荤腥」,这个要戒除的。肉类是属於「腥」。「荤」是指五种,这五种菜:葱是一种,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这五种东西不吃。为什麽不吃?这五种东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原因,防止你少发脾气、少动肝火,所以戒除。熟吃,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是这麽个原因,不是别的。但是,如果用这些东西做香料,配在菜里面,这个可以。为什麽?它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懂得佛家这些戒律真正用意之所在。

  佛家在戒律里面戒酒,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说了,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了,怕你干杀、盗、淫、妄。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没有过失,这个我们要懂得。但是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佛家制定这些法,通情达理,尤其是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开缘」就是开戒不是犯戒,在某一种时期可以饮酒。戒经里面讲,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为什麽?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所以它不是说什麽都不能用的。现在有很多人持戒,对於这些小小戒持得很严,重要的戒就马虎了,这个错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细去辨别,人就会死在戒条之下,那就什麽都行不通了。有人说,「戒条是杀人的」,那是他错会了意思,死在戒条里;确确实实是一般人所说的,他不知道佛家的戒律活活泼泼。戒律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懂得佛为什麽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如何运用,什麽情况之下怎样运用,活活泼泼。你才晓得,戒律是大自由,戒律是大自在,断恶行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

  养心,要养清净心,要养真诚心,要养平等心,要养慈悲心。你懂得养心,懂得养性,又懂得养生,养卫生,你的身体当然健康,你怎麽会生病?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岁,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一百零二岁了,每天还照顾许许多多穷苦的病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百零二岁,除了头发白之外,牙齿只掉一个,我再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了。健康、活泼,跟年轻人一样。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的。

  【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何必杀其他的动物来损自己的福报?这是决定错误的思想、行为。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九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下面这一段文: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要常常想到,这一切动物有血、有气;『血气之属』,都是讲的动物。动物都有灵知,都有知觉。『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我们知道物质是有界限的,灵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才知道是一体。所以佛说: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现相,跟我们的心是一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虚空法界。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包括现在所讲的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正因为它本来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程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可以说成一个正比例;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所以在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当中,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他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的接收器非常灵敏,极微弱的波动,他都能够收得到。而我们凡夫接收能力差,实在我们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现在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差距?他的接收器保持的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样。我们这个接收器不知道保管,染污了许许多多尘垢,脏乱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了。只有大的波动我们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完全接收不到,就像这个比喻相似。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真正做修养的功夫,所谓修养功夫,就是把我们心地的秽垢洗刷清除掉,恢复到我们的本能,那我们接收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所有极其微弱波动的现象,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机械,不需要肉体。诸位要晓得,接收能力不是肉体;灵知。灵知有没有相?我们一般人讲,灵知没有相,佛在经上也这麽说。这个说法是对凡夫说的,凡夫能够理解,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识来说,不是佛菩萨自己所说的。佛菩萨自己他们在一块说:灵知有相。这个色,色就是色相,这个色相叫无表色;换句话说,我们的眼、耳、鼻、舌,乃至於意,都没有办法感受得到,所以这说无色。其实,无色还是有色,我们见不到这个色,佛菩萨能见得到。这个话很难懂,举比喻来说,譬如人都会作梦,我问你:「梦中有没有色相?」我们细细去想一想,不能说没有色相。为什麽?我梦醒之後,回忆梦里头境界清清楚楚,我梦到哪些人物、梦到他在做些什麽事情、梦到那些生活环境的状况,就像真的一样,怎麽会没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梦,旁边的这个人为什麽看不到?於是我们就能体会到佛讲无色界,无色界就像梦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人觉察不到。别的人跟我们在一起,无论他是醒着,或者是一同睡着,他没有办法进入到我的梦中,他见不到我梦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说心地清净的人,清净到一定的程度,你作梦他在旁边能看见。我们在传记、小说里头看到,那些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家读书,也许都读过传奇小说《黄粱梦》。这个老道是个修行人,有定功。他在那个地方闭目打坐,这个秀才在旁边打瞌睡,在作梦。梦醒之後,这个老道跟他说:「你梦中做了什麽事情,什麽事情」,他全都知道;怎麽知道?他看见了。梦中那个境界是心变现的,他看到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色有粗的色,有显色,很明显的,有极微细的色,我们凡夫无法见到,无法体会到,这样我们才能够信得过佛菩萨甚深禅定。他那个清净心,清净的纯度,我们无法想像得到。在他那个境界里头,一切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极其微细的现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灵知跟我是一体。灵知既然是一体,色相也是一体。

  『纵不能躬修至德』,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圆满,为什麽?道德真正到这个程度,这些小动物对你都尊敬,对你都爱护。『亲我』,就是爱护。决不会来干扰我,我们要有德行去感化他们。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後,房间里的一些小动物都没有了,蚊虫、蚂蚁、蟑螂、跳蚤,一个都找不到,七十岁的道德修养达到这个水平。这些小动物对大师都敬仰,都来保护他,怎麽会来干扰他?我们见到了,我们听说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们今天自己修得还不够,为什麽?自己居住环境里面还有这些小动物。不过自己也有体验,也能证明古人所讲的是事实,因为自己断恶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诚恳,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我们很认真、很努力在做,从什麽地方看?从居住环境的小动物上看。牠来骚扰我们少了,数量少了,次数少了,这是我们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进步,但是还不够。为什麽?没断绝。但是自己有信心,二、三年之後,大概我们居住环境这些小动物可以断绝。我们决没有心想把牠赶走,当然更没有杀害的念头,我们爱护动物。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修积功德也都回向给牠们。我们把牠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们照顾牠,牠也会照顾我们,都有明显的感应。我们尊重牠,牠也尊重我们,我们敬爱牠,牠也敬爱我们。

  不仅是动物,连植物、树木花草都有感应。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长得美,花开得好,开得香,它的回报来供养我们。我们种的菜,种的花果,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去采来吃,那是什麽?那是它甘心情愿来供养。我们对它真的有爱心,现在我们发现,外国人常讲的植物喜欢音乐,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菜园播放音乐,这音乐是给这些植物供养它们的。现在我们播放音乐,我们改播放佛号,改播放讲经,它们也会听。我在图文巴山上,我们自己种的有丝瓜,大概种的也不少,悟谦法师照顾它们。有一天晚上丝瓜托梦给他,说丝瓜长得太大、太老了,你还不来采。到第二天,他果然去找,找到一个很大的丝瓜,真的已经太老了,采下来之後只能留着做种子。丝瓜会托梦给他,叫他去采,已经太老了。植物都有灵性,何况是动物?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爱的世界里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里面,这个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号,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又何乐而不为之?为什麽天天杀害生命来养活自己?这些动物,牠不是甘心情愿来给你吃的,你杀害牠,牠恨你,你跟牠结冤仇,这个冤仇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吃牠半斤,来世要还牠八两;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偿。这桩事情多可怕!这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一个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碍很多。这障碍从哪里来的?都是无量劫来,以及这一生当中,跟这些有情、无情结下许许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许许多多障碍。我们今天有幸,读到圣贤书,闻到圣贤的教诲,幸亏还有一点善根福德,听了、读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实实认真努力去做,才证明古人的教诲真实不虚。佛教导人「信、解、行、证」,最後一定要证实,事实真相於是大白。所以我们常常能想到这桩事情,特别是在饮食的时候,你能够想到,你就不忍心吃众生肉,这是一定的道理。接着了凡先生又说: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这个真的要看得开。你为什麽会发脾气?当然看到别人把事情做错了,得罪於我,我才会发脾气。人为什麽把事情做错?为什麽会得罪我?要多想一想。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我要想一想:他为什麽会有这些行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管道沟通,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这个事情不能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处。纵然自己没有不是处,过失都在他那一边,与我又有何干?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得好,特别是我们处现代的社会,看到许多人为非作歹,使我们自己有时候确确实实好像不能忍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人为什麽会有这种行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佛说这个话多温和!这些人,他的父母、他的长辈不懂得仁义道德,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所以他才犯过,才做一些违背法纪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应当原谅他,不能够责怪他。这样的心多平和,这个心量多伟大!我们应当要学习。不可以责怪他。即使教导他,他还犯过失,我们也要回头反省,「我教导的不够好,我教得不够圆满,我教导他,他为什麽还做不到?」不要把过失都推给别人,应当回过头来自己好好想想。

