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 每日连载中

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 每日连载中

     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

face23" />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2-16 17:11 编辑 ]

TOP

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

             金刚经持验录序


         
            释 尊应世,拯迷救苦,说法八万四千,度人三根普被,一言以蔽之:「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修学佛法的 最高意义,即在了生脱死,圆証菩提。以小乘无学位而言,不到无漏慧不为功;以大乘三菩提而言,不达般若不能「事究竟」。此所以《大智度论》赞为:「诸佛及 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智论》又云:「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 皆从般若得。」


    明 朝莲池大师着《竹窗随笔》,其中有篇文章,引《增壹阿含经》:「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数;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数;神足飞行成就,亦世俗常数;唯智慧成 就,为第一义。则知戒定慧等三学,布施等六波罗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轻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后也,唯智慧贯彻一切法门,不可等也。」


    「般 若波罗蜜」,在修持解脱的历程,可说居于破迷启悟、转凡入圣的第一关。虽然《智论》说到:「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 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然而修学趣証「般若」,亦有方便施设,即经过「闻、思、修」,从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而証实相般若。如龙树 菩萨于《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也,是以善学般若者,皆应常时读诵,多闻薰习,观理照事,事理相即,而后庶几近乎,相即无相,无相实相,能 所两忘,圆融不二也。如此方可名为善于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 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也,是则名为:真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高 雄凤山许添诚居士,正信正行优婆塞也。有感于《金刚经》对学佛者之重要,为劝人生信,乐于持诵,特将历代持诵者的灵验录,译成白话语体文,便于现代人传 阅,用广流通,阐扬正法。在《慈云杂志》发表以来,广受读者喜爱。添诚居士之发心,可谓深得「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者也。兹以编辑出书,征序于 朽衲,特略述「般若」之胜义,用以赞喜流通,是为序。


                                                                                                                             

七十六年六月 宏印于嘉义市宝华佛学院
         
        

自   序


         
         金 刚般若波罗蜜经,自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于姚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译出后,在中国非常盛行,历来各宗高僧硕德无不竭力弘扬此经,注疏讲解的很多。唐宋以 来注解金刚经的不下百余家,再加元明清各代的注解,更不知凡几。近数十年来,佛学界讲经的法师,不论他学的是那一宗,没有不讲解金刚经的,于此可见此经流 通之盛了。也因此,金刚经已成为佛教中读诵、书写、受持、流通最广的一部经典。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世间的人、天乘法,属于有漏的福业;但求自了的声闻、缘觉乘法,则偏于一己的解脱,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唯有修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的心要。菩萨行即是六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六度,而六度又以般若为主。


    经 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实践五度,假如没有般若为导,必定住于相,住于相则只成为人、天有漏福报,要想圆满佛果,那是做不到的。所谓「布施无般若, 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黎(地狱)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 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


    万行若以般若摄导,始能达到究竟佛果,所以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经》实为绍隆佛种,传受心印之无上法宝也。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经 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发菩提心。」十方诸佛皆因发菩提心而成佛,所以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必须 发菩提心。《金刚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大家当依此经所说──「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信解受持这般若DA法,立大志愿,起大悲心,以 根本解脱的无余涅槃去拯救众生,同趋无上菩提。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六百卷的一卷,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教人受持此经即可见性。六祖惠能大师聆闻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因而大彻大悟。其后,禅门更藉此经印心,净土宗诸祖并劝上根人受持此经,以期上品往生。持诵《金刚经》遂成为佛门中不可缺少的日课之一。


    此经为世尊金口宣扬,历代以来,持诵获得灵验的人不可胜数,《历代持验纪》中,均确切可征。这些感应事迹包含延寿、回生、消灾免难、超荐、解冤、愈病、生子等等。持诵功深,临终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异香满室,或天乐盈空,种种祥瑞,屡屡可见;至若悟彻心源者,亦有所闻。


   《历代持验纪》中,由于年代久远,用字行文有异于今日,不易阅读。再者,有些人不见感应事迹,则信心不坚定,缺少读诵兴趣,这就是笔者撰写本书的动机。


   《金刚经》为最上乘法,阐扬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功德甚深广大,持诵若有灵应,乃至诚所感,佛力加被之故。倘若读者由此而生敬信之心,乐诵不倦,道心持久,实在是笔者最大的期望和心愿。


    禅 宗六祖惠能大师闻《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传为千古佳话,载《六祖法宝坛经》。《历代持验纪》中,除《金刚般若经灵验传》外,余书俱未记录其事,大概认为 《坛经》乃人尽皆知,所以将其省略。但是未曾读过该书的人,就无从知悉了,岂非一大憾事!故特于《坛经》中节出六祖得法之因缘,置于篇首,以为劝化之一 助。


