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白话因果录》

续 30

         动人恻隐
         
        衡湘梅公,曾经作固安令。有一天,一个内监赠送他一只豚蹄,请求追回欠债。梅公烹煮了豚蹄,喊内监一同饮酒。又把欠债人召来,斥责他为什么不还债,他诉说太贫穷。梅公说:“欠贵人的债,敢用贫穷来推辞吗?今天一定要还,再迟疑的话,就要死在板子下了!”欠债人哭着向外走去,内监见状露出了同情的样子,梅公马上又把欠债人喊回来,皱着眉头说:“我本来知道你很贫穷,现在也没有办法!只能要你快点卖了妻子儿女,拿钱来。但我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忍心使你家骨肉马上分离,暂且宽限一天,让你回去与妻子、儿女告别,从此以后就不能再见面了。”欠债人痛哭流涕,梅公也忍不住哭泣,内监也哭了起来,不想再讨债,就当场毁了债券。后来梅公升官做到侍郎,名声显贵。(《功过格》)
         
         
         拔荆得金
         
               临川百姓周士元,入山采茶,被荆棘钩住衣服,向前跌倒,木头刺入皮肤,流血不止。因为想到同伴几个人都要经过这条路,恐怕他们被伤,就忍痛坐在地上,用力拔去荆条。发现根下闪烁有光,仔细一看,原来一块黄金。拿回去作买卖本钱,三年以后,就成了富裕人家。(《阴骘文注证》)
         
         
                不弃疯女
         
         福清文绍祖的儿子,与柴公行议婚。已经发了聘书,柴女忽然得疯病。绍祖认为她有恶疾,想要更换。妻子大怒说:“我有儿子,应当使他顺天理,自然能够延福延寿;背礼伤义,一定会很快招来祸患。”仍娶柴女回来。第二年儿子登科,女人的病也好了,三子都显贵。(《懿行录》)
         
         
         存心疗治《懿行录》
         
        明潘夔,号僦庵,乌程人,精通医术,发心救人。有一年,瘟疫流行,依赖潘公治好病的人十有八九,但潘公不计用药成本。邻有赵某,曾经向官府告潘公的状,这时也病得很厉害,他对儿子说:“能能救活我的人,只有潘公了!”儿子说刚刚告了他的状,怎么办?赵说:“我虽然得罪了他,但潘公心地仁慈,一定不会让我死。”请来潘公,潘公就细心治疗,使他康复。后来潘公三个儿子,大儿子骧作了桂阳令,二儿子骖作了翰林编修,三儿子驯作了宫保尚书,潘公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孙子大复是丙戌进士。
         
         
               公主自福
         
         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聪明端正,全宫爱敬。国王对她说:“你因为我力量,全宫爱敬。”公主回答说:“我的业力,不由父王主宰。”这样三问,公主三次这样答复。国王发怒,就把公主,嫁给一个贫人,并且对她说:“今天就要试试你,到底你有业力,还是没有业力。”公主嫁后,问丈夫的父母,丈夫说:“我父是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现在都死了。”就同公主,回到旧居,从地中自然挖出宝藏,一月之后,宫殿楼阁,都全部完成,奴仆珍宝,充满其中。国王听说后,非常欢喜,问佛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女人,想要用供品供养如来,她的丈夫阻止她。妇人说:“我已发愿,莫退我心。”丈夫就听从了妇人,完成了供养。当时夫妇,就是今天的夫妇,丈夫因为曾经阻止妇人的善念,所以后世经常贫穷,又因为听从妇人,所以今天因妇人而富贵。”(《杂宝藏经》)
         
         
        忍饥给囚
         
         明杨士惩,鄞县镜川人,当初作县吏时,存心仁厚,守法公平。但县令严酷,曾经鞭挞一个囚犯,流血满前,怒还未息。杨跪下宽慰他,说:“象这样的情况,只能悲哀可怜,不能欢喜,欢喜尚且不可,何况发怒呢!”因此县宰就消除了怒气,宽容了囚犯。杨家很贫穷,别人送的东西一点也不要。遇上囚犯缺食,就要想法周济。有一天,新到囚犯数人,饿得厉害,而杨家已无第二天的粮食了,杨就问囚犯从什么地方来,他们说:“来自杭州,忍饥很久了。”杨公于是就拿出家中仅剩的米煮粥救济他们。后来生下儿子守陈,做官做到翰林学士,杨公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懿行录》)
         
         
         神示葬地
         建宁杨少师荣,他的祖父都以济渡为生。每到下雨过长,溪水暴涨,冲毁民房,溺死的人顺流而下,其他船上的人都趁机捞取货物,唯独少师曾祖父及祖父,只知道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里人都讥笑他们愚蠢。等到少师父亲出生时,家庭渐渐丰裕。有位神仙变化为道人,对他说:“你祖父有阴功,子孙当富显,可以安葬某地。”就依他讲的话安葬了,那就是即今天所说的白兔坟。后来生下少师,年纪很小,就一举考正,官位到了三公,追加曾祖父以相同的封号,子孙发达。(《善余堂笔乘》)
         
         
         
         投河不死
         
        毗婆尸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头痛,这时薄拘罗尊者,是一个贫人,拿一个诃梨勒果布施给他,病就好了。以这个因缘,九十一劫以来,投生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曾有病。后来生到婆罗门家,他的母亲早死,后母多次杀他,都没有成功。又把他投到河里,被大鱼所吞,鱼随即被捕,剖腹得儿,成为长者的儿子。后成罗汉。(《付法藏经》)
         
