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授取舍之道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

智慧如目戒乃足,欲至增上定胜洲,
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这又是一个极重大的取舍之道。上师如意宝教导我们:凡是有智无戒或有戒无智的情况都应该舍掉。而要取的是一生当中任何时刻,都要“智戒两分联合并运”。平常我们讲到的见行不能脱离、解行要相应、智慧和方便双运等等,也是同一种道理,不同的表述。
智慧也就是正见,它就像眼睛一样指导我们的方向。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单凭其他行持是没办法到达目的地的。戒如双足,失坏了戒足,则连人天善趣也走不到,就像一个没腿的人那样,无论怎样美好的境地都无法达到。所以,这两样缺一不可。
这就譬喻我们要到达一个非常喜乐的宝洲,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眼睛,能看清前进的道路;二、要有双脚,能实际前进。而且两者要并运,不能脱离。假使只有眼睛没有脚,光是能看到远方的目的地,却一步也无法前进。就像有些人只有一点慧,没有实行,就只流于口头空谈,只会夸夸其谈一些“高深”理论。如果两眼失明看不见路,只有两只脚,就会落于盲修瞎练。因为自己看不见方向、道路,只是凭着一股劲,那就只能是盲目地行动了。有些人注重持戒,但没有智慧,就大乘来说,从唯识见以上,什么见也没有开,那是根本没办法做到持戒圆满的。
所以,根本不知道路线怎么走,单凭一种盲目的行动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呢?没有智慧的指导,一切就会完全落于无意义了。每一步的前进,必然是眼睛看清了道路,然后指挥着双脚,脚踏实地向前走。同样,任何时候也都要并运智戒这两分,或者见行两分。“见”其实是智慧的体性。“行”就是要有律仪。按照见的指导,把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法的道路里。别解脱的律仪就是以出离心摄持,以无我慧为中心,以离三界为目的,规范行人身语意的行为。它全部都统摄成解脱的因,由此就入于解脱道。因为缘起律,它是一种定律、铁律,如果你深入认识了缘起,就会有持戒的动力和规范;如果你充分地了解业感缘起,就会自然地把身心纳入到十善业道,进一步还要了解四谛、十二缘起,才能持好别解脱戒。   
再往上,大乘的所有律仪,一定要在大乘见的指导、摄持下才可能行持。所以,起码要有唯识以上的见。一旦了解唯识,就会知道成佛是决定可以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心上来修、来感。有了这样的正见,就会知道在自己的身心上应该怎样运转,怎样在自心上转成成佛的因。这时候心心念念都要由世俗菩提心来摄持,之后就可以把过去的种子全部变掉。而甚深见派的修行一定要有中观见,没有中观见是绝对不懂行持的。
所以说到大乘的修行,单以显教来说,在这上一个是阿赖耶缘起,一个是真如缘起。这两个缘起一旦透入了,身心行为都会自然纳入到律仪的规范当中。任何律仪都是源于缘起正见而发起的。从缘起的定律就出现行为上的律令,出现戒的威严。身心自然就随顺缘起而持戒了。
要深入密宗的持戒或行为,就要深入地认识法界缘起,认识七大缘起。不懂法界就不行了。中观见以上是肯定需要的,在这之上还有法身见、大圆满见,没有见解根本不知道在哪个要点上持?为什么要这样持?什么是随顺、什么是违背?就完全跟瞎子一样,一点都不明确,这样怎么可能修证到呢?
