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生起。言佛教净业。都于凡夫设。愿求而结使未除。数数现行。何曰不杂。若依灭尽者。凡夫岂堪乎。次下会此难也。
【科01】愿求生净土者。即不应言杂。良由结使未断。容可杂生。若已灭除。不得杂起。则由未断。时有现行。念佛净心。性乖结使。心正念佛。诸结不行。有间断时。无防即起。非说灭尽。言不杂也。ffice
ffice" />
【科02】圣人惑尽。此界足安。不劳念佛。求生彼土。
疑者迷。非凡愚念。而为圣人行。故结若此也。
【科03】第五最胜妙定经云。有人造种种寺塔。其数无边。不如于暂时间。端心静虑。
【科04】又如诸部大乘经中。说无生之理。遣人修道学慧。
【科05】疑曰。准依此教。佛赞无生。业行之中。特为尊胜。弥陀经等。劝往西方。厌患娑婆。愿生净土。
【科06】生为患主。生尽患除。舍生求生。患因渐广。何不作无生行。以悟法身。念佛色形。生因不了。设生彼国。与此何殊。但观无生。去佛不远。心即是佛。何假别求。
准般若经。见有生灭。皆是虚妄。非真实有。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叹苦恼。但断其生。而死自灭。不知断生。终不离死。即此中意也。
【科07】此业既专。幸示深趣。
专。自是也。言自为善之。定有深旨。愿闻之也。
【科08】通曰。行缘教起。并为利生。教说不同。良由器别。
【科09】何者。
【科10】泛论根器。略有二意。一者业深。二者行浅。业深之侣。可学无生。行浅之流。要生净土。
【科11】夫论作业。凡有二条。一者倒还。二者出离。
【科12】言倒还者。虽学佛法。但为名闻。不惧当来生死悬险。贪求胜解。转执人我。自是非他。不受三业。语宣无相。着相炽然。设学无生。将为伎艺。见他念佛。即横嗔嫌。致使行人。心怀退没。口宣妙药。畏不能服。反吃诸余动病毒药。是心为业。心乃浪游。心既不谛。未能看守。自云我解。勘捡全无。不觉命绝。却沉生死。逡巡受苦。解脱未期。此为倒还也。
妙药。所谓实相常住之甘露也。终日口说。心未曾味。故曰不服也。非特不味。亦执差别。夭伤慧命。如服毒也。逡巡。却去也。此业似进却退。故云倒还也。
【科13】言出离者。复有二门。一者无生。二者有相。
【科14】言无生者。谓守恬静。了别外缘。有无二相。善知取舍。制心任运。不住二边。口说心行。随事勘捡。若违若顺。心得均平。且如炭火吞食。口餐吞食。畅悦无叹。吃火食炭。不殊吞食。诸违顺境。并得如斯。堪任娑婆。久居不退。回兹秽国。翻作净方。功力既然。即成出离也。
恬。静也。餐。嘉饮。旨口无叹。吞吃火吞刃。腹不烧穿。一事若斯。其余可知。故曰并如也。是皆上位之所作也。若如此。则理居净土。设由秽国。真变瓦砾。随心土净。盖斯之谓也。
【科15】言有相者。垢缘障重。无相难成。若在此方。诸苦弥积。守心内静。散境外牵。心逐境移。无生叵悟。心缘一佛。想念弥陀。恶业不为。求生净土。见他别业。赞善显扬。闻说他非。不生轻毁。系心一处。远想西方。三业相扶。定生彼国。亦成出离也。
简国于诸方。故曰系一。立域于十万。故云远想。非特无相。是能出离。故曰亦成也。
【科16】幸各以根验教。契者当行。自委业深。位居不退。未劳取相。愿生西方。行浅之徒。未免流浪。无生要证。始得出缠。口诵无生。作者非一。据其证者。百无一人。欲得无生。要由胜境。所以求无生见佛。用作证缘。久住阎浮。常逢善友。虽闻正法。说者是凡。日夜恒闻。未证理故。
口诵无生。作业不纯。故云非一也。或心口各异。言行相乖。谓之非一亦得。
【科17】推摩经云。终日说法。不能令人证灭修道。即是戏论。非求法也。设使来生。遇善友。起今因。还为戏论。不如求生净土。且绝轮回。登入宝林。一闻正语尘妙法忍。应念圆明。
日夜说听。证悟无分。因果响应。转成戏论。夜以继日。勤劳无功。故云不如等也。近超三界。故云且绝。终满足果。故曰圆明也。观经云。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乃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又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矣。