         
         立命之学
         
               袁了凡先生,讳黄,又字学海,幼年时遇到云南的孔先生,这个人精通邵子皇极数,他推算袁入学宫应当在第二年,县试府试进学的名次,都应验了。因此就请他推算一生的吉凶,他说某年应当补廪生,某年应当做贡生,某年应当到四川去做知县,在任只有二年半(《了凡四训》作三年半,译者注),到了五十三岁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去世,可惜没有儿子。了凡先生就把他说的记录下来,以后考试的名次都应验了孔先生说的话。
    后来游历南京国子监,去之前,到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两人面对面静坐,三天三夜没有闭眼。云谷禅师说:“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私心杂念太多,整天被自己的妄想困扰。你静坐了三天,不起一个妄念,是怎么做到的呢呢?”袁说:“我被孔先生算命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是有定数的,打妄想又有什么用呢?”云谷禅师笑道:“我原来把你作豪杰看待,哪想到你还是一个凡夫!命数当然是有的,但它束缚不了大好人,也束缚不了大恶人。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被数束缚了,不能有丝毫的改变,难道不是凡夫吗?”袁说:“这样说来数也可以逃过去吗?”禅师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做了好事,就有福报,做了坏事,就有恶报,美好的命运要靠自己去创造。这些道理,诗书里都讲得明明白白。佛经里面说,一个人求功名可以得功名,求长寿可以得长寿,求男女可以得男女。难道佛也欺骗我们吗?今后你应当积德行善,宽宏大度。从前一切病根,都拔得干干净净,好象你昨天已经死了;今后一切,都从今天重新开始,好象你已经换了一个人。这样你就得到一个真正的身体,成为一个明理的君子了。《书经》里面‘太甲’篇说:‘上天降下来的灾祸,或者还可以逃避;如果自己造了孽,那就一定要受报应。’孔先生算你的命,不能得科第,不能生儿子,这是命里注定的,上天给你规定的。如果你从今以后,努力做好事,广积阴德,这就是你自己造的福了。《易》说:‘君子应当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避开凶险的事情,走向吉祥的一方去。’如果说天命是固定不变的,怎么可以趋吉避凶呢?《易经》开章就说:‘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福报一定会绵延子孙;不积德行善的家庭,它的祸患也一定会绵延子孙。’这样的名言你这位读书人还信得过吗?”于是,就拿出一种记录功过的格式给袁看了,袁礼拜接受。然后袁就把从前的过错,一条一条记录起来,尽情揭发剖露忏悔,发誓要做三千件好事,以求得考试成功。云谷禅师又教他念准提咒,使他所求更有把握。从此改学海为了凡,意思是生活不再落凡夫的老套子了。
    第二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二(《了凡四训》本作第三),忽然考了第一,他的话已经不能应验了。孔先生没有算我会考中举人,哪里知道到了秋天乡试,竟中了举人。从此以后,修德一天一天努力,功力一天一天雄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小心谨慎,生怕得罪了天地鬼神。从己巳年发愿奉行,一直到己卯年,经历十年,三千好事才告完成。这是时候,就开始发求子的愿,也许做三千好事。与同室人互相鼓励,有善就记录下来,有过错就反省,这个时候善的念头渐渐纯熟,将要满数时,就生下了大儿子。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又发求中进士的愿,许做万件好事。丙戌年竟然考中了,任命为宝坻知县。每天见善必行,晚上焚香告帝。正忧虑白天无事可做,万件好事的数目难以满足,忽然有一天梦见神对他说:“只是你减粮一件事,就已经满足万善的数目了。因为宝坻的田,每亩交银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百姓筹划,减到一分四厘六毫。”
    虽然有这样一件事,但了凡先生心中仍旧疑惑。这时正遇到幻余禅师从五台山过来,了凡先生就把梦境告诉他,禅师说:“只要是真心做好事,一件好事就可以抵万件好事,何况全县减粮,使万民得福呢!”先生很高兴,就捐出薪金,叫禅师在五台山斋僧一万,回向延长孔先生算定的五十三岁寿命。后来先生身体健康,近八十高寿。子孙科举顺利,世代昌盛。(袁了凡功过格)

TOP

续 31

                                  十一、因果善文集
        
      