所以,要想到达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喜乐洲,走每一步都离不开智慧和持戒两分。喜乐洲就是以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二者来统摄一切安乐的境地。我们都想离苦得乐,都想达到这种成就、这个果位。然而,如果没有并运智戒两分,那就没办法达到。好比车要有两轮才能前进,鸟要有双翼同时并运,才能展翅高飞。“运”就是运行、运作。智和戒要同时运作起来,不能偏于一端,不然就不会成就。所以要记住:“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离则独无行方便”,就是说如果这两分彼此脱离,单个是没有行道的方法的。前面已经举例了,走路的时候,脚脱离了眼睛,就是盲动,而且一不小心就走到坑里去了。而眼睛脱离了脚,光是用眼睛看,却一步也无法前进。很多人常常是说食数宝,他说得来有这种美味、那种妙食,或者说那是好殊胜的宝山啊,里面有多少种奇珍异宝,他是只会数宝而已,自己没半点受用的份。那为什么呢?因为他光有一种智慧,喜欢谈论,好像也比较了解。但是,由于没有持戒的双脚,所以最终就成了只会说食数宝。就只是空口徒说,几十年也不会有任何进步,最终只沦为一个评论家而已。
因此这里说智和戒两分如果互相脱离了,以单独的一分,绝对不会有行到果地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方便的。所以,通过这个例子,稍微一观察就知道,这两个绝对不能脱离。一旦脱离就没有办法修成。
戒是行动,智是认识。行动不能脱离认识,不然就会误入岐途,或者走上一些偏的、邪的、反的、不如理的道,那是必然的结果。你看到哪个盲人,仅仅只有他自己,就能够走到目的地呢?绝对不可能,很多盲人都要依靠一个明眼人带路。否则连前路的方向都看不清楚,只能寸步难行,尽管想走,也走不到。
又有谁看过哪个没脚的人,能够自己顺利走到目的地呢?他光是能看地图,自己也清楚,首先往东走多少里,再拐弯往西走,再如何、如何,他谈得来。但能走得到吗?由于没有脚,怎么能走得到呢?连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更不要说顺利到达目的地了。
如果脚和眼配合,那就没有问题了。每走一步,眼睛都在发出指令:“往左”,然后脚就开始往左。脚往左走到那里的时候,眼睛做指挥官,它又说“向前直走”。这就是正见,它在发号施令。而且还在调整,那边有车避开一点。或者现在有点险情,暂时休息一下,看看情况,我们好像有点问题、有点偏差,要及时调整不能误入歧途。这就是正见时时纠正的作用,它能避免我们误入险途。而且正见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判断:这里到了什么地方了?好像已经到了第一站,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一站?看看旁边有没有相应的设施、景观?它去调整、观察、考量,我现在修证到了何种地位?这些都要有正见。
不然的话,根本就看不清,没有证果还自以为证果了。但是有正见的人,心眼明亮,从来不会迷茫,不会误失方向。这相当重要!
刚才我们只是用一个人走路来说,如果在大海里就更加能体会得到,一定要有一个把握方向的指挥,另外还要有一个行进的动力。在辽阔无边的大海里,要想行进到远方,中间如果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那就非常危险。这两个方面是时时都不能离的,如果船舵出现了问题,就只能是在海面上漫无目的地航行;如果动力装置不再运作,就只能在茫茫无际的海面上随风飘荡,这样都不但不能顺利达到彼岸,而且还有可能葬身大海。中间出现什么故障的时候,也一定要指挥来调整。不然的话,航船就会沉下去。
如此就能体会到无论任何处,这个正见都相当重要,它就是指挥官。一切所谓的判定、评审、衡量、决定都要由它来完成,该怎么样做?如何取舍?有没有对?怎么调整?这些全部要靠它。
没有智慧就不行了,处处不能没有智慧。但同时的话也要有实行,不去实行也没办法成就。所以,这个金刚句很深,一定要记住这两句: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常时”就是说在修证的路途当中,恒常都要并运智戒两分,并运就是同时运行起来,它们是要联合的。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眼睛和双脚时时都在并运一样。
其实你做任何事情都有这两个东西,没这两个东西就不行了。即使是世间法上要做个什么,也是一定要这两者并行的。比如说炒菜,眼和手要同时并行,眼不是仅仅代表这个肉眼,而是代表我们的心灵,代表智慧,能够见得到,能够作出反应,炒菜的时候是一定要用眼睛看的。手则代表实行,怎么切菜?怎么配料?工序是什么?多放一点油,少放一点盐。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现在有一点焦了,马上怎么调整?菜要炒到什么成色的时候出锅等等。
俗话说:“心灵手巧”,代表这个人就很不错了。心灵表示智慧,手巧表示行动。又说:“眼高手低”。那是什么意思呢?眼高,就是看起来说得很高、很妙。好像他比别人看得深、看得远。但是,动起手来就完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整天只顾谈论,懒于实行。我现在给你贯通一下就多说一点。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也是这个道理。“知”就表“智”,“行”就表“戒”。知行是要合一的,不能只停留于口头的谈论,必须要实行,把它践行出来。其次,这两分会互相促进。越是行得来,持戒持得好,智慧就越增长。同样,智慧越高深,对行为的把握也就越精微。有些人搞不清楚,就落到一种偏差的相上,自己入于歧途尚且不自知。譬如说,真正对于空性越明了,对业果就越深信,也因此对业果的把握就越微细。所以莲师说:见解要像虚空一样高,取舍要像面粉一样细。上师的金刚句其实也就是这个指示。