【科01】详此两缘。勿烦犹预也。
【科02】第六涅槃经云。阿难厄魔。文殊往救。大品经云。魔王变作佛等。人不能知。优婆曲多经云。魔变作佛。尊者顶礼。
涅槃出于憍陈如品也。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挠乱。以此因缘。不来至此大会之中。佛来文殊往救。即为说大神咒。文殊受已。至阿难所。在魔众中。发大声说。魔王闻已。发心舍业。即放阿难。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佛。至心敬礼。却住一面。广如经说。大品经出在梦誓品。文曰。菩萨摩诃萨。不久行六波罗蜜。乃至未入菩萨位。为恶魔所挠。须菩提。恶魔变化作菩萨身。说种种之事记菩萨。菩萨闻已。心生轻慢。谓我已得。轻毁他人矣。付法藏传第二卷。广说曲多迹。今称之而名曲多经也。优婆曲多。唐言近护。出佛灭后一百年。而得六神通。大 阿罗汉。当尔时为阎浮提大导师矣。广见彼经。及大论第十。并娑婆论。第一百三十五卷。
【科03】疑曰。阿难果证预流。尚被魔挠。佛令文殊往救。然得本心。又魔能化佛身。为人说法。浅行菩萨。皆不觉知。尊者曲多。道穷无学。见魔变作佛。不免归依。今欲想弥陀。临终见佛。此皆魔境。岂可依凭。所见若真。特为要药。如逢魔像。虚入邪决。
佛之真形除病胜缘。教令见之法。真为要药也。天魔妄像。长苦恶因。劝使逢之教。当为邪论也。
【科04】疑情未除。定希会说。
【科05】通曰。大觉权形。神像挺拔。魔虽矫乱。其像悬殊。累劫勤修。胜因圆着。果成万德。相好超奇。岂有弊魔。辄能伦拟。
应现非真。故云权形。超思议外。故云神像。挺。超也。拔。抽也。巍巍出众。故曰挺拔也。智论云。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
【科06】何者。
【科07】如来体严紫磨。相具炳然。皎若明珠。光逾万日。魔王设变。众相不成。事等劣夫。方乎贵宰。
炳然。明貌。方。比也。
【科08】阿难权居小圣。迹示预流。据其实行。久登初地。虑佛灭后。修行之徒。魔坏净心。无方制伏。所以示拘魔网。请佛加威。神咒既宣。则为起教。广流遐代。学者摧魔。非谓圣人。凡厄魔网也。
阿难发心于空王佛所。其行既久。登地可知。未见证初地文。盖显是地上耳。涅槃经中。不举阿难请语。今文即约隐密云焉。
【科09】大品经云。魔变作佛。迷惑下凡。
经说云。久不行六度。及未入位等。知约下凡也。
【科10】浅行菩萨。不能了者。当说大品。未辨权起。
大品经曰。于是般若波罗蜜。若听受持。亲近读诵。乃至是人。魔若魔天。不能得便。故当说令之摧魔也。阿难示以魔挠。谓之权也。为起教法。谓之起也。
【科11】涅槃会中。因请为说。迦叶请言。佛说波旬说。云何分别知。佛告迦叶。譬如偷狗。夜入人室。其家婢使。若觉知已。寻即退去。行者亦尔。已入佛家。而护甘膳。不令魔杂。佛之灵状。殊异端严。魔来滥正。应善分别。眉间毫相。右绕盘旋。外实里虚。白光流散。其光映洁。净如琉璃。面貌圆明。犹如聚日。顶髻高显。其发绀青。一发一蠡。右旋宛转。睹兹胜相。并佛真形。若异此门。并为魔也。
此之一节。总祖述彼经意。考迦叶问辞。出于长寿品之初也。佛演说譬。在于四依品之初。行者等下捃摭经文。处处交举。寻而可知焉。
【科01】言优婆曲多。不识魔者。
【科02】尊者曲多。生居佛后。以次传法。为第五师。说法度人其数极众。
付法藏传云。乌婆曲多说法道利。夫妇俱证阿罗汉者。乃下一筹。一筹四寸。填积石室。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单已及别族者。虽证不记矣。