  譬如,现在有很多作父母的遇到我,「法师,现在儿女不听话了。」有很多作老师的来告诉我:「法师,现在学生不听管教。」我的回答,我说:你的子女、学生没有过失,你没有教好,你怎麽能怪他?不错!现在社会的大环境非常恶劣,邪知邪见,导致邪行充斥在世间,年轻人哪有不受薰染的道理?这是现在年轻人难教的一个外在因素。可是这外在的因素,我们如何用内在的真诚去克服,古人讲得不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再细想一想,连这些小动物、蚊虫、蚂蚁都能感动,花草树木也能感动,人岂不能感动吗?不能感动,是我们的精诚没有达到。如果我们自己能够这样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会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现代这些年轻人。我们自己没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责怪年轻人,去惩罚年轻人,这不是办法。教育这个手段,惩罚不是一个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自己用真诚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去感化一切众生。佛菩萨对於畜生、饿鬼、地狱都能够感化他,都能够引导他回头是岸,何况世间有情众生?我们应当想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够,决定不能怪别人还没有接受感化。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经上说:「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句话说得好。所以你要想度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够度化众生。佛在经教上说得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究竟,我们读诵经典的人不能疏忽。我们不能成就,实实在在,了凡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因循」、「粗心大意」。进一步这又教给我们: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些都是我刚才所说的。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这个人决不是英雄豪杰。称赞他是英雄豪杰,那只是称赞而已,有名无实。真正的英雄豪杰,决没有自以为是。我们称佛为大英雄,寺院供养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我们称他是大英雄。佛有没有自以为是?没有。佛跟众生讲经说法,他说了,他自己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句,说了四十九年,这是什麽缘故?他所说的都不是自己的。是谁的?古佛所说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学,也说他没有他自己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所说的都是古圣先王的教诲。你看,这麽样的谦虚!绝不自以为是,绝不加自己的意思在里头,这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亦无尤人之学问』,「尤」是怨恨的意思。圣贤人的学问,决不会引发一个人自私自利,决不会引起一个人贪瞋痴慢,决不会教你去害别人利益自己,圣贤的学问没有这些。一个从「人」上说,一个从「学」上说。回过头来,我们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我们自己确确实实道德没有修,我们的真诚不够,所以我们的感化达不到。

  【吾悉以自反。】

  这些东西,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所以要想帮助社会,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幸福美满,从哪里做起?从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德学,如何能感化众生?自己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念头还没有放下,如何能感动众生?如何能行菩萨道?这些话句句都是真话,都是实话。所以,我们想帮助这个世间减少灾患,现在大家都知道,世间有不少人都相信,古老预言所说的,我听很多同修从欧洲回来,欧洲人都非常尊敬、相信十六世纪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他们都把他当作圣人来看待,他的预言是讲我们这个世纪有大zai 难,ji 督教《圣经》里面讲世界**,yi si  lan《古兰经》里面也讲世界**,大概都是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这些书看了,这些话听了,也忧虑不安!我们自己如何能在这个zai 难里面幸免,如何能够帮助世人度过这个难关,有没有可能?我们今天读了《了凡四训》,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我们自己修养道德,自己就超越了;佛家里所说的,「共业里头有不共业」,我们自己可以超越。我们自己有能力超越,那就要帮助广大苦难众生。如何帮助他们?一定要以德行、要以学问去感化他,让他觉悟,让他明了,让他忏悔,也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zai 难可以化解。纵然不能完全化解,可以把zai 难程度减轻,把zai 难的时间缩短,这个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去做。怎样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个书里头举的例子很多,我们细心去体会,反覆的推敲。他底下又举了一个例子:

  【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一条,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遇到,我们能不能做到?别人恶意的毁谤我,我听了之後,能不能一丝毫怨恨的心都不起?这是功夫。

  有人造谣生事在外面毁谤我,有同修来告诉我:「某人说你的坏话,毁谤你」,他一开口,我就制止他,不要再说下去了。他感觉到非常惊讶!他说:「为什麽?」我告诉他:「我希望我的心,对那个人永远保持最好的印象,我不希望他的不善、种种的言行放在我的心里,我不希望。」我永远记人家的好处,记人家的善处,我的眼睛看天下,都是善人,都是好人。决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把我的心变成不善,这个损失就太大太大了。那个说我坏话的人,破坏我的人,从前对我很好,我永远感他的恩,戴他的德。以後种种不善,那是别有因素,这个因素里面多半都是误会。他为什麽从前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从前我对他有好处,现在好像我对他没有好处。从利害上,心理、态度、言行改变了。这个改变我清楚,我过去对他好,现在对他更好,是他不了解。为什麽?他的心目当中只是名闻利养的利害。我今天已经提升了一步,我今天完全讲的是德行,在道德上向上提升,名利上我放下了。我对他的好,他不了解,他产生误会,我应当要原谅他。说原谅他,我的心胸已经很小了,已经是错了,完全没有这回事情。这个事情,它在别的地方可以发生,在我心目当中永远没有发生过。我们这才能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天性。

  许哲居士为什麽一百零二岁还这麽年轻,还这麽健康?一生不生病,还能为社会苦难众生服务。她为一些老人服务,其实那些老人比她小得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她一百多岁的人还替他们服务。什麽原因?心地里头不夹杂丝毫不善的念头。决定不许可有丝毫不善的东西跑在我的心里面去,我得要防范。我这个心里只容纳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善德,这才是修养自己的道德。所以我们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我感激。为什麽?从这个境界里面,来勘验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麽程度。如果我还有一念厌恶的心,有一念不高兴,自己要立刻回过头来忏悔,我的德行不够,为什麽禁不起考验。所以决定是「欢喜受赐,何怒之有?」人家这样对我,我用这个态度对他,慢慢传到对方去,对方会感激,会回头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如果我一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发怒,我就存报复的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自害害他。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个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难明了的。多想想,多思惟,我们就能够自救救人、自度度他,这又何乐而不为之?

  所以,一个人在世间,希望一生当中都能保持着真诚心,都能够永远保持着爱心,爱一切众生。人爱我,我爱他不难;人恨我,我爱他,这才叫真正功夫,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学问。造五逆十恶罪业的众生,我还是真诚、平等的爱他,因为我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他的性本善,他的真心、他的真性是本善,我尊敬他,我爱他。他染上一些不良习气,那不是真的,那个可以改的。所以只要一念回头,他就是善人,恢复到他本来。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了凡先生接着说:

  【又闻谤而不怒。】

  若无其事。

  【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我从年轻的时候学到了,我懂得,我明了。好像是在去年,悟道法师把台湾一些报纸、杂志传真给我,写了一封信给我。这都是台湾一些出家人,指着我的名字毁谤我、侮辱我。说我提倡《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很大的罪过,误导许许多多念佛人,长篇累牍的文章写在那里。悟道法师要找一批同学,要写文章来反驳。我立刻打电话告诉他:「随他去骂,一句话都不要说。」为什麽?他骂累了就不骂了。与我不相干!他写文章随他写,他总会有写累的一天,我们一丝毫反应都没有。悟道师忍着气,好!听话,我们就不理他。现在不就没有了吗?这个骂人要知道,两个人愈骂愈起劲;如果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到最後他骂累了,他自然就不骂了。这个人坐在这里很舒服,在这里做什麽?在听唱歌。哪个人高,哪个人低?旁观的人说:「某人有修养,某人风度很差。」由人批评,我们何必说一句话?何况骂人好累,发脾气对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发一次脾气,许哲居士讲:「三天都不能恢复。」你为什麽要发脾气?他骂你,你很难过;他骂别人,你为什麽不难过?他骂我「净空」,净空是假名,很多人都可以叫净空,我何必要接受?人家骂你,你就接受,你傻,你愚痴!你听了,像他骂别人一样,与我不相干,心平气和。这个冤就化解,对我误会也化解了,不要去理他。打架,也是如此。两个人愈打愈起劲;如果一个人打,一个人不还手,那个打的人打几下,他就下不了台,再打,人家不还手,不打自己又难看。这个方法对於喜欢打架的人很有效果,我都用过。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些朋友发脾气了,他打我,我不还手,他把我推倒,我就倒在地下不起来。旁边人看到,他在那里很难看下不了台,要打,打不下手,不打,好像也没有办法收回,我这招很高明。所以不要跟人争,一定要保持好的友谊,这种过失、错误,希望把这个时间缩短,友谊要恒久、要常久。这是做人的道理。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所以,一切谗言自己会消失,不必我们去辩驳,愈辩愈黑,不能辩驳,自然的化解了,这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着看下面的文字: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这一桩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这样我们的损失就大了。一次发脾气,不论时间长短,即使是一分钟这麽短,我们的心理、生理上的伤害,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诸位想想:如果是每天都发一顿脾气,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这是非常不值得的。『闻谤』,别人毁谤我们,这是在所不免的,我们与大众相处,实实在在没有方法令一切大众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不但我们凡夫做不到,就是连释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常找麻烦的、毁谤侮辱的,甚至於陷害的,有提婆达多,内部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烦,外面有六师外道;这都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对於这些毁谤、陷害,怎麽处理?用不动心,用真诚、平等、慈悲来处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还会发脾气,甚至於极力为自己辩护,这是自寻烦恼。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你就要记住「如何能在一生当中不发脾气」,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发脾气,刚才说了,对自己身心有害,给对方也有害,彼此都有害,两方面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够忍受,能够以不动心来处理,我们自己得利益。得什麽利益?定慧增长。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福德,是从定慧当中来的,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定慧是因,福德是果。於对方也有利益,我们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不跟他结冤仇,所以自他两利,这是菩萨道,是菩萨学,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当然,初学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自己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逐渐逐渐就会趋向自然。最初是极力的忍耐,若干年後就趋於自然。这是举两个例子来说。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行,总得要想想道理,把这个理想通。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你只要把道理搞通达、搞明白,过失自然就消失了。这是改过第二个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殊胜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讲的第三个方法: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这是大道理,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过失太多了,说之不尽!过失不必说是你造作,起心动念过失就已经形成。试问问: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念头,多少个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些过患都是『惟心所造』,你心里在起心动念。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诸位千万不要错会意思,佛法里面修禅定只有禅宗,你就搞错了。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许许多多的宗派,无量无边的法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所以禅定是佛家修行,不论哪个法门共同的原则,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说,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这持名的方法,也有用观想的方法,也有用观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读诵经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这一个事实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麽叫「定」?心在一切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这个善缘、恶缘是佛教的名词,是对人事环境来说的。善缘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恶缘是与很多造恶的人在一起;人事环境。无论在什麽环境里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禅定。