            (1) 大德开示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昔日萧衍帝(即梁武帝)心中乐善好爱修行,礼拜志公和尚为国师。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业深重,死后堕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师,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宫中夜卧不睡,起往乘凉,须臾之间听得殿下蟋蟀之声。武帝举眼一观,只见一条蟒蛇,直至殿下。帝见失色,叹而言曰:“朕宫严洁,何更有此蛇怪?”只见其蛇,口作人言,告知我主:“不要心惊。妾今不是别怪,乃是王宫中郗氏遭贬。妾因在生,不信佛法,至今堕落,得此苦报。尚且无穴藏身,肚中肌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慈悲为怀,悯念昔日,夫妇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武帝见说,魂飞魄散,闷倒龙床,良久方苏。不见蟒蛇,坐守天明,嗟叹而曰:“人苦不能行善,岂有超升之分。”是故即发诚心,投拜志公和尚。启问师曰:“不知我郗氏夫人,何因缘故,死后堕作蟒蛇之身?”
    志公答曰:“此郗氏娘娘。只因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只说此间,便是天堂,不必另求天堂。倚福受福,不信因果,不惧罪业报应,广造无边恶业。不堪言也。所以随业受报,打失人身,作一蟒蛇之报也。”
    帝复请曰:“乞赖我师,佛力究竟。云何忏悔,得度他去?”
    禅师答曰:“若要救拔超度,然当我主发心。合宫斋戒大办斋供,延请五百高僧,启建道场,称扬佛法。我皇亲自礼拜,检寻藏典,礼忏诵经,求哀忏悔。毕竟出离苦海,超生天界也。”
    武帝见说心生欢喜,即发诚心,合宫斋戒,依师之言,命请五百圣僧,修建道场,投佛忏悔。圣僧检寻藏典宣出大藏灵文十卷,号曰梁皇宝忏。帝乃诚心恳切,仗承三宝威光,接引郗氏灵魂,现出蟒蛇之迹,直至道场。坛下盘缠几匝,丑恶惊人。僧众登坛礼佛诵经,行道绕旋。果然郗氏受恩荐拔,即脱蟒蛇之体,获得天人之身。影现云端,礼谢而去。良因已竟,因果昭然。自后武帝,又加信心,精进修行时时不昧良因,刻刻搜寻义埋。
    帝又复曰:“已蒙指示,超拔夫人。如是观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影随形,果然不昧。吾今复问:‘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来?’请师究竟。”
    志公答曰:“我主欲问前世,修因之事。吾今不便言说。”
    武帝闻言,心中惭愧。又复问曰:“朕今拜你为师,云何不说?弟子愿欲闻知。”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吹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
    武帝见说,心中喜悦。自思念之:“苦舍这些,就得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难。”厥后武帝,又敕圣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不觉日久岁深,武帝惹得大病,仍去问师:“寡人今发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兴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
    志公答曰:“汝说兴善因,我言作恶业。”
    帝曰:“我师何故说话颠倒了。以前说我舍笠盖佛,今得帝位。是故我今发大善心,敕旨建庵,兴崇佛事,更是大福。云何说我造恶也?”
    师曰:“我王前世,舍笠盖佛,乃是无意之中,倾心布施,故得大福。你今敕行天下,广造庵宇,自己又不舍财施利,惟使天下百姓之力,但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个个艰辛,磨杀世人,不知几何。所以天下军民,尽皆怨叹。虽是真命天子,难当万民尤怨。故曰:‘汝是造业人也。’”
    武帝闻说,心中惭愧,复问师曰:“吾今太子,遍身疮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缘故?”
    师言:“皆因此业累及于他。”
    帝曰:“如此万望吾师,究竟寡人如何忏悔得生福也?”
    志公答曰:“我主若要忏悔,仍然快敕圣旨晓谕天下,即将钱粮赏给工资,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诸善事,不得空劳众力。若用众力者,务宜偿赐工资,或是矜孤惜寡,爱老怜幼。或有僧道及贫子,来化讨者,宜当发心不得轻欺。为僧有善者,身贫道不贫,故来化引者,能令汝等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元是自己错过了也,自后你家,祖宗烦恼,香火神不安矣。”
    武帝又问:“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为何生烦恼?”
    答曰:“人家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后久滞幽冥受苦,专望阳世子孙为善积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减罪。所以子孙不为善事者,他无所靠,故生烦恼。人家香火神,正是门丞户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复爱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
    帝又问曰:“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志公答曰:“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观见一切众生,虽得人身在世,只知恩爱贪恋,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业,不知忏悔,受尽阳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恼,无有出期。故从兜率,下降人间,托生净饭王宫,为悉达太子,弃舍皇宫,雪山修道成等正觉,普度众生。法说四十九年,教启三百余会。教化佛门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们,回心向善,修办前程。正是与佛掌教,所以佛陀欢喜,龙天拥护。若为出家者,游手好闲,不务究理,不肯看经念佛,不去搬柴运水,不顾常住,空消信施,辜负四恩,如此之人罪业不轻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施主钱米,不可私自受用,务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武帝又问:“有等不善僧道及俗子,不务正事,作队成群,打哄过日,冒借善事为端,提疏化缘者如何?”
    志公答曰:“化缘者,其中有论。若是真正僧道、善人来化缘者,事因端正,不作伪事。或是创立庵宇,装塑佛像,或修桥砌路,或供佛斋僧,或建修道场,或念佛诵经,或隐关坐禅。一切公用者,其事不伪,功德难量。如或在世,懒惰过日,不务做个好人,不顾父母家乡,投入山门,依然懒惰,饮酒吃肉,愚迷邪见,不听师言,不肯屈下身心,参求明师开示,不读经书,不持戒律,不知修行因果,不惧罪业报应,虽在山门,不顾常住,又不尊上礼下,不顾佛祖门风,只图自己身命之乐。又将提疏,各处化缘,冒端强化,忘因昧果。世人不能辨其真伪,见他来化,即施与他。他将施主钱米,不当重意,或将俗家,给送六亲眷属,或将结交朋友姊妹,奸曲为亲。邪心炽盛,求情注欲,糊作乱为,污名一出,退息十方信施,败坏佛祖门风,陷害一切好人,难行好事,——如此者,古德云:是地狱抽芽,是畜生群聚,是光头百姓,快脱袈裟来,快出山门去,且自做俗人,莫与我同住。又有一等俗汉,装个善人样子,冒将某处,一件善事为题,各方抄化,诈人钱米,肥家润己,养子供妻,——这等呆人,可悲可痛,一朝罪报,神鬼不容。以上冒端抄化者,莫言有福,带累父母,六亲眷属,同入地狱,受苦无尽。自己一日命终,如犹落汤螃蟹,怎求解脱也。所以好心为善事化缘者,自然有其下落,化有钱米,自无私曲,公平正直,知因识果,成就好事。莫说招提公物,就是人供一个果子,亦不可私昧,要将供众结缘。以此公心,可学佛心也。
    武帝又问:“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宏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TOP

续 32






    武帝又问:“世间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不得?”
    志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后若有因缘,得值一个戒行僧道与他诵经礼忏,莫说一个亡魂,十个百个,亦可超得。莫说要作道场,他若肯到灵前嘱咐一声,承斯善力,即将超升,存亡两利也。又复多见世人不知因果,请那饮酒食肉僧道,来作道场敲钹擂鼓,不以经忏为主,专事热闹为胜。不知教人清净斋素,反更令人杀生害命。又将酒肉熏污佛坛,休言超度亡人,反与父母增添重罪。古德云:刀山剑树地狱,皆因杀生害命所感。经云:但结业缘,转增深重。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狱,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须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个,但是汝等上祖先亡,并及乡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获超升。
    叹僧偈曰:
    有德僧人作道场,坚持斋戒讽经章。
    诚心礼佛多功德,利益存亡获吉祥。
    训僧偈云:
    手提铙钹响叮当,饮酒茹荤做道场。
    熏秽佛经真可惜,亡人反更获灾殃。
         