所以我们一切时,都要知道智和戒要并运,这样就平衡了。没有持戒的力量来支持的话,是不会发起无漏智慧的。因为你的身心没有统摄在这上进行实际的转换,没有躬行实践,那么你的身心状况是始终不能提升的。
也就是说,见一旦知道了一件事情,马上就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种认识上。比如说,我懂了业感缘起,这时候已经知道了善恶业是怎么运作的,同时就要持戒,把自己的身心纳入到律仪当中。这时候身口意严密地按照正见的指挥,一直正确不误、不折不扣地来断恶行善。身口意上哪些是恶?有哪些方面的果报?都一一地摈除掉,非常精严地持戒。有哪些是善?努力地把它们一一践行起来。这就是见摄了行,而在行上体现出来,这就叫实证实行。
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谈论,无论谈得多好,都只是学者而不是行者。你可以把业感缘起谈得非常圆满,没有丝毫的漏洞,但身心行为上并没有去实行,就没有持戒的精神。这样的话,法就不可能纳入到你的身上去实证。也因此,要到达善趣的乐洲就不可能了。
不用说佛法的事,我们看《感应篇》里说,真正要得一个世间神仙的果位,也必须得累积三千功行。三千功行,就是说你已经懂了《感应篇》,知道了“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懂得了这个道理,这就表示在见上面已经睁开了眼睛,清楚了后那就要实行,一件一件功行切实地去行持。
佛法是更高的,远远高出世间。真正不共的佛法,起码你要得到从轮回中解脱,佛法的要求是超越其他的。这样的话,这两分就更不可少了。刚才说了,正见的根本点是要有缘起的见,在缘起上分的。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真正了解了,完全知道生死的缘起,是怎么样由集感苦的,而且知道解脱的缘起,是怎么样由道证灭的。这时候,十二缘起正见的眼睛一开了,就知道该怎么走,这是确实的。之后,根本不是世间善道的层面,出离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以脱离三界为目的。也因此他的行为、意乐、心念方方面面都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仅仅空谈理论,没有纳入到别解脱律仪的规范当中就不行了。像赵括那样仅仅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战胜敌人,修行人光是口中谈论解脱道该如何走却不实行,也是不可能到达解脱安乐处的。所以,一个中心点就是出离意乐,它是作为支撑一切戒行的根本。
而真实的出离心,则来自于你对苦谛的正见,对四谛、十二缘起的正见。之后,你一切身口意的行为,持戒的要点就是不要沾染三界业果的因缘,要从中脱离,之后你就能非常认真地持别解脱戒了。能这样去持戒,就说明你的行为已经入了解脱道,然后,就能够走到决定胜的解脱宝洲。
之后,必须要有更深的大乘见,起码要懂阿赖耶缘起和真如缘起。这个时候你会确立成佛的志愿,会发愿普度众生。有这样一个誓愿力摄持,才进入了菩萨律仪。菩萨三种律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完全以菩提心摄持,最后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度一切众生。这是菩萨的誓愿,任何处都不能失去的。
这时候,你才进入更庄严的菩萨行。以这个决定会走到成佛的宝洲,三世诸佛都是受持菩萨戒而成佛的。金刚乘就更不用说了,就本宗来说,起码要有大等净的见解,能够完全信受等净无二。之后,一切行为就纳入到这上面,这样才有速疾成佛的道。之后,在正见的摄持下,自身完全抉择清楚了,就会善加如理地持守金刚乘的律仪,然后你就会到达佛果。
这样我们就明白这两者是不能脱离的,在闻思修的进程中,首先为什么不能缺少闻思呢?就是先要透过闻思来在自心上开出正见。否则的话,就没办法纳入实行。停留在一种口头谈论、辩论、理论,这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会变成一个学者。得了正见以后就要开始持戒、实行。正见是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缘起,知道了这个路线。持戒,就表示我们贯彻在自己一切身口意的行为上,按照律仪行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样的话,佛法才能够完全贯彻在自心上。这个行道不是走什么外在的路,而是唯一先在自心上开出正见,之后要在自身上受取三乘律仪,并且以见行联合的方式来走。这就是大恩大德的上师给我们指明了一生修行的路。这一颂要好好记住。
(这个话题展开来,包括了菩提道一切的修行要点。在见和行两分当中,以下再着重讲解“正见是修行的眼目”这个要点。戒的方面内涵太广,留待以后,有时间、有因缘再作专题论述。)

正见是修行的眼目

修行的任务,就是让无明系统的十二因缘完全改变路线,使它成为一个明行系统。前者是以我执无明作为轮回业感的自性,后者是以明行为首。就是你要从流转走向还灭,这必须从第一个环节开始转变,之后一环一环也就反方向走了。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解脱和成佛。如何达到呢?这就要以修行为起点,修行又是以明行为首。之所以流入轮回就是一个无明,不认识诸法的真相,也因此起了各种各样颠倒的造业,而熏成了业识。之后,因因果果辗转不断。