  所以,『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哪里来的过失?起心动念就是过失,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对人、对事、对物去练,练不动心,练着不起心动念。在所有方法里面,实实在在讲,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为什麽?这个念头才动,立刻「阿弥陀佛」,用这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全错了。念佛无非是用这句佛号把妄念打掉;也就是说,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念头不会不起的,如果你要是念头不起,那你就是圣人,你不是凡人。凡人面对外面境界,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觉悟得快就是要把这个念头制止。净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它换过来,念头才起来,不要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立刻用这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让心里面只有这一念,不容许第二念,这叫念佛,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头自然不起,你就功夫得力;如果念头还会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像天天念书,很用功念书,考试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绩。所以学佛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今天采取持名念佛这个办法,用这个办法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着我们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保持我们不做恶业。下面举几个例子:

  【学者】

  『学者』就是学佛的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不在了,他的经典还留在世间,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学习,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於好色、好名、好货】

  『货』,就是物质享受。

  【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

  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这种境界现前,我们这个贪心起来,贪色、贪名、贪享受,瞋恚心起来了发脾气,贪瞋痴现前了,这就是过失,这就叫造业。这个时候怎麽办?才有这个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好色的念头打掉了,好名的念头打掉了,贪图享受的念头打掉了,发脾气的念头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他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简单,也最有效果。我们在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宗派法门,我也略略的涉猎,最後,我还是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简单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这个妄想、念头,一句佛号取而代之,把它换过来,逐渐逐渐的妄念就少了。

  这些境界现前,练到你如如不动了。不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接触,不是的;我眼也看,耳也听,一样接触,接触不动心。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境界,就如同看电影、看电视一样,这些境界,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从理上来观,从理上来观,从心上来改,非常有效。『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不必要一桩一桩去想,一桩一桩去改,那个多麻烦、多费事!

  【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这话说得好!只要我们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为善』。怎样叫「为善」?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一心为善。决不要想利益自己,诸位要知道,如果夹杂着一个念头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纯,善里头有夹杂,夹杂着不善,这个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纯善,自己的行为当然纯善,要做到纯善,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才能够成就。『正念现前』,正念是对邪念说的,邪念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这一种错误,对社会是有伤害,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伤害社会、伤害别人,将来果报在三途,眼前纵然得一点小利益,往後所受的果报,如果拿来比较一下,你就晓得,得不偿失!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时时保持着正念,纯正之念就是前面讲的「吾心不动」,外面境界了了分明,这是正念。

  修正念,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视,从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里面看电视的时间最多。看电视能不能修行?能。我过去就教不少人,把《金刚经》的四句偈写下来,贴在电视萤光幕旁边,这四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用这句偈子来看电视,那就是修行。电视画面,你看得清清楚楚,电视的音响,你也听得清清楚楚,你在这里面学什麽?学如如不动。不要被他转了,他演个欢乐的镜头,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被他转了。修行人怎麽样?我不被他转,我转他,你就成功了。《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境界现前,你不被他所转,你就能转他。转他,你就能够教导他,你就能够改变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定力,没有这个智慧,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麽能转别人?你明了,看电视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後你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处不是菩萨学处,无处不成就无上道;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禅宗大德,我们过去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他们测验学生,常常问学生:你「会麽!」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尽,如果你要是真会了,点点滴滴都是佛法,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才是真正成就;这也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宗门跟教下用的术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你们想想看:宗门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是一个意思吗?法门虽然不同,方法不一样,殊途同归。在这个地方,我们果然明白了,我们对於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要以恭敬心来对待,没有高下。绝不可以说,我念佛的很高,你那个不如我,这个错了!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经迷了,你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对的,这是决定正确的。所以「一心为善,正念现前」,要紧!

  假如,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国家,每一个人都能够一心为善,正念现前,这个社会上哪里会有邪教?哪里会有邪知邪见?自然就消失无踪了。古德常说:「破邪显正」,我们今天把这句话反过来说,显正,邪就不能存在。社会上为什麽有这麽多邪知邪见?因为没有正知正见的教学,於是邪知见一出来,大家好奇,就向它学习,盲从!谚语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如果正法能提倡,人民他会辨别,他会比较,两个摆在面前一比较,他就认识了,他自然就会选择了。今天邪教在整个世界,充斥在社会上。什麽原因?在这个时代里头没有人提倡正法。儒家,「**孔家店」,儒家是正法,是教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人「五伦八德」,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佛法教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现在大家认为佛法是迷信,破除迷信,**迷信,这里头产生了很大的误会。佛不迷信,佛的口号是「破迷开悟」,把破迷开悟当作迷信**了,那什麽叫不迷信?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邪教是不迷信,当然社会上一窝蜂都去学邪教去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一想。怎样能够「显正破邪」,这在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用得上。再看下文,下文从比喻上说: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

  这两句是比喻。把『太阳』比作正法。把『魍魉』比作邪法,「魍魉」是妖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後面了凡先生做出结论:

  【此精一之真传也】

  『精』是精纯;『一』是唯一、独一。自古以来圣圣相传,这是真传。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

  这是从根本改,这样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彻底。

  【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再用比喻说。譬如,我们砍树,这树有毒,不是个好树,我们要把它连根拔除。从根上去把它斩断,不必要枝枝叶叶,寻枝摘叶多麻烦!根拔掉就好了,枝叶自然就枯萎了。这是说改过,前面讲的从理上改,就像伐树,从树干上下手。从事上改,就好像从树叶上下手,这个很麻烦,很不容易。从心改,就是从根下手,这个容易,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再看底下这段文,总结: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我们学佛用功,也要抓到纲领,抓到纲领从根本上起修就不难。我们今天讲到佛法,佛法的经典那麽多,古人形容「浩如烟海」。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经卷,最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而实际上,佛法由私人流传到中国来的,那个时间还要早,可能会早到二、三百年。正式由国家派使节去迎请、聘请的,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典不断的流入中国,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南宋中国翻译、刻印的《大藏经》完成,总共有七千多卷,现在再加上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的着作,都收藏在这一部丛书里面,现在中文《大藏经》总共有三万多卷之多。如果我们要想学佛,这麽多的典籍,都要去看,都要去研究,都要去学习,那就是寻枝摘叶,这多麻烦!这要到哪一年,我们才能入门?所以,会学的人,从根本学,这就重要了。

  我学佛五十年了,我讲经也讲了四十二年。我在这一生当中总结佛法的精髓二十个字,我们存心,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什麽心?佛在经教里面教给我们,用「真诚心」,「真」决定没有假,「诚」则不虚;用「清净心」,清净决定没有污染;用「平等心」,平等就没有高下;用「正觉心」,决定没有迷惑;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慈悲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要用这五种心,这五种心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如果用大菩提心来讲,很多人不好懂,照经典里面注解讲,也很难懂,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心!佛是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佛的行为是什麽?行为,我也用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个念佛,佛是觉的意思;就是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那就叫念佛;念自性佛。抓住这个纲领,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够契入境界,佛家所有经典摆在你面前,你不会感觉到困难,你都能够通达、学习。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知道根本,都要抓住它的精要、它的纲领。

  这样我们就明了,大概总是最上的是从根本修,『治心』,效果是『当下清净』。哪有那麽多麻烦事情?『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个心才动,立刻就觉察到;一觉察到,这个念头就息。这是古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不要叫恶念相续;恶念才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是正念,这是最好的方法。

  【苟未能然】

  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间的,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麽?明理。

  【须明理以遣之】

  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

  【又未能然】

  这个也办不到。办不到,怎麽样?

