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在古德的注解有二个法门是特别重要的!



                     净界法师


    第二、讲正修三昧


    正修三昧当中有二个重点,第一是讲到正行跟助行。《首楞严王三昧》的正行就是二十五圆通。


    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


    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


    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整个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耳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根机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找到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在古德的注解有二个法门是特别重要的,第一、耳根圆通章,第二、念佛圆通章。


    耳根为什么它特别厉害?


    一:因为我们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你看你眼睛只能看一百二十度,你的后面看不到,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它的功能特别广大。


    二、它的功能特别坚固,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累了,你听声音听一天都不觉得累。耳根你可以不断的去用它,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因为耳根它的功德广大,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的坚固,所以用耳根。


    这地方的耳根圆通它是要你听声音,譬如你现在听声音……你听到一些声音。我们习惯性的听到声音以后就会产生感受,而后随着声音去流转,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


    这时候不是,是返闻闻自性;说你怎么会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


    那能听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


    这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就是那个心再观进去,再慢慢的观进去,到最后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找到那个闻性。


    我们的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表现在耳朵叫闻性,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你任何一个地方回家,都可以找到你的家。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就是你清净的本性,是从听声音当中回光返照。
  
    念佛圆通章不这样,它的所缘境是佛号,直接忆念佛号直接感应道交,然后悟到本性。这二个是不一样的,这二个到经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它整个正行就是要你,返闻闻自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二、讲正修三昧


    正修三昧当中有二个重点,第一是讲到正行跟助行。《首楞严王三昧》的正行就是二十五圆通。


    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是讲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都可以把心带回家。


    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


    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就是你的整个身心世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


    耳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要找一个契机的圆根。这根机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找到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特别适合我们。二十五圆通在古德的注解有二个法门是特别重要的,第一、耳根圆通章,第二、念佛圆通章。


    耳根为什么它特别厉害?


    一:因为我们耳根它的功能是全方位;你看你眼睛只能看一百二十度,你的后面看不到,耳朵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后面有人叫你,你还是听得很清楚,它的功能特别广大。


    二、它的功能特别坚固,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佛像,看一个小时就很累了,你听声音听一天都不觉得累。耳根你可以不断的去用它,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因为耳根它的功德广大,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的坚固,所以用耳根。


    这地方的耳根圆通它是要你听声音,譬如你现在听声音……你听到一些声音。我们习惯性的听到声音以后就会产生感受,而后随着声音去流转,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


    这时候不是,是返闻闻自性;说你怎么会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


    那能听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


    这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就是那个心再观进去,再慢慢的观进去,到最后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找到那个闻性。


    我们的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表现在耳朵叫闻性,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你任何一个地方回家,都可以找到你的家。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就是你清净的本性,是从听声音当中回光返照。
  
    念佛圆通章不这样,它的所缘境是佛号,直接忆念佛号直接感应道交,然后悟到本性。这二个是不一样的,这二个到经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它整个正行就是要你,返闻闻自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




净界法师



    本经的修学重点,就是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就是一个心地法门。我们慢慢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发觉当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其实外在的事相并不困难,最麻烦的是: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内心的调伏跟安住是比较一个麻烦的工作。

    从本经佛陀开示,佛陀是要我们先安住然后再调伏。所以佛陀讲三卷半的时候,讲到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告诉我们,你一个菩萨,你云何应住?处理安住的问题。在本经当中讲到我们的心有二个住处:

    第一、以妄想为住。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跟我执法执相应的妄想,而这妄想的来处是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我们接触了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情,遇到很多很多的环境,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想法,整个受想行识都累积在妄想当中。

    所以当我们住在妄想的时候,我们变成非常的敏感,非常的脆弱,非常躁动不安。因为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刺激到我们的妄想,带动我们的感觉,带动我们的想法。所以你看一个人他安住妄想的时候,他一定会有一个感觉,弟子心不安啊!因为你住的地方住错了,你很容易受到过去的思想、感觉来主导你,你怎么弄都没有用,因为你住的房子住错了。

    第二、我们以常住真心为住。我们安住在一念清净本然的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为住的时候,他这时候开始远离我们过去的妄想,以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为住。当然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妄想,开始生起、相续、乃至消失。当然以心性为住,这时候我们内心相对就比较安稳,我们找到家了。

    所以古人常说: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他的意思是说,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住在你真实的心性。

    前面三卷半就是要处理安住的问题,所以佛陀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分别妄想跟真心的相貌,让我们产生取舍。

    当我们安住在心性以后开始做调伏,你这时候以心性为住,你会看到我们过去无始劫的妄想,这时候用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它。以空观来破除我法二执,以假观成就善巧的智慧跟广大的福德资粮,以中观来做一个调和中道。

    所以我们在本经的修学,第一个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心,云何应住,你住在什么地方,你安住的地方对不对?其实你可以从结果看得出来,你感觉你最近躁动不安,那表示你安住错了,你又跟过去的妄想结合在一起。

    我们经常要保持观照,第一个你心以何为住,第二个你是不是产生了调伏。

    我们这一科先讲到安住的问题,怎么样能够远离妄想,怎么样安住真如?要安住真如我们要先了解真如的相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四)