    印 光大师说:《金刚经》,乃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遍修六度等之轨范,以经文简略,但举布施为例耳,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等,故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 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并受度之众生相,则四相不生,三心叵得,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矣。以故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功德难宣;持全经者,又何待言!是 以自古至今,人多读诵,其顿悟自性,彻证唯心,生预圣流,没归安养者,何可胜数!其次则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即愚成智者,更加多多也。」咸盼读 者读完本书后,发至诚心恭敬受持,现世之中,灭无量罪愆,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获最胜福田。若能更加念佛回向,决定往生西方,未来必证菩提。


   《金刚经》先后经过六次翻译,译笔虽各有不同,而皆不将经文分章分节。梁昭明太子不会经旨,竟将之分为三十二分,违背佛意之罪甚大。因此,持诵时,分章分节所增添文句,不应诵念,直读经文即可。


    此持验录,原依许止净居士所述,刘契净居士所注之《金刚经功德颂》而译,连载于《慈云杂志》,后来乐崇辉居士又交给我《续藏经》中有关《金刚经》的历代持验纪,并且吩咐我继续译写,该资料共搜集八本书。


    笔者将这些资料经过分类整理、译成白话、润饰、誊抄等过程,费了不少的心血,才能继续在《慈云杂志》与读者见面。现在连载已毕,乐居士要将它结集成册,交由大乘精舍印经会印行,这就是本书成就的因缘。


   《金刚经功德颂》将念诵的感应事迹,按其性质,分为十篇。为使读者拣阅方便起见,酌增为十二篇,并于书末另附「人名笔划分类目录」,俾能易于查阅。


    本书之成,家兄许添记老师功不可没,他任教于云林县台西国中,本书中多篇文稿大都由他润饰,并提供宝贵意见。内人及笔者服务于农民银行的部分同事,他们都帮忙誊抄。最重要的是我的启蒙老师──乐崇辉居士,他引导我进入佛学的领域,鼓励我、帮助我完成此书,特此谨致谢忱。


                                                                                                                                                                  

民国七十五年八月于凤山
许添诚 谨识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2-16 17:11 编辑 ]

TOP

续 1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成道因缘
         
        惠能大师,唐朝岭南(广东省)新州人,父名卢行□,原为唐朝官吏,本籍是范阳,被贬谪到岭南,母亲李氏。大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戍岁二月八日子时,诞生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
         
        次日黎明时分,有两位异僧来访说:「你昨晚生下的孩子与佛法有缘,故特地来为他命名,应该称为惠能。」他的父亲问说:「为何取名惠能?」异僧说:「惠就是以佛法惠施众生,能就是能作佛事。」说罢辞出,便不知去向。
         
        大师出生后即不食母乳,夜间有神人灌以甘露。大师的幼年坎坷,父亲早逝,遗下老母及孤苦的他,母子迁移到南海,靠着售卖柴薪维生,过着艰难贫苦的日子。
         
        有一天,他为顾客送柴到客店,当他准备走出门外时,看见一位客人在诵经,他一听到客人读诵的经语,便豁然开悟,于是就问那位客人说:「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
         
        客人说:「金刚经」。
         
        大师又问:「您是从那里学来的?为何要持诵这部经典呢?」
         
        客人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那里学来的。该寺是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跟随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多,我就是到该寺礼拜而听受此经的。五祖大师经常劝出家众及在家众说:『只要持念金刚经,就自然能够见到自己的自性,直下了悟成佛。』」
         
        大师听了之后,由于宿昔的因缘,又承蒙一位客人赠送他十两银子,足以安顿他母亲的衣食问题,然后到黄梅县去参拜五祖。
         
        五祖问:「你是何方人?来此想求得什么?」
         
        大师回答说:「弟子是从岭南新州来的,我什么都不求,只求作佛。」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能作佛?」
         
        大师说:「人虽有南北的差异,佛性那有南北之分?獦獠身与和尚身虽有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本来还想再说,但是看到徒众围绕在左右,就说:「好!那你就跟随大众去做事吧!」
         
        大师又启禀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念念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您要我做些什么工作?」
         