  【须随事以禁之】

  那就只好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这个三层,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那只有「随事以禁之」。所以,佛为这些下根人,制定了许许多多戒条。这些戒条,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千年前古印度那个社会上的生活规范。在时间上,我们差距三千年;在地理环境,我们这边是中国,那边是印度;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然後你研究戒律才真正会有心得。要不要根据那个戒律一条一条去做?不必要。为什麽?许多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完全不同。这个要知道,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学它的精神,事相上应当要用现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去学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坏了,你怎麽这麽笨。所以佛法,即使是戒条,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但是根本戒,那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一切时、一切处,那都是准则,这不能改变。这个根本戒是什麽?五戒。只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确实不管在什麽时代、不管在哪一个地区,都行得通。这五条是超越时空,必须要遵守的。其他的戒条很多很多,一定要看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应该如何来修订;不违背它的精神,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

  第一次在中国,大规模做修订的工作是唐朝。唐朝在佛法里面来说,有人说,佛法在唐朝起了一个革命的运动,也可以这个说法;那就是中国的丛林制度,兴起了。「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位大师提倡共修、依众靠众。这两个人他们是师兄弟,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两位都是第八代,照一般讲法,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建丛林,就是把佛法的教学、修行制度化,正式的制度化。丛林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组织很严密。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如同学校的校长;丛林的首座和尚,相当於一个学校的教务长;丛林的维那和尚,相当於训导长;丛林的监院,相当於总务长。名称不一样,跟现在学校的领导执事,他们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所以丛林里面教务、训导、总务,它是学校。正规的立学校来教学,来帮助大家共同做改过修善的功夫,这叫做修行。修行,总而言之就是改过修善而已。现在有很多人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吃长素,一定要天天敲着木鱼念经,那个完全想错了,那是形式。形式可以改变,精神、原理原则不能改变。

  现在有许多同修常常来见我,他们在各个地方去修建寺庙。我不赞成。为什麽?寺庙是两千年以前那个时代,或者是满清之前还可以能讲得过去。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总不能叫人再回到ZHUAN制时代去,这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道场应当怎样建立?要建立学校的方式。佛教原本就是教育,还要回归到教学上去,所以建学校不要建寺庙,这样才好。如果讲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最好的道场、最理想的道场,那就是现代的卫星、电视传播。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讲经说法,利用卫星传播,全世界都能收听得到,你说这个效果多大!用这个方法弘法利生,把佛法的教学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把佛法的修学,这些理论、方法,利用科学技术传递给每一个想学佛的人。这是正确的,不要再盖寺庙,盖寺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一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文章: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是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上根人虽然是从心上改起,从起心动念处改起,决定不能疏忽事相上。不能说「我心很清净,戒条可以不必遵守了」,这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即使你有真功夫,你的功夫并不真实。为什麽?你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你有真慈悲,你一定会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人看。这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这是对的、正确的,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时时刻刻照顾下根人。我们对於世尊所制定的戒条,条条要遵守。戒条引伸,是国家的法律,我们一定遵守;持戒,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在大乘戒经里面,佛说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梵网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一定要遵守「不谤国主」,国主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决定不能够毁谤;《璎珞菩萨戒经》里面讲「不漏国税」,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国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不能偷税,像这些都是属於持戒。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我们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在现代这个社会,由於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常常有机会到国外去旅游。到人家的国家,他们的法律跟中国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跟中国不一样,入境随俗。到人家国家里头,一定遵守别人的法令规章,遵守别人的风俗习惯,都在持戒里头。所以戒律里面所包含的广大无边,我们都要懂得。

  如果『执下而昧上』,执着在这些法令规章,「我样样都遵守」,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从心上去改过,这样改法就很笨拙,这不是个聪明办法。但是,也是好办法。能够这样遵守,总是过失比较少;过失是不能避免,过失可以减少很多。所以,他跟我们讲,改过要有三种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功夫,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这一段是讲「改过效验」。过改了之後,会有什麽样的境界现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麽样的效果,什麽样的成绩。请看这篇文字: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

  『顾』,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但凡发愿改过,需要有帮助。『明』,明显的。需要『良朋提醒』,要有真正好朋友,时时刻刻提醒你。为什麽?凡夫健忘,一转眼忘掉了。诸位想想,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是你的好朋友,常常提醒你,你嫌不嫌他罗嗦?真的,确实会嫌他罗嗦,会嫌他繁琐。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聪明智慧。他用什麽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在学校里叫的「教学工具」,他用名号,他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你。

  名号,譬如「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这个不是他自己的名号。他自己的本名,经典上记载叫「悉达多」。但是他习惯用这个名号,这个名号是提醒我们。但是古时候古人翻经,翻「释迦牟尼佛」完全用梵文音译,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我们现代人听到这个名号迷惑了,不懂得什麽意思。古人懂得,古时候讲经的人多,教学的人多。因为一般寺院全是学校,出家的法师就是老师,他天天在里面自己研究,对大众讲学、教学,寺院是学校,所以大家懂得。

  「释迦」,它的意思是「仁慈」。我们待人接物缺乏仁慈,常常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起这种念头,干这种事情,这错误了。所以,佛他用这个名号「释迦」,听到这个名称,「我待人要仁慈,要能够舍己为人」。「牟尼」两个字的意思是「清净」。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用这个名号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自己念这个名号提醒自己,听到别人念这个名号也提醒自己。自己家里面有一个小佛堂,或者有一个客厅,客厅里面我们供一尊佛像,把佛的名字写在两旁边,像对联一样,这是你们大家在寺院看到的「幢幡」,这幡上写的都是佛菩萨名号。什麽用处?提醒我们自己。佛教里头用这个方法。

  佛像、菩萨像,也是提醒我们的,让我们一看就晓得它代表什麽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净。在中国供奉观世音菩萨最多,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在的话讲,是无条件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有苦有难,无条件、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是观世音菩萨。看到观世音菩萨像,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慈悲,无条件的,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帮助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是谁?观世音菩萨就是我。提醒我,用这一尊像、用这个名号提醒我:「我要效法观世音菩萨,我要学作观世音菩萨」,是这个意思。所以供奉佛像功德很大,功德大在哪里?就大在此地,常常提醒你。

  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代表孝,孝亲。「地」是大地,「藏」是宝藏。我们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大地来供养。地上,无论是生长的,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谷杂粮,这是地生的宝藏;地下埋藏的资源就非常之多,金银珠宝,提供我们生活之所需。佛用这个「地」,代表我们的「心地」;「藏」,我们心地真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能力,德就是能力,有无量的相好,需要我们去开采。用什麽方法开采?用「孝亲尊师」,就是孝道跟师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讲孝道跟师道,用这个来开采。所以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像,听到地藏菩萨名号,我们就要懂得「孝亲尊师」,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文殊菩萨提醒我智慧,要求智慧。普贤菩萨提醒我,要落实在生活上;像释迦的仁慈、清净,观音的慈悲,地藏的孝敬,文殊的智慧,统统要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普贤」。佛家教学,你说妙不妙!所以,佛教里面所有佛菩萨的形像,所有这些神明的形像,统统是教学、表法的,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可以把它当作神明来供奉,那你就大错特错。用这种方法来提醒我们!若一个人在旁边天天提醒我们,我们会厌烦他、会讨厌他,甚至於会恨他。用这种艺术品摆在你面前,可以欣赏,又可以提醒,你说多好!

  上一次我访问凤凰卫视,见到常先生,他的办公室里面摆了许多弥勒菩萨像。我看看,他有点像弥勒菩萨,肚子大大的,胖胖的。弥勒菩萨代表的是「欢喜心」,佛家常讲的「平等、慈悲」,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心要平,色要端庄、要欢喜。这是教我们怎样跟大众相处,全是表法的。我们出家人名号都不例外。我出家,师父给我起了个名字叫「净空」,我很欢喜。人家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想:「我有没有清净?我有没有放下?」放下就空了。提出这个名号,我就想想:「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名符其实?」如果名跟实不相符合,我们要生惭愧心,我们对不起这个名字。所以,佛的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真心本性里面的性德无量无边;菩萨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的修德。性德,我们在凡夫,我们迷了自性,所以性德不显,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是这麽个意思。

  佛教不单单是名字、艺术上的造像是表法的,所有一切设施,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连建筑都不例外。你们要是注意看,你们到佛教寺院,你看供奉释迦牟尼佛这个殿,叫「大雄宝殿」,你看它的建筑,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都是提醒我们。外面两层教给我们要随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内里头要平等,内里头不能有两样;外面可以不平等,里面决定要平等。外面平等了,这个社会秩序就破坏了。外面一定有尊卑,有父子、有兄弟、有长幼,它有秩序,不能把这个秩序破坏。外表两层代表社会秩序,决定要遵守,里面决定要平等。意思多好!

