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言如是」,佛说不错,「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你说的这个理对,佛就把这个理说出来了,你看这六结,一是一、二是二,到第六,你要知道是「一巾所造」,这里含着六根就是一个真心造成的,这六样都是虚妄的,都迷惑了,你要把这一个真心保护好了,不用这六样,这意思在里边含着,说「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不同,是一个真心所造的,「令其杂乱,终不得成」,这一个真心让这六样杂乱了,不能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这给他说明白了,你现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这么个样子,你是一个真心成的,「一巾所造」,就比如一个真心,你觉着眼、耳、鼻、舌、身、意是真的,他有生有死,「毕竟同中,生毕竟异」,这一个心成了六样,成了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不是心,意者是心之所发。

六解一亡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这是佛立这么个比喻,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你若必定嫌其六个结,不愿意让他成,「愿乐一成」,愿意成一条巾,「复云何得?」你再说一说,怎么才能成一条巾?阿难言,「此结若存」,既是结的这个名存在,那就错了,「是非锋起」,就互相交锋对待了,「于中自生」,于中互相不同了,在这里头起了对待,「此结非彼,彼结非此」这个结扣就不是那个结扣、那个结扣就不是这个结扣,「如来今日若总解除」,如来今日若总起来把这些结扣都去了,「结若不生,则无彼此」,这里头含着六结各有伦次,要是一条巾就没有不同的地方,你一分开,他各有所能,「尚不名一」,尚且这个一还立不上名,「六云何成?」这是阿难的意思,他上面问佛什么叫「六解一亡」,因此佛才把对待给他引出来,六解一就没有了,「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这是阿难的话,佛引到这里,让他自己说,阿难说到这里,佛说不是知道吗?「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底下才合上他的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佛说,「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你问的这六样若解,连一也没有了,有六个存在当然是从一起的,六若没有,所以说一也没有,这是阿难问佛什么叫「六解一亡?」把这个「六解一亡」给他说开了,底下佛立个比喻破他的迷惑,佛对他说「由汝无始心性狂乱」,从无始以来你的心性就是狂乱的,自己是杂乱无章的,「知见妄发」,心性狂乱了,当然你那正知正见就妄发了,「发妄不息」,佛指若阿难说,不知道理的人就是如此「发妄不息」,当然是没有歇着的时候,时时在妄,「劳见发尘」,由劳这个知见就发出尘劳来了,这底下说了一个比喻,说「如劳目睛」,如同你把眼睛用的大过了,「则有狂华」,就看出花来,空中见出花来,这像什么似的,「于湛精明,无因乱起」,这就是于湛然清净、精纯不杂、明明白白的这个真性,无故的、没有因由的乱发起来了,你知道这个就能从恨本上解决了,「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这是佛给他说开了,当时说法会人都如此,我们后来的人也是如此,说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乱用、妄用,这是自己劳碌自己,「无因乱起」,就好比一个眼睛,你把他累的起了花了,这是拿小比喻大,说一切世间从哪里来的?就是「妄自作劳」,你的心不住本位,妄自发生出了六个结扣,好比眼、耳、鼻、舌、身、意「妄自作劳」,这都是人心所变的,自己不守住本位,生死,涅槃是不生死,连生死带不生死,「皆即在劳」,搁在一块是狂妄「妄自作劳」,「颠倒华相」,这就起这个颠倒华相,底下正显一切法唯心造的。

解结次第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

「阿难言,此劳同结」,这个劳就如同结扣一样,说这个比喻,阿难承认了,所以他自己说,这是人妄自作劳,生出来了山河大地,「此劳同结,云何解除?」怎么解除这个结呢?「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佛把结成六个结的巾掣在左边,就问他「如是解不?」若这样能解开吗?阿难说「不也,世尊」,这样不能解开,「旋复以手,偏牵右边」,你说左不能解,掣在右边解开不?阿难说「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佛说我以手左边右边牵过来牵过去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你想个方法把他解开,这是逼着阿难说怎么才能解开?「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阿难回答佛说「要解这个结扣,从这个结心的地方解,『解即分散』,这是说从心上结的还得从心上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佛说你答的不错,是这么个解法,「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这明明的告诉人,你破世间上这些迷惑,从心上结的还得从心上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佛对阿难说,我说因缘生,你别误会了,世间常说因缘和合就生出来了,好比土与水往一块一参合就成了泥,以这个合这个尘相,就算是,不是这个!「非取世间和合粗相」,不是世间这些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如来发明的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不是离开世间提另还有个出世间法,你得会用,得要知其本因,你知道迷惑在哪里结的,就在哪里解就对了,「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原来这个因由缘而出,能够知道这个道理,这就行了,「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你要放下一切,能解开了,你把心一定,山河大地立刻就成空,完全是人心结的,还要从人心上解;如是,你要能够这个样子,不但一切一切都解开了,就是恒河沙数世界以外一滴之雨,就是这么大的片面一滴一滴之雨点,都知道下了多少点,这话说的玄不玄?这个道理怎么回事情呢?这个地方说这个心就是这么大,你自己不认得,我们的心包大虚空,不是有这么句成话吗?「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个虚空你看是大不大?生在人的知觉里头,虚空就像海中的一个浮沤、人的心就是大海,你要把这个地方承认了,各位我说这么大,这个心当时就这么大,你自己不承认,「一滴之雨,亦知头数」,一滴之雨都能知道,怎么个理呢?一滴之雨都在你的心里头,要不你还得数数去,都在你心里造作的。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日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你不但知道现前种种松林是直的、棘休是曲的、鹄鸟是白的、乌鸦是黑的,「皆了元由」,你都能知道它们的根本元由,你把心保住了,无所不能,成佛也是这个心,何况妄想造成的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就是妄想造成的,以是之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你用功要选择六根,「根结若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从哪一根除都行,一根退元,你把他成就了,六根是一样,你除一根就行了,「尘相自灭」,世间上这些尘相,自然的就悄灭了,「诸妄销亡,一切世界上的宇宙山河大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多少的世界都是虚妄的,当时就销亡了,「不真何待?」这不叫真,什么是真呢?佛说出这个真道理来告诉人怎么修行,这个心一清净,求什么有什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这一段文是比喻解结次第,这是佛问阿难的话,你要解这个结,应当一个一个挨着解,结的时候是一个一个结的,解时还得次第而解,这是比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们人的六根是凝结成了的,眼也看不远、耳也听不远,鼻、舌、身、意都有一定的限度;要把这六结解开,这个人的见、闻、觉、知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人被六根局住了,所以见不超色、听不越声,人要恢复了本体,就不只这么一点作用,所以叫人学佛,不可以大材小用,佛对阿难说,「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我现今问问你,这个「劫波罗巾」就好比一个真心,他结出六个结,结出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作用,这是大材小用,你要把他解开了,这是大材大用,佛说「此劫波巾,六结现前」,比方真心上结了六种妄心,「同时解萦,得同除不?」同时在一个时候解萦,萦就是结这个扣,有结的、有没结结实的,能得一块解除吗?这六个扣都把他解开,能不能?这是佛问阿难,阿难回答说「不也,世尊」,不能吶!