    又问:“有等僧道,身穿好衣,受用好物者何故?”
    答曰:“是他前世为善,布施结缘,修来之福。经云:‘殷勤还自受,福报反己当。’然虽如是,不可受福太过,务要知觉,早求解脱。切不可倚福受福,更要福中重作福,来生复胜此生人。今若昧却前因,不进修者,受尽前生福报,后来毕竟受苦也。”
    武帝嗟而问曰:“凡为僧为道者,又复在山门中杀牲害命、饮酒吃肉、毁谤正法、坏佛伽蓝、为非作歹、损害常住者,何如?”
    志公答曰:“如此之人,乃昔日如来初成道时,有一等妖魔嫉妒佛法,故来扰乱,却被如来束缚摧坏,心犹怀恨,要害佛法。于末法中,混入僧伦,一向信受邪师邪教,只言不用斋戒,只要心好,恣意杀生,烹煮食啖,相伴俗人传杯饮酒,共相作乐,占住庵堂,污秽净地。自称为佛门弟子,吾谓是光头百姓,又号魔家眷属,而今败坏佛门,死后决堕阿鼻地狱,苦不可言也。”
    武帝又问:“世人得闻佛法,微妙广大,能度生死。有欲为僧学道,超出轮回,何故幼入空门,受师恩德,不喜为僧学道,反起邪恶狠心,将山门钱米搬去还俗、娶妻受用者,后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辈罪根深厚,福力浅薄,不信出家是解脱道,不知忏悔是安心行。这等人,从畜生中来,初转人身,邪心易炽,正法难知。吾佛法门中钱米,却是海外行粮,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经礼忏,或是布施斋僧,种种皆是佛祖之余粮功德,庇荫修行弟子养膳。三心不了,信施难消,况复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发是生尾,眠妻卧铁床,有日无常到,追见老阎王。那时节,我蛇王菩萨,方才与他算数,将他所作罪业丝毫清算,打落无间地狱,自作自受。入地狱如箭,恰似秤锤落海,再无出期矣。”
    又曰:“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蛇王(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蛇王对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寄奉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道者,几多胡作乱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寻他。如何独来扯我?’蛇王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乱为,凭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去寻他?等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他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之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曰:‘拿纸一张,如何要还绢一匹。’蛇王对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理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什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簿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去。’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恩,容转俗家,办来还你。蛇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去,免作负恩欠债人。’和尚回舍,即取丝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蓝。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日操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蓝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诫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
   蛇王菩萨复作偈曰:
        蛇狱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会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山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去还匹绢
        若不填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帝又问曰:“有等僧道,积聚钱米广多,虽无颠倒还俗、邪淫等项,又复悭贪,不肯布施作福,后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等僧道,与俗不异,只是与别人,坚守财宝,自己亦犯悭贪罪报。一日命尽福消,所有财宝,悉属他人,自己无分。为僧有钱米余剩,切莫借与俗人,对他利息。若他填偿不了,僧道同受牵缠果报。但可修营功德,作诸善事,无罪有福也。”
    又云:“吾佛门中人。切不可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早晚之中,莫贪睡眠。若欲睡眠,不可脱衣,须防戒神起单不便。添香换水,钟鼓莫缺,念佛礼忏,功课勿缺,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如此行持,渐积阴功,终成道果。如或不信因果,不看经律,自执愚见,夸会夸能,毁谤三宝,破坏常住,轻慢师长,不识尊卑,如此之人,若不改过自新,当来必竟堕落拔舌地狱,受苦无尽。所谓道: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人间
   

    武帝又问:“舍财宝造宝造佛菩萨形像,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此乃最胜无漏功德也。《大藏造像功德经》云:‘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时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是三十二相因,能令成佛。又《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世世生生,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金色,面貌端正,人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胜。过无数劫,当得成佛。’然福虽如是,造像画像,要择其精通良匠,同起敬心。《诸经集要》云:‘若佛师造像不具好相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第一用心,得上妙果。’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像刊经,当与匠人同发心,清净斋素。’饮酒吃五辛之人不依圣教,造佛刊经数如恒沙,其福甚少。劫烧之时,不入龙宫。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若肯敬心斋戒,福报无量也。”
        

    武帝又问:“僧道隐关坐禅,功德何如?”
    志公答曰:“为僧道人,坚持斋戒,福德难量,何况一心静虑坐禅!扫除杂念,离诸妄想,细观万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满,必定成佛不虚。但要个好人护法,久远坚心不退。切莫好高骛远,亦要清规细行。古人云:‘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不生成正觉。’法界人天应当供养。此则名为,真净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所以舍财施主若能诚心诚意,功德岂可称量也。
        

    武帝又问:“诵经功德,所得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经功德,不可思议。但须严净道场,如法持诵。猷列为三。”
    武帝问:“吾师恒说。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复有三等?请为解说。”
    志公曰:“佛法虽然平等,作福却有上中下。何以故?若人延僧到俗家诵经者,为下品。若人山间野地,作个供寮祈福者,为中品。若往山门中作答福、诵经者,为上等。所以在家为污地,山间名净土。但凡属庵堂寺观,乃伽蓝净地。诸佛神只,常住不离,是故为上也。佛经浩大,不比寻常。经筵方启,龙天拥护;邪魔闻著,合掌皈依。所以香灯供果,时时勿缺。如有欠缺;即是轻慢圣贤不敬之罪,了不可休。奉事之人,也要知因识果,不可行动粗躁,动念经者之心。古云: 一动念头,时隔如千里。譬如行路,失却伴侣,所以获罪非轻。或是僧道嬉笑,无有诚心,不具威仪,不信经中之理,不解经中之义,心猿乱走、意马奔驰者,是他自己有罪,不涉别人之愆。若有诚心斋戒、礼诵如法、字句清楚者,何须定要许多?但诵几卷,功德甚多。若当嬉戏,纵多枉然。偈曰:
         