        五祖说:「这獦獠的根性锐利。」就告诉大师说:「你不要再说了,就到槽厂去做事。」便有一位行者叫大师砍柴踏舂米碓,就这样过了八个多月。
         
        有 一天,五祖召唤所有的徒众,对他们说:「生死事大,你们终日只求有漏福田,却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假若自己的本性迷昧了,福报能够解脱得了生死吗?你们各自 观照自己的智慧,看取本心的般若之性,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若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衣法传付给他,作为第六代的祖师。用思量分别心是没有用的,如果明心 见性的人,一言之下即可明白。纵然抡刀上阵之时,也可以见得到的。」
         
        徒众听完吩附,退下以后,大家计议说:「我们不必静心用意作偈了,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不用说,他必定会得到祖位的,我们何必枉费心力作偈颂呢?」众人听到这些话后,都打消了作偈颂的念头。
         
        神 秀心想:「大众所以不作偈颂,大概认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当作偈呈给五祖,要不然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我呈偈的原意,本来是想向五祖求法 印证,倘若只是为了想做祖师,这和一般人想夺取圣位,又有什么区别呢?可是我若不作偈呈给五祖,终究还是得不到五祖的传法,这真是令我太为难,太为难 了!」
         
        五祖住的堂前,有走廊三间,本想在墙上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的变相,及五位祖师的血脉图,藉以流传供养。
         
        神秀将偈作好以后,很多次想呈给五祖,但是每次走到堂前,总是心中恍惚,遍身流汗,因此而作罢。前后经过四天,到过堂前十三次,仍然不敢呈偈。
         
        这时,神秀心想:「不如把偈写在堂前走廊的墙壁上,让五祖自己去看,假如他认为很好,那我就出来向五祖礼拜,承认是我作的。他若说作的不好,那就枉费我这几年受人礼拜,还修什么道呢?」
         
        神秀在当天晚上三更时分,不让别人知道,独自手持灯笼,将偈写在南廊的墙壁上。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写好以后,就回寮房,他又想:「五祖明天早上看到偈后,如果欢喜,那就是我与禅宗的心法有缘。如果五祖认为不好,这是我宿世业障太重,不能得到以心印心的妙法。五祖的心意令人难以测度!」他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这样一直到五更。
         
        这时五祖已知神秀仍末开悟,不见自性。
         
        天亮后,五祖准备叫卢供奉在南廊的墙壁上画图相,当他抬头看到偈颂时,就对卢供奉说:「不必画了,偏劳你那么远来而没有画画。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在留下这首偈颂,让大家诵持。倘若依此偈去修行,可以免堕三恶道,得到大利益。」
         
        随即吩附焚香礼敬,并告诉门人说:「你们可以持诵此偈,依照此偈去修行,就可见性。」大众念着偈颂,连称甚妙。
         
        到了三更时分,五祖召唤神秀入室,问说:「南廊上的偈颂是你作的吗?」
         
        神秀回答说:「确是弟子所作,不敢妄求祖位,只恳求您大发慈悲,看弟子有没有少许的智慧?」
         
        五 祖说:「你作此偈,尚未见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依你这般见解,要觅无上菩提是得不到的。无上菩提必须言下见到本心、见到自性。自性原是不生不灭的,在 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圆融无碍,毫无滞塞不通之处,一真,一切皆真,万境如如不动。这如如不动的心,才是真实的。若能有这般见地,就是无上菩提的自性。 你回去再想一两天,再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若得入门,就将衣法传付给你。」神秀作礼而退。
         
        经过数日,神秀作不出偈颂,心中恍惚不安,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
         
        又经两日,有一位童子从惠能舂米的房子走过,口中唱着神秀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一听,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然未蒙教授,但是早已明白大意,遂向童子说:「你念的是什么偈颂?」
         
        童子说:「你有所不知,五祖大师曾说过,生死事大,想将衣法传付门人,故叫所有徒众作偈颂,若能了悟大意,就将衣法传付给他,成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颂,五祖叫所有的门人诵持,说依此偈修行,可以免堕三恶道;依此偈修行,有大利益。」
         
        惠能说:「我也想要诵持,我在此踏碓舂米已有八个月了,未曾走到堂前,请你引我到偈前去礼拜好吗?」
         
        童子遂引领惠能来到偈前礼拜,惠能说:「我不识字,请你为我读诵。」
         
        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名叫张日用的,他高声读诵,惠能听完后,告诉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颂,想请你帮我写上去。」
         
        张别驾讥嘲的说:「你也会作偈颂?真是稀奇!」
         
        惠能向张别驾说:「想要学习无上菩提,不可轻视初学的人。往往低下的人,却有最高的智慧,而那些高尚的人,有时也会埋没了智慧。轻慢人是有无量无边罪业的。」
         
        别驾说:「不错,那么你就说出你的偈颂,我帮你写好了。倘若得到衣法,要先来度我,可别忘了哦。」
         
        大师的偈颂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寺中所有的徒众对这首偈颂无不惊讶万分,互相赞叹的说:「真奇怪!人不可貌相啊,还没有多久,竟使他成为肉身菩萨了。」
         