你要从这里反转过来,就必须在最初的点上把无明转成明。之后随顺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转变行为。往后的一系列,都是从轮回中还灭,趣向解脱、成佛。所以修行以明行为首要。
这个明行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首先必须在闻慧、思慧上努力而得到一个结晶品,这就是所谓的正见。也就是真实见到了诸法的体性,从此不再愚昧。
过去把世俗中的法,看成是常、乐、有我等等,这些都是颠倒。也因此起各种妄执,由此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现在要反转过来,就是要转过去的颠倒见。
闻思就是从认识上下手,闻思要达到一个成果,要努力得到一个结晶品。初步只是做准备工作,不一定得到结晶品。经过几十次的努力,最终心中就会结晶,这时就叫得了定解。就是说,对于诸法的体性,得到了确定的认识,心里没有了疑惑。这可以叫做一种正见,是见到了诸法的真相。当然这只是属于闻思层次上的认识。
这事不难也不易。你不要以为它容易,因为这根本不是普通泛泛学佛、道听途说,没有心领神会的人所能得到的,所以说不易。你不是非常认真,你不是下一番苦功,不是把这个教法文句,听闻之后受持在心里,然后运用思维反复地抉择,也不可能得到。
但是会很难吗?也不难。只要你努力,决定会实现。这不是说只有佛菩萨再来才能得到,而是我们这样地地道道的凡夫,经过一番努力也就可以得到的。
闻思的事情主要是对凡夫说的,所以也不是比登天还难,久经艰难困苦、皓首穷经、百劫修炼才能得到。只要你花上多年功夫,就会逐渐取得各个层面的正见。但我说的多年功夫,是实际做功夫,不是花拳绣腿。这必须经一番勤苦,坚持不懈,不然就得不到这个结晶品。浅浅地认识一点,得少为足,而放弃了长期的努力,它也不可能由一次次的加深、确定而结晶成正见的。
一旦得了正见,你的修行一面能够转变无明系统的法,一面能够领起一条相续不断的明行道的法,也就是步入了一条新道路。以正见为中心,它就能领导你的身口意转入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行。这样在见解上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的邪见已经一扫而尽,真正从你心中排出去了。但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个工作还是较难,因为我们现在受熏、受染污的情况非常严重。
其实很多人从来不检查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还是从前的见解在起作用。之所以排不出去,就是你在闻思上不得力,正见的力量没有起来。或者严格来说,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正见。也因此内在的见解系统并没有变过,行为上也就不会改变。即使口头上谈得有多高深玄妙,可是一落在实际的心态、行为上,却发现没有多少转变,这证明只是一种口头的说法,甚至只是鹦鹉学舌,要么就只是一种很肤浅的记忆、重复,而内心深处的见解系统并没有真正瓦解掉。
那么,怎么来瓦解它呢?只有你引入清净的教法,然后不断对治自己心中各种坚固见解的习气。我们内心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见解,很多人还不认识。其实在世间的思想里面串习了很久,自己心里很多都是科学论、享乐论、自我主义的见解。口里说的那两句佛法是很表面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却很坚固。但是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实行见解的转变,也因此连修行的起点都没踏上去。
修行的起点就是,你一旦得了正见,它就开始转了,因为引领一切行为的见解已经变掉了。因此就会转掉过去无明系统的法,也就是过去你的思想整个一套,就开始变了。然后你走向一条新的修行之路。它就能领起一条相续不断明行道的法。此后,随顺着正见,不断趣向解脱和成佛。
所以这样一种自性,它就是道。一个修行的自性,它的根本处,就是定解或者正见。
常常见到初业者没有一个正见,作为他一切佛事的中心思想。所以一碰到什么事情,马上就退堕下来。或者只是一种日常很肤浅、泛泛的修行。把修行当成另案办理。好像今天大多数时间,都要忙我日常生活、工作、各种的世俗事情,到了最后来一个另案办理,就是在半小时、一小时里面,像例行公事一样完成任务。他的修行没有贯彻到一切时处,就是因为没有正见。
这样就成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全部都在世俗的心态、行为里面。然后偶尔记得说,我今天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这就是另案办理。要做一些佛事活动,做完拉倒,而其他一切家庭、社会的活动,还是完全按照世俗的见解来实行。这种人根本没得到修行的自性。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掌握修行的内涵。纵然一百年按照老套路来做,他的修行终究不会成一个片段,也就没有希望完成菩提大道。
所以正见极其重要,这又要求闻思必须到量。现在很多人只达到百分之十或者二十、三十,必须再加三倍、五倍的功夫才行。因为检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好好去做。所以很多年过来,没发现在见解上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上面没有转变,行为怎么可能变得了呢?