        念经不恭敬 纵多也枉然
        依法无欠缺 方为大福田”
         
    武帝又问:“不持斋戒僧道,礼佛经诵福德如何?”
    志公答曰:“不持斋戒僧道,诵经礼佛,全无功德,有甚福田!经云:求福要斋戒,斋戒是求福。佛事门中,斋戒为本;若不斋戒,福从何来?《大乘戒经》云:口吃五辛酒肉,四十九日,污秽不净,尚且不敢登佛殿宝塔,何况礼佛诵经!又《楞严经》云:吃五辛人,夜卧之中,有鬼来舐唇吻,受其污气,令人福德日消,罪障时增。《戒疏发引》云:提壶相劝,感五百劫无手足报。况自饮乎?噫为僧道尚不信斋戒,况施主作得有甚福田!枉费资财,徒劳心力。《大藏经》云:昔有三个人,欲度大海,要过海东。有一大智士,就造一只船,渡海而去。又有一人,用一大牛,拽住牛足,亦渡海去。又有一人,不造船,不用牛,止用一猪,拽住猪尾,亦欲渡海。其猪焉能渡得海,连人拽下海底,反惹大笑难当。此喻上中下三等,优劣不同。所以求福要择戒行僧人。若不依此,甚为迷惑,如梦说梦也。”
    武帝又问:“念经功德多少,请为指示?”
    答曰:“《金刚经》、《弥陀经》、《观音经》、《地藏经》、《心经》,是无价之宝,载在大藏中。凡有念经祈福消灾者,须是志诚恳切,身体力行,举心动念,闲邪存诚,礼拜忏悔。斋主若无信心,亦莫起此念头。僧道若无斋戒,切莫起此贪心。偈曰:
         
        藏经功德大如山 劝君莫作等闲看
        若无信心休贪望 僧道无戒也是闲
        三乘妙法古今传 开度人天大因缘
        生死海中念佛胜 人天路上作福先”
         
    武帝问云:“拜塔礼佛功德如何?”
    答曰:“拜塔礼佛,功德无量。须当预先斋戒,沐浴更衣,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况多拜乎!经云:礼佛之人,从自足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王位之报。以此礼佛功德因缘。当得百福相好之身。礼拜之时要五体投地,犹如品字模样。合掌当胸,恰似皓月团圆。三业投诚,一身端正,当如面对真佛真菩萨,不可左斜右侧,不得回头转面。谈论戏笑勿吐痰涎,污佛净地。香灯茶果,昼夜殷勤。礼佛如是,拜供亦然。所谓毗卢塔、华严塔、多宝塔、阿育王塔、佛舍利塔。佛有无量宝塔,不可具说。凡欲礼塔,俱是八万四千拜为一藏。依前所说,拜塔礼佛,竭诚尽敬。若依此法奉行,当来必竟成佛。”
        

TOP

续 33

       武帝又问:“念佛功德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佛功德,广大无比。虚空可量,福德无穷。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六观经》云:志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定见佛往生净土。”
    复问:“放生功德如何?”
    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其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祛病延年,未来当证菩提。颂曰:
         
        放生合天心 放生顺佛戒 放生观音慈 放生普贤行
        放生无忧恼 放生少疾病 放生嗣胤昌 放生官禄盛
        放生免三灾 放生家门庆 杀生与放生 果报明如镜”
         
   武帝又问:“世人多积财宝,勤加守护,凡所善事,不肯布施者如何?”
   志公答曰:“此人前世,在因地中,布施结缘作众善因,今生得此福报。而今昧却前因,闻说布施作福,心生吝惜。《药师经》云:其心不喜,说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是人受尽夙福,来生必受贫苦。如人下岭,一步低一步。其中复有贫苦者,又有减口斋僧,随喜积福,如人上岭,一步高一步,受尽今生之苦,再生必得其福。
        偈曰:
        施舍恰似井中泉,早期打去暮来填。
        待等三朝不去打,井水何曾满出塍。”
   

    武帝又问:“世间之人,却有不平。贫者太贫,富者太富,苦者太苦,乐者太乐。是何因缘?”
   志公答曰:“我佛观见其因,才说其法,教人要修。今生富贵者,系他前世,积功累德。现世贫苦者,是他前世,不肯修因。所以贫富苦乐,皆由夙世分定,谁人强求不得也。”
   罗汉偈曰:
        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定莫强求。
        未曾下得春时种,空守荒田望秋收。
        

    武帝又问:“富贵之人正好享福,却有短命者;贫苦之人忧愁苦恼,有八十而命长者,如何?”
    志公答曰:“富贵短命者,是他前世,肯修肯舍,虽然布施,不肯斋戒,又好杀生。富贵而短命,是以被杀生灵,俱在阴府呈怨,所以善恶业缘,罪福纤毫无差。如是祸福相连,还他自受,所以今生,正好享福。奈因短命,断他一半福田,以补生灵去了。又有孤贫八十而命长者,是他前世,不肯布施,虽无布施,为人不曾杀生害命。是故今生,注他命长受苦也。”
   偈曰: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
        善恶若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他。
   又问:“施饭钟月米,及打盆头米,其福如何?”
   志公答曰:“如此积善,有大利益,亦要信心久远,欢喜不退。若无喜舍,福田也薄。信施难发善心,僧道要知惭愧。戒律云:‘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不易。我食一粒米,耕夫汗淋漓。若然消不得,披毛戴角还。’须知勤事三宝,诵经礼佛,奉报四恩,现生长福消灾,异日同登佛地。”
   偈曰:
        若要开通佛法门,殷勤供佛及斋僧。
        如来启教多方便,人间天上种福田。
        滴水添河积福多,毫厘施舍感恩波。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罗汉偈曰:
        朝中宰相与王侯,富贵皆由夙世修。