        五祖这时从禅房里出来,得知此事后,见徒众惊怪,惟恐惠能受人暗算,遂拿鞋擦掉墙壁上的偈颂,故意宣称:「此偈也还没有见性。」大众都信以为然。第二天,五祖独自来到碓坊,看到惠能腰上系着一块石头在舂米,就说:「求道的人,为法而不顾惜身命,是应当如此的。」
         
        接着问道:「米熟了妈?」
         
        惠能回答说:「早就熟了,只是还没有筛呢?」
         
        五祖就用锡杖敲击石碓三下,然后离去。
         
        惠能明白五祖的心意,深夜三更时分,来到五祖的禅房,五祖用裟袈遮围,不让别人知道,为惠能讲说《金刚经》,讲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师豁然大悟,知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惠能禀告五祖说:「我真料想不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原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是具足无缺毫无动摇的,自性竟能生出万法。」
         
        (原文: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开悟,见到自性,就说:「若不认识本心,学法是没有益处的。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传受以心印心的顿教法门,并将衣钵传给他,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要善自护念,广度一切有情众生,将佛法流布于未来,不要使它断绝。」
         
        五祖传法已毕,又说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 祖对他说:「从前初祖达摩大师刚来中国时,传法师承不为世人所相信,所以才将衣钵作为信物,代代相继嗣承。正法则是以心传心,皆令学道之人自悟自解。自古 以来,诸佛所传的就是自性本体,历来祖师相传的都是自性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只传到你为止,不可再传。倘若再传下去,则你的生命就好像悬丝那样的危 险!你必须赶快离开此地,因我怕有人要害你。今后佛法将由你发扬光大,你离开以后,要往南走,但不宜急着弘扬佛法,因为法是要从难中兴起的。」

TOP

续 2


    六祖大师拜辞了五祖,一路向南行,两个多月后,到了大庾岭。后面有好几百人在追赶,想要夺取衣钵。其中有一位僧人,俗姓陈名叫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性情粗暴,他走在众人之前,赶先追上了惠能。

    六祖见状,就将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承的信物,怎可用暴力来争夺?」于是隐藏在草丛中。

    惠明赶到,看到石头上的衣钵,想伸手去取,但却拿不动,于是大声喊叫:「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六祖从草丛中走了出来,趺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作礼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六祖说:「既然为求法而来,就该屏除一切攀缘心,勿生一念,我才为你说法。」

    惠明遵照六祖的嘱咐,默然良久。

    六祖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正在此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至此言下大悟。

    (第一公案原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又问:「从上代祖师传下来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其他比这更妙的吗?」

    六祖说:「跟你讲的就不是秘密了,若能返观内照,妙法还是在你身边。」

    惠明说:「我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在还没有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承蒙行者的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您就是我的师父了。」

    六祖说:「你既这样谦下,我们都是同师黄梅五祖,你要善自护持,勿令退失。」

    六祖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逐,只好在四会的猎人队中避难,前后经过十五年的岁月。

    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时,有风吹动旛旗,一僧说这是「风动」;另外一僧说这是「旛动」,彼此争论不已。六祖走向前去,告诉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是仁者你的心动啊!」

    大众听了都感到惊异。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到上座,征诘宗门奥义,见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印宗法师说:「行者一定不是个平常人,我久闻黄梅的衣钵南传,不知道是不是您?」

    六祖谦称:「不敢当。」

    印宗法师立即向六祖叩头顶礼,请他将五祖所传的衣钵出示给大众看。

    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在光孝寺集合四众弟子,为六祖大师举行剃度仪礼,且自愿拜他为师。

    二月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曰,集聚高僧大德为六祖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印度耆多罗律师为说戒师,西印度密多三藏法师为证戒师。

    六祖受戒的戒坛有一段因缘:刘宋时代有一位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创建了这座戒坛,坛上竖一石碑,且曾预言:「后世当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受具足戒。」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而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栽植在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真是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欲归曹溪宝林寺,印宗法师与僧俗一千多人,送到曹溪,当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

    六祖到曹溪宝林寺后,看到殿宇讲堂狭窄,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建,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不知道可不可以?」