所以没办法纳入到日常生活一切处,指引着心和道相应,就因为没有强大的正见的摄持力量。如果你有强大的正见,就能够控制住心,能够领得起你的心,时时处处按照正见的指导来行持。也因此很多人修行只是成了一小片,而且流于形式。日常大多数时间,是随着过去根深蒂固的见解在运转,这样就很可怕了。实际的情况成了还是念念不断地随着不正的知见在运转。这样能有多少修行?又能期望什么?并不能把一套无明系统的东西,说成是菩提道的修行。
两者一比较的话,一个力量极其微弱,没多少内涵,另一个是念念不断、非常强猛地起惑造业,而且不断地在加深。这里要十分警觉: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就要切实地反省自身,努力开出正见来。
有了正见,才在转识成智的正道上,有一个主脑来推动、来检查、来考验、来完成。也就是,以正见作为总指挥,一旦有了它,就像开车有了司机,又像军队有了将领,它能指挥这一切往正规的轨道上走。并且由它来推动这一切修行,来检查一切修行,来考验一切修行,来完成一切修行。
如果没有这个正见,结局就很明显了,每个人都是受着宿生业力的支配。无明系统无非是八种识,我们去检查的话,第六意识的思虑、第七识的执持、前五识的计度分别,都是随着宿世主要的习气来行持,很少有不被轮回的业流所漂动,所以终究没有转识成智的希望。
现在在意识领域里,因为我们熏习圣法的闻思慧,要另外培养出一个新种子的正见。虽然在当前的凡夫位,还不能立即转识成智,但已经有一种不落凡响的特质,它就具有移花接木的妙用。
也就是说,把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清净正法,接在我们的心上,然后它会焕发出一片新机。我们过去随着老根子,不断地发芽、生枝、开花、结果,枝枝蔓蔓一大串全是轮回系统的法,非常可怕。所以,现在要把真实教授纳入你心中,然后通过闻思,在里面不断地研磨,从中提炼出结晶品,就是所谓的定解或正见。有了这个之后,就能起到移花接木的效果。从此,心中就有了新的种性。它会把过去那些腐败的枝叶花果清除掉,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生命开始在转换。我们叫它“法身慧命”。
你不经过这番转换,虽然披着光鲜的外衣,但内心还是过去那一套系统,这样的话,终究是自欺欺人。无论口里说得怎么样,里面还是那一套,最终不解脱、不成佛能怪谁呢?所以现在就应当明确这件事。
一旦引生了正见,它指挥一切心所是极有力量的。然后它就代替了八识田里各种不同的宿生习气综合凑成的见分的职务。
所谓的见分,也是因缘生的,过去生以来有各种染污习气,它们综合拼凑成了一个见分。现在一举拿下这个贼头子,取而代之。从此之后,正见居于统治地位。之后,就转成明行系统的见分了。
粗略地说,比方小乘八正道的正见,这是基础的正见。也就是说,它能够分别善恶业果,能知道什么是烦恼的因,而且能够取对治这个烦恼的道。这种正见引起来了,就会步入修行。然后,指挥着他的一切思维、语言、业行、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他的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都是以正见为根本。换句话说,有了正见这个根本,就使得你的一切思维、语言、业行、谋生、精进、念力、禅定,全部转到如理的方向,不会入于邪道,不会入恶趣的道或生死的道,而这些全部依靠正见来掌控。
没有正见的话,怎么管得住呢?各个方面都会偏入到各种世间的道、恶趣的道。即使你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内在完全是世间的心,念念耽著五欲、耽著享受,或者自私自利。这整个系统完全是生死轮回的系统。
所以说,见不正的话,其他七个都不正。见一旦正了,其他七个都随之而正。所以,正见是我们内心的指挥官。
更细的说,抉择法理上的法性、法相,或者辨明证量的深浅和真伪,或者涅槃当中属于有余、无余、无住哪一种等等,怎么认定这些方面呢?无不是以正见为根本,没有正见就分不清这些。
进一层来说,正见一旦起来,就能扫除一切邪见。就像人正气足的时候,邪气就没办法侵入。正见一旦坚固起来,相反的邪见就会被摧毁掉,再也起不了作用。如果正见不坚固,有意无意就会在这些不正见里面运转,然后就被它驱使着造作各种不正的业行。
在正见里,关键的一个是无我见,这个一起来就能排除身见,不会入外道。身见就是萨迦耶见,外道多数是执著身见,他就执著这个身体、这个五蕴,想在这上面求得长生、无病、轻安等等,然后修外道的定功,但终究不能超越自我,所以不得解脱。因为他执著有个“我”,没看清是无我,所以是背道而驰。尽管修定功,也只是压伏烦恼,根本不能解脱。
至于一些崇拜火、祭祀水、学习各种鸡狗的行为、行持各种邪戒或者涂灰等的戒禁取见,正见行者根本不会去做。其他的邪见、见取见、边见等等,都要以正见作为修行的自性来加以除灭。
在十根本烦恼里面,前五个叫五钝使,后五个叫五利使。后五个是见烦恼,它是很利的。它一起来,以它的力量就会使各种贪嗔痴等的烦恼发起。所以,这五个不正见是修行的大障碍。你一旦起了正见,这五个不正见就根本起不了作用。
再说,有正见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正见是发菩提心的主要动力。具备了正见,你就知道众生和我是同体的,就不会去讲什么亲仇、亲疏,都一律用菩提心周遍地贯通。如果你不明白众生与我是同体,那么对仇人不太容易以慈悲心对待。胜解上深一层,越往深处走就越容易。一旦知道众生与自己同体,面前的这个仇人只是个表面现象,这样发同体悲心就很容易。
而且具备正见之后,知道一切众生曾经都做过我的父母,都是有恩有缘,在这个正理上建立,一定能发起菩提心,不是只口里念念菩提心偈而已。