净界法师



    丑二、腾疑细释。分二:寅一、阿难腾疑。寅二、如来细释。

    腾是腾起的意思,就像那烧滚的热水沸腾了。阿难尊者听到前面佛陀的开示,它腾起了二种的疑惑。第二个叙述,是佛陀的大悲加以详细的解释。

    寅一、阿难腾疑。阿难尊者听了佛陀开示以后,将他的心得表达出来。

    心未开解  

    阿难白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阿难尊者白告佛说:世尊!正如佛陀您对我等凡夫,宣说因缘跟自然的道理,从心性的本体来说它是随缘不变的,所以它不是因缘法,从心性的作用来说它是不变随缘的,所以它不是自然之法;从因缘的角度它是一个和合相,从自然的角度它是不和合相,所以当佛陀开显我们真实的本性,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时候,其实阿难尊者并没有完全的了解,所以叫心犹未开。

    更增迷闷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而这时候佛陀又讲到见见非见之理,所谓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讲到我们这一念的见性是远离见分之妄,因为见分它是一个作用,而作用是受业力的影响,所以它带妄。但是身为一个本体,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远离一切的妄。所以这时候它听到见见非见的道理,就更增加心中的迷闷!

    请佛开示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伏愿大慈悲的佛陀,能够布施大智慧的眼目,来开示我等有学之辈,怎么去发明我们心中本具的这种觉悟光明跟清净的心性。阿难尊者作是祈请之语以后,心中感到非常悲伤流泪而至诚的作礼,心中准备来承受佛陀的开示。

    这段经文阿难尊者他提出了二种疑惑:第一、因缘自然的道理,第二、见性跟见分的差别。

    其实我们细细的思惟,这二种疑惑其实就是一个疑惑。我们现在要把心带回家,我们要远离妄想,所以菩萨第一个先把心安住下来。那我们以何为住呢?以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为住。那么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个不变,一个随缘,就是一个体用的相互关系。

    这一科佛陀会详细的把心性的不变之体跟它随缘的作用,做详细的说明。因为阿难尊者的问题出在这里,他搞不清楚什么是不变,什么是随缘,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有二部分:第一个是变化的,变来变去,你看我们前生跟今生不一样,今生跟来生不一样,它是会变的;第二个是它永远不变,你不管怎么弄它不变。我们在安住真如本性的时候,你要把变跟不变的道理要详细的弄清楚,你才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提出的疑惑,这一大科以下,佛陀就把这个变跟不变的道理,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详细的加以说明。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五)




净界法师



    寅二、如来细释。分三:卯一、诃诫许宣。卯二、合明二妄。卯三、显示归真。

    卯一、诃诫许宣。如来先用诃责的口吻来告诫阿难尊者,希望他能够产生观照的力量。第二个如来以慈悲心来宣说不变跟随缘这二种道理。

    分二:辰一、经家叙意。辰二、如来诫许。

    辰一、经家叙意。这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说法会当时的情况。这段不是佛陀的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阿难尊者祈请以后,世尊的内心生起一念怜悯的心,怜悯阿难及法会当中这些有学之众,他们心中感到迷闷感到悲伤流泪,所以将欲开演大陀罗尼的法门。

    大陀罗尼是一个法界的总相的自体,以本经来说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为根本而称性起修,来修习整个大乘的三摩地(大乘止观二十五圆通),而能够成就五十五位菩萨的阶位,这叫妙修行路。

    陀罗尼是整个修学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从陀罗尼开展出来。大乘的陀罗尼有二种:一个是有相的陀罗尼,一个是无相的陀罗尼。譬如说我们讲《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这个叫作有相,它是有声音来做代表;无相陀罗尼,就是本经说的大佛顶性,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

    佛陀这时候想要开显,以我们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的整个菩萨道,所以叫大陀罗尼。这段是经家叙意。

    辰二、如来诫许。

    一方面如来告诫阿难尊者,一方面来允许阿难尊者的祈请。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如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佛陀正示法义之前,有一段告诫的话。

    佛陀告诫阿难尊者说:你无始劫来只是一向的强记,你靠着你强大的记忆力,阿难尊者他有闻持陀罗尼。我们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他一旦听闻佛法,他永远不会忘记,而且阿难尊者又欢喜听闻佛法增长多闻。增长多闻当然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阿难尊者在听闻佛法以后,不能产生心中一种微密的观照,不能产生大乘奢摩他的止跟大乘的观。

    我们前面讲到这部经其实就是讲到菩萨的心怎么安住,第一云何安住,第二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就是一个止,你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二个就是空假中的三观。阿难尊者虽然强记多闻,但是对大乘的止观,这时候心中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段是如来的告诫,这以下允许:你应该好好的聆听,我当为你阿难尊者加以详细的来开示,也希望为将来的有学之人能够成就大乘的菩提之果。