    亚仙说:「和尚的坐具有多大?」六祖拿出坐具给他看,亚仙欣然答应。

    这时,六祖把坐具一展,尽覆曹溪四境,并有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如今的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

    亚仙目睹这奇妙的境界,就告诉六祖说:「和尚您的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于此,将来建塔时,希望予以保留,其余土地愿意全部捐献,永远做宝坊。此地乃是生龙白象来脉,建造时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后来的建筑都是依照陈亚仙的话去做。

    六 祖大师随即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六祖大师在城中大梵寺,向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说法:「我在黄梅得法后,受尽种种艰难苦楚,生命像悬丝般的危险。现 在能与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缘分,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能听闻如上所说顿教的 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

    以 上是笔者依据《坛经》「行由品第一」以及六祖入室弟子法海禅师所撰写的《六祖法宝坛经略序》,略述六祖的生平及其得法因缘。六祖原是一个不识字的沙门,因 闻《金刚经》而悟道。他所说的法,由门人法海禅师、神会禅师等予以整理,成为《六祖法宝坛经》,这是禅宗无上宝典。坛经所发挥的道理,自如来性海中流出, 一言一语,不离自性。释德异说:「《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一一法门,具足无量妙义;一一妙义,发挥诸佛无量妙理。」《坛经》 是实相般若,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启发菩提心,与《金刚经》脉络相连,二书如能同时读诵受持,更易融会贯通。

TOP

续 4




                                               八 虔诵金刚经及地藏经


         
            黄端伯,明朝建昌人,曾任南京仪制主事。他的母亲李氏,晚年非常虔诚地持诵金刚经及地藏经,一天晚上,梦见自己趺坐在山顶,佛光照在身上。醒来告诉端伯说:「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快到了。」没几天,身体稍感不适,就念佛而逝。
         
        

                                                                                                   九 冥王示咒
         
            宋朝绍兴九年,明州有位王氏,时常持诵金刚经,后来跟随丈夫前往岐州任所。王氏怀孕后,过了二十八个月,孩子仍未出生,又因体弱多病,一直担心分娩时会难产,全家为此忧惶不已。

    有一天,王氏倚立于家门口,适逢有位出外云游的和尚,沿门化缘,和尚向王氏说:「如能布施,功德无量。」

    王氏向来就很尊敬出家人,于是恭敬的布施供养。

    和尚接着说:「妳宿世种有善根,如今却遇到大灾厄,为何不印施金刚经呢?若肯发心印施一千卷,不仅可以免除此厄,并可增延福寿;父母子孙均能团圆,不必遭受别离的痛苦;一切所求都能如愿以偿;七世的祖先及眷属,均能超升善道。」

    王氏宿根深厚,闻言猛省,马上遵照和尚的嘱附,印施金刚经一千卷,斋僧千人,并延请僧众念经千卷。王氏又亲赴天宁寺,礼拜诸佛菩萨,忏悔宿世的恶业,祈求三宝护佑,分娩时,母子平安。

    当天夜里,她梦见金刚神,手持金刚杵指着她的腹部,她觉得痛不可忍,惊醒之后,安然的生下两个男孩。

    两儿的相貌端正圆满,很讨人喜欢,加以母子平安无恙,全家欣喜万分。王氏从此更持斋茹素,一心诵经不辍。

    到了六十一岁,王氏无疾而亡,被两位鬼使引入冥府。阎摩天子问她生前曾作甚么善业?

    王氏回答说:「自幼持诵金刚经,以迄于今。」天子一听,很恭敬的赐金床给王氏坐,请她在殿侧朗诵一遍。她的诵经声,所有系于地狱的众生都普沾恩利,一切辛酸痛苦,得以暂时停息。

    王氏诵毕,天子问她为何不诵咒?她说世间没有咒本。

    天子遂命鬼吏取咒本交付给她,并且嘱咐说:「妳回到阳间之后,将这咒本辗转流通,切勿遗漏。」又说:「妳寿终之后,将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再来这里了。」


        补阙真言:唵 呼卢呼卢 社成契 莎诃
         
        三种回向:(回同回,回向即功德回转归向之义。)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无上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净土

         
        
                              十 清凉水
         
         钱炳,明朝人,曾在富阳县做官,不久辞职修行,每天持诵金刚经,临终时,命左右取清凉水来喝,左右问他:「清凉水在那里?」他说:「就是放生池的水。」水取来喝了以后,合掌说:「我以佛力,直接往生净土了。」语毕,欣然坐逝。
         