        昔世为人肯布施,端严相貌佛中求。
        不是修来何所得,成道做佛是清修。

        释迦原是皇宫子,观音也是圣女修。
        育王不恋皇宫贵,弃位入山吃苦修。

        普劝男女众高贤,切莫悭吝退善缘。
        莫教一日官事到,说著官司便有钱。

        唆人结怨罪无边,斗乱两家枉用钱。
        劝君息却心头火,何消怒气到官边。

        世上迷人第一蛮,纵有神仙化也闲。
        恶求千贯容易得,善化一文真个难。

        肯修之人莫道难,喜舍慈悲不等闲。
        眼前保得无凶祸,他时免过铁围关。

        闲饮闲饭养闲身,苦恋奔波不肯休。
        山中静坐佛欢喜,闹市场中勿耽留。

        螺蚌修成珍珠子,鳝鳅诰斗日夜求。
        蚯蚓尚能知听法,人不修时空错过。

        善人端的似青山,惟有青山不改颜。
        你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你几时闲。
         
    武帝又问:“世间富贵之人又得福寿双全、相貌圆满者,是何因缘?”
    志公答曰:“如是之人,是他先世,向佛门中,清净持戒,作诸善业而来。是以今生,在富贵之家,长者之门,托生为人,相貌端严,六根清净,无病无苦,受用大福。若到夏天,便有凉亭水阁;若到冬天,便有红炉暖阁。出入往来,纵横自在。人人恭敬,个个钦崇。好亲好戚,好妻好女,好子好孙。左右奴仆,时时拥护;财宝丰盈,受用不尽。是他前世行布施、结缘修来的自然之福,有谁人强分得他!虽然如此获福,更要及早回头。颂曰:受福有时尽,人寿有几长,若复不再修,也是梦一场。诚哉实言欤!”
   志公长老叹富贵偈曰:
        寒风凛凛雪花飘,多少豪门富贵娇。

        暖阁红炉炙炭火,金瓶酌酒尝香羔。
        身穿绫罗并锦缀,日食馨香满口消。

        观看如斯受大福,夙生曾种善根苗。
        今生富贵受荣华,皆是前生种善芽。

        莫道人间无活佛,分明报在长者家。
        左右梅香围拥护,绣鞋三寸罗裙遮。

        又向福中重作福,犹如锦上再添花。
        

    武帝又问:“有一等不善之人,不营家计,不务生理,不作好人,不修片善,结党成群、去为强盗劫贼者,如何果报?”
    答曰:“此人历世,不植善根,多造众恶,悭贪嫉妒,毁辱良善,所以今生注定,贫穷困苦人。不耕田种地以为活计,不生好善之念头反起邪恶狠心,结党成群,各处为盗,劫虏人财,只图己富,不顾他贫,——这等人,如同雪上加霜,苦上加苦也。一日大命将尽,或遭官府刑禁,笞杖徒流,或分尸,或锉斩,一死入狱,再无出路。阎王殿上,业镜台前,照出分明,丝毫不昧。该杀之辈,带累父母,及其眷属,同入地狱。受苦满足,罪毕为人,贫穷诸衰而自困苦,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恒为他人之所恶贱。无量苦事,说不能尽也。”
    志公禅师叹贫子偈曰:
        手持羹碗叫长街,头无巾帽脚无鞋。

        夜宿桥亭并冷庙,日携袋棍倚门挨。
        寒风凛凛雪花飞,多少贫人尽皱眉。

        家内无柴并缺米,腹中饿冻受孤凄。
        妻儿身上衣褴褛,子女声声叫肚饥。

        不恨前生无善种,犹怨天地有高低。
        贫穷困苦受灾殃,夜卧眠床不安康。

        破衫烂裙难遮体,无鞋贴地屋无墙。
        竹钗插鬓遮头面,手指糙粗似生姜。

        观见这些贫乏相,皆由前世不烧香。
         
    “昔日幽州有一人,姓毛名侃,一生为人不善。家里贫穷,不去营生,懒惰过日。不信因果,各处骗诈僧人钱米,归家度日。其妻劝谏,全不依从,用心奸恶。一日阳命将尽,即被当山伽蓝拿去,铢录对算,一夜之间,即将毛侃,改变畜生之形,猪头驴脚,象耳狮鼻,拘入山门,来扫佛地。是时庵中众见,尽皆惊吓,不知是何怪异。毛侃即时开口,告众人言:‘我今不是别怪,正是毛侃,只因心不信善,每每骗诈汝山门钱米,归家度日,至今被尔蛇王(护法神)拿去,将吾改变这个形像,拘入山门,打扫佛地。受斯罪报,苦不堪言;今后果报,落在地狱。’说是话毕后,再不能言。故载因果,流传于后。”
        偈曰:
        幽州毛侃斯人流,负骗山门债未酬。
        两片鱼腮并象耳,一双驴脚带猪头。
        从前造作无边业,佛地从今扫未休。
        奉劝山门来往者,僧物切莫生贪求。
    复问:“山门中这等因果浩大,无人敢向山门来往,如此究竟,不得了也。”
    答曰:“山门中虽然因果浩大,但要人人深信因果,勿向山门闲扰,骗诈僧人财物。吾佛门中,正要善人来,何妨恶人至。虽是恶人,若肯改邪归正、去恶从善、不贪不取者,乃是降恶之菩萨。有等人装点个善人样子,却又贪取僧道财物,这等人可谓善中之罗刹也。”