那哪能一块解开呢?佛特意的问他,让他证明这个事情,「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阿难对佛解释这个意思,不能一块解开,得要次第解,本以次第绾生的,今日当次第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阿难对佛说,结这六个扣是一条巾结成的,结扣的时候是一个挨一个的结的,「则结解时,云何同除?」解这个扣哪能一块解开?还得一个一个的解。佛特意让阿难自己说给法会人听,「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是怎么个理呢?怎么个解除?说人修行得择一个法,从眼、耳…等六根上都可以入手,后面一共说了十八样,六根、六尘、六识都可以恢复原状、都可以明心见性。佛对阿难说,也得一个一个的解,二十五圆通都可以修,所以究竟选耳根圆通,耳根要修行好入手,耳根有个闻性籍着声音显出自己闻听的这个闻性来。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上来说修行,六根随你选择一根入手,底下是照着一根说,「此根初解」,怎么叫解?不让他拘住了!我们人自己就被身体拘住了,不能自由,「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这就是证声闻缘觉的功夫,得证人空,人这个身体就障碍不住人这个心了,可以随着心随便用,「空性圆明」,这就深一步,这就是法空,「成法解脱」,法解脱是世间上一切法,什么也障碍不住,高山峻岭随便就走过去,一点也挡不住,「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怎么叫俱空不生?人空、法空,人法俱都空了,在俱空的地方也不生执着性,不但人空、法空,连空也空了,这空什么呢?就是不执着,你要一执着就被他所累了,「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个名字就是菩萨的位子,人空是阿罗汉的位子,这一深入是菩萨的位子,三摩地翻正定正受,「得无生忍」,证了无生无灭的果位。

圆通方便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重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阿难及法会大众蒙佛开导指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智慧觉悟了,明白了圆通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一点迷惑也没有了,知道修行的方法是怎么回事了,「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这个时候向佛顶礼,给佛谢恩,「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在法会听佛指示,「身心皎然」,不但身明亮、连心也明亮了,痛快得没有障碍,「虽复悟知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个地方就表示佛恩,心里这么一开悟,这还有没求的,还得向深处求,对佛表白说,「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很悟六亡义」,这是承着上边六解一亡,已经说过了,虽然是说六根一解,连一也没有了,统统的一解一切解了,「然犹未达」,我还有没通达的地方,还有不知道的,「圆通根本」,学佛讲究证这个圆通的道理,这个圆通的道理的根本在哪里?底下还要请求,世尊!

「我辈飘零」,就是不知道向哪里走,没有一个准宗旨,「积劫孤露」,这是说他自己迷惑的时候太长了,也不知道走哪条路好,「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这是感激的说,这个哪能想到,心里所想不到、也考虑不到,这就参杂在佛的座下了,说到天伦就像慈父慈母似的,「如失乳儿,忽遇慈母」,上边比天伦之父,这又比慈爱之母,这又如同失了乳的小儿没有乳吃,就苦了,又遇着他自己的母亲,这就得着饮食了,心里该有多么欢喜安乐,「若复因此际会道成」,设若是因此机会成就道果,「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时候阿难尊者心里头感觉很通达,「所得密言」,密言是言外思义,不是直接说,用话显出来,曲引旁征,从旁边把他征明了,「还同本悟」,明白这个理并没有旁的,还是自己的本心,还同自己本悟的,不是外得的,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与没听见的一点分别也没有,还是这个人,还是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有明白糊涂的分析了,「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我心里头惟愿世尊发大悲心,惠施给我们后学的人秘密精严的道理,「成就如来最后开示」,能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这是说到底了,「作是语已」,把这个话说完了,「五体投地」,给佛行最诚的礼,「退藏密机」,是把心沉下去,不向外放,专等着佛开示,「冀佛冥授」,希望佛在不可见的地方,把这个道理授给我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这一段文是如来垂训圣众,询问诸菩萨及阿罗汉修什么方法证的圣果,「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菩萨是大乘的菩萨、阿罗汉是小乘,都证了果位了,虽然是大乘、小乘之分,佛在法会上一问,心中都了亮了,对于佛法清净徧知,因法会听众很多,让他们听听怎么证的果位,「生我法中」,你们今生在佛法之中,都「得成无学」,什么叫「得成无学」呢?修行的次第已经都修到了,不用再学了,证到无学的果位了,「吾今问汝最初发心」,你们最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悟十八界」,你们起初入手以十八界为入手的方便,这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佛问这十八种修行的大法,「谁为圆通?」哪个人得着圆通的道理?修到这个究竟的果位呢?「从何方便,人三摩地?」你们是从哪一种方便人到正定正受?三座地翻正定、正受,是果位的名词,这是佛问法会大众怎么证果,让他们回答,有两种益,第一知道已证圣果者是以何法入手,第二能令没证果者听到好跟着学,佛问到这里,法会里当然有为上首的就回答了。

六尘圆通

一 陈那声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主

佛成道以后,到了鹿野苑,还有一个鸡园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僧人所住的地方,佛初度这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那,他是头一个随着佛在雪山上修苦行的,憍陈那在旁的经里也有翻憍陈如的,憍陈那是梵音,翻中国话叫法器,他原来是个侍火外道,也叫火器,他领着四个人在鹿野苑修行,「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首先从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对着佛表白说,「我在鹿苑及于鸡园」,我在鹿野苑及于鸡园这两个地方修行,「观见如来最初成道」,我见着如来最初成道的时候,给我们说法,「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我们由这儿悟明四谛之理,怎么叫四谛?有四种道理,研究实在了,研究到究竟的地方就叫谛,这个四谛有世间的二谛、有出世间的二谛,苦谛、集谛是世间的二种因果,灭谛、道谛是出世间的二种因果。

