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五阴是重叠生起的,销灭也是要次第的销灭!

净界法师

    第134卷 讲义308面

  己三、追答并销次第

  这一科是说明五阴它的一个销除的次第。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五阴的根元是重叠次第而生起的。五阴的生起我们前面讲过,五阴的生起是由颠倒生,一念的颠倒想生起。也就是说,五阴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本来没有五阴,是一念的颠倒而生起,而这个生起它不是同时生起,它是一个一个生起。说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当它生起的时候是先有识阴,才有行阴,乃至于才有色阴,但灭除的次第是从外面灭除,先灭色、再灭受、再灭想乃至于行跟识。所以说: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我们在修理观的时候,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当然一空一切空,当下成就,乘悟并销,同时销灭五阴的执取。但是在事相的修学,那你可以一个一个对治,一个一个销灭,理观跟事修是不同的,理观是同时的现前,事修是要一个一个销灭的。

  我现在已经很清楚的指示,结波罗巾的六结,六根里面的六结,它生起跟销除的次第,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再来询问。

  这地方是说,我们刚开始的一念清净心,后来一念妄动,迷真起妄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以后就在五阴里面打转就回不了家,整天就活在五阴当中,今生有一个五阴,来生也有一个五阴,久了以后就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就像一个小孩子,诶!我不知道我家在哪里?

  这怎么办呢?

  大慈悲的佛陀就出世了,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讲了很多语言文字的相状。我们慢慢慢慢的读读读,哦!原来我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子,我们就找到了家。找到了家,我们开始返妄归真,在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回家的路你得一步一步走,破除虚妄,先破外境的执取,先破色阴。你看我们在破根尘识,先破尘,然后再破根里面的感受,然后再破识的想,识就包括想行识都在识里面,根尘识先脱尘,我们先跟外境保持距离,然后再远离我们心中的六根感受,再破除我们心中的想像,销灭的过程是有次第的,由外而内,就像我们脱衣服一样,你穿了五件衣服,你肯定是先脱外面的那一件,再脱第四件,再脱第三件……你不可能你第五件衣服不脱,就脱第四件衣服,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五阴它是重叠生起的,销灭也是要次第的销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为什么佛陀要让我们了解五阴的虚妄?

净界法师

 戊二、结劝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这一段是佛陀对我们最后总结的开示:

  说:汝等,包括与会的大众,包括我们末世的弟子。我们应该将此五种妄想的根元,所谓五阴的五种妄想根元,心得开通,好好的深入的观察,色阴为什么就是坚固的妄想?乃至于识阴为什么它就是一种颠到妄想?你要很清楚的开悟通达。这讲到自受用。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

  而且将此五阴虚妄,所谓五阴本来虚妄,我们的真如本来具足,所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样的一个法门传给末法的修行之人。让他知道把心带回家,你要先知道家在哪里,你不要修了半天还在五阴里面打转,还没有上高速公路,那你就是还没上路,你根本还认不清路头嘛!

  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你能够如实的了知五阴是虚妄的,这种深重的厌离之心自然生起,能够了知涅槃的真实功德是本来俱足的,我们就不再贪恋三界。

  我们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我们一旦谈菩提心,你肯定要谈空正见,这二个是分不开的。只有菩提心没有空正见,这个菩提心很快的退失掉,菩萨的愿力是要有智慧做基础的。

  它这地方就讲:令识虚妄,你那种深重的厌离心才能够生起。

  我们为什么要产生厌离?

  因为我们观察三界的快乐,因为我们一个人喜欢快乐,人是追求安乐,但是三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说五阴好不好?我们凡夫也觉得,诶!五阴有时候也有快乐,我吃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也觉得很快乐,但是这地方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佛陀要让我们了解五阴的虚妄?

  说:好!我们现在不想回家,我就活在五阴当中,这样好不好?

  不好!因为你利用五阴创造出来的快乐至少二种过失:

  一、无常败坏的过失,你过去生很辛苦的布施、持戒,创造一个快乐的五阴,但是你经常能够拥有吗?不可能!你死亡的时候,你什么都破坏了,你不是空欢喜一场吗?

  所以无常败坏让我们感到弟子心不安,你不安稳,你不知道你明天起来的时候你五阴还在不在啊?你譬如你今天住在一个很漂亮的房子,这个房子是地震带,你不知道你睡着第二天起来的时候,你的房子还在不在?你会觉得快乐吗?你内心不安稳就不可能快乐。所以五阴所创造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有无常败坏的过失。