TOP

续 34

   又问:“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钟鼓法器者,其福如何?”
   答曰:“施袈裟者,七世不脱人身;舍戒衣者,生生世世饱暖;舍钟鼓法器者,出世为人,音声响亮,得好名声之报也;舍鞋袜者,再生不用入厨房,有人奉事;舍草鞋者,出路有人扶助,不经险隘。”
        

   武帝又问:“再有僧道来化,吾则多施与他,不许他到处去化缘好不好?”
   答曰:“不好也。我佛启教平等法门,不当一人独自得福。务要普化世人,各发善心,同修福慧,共出苦轮。经云:宁受千家供,莫受一家恩。以此乃是我出家人之愿力也。但凡积福,不拘多寡。可量家中之有无,随心而作福。滴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何以成圣?小恶若为,足以灭身。若论财多而为胜,则富者可作,而贫者永不能种善根。见人为善,发欢喜心,称赞一言,可以同得其福,何况随缘布施者乎!
    古德颂云:
           面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
           心上无瞋无价宝,无挂无碍是真常。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酬。
           与君寄在坚牢库,世世生生福不休。
   志公长老说:“世人好善、要积福者,只可扩充心量,亦当善对妻子说。恐有妻子不贤,打退丈夫之道心,能令丈夫而不得因缘也。昔有一长者,十分大富,与佛有缘。感动神仙下凡来,欲来度他,化作老人,去卖草鞋,直至长者面前叫卖。长者见其草鞋甚好,心中欲买,问老人曰:‘要价多少?’老人答曰:‘长者欲买,可与我黄金三两。’长者依允,回家去取。就被婆婆骂了一场:‘公公你是痴了,如何一双草鞋要黄金三两?’长者就听婆婆之言,出辞老人曰:‘我且不买你草鞋,因你价太高了。’
   神仙闻说,乃作一偈而去:
          三两黄金价不高,草鞋做得甚坚牢。
          长者莫听婆婆说,也得仙家走一遭。
   长者听偈已毕,回头不见老人,方知是神仙来考究我。当时捶胸,大懊大悔。福缘浅薄,太无造化。世间多有妇人不贤,打退丈夫好事,能令不得善缘也。
         
        偈曰:
        昔世已曾植福田,今生自有大因缘。
        悭贪不舍神仙去,大悔捶胸也枉然。”
         
   又问:“有等僧道,掌管山门不为生死大事,专图财宝丰盈,刻薄待众,肥养己身,自不持戒,反谤他人,倚大压小,不照公平,打骂徒众,恒使歪心,——此人日后何如?”
   志公答曰:“掌管山门,扶持常住,为人师者,岂是容易。自己行藏颠倒,又无正法教人,清规不识,戒律不明,又自争大,要人恭敬,傲慢贡高,行邪险境,不知廉耻,沽酒食肉,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正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有日时衰运退,祸灾临身,损害山门,罪业不轻。现生当受诸苦报,命终入阿鼻如箭也。”
        

   武帝叹曰:“居佛地,而不信因果;吃檀那,不思报恩惠,吾未如之何也。是事且置。”再问一端:“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禄,更有恃执官势,不依公平正直,判断究治,苟用酷法刑杖骗民财者,后日如何果报?”
   志公答曰:“其官受尽前生福报,待他阳命一尽,阴府阎王,业镜照出,丝毫不昧。依他自己,本业判断。罪轻者,罚出阳间为水牛——大力之畜,与人耕田,偿还宿债;或有罪重者,罚作蛟龙,拘向四天下行雨,灌溉山川,滋养万物,偿民夙债,恒被风伯雨师铁棒捶打,遍身鳞甲,生诸毒虫,鲜血长流,昼夜受苦,无有休歇也。”
        

    又问:“或有为官清廉、公平正直、无骗害者,如何?”
    答曰:“为官清正、无私曲者,命终之后,得做城隍,或为名山洞府之神明也。上受天敕,下受民供,享祀之报。其中又有阴德相助者,得为冥司主宰,做阎君也。”
        

   武帝又问:“天下衙门中,一切办事当差人等,不依公道,倚官为势,吓骗良民,及各乡里中尊长老人、地方绅甲人等,心不公平,不依道理,骗害民财者,有何报应也?”
   志公答曰:“衙门中办事当差之人,恃官骗害民财者,死后罚作山中野兽,见人疾走,惊吓之报。他因吓骗良民,而今惊杀报他。又有地保乡绅人等,心不公平、私骗人者,命终之后,罚作牛马猪羊六畜还人夙债,直待还清,再托为人,贫穷困苦,人所贱恶,不得自在也。”
        

    武帝叹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无门,随人自召。想我郗氏皇后,生前造何等业,死堕蟒蛇之恶报?再祈我师,说其因缘。”
    志公答曰:“我主郗氏皇后,生在宫中,暗造轮回。我主不识他心种种不善,扯破我佛妙法莲经,嫉忌我主学佛修行。妒憎六宫,欺压良善,诽谤三宝,假意斋僧。又将五种秽污羯〔原作“羊+星”〕膻之肉,外用面裹,供佛斋僧,特来破我众僧净戒,坏佛清规。幸我山僧,各得明心见性,不中他计所坏。所以吩咐徒众,自造香斋,藏在身怀,尽将娘娘污斋,换在袖中藏隐,取自素斋。食献娘娘。斋犹未结,郗氏娘娘,掩口而退,大笑入宫。他却心生欢喜,没奈神只恼怒。山僧转庵,即把污斋,丢在园中,出生葱蒜薤韭胡葱几种秽污菜,是故吃了五辛者,礼佛诵经悉皆得罪 。所以祸福随心作,苦乐自家当。是以郗氏娘娘,每被三界善恶神只,计其过恶纤毫不昧,死去阎王殿上业镜台前,照得分明,善无一羽,业重千钧。故贬落蟒蛇之形。若非我主修善,娘娘永不超升。古云:‘善恶若无罪报,乾刊必定有私也。’ 
        佛法从来不妄言,只因毁谤自招愆。
        世间国母何尊贵,堕在蟒蛇虫类边。”
        