人在世间上人人都有痛苦,轻重多少不均,苦谛是果,从集谛上来的,集谛就是招集来的,这不是谁给的,完全是自己招来的,集就是因,一因一果,这个谛字是不可更改的,一定要承认,谁也逃不出去,先说这个苦因苦果,人人所承认的,怎么个苦法呢?人有八苦交煎: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谁也逃不掉的,怎么知道呢?人一生下来就哭,难过啊!苦阿!这都知道是苦;老也得苦,像我八十多岁走路不加小心就得跌倒,就跌出毛病来,这是痛苦,不用细说;病苦,这不在老少、也不在富贵贫贱,病到了身上不是好受的事情,非受这种苦不可:最后是死苦,都看见过的,这是四种苦。还有四种苦是:爱别离苦,亲爱的父母、夫妻、子女、兄弟,死一个离开了,这是顶苦的,谁也不能说一定没有;怨憎会苦,在一块做事,弟兄不合,你憎恨我、我怨恨你,或者是同事做买卖不合,还离不开,我又怨恨你、你又憎恶我,天天还得聚会,从心里烦也离不开,离开就没有饭吃,不离开又不合理,勉强就得受苦,这叫怨憎会苦;

还有求不得苦,人在世上求的太多了,求财财不得、求官官不得、求利利不得,少儿没女的求儿女也不得;到究竟还有五阴炽盛苦,这五藴就好像拿火烧的一样,这苦在五藴,生生世世、日积月累积累的这个苦,这五种苦处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有形相的身体,不能独立,非帮忙的不可,吃的、穿的、住的,有这个身体就得有享受,没有衣、食、住不能生存,这里就分出富贵、贫贱来了,有苦有乐就从这里头比较出来,有身体要享受衣、贵、住,你得想主意,无故的衣、食、住不来,光想主意也不行,还得实行实做,人家行你不行,你还得学知识,有了做事的知识才能做事维持生活,所以说五藴炽盛苦,就像拿火烧的这么难过,这叫八苦交煎。佛说的这个道理是警觉人,让人离苦得乐,哪个人不承认,说没有这个事,那是说不到的,说由集招来的身体就苦,把这个苦困苦果说完了,怎么能离苦呢﹖再说出世的因果,出世的果是灭谛、出世的因是道谛,灭是寂灭,把习气毛病慢慢的都把他销灭了,才能得一种寂灭,就没有这些个苦恼发生了,就得安乐了,这叫灭谛,这个灭谛是专能把一切的苦恼灭了,灭字又当安乐讲,怎能得永远的安乐呢?

得修道,叫道谛,修道的道理就多了,所以人学佛道能证这个灭谛,证了灭谛能离生老病死这些苦,佛说苦真是苦,你得承认,说离苦得乐真得永远的安乐,这叫四谛法,佛一出世给弟子们说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憍陈那自己说的,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比丘翻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身命,佛在世的时候,僧人都托钵,当下南洋群岛信佛的地方,仍然还是托钵,到了中国这又变化了,所以僧人给人诵经说法,由这上头做饮食,就没有托钵了。佛问比丘我,我起初对佛说的法解悟开了,阿若多是梵音,翻解悟的解,如来印证认可我明白了悟了佛法,解悟这个道理成就了,成就在这个妙字上,由佛说的言语达到不思议的地步,妙字是不可思议,你思想不到、你议论不出来,这个地方就叫妙,「妙音密圆」,妙是佛说的不可思议的道理,密圆是秘密不可见、不可明白的地方,我圆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到后都圆满了、明白了,称为「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闻到佛说妙法的音声,我才证到不生不灭的阿罗汉果,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生死,也不是炼的、也不是修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要承认这个生死,这就没有办法了,佛说的道理就是让你自己认识自己,认得什么呢?

认得就是个阿若多,就解开了,解开这个妙,要紧就在这个「妙音密圆」,不可思议是圆满的人的知觉,也不是所知所觉、也不是能知能觉,自己的本知本觉,尽虚空、徧法界,统统都是自己,自己就不承认,人人都如此,所以佛说的道理是从根本上解决,他成了佛让一切人都成佛,成佛也不是贵的事情、也不是贱的事情,是人的本份的事情,佛者就是知觉的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没有能知觉、所知觉,就是现前的本知觉,大家天天早晨起来,什么事情也没做、也没做梦,还不知道去做什么事情,就在这个时候,看看你自己心里还有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本心,你一发动,是非人我就起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能可以密圆,密密之中不可说的时候圆满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我不是听佛所说的话,我是在音声上悟的道,得证不生不灭,才知道﹗明白啰﹗就是认得自己就对了,「佛问圆通」,佛你问圆通的道理,圆融无碍、通达一切,「如我所证,音声为上」,要在我所证的果位,以音声为最上,他把话说完了,他是头一个,一共十八界后头还有七大,一共二十五位菩萨大士,佛的慈悲了不得,引出这二十五位来,先说这十八样,后边还有七样,为的是人的根性不定在哪里开悟,你这样不明白,还有那样,你明白一样二十五样都明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二优婆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目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优波尼沙陀这是梵音,翻中国话叫净少,也叫知觉,知道的空理还没圆满,因此为名,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我也是观察佛最初成道的时候,佛教化我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净的,人都拿身体当自己了,所以就迷在身体上了,苦恼就多了,身体表示这么一个相,表示出来自己有知觉、有佛性,「观不净相」,观这个身体是不干净,所以我才「生大厌离」的心,我把身体看轻了,「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我悟了形形色色的这个性都不干净,都由不干净上来的,白骨、皮肉筋血,死了、烂完了,连骨头都化成微尘、都归于虚空,

「空色二无」,空也没有了、色也没有了,这个空是虚空的空,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真空妙有的那个空,这个空要分在哪个地方讲,空也没有了、形色也没有了,我厌离他,把身体观化了,「成无学道」,不用再学了,证了无学的道了,「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如来你给我印证,我叫尼沙陀,那个时候将近证果,还没证到圆满,优婆尼沙陀只明白少分的空理,是那么个意思,「尘色既尽」,我观来观去的这个尘色已经都没有了,「妙色密圆」,在这时的身体成了不可思议的妙色身,密密之中得了这个圆融无碍的真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我从我自己的形相证得无生无灭,佛问我圆通的道理,我自己证到的是以形色的身体为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 香严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这一段文是香严童子观察香尘开悟,「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从座位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着言说,「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闻听见如来,「教我谛观」,谛观就是审定实了观照,观照就是观念,佛告诉他观照「诸有为相」,诸般有作有为的这些形相,从这里你就可以慢慢的就能开悟,「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这是香严童子自己述说佛教他的修行法,辞了佛自己找个地方去修行,宴就是找一个地方宴安、晦就是藏起来,找个地方不让人见面,清斋就是清净的房舍,找这么个地方好悟这个道理,「见诸比丘,烧沉水香」,我看见比丘们燃烧沉水香,这种香木很重,放在水里都能沉下水去,这种「香气寂然」,燃烧完了这个香的气味寂然,人闻着这个香味,心就寂然不动了,心就净了,所以这种沉香就有这种好处,「来入鼻中」,鼻子闻见了,「我观此气」,在这个时候我就观察这种香气,