        
                                                                                     十一 冥王放回诵经
         
         张爱,明朝万历年间内监,晚年持诵金刚经。他将病死前,家人嘱咐他说:「不要忘记持经的正念。」张爱虽然深信并牢记在心,但却说不出话来。

    张爱看到两个青衣鬼卒来对他说:「要送你到山东去投胎。」他们一路上行走如飞,看到那里的山川以及受生的父母。

    张爱一心持经,被押到东岳殿时,殿上有位王者告诉他说:「你应当到这里投胎。」张爱回答说:「我持诵金刚经,愿生净土,不愿投胎。」

    王说:「可是你持诵的功德力少。」

    张爱说:「我曾听说十念成就,即可往生,何况我已持诵数年。」

    王说:「暂且放你回去再持诵金刚经。」便命青衣鬼卒送张爱还阳。

    张爱醒来之后就离家,住在西山碧云寺,专心持诵金刚经。又过了十一年,有一天向大家说:「我以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力,现在要往生西方了。」说完后端坐而逝。

               

                                                                                              十二 壁现佛像
         
            沈春郊,明朝湖州双林镇人,本是官宦之后,娶妻费氏。可惜少时守寡,靠着织布自给自足,持斋四十余年,供养一幅佛像及一尊檀香木刻成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每天晨昏必诵金刚经一卷,佛号千声,不论寒暑从未停止。

    崇祯戊寅年,该地发生瘟疫,只好移居到女婿张世茂家的楼上,仅供奉观音大士的圣像,佛像则仍留于旧居,她每日焚香诵经,祈祷此香直达佛所。

    转瞬三年过去,岁次辛巳年春天,忽然从空中飘来异香。围绕楼阁数日,粉壁上涌现佛像,庄严而精妙。这个消息远近传播,来瞻仰的人很多,如用净巾擦拭,色彩愈为光明。

    又经四年,乙酉年春天二月,费氏告诉女婿说:「我要返回故居,即将往生西方。」她一回到家门就洒扫焚香,礼佛诵经,到了第三天早上,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午时忽然大声说:「我已登上莲舟,就要往生西方了。」遂别众而逝,享年七十有三。


        
                                                                                                      十三 异香满室
         
            周廷璋,号楚峰,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云南人,为人朴实忠厚,虔信佛法。他每天清晨起来,必定持诵金刚经、弥陀经及观音诸经。

    他平日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人,尽管别人经常取笑他,但是他毫不以为意,仍旧欣然自得,颇契「无我相,无人相」之义。

    他八十七岁的那一年,告诉妻子说:「我将要走了,阿弥陀佛来迎接我,还有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也都来了。」一会儿,又说:「观世音菩萨要我绝荤五天,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从那天起,他每天仅吃一粥一菜,并净持斋戒。

    到了第五天,他沐浴端坐,令子弟诵七宝如来名号,自己诵经而逝,身体散发出异香,面貌如生,环侍在侧的人,无不称赞他的成就。

         
        
                                                                                                 十四 莲华开花
         
         朱氏,宋朝霅川人,持诵佛号三十年,兼持金刚经。开卷时,每次都说有众多圣人驾临察看,故不敢高坐。有一天忽断食,之后每天只喝几杯水,过了四十天,梦见三位和尚,手持莲华说:「我为你种的莲华,今日开花了,所以来迎接你。」醒来之后,朱氏就不停地念佛,端坐而化。
         
        
                                                                                                  十五 观佛三昧
         
            唐时,明朝湖州人,跟莲池大师受持念佛法门。他的眷属也都能背诵金刚经及普门品,白天各自受持,到了晚上,全家人则聚集于佛前礼诵。唐时更修成观佛三昧,常常见到佛现瑞相,临终时正念而逝。
         
        
                                                                                                        十六 念佛坐逝
         
         慧安尼师,宋朝明州人,在小溪杨氏庵修行,专修西方,持诵金刚经,不论寒暑都精勤不懈,常看到烛光中现出佛像。有一天身体不适,凝神端坐,告诫大家不要喧哗,过了一会儿说:「佛来了!」叫大家一起念佛,不久就坐逝了。时年九十六。
         
        
                     十七 跏趺坐化

         
         沈炳,字敬孚,清朝长州人,二十岁时得了气喘病,三十岁时病情更重,五十岁越发厉害,就开始念佛并吃长斋。他的朋友杨广文劝他持诵金刚经,于是每天念三遍,病情渐渐转好。

    到了干隆四十六年岁末,身体稍感不适,在月底时,早上起来,盥洗沐浴后,就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念佛。当时妻子在他身边,就挥手叫她离开,过了一会儿,便寂然坐化了。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12 16:49 编辑 ]

