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经>的启示》

续 12





      
                                                                                                                     理事无碍


        
           【有无二相悉灭除】。这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给我们注的「圆智」,就是智慧圆满。「有无二相」怎么说「悉灭除」?是不是这二相没有了?不是的,这灭除是在有无二相里面,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二相在不在?在,二相不会灭的,二相不碍空性,空性不碍二相。清凉大师判《华严》无障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在现前,理无碍,理是空,就是此地讲的无;事无碍,事是讲的有;理事无碍,理不碍事,事也不碍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跟事有没有障碍?没有。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理无碍,因为理不是事,大致上我们能同意,理真的是无碍,事有碍,理事也有碍,事事是更有碍,我们看到是这么个现象。为什么清凉大师讲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华严经》上说的,是真相,事实真相。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灭除了,无障碍的境界就现前,确确实实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空间等于零、时间等于零,空间没有距离了,华藏就是此地,此地就是极乐,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无量劫就是现前,无量劫之前、无量劫之后就是现在,所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了。这是事事无碍,这不是理事无碍,这是真解脱、大自在。
    佛菩萨告诉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为什么搞得这么多障碍?这个障碍统统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发生的,这个发生是虚幻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佛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可以执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执著就没有障碍。所以一切对立都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我们执著相有才显示出性空,执著一个性空才显示出相有。如果不执著相有,哪来的性空?性空、相有,这宇宙森罗万象怎么回事情?法尔如是,心现识变,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你不能分别。不但不能分别,在森罗万象当中,你最好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跟森罗万象理事融合成一体,这是什么?清净法身佛,这才是究竟圆满,又叫做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在哪里?就在现前。我们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把这个常寂光扭曲了,变成我们眼前这种境界,扭曲了;去掉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现前,那个称为一真法界。这些理事,我们从佛经里得到的教诲、得到的资讯,能信能解,能把这些落实到生活中,就得自在了。一切烦恼、忧虑、牵挂,也都是从分别执著里生的;放下分别执著,我们现前生活就得大自在,而且心定了,妄念没有了。妄念没有了,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愿得智慧真明了。不但知道现前,而且知道过去、未来;不但知道此方,他方世界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就是真智慧,这就是事实真相。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有无二相悉灭除】




                              修行不容易成就的原因

        
        记住,特别是初学,功好不容易修,经上讲你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功没有了,这是佛举的一个例子。贪是水;贪心一起,水把功淹掉了,瞋恚一生,功被火烧掉了;愚痴是风,愚痴一生,功被风吹掉了。贪瞋痴的果报就是三灾,水灾、火灾、风灾。水火风,贪瞋痴感应来的。火能烧功德,水能淹功德,风也能把功德吹毁,不平也不行,不平是地震,也能把功德毁掉。所以你要晓得,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都能把功德毁掉,所以修行很不容易成就,原因在此地。
    这个事情,十方诸佛来都没有法子帮助你。佛帮助你、开导你,劝你修行,但是你自己会把它毁掉,修行证果之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你自己才修那么一点点,一下全毁掉了。无量劫到今天,什么功德也没有,生生世世修到今天变成什么?只有福德,善根福德,功德没有了。善根福德是你来生后世遇到佛法能信能解的根源,阿赖耶识种的佛种子。你要想成就,一生中你要懂得修功德,就是要懂得修行。
    念佛是修功,念佛要有功夫,你念得没有功夫,是因为贪瞋痴慢疑坏习气天天还起来。念佛要怎样才有功夫?念到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没有断,这句佛号能压住。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净土宗的觉就是这句佛号,贪瞋痴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第一念烦恼动了,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把你的烦恼摆平了,念头一起马上就阿弥陀佛,这是功夫。功夫成了我不念它也不起来,那就是功夫成片,念跟不念烦恼都伏住了。天台家讲观行位,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有功夫了,功夫成片了,真的把烦恼伏住,念或不念,烦恼都不起作用了,贪瞋痴慢疑恶见都不起来了。这就稳稳当当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什么是真法身