「非木非空,非烟非火」,也不是木、也不是空,这个沉水香已经烧完了,你要说是虚空,虚空也没有这个香味;也不能说是烟,烟也没有了;也不能说火,火也灭了,香味仍然还在,「去无所著」,香味去了也没所著住,「来无所从」,这香味也不知从哪里来的,由是这么一想,这个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无来、也无去,也非空、也非木,也非火、也非烟,就在这个时候,「由是意销」,自己心里头想不到的地方就开悟了,大家也可以设身处地观察这个香味,无来无去,找不着头绪,借着这个气味,「由是意销」,心里就不妄动了,心一发动就是意,心不动的时候就开悟了,

「发明无漏」,这心里就明白了,明白无漏的道理,漏是漏落,无漏就是没有漏落的地了,心不乱动就归一了,无漏就圆满了;像我们这个心不是漏在这里、就是漏在那里,一天这个心不闲着,所以这叫世间法的心,以这个有作有为的心引导的无法可动了,动就是随着木、随着空、随着火、随着烟,你是无所随,都不是,这个没有所著住的地方、也没有所出去的地方了,这个心就定住了,「由是意销」,意是发动性,他不动了,「发明无漏」,这个心一乱跑,随哪里就漏下去了,到了无漏的时候,这个心就住在本位上了,这是开悟的地方,这是香严童子他从这里醒悟了。我们人听这个经、研究这个经,要回光返照,把心返过来不往外跑,以这个就学习学习,就可以入手。佛是大慈大悲,用这个修行法,让这些个二十五位菩萨、罗汉说说他们自己证果的意思,为的是让法会上的人听,好跟着学,我们听了知道了,就有入手研究的地方,当下不明白的,常常的研究,一点一点的就相应了,因着这个,心就没有漏落的地方,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如来印证我得香严的名号,叫香严童子,童子这都是童真出家的,「尘气倏灭」,尘世上这种气怎么就倏灭了,就是因这个香气一住,这六尘一点也染不着了,这个心不随六尘跑,我们这个心每天都用在这六尘上,这个时候这叫一尘不染,拿这个香气引着就住在本位上,「妙香密圆」,什么叫妙香?是思想不到、议论不到,你说这个香是从哪里来的?向哪里去呢?就有这股香味,火也没有了、烟也没有了,因什么还有香气?「尘气倏灭」,闻着这个香味,心里这么一住,尘气倏然就销灭了,就不随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转了,

所以「妙香密圆」,因什么开悟呢?就在这个妙,这个妙字怎么讲呢?就是心思想不到、口议论不到,还有这么一种事情,这就叫妙,这个妙从香来的,叫「妙香密圆」,密是不可分别,是分别不开,这一分别不开,这个理就圆融无碍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我从这个香的庄严,我的心就不乱跑了,得证阿罗汉果,了却分段生死,了却变易生死就是菩萨。我们这个人都有二种生死,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这个身体告一段落,活几十岁一死,这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就是人的心,一会儿这个心又生了,生完了又灭了,这是生死的根,大家要知道,这就叫变易生死。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还没断这个变易生死,断了变易生死就成为菩萨,菩萨修到究竟才能成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对着佛说「如我所证,香严为上」,我以香庄严我这个自性,才明心见性,以这个为上,这是香严童子证道的来历,底下挨着各位大士叙说个人成道的因缘,让法会大众听,让后来人依法修行,这是佛的慈悲。

四药王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一段文是药王、药上二位菩萨,这是弟兄二人,怎么称为法王子呢?够了菩萨的身份才叫法王子,佛为无上的法王,菩萨能可以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药王是用药知法、药上是识病用药,这是大端的意思,他代领五百位梵天修学佛法,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行礼,对佛表白说,「我无始劫」,菩萨都经了多少万劫,这是叫无始劫,无量劫的时间太长了,无量劫做什么呢?「为世良医」,为世间上良善的医生,不是庸医用药害人,良医可以因病下药,药到病除,他对佛说,「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上古的时候为良医都得自己采药,不像现代都是现成的,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娑婆世界,什么叫娑婆呢?娑婆这两个字是梵音,翻堪忍,这个娑婆世界最苦,我们这个人还都能忍耐,受得了,就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这二位菩萨用娑婆世界的草木金石,这都可以入药;草呢?药草就不用说了,木头也有入药的,沉香、檀杳这些木都可以入药,金是水银之类的,石就是化石、石膏这类的,

「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就是这么多尽都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淡等六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各种药草弄来做成九、散、膏、丹,或者制成药水,「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当然得知道冷药治热病、热药治寒病,有毒可以不用、还有以毒攻毒的,这都不一样了,「悉能徧知」,统统的普徧都得要知道,这是说行医治病的时候,由这儿又「承事如来,了知味性」,早先光知道药味,不知道药性,自从承事佛,常闻法要,知道万事万物各有各性,明白了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知道药的性,说他空也不空,有一种药才有一种味,他也不空啊﹗说他有,又没有,见不着这个性,你说他就是身心,他本来的材料是草、木、金、石,哪能说他是身心?又离不开身心,你非得拿舌头尝才知道是苦、辣、酸、甜、咸,才知道他治什么病,因着这个,「分别味因」,了知味性也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也不是身心、也不离身心,分别这个味的性是因什么起的,

「从是开悟」,就因这上头醒悟了,知道这药味沾在舌头上才尝得出来,要论到性上就不知道了,不能说他是空、是有,也不能说他是身心、也离不开身心,这是说到这个无形相上了,「分别味因」,分别味的这个因是因性而有,没有这个性就没有这个相,这世界上两种东西︰一种性、一种相,因有这个性才成立这个相、因有这个相才显这个性,要离开相向哪里找性?这相不离性、性不离相,性还不是相、相还不是性,「分别味因,从是开悟」,分别味的因是因性而有相,分别味的因才明白究竟的性理,万事万物就是一性所成,随着这个滋味、形相,这就各有分别,性是一样的,因形相这个性也就随着变了,究竟的性是整个的、不可思议的,

「从是开悟」,悟什么?就悟这个性,由这个有分别的相悟到这个无分别的性,「蒙佛如来,印我昆季」,昆是哥哥、季是弟弟,为「药王药上二菩萨名」,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是佛给立的名,因着这个药能治病,以这药性上能明心见性,所以才称药王、药上二菩萨,「今于会中,为法王子」,菩萨能继承佛位,所以称法王子,「因味觉明」,因这个滋味才觉悟明白心性,「位登菩萨」,佛给证明登了菩萨位,「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我们弟兄所证悟的,「味因为上」,是由滋味才明白这个性理,我说「味因为上」。