【科03】魔王垢弊。法会雨华。挠动众心。不能领悟。又当更惑。施以宝冠。圣者垂哀。愍而见受。因语魔曰。我奉佛教。识义知恩。圣者云。汝既施宝冠。我有宝璎相谢。乃取人蛇狗三种死尸。变作宝璎。系颈下。波旬庆曰。曲多圣者。神力难名。化导群机。果集圣侣。我之魔众。展转希谏。今既受我宝冠。又以宝璎酬我。曲多既落魔网。恶趣转增。我之军众。不复损减。身心踊跃。辄即还宫。至四天王天。曲多遂摄神力。宝璎珠玉。还作死尸。臭烂青膀。脓血交落。波旬忧恼。控去无所。遍及诸天。欲请除弃。诸天各报言。非我力能。此是释迦如来弟子。优婆曲多。为汝无知。横加挠乱。暂以此事。挫汝身心。可速归依。得免斯厄。波旬来下。至圣者前。五体虔诚。悲哀忏谢。曲多尊者。愍而为除。谓彼魔言。我生居佛后。不见如来。汝可为我变作佛形瞻相。魔入村林。变身似佛。曲多见巳。敷座顶礼。魔乃惊惧。向曲多言。弟子凡愚。不违尊教。虽变作佛。仍处庸流。圣者和南。灭无量福。尊者答。我近礼佛像。远敬大师。汝弊魔。非我所敬。汝今莫惧。妄畏福消。于是魔王。深生庆悦。舍诸杂行。归佛法僧。顶礼优婆曲多足。还宫不现。
传云。或雨真金。化作白象。现为女身。端正奇特。举会欲观。无听法心。于三七日中。演深法味。乃至无有一人得道。尊者入定即觉焉。大乘义林章曰。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云波旬。讹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此言将众令与天地战。谓之军众也。控。引也。三七日中。不觉魔挠。故云无知。或波旬未知尊者神力。当如此。谓之无知也。挫摧也。庸。常也。贫贱之人。称和南。此曰恭敬。
【科04】岂得疑言不识魔也。
【科05】又如众多贵宰。力助一夫。凶恶之人。莫能侵挠。修业者亦复如斯。修念至诚。决定生彼。十方诸佛。咸助威灵。报尽之期。魔不能乱。弥陀化众。皆阐慈光。接引魂情。令升妙乐。勿惧魔挠。不习良因。
小本云。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称赞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矣。
【科06】第七西方净土。弥勒天宫。共相比校。以彰优劣。
天台迦才。及与道绰。如次以二三四之义辨之。感师解之。亦以十二。上世古德。盛为之辨。盖为人多生惑也○律师疑云。上生经疏云。天宫有十易生。净土有七难生。且劝内院曰。但业行浅。愿生西方。万一不生。恐成自误。故当已行。应修此业。一师所释。何其如此。故知此书。非基师造也。今会云。如来说教。随机万差。人师演教。亦随空示。随入一门并归一理。此文所述。意在兹焉。故通赞中。亦举十胜。专劝净土。各随一趣。并不相违。
【科07】疑曰。弥陀净土。去此悬遥。弥勒天宫。现居欲界。何不愿生兜率。乃趣西方。舍易求难。岂非迂滞。
迂。回曲貌。滞淹也。
【科08】通曰。比校两缘。凡有多种。略陈十异。同释众疑。
【科09】一命有长短。二处居内外。三境分秽净。四身报两殊。五种现差别。六进退修异。七界非界别。八好丑形乖。九舍生不同。十经劝多少。
【科10】一命有长短者。兜率寿命。只四千年。西方寿命。一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以人间四百年。为彼天一昼夜。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那由他。此云万亿。阿僧祇。此翻无数。大本誓寿命曰。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小本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今释虽云无数。而非无量。何乖经乎。谓大阿弥陀经。及平等觉。悲华芬陀利等。皆说有量。故且据一说。而与天寿对论。况判主为化身。岂无量乎。若准通赞。则亦判言无量。盖存报身义也。
【科01】二处居内外者。兜率天宫。慧业若多。即生内处。亲侍弥勒。慧少福多。即生外处。不见慈尊。净土之中。一无内外。报虽优劣。俱是圣贤。