TOP

续 5




       十八 佛现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为业。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于是就改行,并从此长斋持诵金刚经,满千遍后,又开始拜法华经。八十一岁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来追,他抗声说:「我等待佛来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现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十九 道心不可退
         
       明朝时,海盐渔户张元和他的弟弟张贞,有一天夜归,船航行到了青松塘,看到水面上有奇异的光芒,于是潜入水中捞起一个石匣,打开之后,原来是一本金字所书金刚经。


    当天晚上,张元梦到金甲神对他说:「你前生是长水法师,讲坛作务,由于道心不坚固,所以退堕至此,但是宿因未泯,特别赐你DA法,应当精进持诵。」张元回答说不识字,金甲神叫他把嘴张开,拿一粒丸药投入他的口中。


    次日,张元醒来后,读诵金刚经,好像是久读熟识。张元将这个情形告诉昭庆寺的传如和尚,传如勉励他回向西方。过了三年,张元告诉亲友说:「莲台已经出现了。」就端坐而化,这是万历丁丑七月间的事。


        
            二十 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唐朝人,生平崇信佛法,每天念佛,持诵金刚经。

有一天,房翥突然暴死,到了阴间,冥王告诉他说:「您持诵金刚经,并且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您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说:「我曾发愿持诵金刚经一万遍,现在还没诵完。」

冥王说:「诵经满愿固然是好,但早点往生净土更好。」冥王看他非常坚决,就派遣冥吏送他还阳。


        
       二十一 诵经可消互用佛物之罪
         
       法藏,唐朝鄜州宝室寺的和尚,戒行高远淳厚,普行慈悲。他曾在隋朝开皇十三年,于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座,佛殿讲堂数座,僧房二十余间,所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倍极庄严,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也非常精妙,书写佛经达八百余卷。


    唐朝武德二年,法藏染患重病,昏迷不省人事,忽然看到金刚神手持一卷佛经,对他说:「你一生造寺写经的功德虽大,但互用三宝之物,获罪无量。我现在授你一卷金刚经,如果能够书写读诵,广为流通,互用之罪就能消灭,身上的疾病也能痊愈了。」


    法藏于是发愿,决定书写金刚经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将他的衣钵变卖,并书写金刚经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读诵,说罢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冥王问他说:「你一生曾作甚么功德?」


    法藏回答说:「曾修造塔寺佛像、书写金刚经百卷施与道俗读诵,兼写其他经典八百余卷。」


    冥王闻言,合掌称赞说:「师父您的功德极大,不可思议。」


    冥王命令左右取来功德簿,亲自详查,与法藏所述相符,说:「师父您的功德圆满,故放你返阳,盼您多劝大众读诵金刚经,广修一切功德。」


    法藏九十九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日,他延请大众诵妙法莲华经及金刚经各七卷,陞座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然后与大众告别,俄而化去。这时,全寺缁素都看到阿弥陀佛接引法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二 趺坐静参
         
            明朝庐山有位和尚,法名叫做普静,自幼志趣不凡,十多岁时就极想出家。有一天梦见金刚神抚摸他的背说:「你以后将成为善知识,获得正果报。」

他一觉醒来之后,便投师剃度出家,开始研习内典,朝夕虔诵金刚经,数十年如一日。

有一天,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诵经的方法并非如此。」神人向他说偈,偈曰:

「有相相非真,无法法亦坠,
          撇却旧窠臼,即已了大意。」

普静豁然醒悟,从此每天只朗诵一遍,其余时间则趺坐静参,四十年未曾下榻。

一夜,神人又来示梦说:「已经修到箇中。」

到了九十岁,他即将圆寂,整夜香气不散,寺中缁众都看到幢幡导引,普静身披着紫色袈裟,手持念珠凌空西去。


      
        二十三 红霞罩顶
         
            黄婆,宋朝潮山人,虔持佛号,兼诵法华、金刚二经。有一天忽病下痢,自知时至,便开始断食,每天只喝几杯水。有一天晚上邻庵的善修和尚,梦见黄婆来告诉他说将要往生西方了。

两天以后,黄婆面向西方念佛端坐而逝,邻人都看到红霞灿烂,罩覆屋顶。


        
            二十四 王氏孝女感动天地
         
            王氏,宋朝吉安人,她的女儿每天诵弥陀、观音、金刚诸经。王氏临死的前几天,遍体流血,她女儿发愿说:「如果我孝心真实,愿母亲身体不生臭秽。」发誓完毕,血流立止。

一天,她在病榻上,吉祥而卧,手抓着观音的宝幡就逝世了。遗体火化后入殓,家人筛灰时,长出数朵莲华。


        
          二十五 吉祥卧化
        
    陈氏,宋朝人,受持斋戒,平日以禅诵为乐,持念佛号三十年,兼诵法华经五千遍,金刚、弥陀二经各五千零四十八遍。有一天忽然不吃饭,家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想要见佛而已。」说完就吉祥卧化。