    这一段佛陀在讲之前说,以下的经文你一定要把它了解以后,用这个道理来观照我们的身心世界。以下讲很多的譬喻这都是用来观照的。

    我们看学术界跟宗教界是不一样的,学术界他是在分别一些名相,了解很多的知识,但他不认为这个知识跟你的生命有关系,他不认为,他认为这只是个知识。

    佛法它是把这个知识转成一个观念,变成你生命的观念,变成你的思想;宗教是把你知识跟你的思想结合起来,变成你一种生命的力量。但是学术界它不一定,他可以把这知识讲出来,但他的想法还是他的想法,是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等于是佛陀要我们要依教起观,要把你所明白的道理,这以下的譬喻要把它会归到你的身心世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六)




净界法师



    卯二、合明二妄。说明二种的妄见,一个是同分妄见,一个是别业妄见。

    分二:辰一、直示二妄。辰二、进退合明。

    辰一、直示二妄。分二:己一、总标。己二、别释。

    己一、总标。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佛陀在讲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分成二部份,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体是不变的部分,用是我们这一念心性一动的时候,它会受你业力的影响,受你烦恼的影响,所以用它就是会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差别。你的用跟我的用就不一样,就有所不同,有所不同就产生妄见的问题。

    阿难!一切的六道众生,从当机来说是六道的众生,但蕅益大师说从广义,也包括九法界众生,之所以会轮回于世间,世指的是时间相,间是空间相,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是超越时空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是我们现在的生命体是有时间相的。

    你看!你会出生会死亡,你生在台湾,你就不可能生在美国。我们这个生命体从一念心性而变成一个受时空限制的个体,那是怎么来的呢?有二种颠倒分别见妄,主要是由二种颠倒之心。

    颠倒的意思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譬如它是白的你把它说成黑的,它本来是没有,你把它当作有,这都是颠倒。

    由错误的认知,而产生二种的妄见。这二种妄见是怎么来的呢?当处发生,当业轮转,这二句话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都是在发明这二句话。

    从本体来说我们众生跟诸佛是没有差别的,十法界同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在清净当中,我们众生会产生一念的妄动。这一念心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的时候,这生命就产生差别,因为每一个人动的方向不同,有人是往善法的地方动,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动,所以他出现善业的力量;有些人是往杀盗淫妄的因缘动,就创造了罪业。

    当处发生,这个处指的是我们一念心性里面产生了妄动。为什么有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因为仁者心动,因为我们过去开始动,动了以后就产生了迷惑;当然这迷惑的动也可能往善的地方走,也可能往恶的地方走,总而言之我们的心开始动 。

    当处发生就是我们的心中开始启动了很多很多的想法,可能是善念也可能是恶念。动久了以后就当业轮转。我们刚开始是心动,到最后变成行动,就付出行动,行动的时候就产生业力了,可能是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业力就创造安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这二种的妄动业力跟果报,都是在一念心性产生。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动了以后,生命从无差别当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差别,无差成差,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二种,一种是众生的别业妄见,第二个是众生的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就我们讲的别业,同分妄见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共业。

    一、众生别业妄见,当我们的心一念妄动以后,我们清净本然的一念心性就开始造业,造业就会产生不同的果报出来。因为每一个人所造的业不同,就有所谓个别业力差别。譬如你现在放一盆水,我们人看到的是水,饿鬼道看到水是看到火,鱼看到就像它清凉的房子,天人看到水是一个庄严的琉璃大地。为什么同样都是水,四种众生看到的不同呢?因为仁者心动,我们心的动不太一样,所以就产生别业的问题。

    二、众生的同分妄见这是共业,虽然我们心中不断的动,但是在动当中有些人动的大方向,还有一种共同的方向。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讲堂,我们看到了佛像,看到了莲花灯,看到了讲桌,你看到我也看到,我们看到的大致差别不大,这个就是共业。就是我们过去生心念在动的时候,大家在方向上有一点相同,所以会招感这个业力共业。

    这地方讲到当处发生,当业轮转,我们在动的时候,有共同的活动跟各别的活动,就产生了一种差别的果报出来。总而言之就是众生的颠倒,所以就产生很多生死的轮回出现。

    后面会讲到其实共业中有别业,别业中有共业,这二个到时候是把它混在一起。譬如说我们今天佛学院二十几个人,怎么大家都会在一起用功呢?相逢就是有缘,就是我们过去在某一生当中,你可能看到佛像很高兴,我也看佛像很高兴,我们过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大家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交集就在一起,可能在一起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不一定,这就是共业!就是我们过去的心仁者心动,在动的时候我们有共同的方向,所以大家在一起。我们今天过去要是没有共同的业,不可能在一起,不可能!

    你会到天上去或者三恶道去。但是在相同中有不同,譬如我们现在大家同样吃饭,我们去看饭菜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饭菜不完全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今天的饭菜怎么那么好吃,业障重的人他看到的菜色就比较差。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看佛像,每一个人看的佛像不完全一样,善根强的人看到佛像是放大光明,有业障的人看到佛像是比较昏暗。所以共业中有别业,别业中有共业,那个业是共中有别。

    总而言之,为什么生命会出现?简单的讲就是仁者心动,你要不动没有生命。这二种的妄动以后就产生了业力,就产生轮回的果报,果报跟业力分成别业跟共业二种差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