五跋陀触尘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这一段文是肾首菩萨说触尘开悟,触是或冷或热触在身上感觉出来,从这上头开的悟,「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跋陀婆罗也翻贤护,与这位菩萨同行伴侣有十六位,开士就是菩萨的别名,也称为开士、也称为大士、也称为菩萨,他们一同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贤首菩萨与十六位大菩萨对佛叙说过去多少劫以先,闻古佛说法出家的时候,「于浴憎时,随例八室」,佛法在古代就有半月洗身的事,僧人分上座、中使、下座,「随例入室一,照例随着大众走入沐浴的屋子里,

「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突然间醒悟了水洗身子的因由,「既不洗尘,亦不洗体」,怎么知道既不洗尘呢?麈乃触尘,尘相乃无知的东西,怎么会有洗尘的这么一种事情,既不能洗尘也不能洗体,说洗尘也说不通、说洗体也说不过,这个话不好讲、不好明白,就在这个不好明白的这个地方开悟,你要好明白就是人的所知障,常知道的就以为明白了,就是这个不好明白、不好分别的时候,这个心里头就不动转了,说洗尘也不对、说洗体也不对,中间就安然了,这个心就分不开了,就显出无分别心来,无分别心就是一个不思议,不思议就叫妙法,妙就当不可思议讲,这个心就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安然无事了、就不分别了,「得无所有」,也不是洗尘、也不是洗体,这个地方是了无所得,由这里起头,「宿习无忘」,这是往昔的习气,记住这个,就忘不了,这是时间很久了,在威音王佛的时候,这时见着释迦牟尼佛,这是多少万劫了,由这个善因,他证到菩萨杲位,就不能忘了,

「乃至今时,从佛出家」,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由古到今,从佛出家乃至到了现今,又随着释迦牟尼佛出家,「令得无学」,跟着释迦牟尼佛得着无学的位子,「彼佛名我跋陀婆罗」,我的名字还是过去的威音王佛给我起的,彼佛就是威音王佛,跋陀婆罗也翻肾首、也翻贤护,「妙触宣明」,这是触尘,水向身上一触动,心里头醒悟了,也不洗尘、也不洗体,是「妙触宣明」,水触在身上,宣发明白,显然明白了不可思议的水触到身上,也不知是洗体、也不知是洗尘,由这儿开悟了,究竟的成就了,「成佛子住」,佛子就是菩萨,有成佛的基础了,住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初级证菩萨果,先证初住,成佛子住,「佛问圆通」,这是对着释迦牟尼佛说,你问我怎么得圆通的道理呢?「如我所证,触因为上」,如我证的果位,就是水触在身上,以着这个为高上的开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六迦叶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这是迦叶尊者观法尘悟道,「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摩诃翻广大的意思、迦叶翻饮光,他身上放光、满面上也放光,不但外皮上是金光,他张开口,金光都从嘴里流露出,就像光饮到他的口里去了,是这么个意思,不但他自己出家,他的内人也出家了,「紫金光比丘尼等」,这是这一个比丘尼代表他一家人,没有说有多少人数,紫金光比丘尼,他身上也是放光,放紫金的光,「即从座起」,都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于往劫」,在多少万年以前,「于此界中」,于此娑婆世界,「有佛出世,名日月灯」,名字叫日月灯佛,也叫日月灯明佛,「我得亲近,闻法修学」,我跟着日月灯佛修行学道,

「佛灭度后」,日月灯佛灭度了,「供养舍利」,佛圆寂了焚化出来的舍利,都会放光,人修行也有烧出舍利的,颜色不同,有黑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红的,佛的舍利都是白的,佛的舍利来我们中国的浙江省宁波县阿育王寺供奉,我亲眼看过两回,关于看佛舍利,最好看见白色的,其次是红色,最不好是看黑色的,第一次我看见黑色的,这说是罪业重了,又待了几年,谛老法师圆寂,我给他发殡去,没赶上,以后又从有舍利的庙上路过,我再去拜看,又有十几年了,我这回一看是白色的,我心里的话,这业障必是销了不少,这是实实在在的,一人看一样,还有看不见的,没有缘还看不见,这是说供佛的舍利,「然灯续明」,点着常远的灯,俗语叫常明灯,也就是常供佛灯,总是让他光明,不让他灭了,「以紫光金,涂佛形像」,佛圆寂以后塑的佛像,他拿紫金光金贴在佛的身上,这就是一分诚心,「自尔已来」,从此以后再转为人,

「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所生的身体,常常圆满,紫金光色就像拿紫金光聚成一个人似的,「此紫金光比正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紫金光比丘尼等就是我的眷属,这是同一个时候发心出家,「我观世间,六尘变坏」,我观察世间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不能长远,总归变坏,靠不住,怎么办呢?这就用定功修空寂,「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这是迦叶尊者说,唯独用空寂的功夫,他观世间上一切法都是空的,空是无形、寂是无声,他观一切法也没有形、也没有声,你观什么形、什么声,他观没有形、没有声,「修于灭尽」灭尽是个定的名字,修在灭尽定上,把这一切法都灭尽了,功夫也就修成了,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他这一说身心能度几百千劫,这一劫就有几千万年,他说劫就有几百千劫,这是多长的时间,「犹如弹指」,就像拿手指头一弹指的工夫,他不是说大话,骗人总得想法让人信,这是人不可信的事情,如弹指的功夫,就是几百千劫,「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他观一切法空,证到无生果位,「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头陀这两个字就翻抖擞,就好比身上有尘上,一个劲往下抖,不让他沾尘,这意思比方一尘也不沾,迦叶尊者行苦行,谁也受不了,穿的是粪帚衣,在粪堆上找出来的烂布,拿它缝成的衣裳,睡觉在露地上睡、在坟间睡、或是在林下睡,一天只吃一顿,过午还不食,过午不饮浆,由这样的头陀行一点尘也不染,世界上的事,他没有喜爱的,「妙法开明」,由这里观这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从这里开悟,心里头明白了,

「锁灭诸漏」,人的大根随着六尘转,那就叫漏,一漏就堕落,我们人差不多有轻有重,哪个人六根不随着六尘转?眼见色、耳朵闻声、鼻子齅香、舌头尝味、身上感觉、心里头分别,这是人人都如此,轻重之说,迦叶尊者一点也不染了,「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如我所证的果位,以法尘为因,怎么叫法因?眼见、耳闻、鼻子齅、舌头尝、身上感觉,这五样;见、闻、齅、尝、觉,五根着在五尘上,都存在心里头,这个名字就叫法尘,「法因为上。」