准上生经及彼疏曰。内院即是牢度跋提。及五百亿诸天子等。愿力造作。供养菩萨。众宝珍华。为增道缘。依赞而言。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外院即是诸天共造。耽着 五欲。不逢胜缘。还造恶业。不免轮回。杂阿含。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饿鬼畜生中。盖斯谓也。一味平等。故无内外。阶有九品。故云优劣。住正定聚。所以皆为圣贤也。
【科02】三境分秽净者。若生兜率内院。见弥勒尊圣会之境。能发净缘。外院香华楼台音乐。皆生染想。西方树鸟水网音乐。触对六根。无非长道。
准上生经。牢度跋提愿力。为化作善法堂。菩萨居中。集众说法。是名圣会也。所见闻皆劝助菩提。外院无若此事。故多着乐也。西方树鸟水网。及音乐等。皆出法音。如观经说。六境相缘。而得法忍。六根清彻。无诸恼患。受其快乐。皆无染着。譬如比丘得灭尽定。斯乃大本所明。而愿力所摄也。
【科03】四身报两殊者。天中正报。男女两殊。更相染着。障诸道业。西方生者。皆是丈夫。于自他身。清洁无染。
内虽有女而化所成。外即不然。男女相着执手成淫也。丈夫男子之称。彼国众生。乘佛本愿。悉具三十二丈夫相。名犹无有。况有体乎。
【科04】五种现差分者。若生天上。种现之惑俱行。但生西方。唯种永无现惑。
兜率诸天。现居欲界。具惑凡夫。更无愿摄。净土众生。无境迎恶。故乘愿力。不善永离。差分有隔矣。
【科05】六进退修异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慧力轻微。多不免退。往生极乐。慧力增强。既绝欲行。唯转进修。
依经及疏。内决无退。外即不免退没三涂。净方众生。定慧并行。福德自然。无毛发恶○律师疑云。彼经疏云。若生外院。离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今何违乎。会云。此是释外院中。亦有不退者。然多有退。而今不免。盖就多分而言。
【科06】七界非界别者。上生兜率。未离欲界。火灾若起。不免焚烧。如生西方。永辞三界。水火风等。并不能害。由彼国中有形质故。非无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无淫及段食。故非欲界。
火灾能坏色界初禅。欲界之中。岂免焚烧。火灾既起。余灾可知焉。净土之中。三灾不及。波水风幻。还为胜缘。由彼下据大论第三十八卷释成焉。净土论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所以此无段食也。
【科07】八好丑形乖者。生在天中。男女不同。好丑殊异。若生净刹。紫磨金身。一类莹严。具丈夫相。
论天果报。真为殊特。然随因行。报有好丑。形有男女。实缘憎爱。净土之中。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盖是为愿有。悉皆金色。及无有好丑。具大人相也。
【科08】九舍生不同者。舍命生天。无人接引。若生净国。圣众来迎。
法藏菩萨誓曰。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不取正觉。说其相如三辈九品文也○律师疑云。上生经曰。时弥勒放眉间白毫光。来迎此人。今无接引者。岂非乖异乎。会云。弥勒无本愿来迎。相亦劣也。故且属无焉。
【科09】十经劝多少者。劝生兜率。唯有上生经文。不至殷勤。粗令作业。劝生净土。经论极多。大圣殷勤。专诚使往。
粗略也。疏也。专诚。不之苟且也。非特有经劝多少。及文殷不勤。至励功行。亦有亲疏。故曰粗。曰专也。天台判曰。诸经所赞。多在弥陀。亦此中意也。既辨优劣。须定生之难易。故下决焉。
【科10】又问。西方净土。处胜时安。一切下流。如何并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出过三界。故云处胜。四大常安。故云时安。菩萨别得。业之所感。故不易往。佛力加助。弹指即至。盖本愿之所致也。易往而无人。实可悲痛焉。
西方要决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