    又问:“从前不知因果,故作误为,造作五逆十恶,毁谤三宝,不敬尊经,自己不能布施持戒,而反毁谤他人修善,后有惭愧,回心向善,——如此者如何?”
    答曰:“苦海茫茫,回头是岸。又复知罪悔忏,知过肯改,知福肯作,知心肯修,作佛亦不难矣。”
        

    武帝含笑欢喜而曰:“朕今于百尺楼,焚鼎香问我师,前生今世、后来因果、善恶报应,弟子一一皆知,心明意解,喜赞不尽也。经云:我若未能发问者,惟愿师重宣说。能令大众,咸得闻知,可以上报佛恩,下度群品。唯愿吾师,转大人间社区。”
    志公叹曰:“我王所问者,犹恐推而不信,况复DA法,难信者哉!已发如是之意,吾将忏法,显果报事,宣说几种,令人加信。大众当知,善恶二轮,未曾暂辍,果报连环,初无休息,贫富贵贱,随行所生,非有无因,而妄招果报。故经言:
    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为人勤修而无有懈怠,从精进中来;为人精明远达,从智慧中来;为人意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为人长大殊好,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慢人故;为人丑陋,喜瞋恚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为人颛愚,不肯教人故;为人喑痖,谤毁人故;为人下使,负债不偿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生在裸国,轻衣搪突故;生马蹄国,著屐履佛前漫行故;生穿胸国,作福布施生悔惜心故;生獐鹿中者,惊怖人故;生堕龙中,喜调戏故。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见人欢喜者,多结善缘故;生遭官事者,笼系众生故。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者,后堕耽耳狗中;闻说法语,而心不参采者,后生长耳驴中。悭贪独食者,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恶食饲人者,后堕猪、猫、蜣螂之中;劫夺人物者,后堕羊中,人剥其皮,食啖其肉;喜偷盗人者,后生牛马中,为人下使;喜说妄语又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耕之,罪毕得出,生鸲鹆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喜饮酒醉,后堕沸屎泥犁之中,罪毕得出,生猩猩中,猩猩罪毕,后得为人,顽无所知,人不齿录;贪人力者,后生象中。若处富贵,为人上者,鞭扑其下,为下之人告诉无地,如是之人,死入地狱数千万岁,受诸苦报;从地狱出,生水牛中,贯穿鼻口,挽船牵车,大杖打扑,偿往宿债。为人不净,从猪中来;悭贪不施舍者,从狗中来;狠戾自用,从羊中来;为人轻躁,不能忍事,从猕猴中来;身体腥臭,从鱼鳖中来;为人含毒不息,从蛇中来;人无慈心,从虎狼中来。
   “如经所说,甚可怖畏。一切大众,当依佛语,改往修来,勿生毁谤。经云:‘不信之罪,众罪之上。’古人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人间社区。’”
    武帝赞曰:“善哉善哉!吾今听师说,如日当空,似月印潭,澈底分明,心无疑惑。吾师说法如流水,弟子闻经似甘露。朕今纪录,给付臣僚,流布天下,咸得闻知。普愿一切,人天众信,入佛法大海中,信受奉行。”作礼而退。

TOP

续 35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直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随风。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跨伶俐。
              在生置下万顷田。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
              心字笑呵呵。工夫不用多。
              一勾如月样。二点有偏颇。
              禽畜皆由此。成佛也是他。
              世人高著眼。一点是弥陀。
        天地覆载我多生消不得父母养育我终身报不得
        人人愿百岁个个求不得个个要富贵勉强求不得
        终日事茫茫要闲闲不得直待老来时万事做不得
        道理十分明说得行不得头须白茫茫要黑黑不得
        好事都该做钱财舍不得骗积起家财子孙守不得
        无常二字到个个免不得切莫结冤仇累世解不得
        咽喉三寸气断了接不得心下千般事对人说不得
        鬼判来拿时半刻推不得大小哭啼啼有耳听不得
        骨肉正团圆要留留不得冤家相遇时有路躲不得
        相识若干人有眼认不得气断不多时容颜看不得
        四大冷如冰浑身动不得六片棺材木人人少不得
        家资千万贯临行带不得空手见阎王有钱用不得
        思量懊悔迟要回回不得未曾过七日鼻孔闻不得
        阎王不顺情佛也救不得灵前好供养起来吃不得
        从前不肯修而今说不得经典积高山无缘看不得
        黄泉独自行儿女伴不得不孝忤逆儿天地容不得
        酒醉打死人醒了悔不得王法重如山犯了饶不得
        自作还自受别人替不得尔若做好人他人分不得
        修行证果时六亲俱度得
        劝你修桥砌路及放生。有也无。
        祸事临门使万千。无也有。
        看经念佛修因果。不得闲。
        有日阎王寄信来。忙也去。
   【依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翻印版本录入。加注标点,仅供参考。】
         
         
      

                                                                    彻悟大师开示因果:
                                                     ——摘自彻悟大师遗集
         
      

         [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
  【注】  原文皆句号,特加注标点,仅供参考。
         
         
        


                                                 明因果之事


                                             印 祖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现今世道之乱,实为振古所未闻。推原其故,皆由自私自利之心所酿成。由其存一自私自利之心,则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任意竞为。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邈然不顾。
   是以世道人心,日趋于黑暗,无由得到正大光明之域。傥能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善事其亲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后必继前。由是观之,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
   人虽至愚,断无幸灾乐祸,趋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适得其反,何也,以其未遇明理之人,为彼详细发挥因果报应之事理故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匹夫何能令天下治乎。使天下之人,同皆知因识果,则贪、嗔、痴、心,不至炽盛,杀、盗、淫、业,不敢妄作。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序七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