五根圆通

一那律眼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情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阿那律陀,他从眼根开的悟,他是佛的堂兄弟,跟着佛出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初出家,常乐睡眠」,我初出家的时候常爱睡觉,一睡觉就不能用功,「如来诃我为畜生类」,如来诃斥他为畜生类,你吃了睡、睡了吃,像畜生一样,「我闻佛诃,啼泣自责」,我闻见佛诃斥我,我就哭得啼啼泣泣的,「七日不眠」,我这一长志气,七天没睡觉,因此「失其双目」,两只眼瞎了,佛慈悲看他眼睛熬瞎了,「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世尊教他用「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就是说,眼睛虽然不能看,佛告诉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我不用眼睛就能看见十方世界的事,就像看见手掌上托着一个水果似的,「如来印我,成阿罗汉」,如来印证我成了阿罗汉了,「佛问圆通」,佛问我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旋见循元」,如我所证这个知见的见,虽然是眼睛瞎了,这还有个见性,旋回见来循元,循着见的这个根本,元就是根本,「斯为第一」,以这个为第一。

二周利鼻根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周利盘特迦以鼻根的出入息而证道,「周利盘特迦」是一句印度话,是梵音,翻中国话就是继道,他母亲生他的时候,生在路途上,他哥哥出生时也在路途上,所以叫继道,也有翻为大路小路,周利盘特迦是怎么观念?怎么修行?从前到后共二十五样,所以这二十五位菩萨罗汉就因这上头证果的,就是由这二十五种。修行法没有旁的希奇的事情,也没有危难的事情,就是一个观念的工夫,明白这个理,时时观念这个理,就可以成道,佛问二十五位菩萨罗汉,证果是怎么证的?怎么成的道?让他们自己诉说,为着让法会大众及后世众生都知道修行的法,对着佛说话要有一定的理由,「即从座起」,从座位站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对着佛表白说,「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我缺少记忆力,诵念经典记不住,

「最初值佛」的时候,「闻法出家」,闻听见佛说修行的法,我就出家了,「忆持如来一句伽陀」,我听见佛教我一句伽陀,忆想受持佛教的方法,伽陀两个字叫孤起偈,是四句一偈,有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记不住四句,所以佛教他「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在这一百天的时间,一共七个宇,前面三个字记住了,后面的字就忘了;后面三个字记住了,前面这四个字又忘了,佛一看,没办法啦﹗学几句修行的话都记不住,你怎么修行吶﹗「佛愍我愚,教我安居」,佛怜愍我愚痴,「教我安居」,教我安居调出入息,不需要记忆经文,找一个房子,安安静静的居住,「调出入息」,知出知入,就是观念这个修行,「我时观息」,我依照佛教的调息方法观察,「微细穷尽」,气息越观越轻微,微细的不可分别就叫微,见不出许多气息来了,微细到气息穷尽,喘来喘去的气息一点也没有,他自己看到这里,从哪里来的呢?总是「生住异灭,诸行剎那」,他观察这个气息,他自己说用功的意思,这个气一出一入、一入一出的时候,这气生出来了,生了又住,住一会儿又变异,变异了又灭,一点气息也没有了,这么一看,

「诸行剎那」,说世间上一切的事情,由这上头就悟开了,诸行就是世间上诸般的行为,剎那是普通的话,最小的工夫,像我们人一天说话做事,都离不开生、住、异、灭,世间上几十年转眼的功夫一转眼就过去,「其心豁然」,他观这个气息,观来观去观得很微细、很安静,由此就豁然开悟了,他见到「诸行剎那」,世间上一切一切的事情,剎那之间就完了,他心里豁然贯通,「得大无碍」,得到广大无边的没有障碍了,你看我们人这个身体在世间上有多少障碍,冷、热、忙、闲种种的作为,哪有究竟安闲的地方?他一开悟,心里豁然贯通,明白世间上一切的事情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明白了,这个明白的是谁呢?就是自己这个明白就对了,

「得大无碍」,得着广大无边,没有障碍了,「乃至漏尽」,这个漏,就是泄漏,比如器皿、盆子或碗,有破裂的地方就漏水,人在世间上活着也是这么个意思,人的寿命尽了,就是漏尽了,到时候就死;这个漏有能漏、有所漏、有漏在什么地方,能漏是盆子碗有孔就漏了,人身上哪个地方漏?「乃至漏尽」,这个漏没有了,明白了!了然了﹗能漏的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浮尘根在世上不能长在,所漏的是见、闻、齅、尝、觉、知六种胜义根,人的生死都离不开胜义根,胜义根永远不坏的,六种浮尘根是靠不住的,几十年就坏了,这就是人所经验的、所承认的事情,能漏的是眼六根、所漏的是六种胜义根,你要用错了,就关乎人的生死,漏在什么地方?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见是所漏的,由眼睛妄见,漏在色尘上,这六种尘都不长远,所以眼六根随着六尘转了,见性借着眼睛就在色尘上,所以说漏有三层︰能漏、所漏、漏在什么地方,好比耳随声转,听闻性随着他转,怎么个转法呢?是错认了生灭的是我,其实不是自己,见、闻、觉、知,没有生死、没有生灭,他错认了,他随着世界上有形有相的承认有生死,这是大错的地方。

所以佛出世是慈悲,把这个道理给说开了,让人应当保护的、应当离开的,佛说的都是大道理,不同那旁门外道那些事情—运功、点窍、运呼吸气…,不是那些个事情,你把这个理明白了,顿然间就解脱了。由这个心上用功,心就是见、闻、觉、知,妄心在人的身体上、真心在身体外头,身体外头无量无边、无处不是,自己不承认自己,除非佛把这个意思给说开了,「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把这些能漏、所漏都完了,所漏的地方也都撂下了,「成阿罗汉」,我才证了无生,「住佛座下」,我当下为佛弟子,「印成无学」,佛印证我到了无学位,「佛问圆通」,佛问我怎么证得圆满通达无碍的道?「如我所证,反息循空」,反过这个气息来,观来观去的,循顺着空理,这个空不是虚空,是妙有真空,在有上观空了,这个真空就是人的知觉,不做分别,佛问我证得圆通,以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三憍梵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牛呞观舌根悟道,他因轻弄沙门而受果报,牛吃下草去再慢慢吐出来嚼,「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他从座位起来,对佛顶礼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他自己说有口业,因他成道之后,他就知道前世的事情,「于过去劫,轻弄沙门」,说前世造过口业,他看见一位年老比丘,没有牙吃东西像老牛一样,因造此口业,经过多少劫,「世世生生有牛呞病」,生生世世有牛呞病,这因果是一点也不会错的,「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佛看见我有前世的业力,佛告诉他修行一味地清净心地的法门,由此修成了,「我得灭心,入三摩地」,我把这个妄想心灭了,得了正当的定力,就有了相当的好处,他对佛及法会大众说,「观味之知,非体非物」,我虽然有这个病,我吃东西观察这个滋味,有个知觉,苦、辣、酸、甜、咸都知道,知觉的知,我就明白了,「非体非物」,吃东西的这个知觉,他也不是我的本体,本体没有苦、辣、酸、甜、咸,也不是物,他要是物,你不搁在舌头上,你也不知道苦、辣、酸、甜、咸,不能成五味,这是一定的,他明白这个理,