        
           【此人于佛为真见】。依着这个教训修行的人,这个人才是真知真见,跟诸佛如来的真见没有两样。清凉大师注解末后,有一句解释见真法身,「若此之求,见真法身」,怎么个求法?「于一切法,都无所求」。这是前面讲无异,【十方求法情无异】,无异就是于一切法都无所求。那有没有求?有求。不是为自己就是无求,对自己来讲是无求,为服务一切众生是有求。所以这里头一定要清楚,不是无求什么都不求了,什么都不求,你什么也不能办!你自己生死也不能了,你自己功德也不能成就。一切为众生,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这样你就能见真法身。
    什么是真法身?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己的真法身。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心现的,刹土众生,尤其是十法界六道三涂是法身,跟自己是一体,无二无别。六道里三善道是善心所变现出来的,三恶道是恶心所变现出来。有没有?没有,如梦幻泡影。虽然是梦幻泡影,你不能说没这个事,虽然是假的,它有这个事。这件事情你要是不觉,你要是迷,就等于作梦,梦是假的,可是你不觉悟的话,你就不会醒过来,恶梦不好受,你的恶梦不间断,天天在做!三善道是好梦,三恶道是恶梦。总而言之,都是梦,你没醒过来。醒过来之后,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就是六道没有了。
    你真的晓得了之后,你眼前的生活,对人对事对物你就不会计较,也能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那就是说不执著。不执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无量劫来熏习的习气,现在想一下把它转过来,谈何容易!虽不能转过来,决定要转,这叫功夫。怎么修法?先从分别执著下手,分别执著愈来愈淡薄。以前很认真,现在马虎一些,不那么认真了。到哪一天完全放下,那就恭喜你,六道没有了,六道轮回没有了。但慧还没有开,无明还没有破,你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都是正觉之人,阿罗汉是正觉。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TOP

续 13






                                              随缘度日


        
        净土念佛的功夫也要不断向上提升。藕益大师在《要解》里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那我们现在信不信?有没有愿?没有。你这个世间放不下,你就没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有了。你的心里只有净土,只有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没有,确实放下了,真的是随缘度日。随缘度日,有,好,没有也好,好的好,不好的也好,心里没有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可以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计较,我不计较;我不计较,我能随顺你的计较,为什么?不生烦恼。我不计较,得自在了,我不随顺你的时候,你不生烦恼吗?菩萨怎么会叫别人生烦恼?所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一定随顺。随顺的本钱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菩萨,真正菩萨能恒顺众生。不能恒顺众生的,功夫不够,甚至于可以说没有功夫。
    有功夫,哪有不随顺的道理!有功夫,简单的说就能转境界,能转境界,自在!没有功夫的人被境界转,楞严会上佛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就晓得如来能转物,你也能转,你跟如来就差不多了。转物就是不受外面境界影响,能随缘,什么都好。对自己本身来讲没有好恶,对于一切众生来讲,众生有业、有缘、有果,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造这个业,遇到这个缘,他当然受这个果报,菩萨看到也随缘。造的这个业,缘不成熟,果报也没有现前,菩萨可以劝他:远离恶缘,就不受恶果。他要能接受,好;他不能接受,那是他业障现前。所以接受或不接受,菩萨总是无动于衷。菩萨教诲,众生能接受,菩萨欢喜,欢喜并没有动心;众生不接受,菩萨惋惜,惋惜并没有悲哀。这是觉悟人跟不觉悟人不同之处,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学会了有大利益,在现前得大自在。所以说这个人于佛才是真见,这个真见,真知真见,大乘教里也用正,正知正见,跟这个地方用的真见意思相同,真比正还要深一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3卷)【此人于佛为真见】




                                     善 学

        
        对佛的敬意生起来之后,再往深契入,必定发扬光大,光大到敬爱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我跟他学善行,他有很好的思想、有很好的见解,他有善言善行,我要学他;不善的人,他的思想不善、见解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也是我的老师。我看了之后,想想我有没有。一个从正面,一个从反面,都是大恩大德在教我。为我做示现,让我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觉悟,这就是这经上讲的「一文一法非菩提因」,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怕没有善教的,怕你不会善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显示这个事实给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每个行业就拈一个代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有善行也有恶行,善恶都是善知识。我们刚才讲思想善、言语善、行为善,这三条有一条善的也行。他的思想善,我就学他的思想;他言语善,我就学他言语;他行为善,我就学他行为。不善的地方不学,善的地方向他学,哪个不是老师?不善的地方,我们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善财童子成就究竟圆满的后得智,就是这样学成的。
    你可能说善财的命好,他遇到文殊菩萨,又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的命不好,我一生没遇到。那你完全不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用善财做修学大乘人的代表,我发心学大乘,善财就代表我,就是我的榜样,五十三位善知识是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都要礼敬。但是不一定赞叹,正面的赞叹,负面的不赞叹。礼敬供养是平等的,正面负面都要礼敬供养,那个真诚心是一不是二,只有赞叹、不赞叹之别。
    不赞叹不是不恭敬,不赞叹不是不供养,为什么?他是负面的,我得利益,但不能赞叹,赞叹,怕别人跟他学。赞叹他,以为他大概不错,跟他学就坏了。所以那种人,正是夫子所说的「敬而远之」,远不是说离他远远的,远是不跟他学。会学的人没有问题,会学的人他是一面镜子,自己很多过失毛病不知道,看他,拿这面镜子照自己,容易觉悟。有同样的过失赶快改,没有,勉励自己不犯这个过失,所以都是善知识。对自己来讲,忏悔业障,正面的教学帮助我忏悔业障,负面的教学也帮助我忏悔业障。善知识实在不容易,可遇不可求。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5卷)【听法】