而且以正见为修行自性,容易发起大悲心。具有正见的人就知道轮回不虚,业果唯苦,四谛是无欺的真理。这几个一旦懂了,就很容易发出离心,不带丝毫勉强的。只要你心里真正认可了这些,用闻思慧通透了这一切义理,一一都体认到它的自性,那么你的出离心一经修习就容易生起。
然后真正发起有情缘悲、法缘悲,也是因为你有正见。见到众生都在轮回大苦海里上下漂转,就会发起生缘悲。知道众生实际没有我,在现相当中,只不过是惑业苦的一种流转相,这时就很容易跟法缘悲相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的人和法都不可得,也容易相应无缘悲。这一切都要在正见上才能纳入修行,没有正见,光是徒口诵文句是不行的。
至于无缘悲,尤其需要中观正见,才能生起胜义大悲。同体大悲,就是同这法性、空性的体,而这个体如果没有正见,是不容易了解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少为父母所自在,壮为上司所自在,
老为儿孙所自在,愚无自在甚苦恼,
是以常当具自在,如同善财常啼传,
希慕依师及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要恒时希求依止师长和教授,舍弃一切世间琐事,一心求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看愚人是什么状况,他完全被种种非法的因缘所困,导致一生都落在苦恼里,这就是在道路的抉择上出现了错误。作为一个人,首先他需要发起求法的心,这样才能摆脱世间的因缘,然后把身心全部纳入菩提道里,成就大义。不然的话,肯定是被宿世的业力所牵,毫无自在。这里面是要通过愿力来排除一些障碍。
一般的俗人都是这样空过一生。少小的时候被父母所自在,就是一切都跟随父母转。自己在没成年、无法独立的时候,都要依靠父母。一般来说,自身没有修法的因缘,完全是一种受限制的情况。今天来看,在成年之前要读十多年的书,都是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语言、技艺,混杂很多错乱的知见。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完全没有修法的自在,几乎都落在非法当中。
等长大成年,步入社会,人人都要求职谋生,就被领导、老板所自在,很多时间都浪费了。这是不得已的事,因为你既然已经落在世俗的因缘里,要成家立业、养子女,这时候人就像牛马一样,每天都是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劳于奔波,正如俗话所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多少光阴都在这当中虚度了。自己想修法没有自在,一直都被上面的人左右,必须得完成这些工作。
不知不觉很快就年老了,膝下有了儿孙,又被儿孙所自在。整天为儿女操心,带儿又带孙,为他们做牛马,时间匆匆流逝,很快一生就完了。
所以,愚人一旦陷在这世间的业网里,就根本没有自在。被各种琐事缠绕,有一波又一波的因缘,使你一再陷入到尘世的迷网中。
以这个原因,首先我们要恒时具有修法的自在,也就是每个人要有一种至心求法的愿力,这样你才能排除万难,才能获得修法的身心的自在。所以,上师教导我们常常要有修法的自在。这样的话,我们依靠这如意宝般的所依身,就能一心地用它来成就佛法。这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就应该效仿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一心地希求依止善知识以及善知识所传的极珍贵的教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恒依无怯弱的坚勇之心,没有退缩、退怯,而是坚固勇决。在这期间也要不畏惧求法的艰难和身心上的劳累困苦。总之,就是其他什么都不想,就是一心求法,一心执持宝贵的佛法,如法地精修,这样才不枉费一世人身。

浊时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
难穷教理网边际,当以诀要调自心。

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舍。这里要取的就是要用诀来调自心。原因就是前三句说的,由于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五浊炽盛的时代,人的寿命非常短促,疾病又很多,各种内外的恶缘像狂风一样到处肆虐地吹,处处都碰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完全、彻底地穷尽教理网的边际,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考虑到时间短、身体差,各种恶缘的风都会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就是要用窍诀的要点来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关键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都是根据时代的状况而做的决定,没有千篇一律、固定性的做法。关键就要看当时是什么条件,才来决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因为就现在我们的观察来说,也确实如此。