  供具都是表法的。我们在佛前面烧一炷香,香代表什麽?香赞里头,「戒定真香」,真香不是你燃的这个香,看到那个香就要知道:「我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戒定慧是我自性真心里头的香,教你闻到这个香、看到这个香,想到「我要修戒定慧,我要断贪瞋痴」,没有一样不是提醒的。佛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最简单的,是要供一杯水。其他的供具、香花统统没有,香不烧都没有关系,水一定供一杯。水代表什麽?水代表心。看到这杯水,「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样乾净、一尘不染?是不是像水这样平等?」水平。所以水代表清净、平等,取这个意思。那个水不是给佛喝的,是给我看的,给大家看的,看到这一杯水,「我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用这些方法来提醒我们。没有一样不是苦口婆心想一些方法来教我们,我们然後才体会到佛对我们恩德之大、设想之周到,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哪里有迷信!诸位要记住,佛前面的那个水不能供茶,茶有颜色,那个不乾净,那就代表心里头有污染,所以要供清水。那个清水是用自来水还是用开水,这无所谓,只要那个水乾净,里面没有肮脏的东西在,那就行了,你懂得它的意义是表法;也就是「明须良朋提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刻不提醒,我们就会迷了,就会做错事情,就糊涂了。所以佛门教学的设施,真正了不起。我们到二十世纪之後半叶,二次大战之後,我们才常常听到艺术,连打仗都讲求艺术,有「艺术化」的口号。我们想到,佛在几千年前教学,就进入艺术,用艺术的方法来教导。

  『幽须鬼神证明』,「鬼神证明」就是感应。感应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在这一生亲身体验的,同修们他们的感应跟我讲的,这就太丰富了。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不具足这三个条件,你这一生没有缘遇到,所谓是没有机会遇到;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

  我往年住在美国的时候,在达拉斯我们那个佛教会有一个会长蔡文雄居士,他告诉我学佛的因缘。他们长住在外国,华侨,对这个不相信。那一年他的父亲过世,他到台湾来奔丧,送他的父亲。他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在床前,他看到有一尊佛像,这一尊佛像在窗户里面,那个窗户就好像是佛龛一样,佛像在当中。他说他至少看了十五分钟,这麽长的时间,决定不是看错。给他印象很深,他感到非常惊讶!他问别人,别人看不见。他学佛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佛来度他。以後他做生意,赚的钱有的时候逛古董店,他喜欢买古董。在古董店看到一尊佛像,是石头雕的,这一尊佛像他一看,就是他父亲走的那一天现在窗口的那一尊佛像,他立刻就买回去。那是在中国买的,买了之後,带到美国。最先供在家里,以後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去看。我看了也很欢喜,我劝他把这一尊佛像供在道场,因为他是这个道场的会长,达拉斯佛教会,现在这尊佛像还供在那个道场。这是他讲出他学佛的因缘,「幽须鬼神证明」。

  他又告诉我一桩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说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在旧金山;他是在旧金山之外有个小城,回去,回到旧金山。开车,路走错了,走到一个小镇,确确实实这个小镇在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去过的。车接近小镇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这个小镇很熟,是他住过,他能够立刻就记起来,这里头道路的状况、里面建筑的状况,跟同车的人讲。然後他们这个车就进去,跟他所说的完全一样。他非常惊讶,这一桩事情,多年以来,他得不到答案。遇到我的时候,他问我:「法师,这到底是什麽缘故?」我说:「从这个地方看,大概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头。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面,而且住的时间相当长,否则的话,你不可能知道这个小城里面的状况。」他一想,有道理。很可能他前生是在旧金山作矿工,大概是中国人作矿工,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在这个地方。还算不错,没做什麽坏事,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还做得不错,又能够学佛。前世的业因证实。

  像这一类的事情,我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国一个地区,从来没有去过的,一去突然感觉到这个地方面熟,这个环境不生疏。如果没有前世,这怎麽讲都讲不通。你说突然之间灵感,为什麽不其他地方有这个灵感,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由此可知,人决定有过去生。既有过去生,肯定有来生,因果通三世。所以,这是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们。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这是做功夫。「忏悔」就是改过。我们念念都有过失,一不觉就迷了,迷了就是过失。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昼夜都不能够间断。所以有人问我:「我们在家里头,卧室里头可不可以供佛像?」有些法师说:「卧室里头供佛像,那是大不敬!」这个话说得只对一半,不能全对。怎麽说对一半?你不是修行人,你不肯认真去改过自新,你把佛像供在卧房里面,是不敬,这是错误的。如果你是真正修行人,昼夜不间断想要人提醒我,在卧房里头没有佛像,就会忘掉了,就迷失了。我可不可以供?应该供。所以对真修行人来讲,敬不敬事小,提醒我觉悟事大。我真正觉悟,就是恭敬;我迷惑了,就是大不敬。这个事情,总得要通情达理。要是执着在那个教条上,讲不通,你只能对一半,你不能完全对。所以,对一个真正下定决心改过自新,要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什麽地方都可以供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总得要知道。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干?是不是真学?下面,这是讲克期取证。

  【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

  经一七,七天,经过七天,或者二七,十四天,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必有效验】

  如果真的能够锲而不舍,就有感应。哪些感应?下面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跟我们说。我们的业障消了、罪过消了,它有预兆,有好的预兆。这底下举了几个例子:

  【或觉心神恬旷】

  在从前,心里总是不开心,总是郁闷不乐,现在心胸开阔,常常欢喜,这就不一样。这是感应,这是效果。

  【或觉智慧顿开】

  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总觉得自己很糊涂,糊里糊涂,没有智慧。现在经过这一段断恶改过,这一段修持之後,觉得自己现在有智慧,处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有智慧,很清楚、很明白,这都是效果。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冗沓』是事务繁忙。从前事务繁忙,自己感觉得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处处有障碍。现在经过这样修持之後,断恶改过之後,处理这些繁杂事情跟从前不一样,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再烦的事、再忙的事,都感觉有头绪、有条理,轻而易举,不觉得繁杂,也不会厌倦。

  【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

  这是很不容易的功夫。冤家对头,在从前是看到他就讨厌他、就恨他,总要骂他几句。现在看到这些冤家对头,不但不会骂他,欢喜,还跟他行礼,以善心、以礼节来对待。这都是好的吉兆,这是在人事上说的。

  下面,这是讲你在梦中的境界,跟从前不一样了。没有修行之前常做恶梦,这个我自己有经验。我在学佛之前恶梦很多,常常在梦中惊醒。学佛之後,头十年还有恶梦,十年之後,恶梦没有了。这都是好的预兆,都是好的感应。

  【或梦吐黑物】

  梦中吐出黑色的东西。『黑』是脏的东西,这是举例。

  【或梦往圣先贤】

  我是因为常常讲经,所以梦过不少次佛菩萨讲经,我参加讲经的法会。

  【提携接引】

  佛菩萨在梦中跟你说法,帮助你,教导你,这是一类。下面又一类:

  【或梦飞步太虚】

  这个梦好。作梦的时候飞起来了,在空中飞行,腾云驾雾。

  【或梦幢幡宝盖】

  梦到天宫,梦到佛国,这都是非常好的胜事。

  【种种胜事】

  殊胜之事。这些预兆:

  【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才会有这个现象。我们的罪业,纵然没有完全消除,消除了一部分,这些现象现前。这些好的现象现前,千万要记住: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最怕就是这个。所以,种种瑞相现前,对於一个真正用功的人,见如不见,不必跟别人说,不必炫耀自己的成就,那就完全错了。应当要记住佛在经上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放在心上,自己依旧要一心忏悔,依旧要昼夜无间,我们的功夫才会进步。如果有这些境界现前,自己以为了不得,自己以为比别人高,贡高我慢的心生起来了,不但不能提升,你立刻往下堕落,这是错误,这是严重的错误。

  『画而不进』,画是终止,在这个地方,「画」是不再往前进了,这就可惜了。所以,这些殊胜的境界现前,若无其事。纵然觉得自己智慧开了,还当作未开想,这个好,我们才能够进步。了凡先生说了这麽一大段,下面才举例子,举古人改过的例子,勉励他的儿子。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蘧伯玉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他改过自新很有效果,在历史上留给後人做典范。这个人也是圣贤之人,二十岁,很年轻,他就知道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重要,就非常认真努力去做。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