                                    熏 习

        
        今天我们展开经卷,经卷分量很大,你细细去读诵,你会发现一桩事情,这部经上讲,那部经上也讲,佛常常讲;甚至于同一部经前面讲,中间也讲,后面还讲,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慈悲到极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如果不是不断重复的熏修,怎么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都没有法子正确的理解。所以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教人都遵守一个法则,这个法则似乎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是自自然然,佛家讲法尔如是,那就是熏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才能把它熏成种子,再熏修,这种子才能够发芽,不断的熏修,它才能够长成,开花结果。四缘里面讲,无间缘。种,虽然是亲因缘、所缘缘,可是没有无间缘的熏修,外面增上缘的协助,没法成就,因结不了果。
    所以佛在经教里常常讲「四缘生法」。这四缘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都要我们自己本身具足,诸佛菩萨外面的加持是增上缘。我们常常讲,你遇到好老师,遇到好的同参道友,遇到好的修学环境,那都是属于增上缘。你自己前面三缘具足,增上缘对你的帮助非常殊胜;自己前面三缘缺一条,再好的增上缘你都不能成功。这种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了,譬如,我们举亲因缘,什么亲因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哪个人都有。所缘缘有没有?不一定。所缘缘是什么?这一生中万缘放下,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愿。坚定不移的大愿,你就能成功。如果你的愿心不定,常常要改,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如来,后天念观世音菩萨,这个不行,乱了。这是什么?你的所缘缘不专不一,你缘得太多了,功夫不得力。
    或者有所缘缘,他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但是他没有无间缘,懒惰、懈怠,因此功夫常常间断,这不能成功。无间缘是功夫不间断。人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佛菩萨没有不帮助你的,帮助的是什么?就是增上缘,增上缘里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佛菩萨会安排得非常好,该用善缘帮助你就善缘,该用逆增上缘帮助你就现逆境。所以无论现什么境界都帮助你向上提升,不可思议。增上缘就在眼前,我们自己这三个缘缺一个,见不到,【十方内外难尽见】。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6卷)【众生随业种种别】

TOP

续 14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


        
       听经、学教,要听言外之音。读经,要看字理行间之外的义趣,就会恍然大悟;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就见不到!所以,我常常劝同学们要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最高的。最高的做不到的时候求其次——不分别。也做不到,再求其次——不执著。能不执著,就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能不分别,就证四圣法界果;能不起心动念,就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原理、原则,是佛知佛见。一定要懂,要诚信,不能有一丝毫疑惑。
    这个知见虽然不能断烦恼,但能伏烦恼,何以能伏烦恼?能随缘了。你看看五品位第一个就是随缘,能够恒顺众生与一切众生交往,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欢欢喜喜,你做得好,很好,你做得不好,也好,决定没有挂碍。换句话说,你得清净心,不能得圆满,也能得少分,少分就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何况这个净土法门很不可思议,你能得少分,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级。譬如,你是功夫成片的,这一提升,你就是事一心不乱,得事一心不乱的,佛光注照的时候,他就得理一心不乱。
    理事一心,诚然是难,但是功夫成片我们做得到。尤其日常生活就是练功,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一切时一切处不说人过、不说是非,在这里下真功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不能往生;逆境、恶缘生瞋恚心,还会不高兴,这事小,不能往生。学经教我们可以在这空中课堂一起学习,功夫在生活中锻炼。功夫不在课堂里,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功夫得力心平气和,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一团欢喜。你的诚敬、信义是自然流露出来,自自然然能感动人。不是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是假的,稍稍有点学问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一文不值;真诚、真实功夫自然感动人,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彻底放下。
    佛为什么这样强调彻底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虚妄的放在心上,心就变成妄心,就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带一丝毫虚妄去不了,跟极乐世界格格不入;要把一切虚妄都放下,才能够进入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是一真、是清净。所以我们勉励同学们,起心动念想一想,要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言语造作要与五戒十善相应,不可以违背。违背不但不能往生,肯定堕三恶道。为什么?破坏佛教形象,破坏佛教形象是什么罪?等于破和合僧的罪,五逆罪。别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是这样的,把释迦牟尼佛的人丢尽了,这罪多重。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气、毛病,要痛改前非。真正有效的方法,印光大师说得好,读经那来不及了,读因果!读因果,中国人无过于《感应篇》、《阴骘文》,每天去读这些,以此当作一面镜子、一个标准,检讨自己一天的思想、言语、行为。果然能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你还有救;不依这个标准改过自新,没救了,这说实话。每天诵经念佛是福报,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是你的习气太重,心不清净,三业不清净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三业清净,往生的人一点火气都没有了,火旺不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7卷)【毕竟离著乃能见】






