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126
“28、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实在讲,“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着。
“29、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胜义无性。真如之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也解释得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么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后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么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他的心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着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着、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着相,从相上就见性。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么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着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于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后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么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见不到,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么?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着,缘生也不执着。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着,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么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着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这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缺欠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个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么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它也没有自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30、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于义尤圆。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
“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这是总结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于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着。这个执着是含着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于义尤圆。”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么?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着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只要你不着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的意思。怎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么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么叫“诸法如义”?于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一桩事情喜欢,看那一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于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当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是虚妄,它怎么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么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就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不生不灭那有什么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31、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这是末后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后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里。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后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32、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现梦中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迷相昧性。)”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么?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妄心。真心是什么?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就起来了,起分别、执着。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真心。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里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么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你怎么会听懂?我怎么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么讲,我就怎么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么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着,有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那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之后,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知道妄想、分别、执着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就一定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着,就是“遍计所执性”。《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里讲虚空怎么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么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于无为法。为什么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著,我们看得出来,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于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么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33、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何以故。不着于性,乃真实性故。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修行人,不可于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了,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著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么迷的、怎么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
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着有一个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何以故。不着于性,乃真实性故。”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着。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么意思?”这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着,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着、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坏在这里。“何以故。于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么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着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苦、乐”两大类;心的感受,把它归纳成“忧、喜”这两大类;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这是正常的。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于自性、迷着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就是分别执着,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么?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怎么变化的、怎么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于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着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槃”,你已经证入般涅槃。涅槃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槃”,一种叫“无余依涅槃”。什么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槃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槃,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槃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槃。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二桩事情,入般涅槃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生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么转法?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他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后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34、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着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着空也。”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以破我也”。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么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 “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着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么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着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四句,不是指末后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于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着、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么?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么东西你得到?什么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的身体,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作法就跟着改正。说法、作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么地方感觉到?从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彩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么会有病痛,为什么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
“35、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这个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于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是真实性,只有这个真实。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着。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着就错了,不执着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 “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于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着,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于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么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着,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离开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着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么?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着?不执着。虽不执着,他装作执着,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着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么?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干,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么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于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于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干干净净。事情做错之后,也有不少人后悔;后悔无济于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么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这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