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台宗
北 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 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 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 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 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 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 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着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 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 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 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 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 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 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 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着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着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 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 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 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 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 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 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 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 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着,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 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 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着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 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l.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 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 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 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 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 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 卢遮那佛,在摩酰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DA法,后即将 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 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祇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 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 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 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 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 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 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20 14: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