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摄舌根,也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本来的自性,我们大家得知道这个意义,一定要在舌根上下功夫。不光是一天下功夫,而是在多少年上下功夫;不光是多少年,而且要时时地下功夫;不光是时时地下功夫,念念都得下功夫,不能有贪恋之心。所以说大家一定从念头上克服,不要起贪心,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起贪心,特别是这个舌根上、味觉上,一定要把它克服掉。上次讲了,光饮食就有二十多种,那是我以前写过的二十多种。
今天继续讲这个舌根。舌根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是重要的一环。因为有舌根,我们在饮食上就要特别注意。佛讲了,修行要日中一食,就是收摄舌根、回收舌根。舌根虽然是我们流转生死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同时也是我们成佛的一个方便途径,我们也可以利用舌根来修成佛道。只要我们严格地按照佛制去做,严格地执行日中一食,在饮食中再进一步地、细致地、严格地控制自己的分别心,它可以达到我们速速成佛的目的。大家知道了这个舌根的害处,同时也应该知道舌根的好处,要利用它修成佛道。虽然说是修成佛道,但你不能做“修成”想。如果你要做“修成”想,又离开了佛法。因为所谓的修成,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为修成。
(2)勿造口业 扶正不必破邪
再讲一讲舌根的害处。由于我们有了舌根,就不断地造口业,这也是舌根极大的害处之一。我们情绪不稳定,往往都是由于舌根所造成的。因为你不断地讲三讲四,就把自己的心讲乱了。舌根乱了,影响了心理;心理同时又影响了舌根,所以你又不断地说;不断地说,心理不断地乱,无明就不断地起来;无明不断地起来,越起越厚,越来越浓,最后昏天黑地,整个就是个地狱,成为地狱种子。由于我们控制不好舌根,把它变成了我们发泄情绪的一种工具了,造了很多口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甚至都可以谤佛、谤法、谤僧。
老讲依教奉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依教奉行”。所谓的依教奉行就是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也就是念佛,所以说在舌根上下功夫是重要一环。不光是要在饮食上控制,更主要的,在语言上要控制。这个语言也是我们六根放逸之一,我们语言的放逸也是六根生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往往舌根一动,我们就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轮回。
说好说坏,有人可能说:“我是一片好心。”当你说出来话的时候,特别是说一些不正常的话、不得体的话,你心里当时好像是没有想什么,但当你的话一出来,心已经随着它转了。比如说,有的人心里就想帮助谁,但是说了一句带嗔恨心的话或是骂人的话,这话一说出来,把自己的心也改变了。我们的舌根就造了无边的业,所以在语言上一定要十分加小心。我摄住舌根是不是就不说话了?如果能少说就少说,尽量减少。我们只能说一些如法的话,佛法是止恶不止善,善法我们可以讲。但你要是过分的讲多了,同样也不是真善了。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把这个语言习惯改变过来,说话不要有嗔恨心,另外要称赞。
“扶正不必破邪”,你只要把话说得比较得体,而且弘扬了佛法,实际上就已经起到破邪的作用了。什么叫破邪呢?比如说这个人犯了一个吃的错误,下午吃水果了,你没有去指出,说吃水果不对,只给他讲过午不食的好处,我们都应该这样做。你讲完了,虽然你不讲那个吃水果的过失,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在扶正中已经把问题讲得很清楚。这样的话,他自己就改了。所以说,有时候扶正不必破邪,这完全可以做得到,对方还容易接受。因此主要以扶正为主。
佛经里有“善名称功德佛”,就是经常称赞,最后形成功德而成佛。因为称赞别人一句,致使自己心里的清净也显现了;一显现,自己又降伏了自己的烦恼,最后达到了六根回收的目的;六根回收就是佛。所以说不要心外找佛。
所以我们要学会这个依教奉行,使我们在语言上、在说话上都能够控制自己。大家相处、办事情自然就能心平气和。虽然六根不好,但我们现在利用六根来回收六根。
另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不说。不说能不能起到说的作用?一样能起到。有很多事情,你不说,你用你的心去感应对方,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我们来到娑婆世界,这个六根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变得所谓的“灵活”,实际上就是在六道里轮转的速度越来越快,浪费得越来越多。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口开神气散。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肚里有个什么气。就是你一说话,心念就一动,那就叫神气。真正的神气就是心动,心动就是神气,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神气。所以就要少说话,越是少说,我们这个六根回收得越好。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因为多说而造成的,少说,我们的正气反而越来越足,但是必要的话还是要说的。