大家可以算算,比如说平均能活到七十岁,那么前面去掉三十年(幼年无法修行,少年、青年要为了生存而打拼,普遍来说,人到了三十岁就可以完全自立了),后面再去掉十年(年老体弱,诸根衰退,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何况好好修行),剩下的中间三十年,又去掉睡眠、吃饭、各种应酬、交往等等琐事,余下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年,在这当中又会受到各种干扰。就目前自身来衡量,比如说自我检察:自己在三年当中到底有多少进步?这时候你就发现修法的时间很少,而且波动性很大。比如说我只有一百块钱,我该怎么用?你就要有个打算,要用在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地方,这才合理。
同样,我们在现实很短暂的一段时期里,肯定处在各种恶缘业风的吹荡当中,会时时受到自身的业力、外界共业的感染以及各种活动、言论、人事交往等的干扰。人在没遇到境缘的时候,认为面前一帆风顺,什么障碍都没有,但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具体出现了非常多的事。
既然如此,在人生这段极为有限的修法时间里,应该如何来运用呢?那就是要用“诀要”。也就是说,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根本的几大要诀把握住,之后就要调伏自心,一心在心上去走。如果你要走“穷尽教理网边际”的路,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所知法无量无边,即使很有耐心和毅力一步一步地读下去,也很难达到边际。但如果把握住了几大要点,就马上用在自心上实修,时时处处不离开它,那一定能在身心上深入修行、甚至透脱。一旦得了根本就不怕了,就有力量了。再开后得智,所谓的“智慧如海”也并不困难。
把握了要点之后,要直接在心上走,时时用这个要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要点简短、简要、好把握、好实行,一拿来就能用得上,不是很多。如果太多了,你心里根本就没办法把握。学到的很多,但是用的时候,肯定只有几大要点放在自己心上用。贵在它简要、有效,而且容易实行。通过这个方式,即使在浊世里面,你也能修行成就。
太多了行不通,对今天的修行人来说不适合,因为他非常繁忙,每天没有多少时间。而且由于因缘牵引的力量很大,所以你的心一下子就溜了,你会把不住。如果有了要点,你就会一直抓住这个要点,在心上去修,就容易见效,不会散漫无归。
所以,这里法王的教导就是用诀要来调自心,不要在外面炫耀佛法的知识。外道的知识也是无量无边的,世间五花八门的科学也不断推陈出新,都是人的分别念想出来的(有的完全是错的,有的相对而言有一些合理处,但跟求解脱关系不大。而且对初修的人来说,把心思多用在这上面,也是舍本逐末)。内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辩论,很多都是宗派之间的辩论。实际上,对你自身的修行来说,并没有太大关系。
知识非常多,但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现在你看起来好像无限长远,等到过了四十,就会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了,盛年已过,要赶紧收拾包袱做回家的打算了。人生很短暂,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长。我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觉得未来无限长远。但现实的状况就像法王讲的这三句话:“浊世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难穷教理网边际……”因此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以诀要调伏自心。闻思慧要取得几个关键点,取到了之后,就要用在自己心上来调伏自心,不然这个法就没有效果。而诀要则是简要的、有效的、能切实用在身心上的,要修持这样的窍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总结要义

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总体来说,所谓的取舍之道,当然有无量无边,行者应当举一反十,甚至更多。上面上师是交待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而具体碰到事情如何处理呢?就用这一颂做出总的指点。
总而言之,你在行道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需要的是念、正知、不放逸这三个善心所来制伏自心。然后,常常当自己的老师,一切所作都让它具有实义。
这一颂就是总的开示取舍之道。如果你能把这一颂谨记在心,它就能时时刻刻指导你在任何行为里都善加把握,都是在取实义、取心要。
就好比虽然我们开始讲了一下开车的要则,最后就要说无论你走哪一条路,无论你在哪一条路上开,你都一定要用正念、正知、不放逸三个心好好地调控好车的方向。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要当自己的老师,自己要会判断、抉择。这个时候,反正一切所作你都要走正路,都要让它具义,不要让它落在无义、邪义等当中。这就是总的宣说,懂了这一条之后,就要处处去运用,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各方面都会碰到各种事情,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贯彻这四句教言。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行为的依据就是你的心,所以取舍之道就在心上,要把握住心。一切路都是心在走,一切业都是心在造,一切果也都是心在感,所以唯一就是要治理好自心。