                                              你会么
        
        在「入法界品」一开头,文殊菩萨表十信,善财童子是代表一个修行的人,修学大乘的,就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有福德,是取这个意思。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这个人就叫善财。千万不要误会,想到善财童子就想到观世音菩萨旁边的一个小孩,那就错了,表法的。男女老少只要有善根、有福德,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就称为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社会大众的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具足正信、正解、正行,你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境界,都成就你智慧,就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得利益,不受其害。
    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不被染污的,一染污就变成邪知邪见,迷而不觉,受其害不得其利。法界,法身法界,为什么有人成就戒定慧?有人成就贪瞋痴?没有别的,就是觉跟迷。迷邪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成贪瞋痴;觉正净,你接触六尘境界就成戒定慧。同样是一个境界,各人得的利害不一样,这正是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你会,就成就戒定慧,你不会,就成就贪瞋痴。
    我们今天不是宗门根器,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现前环境里应该怎样学。环境没有优劣,它是法身,它是法界,无论是人事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对于一个会修的人总是有利,顺境成就了他,逆境也成就了他。对于一个迷惑颠倒的人,顺境他堕落,逆境他也堕落,顺境他贡高我慢,贪婪无厌,逆境他怨天尤人,害己害人,都造罪业。晓得这个现象,你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发心教别人,这就是讲的大悲心,大慈大悲教人。教人最重要的,要教人破迷开悟,要教人回头是岸,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回头依觉,从邪回头依正,从染回头依清净。总的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这是佛法,这是大乘。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7卷)【如问明品即是已入信中,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什么是正教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正教?与性德相应的,叫正教;与性德相违背的,叫邪教。性德是纯净纯善,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性德,与本善、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教。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伦常八德,是正教。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长幼是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不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有这五种关系,畜生也有这五种关系,即使讲到九法界,还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道理,称之为道;随顺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为什么?它与性德相应。性德无有穷尽,所以伦理道德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列出八个德目,圣贤教育四、五千年来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离这个德目,这叫正教。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从这个地方引申为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德目里有同有异,第一个说法,这是古时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比较后一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道德,是正教。我们仔细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教化众生,不离这十二个字,也不离五伦。五伦是天然的大道,古来这些圣贤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样的,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11卷)【正教甚深】

TOP

续 15

内容见照片



附件

1.jpg (146.05 KB)

2009-4-12 10:26

1.jpg

2.jpg (151.07 KB)

2009-4-12 10:26

2.jpg

3.jpg (191.31 KB)

2009-4-12 10:26

3.jpg

4.jpg (130.36 KB)

2009-4-12 10:26

4.jpg

5.jpg (183.09 KB)

2009-4-12 10:26

5.jpg

6.jpg (124.8 KB)

2009-4-12 10:26

6.jpg

7.jpg (186.05 KB)

2009-4-12 10:26

7.jpg

8.jpg (125.17 KB)

2009-4-12 10:26

8.jpg

9.jpg (146.78 KB)

2009-4-12 10:26

9.jpg

10.jpg (82.63 KB)

2009-4-12 10:26

10.jpg

TOP

续 16

附件

1.jpg (185.39 KB)

2009-4-12 10:29

1.jpg

2.jpg (128.89 KB)

2009-4-12 10:29

2.jpg

3.jpg (98.22 KB)

2009-4-12 10:29

3.jpg

TOP

续 17

附件

1.jpg (179.68 KB)

2009-4-12 10:31

1.jpg

2.jpg (127.02 KB)

2009-4-12 10:31

2.jpg

3.jpg (134.87 KB)

2009-4-12 10:31

3.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