  二、它有三恶道的过失,你利用五阴来追求快乐,你肯定带动烦恼,因为它本来就是烦恼构成的,它的本质就是烦恼,烦恼就会带动罪业,有罪业就有未来三恶道的痛苦。所以你用五阴来创造快乐,你来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佛陀常常讲一个譬喻说:你吃刀上的蜂蜜,这个蜂蜜很甜美,但是蜂蜜背后有一把刀,把你的舌头割伤。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想要追求快乐,身为一个有情众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追求没有过失的快乐。你想要去吃蜂蜜,但是你不要去吃刀上的蜂蜜啊!佛陀没有叫你不要吃蜂蜜,你要吃桌上放在瓶子里面的蜂蜜。你去拜佛,你内心是法喜充满,你有十块钱,你保留五块钱,你把五块钱去帮助别人,你产生快乐。这种快乐是功德相,这种快乐会创造来生的快乐,我们应该追求那种没有过失的快乐。这地方就是你要用智慧观察,你才能坚定你所发的愿力,愿力是跟智慧有关系,观照力影响你的誓愿力。

  这地方佛陀告诉我们说:真如本性是俱足无量没有过失的功德,而你的五阴身心世界这种快乐是夹带过失的,无常败坏的过失,有来生三恶道的过失,你要好好清楚的了解,这样子你才能够坚固你的菩提心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受持弘扬楞严经,有什么样灭恶的功德?

净界法师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一、如来叹述。乙二、大众欢喜)

  乙一、如来叹述(分二:丙一、明灭恶力用。丙二、明生善力用)

  丙一、明灭恶力用

  我们好好的去受持本经、弘扬本经,有什么样灭恶的功德?

  多功较量

  问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佛陀经常用较量的方式,先讲出一个情况,然后再做出对比。

  说:假设有一个人,这一个人做什么事呢?他用遍满十方的虚空,把这个虚空装满了七宝,然后再用这么多珍宝去供养十方的微尘诸佛,用这么多的珍宝去供养这么多的佛,而且是一一的亲自的去承事供养,不是你用寄的寄过去,是人直接走过去,而且内心当中是心无虚度,内心当中对每一尊佛都保持念念之间的虔诚恭敬。

  这不可思议,心也不可思议,所供养的珍宝也非常的多,供养的又是十方诸佛。这个人这样的一个布施的因缘,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个福德是不是很多呢?佛陀提出这个问。

  答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回答佛陀说:虚空是无有边际的,所以虚空里面的珍宝当然也没有边际。这地方是说,他能布施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能施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讲到他所布施的佛陀,是最胜第一的福田,也是不可思议。举出一个例子说:过去有一个众生。这个众生古德的注解说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曾经用一个七钱,数量很少,七个钱跟前面无量的珍宝比起来太少,用这七个钱,但是他供养是一尊佛,他不是供养无边的佛,是供养一尊佛,来生犹获七生七世的转轮圣王。用七钱供养佛陀尚且七生转轮圣王,享受七宝千子的福报,更何况你现在用现前无穷尽虚空的珍宝,来供养充满十方佛土的诸佛,以这么珍贵的珍宝,而且以这么虔诚恭敬的心来供养。这个福报以我阿难来说,我用穷劫的时间来思议也算不出来,这个福报又怎么会有边际呢?

  这是佛问,阿难尊者的回答。先提出一个广大的福报来让我们想像,因为我们的想像一定要对比,凡夫的思考是二分法,二分法要对比,先安立一个很大、很大的功德再来对比。佛陀这以下就正式对比。

  显经功超

  极恶因果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俱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佛陀又讲出另外一件事情,要讲之前佛陀先证明佛陀是不妄语:

  说:身为一个佛陀,他的特点是他讲的话是不虚妄。佛陀一生当中,要嘛不讲话,保持默然,表示这一件事情还不确定。说:佛陀,我会不会往生啊?佛陀不回答,佛陀只有为初地以上菩萨才授记,因为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往生呢?这地方充满变数。佛陀不为不定聚的众生做最任何授记,所以佛陀不回答。但是佛陀一旦回答,就是真实不虚,佛陀的口叫金口,一讲出去的话是三世不改,佛陀讲的话是没有虚妄。

  在没有虚妄当中,佛陀就以它不虚妄的真实语,讲出以下的话:

  有一个人他过去造了声闻的四波罗夷,俱足四重戒法全部都破了,而且也破了菩萨戒的十波罗夷,当然这罪就特别的重。他这么重当中,他的时间也不多了,他瞬息,就是可能他生命也快结束了,马上就要经历他方的阿鼻地狱,此方的阿鼻地狱结束以后,再经过他方的阿鼻地狱,乃至于他要次第辗转的穷尽十方世界的无间阿鼻地狱都要经过,这个人罪太重了。

  那怎么办呢?

  暂时弘经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这个人造了这么重的罪,但是他能够一念的将此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在末法当中,开示这些颠倒众生,整天就是心外攀缘的这些人。

  这一念法门啊!《楞严经》就是在讲一念而已,一念的相应,一念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做这件事情。

  罪灭往生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个人的罪障就在一念之间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下销灭,而且他的业也改变了,念头改变以后,他未来的果报就改变,他本来要到地狱去,变成安乐果。而他的福报也超过前面用无量无边的珍宝布施十方诸佛的功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万倍,乃至于算术譬喻所不能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福报跟培养善根有什么不同呢?