「观味之知」,就在这个知觉的知上,这个知「非体非物」,这是人修行的入手处,见、闻、齅、尝、觉、知哪一样都可以入手修行,也不论是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观味之知」,就在这个知上观察,吃东西知道是什么味道,从这上开的悟,「非体非物」,也不是舌头知这个味、也不是身体;非物,不把物放在舌头上,也是没有滋味,得两样凑在一块,「观味之知」,由这一观察,味的这个知,知觉的知,也不是有形相的身体、也不是吃的物质,由这上头开悟,「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因为现前这一念清净得超升了,超出世间诸漏,漏还是照前边那个意思,六根漏在六尘,这个地方要知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是无常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无常的,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是永远不坏的,大家看经把这三个六记住了,就容易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哪个地方都能堕落,堕落在见、闻、齅、尝、觉、知,人的见、闻、齅、尝、觉、知就陋劣了,自己就迷惑了、就承认了,人根本上没有生死,根本上不用修不用炼,就你知道就对了,你就不承认,自己一承认,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是这么超出去,内里照着身体说,身也脱离了、妄想心也脱离了,不受身心所累,「外遗世界」,这世界就大了,把世界也遗掉了,这个意思是他自己醒悟了,知道自己的见、闻、觉、知没有生死,有生死的是眼六根、外六尘,「内脱身心」,在里边身心都脱离了,不受他所累,不跟他受生死了,

「外遗世界」,外边不受世界的拘束了,人都是大材小用,我们人的知觉能包括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是佛亲口说的,佛说出这个理,普徧的让人都离苦得乐,「远离三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三界二十八天,都有生死之苦,都是凡夫,得超出三界以外,才证到圣人的果位,人在三界,「如鸟出笼」,就像鸟在笼子里头,出了世间就像鸟从笼子里头飞出去了,这有多么痛快,「离垢销尘」,世间上的尘垢都离开了、都销灭了,「法眼清净」,这个时候得开法眼,人有五眼,我们人光用肉眼,其余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自己都迷昧了,不能用了,都迷在肉眼上了,就以为肉眼能看,离开肉眼就不能看了,耳、鼻、舌、身就不用细说了,一迷一切迷,「离垢销尘」,就是说得了法眼以后,尘世上的事情都销灭了,都染不上了,由这儿「法眼清净」,法眼就是菩萨、罗汉证慧眼、天上的凡夫是天眼、我们世间人叫肉眼、成佛叫佛眼,人人都具足五眼,都不知道了,「成阿罗汉」,阿罗汉就是到了不生不灭的地步,这还是小乘圣人,自利利人才到了菩萨位,阿罗汉是独善其身,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第一个名字如来亲自印证我「登无学位」,不用再学了,这个无学在佛经上说应学的都学完了,不是世间人说不学了的讲法,「佛问圆通」,佛问圆通的这个理,「如我所证」,就照着我所证得的果位,「还味旋知,斯为第一」,在这个味上转过来,转到清净的地位上,旋转我这个知觉不染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斯为第一」,这是我第一的事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毕陵身根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余习观身,「毕陵伽婆蹉」,毕陵伽婆蹉翻中国话叫余习,多生多世余下的这个习气,他是贡高我慢的习气,他一说话就压人三分,就像由上泻下似的,他总是自高自大的,「即从座起」,他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表白说,「我初发心」,我起初发心学佛法,「从佛入道」,随从着佛入佛法的道理,「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数次闻着如来说世间上诸般不可乐的事情,「乞食城中,心思法门」,心里托着钵、走着路,想着佛说的这个道理,忘了注意看道路,

「不觉路中毒剌伤足」,就被毒草根刺伤了他的脚,毒气很重,「举身疼痛」,他受到痛,他说「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我自己转念,我有这个知觉,知道这种痛苦,他心里就悟到这个理,「虽觉觉痛」,虽然这个知觉觉着疼痛,「觉清净心」,这个见、闻、觉、知是人的清净心的知觉,「无痛痛觉」,觉是个清净心,他就没有痛来痛这个觉,并没有叫这个觉受痛,他想这个觉既是个清净心,哪能有痛苦﹖没有痛来让你觉痛,自己说觉是个清净心,还有个知痛的,哪能有两个觉呢?「我又思惟」,我又一转个、一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决不能有两个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个知觉怎么还受痛呢?谁来痛这个脚?就在这个时候,心里的闷解不开了,「摄念未久」,研究不出理由来,心里就没有着落了,这个心就悬起来了,「摄念未久,身心忽空」,这个身心突然间就空了,就觉不出痛来,「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他用这个功夫就在这里一觉悟,悟出真心的理由,他哪一面也不着,「诸漏虚尽」,诸漏指着眼、耳、鼻、舌、身、意,是能漏的,见、闻、齅、尝、觉、知随着眼、耳、鼻、舌、身、意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他明白这个理了,见、闻、齅、尝、觉、知不随着六根漏在六尘上,就这么一句话,人要能够把这个地方顶得住,这就叫修行﹗你明白了这个理,这就自己保住自己了,保住了见、闻、觉、知,「成阿罗汉」,

大家在这个地方要注意啊﹗证到阿罗汉的位子,就无生无灭了,就是圣人了,这个地方得要知道,「得亲印记」,得到佛亲口给他印证授记,说你已证圣果了,「发明无学」,佛发明的道理,就是无学位,不用再学了,「佛问圆通」,佛问怎么证得圆融无碍的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如我得着无学的位置,纯粹的保护这个知觉,见、闻、觉、知,你保护一个就成了,「一根清净,六根返元」,这是照身上说的,身上一清净,六根都清净,「纯觉遗身」,纯粹保守这个知觉,内忘身心,外遗世界,「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五 空生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须菩提是个梵音,翻中国话叫空生」,他出生时,家里的金银财宝、所有的粮食都空了,所以叫空生,过了几天,所有的金银财宝又现出来了,所以又叫善现,他是从意根而悟道,他从座位上起来,向佛顶礼,对佛表白说,「我旷劫来」,从很长时间以来,「心得无碍」,他早就明了真空的道理,没能圆满,「自忆受生如恒河沙」,他自己想念过去投胎的事情大多了,如恒河沙数之多,足见早先有这种善根了,「初在母胎」,最初在母胎怀孕还没出生的时候,「即知空寂」,我就明白了空寂的理由,「如是乃至十方成空」,我一观空,十方世界都成空了,没有实在的,所以「亦令众生证得空性」,那时他就传过道,也令众生证得空性,这是诉说早先的事情,这时又「蒙如来发性觉真空」,早先光听说这个空,把觉遗漏了,不圆满,这又承蒙佛发明这个「性觉真空」,不知道性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性觉,以为另有个空性,所以就不圆满,没把这个觉参上,这只是认识相分,把见分遗漏了,不圆满了,

