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虎集卷之上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溪隐门人 上喻 较阅
临济宗
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嗣黄龙祖心禅师)
师。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壮年出家。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措。经二年方领解。然尚于谈辩。一日堂遽曰。住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师趋出。他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履。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有乞末后句者。示偈曰。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于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平生爱骂人。只为长快活。师常作劝修净土语。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东京慧海仪禅师(嗣法云杲禅师)
师上堂云。无相如来示现身。破魔兵众绝纤尘。七星斜映风生处。四海还归旧主人。诸仁者。大迦叶灵山会上。见佛拈华。投机微笑。须菩提闻佛说法。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见道。万派横流总向东。超然八面自玲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有学人问曰。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基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也。
海盐州天宁楚石梵琦禅师(嗣径山元叟端禅师)
师。四明人。俗姓朱氏。世居象山。母张氏。梦日堕怀而生。师在襁褓中。有神僧抚之曰。此儿佛日也。因小字昙曜。九岁依族祖晋翁洵师于湖之崇恩剃染。十六受具。阅楞严有省。参元叟于径山。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振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已而应书大藏之选。至京师崇天门。一夕闻樵楼上鼓声。豁然大悟。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后出世海盐报国等刹。迁郡之天宁。上堂。举僧问干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者里。师曰。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曰。扇子??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曰。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刹刹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溟沧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师自幼。知有西方弥陀教法。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少懈。及住天宁。筑室西偏。专志于净业。因号西斋焉。室中置一小床。日趺坐默观。大莲华出现。其华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如来。相好端严坐其上。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间错。水鸟天乐。皆演苦空无我之法。见观世音大势至。在其左右。清净海众。前后围绕。皆得不退转地。从定而起。返观观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洪武初三。被召说法。皇情大悦。未几。于天界寺示寂。沐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其属梦堂噩公曰。师兄我去矣。公曰。子去何之。曰。西方。公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师平生着怀净土百韵诗。七言律。并诸杂咏。行世。
我佛真身不可量 大人陪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 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 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刹 终说西方出异方
却圣金绳宝界遥 楼台一一倚云霄
黄莺韵美春长在 玉树枝荣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 好花无数逐风飘
野人自选归来日 何待诸贤折简招
未归极乐尚阎浮 漂泊风尘更几秋
残梦频惊蕉叶雨 故乡只在藕花洲
屈伸臂顷无多地 高占人群最上头
二大士心怜老病 何妨携手入琼楼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花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本性弥陀一句子 金乌玉兔解提撕
须臾入海还飞上 顷刻升天又落西
除却昼明并夜暗 更无圣悟与凡迷
劝君归去不归去 愁杀春山蜀鸟啼
说着无常事事轻 饥餐渴饮懒经营
一心不退思安养 万善同修忆永明
净洗念珠重换线 坚持佛号不停声
妄缘尽逐空花落 闲向风前月下行
学佛先须学苦空 心期妄尽障消融
直居十二因缘外 横截三千世界中
湛碧无痕开镜面 纯青绝点出莲丛
男儿到此方奇特 快乐逍遥物我同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白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花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大花成佛子 何须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膳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衣不伤蚕食不耕 水边林下好修行
身心快乐无诸苦 依正庄严在一生
念念佛光从口发 时时天乐遍空鸣
却嫌鞋袜沾泥滓 千叶莲华向足擎
娑婆苦海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须念佛 横波径度免随流
千生万劫常安泰 五趣三途尽罢休
纵使身沾下下品 也胜豪贵王阎浮
劳生能有几光阴 健只须臾病又侵
常恐浮云蔽西日 须营净舍学东林
可怜世上愚痴辈 不及花间智慧禽
宝树亦能谈妙法 何妨坐听罢参寻
家在西头白玉京 老来难遣故乡情
每瞻云际初三月 先注华间第一名
密密疏疏琪树影 来来往往水禽声
红楼紫殿春长好 纵有丹青画不成
独庵禅师赞曰
默坐西斋观佛境 缘师实证面无惭
声香味触常三昧 多少禅流只解谈
蘧庵宗大师赞曰
念佛三昧。群经所宣。诸佛共赞。诸大菩萨共修。实禅门往哲之所留意也。若永明之万善同归集。慈觉之苇江集。皆指净业。为入道之至要。可不信乎。世之学佛者。乍闻即空之说。不能精究。而泥于一辙。则视修净业者。为浅鄙而辄诋排之。是排诸佛群经诸祖也。其无知亦甚矣。西斋和尚。禅门之上达也。观其自童幼至于耆年。孜孜以净业为务。精修密炼。不舍昼夜。发为歌诗数千首。皆三昧心中之所流出。宗说兼畅。教禅混融。扫荡建立。变化万殊。未可以一辙观也。夫以西斋材识之渊博。学者未易窥其涯涘。其留心净土。有若此者。然则念佛三昧其可忽与。
又云栖老人赞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三卷。今止录十余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