  虽然天天在改,认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觉得过去这一年改得不彻底,改得不究竟。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

  这样子年复一年。

  【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到自己五十岁,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还是错了。

  【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值得我们效法。一个人最大的过失是什麽?不知道自己过失,这是最大的过失。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会有心去改过。没有改过的念头,这个过失的累积,由小过累积就成大过,由大过累积成为巨过,後来的果报不堪设想。许许多多的凡夫,为什麽死後堕三恶道?原由就在此地,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知道改过。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在前面所讲的,「明须良朋提醒」,这一桩事情重要!你到哪里找到这麽一个好的朋友肯提醒你?说老实话,父母都做不到。父母果然天天提醒你,你一定会怨恨父母,会觉得父母唠叨、父母太繁琐了。

  所以,佛菩萨想的方法好,妙极了!用种种方法表法提醒你。而表法的意义要懂。譬如我在前面讲的「供水」,佛前面供这一杯水,你一看就晓得,「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要像水一样平等,永远保持清净、平等」。离开佛堂就忘掉了吗?谁提醒你?你要知道,只要见到水,你就想到。我们平常喝水,倒一杯水在这里,马上就提醒自己。到外面作客,人家招待,最简单的,也是一杯茶水;见到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如果你是「只是佛堂的那一杯水是表法,其他的不是」,那你什麽都学不到,你就未免太笨拙,你是过分的分别执着。

  譬如燃香,你晓得这个香是代表「戒定慧」。我们在任何场所当中闻到气味,都要想到戒定慧。香是提醒鼻根的,不管什麽样味道,都用一个「香」字代表;只要有气味,闻到有气味,就要想到戒定慧。然後你才明了,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哪个地方不是用功道场?一切时、一切处,原来都是道场。道场不是在寺院庵堂,处处皆是!

  我们在佛前面供花、供果。花代表「因」,花开得好,因好;因好,果一定好。果是代表「果」,花代表「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就会结恶果,它表这个意思。佛前面供花果,我们懂这个意思;什麽时候看到花,都要懂得我要修好因。无论在什麽时候,乃至於看到人家穿一件衣服,衣服上绣的花,看到这个花,我要知道修好因。无论在什麽地方看到果实,我们希求的是好的果报,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好因。这不都是佛家的教学吗?都是如来的教诲吗?哪里要说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舌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哪一法不是佛法?原来,处处皆是佛法。所以,佛家常讲「佛法无边」!这句话意思你懂了吗?所以你要会学!你要是会学,一切时、一切处决定不迷。为什麽?它都在表法,都在提醒你,你怎麽会迷?不会的人才迷,执着的人才迷。执着一定是在佛堂供的那是表法,离开佛堂之外,就不懂得什麽叫表法。这个学,学得太笨拙了。孔老夫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了,太笨了;告诉你一样,只能懂一样,你不能够触类旁通。佛法是教你一样,你懂得了,一切都懂得了,样样都通了,这是佛法。所以佛法教学,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功夫上来讲,蘧伯玉是最好的一个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一条决定不能疏忽!了凡到晚年也学,学蘧伯玉。这是功夫有相当根底了,才知道勇猛精进的重要性,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功效愈来愈显着,在日常生活愈来愈快乐,事业愈来愈顺利,确确实实做到灾消福来,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二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下面的文字: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文到这个地方,从举比喻之後,这才正说。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太多了。『蝟集』是比喻,就像刺蝟这个刺一样,聚集在一起。『而回思往事』,我们想想过去,常常好像『不见有其过者』,没有觉察到自己有什麽过错。所以,我们一般人常常讲「我没有什麽大错」、「我没有什麽过失」,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常常有这个感觉。这是麽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聩,见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蘧伯玉实在讲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下面这一段文跟我们说,恶业也有徵兆: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在佛法里面讲,业障深重。业障过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预兆。

  【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

  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那些人物,有时候我们能发现。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麽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无事而常烦恼】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招惹的时候,自生烦恼,只要冷静观察就能发现。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这就是怕见正人君子。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这种现象,实在说还都是有救。为什麽?他还有惭愧心。

  【或闻正论而不乐】

  听到人家讲正经话不喜欢。为什麽?自己作恶多端养成了恶习气。听到正论跟自己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很不乐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们布施,以礼物送给人,人家还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之下,譬如说他挨冻、挨饿,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送一点衣服、食物给他,他当然接受,接受之後他不感激,他还怨恨你。这种情形有,在现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这都是恶业深重的徵兆,我们要多想想。

  【或夜梦颠倒】

  晚上作恶梦。作恶梦绝对不是个好预兆,自己一定要警觉到过恶很重,所以夜晚才作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

  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

  【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如果我们自己反省,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自己有个一条、两条,我们就要警觉到,过失、恶业一定相当严重了。要警觉到,赶快回头,立即奋发,『舍旧图新』,就是要改过自新。『幸勿自误』,这一句话是勉励我们,希望你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这个事情,一定要自己奋发,别人帮不上忙。改过之法就讲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积善之方」。文字一开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两句话可以以历史来作证。自古以来,凡是过於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後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於招惹一些凶灾。这是在历史上能看到,在我们现前也能够观察得到,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去观察。换句话说,如果是相反的,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的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够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所以,有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这个人家里无恶不作,为什麽还大富大贵?」这是他不明了道理,这是他们家过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佛家讲「修福不修慧」,因为他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他才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当中虽然发财,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折了,千万财富变成了百万财富,损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他还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这个余福享尽,他的罪报就现前。有些人他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什麽原因?积恶之家,他的报应是这样的。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个人,对自己家庭,对自己的宗族,决定有大利益。下面了凡先生举个例子:

  【昔】

  『昔』是过去世。

  【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

  就是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

  【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

  『历叙』就是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都是积德。这个人家是积善之家。

  【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逆』是预料,预料他们家的将来子孙一定有兴旺的。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所以孔子的外公(外祖父)就预料他家里将来一定会兴旺,他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後就生了孔子。他怎麽看的?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积善,所以他们家里会出大圣人。这是一桩事情,讲积善的。第二桩:

  【孔子称舜之大孝】

  中国人讲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这个人是尽孝的模范,我们在历史传记里面读到,一定要向他学习。他的父亲在他太太死了之後,也就是舜的母亲(生母),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以後也生了一个小孩。继母对待他非常不好,他父亲受了继母的影响,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这一家四口三个人以恶念对待他,几次要置他於死地。这个家庭环境太恶劣了,可是舜能够孝顺,他心目当中,没有看到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让父亲不喜欢、继母不喜欢、弟弟不喜欢,天天改过自新。这样过了几年之後,才把他全家感化了。这叫大孝,这是真正的孝顺。舜一切顺从,顺从里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讲「善巧方便」,他能够避免家人对他的伤害,能够保全他的生命,依旧以真诚心、爱心奉侍父母兄弟。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所以孔子称赞他:

  【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的外祖父以及孔夫子赞叹大舜,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试以往事徵之】

  再以过去这些积善之家,你看看他後人的发达,历史上有记载。眼前这个社会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到。下面他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位: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我们先看这一段。杨荣,官做到少师,少师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有太师、少师,大多数少师是太子的老师。皇帝的老师称太师,太子的老师多半称为少师。所以,老师的称呼有太师、太傅、太保。杨少师杨荣,『建宁人』,建宁是现在福建建瓯。我在这个地方住过六年,杨荣家里我去过,是一个很大的三进的四合院。现在好像是改成建瓯市了。他们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济渡为生』,就是摆渡船的,从事於这个行业。由此可知,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苦。

  这是遇到了下雨。久雨,河水涨了。这一条河好像是闽江的上游,这一条河一直流到从福州出海。涨水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当然,划船的人很多。一般人划着船都去捞取货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都去捞取财物。唯独杨荣的先人,就是他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对於水里面漂浮的那些财物,一丝毫都不取,只有救人!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愚痴,「救人有什麽用?许许多多人家财物漂流在水上,你捞到就是你的」。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

  杨荣的父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环境渐渐富裕。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坟也。後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这是以杨荣这一桩事情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曾祖、祖父虽然贫穷,到他父亲逐渐家庭环境就好转了。这个时候有一个道长,这里记载是『神人化为道长』,我们就说「有一位道长」,告诉他的父亲:「你的祖父有阴功。」祖父就是杨荣的曾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命,有阴功,子孙一定会贵显。」『宜葬某地』,指示他,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风水,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地方。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这个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