(3)过斋时不应分别
依教奉行,我们讲到这个舌根。这个舌根我们讲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讲完。从舌根上具体来讲,在昨天的饮食过程中,我们就看出了,大家在舌根上控制不了。第一个,在过斋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做到什么呢?不能瞅别人的,就瞅你那个“碗”里。(编者注:大悲寺僧人过斋用钵,居士过斋用小盆。)你不能再用两眼的余光去扫一扫别人吃饭如何,吃多吃少,这都不能瞅。而且不管什么情况,心不动念,给你饭你就吃,不给你,你就老老实实地坐那,不能起心动念。
过去有一个法师,那是专门到寺院讲法的一个法师,六十多岁了。那大法师到斋堂,他去得稍晚一点,斋堂就没给打饭,没人管。那法师一声不吱,就坐那低着头,就在那儿等着。最后斋堂发现以后——过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才给打的饭。那法师就是这样。
在寺院也是这样。就算不给你打饭,你坐在那地方不能说三道四,只能低个头在那儿等着,悄悄等着。最后要是没人给你打饭,那你就可以起来退出去,就完事了。出去还不能说三道四。在寺院吃饭的规矩非常讲究,这是一个。
再给讲一个吃饭的规矩,比如喝这个粥,如果有了沙子怎么办?有了沙子你就默默地喝,能吃进去就吃进去,吃不进去就放那,就完事了。不允许吵吵,也不允许你过后再提意见,当场提意见就更不允许了。
在碧山寺有一回,有个师父就是因为碗里沙子特别多,一小碗底沙子,这沙粒非常大。他在喝粥的时候,一看这么多沙子,就非常生气,在那座上就有点不安了,已经表现出来了。等到过完斋的时候,他坐着不走,生气。后来当家师问他说:“你怎么地了?”他说:“你看看,这粥里这么多沙子。”当家师乐呵呵地过去了,说:“我看看沙子在哪呢,多少沙子?”当家师就把那碗端起来,一口就把这沙子全都喝肚里去了,然后给他碗说:“你给我找找沙子,我看看。”这个师父没有吱声就走了。
通过这个教训,说明好和坏都是分别心造成的,好和坏都是分别心。在斋堂里过斋,绝对不允许挑这些事情。你要是挑这些事情,这个斋就没法过了——众口难调。另外呢,别说沙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就是生的、熟的,我们都得忍受下去,这才能去掉我们的分别心。本来吃饭已经是一种分别心了,如果在这里再起心动念,那我们就浪费了自己很好的宝贵财富。所以你摄心就得在这摄,难中摄,千万不要去起心动念,不管怎么难都得这样。
再跟大家讲一个例子。可能是个二僧寺院,是二僧还是大僧寺院?其中有这么一个寺院,在五台山。等到蒸好饭了以后呢,这饭一打开,上面有个老鼠,不知道老鼠什么时候跑到饭顶上去了。马上就要开饭了,而且还有很多客人。斋堂这几个人就吵吵说:“你这怎么办哪?这饭里怎么有老鼠?”其中有个师父过去了,把这个老鼠塞吧塞吧,搁嘴里就咽下去了,他说:“在哪呢?老鼠。”他问大家:“你看,这哪有老鼠?”当时就把这场争执灭下去了。这个师父以前还爱说话,从此再也不讲话了,很少讲话。而且用他的行为把这些诤事灭下去了,他心里多少有点像得道的意思了。
就是在关键的时候,一定不能造成这个过斋的任何差错,这个过斋太重要了。在过斋上,如果跌了跟头,我们这一天的修行就浪费了一多半。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过斋就这么重要。所以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的——你看,现在就不行了,站排听我讲,外面有任何动静你都不能回头瞅,你一回头瞅,这个心已经被分别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大家合掌。
讲个公案给大家听,大家知道在饮食上怎样去摄眼耳鼻舌身意,大德都给我们做出榜样。不光是现在的大德给我们做出榜样,就是过去还有一个大迦叶尊者,我们都知道,其中有那么一段:大迦叶尊者听这些比丘在议论吃的问题,怎样去修行。后来大迦叶尊者就给他们讲法。其中就讲到这个舌根的问题,告诉他们说:“能摄住舌根是真清净。”后来这个比丘就产生怀疑了,就问大迦叶尊者,他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怎么还有个清净呢?”大迦叶尊者就回答了那么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是真清净。”这么回答以后,这些比丘听了这句话,很快就证到阿罗汉了,得道了。
过去很多的大阿罗汉都是从这方面得道的。所以说,这个舌根如果利用好了,就是我们成佛的本钱;如果你利用得不好,就是造业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必须得严格地控制这个舌根。先从味觉上控制,在饮食上不分别。为什么要在饮食上不分别呢?因为一个修道的人、证果的人,他在饮食上都会不分别的,不分别者才是真正修道人,所以我们就得从这下功夫。有人说:“那我证果以后再不分别。”你现在要是不放弃你的分别心,你将永远不会证果的。只有你现在在分别中放弃这种分别,你才会真正的快速证果,快速地得道,快速地悟佛法。不是以后去做,说:“我证到阿罗汉了,我再不分别。”不是,应该马上就做,这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