怎么来治理呢?就是通常说的三个善心所:一、念,二、正知,三、不放逸。念,就是明记,时时记得正法的要求;正知,就是能够恒时觉察到自己身口意所作所为的状况(你的身体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要觉知到当下业行的状况),心里清清楚楚地觉知到,这就叫正知;不放逸,就是不让自己的心放任、逸荡在五欲的尘境里,像野马一样毫无管束,就是心直接能够控制住心,不让它荡逸在非法的境里。这三个一起来,心就会被管制得很好。
首先要起念心所,心里能够很清醒地记得法的要求,能明记不忘,在什么时处这样做才是如法的,那样做是非法的,对各种学处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其次就是正知心所,直接看到自己身口意的状况,一点不迷糊。这样的话,你的身心有哪点不对头,马上就能调整。再次就是用不放逸的缰绳拴住你的心,不让它越轨。这样的话,你的心就调伏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司机首先是正念,就是心里记得住交通规则、开车的方法;其次就是正知,他知道自己目前驾驶的状况;再次是不放逸,他在开车的过程中,不能开小差,心不能荡逸在别的地方。这样的话,他就管住了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是总的结束语,“常”就是一切时处,自己做自己很好的老师,也就是自己当时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任何事情都是你的心在做,因此你要当你心的老师来指挥它。你的心是需要用智慧来调控的,须按般若来摄持。如果你没有当自己心的好老师,那心就会像狂野的孩子一样,它会胡作非为。需要你用智慧来摄持它,有了智慧,心的妙用就起来了,它就知道方方面面该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心里是两方面,有的时候忽然一念就陷入无明,也有的时候有智慧觉照,这就是迷和觉的两种状态,也就是须要修的地方。假如我们的心成了无明的奴仆,那它就会做得一塌糊涂。而如果这时自心的觉照起来了,那就会像六祖说的“弟子内心常生智慧”那样,也就是他心里智慧的光出来了,他能够知道怎么来处理、怎么来完成、怎么来做,心里有一个智慧,这就叫“自心的善师”。这个智慧一起来了,你自己的心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智慧充当老师,就直接用你的心不断去完成利人利己的各种事业。所以,心如果没有用好,它就是生死的贼子;心用好了,它就成了完成一切事业的妙用。
在这样做了自心的善师以后,“一切所作当具义”。那么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要让它具义,就是要让它有真实的义利。什么叫善行?就是做对别人、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事。这叫“一切所作当具义”。这一句话就把取舍的要点讲完了。任何时处你看到这样做是有义利的,就可以去做;相反,有损害的,就不能去做。或者这样做是顺因果律的,顺天理、顺良心的,就可以去做;而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是违逆天理、良心的,就不能去做。
所以“具义”,就是指你只要顺了缘起的法则,就会产生现前和究竟的种种义利。我们去做,就是妙智慧在启用。这样做的话,都是好的,都是增上的、有意义的,那就应该去做。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完全是导致各种过患、苦恼、引生出各种恶趣、生死果报的、损害自他的,那就绝对不做。
所以,这里要依靠的就是内在简择的智慧,时时在行为的当头上把关。由它来指挥你的心,这个心它是一个幻用,由这个心发挥出来,它就表现出身口意业,要完成一种事业。在根子上,就是要常做自心的善师,要有般若。般若慧光一起,就起了心的妙用。然后驱使着身口意,在世法出世法中圆融无碍,能够把它做得非常好。这样的话,你的所作所为就都有很妙的义利,你就是一个已经得到取舍之道心要的人了。
这样发展开来,在这一生当中,你会遇到无数事情,都是需要通过这些要点来完成的。就像孔子说的“举一隅而反三”,不“反三”就不是可教之材。因为没办法把这个“三”完全给你说完,要点知道了,自己能够在一切处运用,你就越来越能把握取舍之道了。

聪慧求脱丹增师,劝请如是而撰述,翁随童至歌舞场,自疲成他耻笑因。然而学子初相识,为满其愿久相处,五台圣境净刹中,胡乱人口胡乱言!

这是法王写的后跋,以交待写本文的缘起和动机。
大意是:聪慧的、希求解脱的丹增嘉措,他劝请我按照这样来撰述。我这个老翁就随着这个孩子来到歌舞场,唱歌、跳舞,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也成了别人耻笑的因。因为这是初相识的学子,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而且为了往后长久地相处,我也就在五台圣境清净刹土里,从一个胡乱人的口中说出以上这番胡乱的言语。当然,这是上师幽默的话,其实整篇教言是从法王智慧中任运显出,极为珍贵。我们应当视为珍宝,一心执持。

阿旺罗珠聪美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