净界法师

    这地方是说明,我们用有限的财富来布施跟用佛法的修行是不一样的,其实这就是福报跟善根的比较。福报它的情况有什么缺点呢?在智度论上说,我们修习善业它没有解脱分,我烦恼很重,我布施了回来以后,烦恼还是很重。它对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你看你是修了很大、很大的慈善事业回来以后,烦恼还是很重。只是在这么多烦恼当中,上面有一个善业把它压住,叫如石压草,烦恼都没有对治,修了一辈子福报,烦恼还是跟你以前完全原封不动,因为福报不是对治烦恼之因。但是你修止观就不一样,你心中会产生解脱分,会产生光明,它对烦恼有对治力,它有返妄归真的力量,那可不得了!那是一个生命的改变。所以说,我们修习福报,是生灭的因缘,而修学善根是生生世世根本上的改变,一个是没有解脱的力量,一个是有解脱的力量,那当然不同。

  古德对这样佛陀的开示,他的注解说:为什么一念的相应能够灭这么多的罪业,能够增长这么多的福报呢?

  古德说:因为达妄本空,何罪业而不消,知真本有,何功德而不成。

  你造罪是根据什么呢?你就是根据五阴身心去造罪的嘛!你当初这个造罪的心,本来就是毕竟空的,觅心了不可得,何罪业而不消呢?

  你知道你的本性是清净本来俱足,何功德而不成呢?

  我们一念的相应,已经成就一个成佛的种子,一个未来的种性成就。这地方的功德就在这个地方,他产生灭恶生善,他直接的正念真如,产生的力量,蕅益大师说:灭业障如翻大地,是从根本大地上的转变。一个人要消业障,你一定要觉悟真理,没有其它的方法,不是整天在那边忏悔。蕅益大师说:那个是吃止痛药而已。忏悔以后,你以后还是继续造罪,因为你没有真正的觉悟。蕅益大师说:真正的忏悔你要真实的觉悟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才是真正的忏悔,发自内心根本的忏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受持弘扬楞严经,有什么样生善的功德?

净界法师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这地方讲到增长我们大乘的菩提善根。

  若有众生能够经常的读诵这部经,能够诵持楞严神咒,这么多的功德,如果以我佛陀的角度来广泛宣说,那是经历穷劫都不能够穷尽的。如果能依我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依我教言,宣扬此法门,成就利他之功德,如教行道,这是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持对别人演说,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从凡夫位到无上菩提,你经常知道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经常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起码你在过程当中,不会招感魔业。

  这地方的魔业包括什么?包括不会招感凡夫的罪业,也不会招感外道的邪见,也不会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你在整个回家的路,你会直趋无上菩提,不会有中间的差错。

  你看刚开始我们大家都发菩提心,一直往大乘的无上菩提走,但是越走人越少,很多人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有些人跑到外道,有些人跑到二乘去,他就是没有好好的把整个过程,很清楚的弄清楚,这很可惜,初发心很好,中间产生差错。

  乙二、大众欢喜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陀宣说这一部《首楞严》的法门以后,与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于一切的六道凡夫中的天人、阿修罗,还有他方世界的菩萨,二乘的圣人,圣仙童子。圣仙童子指的是谁呢?古得注解说:内修圣道,但外表现出仙身。以及初发心的护法尊神,金刚藏王菩萨等等,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陀讲完以后大家表示欢喜,就是他自己受益他才会欢喜,他真实的了解,说我现在还没办法回家,但是至少我知道回家的路,把心带回家,至少我们整个修行的方向明确,这个以后就慢慢走了,修行可以走得慢一点,至少你不会走错,走错就糟糕了,走慢你还有希望。

  所以我们研究这一部经,起码有什么好处呢?认清路头,认清回家的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净界法师

四、结示劝修

  《楞严经》它把生命分成真实跟虚妄,首先我们要破除虚妄安住真如,这第一件事情。

  甲一、安住真如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重点复习:

  我们在生命当中分成二部份:一个是、浮尘诸幻妄相,外在五阴的相状。这个相状是什么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一个虚妄暂时的假相。

  第二个、它内在的体性是真实不变的功德。

  本经先把生命区分成二块,一个是虚妄的假象,一个是真实的功德,先这一部份。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虚妄是什么相貌呢?

  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所以它是生灭之法,是暂时之法,我们没有主导性的。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而我们的真实之法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一种真实的功德。

  这地方讲到一个观念: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真中本来没有妄,一个菩萨不容易啊!他面临的是内心无量无边的烦恼,要面对无量无边的罪业。那他怎么办,他云何应住呢?他凭什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他用什么理由讲出一句话?

  其实靠这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一念的心性当中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罪业,这个菩萨才能够安心的安住下来。那只是一种缘生缘灭的假相,都是可以消灭的。

  对这地方的胜解会影响我们菩提心是不是真实的发起来,就是本来没烦恼,本来没有罪业,本来没有生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胜解的观念,正念真如,或者我们说安住真如。你经常要远离五阴的假相,安住在你真实的心性,这是第一件事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