「空性圆明」,由佛一指点,说「性觉真空」,你光知有个空不圆满,「性觉真空」这才是圆满,从这里才「空性圆明」,这个空性早先没圆明,没把觉参上,单提另有个空,那时片面的,「得阿罗汉」,从这里我就证了四果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由这儿一圆融,顿然间,我就开了佛知佛见,宝者是坚固之义,得了如来的性觉真空,入了如来的宝明空海,宝明是坚固、永远不坏,就如同虚空大海,表示宝明广大无边的意思,「同佛知见」,我的知见与佛相同,徧满一切处,「印成无学」,佛给我印证学到头了,证到无学位,「解脱性空」,从此就得解脱,性理是真空妙有,这真空妙有就在性觉真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是片面的理,「我为无上」,并以此证得无上的果位,「佛问圆通,佛问我圆通的道理,「如我所证」,就如同我所证到的,「诸相入非,非所非尽」,诸相就没有诸相,都是空的,「非所非尽」,非是这个所空,非所就是没有所有,这个非也尽了,不但没有所非,连能非也尽了,「旋法归无」,这才旋转过来,一切有为法都归在无为,「斯为第一」,我以这个为第一。

六识圆通

一鹙子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这一段文是舍利弗尊者观眼识悟道,「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舍利弗」却鹙鹭子,舍利是印度鹭鸶鸟的名字,鹭鸶鸟的眼最快最利,舍利弗的母亲一家人都是外道,舍利弗尊者还传过外道,后来遇到佛讲的道理高出一切,这才认佛做师父︰舍利这两个字翻鹙鹭,弗翻子字,直接说就是鹙鹭子,因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舍利弗的母亲眼睛最锋利,见佛法很透彻,由这上头起了个名字叫舍利,弗字翻子,他是舍利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他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给佛顶礼,对佛表白说,「我旷劫来」,就是很长远的时劫,「心见清净」,我这个心地就在这个见、闻、觉、知上,见是头一个字,是六胜义根,是六根之主,我们人以为眼能见、耳能听,其实眼六根是浮尘根,有形相的都是无常的,最宝贵的就是见、闻、齅、尝、觉、知六胜义根,佛出世把这个都说清楚了,研究佛法就有这个好处,从根本上解决。舍利弗说,从旷劫来心见根本上就是清净的,

「如是受生」,生了死、死了生,生了多少次,就没法计算,「如恒河沙」,只有用恒河沙做比喻,这种道理,没有善根的人就不信,其不知,要没有这种境界,世界从哪里来的?你找不着根据,这根据在哪里?就在一切唯心造,人心造成的,世界上太平、不太平都是人心造成的;人受苦、受乐、富贵贫贱,乃至成佛,都是人心造的,受生的这个时间太长了,如恒河沙的数,没法计算了,「世出世间」,世间法、出世间法这是两种说法,「种种变化」,这是说过世间上这些变化相,「一见则通」,也不管好相、坏相,一见就通达始终的道理,能彻底知道是怎么回事,由此就获得无障碍,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不知道的,早先多生的事就不用说了,「我于中路」,这是说现在的事,我走在路上,「逢迦叶波,兄弟相逐」,遇到迦叶波弟兄三人从老远就跑过来,迦叶波是姓,姓龟氏,相逐是距离很远,「宣说因缘」,宣说因缘法,是听佛陀讲的,因缘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悟心无际」,我才彻悟了心没有边际,广大无边,因此发心随佛出家,早先可也明白,但是理还没圆,佛说法是个圆理,他不能说出有头有尾来,好比个鸡蛋,你说哪边是个头?

「悟心无际」,他悟这个心没有边际,无量无边的世界在人的心里头就如同一个水泡,这里谁能信呢?所以「楞严经」、「法华经」,都不容易信,没有善根都不容易信,我们在世间法听惯了,没听过这个理,所以当然不容易信,「从佛出家,见觉明圆」,这是简略说的六胜义根,明白了见、闻、齅、尝、觉、知是个圆融无碍的,没有始没有终、没有头没有尾,因悟了圆理,就「得大无畏」,无始无终,当然是无畏了,人一生下来算开始,到死算是终,这当然是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先有后,这都是对待法,世间人一说话就是对待,究竟的道理你明白了,无言说了,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怎么叫无言说呢?说这个不可说的道理,他说完了就扫光了,一扫非有、二扫非空,连他自己说的话也扫光了。

学佛得研究这个无言说的道理,你拿世间法研究,越研究越距离的远,明白了圆满的道理,就不怕生死了,他统统就是个自己,无量无边的诸佛、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是这一个,谁也碍不着谁,他没有形、没有相,究竟从哪里表示呢?就是人的知觉,在人的身上,分出六种作用不同,知觉代表六根,成佛就是成就自己的一个知觉,不是成旁的事情。明白了见、闻、觉、知是个圆满的,根本上无始无终就对了,人不明白,自己承认有生死的身体,不认识不生不死的见、闻、觉、知,所以受苦,要不说世界从哪里来的?

都是人心生的,相从心转,要不说人心好得福得寿,这地方不必详细说这些事,所以他自己说「成阿罗汉」,到了无生灭的法了,「为佛长子」,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是佛的第一个大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他从佛口里说的法,他心里领悟了,这个心是无量无边的大,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苦乐,逍遥自在、独立无畏,人人都独立、诸佛也是独立、众生也是独立,自己不信不听,拿世间法熏修,总想有头有尾,这个理你说不通,在哪里起头?

所以说理是圆的,「从法化生」,从佛口里说的法,从这里化开了,从这里头就生出自己的清净法身来了,「佛问圆通」,佛问这个圆通的道理,圆理不容易通达,通达了这个圆理,不是跑直趟的事,「如我所证」,佛问我所证的圆通,一到了圆通这就到头了,是怎么证的呢?「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我心里发出的见、闻、齅、尝、觉、知的光明,这光明有多大呢?「光极知见」,光明有多大,知见就有多大,极是到了究竟了,这是我修行的法,「斯为第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