  『後生少师』,以後杨荣出世了。『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师是属於三公之一。皇帝对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如其官』。他的官位是少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追封为「少师」。『子孙贵盛』,一直到今。这个「今」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时候,是那个时代,就是明朝的时候,他们家里头还是很多的贤人,代代都有贤人,祖宗之积德。第二位:

  【鄞人杨自惩】

  『鄞』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古时候称为鄞县。有一位杨自惩先生。

  【初为县吏】

  在县衙当一个书办,好像现在的书记官、文书官一类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是他的德行,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决定不受人家的贿赂。

  【时县宰严肃】

  『时』是当时,这个县官非常严肃。

  【偶挞一囚】

  偶然之间,鞭打一个囚犯。

  【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

  这个囚犯触怒了县官,县官毒打他一顿,打得遍身血流,这个怒还没有消。

  【杨跪而宽解之】

  杨自惩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

  【宰曰】

  这个县官就讲: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他在帮他求情。县官说:这个囚犯做的坏事太多,『不由人不怒』,县官说出他发怒的理由。

  【自惩叩首曰】

  杨自惩叩首向他报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杨自惩说得很好!『上失其道』,这句话很不容易说出来,从这个地方看,他的确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丢掉差事,他讲真话。「上」是指朝廷。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人民对朝廷信心丧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过在哪里?过在没有人教导他。谁负责教导?儒家教学,地方官员,县市长,知县古时候称「父母官」,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是人民的领导,儒家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个「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长是人民的领导、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师,你的子弟为非作歹,你没有把他教好。这个「上失其道」里面的含义很广。

  杨自惩真是有胆识,平素这个人有德行、有胆识,敢说真话:你在审问,审问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要怜悯他,不能生欢喜心,『喜且不可,而况怒乎』,你怎麽能够发怒?县官也不错,听了杨自惩的话,把发怒的情绪也就降温了,不再发怒了。

  【家甚贫】

  杨自惩家里贫寒。

  【馈遗一无所取】

  当然,他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特别是这些囚犯,他有怜悯心,常常帮助他们。人家当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他『一无所取』,大公无私,凭着自己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

  【遇囚人乏粮】

  有的时候,囚犯囚粮缺乏的时候。

  【常多方以济之】

  他天天想方法来帮助他,到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向他们捐助,来帮助这些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数人待哺】

  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得吃。

  【家又缺米】

  他家里米不多。

  【给囚则家人无食】

  把家里的米给囚犯,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

  【自顾则囚人堪悯】

  想想,囚犯非常可怜。

  【与其妇商之】

  跟他太太商量。

  【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他太太问:「这个囚犯从哪里来?」「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着饥寒,脸色都很难看,面黄肌瘦。」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给囚犯,自己家里煮稀饭吃。

  【後生二子】

  以後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

  【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

  这是果报,自己积善积德,儿孙就贵显。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这个地位就是现在的副部长。『吏部』,那个时候不称部长,称「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

  【长孙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现在的法务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长。

  【次孙为四川廉宪】

  『廉宪』也是古时候官职的名称,以後在明朝称为按察司,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

  【又俱为名臣】

  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历史着述上不详细。『今』,是了凡先生同时代的。楚亭、德政这两个人。

  【亦其裔也】

  也是他的後代,杨自惩的後代。这是在县衙里做一个小书办。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麽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麽样的地位,从事什麽样的行业,都可以做。机会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第三个例子:

  【昔正统间】

  『正统』是明朝英宗的年号。

  【邓茂七倡乱於福建】

  『邓茂七』是当时的一个盗匪,强盗、土匪,他在福建这个地区作乱。

  【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

  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把这个乱平定,把邓茂七抓到,但是还有些余党。

  【後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土匪的头是被捉到,但是下面还有余党。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布政司」相当於现在省长,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个官,派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就是平定还有一些小股的。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

  这个谢都事很难得,先想方法把贼党的名册找到。

  【凡不附贼者。】

  贼党里头,这个名册上没有名字的。

  【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这是统兵的将领,他懂得积德,不冤枉人,不滥杀人。所以,他用心去蒐集匪党的名册。不是真正附属於匪党的,不可以冤枉人。官兵进城来搜查,他教这些跟贼党没有关系的人,给他一个小的白旗,让官兵进城,「你把这个旗子插在门口」,禁止官兵骚扰。这样子『全活万人』,这是他所积下的功德。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作将军、大将军的人,能够保全後裔的很少。什麽原因?杀伤太多,所以後代都不好。在中国武将里面,後人好的人确确实实不多,在历史上真的可以数得出来。这些作将军的人都是爱惜人命,绝不妄杀,军队纪律非常的森严,这才能保全到後代。

  【後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是讲谢都事後人的果报。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做到宰相。『宰辅』是宰相。孙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进士第三名。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又告诉我们,莆田有个林家: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这是讲莆田,也是在福建。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团施人,布施一些穷人。每天都是这样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这个来布施。有人来向她要,统统给,毫无倦厌,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为。善待别人,自己决定有好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谚语常说:「吃亏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没有这个机缘,如果我要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开个餐厅,开餐厅免费供应大家。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这三年真的做了。每天供斋,免费的。平均每天到居士林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没有,愈吃愈兴旺。人丁旺,那麽多人来吃饭!从开办到现在,跟诸位说,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里?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完。吃不完怎麽办?我们把多余的这些米、菜,送给养老院,送给孤儿院。所以,新加坡许多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都接受我们的赠送。好事!应该要做。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了 凡 四 训



(第十三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介绍莆田林氏,这是第四个例子,好善积德的果报。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长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厌,欢欢喜喜,救济穷苦的人。

  【一仙化为道人】

  有一个仙人,化为道人。仙化道人,我们不必去猜疑他,我们只看到是「有一个穷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团】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七团,他每天都来。

  【母日日与之】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他要的多,别人要一个、两个,他每天都要六、七个。

  【终三年如一日】

  这样每天去要,要了三年,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

  【乃知其诚也】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於真诚。

  【因谓之曰】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他说: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吃了你三年,每天吃六、七个粉团,我吃了三年,我以什麽来报答你?他说:

  【府後有一地。葬之。】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他说:「将来死後葬在那个地方。」

  【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麽多。诚心救人!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她的後代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後人就有九个中进士,所以在福建有这麽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他们的祖宗,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缨』,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系帽的带子叫「缨」,这边插发的是「簪」。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无不是得力於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最着名的是范仲淹。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义田记》,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所以,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中国祖宗积的大德,後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国时代,孔子的後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夫子的余福。第二位就是讲范仲淹,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这是宋朝时候人。第三位,他讲的是叶状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师举这三个人,祖宗积的德厚。再看下面第五位:

  【冯琢庵太史之父】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

  【为邑庠生】

  『邑』是县。在县学校,「庠」是学校,也算是公立的,县立的学校作学生的时候。『庠生』,一般讲秀才。

  【隆冬早起赴学】

  冬天早起,到学堂里面去。

  【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雪堆里头。他去摸摸他,还没死,但是已经快冻僵了。

  【遂解己绵裘衣之】

  他自己穿的是绵的或者是皮的衣服,这个外衣,他赶紧脱下来,把他包起来。

  【且扶归救苏】

  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把他救活了。这是救人一命,佛家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个话意味深长。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浮图』是宝塔,『七级』就是七层的宝塔,建这个功德很大。现在又作兴造大佛像,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宝塔的功德更大了。我想了又想古人这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一百米的佛菩萨像,不只七级浮图。你造那麽大的佛菩萨像有什麽用处?今天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太多,多少人在饥饿的边缘上,没有吃、没有穿,生病没有医药,多麽可怜!建一个大佛像、建一个宝塔需要花多少钱,你把这些钱拿去救济这些灾民、这些在饥饿边缘的人,我相信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救人一命果报都不可思议,得这麽大的福,你要是能够救千万人的生命,我相信你的後代作官兴旺,就跟前面老道所讲的,人数也是一升芝麻那麽多。为什麽不做?我们要多想想。什麽是真实的功德,什麽是假的功德,这里头有一个标准。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这个功德是真实的;如果令一切众生得不到实质上的利益,这功德是假的。

  所以我很不赞成造这些大佛像。有人说,这个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这是属於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什麽?靠教化,要靠改变人心。现在这个世间人心,全世界几乎都不例外,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长,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这是灾祸的根源。造一个大佛像就能把它镇住,哪有这个道理!能够化解劫难,要提倡教育;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无条件的牺牲奉献,去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人民,佛是教我们这些。我们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佛陀的教诲。

  假如说造宝塔、造佛像功德真有那麽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麽不去造大佛像?为什麽不去造大宝塔?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除了讲经说法教学之外,他没做别的事。他也没有去打过什麽水陆法会,也没有拜过什麽忏,甚至於现在讲的打个佛七、打个禅七,我们在经书里都找不到。这是後人搞的,佛菩萨没有搞这个事情。我们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我们一定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在此地看到冯琢庵救人一命,他得的感应:

  【梦神告之曰】

  这是晚上作梦,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

  【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

  这就讲到轮回。『韩琦』是宋朝时候人,英宗、神宗时候,他做过十年宰相,也做过元帅,是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伟人,在历史上我们读到他,深得当代、後世人的尊敬。在那个时候,他跟范仲淹齐名,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冯琢庵的父亲做这桩好事情,这个神人说:「我派遣韩琦做你的儿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琢庵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琦。他父亲取这个字,就是梦中有这麽一回事情。果然,他的官做到太史,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再看下面举第六个例子:

  【台州应尚书】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尚书,『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官做到部长。

  【壮年习业於山中】

  『习业』是读书;在山中读书。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寺院确实提供给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古时候学校没有那麽多,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县学,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得到。除了寺庙之外,那就是大户人家。富贵人家家里面有藏一些图书,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这称为私塾。那个藏书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图书馆。寺院的藏经楼不仅仅是收藏佛书,在中国,儒家的、道家的、诸子百家,几乎全部都收藏。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真正在修养自己身心、德行,所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从前念书人,秀才,一般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寺庙有丰富的藏书,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而出家人教导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所积的善行。但是现代佛教寺院已经变质了,完全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是个教学的场所,现在变成经忏的场所,跟鬼打交道的场所,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他习业在山中;山中,一定是住在寺庙里面。

  【夜鬼啸集】

  晚上这些地方鬼很多。

  【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旷野之处,这些妖与鬼确确实实是有。胆小的人都不敢住,应先生有胆量、心地正直,不怕这些邪魔鬼怪。所以他不怕,他依旧在山中读书。

  【一夕闻鬼云】

  有一天晚上,听到鬼在讲话。

  【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於此。吾得代矣。】

  这是鬼在谈话,他说某一个人家,这个妇女因为她的丈夫离开家乡很久都没有回来,大概她的公婆以为他的儿子死了,逼着这个媳妇去改嫁;媳妇不愿意,所以她就起了个念头,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所以这个鬼,我们就晓得,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他要找不到替身,他就没有办法去投胎。这是佛法里头说得少,道教里面讲得多,对这个事情说得很多。凡是横死的、自杀的,都要找替身。所以自杀很痛苦,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道家跟我们说,自杀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所以非常苦。上吊,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什麽时候找到替身,他什麽时候才能脱身;跳楼死的,每七天他要跳一次。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所以人再怎麽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这是决定错误的行为,万万不可!当你找到替身,你投胎,还是随业流转,苦不堪言!这个吊死鬼也很难得,明天有人来上吊,他可以找到替身,他可以去投胎了。『吾得代矣』,他得代替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应尚书听到鬼在这里说话,他心里面就有了主意。明天一早回去,赶紧把田卖掉,卖了几亩田,得四两银子,再写一封信,伪造他的儿子写一封家信,连这四两银子,赶紧送到这个家庭。这个家里头,他的父母一看到:「儿子有书信回来了,没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这笔迹不对,就怀疑。

  【继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後归。夫妇相保如初。】

  应尚书救了一个人的命。这一对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来,又寄了银子回来,虽然这个信笔迹不对,但是想了,银子是真的。总不能说无缘无故人家把银子送给你,想想一定儿子平安无事,所以就不再逼着媳妇改嫁。救了媳妇一命,应尚书救了这一命。不但救了一命,而且成就这一对夫妇,保全而不至於分离。所以他的儿子以後果然回来了。应先生做了一桩阴德,他做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做了之後: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本来他找到替身了,哪里晓得被这个秀才破坏了,这个秀才指的是应先生,被他破坏了。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有个鬼,他说:「你为什麽不去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吊死鬼就说:「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我怎麽能再害他?」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大犹听到鬼在这里谈话,自己更加勉励,知道这一桩事情做对了。上帝命他作阴德尚书,他自己哪里晓得?换句话说,他将来就有做部长的命,这是鬼把这个消息透给他。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断恶修善。所以这个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这都是知道回头是岸,知道怎样去做好事。荒年,饥荒的时候,他捐谷去赈灾、去救人。遇到亲戚有急事,他总是『委曲』,「委曲」是委曲自己,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遭遇到横逆,别人侮辱他、毁谤他,遇到这些事情,他能够反躬自责,这是学大禹,绝不怪罪别人。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令人生欢喜心,过失不在人,在自己,自己才能够修善,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横逆都能够『怡然顺受』,「怡然」是欢欢喜喜,逆来顺受。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他自己以後做了尚书,做到部长。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他的後人,『登科第』是考中进士,很多!後代好。第七个例子,徐凤竹的事情:

  【常熟】

  这是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

  【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这是一个善人,他的家庭相当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或是旱灾、或是水灾,收成不好,他就先把他自己应收的这些田租完全捐掉。从前富贵人家,中国自古有一观念置恒产,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不动产是比较可靠,但是现在人有这个观念的人不多。古时候有钱都买地、买山,这叫恒产。不管遇到什麽样的zai 难,他的田地总是在,他的产业不会毁掉。不像现在,现在工商业非常脆弱,一遇到一个经济zai 难的时候,就损失非常惨重。从前古人这个观点,我们想想还是正确的。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李居士还是有中国传统的观念,他到处去买地。他告诉我,他不存钱,决定不把钱放在银行,他说:「钱放在银行是个傻事情。我的钱放在银行,让它去赚钱,我只得一点小小的利息。」他不干这事情。我说:「你怎麽做?」他说:「我买土地,到处买土地。」所以在吉隆坡,他开了一个六星级的旅馆,那个土地面积是三千个acre。外国人一个英亩,等於中国六亩地;三千英亩,三六,一万八千,中国亩是一万八千亩,这麽大的一块地。他在古晋买了一个山,面积多大?五千个acre,五六就三万,中国亩是三万亩。都很大,整理得非常之好。他告诉我,他在澳洲也买了几块地。我说:「多大?」他说:「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样大。」我说:「你怎麽经营?」他说:「现在还没有开发。」这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一块大地总共是八万英亩。八万乘六,这个没有法子想像!这是一块最大的,还有两块比较小的,是一万个acre。有一块最小的,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之美,他准备优先开发,有两千多个acre。所以我听了很欢喜,我说:「你到澳洲去开发,我去看看。」所以中国古人买山、买地置恒产,这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

  你有这麽多土地,一定是租给农民去耕种。农民没有土地,他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种纳租;在收成里面,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给地主,地主收租。徐凤竹的父亲是个地主,他遇到荒年,他就把收租,或者是减免,或者是统统捐出去,来提倡救灾。『又分谷以赈贫乏』,自己家里面的仓库稻米,他把它拿出来再拯救这些贫穷的人,常常做这些好事。

  【夜闻鬼唱於门曰】

  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门口在唱,唱的什麽?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鬼在门口叫。徐家秀才,那个时候就是徐凤竹,徐凤竹是秀才。就是说,他的父亲做这些好事,果报他会得到,他去考试,一定会中举人。

  【是岁。凤竹果举於乡。】

  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果然儿子中了举人,真的有了效应,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益』,益是增长;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桥修路』,这是举几个例子,利益方便行人。『斋僧接众』,「斋僧」是请出家人吃饭;「接众」是接济大众。

  在这里既然讲到「斋僧」,斋僧的利益在哪里?为什麽要做这些事情?明朝时候、清朝时候,这个风气盛行;现在中国、外国,还是很盛行。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要为他说法;换句话说,要教导他。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斋僧是求法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惯例用完斋之後决定要讲经说法,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後没有说法,起身就走了。这些斋主跟着释迦牟尼佛不放,「您没有给我说法,我跟着您」。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办什麽事?阿难尊者遭难,先去救他。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这是斋僧真实功德,真实的好处。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是社会大众的导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奉献了一生。

  「接众」,是碰到有困难的人,接是接济,他贫乏,或者是失业,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凤竹的父亲,他们家里有财富,只要遇到,都乐意去帮助。『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只要是有利益於社会的、有利益於大众的事情,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命中有财富,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决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财富,你就要知道,你有使命、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他这样做,後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唱的是: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

  那个官愈做愈大。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巡抚』,就是现在说的省长,做到浙江的省长。可见得,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的殊胜。我们想,他的儿孙都享这麽大的福报,那他自己?自己福报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自己的果报在来生。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他要是在世间,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如果来世不在人间,决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孙後代所享的福,这叫余福,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是余福给儿孙,自己的福报比儿孙所享受的一定要超过很多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积,积善必定有好的果报。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