        

            二十六 念佛往生
         
            刘道隆,明朝人,他的母亲李氏,四十岁时,发心长斋奉佛,但她不识字,不能诵经,遂整修一间静室,供奉观音大士及金刚经,朝夕焚香礼拜,以念佛千声为课,虽遇寒冬炎夏亦不停辍。


    每逢严冬酷寒,家人担心她受冻,辄以炭火置放桌下取暖,她都挥手叫人取走。


    李氏虽然不识字,不能诵经,但她却捐出巨资刻印金刚经,施送给与佛有缘的人请回受持读诵。


    她每逢生日,子媳们打算替她做寿,她告诫媳妇不得以酒席宴客,不但全家茹素,她自己还礼忏一天或三天,这样的生活,过了二十五年。


    她临终前一年,将平日督纺所存的钱,延请僧众诵念金刚经,广修功德。她梦见观音大士拿着一串念珠给她,并说:「妳数一数念珠的数目,这就是妳要往生西方净土的日期。」梦中一数,有五十三颗,但不解其意。


    到了次年,庚子五月三日,她忽然告诉家人说:「我要往生西方了,你们应该大声念佛,助我西行。」她端坐在床榻上,儿子媳妇及所有晚辈,都围坐在她的床前念佛,她在众人念佛声中,安然而逝。


        
           二十七 异香满室
         
           徐孝克,隋朝国子博士,自幼虔信佛法,对于经论的阐释弘扬,不遗余功。南北朝陈天嘉年间,授官□令,太建四年,征他出任秘书丞,但他不愿赴任。


    侯景之乱时,孝克卖妻来奉养母亲,从此持斋茹素,并且受持菩萨戒。这时都官省经常有鬼怪出现,孝克前往居住后,所有妖怪都不见了。


    陈朝亡后,孝克到了长安,隋文帝久闻他的名声和盛德,特颁诏令,请他在尚书都堂讲说金刚经。开皇十二年,徐孝克已经七十三岁,临终念佛,室中有异香,邻里都觉得惊异,并赞叹佛法的伟大。

         
        
          二十八 化人诵经
         
           孙大仟,明朝人,自幼聪明敏睿。十二岁时,跟随父亲镜吾居士奉弥陀四十八愿,到云栖受持五戒,返家后,断除荤腥鱼肉,摒绝交游,从此沈默寡言,一心念佛,不惜身命,精勤不懈,誓取金台,非要得到上品往生不可。


   没有多久,他看到二位比丘手持莲花前来,叫他诵金刚经一天一夜,大仟忽然坐起来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都来迎接我。」大仟手结金刚拳印,大声念阿弥陀佛数声,端坐而圆寂。


    这是万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一日的事,大仟并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详见吴太史西生传中。


      
            二十九 诵金刚经回向西方
         
         吴某,清朝浙江人,已佚其名,他的祖父及父亲俱为庠生。顺治元年,适逢大兵围城,他与父母离散,被抓到张将官的帐下服役,这时他年仅十三岁,哀叹自己本是儒家弟子,竟落得这种地步,必定是宿世罪业所招感,遂在佛前立誓要持斋念佛,每天读诵一卷金刚经,回向往生西方。


    过了三年,吴某将发下的粮银买香供佛,并跪诵阿弥陀佛圣号,精进不已。


    如此又经过十年,岁次丁酉十月廿二日,吴某忽然告诉张将官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张将官不信,呵斥他妖言惑众。


    翌日,吴某亲自去向提督请假,提督大怒,批示将他交送张将官杖打十五下,吴某丝毫没有怨言,又到各营向众将士辞别,自称将于十一月初一日往生西方。


    到了那一天,吴某五更起床沐浴,焚香拜佛之后,仍然到船上向张将官叩拜辞别,张将官大怒,差人跟随吴某到他要焚身的地方,看到吴某向西方礼拜了三次,端坐说偈,偈云:


     「身披铁甲,足步金莲,
      愿诸将士,各着一鞭。」


    说完偈,大家看到吴某口中吐出三昧火,将自身焚化,全营的官兵见状都围绕礼拜,张将官全家人也因此而斋戒奉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